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暴露

腓肠肌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暴露

一、腓肠肌肌皮瓣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物外露(论文文献综述)

杜伟力,沈余明,胡骁骅,程琳[1](2021)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周正虎[2](2018)在《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联合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移植修复小腿慢性骨髓炎1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12~52岁,平均33.4岁;均为开放性损伤后所致的骨感染,治疗周期11个月至3年;4例为胫骨中段慢性骨髓炎,6例为胫骨中下段慢性骨髓炎;一期行病灶扩大清除、游离背阔肌皮瓣填塞死腔,伤口愈合后6~10个月二期再行游离髂骨瓣移植术修复骨缺损。结果:背阔肌皮瓣均成活,术后8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在2月内伤口均愈合。髂骨瓣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8例骨瓣携带皮窗者皮窗均成活,术后4~12个月骨缺损修复部位骨愈合,取出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最后1次术后随访6个月~8年,骨愈合满意,皮瓣质地优良,未再发生骨髓炎、窦道。2例背阔肌皮瓣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无挛缩,其余背部、髂部供区均直接缝合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利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联合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重建骨缺损、恢复下肢功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王海峰,李小河,李世元,宋飞,耿磊,符来想,韩伟,董志远[3](2017)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21例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为膝周、小腿中上段前外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8 cm20 cm×12 cm。21例患者先予创面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再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温度、颜色及张力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创面完全愈合后6周,参照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小腿骨折者临床骨折愈合后3个月,参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在术后2周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获随访410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期间无软组织感染、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感觉S2S3级,两点辨别觉712 mm(平均9.7 mm)。供区愈合良好,未见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0个月,平均8.2个月。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130°,平均110°;伸直-50°,平均-2°。术后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差2例。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充足,为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王建超[4](2016)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人体解剖学观察,研究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解剖学基础。将解剖学数据应用于临床,设计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管蒂,并包含穿支血管的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探讨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对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8侧成人新鲜尸体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并观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部外径、穿出点外径、血管蒂长、穿支穿出点位置。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取2例剥离的体被组织行X线观察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走行情况。2.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35.6岁,左侧10例,右侧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砸伤3例,机械损伤2例。其中GustiloⅠ型12例,GustiloⅡ型3例,入院前均一期或分期实施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因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而出现骨或内固定外露,外露时间11天74天,平均34天。入院后术前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在我科采用清创及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进行治疗,皮瓣大小和形状根据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与形状进行设计,其中切取皮瓣面积为3.6 cm×4.2 cm5.3 cm×6.5 cm,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皮瓣受区与供区外观满意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在8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共18支,平均2.3支,其中13支(72.2%)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后支,5支(27.8%)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前支。穿支穿出点外径平均为0.87±0.25 mm(0.6 mm1.1 mm),穿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82±0.47 mm(1.3 mm2.3 mm)。穿支蒂长为3.2 cm8.2 cm(平均5.4 cm),血管蒂长6.5 cm15.7 cm(平均为11.2cm)。穿支浅出点集中出现在距腘皱褶以远7.6 cm17.8 cm(平均10.9 cm),距后正中线1.3 cm4.2 cm(平均2.8 cm)的范围内。2.本组15例患者皮瓣均成活,14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本组住院时间1250天,平均27.3天。15例患者均进行了至少6个月(624月)的术后随访,在末次随访中,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功能未见受到影响,皮瓣平整、质软柔和,患者对受区及供区外形满意。15例患者骨折最后全部愈合,无骨不连、畸形愈合、骨髓炎发生,未见明显膝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生活及工作未受到明显影响。根据改良ASAMI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0例。结论1.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较为恒定,腓肠肌内侧岛状肌皮瓣切取时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蒂,并包含穿支血管或携带其源动脉时,可获得较为稳定血供,是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能够一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或骨外露并感染,避免钢板取出,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皮瓣具有薄而柔软,受区外形美观,供区创伤小等优点。

杨代,房波,孙书海,闫新海,兰登哲,孙同新[5](2015)在《损伤控制理论在腓肠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损伤控制理论在腓肠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的60例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按伤情处理方式分为急诊手术组和损伤控制组。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损伤控制组和急诊手术组比较,优良率为80%vs.50%(P<0.05);伤口愈合不佳率为20%vs.50%(P<0.05);愈合时间为(14.5±2.6)周vs.(15.0±2.4)周(P>0.05);平均住院时间为(26.36±2.54)d vs.(33.54±3.14)d(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vs.30%(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论在腓肠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且疗效显着。

苏应军[6](2015)在《比较两种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联合游离植皮和局部带蒂肌瓣+游离植皮的修复两种方法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诊断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患者共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A组患者接受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治疗,B组患者接受局部带蒂肌瓣+游离植皮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皮瓣皮活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率显着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联合游离植皮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可能比局部局部带蒂肌瓣+游离植皮修复更能提高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患者术后肢体外观恢复较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葛东江,任志勇,魏长月,张坤,张维彬,王辉[7](2014)在《腓肠血管联合游离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腓肠血管的解剖学特性及其联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大段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实验研究: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随机选择4具,每具结扎一侧肢体腓肠内侧动脉,另4具结扎腓肠外侧动脉,对侧肢体不结扎作为对照,对标本进行血管造影,观察结扎一侧腓肠内或腓肠外动脉后,该侧腓肠肌的血液供应;另外2具通过解剖学及小腿铸型标本观察该侧腓肠肌的血管交通支的来源、管径及部位。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9例小腿大段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1040岁,平均32岁。其中12例采用腓肠内侧血管、7例采用腓肠外侧血管为受区血管,同时6例取游离胸脐皮瓣移植、8例取大腿前外侧皮瓣移植、2例取侧胸皮瓣移植、3例取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5 cm×10 cm8 cm×37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 cm×10 cm10 cm×30 cm。结果 实验研究发现,小腿腓肠肌的血供为多源性,以腓肠动脉供血为主;当切断一侧腓肠血管时,来自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交通支和来自比目鱼肌交通支的血液供应该侧腓肠肌,且交通支管径粗、分支多、位置恒定。临床研究显示19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329 d,其中一期愈合11例,二期愈合8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皮瓣能耐受一定程度摩擦,均无明显感觉障碍。供区取自体腹部或大腿中厚皮片植皮覆盖,均一期愈合。结论 腓肠血管位于腓肠肌深层,位置恒定,蒂长、易分离,管径较粗,适于吻合,腓肠血管联合游离皮瓣为小腿大段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赵鹏鹏[8](2014)在《三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2年所收治的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资料收集、随访及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三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骨折诊断标准、骨折骨性愈合标准,以HSS(The Hospital For SpecialSurgery)膝关节评分标准作为评价标准(100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27例患者资料进行样本统计分析。结果:双钢板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术后3、6、12个月,优良率分别为:70.4%、81.5%、85.2%;三钢板治疗组21例患者中,术后3、6、12个月,优良率分别为:71.4%、85.7%、89.5%。结论:1.患者年龄分布于18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10.05)岁,但主要发病人群位于28岁到47岁之间;2.两组患者在性别差异、患肢分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3.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差异不明显;4.两组患者患者骨性愈合时间、完全负重分析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5..在术后3个月后,双钢板治疗组5例在骨性愈合完全负重后后髁出现台阶,说明三钢板治疗对骨折固定更加坚强可靠,尤其对胫骨平台后髁的支撑更加有效;6.两组患者均采用HSS评分分析,两组各个阶段优良率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6、12个月优良率采用三钢板治疗组均高于采用双钢板治疗组。

胡海军,章中良,范天宏[9](2014)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2011年6月共收治43例胫骨骨折且合并感染患者,男31例,女12例;年龄16~58岁,平均36.3岁;其中胫骨上段9例,中段10例,中、下段24例;窦道形成16例,骨外露12例,所有患者采用克氏针螺钉、螺钉、可吸收螺钉和钢丝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治疗,随访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骨折愈合时间、胫骨骨折评估结果及相关并发症,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781例胫骨骨折患者中共出现43例感染性胫骨骨折,感染率为7.8%;分离出病原菌4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11株,大肠埃希菌6株,其他菌6株,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美罗培南耐药率<25.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耐药率<7.0%;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5个月,术后12月Johner-Wruhs评估:优9例、良27例、中4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83.7%;共24例患者接受二期转位肌皮瓣移植术,2例患者出现感染复发,1例行扩大截骨外固定治愈,另1例治疗失败,接受截肢处理。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及系统的围手术期抗感染治疗对感染性胫骨骨折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邓凯,喻爱喜,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10](2012)在《GustiloⅢB和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方法 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骨折患者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4~68岁,平均34岁。损伤程度:GustiloⅢB型98例,GustiloⅢC型38例。骨固定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外固定架固定113例,钢板内固定4例;二期行骨固定19例。软组织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创面67例;一期行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瓣修复7例;62例一期行VSD负压封闭一周至数周后,二期行游离植皮9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3例,腓肠肌肌(皮)瓣14例,交腿皮瓣15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创面皆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24个月,121例患者骨折愈合;12例患者因大段骨缺损,二期行骨移植术后正常愈合;3例患者因感染并发骨髓炎、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骨折端延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 GustiloⅢB、ⅢC型胫骨骨折的一期或二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各有优缺点,如有条件争取一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为最好。

二、腓肠肌肌皮瓣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物外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腓肠肌肌皮瓣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物外露(论文提纲范文)

(2)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治疗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术后康复治疗
    2.6 疗效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背阔肌皮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
    3.3 髂骨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
    3.4 骨愈合情况
    3.5 肢体功能评价情况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慢性骨髓炎的成因
    5.2 胫骨的解剖学特点及其血供
    5.3 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可行性
    5.4 髂骨瓣的解剖学特点
    5.5 该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5.6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7 术后的康复指导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参考文献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 致谢

(4)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附图
第二章 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一、腓肠肌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损伤控制理论在腓肠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 2 方法
        1. 2. 1 急诊手术组
        1. 2. 2 损伤控制组
    1. 3 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比较
    2. 2 两组伤口愈合过程情况比较
    2. 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2. 4 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6)比较两种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3 讨论

(8)三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评定标准
        (七) 统计方法
    二、 研究方法
        (一) 术前准备
        (二) 手术方法
        (三) 术后处理
        (四) 术后随访
        (五) 疗效评定
        (六) 临床骨科愈合标准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 结果与分析
        (二) 数据分布与统计
        (三) 结论
讨论
    一、 胫骨平台解剖特点
    二、 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骨折特点及常见合并病
    三、 三钢板内固定的理论基础
    四、 手术入路的选取
    五、 手术治疗原则及注意要点
    六、 三柱理论指导下三钢板内固定治疗三柱骨折的优势
    七、 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术后常见合并症
    八、 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九、 中医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一
典型病例二
典型病例三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腓肠肌肌皮瓣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物外露(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 杜伟力,沈余明,胡骁骅,程琳.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3)
  • [2]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D]. 周正虎. 苏州大学, 2018(01)
  • [3]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J]. 王海峰,李小河,李世元,宋飞,耿磊,符来想,韩伟,董志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06)
  • [4]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D]. 王建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4)
  • [5]损伤控制理论在腓肠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杨代,房波,孙书海,闫新海,兰登哲,孙同新.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05)
  • [6]比较两种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骨与内固定物外露的疗效[J]. 苏应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04)
  • [7]腓肠血管联合游离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J]. 葛东江,任志勇,魏长月,张坤,张维彬,王辉. 中华骨科杂志, 2014(10)
  • [8]三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赵鹏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疗效分析[J]. 胡海军,章中良,范天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01)
  • [10]GustiloⅢB和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临床分析[J]. 邓凯,喻爱喜,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05)

标签:;  ;  ;  ;  ;  

腓肠肌肌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及固定暴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