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一种新型自制颗粒剥皮机

引进一种新型自制颗粒剥皮机

一、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覃凤均,于东宁,孙永华[1](2019)在《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中指出微粒皮肤移植术已在我国应用33年,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依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特别是Ⅲ度烧伤面积大于80%总体表面积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发明历史、优点和不足、方法的改进,并提出了微粒皮肤移植术的现实意义和对这项技术今后发展的展望。

郝晨晟[2](2018)在《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2月~2015年2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成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4例,年龄为1~55岁,烧伤总面积为50%~95%TBSA,创面基本分布于患者的头面颈、四肢、躯干等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后,一般情况稳定,排除手术禁忌证,对烧伤创面切削痂植皮,其中32例患者创面进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32例患者创面进行微粒皮移植,统计两组患者年龄、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计算术后7d移植皮片成活率,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住院费用。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Meek微型皮片移植能明显节省自体皮源,供皮区可以反复利用,皮片容易成活,创面愈合周期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节省了住院费用,降低了术中风险。结论:Meek微型皮片移植是成批救治烧伤中较为理想的皮片移植技术,提高了创面愈合率,缩短了住院天数,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钱李科[3](2017)在《非培养自体表皮细胞悬液与鱼来源胶原膜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一种能够快速分离表皮及真皮的方法,从而制备高细胞数及细胞活性的细胞悬液,且拟以胶原膜为覆盖物或真皮替代物进行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为临床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方法1.探索最佳分离条件、制备表皮细胞悬液(1)酶一步消化法分离表皮及真皮,制备细胞悬液,流式上机测定细胞数及细胞活性,从而确定最佳消化条件;(2)免疫组化P63染色验证人表皮、真皮分离的程度及基底层细胞存留情况。2.自制胶原膜、检测物理及生物学特性(1)以酸溶解鱼鳞,从而提取胶原,经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胶原膜;(2)将制备的胶原膜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以了解其组织结构特性;(3)GB/T4472-2011法测定胶原膜密度;(4)CCK-8法测定胶原膜细胞毒性。3.裸鼠表皮细胞移植实验(1)制备人表皮细胞悬液,以裸鼠为实验对象制备深度烧伤创面,以胶原膜为覆盖物,进行表皮细胞悬液移植;(2)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3)取移植后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细胞浸润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排列情况,行免疫组化HLA-ClassⅠ染色,验证人来源细胞是否参与了上皮化过程。结果1.制备的表皮细胞悬液中细胞数及细胞活性受消化酶浓度及消化时间的共同影响,在使用0.25%DispaseⅡ-0.25%Trypsin消化20min的条件下,细胞数及细胞活性最高;在消化相同时间条件下,随着消化液浓度增高,细胞数及细胞活性均先增高后降低;在相同的消化浓度下,随着消化时间延长,细胞数及细胞活性均先增高后降低。免疫组化P63染色,分离前基底层细胞染色呈阳性,分离后表皮无真皮成分,基底层染色阳性,分离后真皮无表皮成分,且无阳性染色。2.制备的鱼来源胶原膜表面平整、光滑,随形性较好,柔韧性好,富有弹性,厚度约0.3mm,其密度为(42.76±0.13)kg/m3。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均可见粗细不等的胶原走行、排列有序,胶原之间错综复杂,形成大小不等的网孔状结构。扫描电镜可见胶原纤维呈网状排列,孔隙大小100um200um之间。细胞毒性实验见第1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相对增殖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同一天两组间细胞相对增殖率无明显差异(P>0.05)。3.移植后2周,各组未见胶原膜残留,部分创面可见皮岛形成,至移植后4周,复合移植组创面大部分已完全愈合,创面愈合率可达90%以上,表皮细胞悬液组创面部分愈合,创面愈合率小于复合移植组,胶原膜组及空白对照组仅创缘少许上皮化,残余创面较多。复合移植组新生皮肤基底层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人来源细胞参与了上皮化过程。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其余各组细胞浸润及血管形成较少;Masson染色各组胶原走行、排列有序。结论1.在25℃条件下,采用0.25%DispaseⅡ-0.25%Trypsin消化大腿刃厚皮(厚度为0.30.4mm、面积为1cm×1cm大小)20min,所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单位体积悬液所含的细胞数最多、细胞活性最高。2.鱼来源胶原膜外观平整、光滑,厚度仅0.3mm左右,胶原纤维呈网孔状,孔隙约200um300um,安全无毒,可作为自体表皮细胞悬液移植的覆盖物。3.胶原膜与表皮细胞悬液复合移植是一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良好手段,其修复创面的机制可能为皮岛形成,有望成为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郑小鹏,肖仕初[4](2016)在《微粒皮移植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粒皮移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皮源紧缺的难题,目前仍是烧伤外科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本文从微粒皮的制备、微粒的方向性及均匀性、覆盖物的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探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郑小鹏[5](2016)在《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及改进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大面积烧伤,尤其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是烧伤外科医师永恒的命题。大面积创面裸露常常导致机体超高代谢、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尽早、尽快地封闭创面是提高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点。常规的皮片移植方法主要包括:自体大张皮移植、邮票皮移植、网状皮移植。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移植后皮片容易存活,瘢痕形成较轻,功能和外观比较满意,但是扩展面积过小,难以在短时间内利用仅有的皮源修复大面积裸露创面。目前常用于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Meek植皮、微粒皮移植、混合移植等。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所需自体皮源较少,扩展面积大,理论上可扩增100010000倍,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仅有的自体皮源。但是移植后的表皮细胞膜片由于缺乏真皮成份,移植至创面后存活率较低,且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较为明显,新生皮肤容易再次破溃,形成新的创面,对外观和功能影响较大,此外该方法需要进行细胞体外培养,时间过长、费用较高,临床实用性不高。Meek植皮术为半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创面愈合后外观较好,但自体皮扩展比例有限。混合移植存活率可靠,但多为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微粒皮移植技术可将自体皮扩展1020倍,充分利用了自体有限皮源,自诞生30年来已成为修复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难以控制移植后微粒皮的方向性,导致存活率并不稳定,国内各家医院所报道的移植存活率差异较大。本研究首次通过自制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以提高移植存活率,从而为临床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存活率高而稳定可靠的方法。研究方法1.证明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1.1微粒皮切割刀具的制备10组圆形刀片平行排列,间距为1mm,制备成滚轴切割刀具,1次十字切割后即可制备符合标准的微粒皮(大小为1mm′1mm)。1.2裸鼠微粒皮移植实验将人包皮(厚度约0.2mm0.3mm)以自制的微粒皮切割刀具进行十字切割,制备成微粒皮(大小约1mm′1mm),移植于裸鼠全层皮肤切除创面,观察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创面愈合率,并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细胞浸润和胶原排列情况,以及免疫组化hla-classⅠ染色观察人来源细胞存留情况。2.自制胶原膜、检测物理和生物学特性、改进盐水漂浮法2.1胶原膜制备、组织结构特性检测以比目鱼皮提取胶原,真空冷冻干燥,制成胶原膜。行组织切片he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膜组织结构特点。测定其密度及漂浮性能。2.2胶原膜毒性实验将胶原膜浸提液与人成纤维细胞悬液混合培养,测定od(吸光度)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2.3微粒皮漂浮实验将胶原膜粘附至微粒皮表皮面,置于等渗生理盐水中进行漂浮,然后以绸布转移至大张同种异体皮上,计算漂浮率、正向(表皮面朝上)漂浮率及同向转移率(转移后微粒皮真皮面朝上的比例)。3.验证通过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的方法对提高移植存活率的作用将表皮面粘附胶原膜的猪微粒皮移植于猪全层皮肤切除创面,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分别于移植后第2、3、4周留取创面照片,结合图像处理软件(metafluo)计算创面愈合率以及收缩率。并行he染色观察细胞浸润情况及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排列情况。研究结果1.微粒皮表皮面朝上移植于裸鼠创面,2、3、4周时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表皮面一半朝上一半朝下组及表皮面朝下组(54.75±3.05%vs44.85±2.76%and35.85±2.87%、84.80±3.17%vs74.85±2.80%and45.25±2.29%、94.80±2.78%vs84.95±2.96%and55.90±2.00%)(p<0.01)。2.粘附胶原膜的猪微粒皮在生理盐水中的漂浮率及正向(表皮面朝上)漂浮率分别为95.05±2.09%、91.25±2.88%,明显高于单纯猪微粒皮组(52.20±5.93%、68.05±4.65%)(p<0.01)。3.粘附胶原膜的微粒皮与单纯的微粒皮相比,移植后4周创面收缩率明显减小(12.45±2.01%vs20.05±2.11%)、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95.15±2.28%vs65.05±2.33%)(p<0.01),创面愈合后皮下及真皮层内未见表皮囊肿样结构形成。研究结论1.当制备的微粒皮(厚度为0.2mm0.3mm)大小为1mm′1mm、移植扩大10倍时,微粒皮的方向性显着影响移植存活率。2.将胶原膜粘附于微粒皮表皮面,可以明显提高微粒皮的漂浮率、正向漂浮率及同向转移率,保证移植时微粒皮方向的一致性。3.通过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存活率及创面愈合质量,为采用临床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存活率高而稳定可靠的新方法。

丁健[6](2014)在《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猪自体皮肤微粒修复体表创面与皮肤微粒量的关系目的: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移植后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明确不同比例微粒皮移植于创面后的愈合速度及修复质量,寻找微粒皮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2x2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分别设定为10%、20%、30%、40%、50%、60%、70%、80%、90%、100%,共10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将各组微粒皮移植于创面,术后2、3、4周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术后4、8、12周观察各组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及皮下胶原的分布。结果:1.10组中,10%、20%和30%三组均愈合较慢,术后3周时愈合率仅约为4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40%-100%七组的愈合速度相对较快,术后3周时愈合率约为7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愈合率均高于前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移植术后4周各组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至12周时创面的大小趋于稳定。此时10%、20%和30%三组的挛缩率约为7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0%-100%七组的挛缩相对较轻,挛缩率约为5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挛缩率均小于前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显示12周时,40%-100%七组的上皮细胞层数较多,极性良好,真皮乳头层丰富,皮下可见大量成熟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其间散在分布纤维细胞;而10%-30%三组基本为瘢痕愈合,可见上皮细胞层数较少,无上皮角,皮下仍可见大量纤维细胞,胶原尚未完全成熟。结论: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为40%时,达到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即利用相对较少的皮肤可以达到相对较快的愈合速度和较轻的后期挛缩。第二部分猪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体表创面的远期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的远期效果,评价此方法是否可改善单纯微粒皮+微粒黏膜修复创面远期挛缩较重的问题。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5x6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体表创面根据修复组织的不同随机分为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组(A组)、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人工真皮组(B组)、人工真皮组(C组)、厚中厚植皮组(D组),共4组,每组6个创面。将微粒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设定为40%。术后2周、4周、8周、12周比较各组愈合情况和创面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化情况和皮下胶原的分布,第12周行扫描电镜观察表皮真皮结合的情况以及修复质量。第12周将创面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组皮肤的粘弹性和抗拉强度的差异。结果:1.移植术后10天、2周、3周,A、B、C三组逐渐上皮化,C组人工真皮大部分脱落,创面挛缩明显,D组完全愈合。愈合率方面D组优于A、B、C三组(P<0.05),A、B两组优于C组(P<0.05),A、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移植术后4、8、12周分别比较各组创面挛缩率。术后4周A、B、C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挛缩较轻,与前三组差异明显(P<0.05)。术后8周、12周各组的挛缩率比较:D<B<A<C,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2、3、4周,可见各组创面修复动态过程,上皮层数逐渐增多,极性排列变好,炎症细胞逐渐减少,皮下胶原逐渐增多,排列逐渐有序。C组愈合较慢,炎症持续时间长,人工真皮大部分脱落。术后12周,B组和D组与正常皮肤相近,皮下胶原排列规则,疏松;A组和C组真皮乳头层较少,皮下胶原致密、紊乱。4.生物力学检测:D组的皮肤在粘弹性与抗拉能力方面与正常皮肤相近,A、B、C三组与D组存在很大差距,B组在弹性方面有所改善,但抗拉能力显着下降。结论: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修复创面方法简单,可以改善创面愈合的远期质量,但与厚中厚植皮法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部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皮肤微粒移植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皮肤微粒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情况,明确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促进自体皮肤微粒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上皮化过程及愈合速度,探讨脂肪干细胞移植创面后的存活和转归。材料与方法:10只6周龄SPF级BALB/c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在背部两侧制作直径为1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自体皮肤微粒移植面积比例为40%,分别将各组皮肤微粒移植于创面。实验组创面下注射PBS缓冲液悬浮的GFP+ADSCs,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缓冲液。术后7、9、12天观察并分析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观察上皮化情况、皮下胶原分布及皮下新生小血管密度。免疫荧光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转归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创面组织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1L-6)以及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同时检测创面愈合相关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 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的表达。结果:1.术后7、9天实验组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9、12天实验组挛缩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7天各组创面尚未愈合,实验组较对照组肉芽形成丰富,皮下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胶原层较厚,创面内新生血管更为明显。术后12天时实验组创面己完全修复,成纤维细胞开始减少,胶原开始增多,对照组仍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胶原分泌较少。术后7、12天实验组新生小血管的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术后7、12天能观察到同时表达GFP和CD31的双阳性细胞,即ADSCs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未观察到ADSCs分化成表皮细胞。同时,ADSCs存活率较低,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效率也较低。4. Real-time PCR测试: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组织中IL-1、IL-6显着下降,IL-10、VEGF、FGF2、TGF-β、Collagen I显着升高(P<0.05)。结论:通过同种异体局部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着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ADSCs可少量存活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参与创面新生组织血管形成过程,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ADSCs调节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分泌相关。

赵穆欣[7](2009)在《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及在阴道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后的成活生长情况,明确微粒黏膜移植于创面后的黏膜化过程及愈合速度,探讨不同的黏膜微粒形态和分布形式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索提高创面上皮化速度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3×3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自体微粒黏膜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黏膜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均设定为1:9,根据剪碎黏膜的时间不同,将创面分别随机分为5分钟组(Ⅰ组)、8分钟组(Ⅱ组)、10分钟组(Ⅲ组)、15分钟组(Ⅳ组)及空白对照组(Ⅴ组),分别将各组微粒黏膜移植于创面,并应用MTT法测量各组微粒黏膜的细胞活力。观察不同的微粒黏膜形态及在创面的分布形式,术后1周、2周、3周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3周行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观察。2.观察加速创面上皮化时,将剪碎黏膜的时间均设为8分钟,并将同样大小的体表创面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微粒黏膜移植组(B组)、BMSCs+微粒黏膜移植组(C组)、BMSCs移植组(D组)、微粒黏膜-微粒皮混合移植组(E组)。术后1周、2周、3周比较各组创面上皮化情况,并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Ⅰ、Ⅱ、Ⅲ、Ⅳ组的黏膜微粒在数量、面积、周长、等效直径、形状因子等各项指标均有不同,对4组微粒黏膜的总周长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术后1周,Ⅱ组、Ⅲ组、Ⅳ组可见微粒黏膜成活并向外扩展生长,Ⅰ组成活的黏膜微粒较孤立,Ⅱ组的创面愈合率超过70%,Ⅴ组为肉芽创面。术后2周,Ⅱ组的新生黏膜融合成片,创面愈合率在85%以上;而Ⅰ组、Ⅲ组和Ⅳ组新生黏膜未完全成片,Ⅱ组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术后3周,各实验组创面已经基本粘膜化,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新生黏膜较光滑、质地厚,其中Ⅱ组的创面愈合率优于Ⅰ组和Ⅲ组(P<0.05);而Ⅳ组的新生黏膜较薄,且Ⅰ组和Ⅲ组的创面愈合率优于Ⅳ组(P<0.05)。3.术后1、2、3周,实验Ⅰ、Ⅱ、Ⅲ、Ⅳ各组的上皮细胞层数随时间逐渐增多,极性排列随时间变佳,Ⅱ组的细胞层数最多,极性排列最好;各组广谱角蛋白阳性染色也随时间逐渐增强,Ⅱ组的表达最强且完整连续。4.微粒黏膜细胞活力比较,Ⅰ组平均OD值最高,Ⅰ组与Ⅱ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各组之间比较P<0.05。5.微粒黏膜与微粒皮复合移植组(E组)在术后1、2、3周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HE染色发现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可以明显区分,黏膜处的上皮细胞层数明显多于皮肤处的上皮细胞,皮肤处存在角化层,黏膜处为不全角化,黏膜的钉突粗而深大。结论:1.微粒黏膜移植于创面后可以形成完整的片状黏膜,将面积扩增比为1:9的猪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于创面,术后3周形成的黏膜上皮较完整,上皮质量较好。2.微粒黏膜的形态及在创面的分布形式对创面愈合有影响,制备的黏膜微粒直径平均约为0.7mm,面积平均约为0.46mm2,单位创面上分布的黏膜微粒数约25个/cm2时,其移植于创面后的愈合速度最快,形成的黏膜上皮质量最好。3.微粒黏膜与微粒皮复合移植可以加速创面的上皮化速度,但移植成活后仍保持其本身的组织特性。第二部分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再造阴道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行阴道再造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并对再造的阴道分别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微环境以及功能学来进行评价,进一步明确该方法的意义。材料与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收治11例先天性无阴道及1例阴道再造术后7年继发阴道狭窄患者,年龄19~30岁,平均24.6岁。手术在患者两侧颊部及上下唇内侧黏膜区域点片状切取口腔黏膜,并剪碎成直径约0.7 mm的微粒,将微粒黏膜撒布于明胶海绵条上后移植于直肠与尿道之间的阴道再造腔穴。术后随访时测量再造阴道的深度及宽度,行阴道镜检查和阴道造影;取阴道壁组织行组织学检测;行人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和PH值检测;对术后6个月以上的已有性生活的患者进行女性性功能的问卷调查并与正常女性性功能进行比较。结果:1.1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约为112min(90~140min),术中出血约80~1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4天(10~19天),再造阴道完全上皮化的时间平均约为14天。所有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约14个月(4~26个月)。口腔内供黏膜区域无继发畸形。2.所有患者术后外阴及阴道外口形态自然,会阴区无任何手术痕迹。再造阴道深约8cm,宽能容纳两横指。再造阴道壁的黏膜光滑、湿润,呈粉白色,弹性好,近阴道外口处阴道壁可见皱襞。组织学提示为复层鳞状上皮,未出现角化。阴道内可见浅黄色分泌物,平均PH值约为6.2(5.5~7.0)。3.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已结婚,7例行女性性功能的问卷调查,对性生活均较满意。再造阴道组的性功能总评分和性高潮评分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性欲、性兴奋、阴道湿润度、性满意度及性舒适度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应用自体口腔黏膜微粒游离移植可行阴道再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供区及外阴形态无破坏。2.再造阴道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宽敞度,阴道壁柔软、润滑、清洁,具有弹性和延展性。3.新阴道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织学表现与正常阴道组织相似。4.再造阴道功能接近于正常,性生活时不需要使用润滑剂。

张明良[8](2008)在《微粒皮移植术的回顾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数十年来,烧伤医学已取得长足进展。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解决自体皮源有限而创面面积较大这一矛盾,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微粒皮移植术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自

李鹏程[9](2008)在《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尿道下裂是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尿道组织缺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使用自体组织再造尿道存在供区继发畸形的问题,我们拟利用明胶海绵与微粒口腔粘膜复合移植于皮下纤维包膜,并利用扩张器支撑,预制以粘膜为衬里的腔穴以替代尿道。目的:探讨明胶海绵复合微粒粘膜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的成活情况和转归。并测量其挛缩情况。采用加入骨髓间充质细胞,耦合皮瓣等方法以对抗挛缩,并观察其效果。材料和方法:1.将口腔粘膜剪成粘膜微粒,直径<1mm。试验组以4:1,8:1,16:1,的面积比例移植,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将微粒粘膜均匀涂抹于明胶海绵上,然后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扩张器不去除,关闭切口,使扩张器内压强约有40mmHg,对照组不加微粒粘膜。术后1周、2周、3周、4周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4周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5月再次取材观察植入粘膜的转归。2.测量挛缩情况时候,预制纤维包膜形成后,实验组:Ⅴ组白体微粒粘膜扩张面积比例8:1;Ⅵ组在Ⅴ组基础上加入骨髓间充质细胞;Ⅶ组植以腹股沟处全厚皮,Ⅷ组微粒粘膜耦合局部皮瓣。Ⅸ组空白对照。在支撑3周,每周给予清洁换药处理,3周后取下支撑管,测量挛缩情况。结果:1.术后一周可见粘膜散在存活,上皮细胞长入明胶海绵内,各组创面未完全愈合。不同组别之间愈合率有差别。术后二周可见扩张器包膜表面粘膜成活。Ⅰ组、Ⅱ组创面愈合率在90%以上,Ⅰ组、Ⅱ组优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达90%以上。Ⅰ组、Ⅱ组较在2周、3周时无明显差别。Ⅲ组不同时间有差异(P<0.05)。各组在2周时的愈合率与1周时有明显差异(P<0.01)。2.各实验组在前4周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证实为上皮组织。不同比例组别上皮厚度有差别。术后3周时为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呈极性排列。术后5月时候植入细胞排列失去极性,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3.明胶海绵在术后1周时,未见明显吸收。术后4周时仍见部分明胶存留。4.各组均有挛缩现象,Ⅷ挛缩最轻,感染最少。结论: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扩张器包膜上可以形成粘膜衬里;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密闭的扩张器包膜内后,2~3周上皮质量最好,随时间延长,上皮细胞出现退化。3.复合移植可以增加上皮的厚度。明胶海绵的支架作用可能是上皮层数增多的原因,但是明胶降解较慢,有待寻找降解速率更快的支架材料。4.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在与外界相通的纤维包膜内,硅胶管支撑3周,取出支撑管后,伤口会挛缩。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目的: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onlay island flap法及Snodgrass法并发症少、术后外观形态好,近年来日趋盛行。适用于修复不伴有阴茎弯曲的远端型尿道下裂。然而对于伴有阴茎下弯的近端型尿道下裂患者,尚无很好的手术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治疗重型小儿尿道下裂的手术疗效。并与阴囊皮片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进行了比较。方法:自2006年4月~2007年12月,同一名外科医生实施了18例需要切开尿道板的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和阴囊型尿道下裂。Ⅰ组共应用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治疗重型尿道下裂8例,一期治疗了7例阴茎阴囊型和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对1例尿道外口位于阴囊近端的重度尿道下裂行二期修复。Ⅱ组10名患者接受了阴囊皮片游离移植耦合包皮岛状瓣再造尿道手术。阴茎阴囊型7例均一期手术,阴囊型3例均采用分期手术。所有患者一期手术者术后用带侧孔软弹硅胶支撑管支撑再造尿道14天,二期手术者用硅胶支撑管支撑再造尿道6个月,行尿道吻接术。门诊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临床评估。术后部分患者行尿道镜检查。结果:全组18例尿道下裂初治病例中,Ⅰ组术后随访2~24个月,Ⅱ组随访6~30个月,两组均无尿道狭窄发生。Ⅰ组手术时间150±35.0 min,Ⅱ组手术时间200±45.0min,手术中测量修复尿道缺失长度2.5cm~4.5cm(平均3.38±0.79cm)。所有患者阴茎下弯彻底矫正,新建尿道口位于阴茎头部,呈纵向裂隙状开口,阴茎外观类似于包皮环切术后的形态,能正常勃起和站立排尿。Ⅰ组、Ⅱ组,均有1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术后一年出现轻度阴茎下弯,未行治疗。Ⅰ组1例术后并发针尖状尿瘘,1月内自愈。Ⅱ组1例新建尿道口裂开后移,需再手术。两组总的并发症率无显着差别。手术时间有差别。两组各随访2例尿道镜,两组尿道镜显示:尿道镜见Ⅰ组尿道管腔为接近圆形,尿道壁光滑,粘膜色粉红,环形皱襞规则,柔软顺应性好;Ⅱ组再造的尿道为横椭圆形,尿道壁软而顺应性较好。结论:微粒包皮内板粘膜或尿道板粘膜游离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可以用于治疗重型尿道下裂。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Ⅱ组接近。新建尿道受到海绵体的支撑作用,不易发生扭曲,吻合口处尿道板不予切除,不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手术后无需进行尿道扩张。术后新建尿道口呈纵形裂隙状开口,成形后的阴茎头外观令人满意。再造尿道光滑,尿道内未见生长毛发。应用本法成形远端尿道其优点在于减少局部皮肤应用,改善成形龟头外观,减少了尿道并发症。但由于我们随访时间尚短,其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冷怀明[10](2004)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文中指出

二、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论文提纲范文)

(1)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关键技术突破
二、微粒皮肤移植术的优点
三、微粒皮肤移植术的缺点
四、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发展和改进
    (一) 微粒制备机械化
    (二) 移植方法的改进
    (三) 创面覆盖物的选择
    (四) 微粒植皮术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
    (五) 危重烧伤以外的应用
五、微粒皮肤移植术的现实意义
六、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展望

(2)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3)非培养自体表皮细胞悬液与鱼来源胶原膜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探索最佳分离条件、制备表皮细胞悬液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自制胶原膜、检测物理及生物学特性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裸鼠表皮细胞悬液移植实验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型皮片移植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微粒皮移植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粒皮移植现状
    (一)微粒的制备
    (二)微粒的方向性与均匀性
    (三)覆盖物的选择
        1. 同种异体皮:
        2. 异种皮:
        3. 人工合成敷料:
        4. 永久性皮肤替代物:
二、微粒皮移植展望

(5)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证明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自制胶原膜、检测物理及生物学特性、改进盐水漂浮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验证利用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的方法对提高移植存活率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6)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猪自体皮肤微粒修复体表创面与皮肤微粒量的关系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比例的皮肤微粒对创面愈合情况影响的大体观察
        3.2 不同比例的皮肤微粒对创面愈合情况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二、猪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体表创面的远期疗效观察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创面愈合情况大体观察
        3.2 HE观察
        3.3 扫描电镜观察
        3.4 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皮肤微粒移植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创面愈合情况大体观察
        3.2 HE观察及新生小血管密度对比
        3.3 荧光显微镜观察
        3.4 Real-time PCR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本课题的不足和限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论文附图
    二、论文附表
    三、缩略词表
致谢

(7)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及在阴道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微粒黏膜的形态学观察
        3.2 黏膜微粒的几何特性对创面愈合情况影响的大体观察
        3.3 黏膜微粒的几何特性对创面愈合情况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5 电镜观察结果
        3.6 微粒黏膜的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3.7 微粒粘膜移植后促进创面上皮化情况的观察
    4.讨论
        4.1 微粒黏膜移植于创面的黏膜化进程
        4.2 黏膜微粒的几何特性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4.3 微粒黏膜与微粒皮复合移植促进创面上皮化情况研究
        4.4 本实验的限制和不足
    5.结论
第二部分: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再造阴道的临床研究
    1.目的
    2.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术前检查
        2.3 材料与设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随访
    3.结果
        3.1 围手术期观察
        3.2 随访时间
        3.3 再造阴道的形态学观察
        3.4 再造阴道的组织学检测结果
        3.5 再造阴道的微环境检测结果
        3.6 再造阴道的功能评价
    4.典型病例
    5.讨论
        5.1 口腔黏膜微粒移植的优势
        5.2 阴道再造系列器械的应用
        5.3 明胶海绵的作用
        5.4 带侧孔软弹硅胶模具的应用
        5.5 再造阴道的腔穴大小观察分析
        5.6 再造阴道壁的组织学结果分析
        5.7 再造阴道的微环境评价
        5.8 再造阴道的功能评价
    6.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先天性阴道缺如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附图
    论文附表
    缩略词表
致谢

(9)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前言
    1.实验目的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
    前言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尿道下裂尿道再造方法和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粒皮肤移植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 陈旭,覃凤均,于东宁,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9(01)
  • [2]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D]. 郝晨晟. 苏州大学, 2018(04)
  • [3]非培养自体表皮细胞悬液与鱼来源胶原膜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D]. 钱李科. 苏州大学, 2017(05)
  • [4]微粒皮移植现状及展望[J]. 郑小鹏,肖仕初.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6(06)
  • [5]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及改进方法[D]. 郑小鹏.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4)
  • [6]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D]. 丁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7]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移植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及在阴道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D]. 赵穆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8]微粒皮移植术的回顾及展望[J]. 张明良. 中华烧伤杂志, 2008(05)
  • [9]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D]. 李鹏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10]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

标签:;  ;  ;  ;  

引进一种新型自制颗粒剥皮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