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

理工科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

一、理工科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毕艳会,徐伟[1](2021)在《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探索》文中认为大学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教学改革问题。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个体为核心,以相关项目驱动为特色的线上线下特色教学。其次,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考核和反馈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最后,通过打造"三三制"的教学模式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大学数学相关课程改革,有利于高等院校实施和普及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拓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雪洋[2](2020)在《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阶段,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工业巨匠,提高制造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成为具有工匠品质的复合型全面发展人才,不仅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诉求,培育新型工匠人才,打造工业强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曾多次提及“工匠精神”,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关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高职等应用型院校的学生,针对综合类大学,尤其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则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坚持问题意识,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了系统性的培育路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这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在这部分当中还概括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明确概念的内核要义,便于论文的后续研究,同时还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并探讨了理工科大学生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以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引入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法,在科学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并阐述其成因;第五部分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即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从问题出发,结合理工科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在借鉴国外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积极方面的基础上,从营造社会氛围、构建校企联盟、以文化为载体、深化高校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最后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魏薇[4](2020)在《基于成因分析的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研究 ——以结构教学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学习困难一直都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近几年来更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中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评估和诊断、分类和成因分析以及补救和转化工作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颇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这一特殊阶段,无法直接利用初等数学的一些研究来指导高等数学的教育实践。那么在大学阶段,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实现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呢?笔者总结了以往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进行了再定义和成因分析,并根据这些成因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领域开展教学转化研究。具体来说,整个研究分三个阶段:1.收集与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各研究中总结其学习特点进行再定义;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整理出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教学因素、学生心理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学生心理作为内部动机是主导因素,也应是教学转化的主要方向。可细分为学习动机与归因、学习思维与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三个方面;通过教学策略研究发现“结构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联系新知旧知及各方面数学素养的能力。因此提出将“结构教学法”应用于高等数学课堂,探索其对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的效果。2.通过对各高校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验证了各因子与成因分析基本一致,说明成因分析中分类的准确性。并利用访谈共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做指导。3.通过“结构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比学生在动机与归因、思维与习惯、方法与策略方面发生的变化,来说明转化研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教学法”确实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对自身的评价更为准确,对学习方法会适当作出调整,学习数学也不再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挖掘一切与其有关的因素,这证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的激发。进一步说明,“结构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动机、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有一定效果的。也用事实证明了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通过合适、有效的教学转化,可以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发挥,改变数学学习困难的局面。因此,将“结构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本文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刘敬刚[5](2020)在《基于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建模由于其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提出以数学建模为依托,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贯穿数学基础课教学、数学建模课教学、数学建模培训和数学建模竞赛全过程,探索和实践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单妍炎[6](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王惊涛[7](2019)在《数学建模对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数学界对数学建模竞赛及数学建模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国内数学建模的竞赛活动也日趋频繁,数学建模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地越来越多。在中职教育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中职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在中职学校开展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体现数学解决问题的价值。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自编量表“中职生数学建模知识调查表”。构建了三个方面的维度: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中职数学建模的情感体验;中职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围绕着这三个维度调查了中职学生的数学建模情况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情况,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学生已有的能力和亟待提高的能力。同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中职数学建模在函数、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当代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新需求。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普遍比较薄弱,运用数学建模的意识比较淡薄,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极不平衡。为了改进目前的状况,我们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中职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张太权[8](2019)在《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建设服务的需要,大力实施专业技术教育成为了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然而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的前提下,教育规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专业教育不断显露出新的问题。正如“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所言,“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蔡元培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丰硕,不仅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对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教育思想融贯中西,既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儒家“人性”论,又采撷汲取西方人文主义精华,更是时代呼唤与个人响应的智慧结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理念具体呈现在他治理北京大学的一系列实践举措中。他将“健全人格”理念作为贯穿北大始终的核心育人目标,尤为注重大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协调、知情意的融会、个性与群性的调和三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他建立“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即全面致力于大学生成长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统筹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和办学理念上,他奉行“教育独立”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观点,为健全学生人格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校园氛围。本文致力在对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北大治理实践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与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联系,同时结合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探索与创新的最新模式,找到蔡元培教育思想在当前时代的落脚点,提炼出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些可行性举措。首先是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健全人格”理念的认识,注重涵养大学生的“人性”。其次是对蔡元培“五育并举”观在当前高等教育语境下进行解读,认为其最终落脚点是要激发大学生自律、自省的“自思”能力。再次,高校要注重“大学生活”这一重要教育载体,积极推进生活与学习并行的书院住宿制建设。最后,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并以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为案例展开叙述,进一步给出推动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孙王杰,张海波,史彦丽,梁婷,林峰,王岩,马俊[9](2018)在《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根据理工科高等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国内高校工科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简介了数学素质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最后对我校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强化理工科大学生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

王义康[10](2017)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必要性、制约竞赛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认为制约竞赛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为数学建模竞赛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管理人员对竞赛内涵的理解偏颇、师生投入精力不足、相关制度保障不力等几个方面。完善的保障制度、系统的创新实践平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优秀的教学团队是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理工科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工科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教学模式和考评机制单一
    1.2 实践育人资源短缺,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
    1.3 学生综合素质源动力不足,线下线上课堂教学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脱节
2 教学改革探索的实施方法
    2.1 构建以学生个体为核心、以相关项目驱动为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方式
    2.2 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构建融合三平台、三课堂的实践“三三制”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2.4 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教学成果
4 总结

(2)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2 工匠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2.1 工匠的内涵
    2.2 工匠精神的含义
        2.2.1 工匠精神的历史内涵
        2.2.2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2.3 理工科相关概念
        2.3.1 理工科概念界定
        2.3.2 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2.4 理工科大学生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3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3.1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论
    3.2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4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成因
    4.1 问卷调查的概况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方法
        4.1.2 问卷调查的内容
        4.1.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4.2.1 资源获取渠道单一化
        4.2.2 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4.2.3 校企合作实效性较弱
        4.2.4 学生自身缺乏主动性
    4.3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4.3.1 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
        4.3.2 浮躁唯快的社会氛围
        4.3.3 高校育人模式陈旧
        4.3.4 联合育人机制不健全
        4.3.5 大学生内生动力不强
5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5.1 营造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5.1.1 注重物质精神双重激励作用
        5.1.2 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5.1.3 提高制度措施的保障作用
    5.2 构建校企联盟践行工匠精神
        5.2.1 双元化模式体现校企协同式育人
        5.2.2 产学研政合作模式强化校企联盟
    5.3 以文化为载体涵养工匠精神
        5.3.1 传统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
        5.3.2 校园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5.3.3 企业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
    5.4 健全育人体系深化工匠精神
        5.4.1 充实师资队伍力量
        5.4.2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5.4.3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5.5 参与实践活动内化工匠精神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基于成因分析的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研究 ——以结构教学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学习困难的研究发展历程
    2.2 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相关研究
        2.2.1 国外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相关研究
        2.2.2 国内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相关研究
    2.3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概念界定
    2.4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和转化策略分析
        2.4.1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2.4.2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策略分析
    2.5 结构教学法及理论基础
        2.5.1 高等数学结构教学法的提出
        2.5.2 结构教学法理论基础
        2.5.3 结构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应用的实际意义
        2.5.4 结构教学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第3章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假设
    3.2 可行性分析
    3.3 被试选取
    3.4 研究工具与施测
        3.4.1 《高等数学学习困难调查问卷》
        3.4.2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访谈提纲》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因子分析与访谈分析
    4.1 因子分析
    4.2 访谈分析
第5章 结构化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无穷小为例
    5.1 结构化教学程序设计
    5.2 结构化教学过程设计
    5.3 结构化教学评价与访谈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局限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等数学学习困难调查问卷》
附录 B《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访谈提纲》
致谢

(5)基于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建模能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1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1.2 培养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2 依托数学建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建立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课程群
    2.2 形成了问题驱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2.2.1 提出明确而适度的建模问题
        2.2.2 合理分解建模问题
        2.2.3 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2.2.4 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
    2.3 多阶段数学建模培训模式
        2.3.1 形成跨专业数学建模学习小组
        2.3.2 拓宽知识面,夯实基础
        2.3.3 面向数模竞赛,强化建模能力
    2.4 人才培养成果
3 总结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1.2.3 行动研究
        1.2.4 工科数学
        1.2.5 社会数学规范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2.1.2 活动理论观点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3.1 行动研究法
        3.1.1 教育行动研究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3.2.1 课堂教育情境
        3.2.2 研究发展过程
        3.2.3 实施步骤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4.1 观察准备阶段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6.4.1 确认主题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6.4.3 发现关键问题
        6.4.4 作组织的概览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6.4.6 成果展示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7.3 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数学建模对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问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际数学界对数学建模的关注
        2.1.2 数学建模在课程中的渗透
        2.1.3 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能力
        2.1.4 数学建模的具体案例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数学建模的内涵
        2.2.2 数学建模活动的条件
        2.2.3 影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因素
        2.2.4 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2.2.5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
        2.2.6 数学建模与中职数学应用能力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中职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样本选取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中职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
        3.2.2 中职生数学建模的基本情况
        3.2.3 中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
4 中职数学建模教学案例
    4.1 二次函数建模教学案例
        4.1.1 案例背景
        4.1.2 知识储备
        4.1.3 教学目标
        4.1.4 教学特色
        4.1.5 教学过程
    4.2 数列建模教学案例
        4.2.1 案例背景
        4.2.2 知识储备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特色
        4.2.5 教学过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关于蔡元培本人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总体研究
    第三节 关于蔡元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的研究
        二、蔡元培教育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
        三、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某一理念的研究
        四、蔡元培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五、蔡元培高校治理理念和实践的研究
第三章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和文化基础
    第一节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形成渊源
        一、家风浸润
        二、私学破蒙
        三、教育救国
    第二节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
        一、中国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濡染
        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第三节 同期教育家先进思想理念的影响
        一、严复——三育救国论
        二、梁启超——新民说
        三、王国维——完全人物说
第四章 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及实践
    第一节 “健全人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一、生理与心理的协调
        二、知、情、意的融会
        三、个性与群性的调和
    第二节 “五育并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针
        一、军国民教育——强健体魄,保家卫国
        二、实利主义教育——提供营养,强国富民
        三、公民道德教育——通达全身,修身养性
        四、美感教育——陶冶情操,超脱现实
        五、世界观教育——探索真理,辩证思维
    第三节 “教育独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外部保障
        一、教育要独立于政党与政府而存在
        二、教育要独立于教会与孔教而存在
    第四节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理念
        一、发展个性,崇尚自由——学生主体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主体
第五章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评析
        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自由教育模式
        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人文教育模式
        三、结合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元培学院、复旦学院的分析评价
    第二节 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健全人格”理念应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始终
        二、“五育并举”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全覆盖
        三、“教育独立”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四、人文素质教育要因校制宜、因时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 数学素质
    (二)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一) “大学数学实验基础”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 数学建模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广泛开展课外第二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一) 成立了“数理科技爱好者协会”
    (二)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三) 每年组织一次全院性的大学生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竞赛
    (四) 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五)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六) 每年举办考研数学辅导班
四、结语

(10)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2. 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3. 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发展的需求
    4.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需求
三、制约竞赛发展的基本因素
    1. 数理类竞赛本身有一定的难度
    2. 对竞赛活动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偏颇
    3. 教师缺少奉献意识, 学生缺少吃苦精神
    4. 相关制度保障不力
四、基本对策
    1. 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2.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3.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优秀的教学团队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结语

四、理工科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 毕艳会,徐伟.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D]. 武雪洋. 中北大学, 2020(09)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成因分析的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研究 ——以结构教学法为例[D]. 魏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刘敬刚.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2)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数学建模对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D]. 王惊涛. 宁波大学, 2019(06)
  • [8]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D]. 张太权. 南京工业大学, 2019(01)
  • [9]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孙王杰,张海波,史彦丽,梁婷,林峰,王岩,马俊.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06)
  • [10]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 王义康.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2)

标签:;  ;  ;  ;  ;  

理工科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与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