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S与粘弹性前房注射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比较

BSS与粘弹性前房注射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比较

一、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伶俐[1](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例(45眼),均行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根据患者青光眼类型分为POAG组17例24眼;RG组19例21眼,RG组病例包括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UG)、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眼压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趋于平稳。术后3个月,POAG组平均眼压由(30.30±6.29)mmHg降至(14.13±3.08)mmHg;RG组的平均眼压由(31.90±6.43)mmHg降至(16.05±4.63)mmHg。对患者术后眼压进行相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均明显减少(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各时间节点视力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POAG组中有95.83%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RG组中有85.71%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OAG组3眼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2眼出现包裹性滤过泡;RG组3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3眼包裹性滤过泡,1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OAG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22只眼(91.67%),部分成功2只眼(8.33%),24只眼均达到手术成功率标准。R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手术完全成功的共16只眼(76.19%),手术部分成功2只眼(9.52%),总手术成功率为85.71%。结论: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POAG及RG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雷代坤,易湘龙,董晓云,李霞,李鹏[2](2020)在《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对照组(61例8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3~6(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形成、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注气组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总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2.394,P组别<0.001;F时间=7.373,P时间<0.001;F交互=23.903,P交互<0.001)。注气组术后1、3d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3mo两组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3、7d,1mo两组前房闪辉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两组视力变化、滤过泡形成均无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不会加重前房炎症反应,可以安全地保留患者的剩余视功能,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对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影响。

李艳霞[3](2020)在《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误差分布特点。2.分析PACG患者青白联合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生物学参数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该研究共纳入51例(51眼)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青白联合术(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综合验光,利用AL-scan测量术前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并通过该仪器内置的SRK-T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同时记录所有患者预留屈光度数。术后3个月时综合验光,同时用AL-scan再次进行生物学测量。将屈光误差(RE)定义为术后等效球镜度减去术前预留屈光度,屈光误差的绝对值为绝对屈光误差(ARE)。其中RE<-0.50D为近视误差组,RE>0.50D为远视误差组,-0.50D≤RE≤0.50D为无屈光误差组。结果:1.屈光误差:术后3个月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为0.82D±0.78D,其中近视误差11例(21.57%),平均误差为-1.56 D±1.03D,无屈光误差21例(41.18%),平均误差为-0.01 D±0.30D,远视误差19例(37.25%),平均误差为1.02D±0.59D。2.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正常眼压组患者术后呈近视误差患者4例(16.7%),远视误差3例(12.5%),无屈光误差17例(70.8%);高眼压组患者近视误差7例(25.9%),远视误差16例(59.3%),无屈光误差4例(14.8%)。3.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2.04mm±0.19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67 mm±0.36mm,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6,P=0.03<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79mm±0.51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1.74 mm±0.58mm,两组术前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P=0.000<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6D±1.54D,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5.13D±1.53D,两组术前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63>0.05)。4.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76 mm±0.42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为3.65mm±0.36mm,术前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55,P=0.000<0.05);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05 mm±0.61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1.93mm±0.60mm,术前术后平均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8,P=0.044<0.05);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3D±1.53D,术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4.41 D±1.56D,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627>0.05)。5.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术后屈光误差同术前前房深度呈负相关(r=-0.32,P=0.023<0.05),同术前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2,P=0.000<0.05),同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相关性(P=0.101>0.05)。结论:1.利用SRK-T公式预测PACG患者术后屈光度时,术后3个月屈光状态倾向于远视,且术前前房深度越浅,眼轴长度越短,术后屈光状态越倾向于远视。2.术前高眼压相对于术前正常眼压的PACG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发生的比例更高,且大多是远视屈光误差。3.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加深,眼轴长度变短,角膜曲率没有明显变化。

宋美娇[4](2020)在《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SICS)的临床疗效,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45例(45眼)分成两组。超乳组:23例(23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切口组:22例(22眼)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眼压: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前眼压分别是(18.38±1.76)mmHg和(18.13±1.96)mmHg。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4.06±1.39)mmHg、(12.94±1.12)mmHg、(12.69±1.01)mmHg;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3.47±1.25)mmHg、(12.60±1.55)mmHg、(12.13±0.83)mmHg。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相比眼压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随访各时间段BCVA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术后视力提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乳组整体视力提升要优于小切口组。3.角膜散光度: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稍有增加,散光差值分别为(0.42±0.39)D、(0.15±0.34)D、(0.08±0.44)D,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分别增加(2.06±0.54)D、(1.81±0.53)D、(1.68±0.46)D,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散光度数改变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6.1±5.14)%、(11.3±1.72)%,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低,损失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PHACO和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短期的眼压控制均有良好的效果。2.由于SICS术后缝线的存在,在视力的恢复和散光的影响方面,PHACO优于SICS。3.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比PHACO小。4.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尚可的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仍可将PHACO作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首选。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或对PHACO技术不熟练的临床医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5.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若眼部条件允许,建议最好在晶状体核硬度为Ⅱ级或Ⅲ级时进行手术治疗。

黄丹丹[5](2020)在《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远期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通过微切口(2.2mm)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观察其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compound trabeculectomy,Trab)进行比较。方法:在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对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治的50例(60眼)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对24例(30眼)患者进行微切口(2.2mm)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phaco-ECP组),26例(30眼)患者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phaco-Trab组)为对照组。由同一位临床和手术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实施上述手术,随访术后36个月内术眼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心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降眼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t检验、x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从而探究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在青白联合手术中的远期疗效。结果:1、眼压:phaco-ECP组除了在术后第1天,术后其他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phaco-Trab组在术后所有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6个月内,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两组在术后36个月时的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在手术前后,该两组间的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在手术前后,两组间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术后3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4、中心视野:在手术前后,两组间的视野平均缺损(MD)值和模式标准差(PS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术后36个月的视野MD值和P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RNFL厚度:两组在术后36个月的RNFL厚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在手术前后,两组间的RNF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并发症:phaco-ECP组的并发症(20%,2种)比phaco-Trab组(26.7%,4种)少。phaco-ECP组包括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纤维性渗出。phaco-Trab组包括术后浅前房、前房纤维性渗出、滤过泡渗漏、低眼压。7、降眼压药物使用及手术完全成功率:两组手术前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完全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co-ECP联合手术与phaco-Trab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相似,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延缓视野损害,减少降眼压药物使用。phaco-ECP联合手术比phaco-Trab联合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另一安全有效的选择。

赵乾[6](2020)在《P/I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置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lens implantation,P/I)联合房角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术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8月于我院拟行“PI联合GSL术”的PACG患者共39人43眼,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组23人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组16人17眼,并完成了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虹膜小梁面积、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Schlemm氏管周长和Schlemm氏管面积,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术后用药情况:随访期内再次手术者0例;无用药者28人32眼(74.4%%),持续用药者11人11眼(25.6%)。APACG组中有20人23眼(88.5%)无需用药,3人3(11.5%)眼持续使用降眼压药物;CPACG组中无用药者有8人9眼(52.9%),8人8眼(47.1%)持续使用种降眼压药物治疗。两组相比,APACG组的用药率要小于CPACG组(卡方值=6.812,p<0.05)。2.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PACG组术前视力要比CPACG组差,术后两组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3个月后趋于稳定。3.眼压:术前APACG组与CPACG组的眼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PACG术后6个月眼压分别为(15.17±2.99)mm Hg;CPACG术后6个月眼压分别为(15.34±2.78)mm Hg。两组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明显降低。4.中央前房深度:术前APACG组与CPACG组的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69±0.27)mm、(1.88±0.24)mm,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PACG术后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为(3.24±0.25)mm;CPACG术后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为(3.14±0.27)mm。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加深。5.房角:两组术前房角关闭范围均大于270°,术后6m,APACG组未见复发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CPACG组存在不同程度的PAS,但均小于180°。两组术前前房角参数有显着差异,术后房角增宽、加深,术后6个月时前房角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Schlemm氏管发现率:CPACG组术前的Schlemm氏管发现率要低于A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7.Schlemm氏管参数:APACG组术前的Schlemm氏管形态上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CPACG组术前的Schlemm氏管与APACG组、健康人群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CPACG组的Schlemm氏管可再次扩张。结论:P/I联合GSL治疗PACG可有效加深中央前房深度,使前房角重新开放,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可有效防止房角再次关闭。CPACG患者术前Schlemm氏管萎缩、塌陷,因此APACG的疗效要优于CPACG,CPACG患者在行P/I+GSL术后Schlemm氏管可再次开放。

王青[7](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王琰琛[8](2020)在《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青光眼和白内障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眼病,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也在显着增加,二者共同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1]。尽可能早期诊断并进行系统化的长期治疗可以降低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所以青光眼治疗方式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早期使用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PEI+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前房角结构变化,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目的评估广泛房角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PEI+GSL的前房角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35眼),术前经综合药物治疗后行房角检查,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均≥180°,所有患者均行PEI+GSL,观察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视力、眼压、房角关闭范围、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面积、小梁虹膜夹角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眼压:术后1天(16.31±3.60 mmHg)、1周(15.89±2.67 mmHg)、1月(15.77±2.63 mmHg)和3月眼压(14.63±3.59mmHg)与术前眼压(42.54±8.06mmHg)相比均显着降低(P=0.000),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在术后第1天保持稳定。2.视力:术后1天(0.606±0.255)、1周(0.406±0.185)、1月(0.383±0.194)和3月视力(0.334±0.154)与术前(0.914±0.290)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后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0),术后1周、1月、3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在术后1周时保持稳定。3.中央前房深度:术后1天(3.191±0.177mm)、1周(3.188±0.220mm)、1月(3.191±0.219mm)和3月(3.203±0.214mm)中央前房深度(ACD)与术前(1.628±0.177mm)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术后第1天保持稳定。4.房角参数:术后3月房角镜下房角关闭范围(72.32±28.33°)与术前(215.29±30.66°)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月颞侧AOD500(0.315±0.015mm)、鼻侧AOD500(0.308±0.014mm)与术前(0.123±0.046mm)、(0.119±0.039mm)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月颞侧TISA500(0.139±0.018mm2)、鼻侧(0.134±0.013mm2)与术前(0.032±0.010mm2)、(0.029±0.009mm2)相比明显增加,颞侧TIA500(36.021±3.230°)、鼻侧(34.420±5.387°)与术前(12.791±1.990°)、(12.386±2.203°)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各参数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参数在术后1天达到稳定。5.相关性分析:术后3月?眼压与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TIA500存在负相关性(R=-0.431,P=0.031,R=-0.491,P=0.037,R=-0.387,P=0.028,R=-0.392,P=0.024,R=-0.404,P=0.030,R=-0.501,P=0.022),术后3月?ACD与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TIA500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应用PEI+GSL治疗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有效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即使在广泛房角粘连情况下通过房角结构改善,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降压效果,从而缓解AACG的发作。2.?AOD500、?TISA500、?TIA500与?眼压存在负相关性,证明眼压的下降与房角结构的开放有关,进一步证实了PEI+GSL的有效性。

阮晓婷[9](2018)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2.报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处理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构成、性别分布。2.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1例152眼,记录其年龄、性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虹膜有无粘连等。统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浅前房患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CG患者人数为141人,平均年龄为62.88±8.95岁,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106人(75.18%),平均年龄为61.64±8.89岁,男性患者人数为35人(24.82%),平均年龄为65.63±8.77岁。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的比例为1:3.03。29岁以下人数为1人,30至39岁人数1人,40至49岁人数7人,50至59岁人数37人,60至69岁人数54人,70至79岁人数38人,80岁以上人数3人。PACG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例数为37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4.34%。术后浅前房原因有滤过过强29例(78.38%)、结膜瓣渗漏3例(8.11%)、脉络膜脱离2例(5.41%)、恶性青光眼1例(2.70%)、2例原因不明(5.41%)。常规保守综合治疗35眼好转,1眼行结膜瓣修补术,1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前房成形术。3.浅前房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年龄大于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于30mm Hg、虹膜粘连、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常见原因有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大多经保守治疗能好转。3.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PACG类型、术前眼压、虹膜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中央前房深度。

傅顺杰[10](2016)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此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象及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9例(46眼),其中:男9例,女30例。将术前眼压于发病时曾≥40mm Hg的患者纳入A组(15眼),<40mm Hg的患者纳入B组(31眼)。术前予以不同程度降眼压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情况,并探讨术前高眼压对该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结果:A组与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提高,A组与B组术前与术后视力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视力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术后视力提升较A组高。降眼压治疗后A组与B组术前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前及术后眼压均有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前前房深度有所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所加深(P>0.05)。术后A组与B组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开放(Z=8.852,P<0.05),A组15眼中14眼房角完全开放(93.3%),1眼的房角存在约<180°范围的狭窄。B组31眼房角完全开放(100%)。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降低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重新开放房角均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前曾有高眼压的患者也能得到较好的治疗结果。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

二、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术前检查
    1.5 术前准备
    1.6 手术方法
    1.7 术后处理与随访
    1.8 并发症处理
    1.9 评价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一般情况
    2.2 眼压
    2.3 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
    2.4 BCVA
    2.5 滤过泡分型
    2.6 手术并发症情况
    2.7 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3.1 关于手术方式的改良
    3.2 手术疗效评价
    3.3 术后并发症
    3.4 改良手术的优势与思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器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入院处理
        1.2.2术前检查
        1.2.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1.2.4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
        1.2.5术后处理
        1.2.6术后观察项目
2结果
    2.1两组术前前房穿刺及术中高眼压无法形成前房行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情况对比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对比
    2.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变化
    2.4前房房水闪辉
    2.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比
    2.6视力变化情况
    2.7滤过泡
3讨论

(3)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晶状体摘除治疗PACG的理论依据
    2.2 影响屈光误差的相关生物学参数
        2.2.1 眼轴长度
        2.2.2 角膜曲率
        2.2.3 前房深度
    2.3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3.1 第一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3.2 第二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3.3 第三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3.4 第四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3.5 第五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2.4 其他可能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因素
    2.5 总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采集病史
        3.2.2 术前常规检查
        3.2.3 眼科检查
        3.2.4 设备与材料
    3.3 手术
        3.3.1 术前准备
        3.3.2 手术步骤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屈光误差分布
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4.3 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
    4.4 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
    4.5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
    4.6 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参数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
    5.2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改变
    5.3 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青光眼手术加速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机制
        1.2.2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难点
        1.2.3 白内障手术方式
        1.2.4 白内障手术对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
        1.2.5 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的策略
        1.2.6 讨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资料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步骤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眼压
    3.3 视力
    3.4 散光
    3.5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3.6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眼压
    4.2 视力和散光
    4.3 角膜内皮细胞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远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合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P/I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仪器设备
    2.5 具体方法
3 结果
    3.1 可重复性检验
    3.2 用药情况
    3.3 最佳矫正视力
    3.4 眼压
    3.5 中央前房深度
    3.6 房角
    3.7 Schlemm氏管发现率
    3.8 Schlemm氏管形态学参数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综述 AS-OCT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角关闭机制及超声乳化术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术前准备
    2.1.4 术前检查
    2.1.5 手术过程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所用仪器与设备
    2.2.2 研究分组
    2.2.3 观察内容
    2.2.4 患者基本情况
    2.2.5 眼压的测量
    2.2.6 眼前节解剖参数的测量
    2.2.7 术后浅前房诊断及分级
    2.2.8 浅前房的处理及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PACG患者年龄构成及性别分布
3.2 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发生时间、程度、原因及处理
3.3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3.4 两组PACG类型比较
3.5 两组术前眼压的比较
3.6 两组虹膜粘连比较
3.7 小梁切除术后两组眼前节解剖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PACG房角关闭机制
4.2 PACG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
4.3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4.4 术后浅前房的处理
4.5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性别、年龄
    4.5.2 PACG类型、术前眼压
    4.5.3 虹膜粘连
    4.5.4 眼前节解剖参数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绪论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3. 术前准备
4. 手术方法
5. 采集结果
6. 并发症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四、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D]. 陈伶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J]. 雷代坤,易湘龙,董晓云,李霞,李鹏. 国际眼科杂志, 2020(06)
  • [3]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李艳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D]. 宋美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5]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远期疗效[D]. 黄丹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P/I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D]. 赵乾. 暨南大学, 2020(07)
  • [7]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8]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D]. 王琰琛.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D]. 阮晓婷. 吉林大学, 2018(01)
  • [10]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D]. 傅顺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BSS与粘弹性前房注射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