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3季度印刷机械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

2003年1-3季度印刷机械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

一、2003年1~3季度印机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论文文献综述)

龙信威[1](2020)在《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受到人们的关注度逐渐升高,电商产业迅速发展。小家电产业作为电商零售业中的主要类目,经历了前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市场销售业绩。传统的小家电产品技术相对简单,同质化严重。在技术更新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出现的新潮品类小家电,目前趋向高端化、多功能、智能化。相关数据表明,2018年高端吸尘器、搅拌机的市场占比已经上升至23.7%左右。当前主要网上品牌电商小家电类有:美的、海尔、小米、小狗电器、SKG、小熊电器、德尔玛等,该行业具有进入门槛低,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基本上以控制成本通过规模优势获取利润,价格竞争激烈,研发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低,营销投入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多数属于销售驱动型企业。与此同时小家电电商的成交规模一直在扩大,市场的机会很多。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面临战略思路的问题很迫切,即如何在红海竞争中找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本文在以电商模式为主要业务模式的背景下对小家电企业战略规划进行研究,并以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发展较快,行业知名的小家电企业,其后续的战略路线会受到同行业各竞争对手的关注,对A公司的战略研究对于国内其他电商业务为主的小家电企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先找出A公司目前战略现状,战略问题点。接着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运用PEST方法,对公司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同时还对市场环境,企业竞争合作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完外部环境之后运用价值链理论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作分析。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确认企业产品的定位。以及历史分析,企业能力分析,企业核心专长分析。在内外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A公司自身内部特点,利用外部机会,规避不利因素。运用通用竞争理论制定出适合A公司的聚焦竞争战略(不同品类产品对应差异化战略和整合战略)和多元化公司层战略。并从价值链体系、市场营销、研发技术创新、工厂制造管理、经营管理四方面提出实施和保障措施。从而能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保持优势,抓住电商流量增长的红利,维持较好的经济利润,为社会,员工,股东创造更大的效益。

王天丹[2](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王得利[3](2019)在《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3D打印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3D打印机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外品牌的3D打印机在我国市场上占有较高份额。三纬国际立体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要从事桌面级3D打印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虽然其桌面级3D打印机连续4年获得全球销量冠军,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不如人意。三纬国际如何与中国市场上众多的3D打印机品牌竞争,并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是三纬国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三纬国际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现状,从销售渠道来看主要以线下代理商销售为主线上销售为辅,销售区域集中于华南、华东、华北及东北四大地区,线上销售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展开B2C等销售。尽管在中国市场的6年运营中,三纬国际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营销模式,但是依然存在不足,表现为三纬国际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等。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三纬国际主要的营销问题有:XYZprinting品牌营销力不足,产品促销途径仅仅通过网店的网页、展会以及向代理商推出一些常用的促销广告;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问题,对于新兴产业仅采用线下线上的营销渠道,但没有实体店做推广,也没有对营销渠道进行统一管理等;广告投入力度和促销投入严重不足,产品促销仅仅在有限范围内发布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的促销广告;同时,营销中心财务报表显示营销过程的成本过高,薪水、房租、差旅费等营销成本占比高等问题。其次,本文从政策、技术等角度分析了三纬国际面临的宏观环境,从竞争者、客户等角度分析了三纬国际面临的微观环境,并应用SWOT方法明确了三纬国际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后,为了有效提升三纬国际在中国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结合前述分析,提出了三纬国际应采取塑造品牌形象、浮动定价、营运成本控制、加大广告促销等系列策略建议。最后,为了保障营销策略能被有效实施,本文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保障和营销渠道终端管理等几个方面为三纬国际在中国营销中心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张泽[4](2019)在《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特征、成因及其风险溢价研究》文中认为流动性共变(Commonality in Liquidity)是指市场中存在某些共同因素影响全体股票的流动性水平,使得不同股票的流动性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进而流动性变化表现出的趋同现象,亦即个股的流动性倾向同时改善或同时恶化。流动性共变的存在表明个股的流动性至少部分是由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决定,因此,这种不可分散的风险被视为股票定价的一个重要因子,且这种不可分散的风险因子造成整体流动性的变化,使流动性风险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一种。另一方面,由于不可分散特征,流动性共变也被认为是导致股价脆弱以及股市下跌时常常出现的市场流动性枯竭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在股票市场中,流动性非常脆弱,当市场出现危机时,由于流动性共变现象的存在,流动性会迅速减少甚至在短时间内“蒸发”殆尽,进而进一步引发市场的快速下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股市同涨同跌现象更为严重,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共变要比国外更为严重。作为主要的新兴市场,我国股市分别在1996 年 12 月、2001 年 7 月、2007 年 5 月、2009 年 8 月、2010 年 4 月、2013 年 6 月、2015年6月出现没有任何征兆的暴跌情况。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经历了千古跌停的严重“股灾”事件,上证指数由2015年6月15日的5179.19点跌到7月8日的3507.19点。相应地,个股跌幅超过30%的上市公司达2139家,个股跌幅超过50%的上市公司达1390家,更有多达1400家的上市公司选择停牌避险,沪深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几乎枯竭。截至2016年1月27日,上证指数又跌至2638.30点。这次的股灾主要表现为交易性流动性危机和系统性流动性危机两个方面,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我国股市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流动性共变问题的必要性。基于上述分析,为确保我国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以及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和治理措施时能够更深刻的认识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影响,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共变的存在特征、成因以及风险溢价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共变的存在特征、成因及其风险溢价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我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存在特征分析。我国沪深股市的流动性共变存在性检验表明,我国股市存在显着的流动性共变。而且,以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前后为分水岭,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共变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07年后,流动性共变程度总体上明显下降。另外,本章考察了我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时变特征、规模效应及其流动性效应。结果发现,流动性共变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市场环境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流动性共变强度。特别在市场大幅下跌或爆发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程度明显增加甚至会出现峰值,而在上行的市场走势中,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共变则对这一变化不敏感。与国外发达市场的结论正好相反,我国股票流动性共变程度并非表现出随股票市值规模和流动性水平增加的递增效应,而是表现出随规模和流动性水平增加的递减效应。进一步地,本章还探讨了股市下跌时流动性共变的增强是否会造成流动性枯竭。结果发现,市场大幅下跌情况下流动性共变的增加会导致股票流动性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且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恶化,流动性共变对股票流动性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也变得更大,这表明,股市下跌时,强烈的流动性共变甚至可能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的发生。第二,需求侧视角下基金持股引发流动性共变的原因及渠道分析。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在驱动流动性共变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需求侧视角深入探讨我国基金出于何种原因使得彼此间的交易需求相关并最终导致出现流动性共变。为此,本文构造高基金持股组合并计算该组合的流动性共变,实证检验了高基金持股组合流动性贝塔与基金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发现在2010~2017年间,随着基金对股票持有比例的增加,股票与高基金持股组合之间的流动性共变会变得更为强烈,这一发现为基金的相关交易驱动流动性共变提供了证据支持。需求侧因素的解释认为,相关性交易是产生流动性共变的成因。对于基金而言,相关性交易,一方面体现为主动交易行为的共同变动,如羊群行为等,一方面是被动交易行为的共同变动,如面临投资者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压力。为此,本文从羊群行为和基金资金流变化两个方面进一步考察了我国基金出于何种原因使得彼此间的交易活动相关并导致流动性共变。结果发现,基金羊群行为对流动性共变有显着的影响,特别在基金存在卖方羊群行为时更为明显。资金流变化引起的流动性冲击的确是导致基金持股比例对股票流动性共变正向影响的重要驱动因素,基金处于明显的资金内流时这一正向影响更大。从基金持股的角度分析需求因素对流动性共变的影响,假设了基金持股直接体现基金的交易,但这只是从单个基金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基金与基金之间即使不持有共同的股票仍会产生相关性交易,这就需要考虑基金与基金之间的持股结构,而前面基金的羊群行为和资金流变动并不能分析两个基金之间的持股关系。为此,本文借鉴Koch et al.(2016)的研究,对于每个季度任意两两配对的股票,计算持有其中任意一只股票的基金相应的持股比例,探讨“共有所有权(Common ownership)”和“相关流动性冲击(Correlated liquidity shocks)”两个渠道在基金相关性交易需求引发流动性共变中的作用。流动性共变的渠道分析结果发现,任意两只股票之间的流动性相关程度并未随共同持有这两只股票的基金所持有的相应的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而非重叠持有两只股票的基金相应的持股比例的增加则会对上述相关程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我国基金主要通过“相关流动性冲击”渠道,而非“共有所有权”渠道,导致基金的交易需求相关并引发流动性共变。第三,流动性共变成因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解释的实证分析。在探讨金融中介面临的融资约束这一供给侧因素是否会引发我国流动性共变时,本文参考国外已有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构造券商超额收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量以及金融部门杠杆水平作为其融资约束的代理指标,实证检验后发现,除券商超额收益对流动性共变所造成的显着负向影响支持流动性供给侧的解释外,其余三个变量对流动共变造成的影响则并不支持这一解释。因此,同Karolyi et al.(2012)得到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金融中介面临融资约束时流动性供给的变化很难被用来作为流动性共变产生的来源。关于流动性需求侧的解释,本文发现:(1)换手率共变和机构持股水平与我国流动性共变水平显着正相关,表明我国投资者的相关交易行为的确会引发流动性共变;(2)与Karolyi et al.(2012)的发现相反,我国股市中投资者情绪与流动性共变显着负相关,表明投资情绪下降或悲观的投资者情绪会增加流动性共变强度;(3)无论是在投资者之间亦或是企业内外部之间,信息非对称程度的增加都会引发更为强烈的流动性共变,因此,信息非对称是引发我国股市出现流动性共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大量文献强调金融中介的融资限制是引发股市流动性共变的重要流动性供给侧因素(Brunnermeier and Pedersen,2009;Hameed et al.,2010),但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的相关交易、投资者情绪以及信息非对称等需求侧因素更加能够解释我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第四,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实证分析。Acharya和Pedersen(2005)理论模型指出,流动性共变风险是流动性风险的重要组成之一,但关于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的实证研究结论则并不统一。Anderson et al.(2013)指出,流动性共变风险与股票流动性水平高度相关,因此之前文献发现的低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可能存在一定误导。基于此,本章参照Anderson et al.(2013)提出的双重排序的组合构造方法构造流动性共变零投资组合,探讨我国股市是否存在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结果表明,高流动性共变风险的投资组合可获得统计意义上显着的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样本期间内(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投资者会获得约年化3.82%的流动性共变风险补偿。因子模型的回归结果也表明,与Moshirian et al.(2017)的结论一致,作为不可分散的风险因子,流动性共变风险被定价。进一步地,本文还考察了扩展组合持有期后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是否可持续,结果发现,随着组合持有期的增加,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股市流动共变风险溢价在长期上是不可持续的,属于一种短期的风险溢价。与已有国内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存在特征,重点考察流动性共变随市场环境变化表现出的时变特征、规模效应特征以及流动性效应特征,以有助于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更好的了解流动性共变动态变化,从而帮助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制定投资决策,监管者更高效地维护市场稳定。第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在驱动流动性共变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需求侧视角,深入考察我国基金出于何种原因使得彼此间的交易需求相关并最终导致出现流动性共变,并进一步探讨分析基金的相关交易引发流动性共变的相应渠道作用机制。第三,基于流动性共变成因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理论解释,构造供给侧因素如金融中介面临的融资约束代理指标,需求侧因素如相关交易、投资者情绪、企业内外部人及投资者之间信息非对称程度的代理指标,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我国流动性共变的驱动原因。第四,作为不可分散的风险因子之一,本文尝试对我国流动性共变的风险溢价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双重排序法构造出控制流动性水平的流动性共变零投资组合,发现我国股市的确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样本期间内,投资者会获得约年化3.82%的流动性共变风险补偿。

任曦莹[5](2019)在《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动因及效应分析 ——以奇虎360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资本市场也日渐繁荣起来。繁荣的资本市场促使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也点燃了企业融资的渴望。除此之外,受国务院发展新型互联网经济的要求及政策扶持的影响,越来越多早年赴海外上市融资的中概股企业意识到了回归的必要性。政策发布的短短一年内,共计有38家中概股宣布启动私有化。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高度关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发展现状,这直接证明了 VIE结构的中概股企业有望实现境内上市。在市场环境和政策双向的推动之下,中概股企业在2015年迎来了第一波回国热潮。作为中概股的典型代表企业,奇虎360自2015年6月宣布私有化以来,一直在不同的归A方式中犹豫徘徊。最终,奇虎360选择了借壳江南嘉捷,在私有化两年后回归A股市场。奇虎360在归A的最初选择了接受IPO辅导,却最终在借壳政策步步收紧的大环境下,成功借壳上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梳理了此次交易中双方的背景,并整理了借壳交易的方案和过程,同时分析了借壳动因、借壳方案以及交易双发所受的影响。本文还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了 IPO和借壳两条重回之路的优缺点,重点比较了IPO和借壳的成本差异以及其对360公司的影响。对于分析所获的结论,本文将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并归纳本案例中的可取经验以及尚且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360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上市这一案例,探究在发行提速监管从严的证监会IPO新常态以及借壳新规从严的大环境之下,中概股选择回归方式的动机以及回归方式对中概股效应的影响,并通过探究所得的结论为后续中概股回归提供有效地建议和参考。

胡晓亮[6](2017)在《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上海是作为全国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无论是在金融业、工业、商业、贸易,还是交通运输业领域都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由于租界的长期存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结构性的失衡。上海解放后,在新中国逐步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建设中,经济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初期,上海的三次工业改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上海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轻纺工业与生产生产资料的制造工业明显比重相差太大,轻纺工业所占比重过高,尤其是在物资供应相对匮乏的五十年代,无法调动足够的力量来供应上海的轻纺工业的生产;其次工业企业规模过小也是上海工业发展的痼疾,上海急需在公私合营之后通过工业企业的裁并、重组,建立稳定的生产能力;再次建国后上海除了小部分的外国资本家或者官僚资本投资的少数大厂之外,绝大多数的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上海需要通过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被中央提上了日程,不仅是上海自身需要对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改变之前的"失衡"状态,全国对上海的"期望"也日益提升,希望上海发挥自身的工业基础,带动全国的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业结构调整。上海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对工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组,改变之前的工业结构,使之适应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上海建国之后大规模的工业改组总共进行了三次,分别为第一次工业改组(1956-1957年)、第二次工业改组(1958-1960年)和第三次工业改组(1962-1965年),这几次工业改组是由政府指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三次尝试,工业改组根本上改变了上海失衡的工业结构,为其成为"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二次工业改组是在第一次工业改组建立上海完整的工业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配合了行政区划的变迁、"高精尖"工业方针的提出,在"大跃进"的复杂环境中完成了上海工业结构的巨大转型,奠定了上海当代工业布局的雏形,是三次工业改组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改组,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在之后六十年代末的第三次工业改组是在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收缩,上海的基本工业发展方向没有变化。就上海本身而言,第二次工业改组也是影响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调整,第二次工业改组大规模的企业裁并改组虽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在改组的过程中,上海整合了自身的工业发展潜力,为行政区划调整、工业区以及卫星城的扩建提供了产业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骨干企业打造了一批有生产能力的大厂,在工业改组的过程中,发展"高、精、尖"产业,建设两个基地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系统研究了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工作准备、具体实施以及其导致的结果,并对改组过程中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门探讨。本文以未被发掘过的档案资料、报刊资料为基础,从公私合营后的新工业方针以及第一次工业改组切入,剖析上海的工业结构问题,详细论述了第二工业改组的过程、影响、体制改革等,对第二次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上海工业方针的变动不管是"紧缩"还是"发展","扩建"还是"新建"都是紧紧跟随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发展需要,奉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在全国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关系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经济史应该重视的研究视角。

谢忠强[7](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姜万勇[8](2014)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2010年以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这促使中国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竞争力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而迅速提高。但是中国企业在经济、技术、专利等硬实力提升的同时,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惑。这已经不是企业硬实力问题,而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品牌效应、创新机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一系列关系企业发展基石的软实力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管理界。全面研究并探索企业软实力的提升与管理,是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体制、参与并引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进行企业软实力系统理论与原理研究,寻找科学有效的软实力建设方法,建立严谨规范的评价控制体系,对于帮助中国企业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的国内外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究企业软实力理论、绩效考核理论、系统论、战略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对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的内在机理与要素因子进行识别,探索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特征,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现代分析工具和方法,紧密联系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过程,研究探索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系统原理、系统模型、建设路径和评价与控制机制,并完成周期性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基于系统论理论原理,探明计划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对于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目标管理、信息集成与传递、评价与控制的内在作用机理;分析企业软实力建设与企业生命周期的逻辑关系;根据企业软实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构建了企业软实力系统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系统建设与企业硬实力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明与环境的信息与能量交换的逻辑结构,构建了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概念模型;分析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路径类型,路径结构,确立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前期决策关键路径、中期实施与运行关键路径、后期评价关键路径和持续改进的长效关键路径,给出路径选择原则,建立了企业软实力建设结构路径。根据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评价因子作用机理,明确评价与控制的核心意义,完成企业软实力评价与控制理论分析。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的核心目标是科学控制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过程,促进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杨云[9](2011)在《BR股份公司经营亏损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BR股份公司是BR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是一家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据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公司BR集团和BR公BR股份公司是BR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是一家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据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公司BR集团和BR公司都是中国印机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以后,BR股份公司的利润开始滑坡,继06年首次出现亏损后,07年通过年底的紧急促销政策才勉强做平,08,09两年连续大幅亏损,最终在2010年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执行特别处理,加入了“ST”股的行列。本研究通过对BR公司经营历程和亏损现状的回顾,引出了对BR公司亏损原因的讨论。首先对企业所处行业进行五力分析,然后通过量化的SWOT分析法诊断造成亏损的内,外部因素,最后给出解决BR公司经营亏损现状的方案。BR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且严重的,一方面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导致行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是公司在管理,产品,战略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经过诊断发现,BR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态势十分危急,SWOT诊断结果显示:BR公司目前处于威胁大于机会,劣势大于优势的不利局面,在竞争战略上应采取防御型战略;从BR公司所处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来看,BR公司所在的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利润低下,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按照本诊断的结论,BR公司如果不制定有效的变革策略,尽快走出亏损困境,很可能会使企业积重难返,给广大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企业和员工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本研究依据对BR公司诊断的结果,为BR公司制定出一手抓产品,一手抓管理的方案。为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和把握市场动态,首先建议公司成立市场部,专门负责新产品开发方向和老产品升级换代与淘汰的决策工作:其次,建立以销售部门为主导地位的部门协同;最后,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公司内部实行全员绩效考核。以上方案,虽然能使BR公司摆脱经营亏损的现状,但是继续在一个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行业里生存,不能说是最优选的途径。本研究提出的备选建议:BR公司应当积极寻求重组,进军朝阳行业。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10](2009)在《把握发展趋势 调整产品结构 发挥自身优势 夺取新的胜利——2009年1~2季度印机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上半年,印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仍然比2008年同期低,但与一季度相比,各项指标都有回升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二、2003年1~3季度印机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3季度印机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论文提纲范文)

(1)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述分析
    1.4 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理论
        2.1.1 价值链的定义
        2.1.2 价值链成本分析
        2.1.3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2.2 企业战略的性质
        2.2.3 企业战略的类型
        2.2.4 战略管理的过程
        2.2.5 战略管理的层次
    2.3 通用竞争理论
        2.3.1 低成本战略
        2.3.2 高差异战略
        2.3.3 整合战略
        2.3.4 聚焦战略
    2.4 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
        2.4.1 电商的定义和模式
        2.4.2 长尾理论
第三章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市场环境分析
        3.2.1 顾客需求分析
        3.2.2 消费方式
        3.2.3 目标市场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利
        3.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利
        3.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3.3.5 行业内部竞争特点
    3.4 企业竞合环境分析
        3.4.1 战略生态网络分析
        3.4.2 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4.2 A公司战略现状及问题
        4.2.1 A公司战略管理现状
        4.2.2 公司战略制定中的问题点分析
    4.3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4.3.1 A公司基础设施
        4.3.2 A公司人力资源
        4.3.3 A公司技术开发资源
        4.3.4 A公司采购资源
        4.3.5 A公司内部物流
        4.3.6 A公司生产作业
        4.3.7 A公司外部物流
        4.3.8 A公司市场销售
        4.3.9 A公司售后服务
    4.4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能力分析
        4.4.1 A公司财务能力
        4.4.2 A公司营销能力
        4.4.3 A公司研发能力
    4.5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5.1 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的产品战略选择
        5.1.1 波士顿矩阵
        5.1.2 建立波士顿矩阵
    5.2 基于定量战略矩阵分析的竞争战略选择
        5.2.1 低成本战略可行性分析
        5.2.2 高差异战略可行性分析
        5.2.3 整合战略可行性分析
        5.2.4 定量战略选择
    5.3 公司层面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实施
    6.1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实施的管理对策
        6.1.1 价值链成本管理对策
        6.1.2 营销管理对策
        6.1.3 研发管理对策
        6.1.4 制造管理对策
        6.1.5 经营管理对策
    6.2 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公司治理保障
        6.2.2 组织架构保障
        6.2.3 激励机制保障
        6.2.4 企业文化保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营销策略的研究
        1.2.2 关于3D打印机行业的研究
        1.2.3 关于3D打印机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营销理论
    2.2 网络营销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文化
        2.3.2 消费心理
        2.3.3 消费环境
第3章 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
    3.1 三纬国际概况
        3.1.1 公司发展历程
        3.1.2 公司文化
    3.2 三纬国际产品在中国市场营销现状
        3.2.1 三纬国际组织架构和在中国营销中心架构
        3.2.2 中国市场销售的主要产品及销售情况
        3.2.3 营销渠道及区域分布
        3.2.4 产品定价
        3.2.5 促销手段
    3.3 三纬国际中国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
        3.3.1 渠道结构不合理
        3.3.2 促销投入不足
        3.3.3 品牌占有率较低
        3.3.4 营销成本占比高影响产品定价
第4章 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环境
    4.1 宏观环境
        4.1.1 政策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
        4.2.1 竞争者分析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4.2.3 购买者分析
        4.2.4 供应者分析
        4.2.5 替代品分析
    4.3 三纬国际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SWOT矩阵
第5章 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产品差异化
        5.1.2 塑造品牌形象
        5.1.3 优化产品结构
    5.2 价格策略
        5.2.1 影响价格策略的因素
        5.2.2 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直接渠道完善策略
        5.3.2 建立健全营销渠道统一管理机制
        5.3.3 控制营销渠道营运成本
        5.3.4 加强营销渠道终端管理
    5.4 促销策略
        5.4.1 广告促销
        5.4.2 公共关系营销
        5.4.3 终端促销策略
第6章 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3 技术保障
    6.4 营销渠道终端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问卷调查

(4)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特征、成因及其风险溢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流动性共变存在性及特征研究
    2.2 流动性共变成因的理论解释
        2.2.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解释
        2.2.2 融资约束解释
        2.2.3 相关交易解释与情绪交易解释
    2.3 流动性共变成因的实证分析
        2.3.1 供给侧因素实证分析
        2.3.2 需求侧因素实证分析
    2.4 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
        2.4.1 流动性风险溢价的理论解释
        2.4.2 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实证分析
    2.5 文献评述
3 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存在性及其特征分析
    3.1 中国股市的波动特征与流动性共变
        3.1.1 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
        3.1.2 高度信息非对称
        3.1.3 系统性风险大
        3.1.4 政府干预过度
    3.2 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存在性检验
        3.2.1 数据与变量
        3.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 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存在特征分析
        3.3.1 流动性共变的时变特征
        3.3.2 流动性共变的规模效应
        3.3.3 流动性共变的流动性效应
    3.4 流动性共变与股票流动性的关联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金持股对流动性共变的影响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假设
    4.3 高基金持股组合的构建及其流动性共变特征
    4.4 基金持股对流动性共变的影响:成因及渠道分析
        4.4.1 变量设定与样本选取
        4.4.2 基金持股对流动性共变的影响
        4.4.3 基金持股对流动性共变影响的成因分析
        4.4.4 基金持股对流动性共变影响的渠道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成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变量选取与定义
        5.2.1 融资约束
        5.2.2 相关交易
        5.2.3 投资者情绪
        5.2.4 信息非对称
        5.2.5 控制变量
    5.3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5.3.1 样本说明与模型设定
        5.3.2 描述性统计
        5.3.3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流动性风险调整的L-CAPM模型
    6.3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分析
        6.3.1 流动性共变组合的构造
        6.3.2 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流动性共变风险溢价的可持续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动因及效应分析 ——以奇虎36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中概股相关概念
    2.2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
    2.3 借壳上市效应相关理论
        2.3.1 并购协同理论
        2.3.2 信息信号理论
        2.3.3 市场势力理论
第三章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描述性分析
    3.1 中概股回归A股现状
    3.2 中概股回归A股动因
    3.3 中概股回归A股模式选择
        3.3.1 中概股回归IPO情况
        3.3.2 中概股回归并购情况
        3.3.3 中概股回归借壳情况
        3.3.4 中概股回归模式总结
第四章 360案例基本介绍与方案过程披露
    4.1 借壳双方基本情况
        4.1.1 360基本情况
        4.1.1.1 360公司简介
        4.1.1.2 360经营现状
        4.1.2 江南嘉捷基本情况
        4.1.2.1 江南嘉捷简介
        4.1.2.2 江南嘉捷经营现状
    4.2 借壳上市交易方案及过程
        4.2.1 借壳上市交易方案披露
        4.2.2 借壳上市交易过程描述
第五章 360借壳案例动因
    5.1 360 选择借壳的原因分析
        5.1.1 360回归A股动机分析
        5.1.2 360回归模式选择分析
        5.1.2.1 借壳与IPO模式成本比较
        5.1.2.2 借壳与IPO模式后果比较
        5.1.2.3 壳公司选择分析
    5.2 江南嘉捷选择售壳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360借壳上市效应分析
    6.1 借壳前后股权结构影响
    6.2 对360财务绩效的影响
        6.2.1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6.2.2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6.2.3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6.3 对360再融资的影响
    6.4 对360股价的影响
    6.5 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第七章 360回归A股借壳上市利弊分析
    7.1 360回归A股借壳上市成功经验分析
        7.1.1 科学的业务发展模式
        7.1.2 良好的业务发展前景
        7.1.3 成功的壳公司选择
        7.1.4 合理合规的资产重组方案
    7.2 360回归A股借壳上市不足分析
        7.2.1 对中小股东的关注有待提高
        7.2.2 借壳操作仍需规范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关于"工业改组"与"经济改组"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各地的工业改组研究
        三、关于上海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研究
        四、关于工业改组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工作准备
    第一节 上海新工业方针的提出
        一、上海工业发展新定位
        二、中央以及上海市委政策的调整
        三、上海工业发展新需求
    第二节 第一次工业改组始末
        一、第一次工业改组概况
        二、第一次工业改组的遗留问题及其影响
第二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实施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改组概述
        一、改组形式
        二、第二次工业改组的转折
    第二节 重点工业局以及专业公司的工业改组
        一、机电工业局
        二、纺织工业局
        三、轻工业局
        四、冶金工业局
        五、化学工业局
    第三节 工业改组的工作方法
        一、工业改组的步骤
        二、工业改组中的企业管理
        三、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人员安排
第三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中的管理体制变迁
    第一节 行政组织形式
        一、中央权力的下放
        二、工业局-专业公司-工厂三级管理体制
        三、"串管"、""联管""与""统管""的基层企业管理
    第二节 平行部门的协同合作
        一、国际贸易与工业改组的"联调"
        二、商业局对工业改组的"协调"
        三、财政局对工业改组的"降温"
    第三节 工业管理体制
        一、企业管理体制
        二、大中小企业关系
第四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布局调整
        一、旧工业布局的局限
        二、卫星城、工业区的设立
        三、行政区划调整
    第二节 向高精尖起飞
        一、以高精尖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高精尖规划的主要成果
        三、企业的扩建与新建
    第三节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不足
        一、生产方向问题
        二、改组过程问题
        三、街道工厂以及自发户问题
        四、公共关系紧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1956年卫生工程业经改规划(草案)
    附录二 上海市制笔业工业改组记录
    附录三 经济改组计划表
    附录四 公私合营源鑫中心吸收新城厂工作计划
    附录五 自行并厂调查报告
    附录六 上海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为请求批准生产改组的报告
    附录七 各工业局要求商品生产排队表
    附录八 经济改组中有关问题的初步意见
    附录九 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关于局、公司、工厂三级组织职权划分
    附录十 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关于中小型工厂管理问题的初步意见(草稿)
参考文献
致谢

(7)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8)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写作的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写作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软实力理论
        2.1.1 软实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2 国内外学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观点
    2.2 企业软实力建设理论
        2.2.1 国内企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现状
        2.2.2 企业软实力建设有关理论研究
        2.2.3 企业硬实力与企业软实力
        2.2.4 企业软实力与员工软实力
        2.2.5 比较典型的软实力建设模型
    2.3 企业软实力评价理论
        2.3.1 绩效管理理论
        2.3.2 绩效考核与管理主要工具
    2.4 系统论与企业软实力
    2.5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理论研究评述
        2.5.1 企业软实力建设理论的内涵和缺陷
        2.5.2 企业软实力评价理论的评述
        2.5.3 系统论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机理评述
第三章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研究
    3.1 企业软实力系统特征
        3.1.1 系统的定义与结构
        3.1.2 系统的特性
        3.1.3 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3.1.4 耗散结构理论基本内容
        3.1.5 企业软实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3.2 企业软实力系统建设概念模型
        3.2.1 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关键作用机制
        3.2.2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要素
        3.2.3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概念模型
    3.3 模型功能性要素解剖
        3.3.1 战略管理
        3.3.2 企业文化
        3.3.3 人力资源
        3.3.4 品牌管理
        3.3.5 质量管理
        3.3.6 制度管理
        3.3.7 公共管理
        3.3.8 信息管理
        3.3.9 商业模式
        3.3.10 研发管理
        3.3.11 风险管理
        3.3.12 授权管理
第四章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研究
    4.1 企业软实力形成过程
    4.2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规划原则
    4.3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结构
        4.3.1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依赖
        4.3.2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分类结构
    4.4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模型
        4.4.1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模型图
        4.4.2 企业软实力建设路径模型意义
第五章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研究
    5.1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要素的内在机理
        5.1.1 绩效考核的正向作用分析
        5.1.2 绩效考核的负向作用分析
        5.1.3 绩效考核的评价机理分析
    5.2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的作用
    5.3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模型
        5.3.1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的理论模型
        5.3.2 企业软实力建设结果评价数学模型
    5.4 企业软硬实力建设评价相关性分析
    5.5 企业软实力关键要素建设与评价实践
        5.5.1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实践
        5.5.2 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实践
第六章 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样本选取
    6.2 实证企业现状评估
        6.2.1 评估实施
        6.2.2 评估报告
    6.3 软实力建设规划
    6.4 软实力规划方案实施
        6.4.1 功能性要素成果描述
        6.4.2 建立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
        6.4.3 实施全面绩效考核管理
    6.5 成果发布实施
    6.6 效果验证
        6.6.1 背景分析
        6.6.2 企业硬实力变化分析
        6.6.3 企业软实力变化分析
    6.7 企业整体软实力变化对比分析
        6.7.1 期初企业整体软实力测试
        6.7.2 期末企业整体软实力测试
        6.7.3 期初期末企业整体软实力对比分析
        6.7.4 软硬实力关联分析
    6.8 验证总结
    6.9 持续改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系统论思想的企业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7.1.2 绩效考核对软实力建设评价与改进的作用机理
        7.1.3 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的验证原则
        7.1.4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建设路径与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典型意义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9)BR股份公司经营亏损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五力分析
        1.2.2 SWOT分析
        1.2.3 某上市公司重组案例
        1.2.4 人力资源管理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BR公司的经营困境
    2.1 BR公司的背景
    2.2 BR公司的经营历程
    2.3 BR公司的亏损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R公司经营亏损的原因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印刷行业及印刷机械制造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1.2 BR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
        3.1.3 BR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3.1.4 BR公司五力分析图:见图3-2
    3.2 内部原因分析
        3.2.1 公司战略层面的失误
        3.2.2 公司管理方面的不足
        3.2.3 缺乏适应市场的产品
        3.2.4 BR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3.2.5 深度探讨 BR 公司之内部不足
    3.3 BR公司SWOT分析
        3.3.1 BR公司SWOT因素列表
        3.3.2 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4 BR公司经营亏损的诊断结果
        3.4.1 从行业角度看待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3.4.2 内部问题是造成BR公司经营困境的元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决BR公司亏损的具体方案
    4.1 产品创新为先
        4.1.1 成立以指导新产品研发为目的的市场部
        4.1.2 新产品开发及老产品整改等关键项目实行跨部门合作
    4.2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4.2.1 公司高管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2.2 公司各岗位的任免与收入同业绩挂钩
        4.2.3 确立以销售为主导的部门间协同
    4.3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4.4 退出战略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3年1~3季度印机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论文参考文献)

  • [1]A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龙信威.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三纬国际3D打印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得利.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4]中国股市流动性共变的特征、成因及其风险溢价研究[D]. 张泽.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动因及效应分析 ——以奇虎360为例[D]. 任曦莹. 苏州大学, 2019(04)
  • [6]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D]. 胡晓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7]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8]企业软实力建设与评价研究[D]. 姜万勇. 天津大学, 2014(05)
  • [9]BR股份公司经营亏损诊断分析[D]. 杨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把握发展趋势 调整产品结构 发挥自身优势 夺取新的胜利——2009年1~2季度印机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J].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 今日印刷, 2009(09)

标签:;  ;  ;  ;  ;  

2003年1-3季度印刷机械行业成员厂指标完成情况汇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