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倾斜保护机构的研制

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倾斜保护机构的研制

一、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斜置保护机构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江,包道日娜,王帅龙,刘嘉文[1](2021)在《可变偏心距风力机模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水平轴风力机的结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具有风轮侧偏功率调节功能的可变偏心距风力机。通过对整机进行模态分析及风洞测试,验证了该风力机在不同来流风速下运行的稳定性。模态分析结果显示:可变偏心距风力机前6阶固有频率均处于共振带之外;摆振为可变偏心距风力机整机的主要振动形式;来流风速对风力机的振动频率影响较小,在不同偏心距工况下,随着来流风速的增大,1阶动频均呈减小趋势,最大降幅为0.14%;风轮转速对风力机的振动频率影响较大,随着转速的升高,风力机的动频会显着升高,当风轮转速为180 r/min时,1阶动频较额定转速工况(450 r/min)相差24%;当风轮转速达到630 r/min时,1阶动频较额定转速工况相差14%;通过增大偏心距可实现对输出功率的有效控制,当来流风速为16 m/s时,右偏100 mm工况下的输出功率为未偏心工况的64%。

殷艳花[2](2021)在《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编号:2016YFC1400300)的资助下,针对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进行的应用型研究。南极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圈重要的一部分,其气候状况会直接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所以,南极的气候动态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情况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外科学家因此加大了对南极环境的监测力度。然而除卫星遥感监测外,绝大多数南极现场的台站式科考装备的长时间供电仍是难题。本文针对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的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进行研究,以解决南极极端环境条件下科考装备的能源供应问题。本课题针对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以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为内容,确保科考装备在极端环境下能持续工作。而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储能装置—蓄电池,在南极极端低温的环境下性能变差,放电容量无法估计。所以本文重点研究蓄电池的低温性能与其放电容量估计,以及对整个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以风-光-柴-蓄为主的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案与结构,对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柴油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蓄电池的性能参数、风力发电机与光伏电池板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基于科考装备需求和南极极端环境对上述设备进行了选型,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其次,研究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其低温性能的因素。使用选定的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等级温度下进行充放电实验。通过低温充电实验发现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中使用小电流充电时充电效果更好。通过低温放电试验获取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放电容量与端电压的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降低,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容量会随之减小。在20℃、10℃、0℃、-10℃、-20℃、-30℃、-40℃、-50℃以标称电流3A对磷酸铁锂电池放电,放电容量分别为标称容量的93%、86%、81%、78%、70%、64%、32%以及24%。通过对磷酸铁锂电池放电容量与开路电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磷酸铁锂电池低温下的放电容量估计方法。再次,根据蓄电池的低温试验,提出了蓄电池的加热策略。然后对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系统实时跟踪负载功率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柴油发电机、蓄电池进行能量调度的控制策略,使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对负载的可靠供电。并且针对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中的风光功率的优化控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最优求解,控制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使供电系统功率平衡,满足能量管理原则。最后使用新能源发电仿真实验平台对本课题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实验验证。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南极极昼、极夜的环境下,本文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负载需求,可以实现能量的实时调度。

林俊杰[3](2018)在《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流场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是一种利用浓缩风能装置将自然风加速、整流和均匀化后,驱动风轮进行旋转发电的风力发电系统;与传统的水平轴风电机组相比,它具有切入风速低、风轮直径小、风能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高、安全性高等优点,然而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浓缩风能装置的加工制造成本高、安装维护困难等缺点制约着这种特殊型风电机组的推广和应用。为了提高浓缩风能装置的浓缩效率,降低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的度电成本,提高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浓缩风能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重点研究了浓缩风能装置的结构与几何参数对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分别对不安装浓缩风能装置、安装浓缩风能装置原模型和优化模型的风轮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浓缩风能装置轴向断面形状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在具有风切变的平行来流条件下,开展了浓缩风能装置轴向断面形状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在原模型基础上,分别设计了 8种不同轴向断面形状的浓缩风能装置模型(包括5种径向非对称结构);流场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收缩管母线为圆弧形的径向对称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流速较高,径向非对称结构可提高浓缩风能装置对来流风的整流和均匀化作用,降低装置内部流场的流速梯度;综合考虑流场平均流速、流速梯度和实际制造安装情况,收缩管母线为圆弧形、扩散管母线为直线形的径向对称模型在8种模型中的性能较佳,与原模型相比,平均流速可提高25.88%。(2)不同增压板外形对浓缩风能装置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增压板外形与浓缩风能装置的流场特性关系密切,以轴向断面形状设计得到的优化结构为例,分别设计了增压板形状为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正十八边形和圆形的浓缩风能装置模型,在风切变来流条件下,对比研究了 6种增压板外形对浓缩风能装置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流场流速和流速梯度,在6种模型中带有圆形增压板的浓缩风能装置流场性能较佳,与原模型相比,内部流场最大流速和沿X轴方向最大流速分别提高了 18.39%和29.42%,风轮旋转平面上平均流速可提高28.87%,流速梯度可降低35.45%。(3)扩散管凸缘几何外形优化设计在扩散管出口端面加设环形凸缘能够提高浓缩风能装置对来流风的抽吸作用,提高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流速。以带有圆形增压板的浓缩风能装置模型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带有扩散管凸缘的浓缩风能装置模型,研究分析了凸缘几何参数对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的流速和风轮扫掠面上的可利用风能随着凸缘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分析可得,高度为中央圆筒直径的11/30、母线与扩散管出口端面逆时针方向夹角为3°的凸缘结构对应的浓缩风能装置模型流场性能较好;与不加凸缘的浓缩风能装置结构相比,流场最大流速可提高29.22%,风轮旋转平面上沿X轴方向平均流速可提高22.87%,流速梯度可降低36.80%。(4)浓缩风能装置对风轮性能的影响研究基于威尔森(Wilson)修正模型对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进行叶片气动外形设计,在平行均匀来流条件下,对比仿真分析不安装浓缩风能装置、安装浓缩风能装置原模型和优化模型的风轮性能,得到结论:在3~10m/s的来流条件下,安装浓缩风能装置优化模型的风轮功率是无浓缩风能装置风轮功率的1.6至2.5倍,额定风速下浓缩风能装置优化模型内的风轮功率比原模型提高了 54.24%。通过对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的数值仿真研究,揭示了装置外形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浓缩风能装置结构优化方法,为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具有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

梁凤兰[4](2018)在《水平轴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传统能源的快速消耗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使得能源转型成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由于海流能具有优越的可再生性、环保性及巨大的贮藏量等优点,已经被各国重点关注。水平轴海流能发电装置作为海流能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使之更高效利用双向海流进行发电仍有很大研究空间,潜藏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基于500W水平轴海流能机组,分别从双向翼型设计、水动力学外形设计、极限载荷分析、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双向叶轮性能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双向叶片设计的可行性和方案的合理性。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充分调研了海流能发电装置以及双向叶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对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设计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翼型的基本理论、叶素—动量(BEM)理论和以S型翼型为基础的双向翼型设计理论,并对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基本原理进行推导求解,用于后续数值模拟。第三章依据双向翼型设计理论构造了双向翼型,并利用CFD方法进行二维翼型绕流数值模拟和分析,获得了性能较优的翼型。此外,进一步分析了优选翼型的压力分布和全攻角升阻性能,为后续设计提供计算参数。第四章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建立双向叶片水动力外形模型并求解,以水动外形数据为依据建立TidalBladed仿真模型获取叶轮极限载荷,并对双向叶片进行了机械结构设计和校核,包括叶根结构设计、螺栓选择、静强度、扰度的校核和固有频率计算。第五章基于BEM和CFD方法对500 W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组双向叶轮进行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功率系数、推力系数及表面空化情况分析,评估了双向叶片的性能,验证双向叶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第六章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雄飞,汪建文,孙丰,李连宏[5](2017)在《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主要特征参数的优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导出自制重力调速机构平衡方程;详述机构主要特征参数选取原则,确定机构尾舵质量、尾杆长度、后倾角及侧倾角4个参数为优化对象。依托Matlab软件,设计L25(56)正交实验表。搭建车载实验平台,对25组正交数据进行实验,用统计学R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侧倾角对风力机调速影响最显着,后倾角、尾舵重量、尾杆长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后倾角12°、侧倾角5°、尾舵质量2 kg及尾杆长度0.4 m为最佳组合。在最佳状态下,车载实验功率波动率ξ平均值为5.16%,风轮侧偏角随时间的变化呈对称抛物线分布,可以保证大风时电机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功率附近。

刘雄飞,汪建文,孙丰,张正伟[6](2017)在《微小型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侧倾角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调速机构的工作原理,推导出重力调速过程中各力矩的表达公式,并设计制造出300 W风力机的重力调速机构;通过建立风力机调速数学模型,用Matlab编程软件对斜铰轴机构的侧倾角β″进行优化处理,并对其进行车载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Matlab优化设计结果与实验测试值基本吻合,达到侧偏调速的要求。

孙丰[7](2017)在《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原理及倾角组合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重力调速型风力机限速机构侧偏及回位机理角度出发,以力矩动态平衡为条件,采用Matlab编程软件优化选取出最优倾角组合并通过搭建车载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研究分析斜铰轴后倾角β’及侧倾角β"的变化对整机侧偏性能的影响,也将会为今后限速机构参数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应用空气动力学及叶素理论,将风轮侧偏过程中叶片上的阻力及升力进行分解,推导出风轮侧偏力矩MP。考虑到风轮尾流对尾翼受力的影响,引入气流相对于尾翼平面上的攻角α,得到尾翼气动力Fv相对于斜铰轴的气动力矩Msv和偏转轴的气动力矩Mzv及尾翼重力回位力矩Mb。指出限速机构侧偏的研究重点在于侧偏时力矩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在β’≤β"及β’>β"倾角结构中选择4组倾角组合作为结构倾角初选数据,利用Matlab编程软件绘制出力矩Mp及Mb随风轮侧偏角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引入φ临界的概念,从力矩曲线变化趋势上初步判定β’>β"结构是可取的,可以保证重力调速型风力机在较大的风轮侧偏角范围内稳定运行。提出限速机构参数的选取原则,给定风力机本体结构初始重要设计尺寸:风轮前伸距离f为0.12m、偏心距ε为0.045m。联立公式Mp及Mb,推导出风轮前伸距离f、偏心距ε、后倾角β’、侧倾角β"与φ临界之间的关系为临界,可以得到最优侧偏工况下φ临界为69.44°。在β’>β"结构中,1°≤β’≤12°及1°≤β"≤12°范围内,将66组(β’,β")倾角组合分别代入Matlab编程软件中依次求解不同倾角组合下的φ临界值,计算结果表明在(12,5)及(8,3)组合下,φ临界为67.26°及69.39°,较为接近最优侧偏工况下φ临界69.44°,故在β’>β"结构中已优化选取出(12,5)及(8,3)两组合理的倾角组合。通过搭建车载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数据表明:β’≤β"结构下,限速机构出现提前或滞后侧偏的状况,易造成风力机出现顺桨或飞车现象;β’>β"结构下,找到一组倾角组合为(12,5)使得功率较为接近额定功率,间接证明从侧偏机理公式角度出发,以力矩动态平衡为条件,寻找出优化结果的途径及方法是可靠的。为了探寻单独改变后倾角β’及侧倾角β"情况下对风力机侧偏及回位性能的影响,调节后倾角值为4°、6°、8°、10°、12°,侧倾角值为1°、2°、3°、4°、5°进行车载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改变后倾角β’情况下,存在一个临界后倾角,使得在一定区域内,发生侧偏时所对应风速的大小随着后倾角β’的增大而增大,当超过临界后倾角后,而是随着后倾角β’的增大而减小。单独改变侧倾角β"情况下,侧偏时所对应风速的大小随着侧倾角β"的增大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风力机稳定侧偏时的输出功率随着侧倾角β"的增大而增大,这是重力调速型风力机工作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孙丰,汪建文,刘雄飞[8](2017)在《重力回位型风力机限速机理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揭示了重力回位型风力机侧偏过程中的风轮侧偏、尾翼气动力及重力回位的产生机理,推导出其力矩的精确计算公式,并给出一种风力机调速机构的设计方法;在力矩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对300 W风电机组的限速控制机构进行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该设计符合重力回位调速的要求,对今后重力回位调速型风力机的设计和优化具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孙丰,汪建文,刘雄飞[9](2017)在《风力机侧偏限速机构的机理分析及倾角优化》文中指出针对具有限速机构的小型风力机侧偏过程中理论力矩公式推导,分析风轮叶片及尾翼的气动性能,揭示了限速机构的风轮侧偏、尾翼偏转及重力回位力矩的产生机理并推导出其各力矩的精确表达公式,指出侧偏限速机构的研究重点在于侧偏时力矩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侧偏限速机构重要参数的选取原则提出了具体说明,并在8种不同尾翼斜铰轴后倾角β’及侧倾角β″组合下,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其编程绘制出尾翼回位力矩Mb及电动机输出功率P的变化曲线图.结果表明:具有β’>β″结构的侧偏限速型风力机在调速过程中能较好满足力矩之间动态平衡要求;采用Matlab软件在β’>β″倾角组合中找到了1组后倾角β’=8°、侧倾角β″=3°的最佳倾角组合,可以保证大风时电动机输出功率较为恒定及整机侧偏性能稳定,这将为小型风力机侧偏机构的进一步优化分析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左晓非[10](2013)在《风电行业的发展与前景》文中认为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对能源供应商、工业企业及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尽可能以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能源成为了当务之急。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仅陆地上的风能储量就有约2.53亿千瓦。

二、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斜置保护机构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斜置保护机构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可变偏心距风力机模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变偏心距风力机
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三维模型
    2.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 可变偏心距风力机模态分析
    3.1 无预应力的整机模态分析
    3.2 有预应力的整机模态分析
        3.2.1 有预应力下的风力机振型云图
        3.2.2 偏心距对整机振动频率的影响
4 突变工况对整机振动频率的影响
    4.1 来流风速对整机振动频率的影响
    4.2 风轮转速对整机振动频率的影响
5 可变偏心距风力机风洞测试
    5.1 试验过程
    5.2 试验结果
        5.2.1 功率测试
        5.2.2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6 结论

(2)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结构与设备选型
    2.1 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简述
    2.2 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总体结构
    2.3 风力发电机
        2.3.1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3.2 风力发电机的分类及选型
        2.3.3 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光伏电池
        2.4.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2.4.2 光伏电池的分类及选型
        2.4.3 光伏电池的组合
        2.4.4 光伏电池板的数学模型
    2.5 柴油发电机组
        2.5.1 柴油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
        2.5.2 柴油发电机组的分类与选型
    2.6 蓄电池
        2.6.1 蓄电池的技术参数
        2.6.2 蓄电池的类型及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极极端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实验与放电容量估计
    3.1 磷酸铁锂电池
        3.1.1 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3.1.2 影响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因素
    3.2 极端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试验
        3.2.1 极端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充电试验
        3.2.2 极端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试验
    3.3 极端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放电容量估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
    4.1 南极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原则
    4.2 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4.2.1 南极低温环境下蓄电池的加热控制策略
        4.2.2 南极低温环境下柴油发电机的冷启动
        4.2.3 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总体的能量管理策略
    4.3 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中的风光功率优化控制
        4.3.1 风光功率优化控制系统的模型
        4.3.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4.3.3 风光功率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极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仿真实验分析
    5.1 新能源发电仿真实验平台简介
    5.2 能量管理策略的实验分析
        5.2.1 南极极昼条件下的实验分析
        5.2.2 南极极夜条件下的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流场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风速风电机组研究现状
        1.2.2 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研究现状
        1.2.3 扩散体增强型风电机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轴向断面和增压板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数值仿真过程与验证
        2.2.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2.2.2 仿真条件
        2.2.3 网格无关性分析
        2.2.4 仿真可靠性分析
    2.3 浓缩风能装置轴向断面形状优化
        2.3.1 轴向断面形状设计
        2.3.2 不同轴向断面形状对流速的影响
        2.3.3 不同轴向断面形状对流速梯度的影响
        2.3.4 小结
    2.4 浓缩风能装置增压板气动优化
        2.4.1 增压板外形设计
        2.4.2 不同增压板外形对流速的影响
        2.4.3 不同增压板外形对流速梯度的影响
        2.4.4 增压板优化模型流场特性分析
        2.4.5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浓缩风能装置扩散管凸缘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扩散管凸缘设计与流场特性
        3.2.1 扩散管凸缘外形
        3.2.2 仿真计算过程
        3.2.3 扩散管凸缘流场特性
    3.3 扩散管凸缘几何参数优化
        3.3.1 扩散管凸缘对流速的影响
        3.3.2 扩散管凸缘对流速梯度的影响
        3.3.3 扩散管凸缘对可利用风能的影响
        3.3.4 扩散管凸缘优化模型流场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浓缩风能装置对风轮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叶片设计
        4.2.1 叶片设计参数
        4.2.2 功率调节方式与翼型
        4.2.3 叶片设计模型
    4.3 流场模型与条件设置
        4.3.1 流场仿真模型
        4.3.2 旋转域模拟方法
        4.3.3 仿真条件设置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水平轴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海流能发电机组发展现状
        1.2.1 国外海流能发电机组发展现状
        1.2.2 国内海流能发电机组发展现状
    1.3 双向叶片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设计基本理论
    2.1 翼型基础理论
        2.1.1 翼型的几何参数
        2.1.2 翼型的动力特性
    2.2 叶素—动量理论
        2.2.1 Glauert漩涡理论
        2.2.2 叶素—动量理论
        2.2.3 模型修正
    2.3 双向翼型设计理论
    2.4 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的翼型设计
    3.1 可逆翼型的构造
    3.2 建立CFD数值模型
        3.2.1 湍流模型
        3.2.2 物理模型
        3.2.3 求解设置
    3.3 仿真结果分析
        3.3.1 边界层网格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3.3.2 不同弯度S型翼型仿真结果对比
        3.3.3 优选可逆翼型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的结构设计
    4.1 叶轮基本参数设计
    4.2 双向叶片水动外形设计
        4.2.1 双向叶片外形设计
        4.2.2 双向叶片三维实体建模
    4.3 极限载荷及有限元分析
        4.3.1 海流能机组极限载荷分析
        4.3.2 双向叶片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海流能机组双向叶轮性能分析
    5.1 能量捕获效率分析
    5.2 轴向推力分析
    5.3 叶片表面空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5)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主要特征参数的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力调速机构工作机理
2 机构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
    2.1 理论分析
    2.2 各因素水平的具体确定
3 正交实验
    3.1 正交试验与结果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4 试验结果验证
5 结论

(7)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原理及倾角组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小型风力机调速研究现状
        1.2.1 小型风力机限速机构理论研究现状
        1.2.2 小型风力机限速机构的发展现状
    1.3 重力回位调速型风力机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重力回位型风力机侧偏理论
    2.2 空气动力学理论基础
        2.2.1 动量理论
        2.2.2 叶素理论
        2.2.3 叶素-动量理论
第三章 重力回位型风力机侧偏调速机理研究
    3.1 风轮侧偏
    3.2 尾翼偏转
        3.2.1 气动力
        3.2.2 气动力矩
        3.2.3 重力回位力矩
        3.2.4 尾翼上风速之间的关系
    3.3 力矩平衡分析
第四章 300W风力机限速机构的设计
    4.1 参数选取原则
    4.2 参数的确定
    4.3 斜铰轴倾角组合的优化分析
        4.3.1 斜铰轴倾角组合初选
        4.3.2 力矩曲线变化图的判定
        4.3.3 数值求解的判定
        4.3.4 倾角组合精确选取
        4.3.5 斜铰轴倾角组合的精确计算
第五章 实验设备及方案
    5.1 实验设备
        5.1.1 重力调速型风力机
        5.1.2 风轮偏心距
        5.1.3 风速仪
        5.1.4 电子负载箱
        5.1.5 信号采集系统
    5.2 实验方案
        5.2.1 车载实验安装方案
        5.2.2 实验测量方案
    5.3 实验误差分析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
    6.1 β'≤β"结构下风力机输出功率分析
β"结构下风力机输出功率分析'>6.2 β'>β"结构下风力机输出功率分析
    6.3 单因素影响分析
        6.3.1 倾角的选取原则
        6.3.2 后倾角对风力机侧偏及回位性能的影响分析
        6.3.3 侧倾角对风力机侧偏及回位性能的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重力回位型风力机限速机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力回位调速机构的工作介绍
2 机理研究
    2.1 风轮侧偏
    2.2 尾翼偏转
        2.2.1 气动力
        2.2.2 气动力矩
        2.2.3 重力回位及力矩
        2.2.4 尾翼上的风速关系
3 限速机构的设计计算
    3.1 力矩平衡分析
    3.2 确定结构参数
    3.3 数值计算
4 结论

(9)风力机侧偏限速机构的机理分析及倾角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侧偏限速机构
2 工作机理分析
    2.1 风轮侧偏
    2.2 尾翼偏转
        2.2.1 气动力
        2.2.2 气动力矩
    2.3 重力回位力矩
    2.4 力矩平衡分析
3 限速机构重要参数的优化
    3.1 参数的选取原则
    3.2 倾角的优化
        3.2.1 结构倾角的确定
        3.2.2 最佳倾角的确定
4 结论

四、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斜置保护机构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变偏心距风力机模态特性分析[J]. 刘旭江,包道日娜,王帅龙,刘嘉文. 可再生能源, 2021(07)
  • [2]南极台站式科考装备多能综合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D]. 殷艳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流场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D]. 林俊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4]水平轴海流能机组双向叶片结构设计与分析[D]. 梁凤兰. 浙江大学, 2018(04)
  • [5]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主要特征参数的优化实验研究[J]. 刘雄飞,汪建文,孙丰,李连宏. 太阳能学报, 2017(11)
  • [6]微小型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侧倾角优化分析[J]. 刘雄飞,汪建文,孙丰,张正伟. 太阳能学报, 2017(07)
  • [7]风力机重力调速机构原理及倾角组合优化分析[D]. 孙丰.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7(02)
  • [8]重力回位型风力机限速机理的分析[J]. 孙丰,汪建文,刘雄飞. 太阳能学报, 2017(01)
  • [9]风力机侧偏限速机构的机理分析及倾角优化[J]. 孙丰,汪建文,刘雄飞.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7(02)
  • [10]风电行业的发展与前景[A]. 左晓非. 中国风电生产运营管理(2013), 2013

标签:;  ;  ;  ;  ;  

500W风力发电机尾舵倾斜保护机构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