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高产优质高效氮磷钾综合施肥技术研究

大蒜高产优质高效氮磷钾综合施肥技术研究

一、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侯颖辉,冷家归,李晋华,汪志燚[1](2021)在《氮磷钾配比对红皮大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明红皮大蒜在贵阳生态区及相似区域的最佳氮磷钾肥施用量及配比,为红皮大蒜高产栽培提供施肥参考。【方法】以提纯复壮的红皮大蒜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氮磷钾不同配方施肥对红皮大蒜蒜头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3种营养元素对红皮大蒜蒜头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氮>钾>磷,红皮大蒜蒜头产量达630.00kg/667m2的最佳施肥方案为纯N16.17kg/667m2、P2O5 5.17kg/667m2、K2O 17.77kg/667m2。【结论】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有利于蒜苗的生长,延缓叶片衰老,促进抽薹和鳞茎膨大,贵阳生态区及相似区域可参照最佳施肥方案的肥料比例即N∶P2O5∶K2O=3∶1∶3.5进行红皮大蒜田间肥料统筹。

李俊杰[2](2021)在《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柑橘是我国种植最广、产量最大的水果作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福建、江西、重庆、浙江等省市丘陵山区,对我国南方农业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柑橘果园立地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尤其在柑橘生产管理中盲目施肥或过量施肥以及施肥方式不当,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四川省南充市8年生(2011年栽植)香橙砧(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奈维林娜脐橙’(navelina orange)为供试品种,研究设置0(P0)、0.15 kg/株(P1,以P2O5计)、0.30 kg/株(P2)、0.45 kg/株(P3)、0.60 kg/株(P4)5个施磷水平,0(D0)、15cm(D15)、30cm(D30)、45cm(D45)4个施肥深度以及不切根施肥(Q1)和切根施肥(Q2)2个切根施肥等试验处理对柑橘树体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果实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为丘陵山地脐橙果园适宜施磷与优质丰产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磷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磷能够有效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枝梢的生长发育、枝梢养分的积累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枝梢的叶片长、宽、叶周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枝条长度等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P2处理达到峰值;P2处理的枝梢的氮、磷、钾积累量最高,根据施磷量与养分积累拟合的曲线可以得到枝梢氮、磷积累最大的施磷量(以P2O5计,下同)为0.31 kg/tree/year,最大钾积累的施磷量为0.25 kg/tree/year;施磷处理均有效增加果实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其中P2处理的氮、磷、钾积累量最大,分别比P0处理增加了82.70%、42.25%、43.09%;P2处理对奈维林娜脐橙的增产效果最有效,与P0相比增产53.30%,获得最大增产的最佳磷量为0.26kg/tree/year;P1处理的果实着色度最大,有助于果实着色;P3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固酸比(TSS/TA)、维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施磷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有显着作用,P2处理最有效,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 H。综合奈维林娜脐橙树体全年生长发育状况得出奈维林娜脐橙的年P2O5用量在0.15-0.30kg/tree较为适宜。(2)施肥深度试验结果表明,与表面撒施(D0)相比,30cm土层处施肥(D30)显着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春、秋梢的发育,增加叶片的长、宽、叶周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枝条长度;同时提高春、秋梢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和氮、磷、钾积累量;当施肥深度过浅或过深时,枝梢发育缓慢,干物质量积累量变小。在30cm深度施肥显着提高了奈维林娜脐橙果实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分别比D0处理增加了66.90%、58.01%和73.71%;D30处理增产效果明显,较D0处理增产52.87%,增加果实的单果重,降低果实的酸度,增加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果肉的含水率和果实硬度,但同时也增大了果皮厚度,降低了果皮的可食率。随着施肥深度的加大,果实单产降低,可滴定酸升高,维生素C降低。拟合曲线发现施肥深度与奈维林娜脐橙生长过程中大量指标密切相关,从中得出适合各指标发育的有机与无机复混肥的施肥深度范围为15-30cm。(3)切根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切根相比,奈维林娜脐橙切根后,增大了春梢叶片的发育程度、秋梢的叶片发育减小;春、秋梢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的养分吸收增大;果实养分含量降低,对果实钾含量的影响最大;与不切根处理相比,切根后奈维林娜脐橙产量增加,平均增产22.84%;果实着色度更好,果皮厚度减小,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出汁率和可食率明显增大,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果实商品性更强。

梁玲玲[3](2020)在《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主粮,湖北省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由恩施向襄阳、孝感等地发展,种植面积得到了提高。但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普遍施用高含量的氮磷钾均衡复合肥,没有完全考虑马铃薯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状况,因而氮、磷施用量高,使得土壤氮磷累积,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过旺,导致通风不良,病害增多,产量受限,肥料资源浪费。此外,马铃薯种植施肥中普遍存在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导致营养不平衡,土壤酸化板结,直接制约马铃薯高效种植。为了实现马铃薯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本项研究在前期多年多点配方肥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马铃薯专用配方肥,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腐植酸水溶肥和有机肥等技术及集成,以华薯1号和中薯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的施肥技术,旨在为马铃薯高效种植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在减少化肥养分20%-50%的条件下,均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实现化肥减施增效作用。与习惯施肥相比,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65 kg/hm2,养分总量减少2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量为6 923kg/hm2,增产率为16.3%。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9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15%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量分别为953 kg/hm2、566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1.1%。专用配方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8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3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1 605 kg/hm2,平均增产率为3.2%。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8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3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增产量达2 025 kg/hm2,增产率为4.3%。因此,采用马铃薯专用配方肥,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腐植酸水溶肥、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养分20%-50%,马铃薯产量保持稳定增加。2.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的化肥养分与习惯施肥相比减少了20%-50%,但马铃薯的养分吸收量并没有减少,而且促进了养分由地上部向块茎转移,提高了块茎的养分分配比例。相比习惯施肥,施用专用配方肥的马铃薯氮、磷、钾的总累积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5.72 kg/hm2、2.43 kg/hm2、25.06 kg/hm2,块茎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4.08%、2.79%、3.55%;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肥的马铃薯块茎氮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5.17%、5.26%、5.51%,磷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4.28%、3.88%、3.97%,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6.05%、5.77%、6.07%;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马铃薯氮、磷、钾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6.94 kg/hm2、4.67 kg/hm2、22.47 kg/hm2,块茎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7.35%、5.67%、3.34%。3.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相比习惯施肥,施用专用配方肥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由24.16%提高到36.33%、8.37%提高到22.04%、44.82%提高到52.18%。相比单施专用配方肥,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肥的氮肥利用率由36.33%分别提高到40.35%、39.54%、43.86%,磷肥利用率由22.04%分别提高到24.80%、25.95%、30.62%,钾肥利用率由52.18%分别提高到58.23%、60.02%、67.78%;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由36.33%提高到44.98%、22.04%提高到35.53%、52.18%提高到67.24%。因此,各项化肥减施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的目标。4.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能有效调控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块茎的生长。在马铃薯各生育期,与习惯施肥相比,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处理马铃薯各时期的株高、茎粗、各部位干重没有显着增加,而块茎产量显着增加。5. 明确了马铃薯的需肥特性。每生产1 000 kg马铃薯需要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26 kg、0.49 kg、4.78 kg,比例为1:0.22:2.11。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三个时期马铃薯各部位的氮磷钾含量基本没有显着影响。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各部位的氮、磷含量表现为叶片>茎秆>根,钾含量表现为茎秆>叶片>根,成熟期不同级别块茎的氮磷钾含量基本表现为小薯>大中薯。6.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块茎的品质没有显着影响。不同级别块茎的干物质、维生素C、淀粉含量表现为大中薯>小薯,硝酸盐、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小薯>中薯>大薯。相比习惯施肥,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均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表明这些化肥减施技术可以保障马铃薯的品质。

吴晓英[4](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指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蔡力,王文伟,赵竹青,王运华[5](2019)在《硼钼对大蒜产量及吸收利用氮磷钾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单施硼、钼和硼+钼配施对大蒜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钼及其配合施用(B、Mo、B+Mo)比CK均增加大蒜蒜薹和蒜头产量,B+Mo最佳,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21 615.75和12 184.20 kg·hm-2,比CK处理分别显着增加14.66%和26.64%,硼比对照分别增产蒜薹与蒜头6.83%与21.75%,钼比对照分别增产蒜薹与蒜头8.92%与22.02%;硼、钼及其配合施用均提高大蒜全株及各部分氮磷钾吸收量,B+Mo处理大蒜全株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23.65、42.15、134.55 kg·hm-2,比CK分别显着增加17.03%、12.40%、10.74%。硼、钼及其配合施用使蒜头氮、磷、钾分配率比CK增加,硼、钼及其配合施用提高了大蒜氮磷钾肥(N、P2O5、K2O)养分效力系数,B+Mo的大蒜氮磷钾肥(N、P2O5、K2O)养分效力系数比CK分别增加17.88%、11.51%、10.95%。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每生产蒜薹1 000 kg+蒜头550 kg,及相应篙秆吸收带走N 10.39kg、P2O5 1.98 kg、K2O 6.42 kg,N∶P2O5∶K2O的比例为1∶0.19∶0.62,大蒜施肥的原则是适氮、控磷、慎钾,配合硼、钼肥。

张宇[6](2019)在《减量施氮配施有机肥及生物炭对大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减少过量氮肥对大蒜植株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于2017年10月2018年6月以氮肥减施配施有机肥和添加生物炭进行了两个试验,主要研究不同处理对大蒜营养生长、植株各部位氮磷钾含量、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大蒜鳞茎及蒜薹的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试验中,常规氮肥增施有机肥后由于肥料过量,导致植株干重、品质、氮磷钾积累都降低,当氮肥减量15%后各指标增加,氮肥减量45%时会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品质,氮肥继续减量配施有机肥增加后,研究发现氮肥减量60%+有机肥加40%处理表现相对较好,大蒜茎粗以及叶长与叶宽的乘积以及各部位的干重都高于CK,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也高于CK,并且提高叶片、鳞茎以及蒜薹的品质,硝酸盐含量则降低,表明氮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大蒜的品质,延缓大蒜的衰老,促进大蒜对氮磷钾的积累,提高肥料利用率。2、在氮肥减量60%+有机肥加40%基础上添加生物炭,大蒜最终的株高茎粗以及叶长与叶宽乘积都高于其他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都高于CK以及没有添加生物炭的处理。同时提高大蒜鳞茎、蒜薹及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综上所述,氮肥减施配施有机肥以及添加生物炭试验中,氮肥减量60%+有机肥加40%处理有较好的表现,说明可以提高大蒜的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加植株各部位氮磷钾含量的积累。

唐海龙[7](2019)在《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是四川地山丘陵区大面积种植的花椒品种,其产量和品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省广大山区林农劳动就业和增收致富。建立竹叶花椒施肥技术体系,获得合理配方施肥量,对指导竹叶花椒椒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竹叶花椒幼苗和3年生椒树进行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试验,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对6年生和9年生椒树进行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生理生化指标、养分吸收与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估算最佳施肥量,为竹叶花椒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试验得到以下结果:⑴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能显着促进竹叶花椒幼苗的生长,提高植株的地径、株高和冠幅,增加生物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竹叶花椒幼苗的地径和苗高显着提高,施肥处理生物量为17.345.2 g·株-1。能获得竹叶花椒幼苗最大生物量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为61.9%FWC,氮、磷和钾施用量分别为181.6、65.4和158.2 kg·hm-2。配方施肥对3年生、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枝条萌生、枝条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显着提升作用。能获得最大生物量的氮、磷和钾肥最佳施用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211.7、91.1和188.9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265.7、61.3和142.9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234.8、77.1和237.6 g·株-1。⑵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各年龄椒树果实产量和品质。3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5400.06433.3 g·株-1,品质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2.417.43倍。6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4545.76380.9 g·株-1,品质综合值为不施肥处理的3.188.55倍。9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5364.38215.1 g·株-1,品质综合值为不施肥处理的2.658.30倍。能获得竹叶花椒高产和优质的最佳氮、磷和钾肥施肥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202.8219.3、98.0109.2和192.5254.5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323.4346.7、49.051.3和214.1227.6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343.73375.0、57.258.6和197.0229.7 g·株-1。⑶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处理能提高竹叶花椒细胞保护酶(SOD、POD、CAT和PPO)活性,增加渗透物质(SS、SP和PRO)含量,降低RH值和MDA含量。3年生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3.0912.17倍。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综合值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1.964.91倍和2.155.91倍。能获得较好的抗逆性的氮、磷和钾肥最佳施肥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181.6、65.4和158.2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228.8、49.7和204.9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248.4、51.7和159.0 g·株-1。说明配方施肥能较好的增强竹叶花椒植株抗逆性。⑷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能显着促进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竹叶花椒幼苗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4.544.4%、3.66.6%和15.929.8%。3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13.234.0%、13.625.5%和9.930.9%。6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9.617.8%、36.351.8%和26.240.9%。9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13.922.1%、43.854.5%和37.057.5%。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存在偏施氮肥,磷钾比较缺乏,出现氮肥利用率偏低,磷钾肥利用率偏高的现象。⑸水肥处理显着促进了竹叶花椒幼苗土壤肥力的提高,竹叶花椒幼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4.2216.92倍。配方施肥也促进3年生、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的土壤肥力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具有大幅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别是是不施肥处理的5.4918.42倍、2.335.46倍和2.165.73倍。对氮、磷和钾肥施入量和土壤肥力综合值回归拟合得到,竹叶花椒幼苗在60.4%FWC、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253.0、55.0和81.1 kg·hm-2;3年生竹叶花椒为:226.7、107.1和244.8 g·株-1;6年生竹叶花椒为:326.0、71.6和230.1 g·株-1;9年生竹叶花椒为:342.7、68.9和266.6 g·株-1。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别达到最大。综上所述,在合理的水分保障的基础上,配方施肥能有效促进竹叶花椒幼苗生长,提高养分吸收和养分利用率,提高苗木质量和土壤肥力。竹叶花椒幼苗土壤水分含量约在60.0%FWC、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181.6253.0、55.065.4和81.1158.2kg·hm-2,崇州研究区3年生竹叶花椒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181.6226.7、65.4107.1和158.2244.8 g·株-1,岳池研究区6年生竹叶花椒为248.4326.0、49.068.9和142.9230.1 g·株-1,广安研究区9年生竹叶花椒为234.8375.0、51.777.1和197.0266.6 g·株-1,能显着提高竹叶花椒的枝条生长、花芽分化和座果率,提高竹叶花椒树体生理生化特性,增强树体抗逆强度,达到增产提高品质的效果,在以采代剪和枝叶还田的基础上,配方施肥也能有效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

李羽佳[8](2019)在《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中国西瓜产业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但缺少对典型西瓜种植区田间生产现状的研究,肥料、农药等农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还会带来面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加剧生态恶化。因此,亟需定量典型西瓜种植区肥料等农资投入状况,评价其资源环境代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三大西瓜栽培区:华北栽培区(NC)、西北栽培区(NW)和西南栽培区(SW)肥料等农资投入和产出现状,比较了不同栽培区的优势及生产过程土地资源利用(LO)、水资源耗竭(WD)、能源耗竭(ED)、全球变暖潜力(GHG)、环境酸化(AP)和富营养化(EP)共6个方面的资源环境代价,探讨西瓜栽培过程中农资减施增效的潜力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单位养分消耗最大的西南栽培区开展田间试验,进一步优化当地氮肥施用,探讨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氮肥用量(长季节设施氮肥用量0、112.5、169、225、281、338、450 kg/hm2;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均为0、113、150、188、225 kg/hm2)和有机氮替代比例(0、15%、30%和45%)对生长发育、养分吸收、果实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西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西瓜高产优质的氮肥管理及有机肥替氮比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户调研表明,三大西瓜栽培区氮肥投入量分别为558 kg/hm2、154 kg/hm2和208kg/hm2,均高于目前的专家推荐用量。三大西瓜栽培区的西瓜单产水平差异大,华北栽培区平均为56.8 t/hm2,是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的1.7和2.7倍。与其他粮食、水果相比,西瓜种植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代价具有显着差异。与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相比,华北栽培区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消耗最高而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消耗最低,6种资源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为0.104,资源环境代价最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是全球变暖潜力、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仅田间氮肥施用的贡献率就高达85%以上,其次是磷肥和钾肥。象限法分析表明通过调控产量和氮肥效率,三大产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存在50%左右的优化空间。其中,西南栽培区产量低、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大,更需要进一步优化。(2)西南地区长季节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单果重,促进西瓜座果,进而提高产量。施氮量对果皮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形物差值、硝酸盐含量、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番茄红素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和多种品质分析,氮肥用量在225 kg/hm2时西瓜产量与果实品质最佳,综合得分比不施氮处理提高77.3%。氮素用量显着影响长季节设施西瓜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在苗期和伸蔓期,低氮处理长势良好,座果后中氮处理生长状况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优化施氮处理(225 kg/hm2)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达到80 kg/kg N,此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分别为735 kg/kg和8.9%。施氮肥后西瓜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主要表现在0-20cm土层,15N残留量高达0.49 kg/hm2,是20-40cm和40-60cm土层的4.1倍和2.8倍。15N标记的氮肥仅有4.25%被西瓜吸收,当季损失率高达88.9%。从养分需求角度而言,西瓜养分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钾>氮>磷>钙>镁,优化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西瓜果实需要吸收1.26 kg氮、0.29 kg磷、3.49 kg钾、0.56 kg钙和0.19 kg镁。(3)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函数拟合的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的西瓜最大产量为28.1 t/hm2和26.0 t/hm2,对应的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05和152 kg/hm2,比不施氮处理增产74.5%和43.8%。综合产量和品质而言,设施和露天栽培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50kg/hm2和188 kg/hm2。随供氮水平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氮吸收利用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果实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设施和露天栽培条件下,主要养分需求依次为钾>氮>磷>钙>镁,单位产量的养分需求量与长季节栽培无显着差异。(4)有机替代试验表明,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在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29.8和28.9 t/hm2,比纯化肥处理增产10.0%和4.7%。同时,有机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有利于降低果皮厚度、促进果实的糖分和酸的转化与积累,增强口感(TSS/TA),而且功能物质番茄红素更高,并降低硝酸盐含量。西南地区设施和露天西瓜总氮用量在150 kg/hm2以内时,有机氮替代比率分别为30%和45%时西瓜产量与品质最优。有机氮替代比例越高,设施和露天西瓜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且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土壤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化肥处理。综上所述,中国西瓜三大栽培区养分投入多,产量差异大,资源环境代价的区域性强,尤其是西南栽培区产量低且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其中氮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有待进一步优化。田间试验初步证明,西南栽培区通过氮素调控和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能协调实现西瓜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有助于实现西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严奉君[9](2018)在《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及秸秆与土壤养分协同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秸秆与养分的高效利用是多元种植模式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多元种植模式下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养分盈亏,以达到节肥增产促优以及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于2015-2017年分别从水稻品种、还田秸秆种类、耕作模式以及秸秆还田方式4个方面开展研究。2015年选用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品种)与宜香3724(氮低效水稻品种),分别设置无秸秆还田、晚熟油菜秸秆覆盖、早熟油菜秸秆覆盖与蒜田水稻秸秆残余,在水稻季结束后移除水稻秸秆,分别于对应小麦油菜秸秆覆盖小区采用免耕直播方式种植小麦与油菜,无秸秆覆盖处理采用撂荒处理。并在2015年基础上,于2016、2017选用代表性水稻品种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大田连续定位试验方式,设置翻耕秸秆翻埋还田(T1)、翻耕秸秆覆盖还田(T2)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T3),同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翻耕秸秆翻埋还田、翻耕秸秆覆盖还田处理作为辅助试验。研究小麦、油菜秆还田对油-稻、麦-稻及撂荒-稻三种种植模式下作物养分吸收规律、产量及稻米品质、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分布与盈亏。主要结果如下:1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连续试验表明,不同耕作模式、还田方式与不同秸秆种类还田在水稻移栽后20、30d对水稻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其后各时期表现为显着促进作用,但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抑制及促进强度则受耕作模式、还田方式与还田秸秆种类的影响。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在前期会导致稻田土壤严重板结硬化,进而抑制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移栽后20-30d干物质积累量相对无秸秆还田处理下降17.71%与44.21%,而后期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难以弥补前期的抑制,进而导致水稻干物质降低。油菜秸秆翻埋还田虽在生育前期对水稻根系及地上部生长有抑制效应,但中后期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能够抵消前期抑制作用,进而在水稻物质及产量方面较无秸秆处理有略微提高。而翻耕与免耕下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对水稻生长抑制效应较小,因而秸秆还田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显着促进效应。在翻耕模式下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而在免耕模式下则以油菜秆覆盖还田效果最佳。但秸秆翻耕还田均显着促进非稻季作物物质积累。2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翻耕还田显着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进而降低水稻产量,但随还田年数的增加,秸秆翻埋还田对有效穗数的抑制作用显着降低,在首年与第二年水稻有效穗分别降低4.65%与0.44%,而产量分别降低2.82%与1.72%。盆栽条件下,第二年麦秆翻埋还田对水稻产量表现为明显促进,大田条件下则第二年年水稻产量下降幅度较前一年明显降低,油菜秸秆翻埋还田下则表现为显着促进水稻有效穗,进而显着提高稻谷产量。而在翻耕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下,小麦秸秆、油菜秆均表现为显着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及穗粒数,提高稻谷产量,且随还田年数的增加增产幅度逐渐增加,2016年增产幅度为1.25%-7.84%,而在2017年增产幅度达1.93%-13.42%。在翻耕秸秆覆盖还田下,麦秆覆盖处理增产幅度明显高于油菜秆覆盖处理,而在免耕秸秆覆盖下则以油菜秆覆盖处理最优。各处理下在水稻产量的降低时,而非稻季作物产量显着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与移栽后30d、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总根长、根体积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2=0.28*-0.76**),而水稻穗粒数及产量与齐穗期10-20cm与20-25cm土层根干重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47**-0.62**)。秸秆养分释放与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较好的二次拟合方程。3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显着提高氮高效水稻品种德香4103稻米垩百度与垩白粒率及蛋白质含量,降低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而对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稻米垩白度及垩白粒率则明显降低,但秸秆覆盖还田对氮高效水稻品种与氮低效水稻品种稻米均明表现为明显提高稻米出糙率与整精米率。不同耕作模式下麦秆与油菜秆覆盖还田处理均显着提高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稻米垩白度及垩白粒率。但在秸秆翻埋还田下,首年小麦秸秆翻耕还田时,显着提高稻米垩白度及垩白率,在第二年则显着降低垩白度及垩白粒率;油菜秆则均显着降低稻米垩白度及垩白粒率,但麦秆与油菜秆还田均显着提高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与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综合比较,在秸秆翻埋还田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下以油菜秸秆还田最佳,而翻耕秸秆覆盖下则以麦秆还田最优。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米出糙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与垩白粒率与水稻生育前期根系形态指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水稻生育中后期根系形态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稻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与水稻生育前期根系太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中后期根系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秸秆还田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影响水稻根系形态生长极其构建,进而影响水稻库源关系以及水稻根系养分吸收转运效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及其稻米品质。4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在不同耕作模式、还田方式下小麦与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氮、磷、钾总积累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别较无秸秆还田处理提高3.00%-40.31%、4.03%-19.89%与6.88%-31.67%,但麦秆翻埋还田在首年对水稻氮素与磷素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分布降低8.42%与5.26%。秸秆还田对水稻各时期养分吸收有明显的影响,在氮素吸收方面,在首年与第二年,翻耕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在水稻移栽后20d前对水稻氮素吸收表现为显着抑制,在移栽后30d至齐穗期也表现为明显抑制作用,而在移栽后20-30d和齐穗期至成熟期表现显着的促进效应,但第三年对移栽后20-30d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其他各时期均表现为促进。而在磷、钾吸收方面均表现为,在各耕作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首年对水稻移栽后20d前磷、钾吸收有明显抑制,而第二年则在移栽后20-30d表现出抑制效应,但在第三年则均表现为明显促进作用或无明显差异。在秸秆翻埋还田下,首年实施时在齐穗期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其后生育期均表现为明显促进,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抑制效应明显减低或消失。而非稻季下,小麦氮素积累显着高于油菜,而磷、钾积累则油菜积累量最高。5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不同耕作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小麦及油菜秸秆还田相对无秸秆还田,在各时期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均明显提高。同时,秸秆翻埋还田下,油菜秆还田对土壤有效氮层化率显着降低,而麦秆还田显着提高。麦秆与油菜秆在非稻季收获后有效磷层化率显着提高,其他时期明显降低,而对土壤有效钾层化率均显着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与有效钾层化率表现为显着提高,且油菜秆覆盖还田提升幅度较麦秆覆盖还田处理高。在本施肥条件下,采用麦/油-稻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素和钾素造成亏损,对土壤有效磷素表现为显着盈余。而土壤养分亏损主要是在水稻季产生,而随着秸秆还田的持续各季亏损量逐渐降低。同时,在非稻季采用撂荒处理时,也会由于雨水的淋洗,造成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及有效氮素的亏缺。对土壤养分与作物养分积累二次方程拟合表明,非稻季土壤养分与水稻前期生长养分吸收,以及稻季收获后土壤养分与非稻季作物养分吸收有较好的拟合度,而秸秆还田养分释放对非稻季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好的二次方程拟合度。表明前茬土壤养分残留能够显着的影响后茬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积累,且在秸秆还田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在直接影响作物养分吸收外,还通过对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而间接影响作物养分吸收。6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水稻品种间还田秸秆总腐解量与养分释放量以及各时期钾素释放无明显差异,但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特征明显调节在各时期的秸秆腐解量及氮、磷释放量。翻耕秸秆覆盖能够明显加快小麦秸秆腐解及氮素与磷素释放。首年实施秸秆翻埋还田时,明显减缓小麦秸秆腐解及氮、磷释放速率,但随着还田年数的增加则秸秆翻耕处理养分释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明显提高。而油菜秸秆翻埋还田均明显加快腐解及氮素与磷素释放,耕作模式与还田方式对钾素释放无明显影响。同时,随着实施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差异逐渐减小。7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氮素去向的影响本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翻耕还田能够促进非稻季作物氮素吸收,减少当季施用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但秸秆覆盖还田处理能够增加后季水稻对其的吸收。同时,稻季秸秆还田也能够起到对非稻季施用的残余氮素的吸附与拦截,从而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秸秆覆盖还田处理能够明显促进水稻对还田秸秆氮素的吸收利用,在不同耕作模式和还田方式下水稻对油菜秸秆氮素吸收利用率显着高于小麦秸秆还田处理,但31.23%-77.22%的还田秸秆释放氮素残留于土壤中。在齐穗期还田秸秆氮素在土壤中层化率差较小,但在成熟期秸秆翻埋还田层化率明显降低,而秸秆覆盖处理层化率明显提高。8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季施用氮素去向的影响本试验采用15N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翻埋还田在水稻移栽后20 d对水稻基肥与蘖肥施用氮肥吸收表现为轻微的抑制效应,在移栽后30 d则表现为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在其后各时期则对基肥与蘖肥表现为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翻耕秸秆覆盖还田仅在移栽后20-30 d显着抑制水稻当季施用氮肥的吸收。小麦秸秆在免耕覆盖还田下,在水稻移栽后30 d前对水稻氮素吸收表现为显着的抑制,在其后各生育时期表现为显着促进,而油菜秸秆还田在各时期均表现为显着促进。同时,秸秆还田下还田秸秆也对部分施用氮素进行吸附与拦截,其中31.48%-45.68%施用氮素被水稻吸收,23.58%-38.02%被残留于土壤中,而1.15%-2.56%的施用氮素被还田秸秆所拦截。翻耕条件下秸秆翻埋与秸秆覆盖还田均明显提高基肥与蘖肥在土壤的层化率;而在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下则明显降低基肥与蘖肥的层化率。秸秆翻耕还田明显提高穗肥土壤层化率,但秸秆覆盖还田明显降低对穗肥层化率,其中以小麦秸秆还田处理最低。表明在秸秆还田下,秸秆会对部分非稻季与稻季施用氮肥进行吸附与拦截,作物以此为媒介对氮素进行吸收利用,但秸秆腐熟均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且秸秆氮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而被下一季还田秸秆所利用,因而随持续年数的增加,秸秆还田表现出作物养分吸收与土壤盈亏趋于平衡。

付存念[10](2018)在《‘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葱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兼用蔬菜。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多不产生种子,以蒜瓣进行营养生殖。经过长期的自繁自种后,蒜种得不到复壮,加上病毒不断积累,导致大蒜种性易退化,品质和产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会使大蒜产量急剧下降。‘麻江红蒜’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优质特色品种,红蒜产业是麻江农业的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其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规模锐减,严重限制了红蒜产业的发展,因此,亟需提高栽培技术以增加红蒜产量。为此,本研究针对‘麻江红蒜’产量下降的问题,对其栽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总结高产栽培经验;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研究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红蒜最低选种标准,筛选出较好的种瓣大小与种植密度组合,为‘麻江红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同时连续种植‘麻江红蒜’珠蒜(气生鳞茎),明确珠蒜零代和一代的生长发育特征,为恢复‘麻江红蒜’品种特性奠定基础。主要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发现,麻江县贤昌镇是‘麻江红蒜’栽培的主要区域,总面积达2000亩,但每户种植面积较小,不足1亩的农户占35%。2017年,蒜头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产量为435 kg/667 m2,较过去的平均产量840kg/667 m2减少了 48.2%。栽培管理存在选种不严、密度偏低、施肥种类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优留种、分级播种、合理密植、均衡施肥的对策和建议。2.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单株重、抽苔率、单头重、单瓣重等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株高、假茎长没有影响。种瓣重量越大,假茎越粗,叶片越宽,单株越重,抽薹率越低,蒜头鲜重越大。在麻江地区,大种瓣的蒜头产量显着高于中等和小种瓣。而在南京地区,中瓣与大瓣的蒜头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二者的产量均高于小种瓣。南京地区蒜头产量高于麻江地区。因此,在南京地区,应选用中等(1.6 g/瓣)以上蒜瓣播种,在麻江地区,建议选用大蒜瓣播种(大于2.2 g/瓣)。3.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有显着影响。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叶片数、单株重、冷害指数、单薹重和单头重等均有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红蒜单薹重、抽薹率和蒜薹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生长指标和蒜头产量影响不显着。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及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种瓣越小,植株生长势越弱,冷害指数越高,蒜薹和蒜头产量越低;不同处理组合中,4万株/667 m2的密度与大蒜瓣(4.0-5.4 g/瓣)组合,蒜薹产量和产值最高,与中等蒜瓣(2.7-3.9 g/瓣)组合蒜头产量和效益最高。从经济效益考虑,后者为最佳种植组合。4.‘麻江红蒜’气生鳞茎播种后,生长健壮的植株一年即可分瓣和抽薹。一代蒜头分瓣率为36%,平均分3.17瓣,平均单瓣重为3.4 g,分瓣蒜平均重量为8.5 g;独头蒜平均单头重为4.9 g,小于4 g的蒜头不分瓣;一代蒜头产量为264 kg/667m2,是播种珠蒜(7 kg)的37.7倍。珠蒜一代(一代蒜头做种)植株的长势比常规种瓣好、耐寒性强,蒜薹和蒜头产量高。珠蒜一代平均抽薹率为66.3%,与常规种瓣没有差异。以大独头蒜(L)做种的蒜薹较粗,单薹重较重,其蒜薹产量为161 kg/667 m2,略低于常规大瓣蒜薹产量(189.4 kg/667 m2)。除小独头蒜(S)有5.8%不分瓣外,其余二代蒜头均可分瓣,二代蒜头较大,质量较好。蒜头平均横径为3.5 cm,横径达4 cm的蒜头在L和S两种独头蒜类型中均占67%,其中L型产量最高。综上所述,珠蒜一代的大独头蒜种性明显增强,植株长势好,蒜薹和蒜头产量高。

二、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氮磷钾配比对红皮大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过程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红皮大蒜的主要经济性状
    2.2 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红皮大蒜的蒜头和蒜薹产量
        2.2.1蒜头产量
        2.2.2蒜薹产量
    2.3 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红皮大蒜的经济效益
    2.4 蒜头产量与氮磷钾的施肥数学模型
3 讨论
4 结论

(2)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1.2 磷素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1.2.1 我国及世界磷肥资源及生产现状
        1.2.2 磷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2.3 磷肥的高效管理研究
        1.2.4 柑橘施磷现状与问题
    1.3 施肥技术进展
        1.3.1 我国施肥技术概况
        1.3.2 施肥技术应用
        1.3.3 土壤分层施肥技术研究
        1.3.4 柑橘施肥技术现状与问题
    1.4 果树根系修剪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结果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采样与项目测定
        3.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3.2.3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2.4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3.2.5 供磷水平对果园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春梢、秋梢的生长发育
        3.3.2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枝、叶、果的养分吸收利用
        3.3.3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与优良品质的形成
    3.4 施磷对果园土壤养分、CO_2排放风险
    3.5 小结
第4章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项目测定
        4.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枝梢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4.2.3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4 施肥深度对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4.2.5 施肥深度对果园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春、秋梢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2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4.3.3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4.3.4 施肥深度对土壤氮磷钾分布和碳排放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采样与项目测定
        5.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5.2.3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枝梢的发育及干物质的积累的影响
        5.3.2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3.3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参研课题

(3)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2 马铃薯施肥现状
    1.3 新型肥料的发展及应用
        1.3.1 新型肥料的发展
        1.3.2 中微量元素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3.3 腐植酸水溶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3.4 有机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4 施肥对马铃薯的影响
        1.4.1 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施肥对马铃薯养分吸收的影响
        1.4.3 施肥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1.4.4 施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2 研究背景、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专用配方肥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4 样品测定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3.5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3.5.2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3.5.3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3.6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3.7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8 专用配方肥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3.9 小结与讨论
4 新型肥料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4 样品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3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4.5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4.5.1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4.5.2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4.5.3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4.6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7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8 配施新型肥料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4.9 小结与讨论
5 技术集成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5.1.4 样品测定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3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5.4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5.5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5.5.1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5.5.2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5.5.3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5.6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5.7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5.8 技术集成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5.9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硼钼对大蒜产量及吸收利用氮磷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土壤与大蒜品种
    1.2 试验处理
    1.3 试验小区设置
    1.4 播种、定苗、肥源及施肥
    1.5 收获产量、取样制样与测定
    1.6 数据分析
    1.7 有关数据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硼、钼对大蒜蒜薹与蒜头产量的影响
    2.2 硼、钼对大蒜全株与各部分干物质量的影响
    2.3 硼、钼对大蒜全株以及各部分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4 硼、钼对大蒜全株与各部分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2.5 硼、钼对大蒜各部分氮磷钾分配率的影响
    2.6 硼、钼对大蒜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2.7 硼、钼对大蒜氮磷钾养分效力系数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减量施氮配施有机肥及生物炭对大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大蒜生物学特性
    1.2 大蒜肥料吸收特点
    1.3 氮肥与有机肥研究进展
        1.3.1 大蒜氮肥施用的研究现状
        1.3.2 大蒜有机肥研究现状
    1.4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1.4.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2 生物炭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的总体安排
2 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对大蒜营养生长的影响
        2.2.2 对大蒜干物质的影响
        2.2.3 对大蒜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2.2.4 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2.2.5 对蒜薹品质的影响
        2.2.6 对大蒜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2.7 对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蒜营养生长及干物质的影响
        2.3.2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蒜生理特性以及鳞茎蒜薹品质的影响
        2.3.3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蒜植株氮磷钾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 生物炭施用以及肥料配施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大蒜营养生长的影响
        3.2.2 对大蒜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3 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3.2.4 对蒜薹品质的影响
        3.2.5 对大蒜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2.6 对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生物炭施用以及肥料配施对大蒜营养生长的影响
        3.3.2 生物炭施用以及肥料配施对大蒜叶片生理特性以及鳞茎蒜薹品质的影响
        3.3.3 生物炭施用以及肥料配施对大蒜植株氮磷钾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方施肥技术概述
        1.2.1.1 配方施肥的概念与原理
        1.2.1.2 配方施肥的方法
        1.2.1.3 配方施肥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1.2.2 配方施肥效应研究概述
        1.2.2.1 配方施肥中各养分的作用
        1.2.2.2 配方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3 配方施肥对植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1.2.2.4 配方施肥对植物抗性生理的影响
        1.2.2.5 配方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3 花椒栽培研究现状
        1.2.3.1 花椒简介
        1.2.3.2 花椒研究概述
        1.2.3.3 竹叶花椒以采代剪及枝叶还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1.1 确定竹叶花椒各试验点配方施肥推荐量
        1.3.1.2 竹叶花椒生长的响应
        1.3.1.3 竹叶花椒产量形成与品质差异
        1.3.1.4 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特性
        1.3.1.5 竹叶花椒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差异
        1.3.1.6 竹叶花椒林分土壤肥力的变化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1.1 竹叶花椒幼苗试验地概况
        2.1.1.2 3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2.1.1.3 6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2.1.1.4 9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2.1 竹叶花椒盆栽实验
        2.1.2.2 3年生竹叶花椒田间试验
        2.1.2.3 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田间试验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竹叶花椒幼苗生长
        2.2.1.1 竹叶花椒幼苗地径和苗高
        2.2.1.2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生物量
        2.2.2 3年生竹叶花椒生长
        2.2.2.1 3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2.2.2.2 3年生竹叶花椒枝条生长
        2.2.2.3 3年生竹叶花椒叶枝果生物量
        2.2.3 6年生竹叶花椒生长
        2.2.3.1 6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2.2.3.2 6年生竹叶花椒的叶枝果生物量
        2.2.4 9年生竹叶花椒的生长
        2.2.4.1 9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2.2.4.2 9年生竹叶花椒叶枝果生物量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3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的形成
        3.2.1.1 3年生竹叶花椒花芽内源激素
        3.2.1.2 3年生竹叶花椒花芽分化
        3.2.1.3 3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3.2.1.4 3年生竹叶花椒果实品质
        3.2.1.5 3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3.2.2 6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的形成
        3.2.2.1 6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3.2.2.2 6年生竹叶花椒果实的品质
        3.2.2.3 6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3.2.3 9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
        3.2.3.1 9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3.2.3.2 9年生竹叶花椒果实的品质
        3.2.3.3 9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3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4.2.1.1 3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4.2.1.2 3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4.2.1.3 3年生竹叶花椒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4.2.1.4 3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4.2.2 6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4.2.2.1 6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4.2.2.2 6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4.2.2.3 6年生竹叶花椒渗透物调节质积累
        4.2.2.4 6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4.2.3 9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4.2.3.1 9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4.2.3.2 9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4.2.3.3 9年生竹叶花椒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4.2.3.4 9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竹叶花椒幼苗植株养分吸收与利用
        5.2.1.1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养分含量
        5.2.1.2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
        5.2.1.3 竹叶花椒幼苗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5.2.2 3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5.2.2.1 3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5.2.2.2 3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5.2.2.3 3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5.2.3 6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5.2.3.1 6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5.2.3.2 6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5.2.3.3 6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5.2.4 9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5.2.4.1 9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5.2.4.2 9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5.2.4.3 9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5.2.5 竹叶花椒各林龄的肥料利用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配方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的土壤肥力
        6.2.1.1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养分
        6.2.1.2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酶活性
        6.2.1.3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微生物数量
        6.2.1.4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6.2.2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6.2.2.1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6.2.2.2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6.2.2.3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6.2.2.4 3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6.2.3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6.2.3.1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6.2.3.2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6.2.3.3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6.2.3.4 6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6.2.4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6.2.4.1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6.2.4.2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6.2.4.3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6.2.4.4 9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竹叶花椒生长最佳配方施肥
    7.2 竹叶花椒产量和品质最佳配方施肥
    7.3 竹叶花椒抗逆性最佳配方施肥
    7.4 竹叶花椒养分吸收利用率
    7.5 竹叶花椒土壤肥力的最佳配方施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西瓜的生产现状
        1.1.1 国外西瓜生产现状
        1.1.2 中国西瓜生产现状
    1.2 西瓜的营养特征
        1.2.1 西瓜的生长发育
        1.2.2 西瓜的营养特性
        1.2.3 西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
    1.3 中国西瓜施肥现状
        1.3.1 中国西瓜肥料施用现状
        1.3.2 西瓜肥料利用率及存在问题
        1.3.3 西瓜生产对环境的效应评价
    1.4 氮肥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4.1 氮肥用量对西瓜生长及品质影响
        1.4.2 有机氮替代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西瓜主要栽培区域施肥现状及环境影响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数据来源
        3.1.3 生命周期评价(LCA)
        3.1.4 优化潜力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栽培区西瓜生产的投入-产出
        3.2.2 优势产区与区域影响
        3.2.3 西瓜生产的环境影响来源
        3.2.4 区域减排优化空间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计算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2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品质的影响
        4.2.3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4.2.4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多种养分吸收的影响
        4.2.5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4.2.6 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5.2.2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5.2.3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5.2.4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6.2.2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6.2.3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6.2.4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西瓜施肥现状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7.1.2 氮肥用量与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1.3 氮肥用量和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9)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及秸秆与土壤养分协同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研究背景
        1.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水稻生长规律及产量形成
        1.2.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规律及特征
        1.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稻米品质及形成
        1.2.5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稻田土壤养分盈亏
        1.2.6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水稻根系生长规律及特征
        1.2.7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理化特征
        1.2.8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腐熟规律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水稻生长发育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与参数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2.2.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周年作物产量的影响
        2.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3.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2.3.3 根系形态与稻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3.2.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氮分布的影响
        3.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5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3.2.6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矿化与平衡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3.3.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周年氮素平衡与分布的影响
        3.3.3 水稻根系形态与土壤氮素分布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作物磷素吸收利用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统计与参数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4.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磷素盈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周年作物磷素吸收的影响
        4.3.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周年磷素平衡与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水稻钾素吸收利用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
        5.1.3 数据统计与参数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5.2.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效钾层化的影响
        5.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周年钾素盈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周年钾素吸收的影响
        5.3.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周年钾素平衡与分布的影响
第六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项目
        6.1.3 数据处理与计算公式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腐解特征
        6.2.2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氮素释放特征
        6.2.3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磷素释放特征
        6.2.4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钾素释放特征
    6.3 讨论
        6.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还田秸秆腐解量的影响
        6.3.2 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与土壤养分分布的相关关系
        6.3.3 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与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第七章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氮素去向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测定项目
        7.1.3 数据统计分析与参数计算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非稻季施用氮肥去向的影响
        7.2.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季施用氮素去向的影响
        7.2.3 多元种植模式下还田秸秆对无机氮肥的吸附与拦截特征
        7.2.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季施用氮肥在土壤残留的影响
        7.2.5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季施用氮肥层化的影响
        7.2.6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还田秸秆氮素去向的影响
    7.3 讨论
        7.3.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非稻季施用氮素去向
        7.3.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稻季施用氮肥去向
        7.3.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还田秸秆氮素去向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1.1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8.1.2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8.1.3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吸收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8.1.4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8.1.5 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素去向的影响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本研究存在问题与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蒜概述
        1.1 大蒜品种与分类
        1.2 我国大蒜栽培现状
    2 大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1 大蒜栽培关键技术
        2.2 大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3 大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复壮措施
        3.1 品种退化原因
        3.2 复壮措施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1 调查内容及时间
        1.1 栽培管理方式调查
        1.2 蒜头产量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区概况
        2.2 ‘麻江红蒜’栽培管理情况
        2.3 蒜头大小和产量
    3 经验和问题
        3.1 高产栽培经验
        3.2 存在问题
    4 解决思路与发展建议
        4.1 解决思路
        4.2 发展建议
第三章 种蒜蒜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种蒜大小对‘麻江红蒜’蒜薹和蒜头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2.2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麻江红蒜’珠蒜后代生长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珠蒜零代生长发育特点
        2.2 珠蒜一代生长发育特点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麻江红蒜生产技术规范
    1 播前准备
        1.1 土壤选择
        1.2 品种选择
    2 整地施肥
        2.1 精细整地
        2.2 施肥作畦
    3 播种
        3.1 播种时期
        3.2 播种密度
        3.3 播种方法
        3.4 覆盖地膜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4.2 肥水管理
        4.3 病虫害防治
    5 采收
        5.1 青蒜采收
        5.2 蒜薹采收
        5.3 蒜头采收
        5.4 采收后处理及贮藏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致谢

四、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钾配比对红皮大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J]. 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侯颖辉,冷家归,李晋华,汪志燚.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8)
  • [2]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俊杰. 西南大学, 2021
  • [3]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D]. 梁玲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5]硼钼对大蒜产量及吸收利用氮磷钾的影响[J]. 蔡力,王文伟,赵竹青,王运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4)
  • [6]减量施氮配施有机肥及生物炭对大蒜生长的影响[D]. 张宇.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唐海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8]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D]. 李羽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9]多元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及秸秆与土壤养分协同利用的影响[D]. 严奉君.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10]‘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付存念.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大蒜高产优质高效氮磷钾综合施肥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