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一、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银坤[1](2021)在《“生物转盘+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污染制约着社会发展,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膜法和生态处理法作为两类常见的水处理方法,被运用于受污染河水的治理中。采用单一方法处理会造成能耗大、土地利用紧张等问题;然而,生物–生态工艺的组合既能节省成本和运行费用,还能稳定污染物去除效果、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生物转盘作为生物膜法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具有高效且运行管理简便等特点,在受污染河水的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人工湿地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处理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和生态效果好等优点,一直是水环境修复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梁滩河湿地工程为对象,探究“生物转盘+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河水的净化效果,明晰各处理单元的功能和作用;采用静态箱法,探明处理工艺中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和排放规律;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特征,阐明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与污染物去除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最后,根据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估湿地工程的综合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组合工艺出水NH4+–N、TN、TP和COD浓度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9%、42.85%、37.67%和50.08%,暖季净化效果优于寒季。pH和DO沿程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电导率(EC)和浊度沿程逐渐降低,水温无明显变化。尽管组合工艺NH4+–N、TN、TP和COD浓度沿程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NH4+–N主要在生物转盘中去除,NO3-–N、TN、TP和COD主要在湿地系统中去除。生物转盘和湿地系统在氮素转化和污染物去除方面存在功能互补性,保证了良好的污染物净化效果。(2)暖季生物转盘中NH4+–N、TN、TP和COD的去除速率常数分别为26.6d-1、0.1 d-1、1.5 d-1和2.6 d-1,而湿地系统中则分别为2.0 d-1、0.7 d-1、0.5 d-1、和0.6 d-1。与暖季相比,寒季生物转盘中NH4+–N和TP的去除速率常数下降,湿地系统中TN和COD去除速率常数降低。植物吸收对氮、磷的去除贡献分别为46.6%和24.4%,寒季植物收割限制了湿地系统对NO3-–N的去除,导致TN去除速率常数的降低。(3)试验期内NH4+–N进水负荷波动较大,但组合工艺对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而TN、TP和COD的进水负荷对其净化效果影响较大,最佳进水负荷分别为1.50~2.50 g/(m2·d)、0.15~0.40 g/(m2·d)和15~20 g/(m2·d)。(3)暖季生物转盘N2O、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为0.89、7.05和36.63×103mg/(m3·d),暖季湿地系统N2O、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处于0.45~3.60 mg/(m2·d)、4.06~189.89 mg/(m2·d)和5.99×103~18.64×103 mg/(m2·d)之间。与暖季相比,寒季各构筑物N2O、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和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暖季处理系统的综合增温潜势(GWP)达到51.04×104 g/d,而寒季则降低为24.48×104 g/d,表面流湿地对系统综合GWP的贡献最高,系统综合GWP的主要贡献者为CO2。(4)无论暖寒季,湿地系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生物转盘,组合工艺沿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先增加后降低。同一季节不同构筑物微生物群落具有差异性。然而,同一构筑物在不同季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性。各构筑物主要菌门包括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Nitrospirae。温度变化对各构筑物菌门组成影响较小。组合工艺主要功能菌包括Kouleothrix、Nitrospira、Nitrosomonas、Hyphomicrobium、Bacillus、Comamonas、Dechloromonas、Thiobacillus、Anaerolineaceae、Sphingomonas、Rhodobacter和Pseudomonas。各构筑物功能菌属相对丰度的差异导致污染物去除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不同特征。(5)梁滩河湿地工程总投资和运行成本分别为38206.85万元和126.93万元/年。该工程在材料供给、水质净化、固碳释氧、蓄水调节、栖息地保护、休闲旅游、科研教育和就业服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别达到65.45×104、8.92×106和37.04×104元/年,综合效益显着。

卢建琴[2](2020)在《扬州沿江河道生态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作为自然界重要的淡水资源载体,其生态系统健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改造和控制河流,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在水文情势、河流形态、河岸带结构、水质及生物物种等方面的健康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修复后具有更好的健康状态。为此,本文在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修复措施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开展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生态修复措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频度分析法及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初选和优选,给出各项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方法。(2)建立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比较常用的赋权方法和评价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选取云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建立基于赋权的云模型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展开研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河流的健康等级。(3)研究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制定方法。设计具有普适性与系统性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的制定步骤,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和胁迫因子识别-河流生态修复等级确定-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和方法选择-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措施调整。(4)在收集古运河(扬州段)基本情况以及相关整治方案等的基础上对古运河(扬州段)进行了实例研究。首先,确定古运河(扬州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定量、定性指标对应等级的划分标准进行说明,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云模型对古运河(扬州段)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古运河(扬州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符合古运河(扬州段)的实际情况,最后,制定古运河(扬州段)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即在古运河(扬州段)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识别主要胁迫因子,据此确定河流修复等级,然后根据河流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及生态环境需求制定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并选择合适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

初亚奇[3](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马军[4](2020)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河道的发展使命,在公共领域是为城市居民带来优美的观赏和游憩空间,重现城市生活空间的经济活力,形成城市区域发展新动力。在河道防洪治理方面以保护周边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河道改造发展应在满足防洪需求后以生态融合设计理念打造河道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河道治污观念由“控制河道”转为“生态融合共处”,运用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工程性改造做法和景观设计理念来建构新型发展策略。转变对河道由单一的工程和技术认知转为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社会人文、景融相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认知。河道修复设计融入历史文化、城市居民自然情感等,着眼于生态修复、景观合理、河道自然化及人文景观的融合应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改造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河道被建设用地直接侵占严重,完全丧失河道的连贯性。(2)河道平面形态僵直化,结河道原有活力空间消失。(3)居民整体环保意识较弱,环境保持设施发展滞后,水体污染严重。(4)河道的硬化、渠化现象普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河道自然景观完全丧失。(6)河道修复改造策略单一,以工程性方法为主,缺少生态融合设计思想。在河道水质污染治理上,提出以植物生态修复的新形式,通过区分不同植物对污染的吸附能力进行种植应用,搭配适宜的植物群落来完成河道水质的净化处理,再辅以河道的景观设计理论和驳岸改造设计方法,形成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廊道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形成城市活力新名片。运用专业所学知识结合景观生态学、河道污染治理及部分水文学知识进行了融合设计,提出将河道治理改造要工程性、艺术性融合。单一艺术性景观规划设计对项目的推进落地指导意义较弱,传统工程性治理做法又使得改造后的河道缺乏生态和人文关怀,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和带动区域活力创新的带动性明显不足,工程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规划设计融合才是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计。目的:(1)以河道修复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准确把握河道生态修复融合设计的定义及外延,探讨多科学的设计融合性。(2)提出一种利用不同种类植物合理有序的在受到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区域,通过植物种植来进行清除污染物的方法。(3)通过恢复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匹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河道改造策略,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生活污染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策略。(4)运用“艺工同治”的融合设计策略对安阳市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进行实例设计。本文希望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点,跳出单一模式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以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为创新点融合较为成熟的河道工程改造治理方法和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形成一种以植物修复为基础的多学科融合设计策略,对于内黄县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及系统改造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张瑞[5](2020)在《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瓶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城市生活污水再生,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其用量及其在景观水体补给中的比例逐年显着增高。然而,由于再生水水质的特性,大量补给进景观水体,势必带来城市景观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其对城市景观水体产生的水质、生态风险及水生态健康等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特大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及其采用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了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首先,本文对再生水长期补给的城市景观河流开展跟踪监测,进行典型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邻苯二甲酸脂类(PAE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识别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长期补给城市景观河流存在TN、TP、Pb和VOCs的超标情况。其中,重金属、VOCs和PCBs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含3个层次、6个准则、15项指标,着重反映了城市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型、生态环境风险及社会景观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特色。采用该评价体系对长期再生水补给的北京市南护城河的水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满分5分情况下,该水系得分3.52,水生态健康等级为“较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风险是显着影响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其中,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生植物覆盖度的不足,形成较差的河流底部生境,不利于生物群落生长繁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与有机物风险熵得分低,在极端状态下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而且诊断长期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中确实存在重金属、特征有机污染物和生物体系不完整带来的生态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构建了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层次、3个系统、7个准则、19项指标,重点体现了再生水补给、城市景观和社会影响功能需求等特色指标。采用该评价体系对再生水补给的北京陶然亭湖和土城沟河进行案例评价,在满分5分情况下得分为3.35与2.92,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效果等级分别为“良”与“一般”。评价结果表明,陶然亭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经修复工程的实施,恢复效果良好,但以藻类多样性与水生植物覆盖度主导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依然需要改善。土城沟水生态系统结构基本恢复,但其水生生物体系不完整,生态亲和度差。此外,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为进一步提升土城沟河景观及社会功能,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构建亲水性强、和谐的景观效应。上述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的反映出评价对象所采用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并诊断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构建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北京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和水生态修复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选择与优化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吉怡霏[6](2020)在《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构建及微污染河水净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河流作为污水处理厂外排水的受纳水体,属于微污染河水,严重时发展成为黑臭水体。本文针对外排污水营养盐浓度水平较高、河道自净能力有限等现实问题,构建了复合介质人工浮岛净化系统,开展了对模拟和实际河水的净化研究,考察了进水污染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一套基于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的微污染河流水体净化工艺方案,为浮岛的工程运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构建了一套以火山石、组合填料、硫铁矿和石灰石为复合介质的人工浮岛净化系统,浮岛植物采用美人蕉,直接栽种于火山石填料之上,浮床下悬挂直径150mm的组合填料,组合填料另一端与系统底部硫铁矿和石灰石混合填料相接。模拟河水研究中,系统最佳HRT为3 d时,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仍较好,对TN、TP、NH4+-N、NO3--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56.45%、68.47%、74.88%、52.13%、83.15%。府河原水除污研究中,低温下NH4+-N平均去除率可达74.35%,TN和NO3--N在低温下的处理效能明显低于常温环境,两种温度下COD的去除率均能达到70%以上,TP常温和低温下出水相差不大,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0.08mg/L和0.05mg/L。不同温度条件下系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明显差异,门分类水平上,常温和低温下的优势菌门分别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纲水平上,系统在常温环境中以Anaerolineae(厌氧绳菌纲)为主,低温环境中以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为主,与门水平结论一致;属分类水平上,反应体系的细菌多样性较高,可能存在很多潜在的新物种。根据实际现场调研,提出了一套基于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技术的生态沉淀塘工艺,用于强化微污染河水自净能力,在来水为劣五类水质条件下,非冬季出水达到地表Ⅳ水质标准,汛期和冬季出水达到地表Ⅴ水质标准。

缪琳[7](2020)在《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河流栖息地修复既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河流生态修复中高效、综合、经济的手段之一。虽然全国各地已经竞相投入巨资进行河流治理,但这些修复工作往往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型水系,公园绿地内的水体作为城市中尺度较小、功能特殊的河流类型,时常注重其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许多生态问题,不利于公园绿地内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对公园绿地内水体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首先通过对河流栖息地修复相关进展的研究,确定了河流栖息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随后在河流栖息地构建方法研究阶段,首先建立了针对公园绿地内水体的河流栖息地评价体系,对现状河流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作为修复策略制定的依据。然后分别对从河流栖息地修复角度出发的生态规划方法和相关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生态规划层面上,首先选取场地中的指示物种,分析其适宜栖息地条件,找到场地中存在的潜在栖息地,将其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重要因子。然后利用Arc GIS10.2对现状水体缓冲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从而划定河流栖息地保护红线并进行生态分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具体的景观设计层面,则基于河流栖息地构建相关方法对景观要素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水域设计、植物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设计和游憩设施设计。随后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实践经验。最后在北京植物园内水体设计实践中应用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将河流栖息地修复的重点放在公园绿地内的水体中,弥补了过去研究中对用地情况简单的中小尺度河流健康评价的不足,并将栖息地构建方法和景观设计方法进行结合,对未来公园绿地内水体的可持续建设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琳[8](2020)在《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人口密度的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全球资源过度被消耗,河流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用水匮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污染突出、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河流亦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孕育者的河流对城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对已经不堪重负的城市河流进行设计,将人们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到意识到河流生态重要性以及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转变,反馈并落实到滨水景观设计,激活场地活力并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弘扬,进而达到人与河流共生的目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对相关概念、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和国内外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做归纳总结,对滨水景观的类型、尺度界定、构成要素、生态学解析以及价值取向做探讨研究,以生态修复为目的和手段,总结并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提出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包括防洪蓄洪、提升自净能力、重建河流景观以及增加河流亲水性的规划设计目标,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生态设计原则、文化保护原则的规划设计原则,水体生态修复、植物生态修复、动物栖息地恢复以及生态游憩的规划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调研进一步应用于本文的实践对象——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香河滨水景观,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性景观设计,以期为同类的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刘学[9](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崔鹤[10](2020)在《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环境问题,呈现出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与低质量的生态环境不匹配的矛盾。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下,需要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并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河流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板块,国内外学者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河流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平衡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因此,如何何将生态修复理论与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进行生态化的设计,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学术讨论的重点。本文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以城市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梳理,总结出对于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原则的确定以及策略的提出,具体阐述了对于水文条件改善、地貌特征修复、生物物种恢复三个层面的设计方法。并通对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案例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最后将总结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实践应用于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滨河公园设计中,并通过设计图纸内容和实践作为研究内容的反馈。希望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有所补充,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二、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转盘+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生物转盘工艺
        1.3.1 生物转盘工艺概况
        1.3.2 生物转盘工艺在河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人工湿地技术
        1.4.1 人工湿地的类型
        1.4.2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4.3 人工湿地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1.5 湿地系统综合效益研究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净化效能的研究
    3.1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3.1.1 梁滩河概况
        3.1.2 组合工艺概况
        3.1.3 采样点设置
        3.1.4 植物的采集和测定
        3.1.5 水质测试指标及方法
        3.1.6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污染物去除的季节变化特征
        3.2.2 污染物去除的沿程变化规律
        3.2.3 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特征
        3.2.4 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贡献
        3.2.5 进水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工艺温室气体释放特征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设置
        4.1.2 生物转盘气体采集和测定
        4.1.3 人工湿地气体采集和测定
        4.1.4 综合增温潜势
    4.2 结果与讨论
        4.2.1 N_2O排放通量
        4.2.2 CH_4 排放通量
        4.2.3 CO_2 排放通量
        4.2.4 组合工艺温室气体排放量和GWP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特征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设置
        5.1.2 污泥样品采集
        5.1.3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5.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相似性分析
        5.2.2 不同季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5.2.3 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与污染物去除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合工艺投资运行成本和综合效益分析
    6.1 投资运行成本
    6.2 综合效益分析
        6.2.1 综合效益评估指标
        6.2.2 综合效益评估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参加课题

(2)扬州沿江河道生态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措施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扬州沿江河道生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扬州市沿江水系概况
        2.1.2 古运河(扬州段)概况
        2.1.3 扬州沿江河道河流健康问题分析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2.3.1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2.3.2 评价指标初选
        2.3.3 评价指标优选方法
        2.3.4 评价标准及等级划分
    2.4 古运河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建立
    3.1 赋权与评价方法选择
        3.1.1 赋权方法选择
        3.1.2 评价方法选择
    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隶属度计算
        3.3.1 云模型概念
        3.3.2 云发生器
        3.3.3 指标层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3.4 古运河扬州段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4.1 权重计算
        3.4.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扬州沿江河道生态治理措施制定
    4.1 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制定思路
    4.2 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制定步骤
        4.2.1 河流健康胁迫因子识别
        4.2.2 河流生态修复等级确定
        4.2.3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和方法选择
        4.2.4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措施调整
    4.3 古运河扬州段生态修复措施制定
        4.3.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价和胁迫因子识别
        4.3.2 河流生态修复等级确定
        4.3.3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方法选择
    4.4 扬州沿江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河道相关概念
        2.1.1 河道
        2.1.2 城市河道
        2.1.3 河道生态系统的构成方式
        2.1.4 城市河道景观定义
        2.1.5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
    2.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设计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2.2.4 景观文化理论
        2.2.5 景观滨水设计理念
        2.2.6 河道景观设计要素
    2.3 城市河道工程性修复改造研究
        2.3.1 河道的污染源头控制
        2.3.2 河道的平面形态类型
        2.3.3 城市河道结构修复
        2.3.4 河道工程性生态治理修复
        2.3.5 河床修复方法
        2.3.6 河道驳岸改造方法
    2.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
        2.4.1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总体思路
        2.4.2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框架
        2.4.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核心内涵
        2.4.4 黑臭水体与高藻水体的治理
        2.4.5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修复治理中的应用
    3.1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3.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机制
        3.2.1 有机污染物修复
        3.2.2 有机和无机污染兼有修复
    3.3 植物生态修复植物特性和配植
        3.3.1 对污染物有耐受力
        3.3.2 植物根长和结构
    3.4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种植类型
        3.4.1 拦截灌木墙
        3.4.2 降解灌木丛
        3.4.3 降解绿篱和围栏
        3.4.4 多重机制垫层
        3.4.5 多重植物机制缓冲区
        3.4.6 地表径流人工湿地
        3.4.7 漂浮湿地
    3.5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得机遇和挑战
        3.5.1 河道治理修复中的发展机遇
        3.5.2 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中的制约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融合研究
    4.1 景观种植设计与植物生态修复技术融合
        4.1.1 乔灌木种植净化生活污水
        4.1.2 草本植物净化表层污染物
    4.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与驳岸改造工程融合
        4.2.1 自然化驳岸植物种植搭配
        4.2.2 工业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3 城市居住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4 缺少截污工程的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3 景观设计与工程改造构筑物融合
        4.3.1 新型拦水坝
        4.3.2 桥梁设计融合地域文化
        4.3.3 河床改造融合景观设计
        4.3.4 河道形态修复融合设计美学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5.1 县域概况
        5.1.1 区位地理条件
        5.1.2 产业概况
        5.1.3 历史沿革
        5.1.4 区位交通条件
        5.1.5 城区水系现状
    5.2 河道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5.2.1 河道水污染现状分析
        5.2.2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1 河道两岸景观环境现状
        5.3.2 河道两侧建筑立面现状
    5.4 硝河生态修复体系
        5.4.1 总体策略
        5.4.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5 流河沟生态修复体系
        5.5.1 总体策略
        5.5.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6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5.6.1 空间结构
        5.6.2 景观节点设计策略
        5.6.3 景观分区设计
        5.6.4 园路节点设计
        5.6.5 水上游憩系统布局
        5.6.6 硝河河道生态融合改造
        5.6.7 流河沟生态融合改造
        5.6.8 河道竖向布局
        5.6.9 景观构筑物设计
    5.7 内黄县硝河植物配置策略
        5.7.1 河道植物配置方式
        5.7.2 硝河植物类型选择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不足之处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5)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水景观回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景观水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3 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1.1 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对象
        2.1.2 水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对象
    2.2 实验所用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所用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采样方法及预处理
        2.3.2 分析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3.4 指标评价方法
        2.3.5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3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河段水文概况
    3.2 河段水质现状
        3.2.1 河段常规水质概况
        3.2.2 河段重金属分析
        3.2.3 河段有机污染物分析
    3.3 河段生态风险分析
        3.3.1 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3.3.2 河段有机物生态风险分析
    3.4 河段浮游植物与底栖动物分析
        3.4.1 浮游植物分析
        3.4.2 底栖动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述
        4.1.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4.2 权重确定
        4.2.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4.2.2 判断矩阵构造与解析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4.3.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4.3.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4.3.3 评价结果分级
    4.4 北京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评价与诊断
        4.4.1 评价数据获取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4.3 案例水生态健康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1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5.1.1 现有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比
        5.1.2 龙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4 潮白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5.1.5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
        5.1.6 国内外城市河湖水生态修技术分析与建议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方法评述
        5.2.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5.3 权重确定
        5.3.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5.3.2 权重计算
    5.4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5.4.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5.4.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5.4.3 评价结果分级
    5.5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5.1 评价数据获取
        5.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5.5.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6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6.1 评价数据获取
        5.6.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3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B 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附录C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附录D 定性指标专家评价打分表
附录E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6)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构建及微污染河水净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来源
        1.2.1 点源污染
        1.2.2 面源污染
        1.2.3 内源污染
    1.3 河流微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生态法
    1.4 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
        1.4.1 浮岛的分类
        1.4.2 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的组成
        1.4.3 人工浮岛技术应用前景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人工浮岛植物
        2.1.2 人工浮岛填料
        2.1.3 人工浮岛装置
    2.2 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的设计与搭建
    2.3 主要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3.2 微生物群落测定
    2.4 实验方法
        2.4.1 装置的启动与挂膜
        2.4.2 HRT对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2.4.3 进水浓度对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系统污染物的净化效能
        2.4.4 温度对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系统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2.4.5 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系统微生物种群
3.复合介质人工浮岛对模拟河水净化效能研究
    3.1 启动阶段装置运行效果
    3.2 HRT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2.1 HRT对人工浮岛系统TN去除的影响
        3.2.2 HRT对人工浮岛系统NH4_+~-N去除的影响
        3.2.3 HRT对人工浮岛系统NO_3~--N去除的影响
        3.2.4 HRT对人工浮岛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3.2.5 HRT对人工浮岛系统TP去除的影响
    3.3 进水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1 高低进水浓度下TN去除效果
        3.3.2 高低浓度下NH_4~+-N去除效果研究
        3.3.3 高低浓度下NO_3~--N去除效果
        3.3.4 高低浓度下COD去除效果
        3.3.5 高低浓度下TP去除效能研究
    3.4 小结
4.复合介质人工浮岛对实际河水的净化效能研究
    4.1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1.1 温度对人工浮岛系统TN去除的影响
        4.1.2 温度对人工浮岛系统NH_4~+-N去除的影响
        4.1.3 温度对人工浮岛系统NO_3~--N去除的影响
        4.1.4 温度对人工浮岛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4.1.5 温度对人工浮岛系统TP去除的影响
    4.2 微生物群落分析
        4.2.1 样本信息统计
        4.2.2 多样性分析
        4.2.3 物种组成分析
    4.3 小结
5.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系统设计方案
    5.1 府河区域水质特征分析
        5.1.1 水生态现状
        5.1.2 水质现状
        5.1.3 污染源分析
    5.2 设计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
    5.3 工艺的设计
        5.3.1 基于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的生态沉淀塘的设计
        5.3.2 塘中复合介质型人工浮岛的设计
    5.4 处理效益分析
        5.4.1 环境效益
        5.4.2 经济效益
    5.5 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小结
    1.4 国内外河流栖息地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1.4.1 河流栖息地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1.4.2 河流栖息地修复技术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
    2.1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栖息地质量评价的目的
        2.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2.1.3 栖息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
    2.2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2.2.1 确定评价范围
        2.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2.2.3 现状调查
        2.2.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3 栖息地生态规划
    3.1 栖息地生态规划的目标
    3.2 栖息地生态规划的步骤
        3.2.1 指示物种的选择
        3.2.2 指示物种适宜栖息地分析和“源”的确定
        3.2.3 缓冲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3.2.4 缓冲区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规划建设区域
        3.2.5 红线划定与开发建设分区
4 公园绿地内的河流栖息地构建方法研究
    4.1 公园绿地内河流栖息地构建的原则
    4.2 水域设计
        4.2.1 水景选址
        4.2.2 平面形态设计
        4.2.3 断面设计
        4.2.4 底质设计
        4.2.5 驳岸设计
        4.2.6 环境水流
        4.2.7 其它设计
    4.3 道路系统设计
        4.3.1 道路选线
        4.3.2 道路形式
        4.3.3 道路生态工程措施
    4.4 种植设计
        4.4.1 水生植物种植设计
        4.4.2 湿生植物种植设计
        4.4.3 陆生植物种植设计
    4.5 水生动物多样性恢复
    4.6 游憩设施设计
        4.6.1 停留场所设计
        4.6.2 生态照明设计
    4.7 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珠江和辽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
        5.1.1 项目概况
        5.1.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5.2 黄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
        5.2.1 项目概况
        5.2.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5.3 德国德莱萨姆河栖息地修复
        5.3.1 项目概况
        5.3.2 相关修复策略
    5.4 上海市曲阳公园中心湖生境营造
        5.4.1 项目概况
        5.4.2 相关修复策略
    5.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水生态修复
        5.5.1 项目概况
        5.5.2 相关修复策略
    5.6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水循环体系建设
        5.6.1 项目概况
        5.6.2 相关建设措施
    5.7 小结
6 实践应用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及区域概况
        6.1.2 自然环境
        6.1.3 自然资源
        6.1.4 现状风景资源
    6.2 场地分析
        6.2.1 水文分析
        6.2.2 地形分析
        6.2.3 植被分析
        6.2.4 用地分析
        6.2.5 现状交通分析
        6.2.6 SWOT分析
    6.3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
        6.3.1 数据采集及处理
        6.3.2 结果分析
    6.4 河流栖息地构建原则及依据
        6.4.1 河流栖息地构建原则
        6.4.2 河流栖息地构建依据
    6.5 目标与策略
        6.5.1 项目目标
        6.5.2 设计策略
    6.6 河流栖息地修复规划
        6.6.1 栖息地生态规划
        6.6.2 水域规划
        6.6.3 道路系统规划
        6.6.4 种植规划
        6.6.5 水生动物多样性恢复
    6.7 总体规划设计
        6.7.1 游憩活动规划
        6.7.2 景观空间结构
        6.7.3 主题分区
    6.8 分区设计
        6.8.1 入口景观区
        6.8.2 科普教育区
        6.8.3 两栖动物栖息地保护示范区
        6.8.4 底栖动物栖息地保护示范区
        6.8.5 生态游览区
        6.8.6 滨水游憩区
        6.8.7 樱桃沟主题文化区
    6.9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8)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面临的生态威胁
        1.1.2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热潮与困境
        1.1.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修复
        2.1.2 河流生态修复
        2.1.3 滨水景观
    2.2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2.1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2.2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概述
    2.3 .国内外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1 国外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2 国内滨水空间研究概述
        2.3.3 国际性滨水区会议研究概述
3.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
    3.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3.3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3.3.1 河流水体的稳定与流量恢复
        3.3.2 河道整治恢复
        3.3.3 河漫滩与河岸带恢复
    3.4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4.1 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则
        3.4.2 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则
        3.4.3 河流功能的多样性与主导支配性原则
    3.5 .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
        3.5.1 缓冲区修复
        3.5.2 植被恢复
        3.5.3 恢复河漫滩或河流泄洪区的自然湿地和修建部分人工湿地
        3.5.4 降低河道边坡
        3.5.5 重塑弯曲河谷
        3.5.6 修复浅滩和深塘
        3.5.7 修复水边湿地和沼泽地森林
        3.5.8 修复零星分散的池塘
    3.6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3.6.1 河流连续体理论
        3.6.2 洪水脉冲理论
        3.6.3 四维系统理论
        3.6.4 河流不连续体理论
        3.6.5 河流复式断面过流理论
4.滨水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
    4.1 .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4.2 .城市滨水空间尺度界定
    4.3 .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
        4.3.1 滨水空间的空间构成
        4.3.2 滨水空间的景观构成
    4.4 .河流与滨水空间的生态学解析
        4.4.1 空间结构生态学解析
        4.4.2 作用过程的生态学解析
        4.4.3 服务功能的生态学解析
    4.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
5.相关案例分析
    5.1 .韩国首尔清溪川河道景观改造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特色
        5.1.3 借鉴要点
    5.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特色
        5.2.3 借鉴要点
    5.3 .上海苏州河梦清园规划设计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特色
        5.3.3 借鉴要点
    5.4 .洛阳伊滨公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特色
        5.4.3 借鉴要点
    5.5 .迁安三里河滨河景观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特色
        5.5.3 借鉴要点
6.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6.1 .规划设计目标
        6.1.1 防洪蓄洪
        6.1.2 提升自净能力
        6.1.3 重建河流景观
        6.1.4 增加河流亲水性
    6.2 .规划设计原则
        6.2.1 系统与区域原则
        6.2.2 多目标兼顾原则
        6.2.3 生态设计原则
        6.2.4 文化保护原则
    6.3 .规划设计策略
        6.3.1 水体生态修复
        6.3.2 植物生态修复
        6.3.3 动物栖息地恢复
        6.3.4 生态游憩空间设计
7.项目实践—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香河滨水景观设计
    7.1 .项目背景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解读
        7.1.3 周边交通
        7.1.4 气候条件
        7.1.5 水资源现状
        7.1.6 旅游资源
    7.2 .现状分析
        7.2.1 现状用地分析
        7.2.2 现状交通分析
        7.2.3 现状建筑分析
        7.2.4 竖向分析
        7.2.5 水体分析
        7.2.6 现状绿地分析
        7.2.7 生态敏感性评价
        7.2.8 服务人群分析
        7.2.9 场地SWOT分析
    7.3 .设计构思
        7.3.1 设计目标
        7.3.2 设计定位
        7.3.3 设计依据
        7.3.4 设计原则
        7.3.5 设计策略
    7.4 .总体设计
        7.4.1 总平面图
        7.4.2 景观结构布局
        7.4.3 景观功能分区
    7.5 .分区设计
        7.5.1 都市休闲活动区
        7.5.2 地域历史风貌区
        7.5.3 文化娱乐展示区
        7.5.4 湿地田园风光区
    7.6 .生态修复专项
        7.6.1 水生态修复专项
        7.6.2 植物生态修复专项
        7.6.3 动物生态修复专项
        7.6.4 生态游憩规划专项
    7.7 .专项设计
        7.7.1 交通规划专项
        7.7.2 竖向设计专项
        7.7.3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7.7.4 照明设施专项
        7.7.5 标识系统专项
        7.7.6 铺装专项
        7.7.7 智慧专项
        7.7.8 节事活动专项
        7.7.9 建筑专项
    7.8 .经济技术指标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9)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1.3 人口经济概况
        2.1.4 基础设施概况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3.3.4 实际案例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3.4.3 实际案例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5.4 城市节水方案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环境效益分析
        3.6.3 实际案例
    3.7 本章小节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10)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河道景观与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2.1 城市河道景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河道
        2.1.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2.1.3 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2.2 河流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2.2.1 河流生态系统
        2.2.2 生态修复
        2.2.3 河流生态修复
    2.3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2.3.1 洪水脉动理论
        2.3.2 河流连续体理论
        2.3.3 河流复式断面理论
        2.3.4 河流四维系统理论
    2.4 河流生态修复内容
        2.4.1 河流生态修复目标
        2.4.2 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2.4.3 河流生态修复途径
3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探析
    3.1 总体思路框架
        3.1.1 城市河道景观现状调研
        3.1.2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目标
        3.1.3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原则
        3.1.4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策略
    3.2 水文条件改善
        3.2.1 河流水文条件概述
        3.2.2 水量与水质修复技术
    3.3 地貌特征修复
        3.3.1 河流地貌特征概述
        3.3.2 纵向蜿蜒形态设计
        3.3.3 横向断面结构设计
        3.3.4 河床及护岸设计
    3.4 生物物种恢复
        3.4.1 河流生物物种概述
        3.4.2 城市河道生境修复
        3.4.3 城市河道植物生境营造
    3.5 生态化设计方法总结
4 案例分析
    4.1 新加坡加冷河
        4.1.1 项目概况
        4.1.2 场地情况
        4.1.3 河道设计
        4.1.4 经验借鉴
    4.2 首尔清溪川
        4.2.1 项目概况
        4.2.2 场地情况
        4.2.3 河道设计
        4.2.4 经验借鉴
    4.3 德国德莱萨姆河
        4.3.1 项目概况
        4.3.2 场地情况
        4.3.3 河道设计
        4.3.4 经验借鉴
    4.4 美国芝加哥河
        4.4.1 项目概况
        4.4.2 现状情况
        4.4.3 河道设计
        4.4.4 经验借鉴
    4.5 上海张家浜河
        4.5.1 项目概况
        4.5.2 场地情况
        4.5.3 河道设计
        4.5.4 经验借鉴
    4.6 宁波运河
        4.6.1 项目概况
        4.6.2 场地情况
        4.6.3 河道设计
        4.6.4 经验借鉴
5 方案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域情况分析
        5.1.2 流域环境分析
        5.1.3 地域文化分析
        5.1.4 政策背景分析
        5.1.5 上位规划分析
        5.1.6 项目概况总结
    5.2 场地解读
        5.2.1 周边规划交通分析
        5.2.2 周边规划用地分析
        5.2.3 场地现状用地情况
        5.2.4 场地现状植被情况
        5.2.5 场地现状水体情况
        5.2.6 场地现状地形情况
        5.2.7 场地解读总结
    5.3 设计构思
        5.3.1 设计依据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目标
        5.3.4 设计原则
        5.3.5 设计策略
    5.4 总体设计
        5.4.1 总体设计方案
        5.4.2 结构布局
        5.4.3 视线分析
        5.4.4 功能分区
    5.5 分区设计
        5.5.1 都市乐活区
        5.5.2 阳光运动区
        5.5.3 丛林游憩区
        5.5.4 滨水休闲区
        5.5.5 湿地科普区
    5.6 生态化策略
        5.6.1 水文条件改善
        5.6.2 道地貌特征修复
        5.6.3 河道生物物种恢复
    5.7 专项设计
        5.7.1 种植设计
        5.7.2 竖向设计
        5.7.3 道路系统设计
        5.7.4 基础设施设计
        5.7.5 照明设计
        5.7.6 智慧设计
    5.8 用地平衡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纸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四、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转盘+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D]. 梁银坤. 西南大学, 2021
  • [2]扬州沿江河道生态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D]. 卢建琴. 扬州大学, 2020(04)
  •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4]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D]. 马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张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构建及微污染河水净化工艺研究[D]. 吉怡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D]. 缪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盂县香河景观规划为例[D]. 张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D]. 崔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