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一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

邢福一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

一、邢福义教授大会致辞(论文文献综述)

袁昊[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罗家祥[2](2019)在《前言》文中指出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正式发文成立国学研究院后,所有同仁便有一心愿,即编辑出版国学辑刊,使之成为反映国学研究成果的园地。最初的想法是分门别类,逐年一辑。于是,2008年岁尾,国学研究院即组建国学辑刊编辑委员会,出版过一部主要反映我校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集子,冠之以"中国历史文化论集——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辑刊第一辑",由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后来经过多次商议,编委会调整了原有思路,遂将辑刊改名为"华中国学",自2015年起,每年春秋各出一卷,为半年刊,篇幅在20万字左右;在内容方面,除我校同仁的论文之外,也适当吸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阮瑞垂蓉[3](2020)在《汉语与越南语动词分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越南语和汉语同属于孤立语,在语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汉语和越南语常见动词分类都包括根据动词意义分类、根据动词及物性分类等,但越南语常见动词分类除了根据动词的意义分类、根据动词的及物性分类以外,还有包括根据动词的独立性分类。文献多为把这两种语言中某一类动词进行对比,而从宏观的角度对两类动词分类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则非常罕见。本文将汉越两种语言异同的动词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意义分类时,汉语与越南语大多数动词的类型都是相同的,但也有些动词汉语有,而越南语没有,反之亦然。例如,越南语研究中没有汉语的形式动词、致使动词(使动词)、经历动词等,而汉语研究中则很少提及越南语研究常见的结合动词等。根据动词的及物性分类时,这两种语言的动词比较相似,但也存在一些不同。越南语根据动词的独立性分类,可以为汉语提供一条新的分类标准。本文借鉴上述几汉语与越南语动词分类的标准,对HSK(1—6级)词汇中的动词进行考察和分类,希望能够深化对两种语言动词分类的认识,对这两种语言动词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陈小玲[4](2020)在《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力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重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应该重视成语教学,学生也应该热爱成语学习并且具有一定的成语知识。而家长也应当配合学校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成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有: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成语以其简短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成语热”的浪潮下,成语教学的提出与强调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笔者以部编本教材为数据支撑和立足点,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数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成语教学价值分析,从教学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活价值三个方面入手。教学价值主要探讨了成语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的运用与价值所在。文化价值主要包括成语中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的分析研究。生活价值主要说明了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及成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对小学成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主要有对部编本教材成语选编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对教师成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成语学习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结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涉及了家长对于学生成语学习的态度调查。教师部分调查问卷填写对象为重庆市40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部分调查问卷对象为重庆市某小学五年级129名学生。第四部分内容是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主要分为了学校教师教学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教师成语教学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以及以课外资源活动辅助教学三部分阐述。家庭教育主要是让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成语学习的空间。第五部分内容是在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基础上,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的整个小学阶段的成语教学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以及课标对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以教材内的成语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成语教学内容和活动,并列举了一些优秀的成语教学实录片段。本课题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提出切实可行的、较为具体的成语教学策略与方案设计。引起教师的重视,也为笔者自己日后的成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与方向。

杜可风[5](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指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尤丽娅(Murodova Yuliya)[6](2019)在《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大陆的合作实践,塔中两国之间的经贸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语言作为先行者,意义不凡。深刻把握塔吉克斯坦的汉语教学和使用状况,并针对地区开展研究分析,促进双方的语言交流,形成文化共识,提升合作档次成为必要。目前,中国和国外围绕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材教法、语言政策等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拟在语言理论及汉语教学理论框架下,选择时间域为切入点,在系统分析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政策变迁基础上,考察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影响因子、“三教”问题和“学习动机”,从而为塔吉克斯坦未来的汉语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回顾和分析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及汉语传播特点,探讨了塔吉克斯坦同中亚其他国家汉语教学与传播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塔吉克斯坦自身的汉语教学与传播特点,即由主权忧虑导致汉语传播反距离性的地域特点和“孤独的守望者”模式的传播方式特点。随后,探讨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一方面受制于苏联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沿袭和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严重不足,缺乏教材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汉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长期面临俄语、英语等语言的文化附带和负面迁移,在汉语教学中,对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商榷。本研究主要采用概率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和塔吉克斯坦的国家网站。通过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多维度分析,本文找到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发现:(1)经济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的主要动机。通过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在将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高的报酬,选择了学习汉语。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语言政策变迁及中塔商贸往来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有双面影响,但积极因素是主流。塔吉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带给汉语教学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促使本土汉语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引导汉语教学规范化的同时也将会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此外,中塔商贸往来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商贸竞争和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即脱胎于塔吉克语文化的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目的语汉语文化的“陌生化”,由此产生信息不对等的文化负迁移现象。(3)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面临多维度问题,需要多重发展措施。总结起来,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面临九大问题。包括:本土汉语教师不足;本土化汉语教材稀少;教法单一;考试系统单一;缺乏汉语学习的外部语言环境;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教师专门评价系统;没有实习基地;汉语教学存在地域不均衡等。对此,需要把握历史机遇,加大汉语传播力度,同时健全汉语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深化与中国有关机构的汉语教学合作,通过适度文化移情来解决上述问题。

苏春霞[7](2019)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作为两国国家政府一年一度的重要发言,其语言有着权威、严谨、正式、规范、精炼的特点,在语言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元话语标记在政府工作报告述职、宣传、赢得信赖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即对以上中美两国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仔细梳理了元话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了基本话语、元语言、复句关系标记等和元话语的关系。以Hyland(2005)的“引导—互动”元话语分类模式为理论基础,对2009-2018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元话语标记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二者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对二者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语言类型、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说明了产生这些不同点的原因;进一步对二者中高频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段晋星[8](2019)在《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政务微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政务微博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青年群体是中国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共青团微博是联系广大青年群体的新方式。在此背景下,共青团微博研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共青团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青团微博的建设现状、运行机制以及高校共青团的发展的研究,但是从话语信息传播角度研究共青团微博的研究较少。政务微博传播主要是通过话语信息传播实现,通过话语信息传播实现传播目的。因此,本文以微博“云南共青团”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信息传播角度分析政务微博,结合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进行剖析,试图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主要以话语信息传播的特点为着眼点,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展开研究。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微博“云南共青团”的微博粉丝作为调查对象,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全文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属于文本分析部分,第三个部分和第四个部分属于问卷调查分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主要通过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词汇、语法、语篇、修辞格、标点符号运用的现状,并归纳其运用的特点。第二个部分是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内容,主要从信息质和信息量进行研究,并归纳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质和信息量的特点以及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信息质和信息量的筛选原则。第三个部分是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包括对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树立影响、对受众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对文化传播交流的影响。第四个部分是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和效果的反思与建议。此部分主要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不足,从语境分析视角探究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不足的成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策略,以期可以为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更好地发展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也期待有更多的学者给予共青团微博话语信息和语言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张润莲[9](2019)在《“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多维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取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进一步”及其相关的结构。本文一共五部分,开头和结尾分别是绪论和结语,第二、三、四章是主体章节,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第二章主要从共时层面出发,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方面详细描写了“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语义上,“进一步”可表示肢体动作义、进展/推进义、程度加深义和递进关联义。句法上,“进一步”句法功能比较丰富,具备谓语、定语、状语和充当句外成分的功能,但状语功能优势明显。语用上,“进一步”和“进一步说”是具有强调标示作用的递进话语标记。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探索“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历时演变轨迹及演变动因。观察到“进一步”的肢体动作义在六朝出现,“进一步”的进展/推进义和程度加深义在宋朝时期出现,递进关联义在清朝出现。从动作义到进展/推进义以及到程度加深义是词汇化过程,从程度加深义再到递进关联义则是语法化过程,隐喻在两个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共时层面情况在历时层面得到较为合理的印证和解释。第四章主要回答了“进/退一步”及其相关结构在历时和共时是否都呈现出高度对称的问题。二者虽然具有较高的对称性,但差异性才是本章的重点:“退一步”独享“退一万步说/想”的形式,且其优势句法功能为句外成分功能,而“进一步”的优势功能为状语功能。二者历时上的差异表现为“进一步说”在清朝出现,“退一步说”则在民国时期出现。

王倩[10](2019)在《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列结构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很多文章和着作对其进行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涉及并列标记、并列项、并列结构等各个领域;从研究范围看,包括了并列式合成词、并列式成语、并列短语、并列复句等各个层次;从研究方法看,综合运用了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学、类型学等各种理论方法。这些研究已经揭示了不少并列结构的特征和规律,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定义不统一、术语不统一;描写性研究充分,解释性研究不足;理论性研究充分,应用性研究不足;个体性研究充分,全貌性研究不足等。本文力求寻求一个较为全面的、准确的定义和术语,力求找寻深层的、可供解释的规律,尝试着进行全貌性的对比和分析。首先,本文对相似术语的定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并列结构做出分类,从并列项单位看,可分为语素并列、词并列、短语并列、小句并列等类型;从并列项性质看,可分为常规并列结构和异类并列结构;从并列项数目看,可分为两项式并列结构和多项式并列结构;从并列标记看,可分为有标并列结构和无标并列结构;从并列结构逻辑语义看,可分为合取关系和析取关系并列结构。并列标记是并列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列标记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汉语普通话、民族语中的并列标记主要有:连词、关联副词、助词、语气词、数词、超词形式、词缀、语调等。各标记模式综合来看有居首型、居中型、居后型和错杂型四类,居首型目前尚未发现其存在,错杂型在汉语中不存在,中国境内的并列结构标记类型主要是居中型和居后型。此外,由于语音、语义、语用、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并列标记有时候还会隐匿不显。虽然并列标记可以隐匿,但并列项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法构成并列结构。并列项在排列顺序上有固定性和相对灵活性两种特征,前者我们称之为常规语序,后者为异变语序。常规语序要受到语音、语义、语境、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原则之间不是互不干涉的,有时候它们之间会形成竞争优选关系,形成一个相对的优胜序列:语义/文化/认知>语音>语境。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言使用者受到“焦点”的影响,产生了“凸显心理”,导致语序出现“异变”。异变类型主要有:照应异变、加标异变、直接异变。异变主要受到语音、结构、语用、语境、社会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并列结构看似平等,实际上却含有语义段和语义层之分。根据一个句子中并列结构的数量,我们可分出单组、双组、多组并列结构三大类。单组并列结构内部可分为单语义段、双语义段、多语义段,主要通过语序、并列连词、标点符号、词汇、结构等方式分隔语义段,且这些分隔手段通常联合使用。单组并列结构各并列项之间以及与外部其他成分之间有分别搭配、加合搭配、串联搭配、平行搭配、对应搭配等几种类型。双组并列结构包含双层对应搭配、双层平行搭配、双层交错搭配等类型。多组并列结构的层次搭配类型主要是双层并列结构搭配类型的重复与重组。与标准的、典型的并列结构相对的就是异类并列结构,异类并列结构是对常规并列结构所遵循的各种规则进行破坏、重建而形成的。本文首先从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将异类并列结构分为音节异类、结构异类、单位异类、词性异类、语义范畴异类、语义层级异类、语义量级异类。然后,从形式、标记、语义、语用等角度对每种类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并列结构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收集学生课堂用语,先分析了留学生使用并列结构的情况,然后分析了留学生在使用并列标记和并列项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可采取的应对策略等。

二、邢福义教授大会致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邢福义教授大会致辞(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汉语与越南语动词分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汉越动词分类研究综述
        (一)汉语动词分类研究综述
        (二)越南语动词分类研究综述
    三、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根据动词的意义分类
    一、汉语与越南语动词相同的意义类别
        (一)动作行为动词
        (二)言说行为动词
        (三)姿态动词
        (四)心理动词
        (五)受惠动词
        (六)变化动词
        (七)存现动词
        (八)趋向动词
        (九)联系动词
    二、汉语与越南语动词存在差异的意义类别
        (一)致使动词
        (二)经历动词
        (三)结合动词
        (四)列举类动词
        (五)自然运行动词
        (六)形式动词
        (七)情态动词
        (八)趋向动词
第二章 根据动词的及物性分类
    一、汉语与越南语动词相同的及物性类别
        (一)及物动词
        (二)不及物动词
    二、越南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一)动作行为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二)心理活动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三)言说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四)趋向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五)受惠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六)变化义及物不及物兼类动词
第三章 根据动词的独立性分类
    一、独立动词
    二、不独立动词
        (一)情态动词
        (二)使令动词
        (三)联系动词
    三、独立不独立兼类动词
        (一)趋向义独立不独立兼类动词
        (二)变化义独立不独立兼类动词
        (三)言说义独立不独立兼类动词
        (四)情态义独立不独立兼类动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个人简历

(4)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成语的价值
    2.1 教学价值
    2.2 文化价值
    2.3 生活价值
3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内容及现状分析
    3.1 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教学内容编排的统计分析
    3.2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3 小结
4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4.1 教师教学策略
    4.2 家庭教育策略
5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方案设计
    5.1 《课程标准》及教材依据
    5.2 心理依据
    5.3 成语教学方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动态
        (一) 中国国内研究动态
        (二) 塔吉克斯坦研究动态
        (三) 其他国家研究动态
    六、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及汉语传播特点分析
    第一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概况
    第二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特点
        一、塔吉克斯坦与中亚其他国家汉语传播的比较研究
        二、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特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语教学现状
        一、公立教育机构
        二、私立语言培训中心
    第二节 “三教”相关问题研究
        一、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师问题
        二、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三、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问题
    第三节 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一、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概述
        二、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研究
        三、塔吉克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
        四、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语言政策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塔吉克斯坦苏联时期的语言政策
        二、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的语言政策
        三、塔吉克斯坦语言政策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塔商贸及文化交流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大众市场的汉语需求是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的现实土壤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对策探析
    第一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解决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斯拉夫大学汉语专业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俄语版本
    附录2 斯拉夫大学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中文版
    附录3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专业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
    附录4 斯拉夫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期末考试题(俄汉混合版原本)
    附录5 考试卷正确答案
    附录6 试卷载图
    附录7 图片
    附录8 塔吉克斯坦汉语传播地图
    附录9 塔吉克斯坦汉语传播机构图
    附录10 塔吉克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研究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11 塔吉克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研究调查问卷(俄文版)
    附录12 关于塔吉克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中文版)
    附录13 关于塔吉克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俄文版)
    附录14
    附录15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
    0.2 研究现状
        0.2.1 元话语研究的分歧
        0.2.2 元话语的相关研究
        0.2.3 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研究
    0.3 研究设计
        0.3.1 研究对象
        0.3.2 语料来源
        0.3.3 研究方法
        0.3.4 研究步骤
第1章 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
    1.1 相关研究及其和元话语的关系
        1.1.1 基本话语和元话语
        1.1.2 话语标记和元话语
        1.1.3 元语言和元话语
        1.1.4 复句关系标记和元话语
    1.2 本文对元话语的界定
    1.3 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1.3.1 国外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1.3.2 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1.3.3 本文对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2.1 元话语标记的总体数据
        2.1.1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2.1.2 美国《国情咨文》
    2.2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2.2.1 框架标记
        2.2.2 过渡语
        2.2.3 语码注释
        2.2.4 证源标记
        2.2.5 内指标记
    2.3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2.3.1 介入标记
        2.3.2 自称语
        2.3.3 模糊语
        2.3.4 增强语
        2.3.5 态度标记
    2.4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元话语标记类别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3.1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相同点及原因
    3.2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不同点及原因
        3.2.1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3.2.2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3.2.3 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4.1 介入标记的语用功能
        4.1.1 招呼功能
        4.1.2 建议功能
        4.1.3 呼吁功能
        4.1.4 距离拉近功能
        4.1.5 致谢功能
        4.1.6 请求功能
        4.1.7 指令功能
    4.2 自称语的语用功能
        4.2.1 宣告功能
        4.2.2 身份建构功能
    4.3 框架标记的语用功能
        4.3.1 谋篇布局功能
        4.3.2 预示功能
        4.3.3 话题开启功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期刊论文
    (二) 外文期刊论文
    (三) 硕士学位论文
    (四) 博士学位论文
    (五) 中文专着
    (六) 外文专着
致谢

(8)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语料及数据来源
第一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词汇
        一、合理使用新造词
        二、适当借用外来词
        三、恰当采用缩略语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语法
        一、词类使用状况
        二、句型使用状况
        三、句类使用状况
    第三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语篇
        一、顺承型语篇
        二、转折型语篇
        三、因果型语篇
    第四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修辞格
        一、表层修辞格的使用
        二、深层修辞格的使用
    第五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标点符号
        一、点号的变异用法
        二、标号的变异用法
        三、标点符号的复合变异
第二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量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信息量的特点
        二、话语信息传播者信息量的筛选原则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质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信息质的特点
        二、话语信息传播者信息质的筛选原则
第三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话语信息传播者形象的构建
        一、阳光型政府形象的塑造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
    第二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受众素养提升
        一、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受众语言素养的提升
    第三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交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交流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
第四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思考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问题及成因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二、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相关建议
        一、避免语言失范现象
        二、避免媒介素养缺失,培养受众媒介素养
        三、提升舆论引导力,由“被动”变“主动”
        四、加强与公众沟通,完善矩阵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多维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词汇层面
        1.2.2 关联标记层面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来源
    1.5 语料来源
2.“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分析
    2.1 语义分析
        2.1.1 肢体动作义
        2.1.2 进展/推进义
        2.1.3 程度加深义
        2.1.4 递进关联义
        2.1.5 小结
    2.2 句法分析
        2.2.1 “进一步1”的句法分析
        2.2.2 “进一步2”的句法分析
        2.2.3 “进一步3”的句法分析
        2.2.4 “进一步4”的句法分析
        2.2.5 句法分布情况统计
        2.2.6 小结
    2.3 语用分析
3.“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历时考察
    3.1 “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历时分布情况
        3.1.1 魏晋到五代
        3.1.2 宋朝时期
        3.1.3 清朝到民国时期
        3.1.4 小结
    3.2 “进一步”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
    3.3 “进一步说”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3.4 小结
4.“进/退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比较分析
    4.1 相同之处
    4.2 不同之处
        4.2.1 共时差异
        4.2.2 历时差异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从研究对象看
        1.2.2 从研究方法看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思路
    1.4 理论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并列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
        2.2.1 “并列”与“联合
        2.2.2 并列结构
        2.2.3 并列项
        2.2.4 并列标记
    2.3 并列结构的类别
        2.3.1 并列项的单位类别
        2.3.2 并列项的数目类别
        2.3.3 并列项的性质类别
        2.3.4 并列结构的标记类别
        2.3.5 并列结构的逻辑类别
    2.4 小结
第三章 并列结构的关联方式及标记模式
    3.1 引言
    3.2 显性关联方式
        3.2.1 并列连词
        3.2.2 关联副词
        3.2.3 助词
        3.2.4 数词、数量短语
        3.2.5 词缀
    3.3 隐性关联方式
        3.3.1 辞格手段
        3.3.2 停顿
        3.3.3 零标记
    3.4 标记模式
        3.4.1 两项式并列结构
        3.4.2 三项式并列结构
    3.5 小结
第四章 并列标记的显隐及制约因素
    4.1 引言
    4.2 并列标记显现的特征
        4.2.1 形式特征
        4.2.2 语义特征
        4.2.3 语用特征
    4.3. 并列标记隐匿的特征
        4.3.1 形式特征
        4.3.2 语义特征
        4.3.3 语用特征
        4.3.4 认知特征
        4.3.5 辞格特征
    4.4 并列标记显隐的制约因素
        4.4.1 客观因素
        4.4.2 主观因素
        4.4.3 其他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列结构的语序原则及排列动因
    5.1 引言
    5.2 常规语序的排列原则及相互竞争
        5.2.1 常规语序的排列原则
        5.2.2 各语序原则间的竞争与妥协
    5.3 异变语序的类型和原因
        5.3.1 异变语序的类型
        5.3.2 异变语序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并列结构的层级与搭配
    6.1 引言
    6.2 单组并列结构
        6.2.1 语义分段
        6.2.2 分段方式
        6.2.3 搭配类型
    6.3 双组并列结构
        6.3.1 分组方式
        6.3.2 形式特征
        6.3.3 搭配类型
    6.4 多组并列结构
        6.4.1 分组方式
        6.4.2 形式特征
        6.4.3 搭配类型
    6.5 小结
第七章 异类并列结构的类型及特征
    7.1 引言
    7.2 形式异类并列结构
        7.2.1 音节长度异类
        7.2.2 词性异类
        7.2.3 结构异类
        7.2.4 单位异类
    7.3 语义异类并列结构
        7.3.1 语义范畴异类
        7.3.2 语义层级异类
        7.3.3 语义量级异类
        7.3.4 语义异类并列结构的形成基础
    7.4 各异类并列结构的独用与合用
        7.4.1 独用异类
        7.4.2 合用异类
    7.5 异类并列结构的异类度
    7.6 小结
第八章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并列结构分析
    8.1 引言
    8.2 留学生汉语并列结构的使用情况
        8.2.1 使用特点
        8.2.2 并列标记运用情况
        8.2.3 语序与认知
        8.2.4 使用熟练度
    8.3 留学生汉语并列结构的偏误分析
        8.3.1 偏误类型
        8.3.2 偏误原因
    8.4 汉语并列结构的二语教学建议
        8.4.1 教师方面
        8.4.2 教材方面
        8.4.3 学生方面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邢福义教授大会致辞(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2]前言[J]. 罗家祥. 华中国学, 2019(02)
  • [3]汉语与越南语动词分类比较研究[D]. 阮瑞垂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陈小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5]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D]. 尤丽娅(Murodova Yuliya).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7]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D]. 苏春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D]. 段晋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多维考察[D]. 张润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D]. 王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邢福一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