鲁平化工合并获批

鲁平化工合并获批

一、吸收合并鲁平化工获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静[1](2014)在《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换股并购是以股票作为支付方式的并购,与现金并购方式相比,不仅可以使企业免于陷入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在财务上可合理避税并让并购双方达到共赢。因此在国内外的并购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公司并购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换股并购还没有占据并购市场的主导地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进一步加强深入换股并购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并购价值理论,同时能够引导上市公司进行换股并购时采用更合理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并购之后整合的难度,使公司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换股并购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换股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基础。选取了自2001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23起换股并购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活动中主并方的短期绩效和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财务指标法对长期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行为,在并购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产生了少量的正的累计超额收益,但是财务指标法对长期绩效的研究结果表明,换股合并对于收购方公司长期绩效没有产生有利影响或者说是使得股东财富遭受到了明显的损失。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任文玮[2](2011)在《我国公司换股并购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换股并购不仅比现金并购方式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在财务上可合理避税和产生股票预期增长效应。因此,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环境的日趋宽松,尤其是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极大发展,换股并购交易风行全球。同国外悠久的发展历史相比,换股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11年时间,但笔者认为,在当前这个特定的时期深入研究中国公司换股并购非常重要和迫切,2002年9月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将换股并购这种并购模式写入法规,这意味着换股并购获得了法律的认可和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解决了我国换股并购发展的桎梏——换股比例确定问题,中国的换股并购正在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对换股并购进行探讨。换股并购涉及的法律关系甚为广泛,也非本文所能穷尽,因此,本文只是择取其中若干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说换股并购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共分三节,前两节是关于换股并购的总则性概述,包括换股并购的概念、特征、分类及换股并购的动机分析。第三节是对换股并购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和评价并简要的回顾了我国换股并购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换股并购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展开阐述。本部分第一节对换股比例进行法律的分析,并概括性的探讨了换股比例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了确定换股比例在我国法律环境中下所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对换股使用股票的两种来源方式:库存股和定向增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建议。第三节是关于换股并购中股东权益的保护内容。第三部分是先对西方国家关于换股并购的法律规定进行介绍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立法特点。第四部分是针对我国换股并购的法律规范及立法思考进行论述,并立足于对第二部分所探讨的法律问题的解决。第一、二节介绍了我国关于换股并购的法律规定,对相关配套法律出台的合理性做出了肯定,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第三节作者对我国关于换股并购的立法作简要的思考,对采用何种立法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我国应对换股并购这一趋势做出积极响应,不仅要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而且要在《公司法》、《证券法》中完善相关的规定,才有可能很好地解决换股并购中所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

于永鑫[3](2011)在《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换股合并这一交易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这一交易方式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前期;股权改革时期;全流通时期。2007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证券市场进入到了全流通时期,换股合并案例逐渐增多。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绩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四大类九个指标,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选取1998年至2007年间主并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案例作为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研究换股合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首先对样本总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当年,主并公司的业绩有所增加,但是在之后的两年会出现下滑的趋势;其次,基于换股合并交易的行业相关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同样得出了与理论分析相对应的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我国换股合并具有投机性和操控性特征,换股合并带有明显的“大鱼吃小鱼”的特征;(二)换股合并整合不到位,忽视了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三)换股合并立法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盲点多的特点。因此,针对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陈利叶[4](2009)在《换股并购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换股并购是国际上企业并购的一种常用方式。由于历史因素,我国资本市场扭曲,并购模式多局限于政府主导的“撮合型并购”与“财务型并购”,法制环境的不健全导致以“圈钱”为目的的“报表并购重组”和以保上市资格为目的的“保牌重组”大行其道,由产业资本自发地通过市场化力量成功实施的“战略型”并购很少。与成熟市场相比,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运作操作程序复杂,重组模式单一,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受限,大规模的产业并购受资金瓶颈的制约。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股东利益日趋一致,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重组的动力增强,上市公司并购将会大量涌现,换股支付方式也将会被大量采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换股并购实践情况的前提下,考虑换股并购的类型、优点、动因和财务风险,思考了在换股并购中如何确定换股比例从而使并购双方的价值趋于合理,对于换股并购的理论与实践,都颇具重要意义。文章在对企业资产重组中换股并购的相关研究总结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全流通环境,研究了当前我国企业换股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换股比例的确定。文章对我国最近换股并购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产重组过程中换股并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促进换股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郭清宝[5](2008)在《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第143个会员,自此之后,开始与世界的贸易全面接轨,更是标志着中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整合在一起,接受全球化经济的挑战。过去20世纪半个世纪以来自关税暨贸易总协议(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下简称GATT),历经乌拉圭回合谈判(Uruguay Round negotiations, 1986-94),终于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开放与全球化。影响所及,全球化的潮流将20世纪所发展的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s,又名为“兼并”)浪潮推向高峰,特别是2000年1月美国线上(American Online, AOL)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宣布合并,以3,500亿美元市值,石破天惊,在国际社会形成强烈震荡,并被寓为“世纪并购”;2001年惠普计算机(HP)更将康柏(Compaq)合并。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企业并购进行直接投资己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一个新热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异常活跃。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速,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将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企改革的整体推进也给外资并购的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外商投资的多样化和投资环境的渐趋完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外资纷纷看好中国的大市场。无庸置疑,中国的并购已使中国成为亚洲主要并购市场。并购促进了中国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同时促进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的机会。当然,由于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跨国并购在中国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风险,尤其是外资并购的法律保障已成为中国经济是否能健康、稳定而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开始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的国际并购历史发展表明,国际并购的成功是基于完善的市场机制及法律监管体制。中国在旧有的相关法律基础下,如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自2001年起更是颁布施行中多项相关法律如《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2002年起的并购相关法规有:《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2002.4)《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3年3月7日对外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随后在2004年的商务部颁布第8号令《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和第22令《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对外商投资的细则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到2006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已由中国商务部第7次部务会议修订通过,并由商务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并自2006年9月8号开始施行。从上述可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中国激起并购重组的热潮,而2004年12月,联想以12.5亿美元购得IBM的PC部门。但这起双方都极为满意的并购,而这样的企业组织变革的案例,在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法律管制(Regulation)也是如此的严峻。这是2004年中国企业并购国际企业上全球布局的盛事,包括并购方母国的中国,以及被收购方母国美国政府的瞩目之外,全球相关产业更是关注此一并购案的发展,掀起全球第一或是质量第一的激烈竞争。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其中,“徐工—凯雷并购案”了引发社会各界对外资并购进行整体审视和制度反思。引起国人对经济安全、外资超国民待遇等的质疑声浪.也引发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基于发展之要求等,中国于2008年8月1日已施行《反垄断法》,对于外资并购所生之制约以及将来是否影响外资意愿都是关心之处。面对全球化以及投资中国的热潮不断,外资进入中国将来势必有增无减,如何于全球投资规范以及中国特有经济管制下,进行制约市场经济下的日趋盛行企业并购活动。面对外资并购活动对于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而言,应当是互利互惠的行为,然而并购成功的机率一般仅有25%-30%(部份统计数字),并购行为是有增无减,事实上不论以宏观或微观角度,包括竞争环境及秩序维持,国家安全性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权益,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权益保护等等,都是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对外资并购这一新趋势的讨论比较零散缺乏全面的分析,并对外资并购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实证分析。这与不断增长的外资并购,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的中国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不协调的。如何使外资企业及市场监管者准备就绪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在全面分析现今外资并购中存在法律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就外资并购模式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包括类型、流程、法律制约以及风险类型及评估,希望能供企业参考使外资并购能真正为产业市场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资本市场。微观地看企业的并购行为可发现,并购过程的风险防范和契约设计是过程中重要阶段,诚如学者纽曼(F. Neumann)曾精辟剖析“契约易沦为逼退自由竞争的工具,连带地限制契约规则与一般法律规则于经济范畴之适用”,因此契约(Contract)必然是主宰着所有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更是企业活动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因此进行了陷阱类型归纳并提出私法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 analysis model on private law)提供衡量公平以及风险趋避之建议。宏观来看,中国既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会员,必须遵守相关规范,除了有关外资进入中国进行投资如外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兼并以及合资(Joint Venture)等等外,面对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的协议(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所生的规范亦需予以注意。而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行为已经如火如荼地于中国境内开展,企业在面对并购这一“V(AB)>V(A)+V(B)”的诱惑下,如何通过规划、评估、分析而设计合理的并购风险流程并签定契约书,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得到符合预期绩效的策略与方案,是本论文最为关心之处。而并购过程中以合并过程所衍生问题最多,如何于合同契约文件载明清楚并符合双方的期待,正是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部份。因此,本论文的主要议题为:说明并购过程中的理论与实务经验,分析并购流程并探讨风险及合同契约陷阱的类型,最后尝试拟定最适合的合同或契约内容。所以本文的研究动机:1、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法制完整化(法制建构的迫切性)。2、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所应注意的事项(建立流程分析图)。3、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风险趋避(降低失败的风险及避免并购陷阱)。4、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的合同(契约)研究(如何规划适当的并购合同(契约))。5、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购绩效观察(并购后的管理及监控)。由于并购风潮持续在中国盛行且有增无减,因此,建立安全机制,避免因并购活动失败而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将是政府及市场交易活动者应有的认识,如何于市场经济下,以最少的管制,维护交易安全,同时对于市场活动者所带来的规模经济(Economic of Scale)及范畴经济(Economic of Scope)活络市场的行为,给予最少的限制,然而交易活动的企业家以追求股东的最大利益的考虑下,利益往往凌驾于商业伦理及政府管制,运用游说(Lobbying)破坏法制时有所闻。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政府管制太多应该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而政府也担心无限制的商业并购活动,将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失衡(failure),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日趋严重,因此追求最合适的管制法制,内化企业经营者营利政策(business policy)下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是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而外资进入中国的目的,除了追求经营利益以及全球布局外(globe logistics),起始是不会有其社会责任。因此,然而就研究的阶段性而言,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有1、全球化下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对中国并购市场的影响。2、引起政府重视外资并购法制建构的迫切性及必要性。3、现阶段外资并购法制建构的问题发现及建议。4、最适并购契约降低降低失败的风险及避免并购陷阱。5、发展新时代的外资并购模式。本论文最重要之意见,乃在于建构私法五力分析模型(5 force analysis model on private law)并将法律之管制与协调间进行相关分析,以作为并购过程中,微观上合同或契约中,风险及陷阱之调整准则。同时宏观上作为并购过程中,国家政府进行反垄断程序审查中之尊重市场机制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衡量之准则。本论文研究之建议:建立正确的并购态度、善用专家团队,降低风险及陷阱、善用规范的机制,降低损害。

宋希亮,张秋生,初宜红[6](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换股并购作为公司战略并购的支付方式,不仅是上市公司并购采用的支付方式,也是国有独资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整体上市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998—2007年间沪深两市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累积超常收益(CAR)与连续持有超常收益(BHAR)考察了换股并购的短期与长期绩效。结果表明:短期内主并公司股东获得了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但长期内大多数主并公司股东遭受了显着的财富损失。最后,作者深入分析了换股并购绩效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绩效的对策。

马磊[7](2007)在《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及制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控制权是一种依附于公司的独立人格而派生的具有利益内容的经济性权利,公司控制权安排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合理配置上市公司控制权并有效促使控制权转移是提高公司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行政干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控制权安排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控制权初始配置、控制权私有收益和控制权转移。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变迁是一个由竞争性利益集团推动的周期演变过程,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行为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控制权配置和转移方式。可以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制度问题。提出对于构建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优化模型而言,恰当的制度体系可以降低复杂系统中绝大多数个体的信息成本和组织的协调成本,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控制权的初始配置是契约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博弈均衡的状态,合约的不完全性使得控制权的初始配置至关重要。从中国上市公司运行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控股权不再等于控制权,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没有都配置给持有高比例股份的物质资本所有者。随着新企业的发展,控制权的配置处处彰显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各相关利益者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文章第三章在对控制权初始配置的研究中,首先对不同企业制度下的不同控制权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之后结合新企业的发展状况,运用罗宾斯泰英的轮流叫价谈判模型对控制权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动态转移进行了博弈分析;然后,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及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控制权配置的理论基础及路径进行了分析。公司治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股权集中是普遍现象。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控股股东,控股股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取私有收益,进而损害上市公司和其它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强化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财务造假、恶意侵占、控制人逃逸、股票退市等恶性事件接连不断,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中国显得更为紧迫。文章第四章在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中,在回顾从传统公司治理到现代公司治理的转变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然后结合公司治理主题的演变,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规范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本一收益角度,对控股股东的侵害行为进行了模型分析和数理分析;之后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出制约控股股东侵害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措施。在第四章集中讨论了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指出正是因为控制权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掌握控制权可以管理、支配和利用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源,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因此,控制权成为各相关利益主体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控制权的转移和交易就形成了控制权市场。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得控制权可以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让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能感受到来自控制权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最为明显的作用机理在于赋予股东“用脚投票”的自由,使其在日渐远离公司具体经营的客观背景下,得以借助退出及由此启动并购市场的连锁效应。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第五章着重对控制权的各种转移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每一路径下不同的控制权转移模式进行了比较案例分析,以期借助控制权市场的各种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中国上市公司的各种非理性行为,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控制权安排,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演进的,在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公司治理先进要素的同时,带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如国家股权的所有者缺位,公司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各种所有权性质的公司并存,大股东对外部投资人的侵害严重,普遍的公司股权较为集中以及股市分割,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以及控股股东与外部投资人只见两种不同的代理问题同时存在等,无不带有国有经济改制的痕迹。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考察和研究,必须和中国企业控制权安排的演变过程以及上市公司所处的独特制度背景结合起来。在对控制权的初始配置、控制权私有收益和控制权转移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文章第六章提出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包括对控制权产生基础的确定、控制权机关的构造、控制权的配置和转移等方面的设计;并且公司之外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环境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安排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制度性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围绕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进行了制度创新模型的优化设计以及模型得以健康运行的制度环境建设,以期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石艳玲[8](2005)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外资并购作为一种与新建投资并行的外商投资方式, 它在我国的接受外商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 由于牵涉到国家经济基础和政治意义,各国都对其有相关的法律给予规制。因此,对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外资并购的概念和方式入手,通过对不同国家关于外资并购的相关规定的比较,结合我国的现行规定,对我国外资并购的法律规范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其中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对外资并购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分别对外资并购的界定、外资并购分类、资本并购的主要方式、外资并购的经济效应和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笔者认为,外资并购是指境外投资者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根据并购的方式可分为资产并购和股份并购,这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外资并购的方式,作者认为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直接并购、间接并购和其他方式三种方式。在这三种大的并购方式之下,还可以分为许多种具体的并购方式,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并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外资并购从总体上来讲,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是能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它的经济效应是很显着的,作者认为主要有正、负两种效应。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外资并购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转让价格的确定、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缺乏退出渠道、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时流通股东权益的保护等问题。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对WTO、美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外资并购立法进行了比较性的探讨和研究。作者认为,WTO及其相关的关于外国际投资的规定对其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WTO成员国,WTO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必须为我国的立法实践所接受,这也奠定了我国外资并

赖志花[9](2004)在《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并购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中国企业间的并购以及跨国并购将不断升温。但迄今为止,我国的企业并购会计理论体系还没有成形,实务处理也很混乱,披露的并购会计信息也不能恰当地反映并购的经济实质,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亟需对企业并购会计方法进行研究以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本文简要论述了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这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差异。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并购会计相关规定中没有提及股权联合法;相关规定中对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体现的是购买法的思想;对换股并购的会计处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购买法;而我国并购会计实务处理中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并存;财政部和证监会默许股权联合法的使用。最后,为改善我国企业并购会计的现状,本文建议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并购会计准则,规范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陈革[10](2004)在《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可见,企业并购是世界经济中的一种常见行为,它己成为企业扩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并购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企业没有足够的自由资金但收购时机己趋于成熟时,一种特殊的并购方式——换股并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从换股并购的基本理论出发,针对换股并购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结合TCL集团换股并购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综述。 第二部分:换股并购在我国存在的价值。分析了换股并购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实施换股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揭示了换股并购在我国存在的价值。 第三部分: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分析及定价。介绍三种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讨论影响换股并购中对目标企业定价的因素。 第四部分:换股并购中换股比例的确定。介绍了几种确定换股比例的常用方法,并对在“每股收益不被稀释”约束条件下如何对换股比例进行优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五部分:换股并购的会计处理。对换股并购中使用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外两种处理方法的使用情况和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经济环境分析对两种会计方法的取舍,最后提出了对我国企业并购中会计处理的几点建议。 第六部分:TCL集团换股并购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案例分析。这部分以TCL集团换股并购TCL通讯整体上市为案例,详细地剖析了其并购的全过程:包括并购参与者的背景、合并方案、并购过程、此次换股并购的换股比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整体上市模式的适应性条件、本次并购的意义和启示的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指导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几点意见,最后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趋势。

二、吸收合并鲁平化工获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收合并鲁平化工获准(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
        1.3.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基本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换股并购的基本理论
    2.1 基于制度收益的并购理论
    2.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并购理论
    2.3 基于再分配的并购理论
第3章 我国换股并购的特点及动因分析
    3.1 概念界定
    3.2 并购支付方式
        3.2.1 现金并购
        3.2.2 换股并购
        3.2.3 混合并购
    3.3 换股比例的确定
        3.3.1 用每股税后利润确定换股比例
        3.3.2 用将来预期的收益确定换股比例
        3.3.3 用市场价格确定换股比例
    3.4 我国换股并购的特点
        3.4.1 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大多为同行业之间
        3.4.2 换股并购需要相关部门批准
        3.4.3 吸收合并占多数
    3.5 我国制度环境下换股并购的动因分析
        3.5.1 一般动因
        3.5.2 特殊动因
第4章 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方短期绩效研究
        4.2.1 确定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
        4.2.2 时间窗口的选择
        4.2.3 正常收益率的度量方法
        4.2.4 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的计算
        4.2.5 对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进行显着性检验
        4.2.6 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方长期绩效研究
        4.3.1 确定研究方法:财务指标法
        4.3.2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4.3.3 建立模型和数据处理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5.1.1 从并购理论方面作相关解释
        5.1.2 从我国换股并购活动的特征方面解释
        5.1.3 从我国换股并购制度环境方面解释
    5.2 提高我国换股合并绩效的具体建议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我国公司换股并购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换股并购的理论基础
    1.1 换股并购的基本分析
        1.1.1 换股并购的概念
        1.1.2 换股并购的特征及分类
    1.2 换股并购的并购动因研究
        1.2.1 换股并购的一般动因分析
        1.2.2 中国企业换股并购动因分析
    1.3 中外换股并购的发展历程
        1.3.1 西方国家的换股并购发展历程
        1.3.2 中国换股并购的发展历程
    1.4 换股并购在中国公司并购中的发展前景
2 换股并购涉及的法律问题
    2.1 换股比例的法律分析
        2.1.1 换股比例的解释与确定
        2.1.2 换股比例确定中的法律问题
    2.2 换股并购中的股份回购与定向增发
        2.2.1 换股并购中的股份回购及其法律问题
        2.2.2 换股并购中的定向增发及其法律问题
    2.3 换股并购中的股东权益保护
        2.3.1 换股并购中的股权稀释
        2.3.2 换股并购中控股股东的义务问题
        2.3.3 换股并购中的异议股东估价权
        2.3.4 换股并购中的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
3 西方国家关于换股并购的立法例
    3.1 美国调整并购的法律体系
    3.2 美国调整换股并购的主要规定及评析
    3.3 美国关于换股并购的立法特点
4 我国关于换股并购的立法例及立法思考
    4.1 我国调整并购的立法体系
    4.2 我国调整换股并购的主要规定及评析
        4.2.1 我国调整换股并购的主要规定
        4.2.2 我国关于换股并购立法的不足
    4.3 关于我国换股并购的立法思考
        4.3.1 立法方式
        4.3.2 立法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3 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3.1 本文创新之处
        1.3.2 本文研究不足
    1.4 国内外换股合并绩效实证研究现状
        1.4.1 国外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现状
        1.4.2 国内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现状
        1.4.3 国外换股合并绩效实证研究现状
        1.4.4 国内换股合并绩效实证研究现状
        1.4.5 研究现状小结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换股合并的概念
    2.2 我国换股合并的发展历程
    2.3 换股合并与其他并购方式的比较
        2.3.1 现金并购
        2.3.2 换股合并
        2.3.3 混合并购
    2.4 并购绩效理论
        2.4.1 并购行为能够提升公司绩效
        2.4.2 并购行为不能提升公司绩效
    2.5 我国企业换股合并的动机理论
    2.6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3章 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绩效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模型的建立
        3.3.1 综合得分函数的建立
        3.3.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3.4 样本的选取
第4章 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
    4.1 样本数据的描述行统计
    4.2 样本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综合因子函数的确定
    4.4 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4.5 因子得分函数的确定
    4.6 对假设的检验
        4.6.1 对假设一的检验
        4.6.2 对假设二的检验
    4.7 实证研究结论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换股并购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本文研究思路
二、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相关理论
    (一)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理论
    (二) 企业资产重组方法
    (三) 企业换股并购基本理论概述
三、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
    (一) 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二) 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四、换股并购中换股方法的确定及财务效应
    (一) 换股比例的确定
    (二) 换股并购的财务效应
五、换股并购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实例分析
    (一) 并购背景
    (二) 并购方案
    (三) 案例分析与评论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5)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范围
    第四节 研究架构
    第五节 名词定义
        一、外资
        二、企业
        三、风险(risk)
        四、纷争(dispute)
        五、契约(contract)
        六、并购
        七、外资并购
第二章 中国外资并购制度的立法状况及趋势
    第一节 中国外资并购立法背景、演变历程和立法现状
        一、立法背景分析
        二、立法演变历程
        三、立法现状
    第二节 解读《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一、对境外上市的限制
        二、对于外资并购的严格限制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法律缺陷分析
        一、市场准入和新公司的性质问题
        二、国有股权价格问题
        三、反垄断问题
        四、外资购并过程中的强制信息披露问题
    第四节 并购的立法趋势
        一、完善并购立法及配套制度
        二、反垄断法—外资并购审查
第三章 外资并购类型、形式及相关分析
    第一节 外资并购类型及基本议题
        一、外资并购类型
        二、外资并购的途径、方式与特点
        三、并购动因及问题概述
    第二节 外资并购的相关分析
        一、外资并购流程分析
        二、外资并购契约的信息分析
        三、并购的成本分析
        四、外资并购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资并购模型演化的影响
        一、要约收购
        二、债转股收购
        三、内资机构替代收购
        四、通过支持 MBO 达到控制
        五、通过外资上市公司换股或者融资收购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外资进行并购所生的风险与陷阱分析
    第一节 并购风险评估
        一、外资并购的风险种类
        二、并购中的风险
        三、并购风险避让
    第二节 并购契约合同的陷阱类型
        一、陷阱类型分析
        二、陷阱类型种类
第五章 外资并购中风险及法律问题避免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企业并购过程风险防范可行性分析
        一、并购风险的控制和避免
        二、并购过程风险防范方案
    第二节 并购中陷阱防范的可行性分析
        一、以产业五力分析模型为样版建构私法五力分析模型
        二、私法五力分析说明
        三、私法五力调整分析
    第三节 发展并规划最适合的并购契约
        一、并购契约的签立设计应行注意事项
        二、探讨中国相关法律有关并购契约(协议、合同)的内容
        三、合同(契约)ABCDE模式分析契约结构
    第四节 并购过程风险防范设计
        一、并购前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二、并购中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三、并购后期的风险防范设计
    第五节 最适并购契约规避风险设计及内容
        一、合并契约书
        二、收购股份契约书
        三、收购资产契约书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并购风险可通过方案选择予以调控
        二、契约(合同)是当事人双方议价力平衡的结果
        三、契约关系主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四、回避风险和最适并购契约的困难
    第二节 建议
        一、建立正确的并购态度
        二、善用专家团队,降低风险及陷阱
        三、善用规范的机制,降低损害
参考文献
附录1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公开说明书合并契约
附录2 元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契约书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换股并购短期绩效分析
    1. 样本的选取
    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 模型构建
    4. 实证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三、换股并购长期绩效分析
    1. 样本选取
    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 模型构建
    4. 实证结果描述分析
四、实证分析小结
五、换股并购长期绩效低的原因分析
    1. 换股并购具有投机性和操控性特征
    2. 并购整合不到位
    3. 换股比例确定方法存在局限, 并购成本不确定
    4. 换股并购立法不完善
    5.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六、对策与建议
    1.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并购信息披露的监管
    2. 运用科学方法, 确定换股比例
    3. 完善并购立法, 细化操作规范

(7)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及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逻辑框架及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对控制权本质的探析
    第二节 对控制权配置的研究
    第三节 对控制权收益的研究
    第四节 对控制权转移的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权初始配置:不同契约主体控制权的博弈分析
    第一节 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机制分析
    第二节 人力资本的控制权配置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配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权私有收益: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的机理分析
    第二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约束机制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权转移:转移路径及机制分析
    第一节 控制权转移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代理权争夺机制及效应
    第三节 股权托管机制及风险
    第四节 吸收合并机制及案例评析
    第五节 MBO机制及案例评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制度设计优化模型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制度性根源分析
    第三节 控制权安排制度设计创新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结论
    二、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前言
第1章 外资并购概述
    1.1 外资并购的界定
    1.2 外资并购分类
    1.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资产的方式
    1.4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份的方式
        1.4.1 直接并购方式
        1.4.2 间接并购方式
        1.4.3 其他方式
    1.5 外资并购的经济效应
        1.5.1 正面效应
        1.5.2 负面效应
    1.6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6.1 外资并购的产业导向和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问题
        1.6.2 外资并购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
        1.6.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引发的垄断问题
        1.6.4 其他法律问题
第2章 国际上对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
    2.1 世贸组织的投资规范体系
        2.1.1 WTO的基本原则
        2.1.2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2.2 美国控制外资并购的立法
        2.2.1 美国调整并购的法律体系
        2.2.2 政府颁布的并购准则
        2.2.3 联邦证券法
        2.2.4 州一级的并购法律
        2.2.5 投资法律的相关规定
        2.2.6 州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3 日本外资并购立法
        2.3.1 日本对外商投资及并购企业的立法原则与标准
        2.3.2 对外商投资及并购企业的审批制度
        2.3.3 对外商投资范围和出资比例的限制
    2.4 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
    2.5 几点结论
第3章 我国外资并购的立法
    3.1 我国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情况及其评析
        3.1.1 1999年前的有关规定
        3.1.2 2000年至2001年的有关规定
        3.1.3 2002年以后的有关规定
    3.2 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缺陷及其完善
    3.3 外资并购企业的待遇问题的立法缺陷和完善
        3.3.1 外资并购方面待遇标准方面的立法及实践缺陷
        3.3.2 外资并购方面待遇标准方面的立法及实践方面的完善
    3.4 外资并购组织形式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3.5 调整外资并购企业竞争行为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3.5.1 我国调整外资并购企业行为的立法缺陷
        3.5.2 我国调整外资并购企业行为的立法方面的完善
    3.6 相关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
        3.6.1 外资并购法的域外效力及国际合作问题
        3.6.2 关于资产并购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操
        3.6.3 政出多门、手续繁琐、适用法律不易把握
        3.6.4 转让价格不易确定
        3.6.5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缺乏退出渠道
        3.6.6 外资并购的税收问题
        3.6.7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时流通股股东权益的保护
        3.6.8 外汇管理制度
        3.6.9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6.10 我国自然人能否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企业并购及其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并购分类
    第二节 企业并购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第二章 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性质与会计方法
    第二节 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
    第三节 购买法与股权联合法的比较
    第四节 购买法与股权联合法的评价与选择
第三章 我国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会计处理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股权联合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购买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并存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对我国企业并购会计准则的建议
    第一节 会计准则与会计环境
    第二节 对我国企业并购准则的几点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 研究背景与动机
    (二) 研究思路
    (三) 本文的特点
一、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综述
    (一) 换股并购案的基本特点
    (二) 并购动因分析
    (三) 换股并购方式
    (四) 并购估价/换股方法
    (五) 并购主体范围
    (六) 并购交易规模
    (七) 并购规则程序
二、 换股并购在我国存在的价值
    (一) 换股并购的特点
    (二) 换股并购在我国存在的价值
三、 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
    (一) 目标企业的搜寻
    (二) 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三) 换股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及选择
    (四) 影响换股并购中对目标企业定价的因素
四、 换股并购中换股比例的确定
    (一) 换股比例释义
    (二) 换股并购中换股比例的确定方法
    (三) 如何对换股比例进行优化
五、 换股并购的会计处理
    (一) 换股并购中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二) 换股并购中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比较
    (三) 国内外两种处理方法的使用情况
    (四)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经济环境分析两种会计方法的取舍
    (五) 对我国企业并购中会计处理的几点建议
六、 TCL集团换股并购TCL通讯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一) 并购参与者的背景
    (二) 合并方案
    (三) 并购过程
    (四) 本案例中换股比例的确定
    (五) 本案例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六) 本案例的分析与评论
    (七) TCL整体上市模式的适应性条件
    (八) TCL换股并购案例的启示
    (九) 对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几点建议
    (十)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趋势
后记
参考文献

四、吸收合并鲁平化工获准(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D]. 张晓静. 山东财经大学, 2014(09)
  • [2]我国公司换股并购法律制度研究[D]. 任文玮.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
  • [3]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 于永鑫. 新疆财经大学, 2011(04)
  • [4]换股并购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应用研究[D]. 陈利叶. 兰州大学, 2009(01)
  • [5]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D]. 郭清宝. 华东政法大学, 2008(11)
  • [6]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宋希亮,张秋生,初宜红.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7)
  • [7]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及制度设计[D]. 马磊. 山东大学, 2007(04)
  • [8]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问题研究[D]. 石艳玲. 大连海事大学, 2005(08)
  • [9]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研究[D]. 赖志花. 河北大学, 2004(04)
  • [10]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D]. 陈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鲁平化工合并获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