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

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

一、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许兰[1](2021)在《基于功耗侧信道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生等领域,对国家和社会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相互分离、各模块设计相互独立的产业模式,使得芯片不可避免地存在硬件安全隐患。硬件木马是指在芯片设计或制造过程中对电路进行有意的修改或植入的结构,导致电路出现恶意的行为。硬件木马的危害巨大,因此研究硬件木马检测技术可以保证芯片安全,对国家和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AES加密电路建立硬件木马电路库,库中的木马电路作为检测目标。基于功耗侧信道的木马检测技术需要对比参考电路和待检测电路的功耗波形,为了采集电路的功耗波形,搭建了基于FPGA的功耗采集平台,该平台配置有放大器,通过该平台可以采集电路正常或放大后的功耗波形。最后,本文使用了两种硬件木马检测方法,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马氏距离的方法检测木马电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降维的过程中会丢失一部分特征信息,导致该方法对小型硬件木马的检测精度不佳。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木马的检测效果,本文提出使用BP神经网络直接提取电路功耗波形的特征信息来检测硬件木马,并且通过放大小型木马电路的功耗波形以两类电路之间的功耗差异,进一步提高BP神经网络的检测精度。由实验结果可知,BP神经网络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硬件木马的检测精度。放大功耗波形结合BP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对于面积占比大于0.1%的木马电路检测精度可以达到100%,对于面积占比为0.089%的木马电路的检测精度为99.301%。

程雨诗[2](2021)在《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推动了传统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然而,物联网技术在提供丰富服务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隐私及身份安全问题。例如,被不法分子恶意部署或使用的物联网设备将对用户隐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未经认证的设备或用户接入物联网将引发核心功能篡改、虚假数据注入、机密信息泄露、网络资产受损等严重安全风险。解决上述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恶意设备及恶意设备的使用者进行辨识,即物联网设备和用户辨识。本文针对物联网中的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以基于边信道的设备和用户辨识为切入点,以四个典型场景为例,提出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保护关键技术。·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设备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身份认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身份辨识及认证技术。当前,“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新态势使得设备身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基于设备指纹的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是保障物联网设备身份安全常用的技术手段。然而,现有软件设备指纹技术易受用户行为影响,现有硬件指纹技术依赖于设备特殊器件,其通用性受限。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De Mi CPU,该机制利用不同设备CPU模块存在的固有差异,通过外部测量设备CPU模块电磁边信道,提取可反映硬件固有差异的CPU指纹,并以此作为设备身份标识,从而实现设备身份认证。与现有工作相比,De Mi CPU机制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和通用性较强。·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行为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监控设备偷拍用户行为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类型辨识及检测技术。当前,物联网智能监控设备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及家庭安防等方面应用广泛。然而,被不法分子恶意控制或部署的智能监控设备可能对用户进行非法拍摄,造成严重行为隐私安全危害。现有监控设备检测方法存在准确性不足或需要专业设备等问题。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De Wi Cam,该机制从无线摄像头特殊的分片封装工作机理出发,研究无线摄像头网络流量与其他应用网络流量的本质差别,挖掘无线摄像头典型流量特征,并结合用户人为干预,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与现有方法相比,De Wi Cam机制无需专业设备,无需加入无线摄像头所在网络,无需对网络流量进行解密,即可快速有效地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拍摄设备摄屏窃取用户信息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身份辨识技术。随着物联网设备功能的不断丰富,不法分子使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拍摄显示设备上的用户隐私信息,如文件、数据、图像等,已经成为避免传统数字溯源方法同时实现用户信息窃取、商业机密窃取的常见手段,造成了严重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危害。由于智能设备拍摄电子屏幕过程中通常引入大量噪声,传统数字水印溯源方法无法用于辨识泄密人员身份。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m ID,该机制利用智能设备摄屏过程中天然存在的光学摩尔纹效应,通过修改屏幕显示内容,在摄屏图片中引入与泄露用户身份相关的摩尔条纹,并通过对上述摩尔条纹解码实现泄密人员身份辨识。与现有工作相比,m ID机制可以针对摄屏图片实现泄密人员身份溯源,与现有数字溯源工作形成互补。·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儿童用户识别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群体辨识技术。当前,儿童使用家长智能设备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儿童在无限制情况下访问智能设备及互联网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家长隐私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然而,现有儿童群体辨识方法存在适用范围小、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等不足,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场景下的儿童用户辨识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检测机制i Care,该机制从用户生理成熟度角度出发,研究儿童用户和成人用户在触屏交互行为上的差异,并基于上述行为差别设计三类与年龄相关的关键特征,用于捕捉儿童群体独特的交互行为,从而实现儿童用户检测。与现有工作相比,i Care机制的优点在于无需用户参与,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且不侵犯用户隐私。

和小涛[3](2021)在《雷达干扰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传统的雷达干扰模拟器数字处理端采用数字信道化的窄带架构或数字射频存储(DRFM)的并行宽带架构。然而数字信道化的窄带架构对跨道雷达信号实现移频干扰时信号不能保证完整性,DRFM的并行宽带架构资源使用量大且不易实现多模干扰,在此背景下本文就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道化的窄带架构与DRFM的并行宽带架构相结合的系统架构,实现了对监视带宽内雷达信号进行高概率干扰与目标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雷达干扰与目标模拟的关键技术。研究了三种典型的雷达有源干扰样式并给出仿真结果和实现方法,并就点目标模拟做了理论分析并给出实现方法。设计了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架构,将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分为雷达侦察、基于数字信道化窄带架构与基于DRFM并行宽带架构三个分系统,根据分系统的功能得到了其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信道化的窄带与DRFM的并行宽带架构相结合的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架构。其次,研究了数字信道化与数字逆信道化的关键技术。基于数字信道化与数字逆信道化的原型结构并结合多相结构,推导得出数字信道化与数字逆信道化的高效实现结构,借助仿真平台完成了功能仿真。接着针对信道检测研究了时域能量检测法原理,并且给出了检测算法流程。对指定信号的保护与屏蔽功能进行流程设计并进行仿真验证。然后,研究了DRFM的并行宽带关键技术。分析了关键技术指标并对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从DRFM存储器的读写方式与并行宽带信号调制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实信号移频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效并行希尔伯特滤波器进行解决,设计了原型希尔伯特滤波器并结合并行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FIR)滤波器得到并行高效实现结构,完成了功能仿真并阐述了硬件资源消耗,通过设计平台(Vivado)给予了验证。最后,测试了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简述了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组成,系统测试方面分为数字信道化的窄带架构与DRFM的并行宽带架构来进行,并分析了测试结果,从而验证了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架构的正确性。本文研制的雷达干扰模拟器已经在实际测试、应用中检验了笔者所研究的实现架构的可行性,可以作为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设计方面的参考。

刘美庆[4](2021)在《基于信道化的宽带信号实时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电子通讯技术正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加重要的地位。面对这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无论是军事应用中的频谱感知、信息侦察,还是民用系统中的频谱监测等等,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信号接收分析处理系统。目前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采用窄带扫频方式,但针对TDMA信号或突发性的短时信号可能漏检。对此,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重点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信道化的宽带信号实时接收处理系统,在满足大带宽、高动态的同时对非合作信号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首先本文研究了信道化技术,针对整机系统对宽带信号的处理需求,从接收机处理动态范围以及灵敏度两方面分析,提出一种两级信道化方案,通过前级射频信道化和后级数字信道化的结合,满足系统的宽带信号接收及高动态范围的需求。同时,通过对后级基于多相滤波器组的数字信道化技术的改进,提出了一种全覆盖信道化方案解决传统方案信道盲区问题及信号跨信道的问题。在300MHz子信道带宽时动态范围可达75d B。接着本文研究了载波基本参数盲检测技术。首先基于序号映射的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Welch周期图法对高速采集到的接收信号做功率谱估计,然后对功率谱做载波检测,获取信号的带宽、载频以及信噪比等基本信息,以引导后续处理。针对接收信号样式多变、噪底不平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底展平的LAD检测算法,以减小信号误检和漏检概率。实现结果表明功率谱估计动态范围约为75d B,实际信号载波参数检测结果误差不超过5%。最后本文研究了面向FPGA实现的信号特征参数实时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调制方式识别,幅度域特征、功率谱特征、高阶矩特征以及分形维数四大类特征参数。提出了一种信号特征参数实时识别单元的硬件协处理器架构,实现结果表明在10d B信噪比下,针对BPSK、8QAM、OQPSK调制方式识别准确率可达95%;在10d B信噪比下,特征参数对信号的分类准确率可达95%。

郭良振[5](2020)在《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NCS)也得以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正逐步采用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智能终端设备,取代传统仪器仪表,以减少传统传输媒介限制,克服有线方式带来现场设备可能面临的旋转缠绕或者移动难题,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场环境恶劣致使人员无法到达的弊端情况。某仪表自动化公司为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开发成本,委托本论文研究者所在的实验室开发了一个低成本、小规模的ZigBee网络控制系统,该ZigBee网络控制系统可快速准确地完成节点的组网、组态和在线轮询功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论文在继承现有成果基础上,针对ZigBee网络控制系统,开展了新型网络系统拓扑设计,研发了多信道组簇新技术,增强了协调器与各簇首主从通信、簇内节点隐性令牌通信这两者之间的并行同步工作能力,提高通信效率,扩大了网络控制系统在线轮询的接入设备数,建立了面向应用的容错及健康诊断机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设计。ZigBee网络化控制系统由上位机、协调器网关和令牌簇三部分组成,基于多信道分簇的技术思想进行系统框架方案设计。上位机通过工业以太网与协调器通信连接,协调器与令牌簇通过ZigBee无线模块进行通信。令牌簇结构包括一个簇首节点和多个簇内节点。簇首节点配置两个ZigBee模组,分别工作在不同的信道上,用于区别簇内通信和簇间通信,互不干扰。协调器与各簇间使用固定信道通信,严格遵守主从轮询通信;单个网络簇内则分配全网唯一数据通信信道,采用令牌通信。令牌组簇的思想在于,簇内节点自定义协议组网,将簇内各智能设备节点之间的通信机制改造成隐形令牌传输机制,收到轮询请求命令的簇内节点抢占令牌,获得簇内信道使用权,将采样数据与请求命令打包作为新的令牌传递给簇内下一个指定节点,完成簇内节点数据逐一向后传递,同时释放令牌使用权。采用隐形令牌通信机制,与点对点主从通信相比,减少数据通信传递次数,并且去除冗余的报头报尾,提高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簇内通信、簇间通信各自独立,可同步进行,互不影响。结合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簇技术,设计相应的容错和健康诊断机制,令牌簇内节点发生故障,响应超时,簇内下一指定节点依自定义协议组帧作为令牌定时触发、主动上传,避免簇内节点故障造成该簇崩溃,保障系统鲁棒性。2)硬件设计。完成簇首节点硬件方案设计,能够使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组簇通信正常运行。为满足簇首节点和令牌组簇网络的工作性能,同时基于功耗和成本考虑因素,选取STM32F072作为MCU主控制芯片;设计簇首节点最小系统电路作为网络控制系统多信道组簇技术能够正常实现的基础;设计ZigBee、USART串口通信和USB串口调试的硬件接口电路,用于实现通信及在线调试功能;为提高数据采样速度、精度及数据准确度,采用片外ADC芯片并设计相应外围电路;使用MCU片内FLASH的存储能力进行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簇的簇成员和数据管理。3)软件开发。完成网络控制系统多信道资源分配和令牌组簇的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编写与实现。主要包括协调器节点协议转换与数据转发,令牌簇内节点数据通信收发协议的制定与实现;借助协调器协议转发功能,上位机对令牌簇内节点组网组态参数配置;根据数据实时性优先级不同,进行通信调度策略的设计实现;令牌簇内的容错机制设计,通过协议自定义建立的隐形令牌和协议帧头记录的健康节点ID值范围,实现了系统的健康诊断,并使用定时触发、主动上传的设计思想,解决了因节点损坏,后续节点无法上传数据的问题。4)实验验证。通过将上位机与协调器网关、令牌簇的簇首节点及簇内采样节点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完成系统联调,测试,以及系统运行测试改进,完成项目开发;针对本文设计的多信道组簇和网络容错机制和健康诊断进行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各项功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章杰钧[6](2020)在《实时IM/DDO-OFDM系统中高阶QAM调制与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增长,通信带宽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光正交频分复用(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OFDM)技术结合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因为拥有极高的频谱效率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高阶QAM调制下,系统光接收机的灵敏度会急剧下降,使用精准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恢复信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O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大部分为仿真或者离线方式,而忽略了各种噪声干扰和实时硬件系统的可行性等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实时强度调制直接检测OOFDM(Intensity Modulation/Direct Detection OOFDM,IM/DDO-OFDM)系统。为了适应高阶QAM调制,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且精确补偿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同时使用FPGA搭建实时IM/DDO-OFDM系统,研究其在高阶QAM调制格式下的整体传输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成果如下:第一,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 IM/DDO-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和信号损伤。根据QAM调制解调原理,分析了 QAM信号的特点,同时理论证明了高阶QAM信号对系统接收机性能的影响。第二,结合OFDM系统常用信道估计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频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该算法复杂度低且易于硬件实现,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6-QAM信号星座图的误差幅度向量(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值在信道均衡后提升了接近28dB。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实时IM/DDO-OFDM系统中高阶QAM调制的硬件方案,分析了系统收发机的关键DSP模块功能以及FPAG实现方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 64-QAM和256-QAM的信道均衡效果,以及在实时系统中的整体传输性能。

李嘉欣[7](2020)在《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公共场所具备了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条件,WiFi技术的提高使无线网络更加安全稳定,具备WiFi覆盖条件的场所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公共场所采用了无线网络接入方式。无线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无线通信设备应用于公共场合,但是许多现有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传输性能,无法满足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需求,并且无线数据传输的传输速率也有待提升。因此,针对无线通信信道状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从而对数据传输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通过采用适合实时信道状况的传输速率,实现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通信系统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应对多变的无线信道状况的能力,在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选择适应信道状况的最佳传输速率,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性能。论文首先介绍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情况和缺点,并且对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数据传输算法进行分析。然后,针对RBAR速率自适应算法与现有网络协议不兼容和大量发送控制帧造成系统吞吐量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改进后的算法通过检测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变化幅度,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发送控制帧改变数据传输速率以适应变化的信道状况,提高系统性能。并针对RBAR算法修改了控制帧格式导致与现有IEEE 802.11协议不兼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物理层扰码序列传递信道状况信息,而不需要修改RTS/CTS控制帧格式的解决方法,使改进后算法与现有通信协议互相兼容。将改进后的算法在NS2平台上同现有的经典算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并将改进后的算法同原算法进行比较,证明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将改进后的算法和设计方案,应用于TI公司的CC3200模块上进行无线数据传输调试和测试,并利用音频编解码模块进行语音数据输入输出实验。通过最终实验结果验证,本文的算法改进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无线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的整体性能。

潘汉靓[8](2020)在《基于FPGA的无线信道仿真仪中多通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信道仿真仪是一种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真实的无线信道传播环境的的仪表。无线信道仿真仪能够在无线设备上市之前,对无线设备进行大量测试,以确保其性能满足要求。如何测试和评估基站和终端的MIMO系统的性能,对5G商业化的实现和满足设计的系统容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相比目前的4G网络,5G通道数量和带宽将有明显增加,这将直接导致信道仿真仪的硬件设计难度和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新型的高性能信道仿真仪在通道数和带宽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升级。本文围绕无线信道仿真仪中多通道技术进行研究,针对高通道数的无线信道仿真仪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FPGA上进行了方案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具体包括:1.多通道幅度相位失配校准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无线信道仿真仪中多个发送、接收通道之间的频率响应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的信道仿真仪通道校准方案,该方案具有快速收敛的特性,与传统的校准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校准效率和更低的校准成本,在进行基带实时信道模拟处理前,完成通道间的失配校正,保证了系统后续处理获得较高的信道模拟性能。本文首先对信道仿真仪的通道失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分析了自适应滤波器技术,然后对该方案进行软件仿真分析,再结合FPGA的硬件资源,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对该方案从算法级、门级到开关级层次的数字系统建模,并对该算法的硬件实现的效率和精度进行优化,使其更易于在无线信道仿真仪的硬件平台上实现自动校准。经过硬件实测,校准后各个通道具有良好的通道幅度相位一致性,相对于参考通道,通道相位平均误差为1°,通道幅度平均误差为1.1514%。2.通道间噪声干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信道仿真过程中需要添加与高速数字信号速率匹配的高斯噪声,该噪声信号主要应用在数字通信系统分析计算系统抗噪声性能。需要产生的噪声干扰信号,既要保证各通道的噪声干扰互相独立、0.1dB步进增益可调,又要保证在基带实时信道模拟处理系统中易于产生。本论文研究了一种通过中心极限定理逼近高斯概率分布函数法和移位寄存器产生随机的数字形式的AWGN信号,再使用乘法器和预存的功率控制系数对AWGN噪声功率进行控制,以设计统计特性、输出速率符合仿真系统的要求为目的,给出了具体的硬件实现方案,并对该方案产生的噪声信号进行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和硬件实现。3.信号处理板卡扩展中的数据流同步机制的实现。为了实现支持更高通道数的信道仿真仪,对Xilinx提供的FPGA底层高速串行收发器GTXIP核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一种基带实时信道模拟板卡间FPGA数据流同步机制,以适用于多通道信道仿真仪基带数据传输,解决单块处理板卡资源有限的问题,实现易于水平扩展的硬件架构,满足高阶通道数的信道仿真测试需求。通过硬件模块化,实现功能解耦,各个模块完成独立的运算功能。同时单块处理板卡之间通过有效的数据流同步机制实现精准的时序同步,以级联扩展的方式,搭建出支持更高通道数的信道仿真仪硬件环境,再在软件层面上灵活配置在硬件通道数范围内的任意阶数的MIMO测试通道。最后,对信道仿真仪进行了基于数据流同步机制的整体系统联调,完成了多通道的多普勒测试。既验证了各个模块实现的有效性,也验证了多通道技术在联调测试中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刘燕江[9](2020)在《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硬件木马自2007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检测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诸多检测方法中,侧信道分析是硅后硬件木马检测的主流,前期研究成果是建立在以不含硬件木马芯片(参考芯片)的侧信道信息为参照的基础上的。但是,参考芯片在实际中难以获取,使侧信道分析技术难以实用化。另外,在检测过程中,由于硬件木马大多时间处于静态,侧信道信息极其微弱,难以识别出硬件木马的侧信道特征,这降低了硬件木马的检出率。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了侧信道可信模型来解决参考芯片的依赖问题,提出了硬件木马显化和检测算法来提高硬件木马检出率。针对参考芯片的依赖问题,开展了集成电路硬件木马侧信道可信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分析了集成电路的逻辑切换与功耗泄露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版图数据的集成电路侧信道可信模型构建方法,结合硬件木马的侧信道特征,建立了硬件木马侧信道可信检测理论模型;深入研究了随机噪声和工艺偏差等非理想因素对可信模型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多维降噪预处理算法和非线性工艺偏差补偿算法,实现了可信模型的有效匹配;为提高硬件木马的特征识别效率,提出了4种硬件木马检测算法,形成了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流程。针对硬件木马检出率低下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变异分析的硬件木马显化算法研究,提出了基于低活性节点的硬件木马隐藏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基于低活性节点活性提升的硬件木马显化方向;改进了电路节点活性分析方法,开发了低活性节点的自动寻找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变异分析的活性提升算法,设计了7种变异算子,结合逻辑功能验证策略,形成了优化测试向量生成流程。本论文分析了测试向量集的硬件木马显化效率,低活性节点的静态和动态翻转率最大提升4.62倍,硬件木马载荷率较MERO算法最大提升2.72倍。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研究,在两个工艺(Charted 180nm和SMIC 180nm)条件下设计了AES加密芯片来验证可信模型的适用性,开发了侧信道分析系统和上位机软件,建立了侧信道数据在线采集、实时处理和木马识别的测试架构。本论文分别建立了±5%、±10%、±15%的可信模型,模型匹配度均高达98.81%,并基于该模型来检测显化后的木马,实现了最小面积占比0.27%木马的有效检出。

岳朝富[10](2020)在《基于多相滤波的信道化接收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通信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军用通信,需要处理的信号往往是未知的,所以其特殊的通信环境对通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抗干扰通信中设备要能全时刻全频段监测信道,并且确定某一频段是否存在干扰。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设计了基于多相滤波结构的频谱感知系统并基于FPGA硬件平台对其进行实现。本文通过对常规通信系统中频谱感知和数字信道划分问题进行研究,实现了基于多相滤波结构的频谱感知技术,从而快速精确实现频谱感知的同时降低硬件消耗。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分析了多相滤波结构中滤波器的结构,并分析了其幅频响应及相频响应特性,然后利用MATLAB进行FIR数字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并仿真,从而将一个高阶滤波器用多个低阶滤波器代替,降低资源消耗,易于工程实现。2.针对常规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由于信道间能量消耗而带来的“漏警”问题,研究了50%重复信道的分配方法。由于没有所要接收信号的准确频率,在数字接收机工作频谱范围内都可能出现某一未知信号,于是将相邻子信道间过渡带的频带重叠从而对于盲信号实现接收机工作频段的全频带监测工作,且此时由于相邻子信道间过渡带的频带宽度的增大因此可以在设计上适当降低每个子信道滤波器的阶数。3.针对2.4G~3.8G的宽带频谱感知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段采样、同时感知的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多相滤波的频谱感知结构,并基于现有硬件平台,利用FPGA实现了本文提出的感知方案。解决了由于采样频段过宽而带来的频谱混叠问题,实现了针对宽带信号的全频段实时感知,并将感知信道同实际信道一一对应。

二、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耗侧信道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硬件木马相关技术概述
    2.1 硬件木马概念
    2.2 硬件木马分类
    2.3 硬件木马检测技术
        2.3.1 反向工程
        2.3.2 逻辑测试
        2.3.3 侧信道检测技术
        2.3.4 可信性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载体电路及硬件木马电路库的建立
    3.1 载体电路简介
    3.2 硬件木马电路库的建立
    3.3 硬件木马电路设计
        3.3.1 组合型
        3.3.2 时序型
    3.4 本章小结
4 硬件木马的检测方案及功耗采集平台设计
    4.1 硬件木马的检测方案
        4.1.1 功耗侧信道检测技术原理
        4.1.2 硬件木马检测方案
    4.2 FPGA功耗采集平台搭建
        4.2.1 FPGA功耗采集平台的设计
        4.2.2 功耗波形采集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侧信道检测方法与结果分析
    5.1 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马氏距离的检测方法
        5.1.1 主成分分析法算法介绍
        5.1.2 马氏距离判定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
        5.2.1 BP神经网络原理
        5.2.2 BP神经网络检测方法介绍
        5.2.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2.4 PCA预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2.5 放大功耗波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辨识
        1.2.2 用户辨识
        1.2.3 边信道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设备身份辨识
        1.3.2 设备类型辨识
        1.3.3 用户身份辨识
        1.3.4 用户群体辨识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设备身份辨识: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
    2.1 引言
    2.2 背景介绍
        2.2.1 电子器件磁感应
        2.2.2 CPU模块构成
        2.2.3 CPU模块差异
    2.3 可行性分析
        2.3.1 CPU模块MI信号
        2.3.2 CPU指纹存在证据
        2.3.3 CPU指纹来源
        2.3.4 CPU指纹时空一致性
    2.4 威胁模型
    2.5 系统设计
        2.5.1 指纹生成
        2.5.2 指纹提取
        2.5.3 指纹匹配
    2.6 性能评估
        2.6.1 实验设置
        2.6.2 性能指标
        2.6.3 影响因素评估
        2.6.4 系统性能评估
    2.7 讨论
        2.7.1 重放攻击
        2.7.2 模仿攻击
    2.8 本章小结
3 设备类型辨识: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
    3.1 引言
    3.2 背景介绍
        3.2.1 无线监控原理
        3.2.2 无线摄像头原理
        3.2.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点
    3.3 威胁模型及问题概述
        3.3.1 威胁模型
        3.3.2 设计要求
        3.3.3 问题概述
    3.4 流量特征刻画
        3.4.1 可用包头信息
        3.4.2 网络应用类别
        3.4.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征
    3.5 系统设计
        3.5.1 系统概述
        3.5.2 流量采集
        3.5.3 特征提取
        3.5.4 摄像头检测
        3.5.5 摄像头定位
    3.6 系统实现
    3.7 系统评估
        3.7.1 实验设置
        3.7.2 性能指标
        3.7.3 摄像头检测性能
        3.7.4 摄像头定位性能
        3.7.5 系统实时性能
    3.8 讨论
    3.9 本章小结
4 用户身份辨识: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
    4.1 引言
    4.2 背景介绍
        4.2.1 摩尔条纹机理
        4.2.2 摄屏摩尔效应
    4.3 威胁模型及设计要求
        4.3.1 威胁模型
        4.3.2 设计要求
    4.4 系统设计
        4.4.1 系统概述
        4.4.2 mID生成
        4.4.3 mID嵌入
        4.4.4 mID提取
        4.4.5 mID解码
    4.5 系统实现
    4.6 系统评估
        4.6.1 实验设置
        4.6.2 性能指标
        4.6.3 系统性能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用户群体辨识: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识别机制
    5.1 引言
    5.2 核心思路
    5.3 系统设计
        5.3.1 系统概述
        5.3.2 交互手势
        5.3.3 数据采集
        5.3.4 特征提取
        5.3.5 识别算法
    5.4 系统评估
        5.4.1 实验设置
        5.4.2 性能指标
        5.4.3 系统性能
    5.5 用户调研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雷达干扰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信道化技术研究现状
        1.2.2 DRFM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干扰模拟基础理论与系统架构设计
    2.1 雷达有源干扰产生原理
        2.1.1 距离拖引干扰
        2.1.2 宽带阻塞干扰
        2.1.3 密集多假目标干扰
    2.2 点目标模拟技术
        2.2.1 目标距离模拟
        2.2.2 目标速度模拟
        2.2.3 目标RCS模拟
    2.3 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架构设计
        2.3.1 雷达干扰模拟器侦察分系统
        2.3.2 基于数字信道化窄带架构的干扰模拟分系统
        2.3.3 基于DRFM并行宽带架构的干扰模拟分系统
        2.3.4 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信道化与逆信道化关键技术研究
    3.1 数字信道化技术
        3.1.1 数字信道化原理
        3.1.2 仿真与分析
    3.2 数字逆信道化技术
        3.2.1 数字逆信道化原理
        3.2.2 仿真与分析
    3.3 信道检测技术
    3.4 对指定信号具有保护与屏蔽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RFM的并行宽带关键技术研究
    4.1 并行宽带DRFM技术
        4.1.1 并行宽带DRFM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4.1.2 并行宽带DRFM的读写方式
        4.1.3 并行宽带DRFM的信号调制
    4.2 希尔伯特滤波器与并行处理结构
        4.2.1 希尔伯特滤波器
        4.2.2 并行希尔伯特滤波器处理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雷达干扰模拟器系统组成
    5.2 系统测试方法
    5.3 基于数字信道化窄带架构测试与分析
        5.3.1 数字信道化与数字逆信道化
        5.3.2 雷达干扰与目标模拟
        5.3.3 对指定信号保护与屏蔽功能
    5.4 基于DRFM并行宽带架构测试与分析
        5.4.1 并行希尔伯特滤波器
        5.4.2 雷达干扰与目标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信道化的宽带信号实时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全覆盖式信道化设计
    2.1 宽带全覆盖式信道化整体方案设计
    2.2 射频信道化设计
        2.2.1 射频信道化必要性分析
        2.2.2 射频信道化设计
        2.2.3 射频信道化性能验证与实现
    2.3 数字信道化设计
        2.3.1 数字信道化技术理论基础
        2.3.2 宽带非跨信道全覆盖式数字信道化技术
        2.3.3 数字信道化性能验证及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波参数检测设计
    3.1 载波参数检测整体方案设计
    3.2 基于序号映射的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Welch周期图谱估计
        3.2.1 Welch周期图法
        3.2.2 基于序号映射的快速傅里叶变换
        3.2.3 基于序号映射并行FFT的 Welch谱估计仿真验证
    3.3 基于形态学的噪底展平LAD改进型检测算法
        3.3.1 常用信号载波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3.3.2 基于形态学的噪底展平LAD改进型检测算法理论分析
        3.3.3 噪底展平改进型检测算法仿真分析
    3.4 载波参数检测实现结构及其分析
        3.4.1 基于序号映射FFT的 Welch谱估计实现及分析
        3.4.2 噪底展平改进型载波检测实现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快速特征识别技术
    4.1 信号常规特征参数介绍
        4.1.1 幅度域特征
        4.1.2 功率谱特征
        4.1.3 高阶矩特征
        4.1.4 分形维数
        4.1.5 特征参数计算及分类结果仿真
    4.2 信号调制识别
        4.2.1 典型数字信号调制原理
        4.2.2 常用调制识别方法研究
        4.2.3 基于二次方谱形状的简易调制识别
    4.3 信号快速特征识别技术实现及分析
        4.3.1 常规特征参数求解实现及分析
        4.3.2 调制识别实现以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宽带全覆盖信道化测试与分析
    5.3 载波参数检测测试与分析
    5.4 信号特征识别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下一步任务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附件4: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5)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ZigBee工业无线技术发展现状
        1.2.3 多信道技术研究现状
    1.3 涉及到的重点考虑问题
        1.3.1 实时性问题
        1.3.2 网络规模问题
        1.3.3 网络健康诊断及容错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特色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概述
    2.2 无线短距离通信比较
    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3.1 ZigBee网络设备
        2.3.2 ZigBee组网方式
    2.4 ZigBee多信道网络
        2.4.1 ZigBee协议栈基础
        2.4.2 ZigBee多信道技术
    2.5 主从通信技术
    2.6 令牌通信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概述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性需求
        3.2.2 非功能性需求
    3.3 基于ZigBee的多信道网络化控制系统设计
    3.4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设计
    3.5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通信数据封帧和解析
    3.6 网络规模能力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硬件设计
    4.1 概述
    4.2 簇首节点硬件设计框架
    4.3 组簇的簇首节点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1 组簇的簇首节点微控制器介绍
        4.3.2 组簇的簇首节点核心电路设计
    4.4 簇首节点的ZigBee模块电路设计
    4.5 簇首节点的AD采样电路设计
    4.6 簇首节点的电源电路设计
    4.7 簇首节点的调试接口设计
    4.8 簇首节点PCB板设计与实物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节点软件开发
    5.1 概述
    5.2 程序设计框架
    5.3 ZigBee通信程序设计
    5.4 参数配置的程序设计
    5.5 关闭轮询消息传播程序设计
    5.6 令牌组簇的程序设计
    5.7 容错机制及健康诊断方案设计
        5.7.1 令牌簇内节点类型故障诊断设计
        5.7.2 令牌簇首节点类型故障诊断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概述
    6.2 ZigBee通信功能检测
        6.2.1 ZigBee单播通信测试
        6.2.2 ZigBee广播通信测试
        6.2.3 ZigBee单播/广播通信测试
        6.2.4 ZigBee多信道通信测试
    6.3 AD采样功能检测
    6.4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检测
        6.4.1 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检测的ZigBee模块参数配置
        6.4.2 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测试数据结果
    6.5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检测
        6.5.1 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检测的ZigBee模块参数配置
        6.5.2 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测试数据结果
    6.6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节点组簇通信测试
    6.7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构建及联调
    6.8 多信道网络系统控制回路功能测试及分析
    6.9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健康诊断功能检测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6)实时IM/DDO-OFDM系统中高阶QAM调制与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OFDM技术
        1.2.2 光纤DDO-OFDM系统
        1.2.3 光OFDM系统中DSP算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OOFDM系统原理与QAM调制解调技术
    2.1 引言
    2.2 OFDM基本原理
    2.3 IM/DDO-OFDM系统原理
    2.4 IM/DDO-OFDM系统中信号损伤分析
    2.5 QAM调制解调技术原理
        2.5.1 QAM信号特点
        2.5.2 QAM调制原埋
        2.5.3 QAM解调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3.1 OFDM信道估计概述
    3.2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
        3.2.1 基于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
        3.2.2 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
        3.2.3 基于格状导频的信道估计
    3.3 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算法
        3.3.1 最小二乘LS信道估计算法
        3.3.2 最小均方误差MMSE信道估计算法
        3.3.3 最大似然ML信道估计算法
    3.4 OFDM中常用信道插值方法
        3.4.1 常数插值
        3.4.2 线性插值
        3.4.3 二次插值
        3.4.4 三次样条插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的FPGA实现
    4.1 引言
    4.2 频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的硬件方案设计
    4.3 信道估计模块的FPGA实现
        4.3.1 实现原理
        4.3.2 实现过程
    4.4 信道均衡模块的FPGA实现
    4.5 仿真以及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IM/DDO-OFDM系统高阶QAM硬件实现
    5.1 引言
    5.2 实时IM/DDO-OFDM系统整体硬件方案设计
    5.3 系统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
        5.3.1 PRBS生成器模块
        5.3.2 M-QAM调制映射模块
        5.3.3 IFFT变换模块
        5.3.4 帧组织聚合输出模块
    5.4 系统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5.4.1 符号同步模块
        5.4.2 M-QAM解映射解调模块
        5.4.3 误比特率分析模块
    5.5 实时系统性能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局域网与速率自适应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
        2.1.1 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
        2.1.2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2 IEEE802.11标准简述
        2.2.1 IEEE802.11结构
        2.2.2 IEEE802.11访问机制
    2.3 速率自适应技术基础
        2.3.1 基本原理
        2.3.2 速率自适应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EEE802.11多速率自适应算法
    3.1 闭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1.1 OAR算法
        3.1.2 AAR算法
        3.1.3 ISRA算法
    3.2 开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2.1 ARF算法
        3.2.2 RRAA算法
    3.3 现有速率自适应算法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BAR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设计
    4.1 RBAR算法基本原理
    4.2 传输性能分析
        4.2.1 数据帧传输出错概率
        4.2.2 发送速率对吞吐量的影响
    4.3 改进的RBAR算法
        4.3.1 兼容性分析
        4.3.2 改进算法吞吐量研究
        4.3.3 改进算法流程描述
    4.4 改进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通信系统方案实现及性能测试
    5.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目标
    5.2 无线通信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5.3 无线通信系统构架
    5.4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5.4.1 网络任务模块
        5.4.2 语音数据采集模块
        5.4.3 语音数据播放模块
    5.5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方案实现
        5.5.1 程序烧写与运行
        5.5.2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FPGA的无线信道仿真仪中多通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信道仿真仪的研究意义
    1.2 信道仿真仪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信道仿真仪的软硬件平台及验证调试方法
    2.1 信道仿真仪的软硬件平台
    2.2 FPGA芯片概述
    2.3 FPGA芯片高效开发工具和验证方法
        2.3.1 FPGA芯片基本开发流程
        2.3.2 ISE Design Suite开发调试工具
        2.3.3 Vivado Design Suite开发调试工具
        2.3.4 Modelsim和ChipScope功能验证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信道仿真仪中通道失配分析
        3.1.1 信道仿真仪中通道失配现象
        3.1.2 通道失配对信道仿真仪性能影响分析
        3.1.3 通道失配校准方法
    3.2 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通道失配校准
        3.2.1 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
        3.2.2 LMS和RLS自适应算法比较
        3.2.3 通道失配校准设计
        3.2.4 校准仿真结果分析
    3.3 通道失配校准算法硬件实现
        3.3.1 校准模块系统设计
        3.3.2 系统测试和功能验证
        3.3.3 性能分析和资源占用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道间信道加性噪声的设计与实现
    4.1 信道干扰理论
        4.1.1 信道仿真仪中的信道干扰
        4.1.2 AWGN信道干扰的理论
        4.1.3 中心极限定理逼近高斯概率分布函数法
        4.1.4 伪随机序列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4.2 通道干扰设计与硬件实现
        4.2.1 AWGN信号发生器设计
        4.2.2 功率控制设计
        4.2.3 系统测试和功能验证
        4.2.4 资源占用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板卡扩展中的数据流同步机制的实现
    5.1 信道仿真仪基带数据处理架构
    5.2 硬件板卡的可扩展性及其分布式体系结构设计
    5.3 数据同步设计
        5.3.1 时钟同步设计
        5.3.2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设计
        5.3.3 同步帧设计
        5.3.4 10ms定时模块功能设计
        5.3.5 系统测试和功能验证
        5.3.6 资源占用率评估
    5.4 基于数据流同步机制的整体系统联调测试
        5.4.1 多普勒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硬件木马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1.3.1 组织结构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硬件木马及检测技术概述
    2.1 硬件木马分析
        2.1.1 硬件木马结构
        2.1.2 硬件木马类型
        2.1.3 硬件木马特点
    2.2 硬件木马检测技术分析
        2.2.1 基于有参考芯片的硬件木马检测
        2.2.2 基于无参考芯片的硬件木马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成电路硬件木马侧信道可信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3.1 基于版图数据的功耗侧信道可信模型
    3.2 侧信道可信模型的多维优化算法
        3.2.1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降噪预处理算法
        3.2.2 面向工艺偏差的非线性补偿算法
    3.3 基于微弱特征识别的硬件木马检测算法
        3.3.1 K中心聚类分析算法
        3.3.2 主成分分析和朴素贝叶斯分类融合算法
        3.3.3 随机森林算法
        3.3.4 支持向量机算法
    3.4 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检出率的硬件木马显化算法研究
    4.1 基于低活性节点的硬件木马隐藏性模型
    4.2 低活性节点的寻找与定位方法
        4.2.1 母本电路活性分析
        4.2.2 低活性节点的自动寻找与回溯定位流程
    4.3 基于变异分析的低活性节点活性提升算法
        4.3.1 变异分析的基本原理
        4.3.2 变异算子的设计与植入
        4.3.3 基于变异分析的测试向量生成
        4.3.4 测试向量的排序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低活性节点活性提升分析
        4.4.2 硬件木马显化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验证
    5.1 加密芯片设计与实现
    5.2 基于加密芯片的侧信道分析系统设计
        5.2.1 系统框架设计
        5.2.2 芯片测试电路设计
        5.2.3 基于Lab VIEW的侧信道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侧信道可信模型验证
        5.3.2 硬件木马检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多相滤波的信道化接收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宽带数字信道化基础知识
    2.1 信号采样基本理论
        2.1.1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2.1.2 带通信号采样定理
    2.2 多速率信号处理
        2.2.1 整数倍抽取
        2.2.2 整数倍内插
        2.2.3 多相滤波器
    2.3 频谱感知理论
        2.3.1 能量检测法
        2.3.2 匹配滤波器法
        2.3.3 循环平稳特征检测法
    2.4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4.1 数字滤波器设计基础
        2.4.2 窗函数法
        2.4.3 最佳逼近法FIR滤波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相滤波结构数字信道化
    3.1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
    3.2 信道划分与排列形式
    3.3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
    3.4 多相滤波结构信道化模型中DFT的实现
    3.5 多相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3.5.1 数字滤波器设计
        3.5.2 多相滤波结构信道化仿真
        3.5.3 32点蝶型运算的仿真实现
    3.6 频谱感知方案研究与设计
        3.6.1 u波段
        3.6.2 c段波形
        3.6.3 动态监测门限
        3.6.4 超前频谱感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滤波结构信道化的设计与FPGA实现
    4.1 基于数字信道化的频谱感知技术方案
        4.1.1 设计目标
        4.1.2 方案设计
    4.2 FPGA硬件平台的设计实现
        4.2.1 硬件平台
        4.2.2 FPGA设计流程
    4.3 硬件实现方案概述
        4.3.1 硬件实现方案概述
        4.3.2 主要芯片选取
    4.4 硬件实现各模块功能介绍
        4.4.1 ADC12D800RF芯片管脚选择
        4.4.2 数据预处理模块
        4.4.3 多相滤波结构模块
        4.4.4 功率谱计算模块
    4.5 硬件平台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四、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耗侧信道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D]. 许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程雨诗. 浙江大学, 2021(01)
  • [3]雷达干扰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D]. 和小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信道化的宽带信号实时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美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D]. 郭良振. 西南大学, 2020(01)
  • [6]实时IM/DDO-OFDM系统中高阶QAM调制与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章杰钧.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D]. 李嘉欣.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FPGA的无线信道仿真仪中多通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潘汉靓.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基于侧信道可信模型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研究[D]. 刘燕江. 天津大学, 2020
  • [10]基于多相滤波的信道化接收机设计与实现[D]. 岳朝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实时信道检测的硬件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