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一、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许宏悦[1](2020)在《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既构成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完整体系,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也明显,国家和社会也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容、特点、实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分析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和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博物馆在辅助体育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2.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的,主要有参观讲解、博物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陈列展览和学生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尽管高校体育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场馆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宣传力度不足;陈列手段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工作队伍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等问题。4.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创新展陈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程华东[2](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提出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刘旭明[3](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马拾前[4](2019)在《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日益更新完善,使得竞争形势更加激烈,每个人在这种发展环境中都面临着种种的挑战。因此,个体必须针对实际需求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为核心,对广大学习者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并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强身健体的方法,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针对实际需求设计出一套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对于个体意志的磨练,完善人格与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具体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甘肃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与拓展训练推广在当前的主要现状、其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需求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与实施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开展与推广,通过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研究方面综合性的展开。1.拓展训练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快速的发展,但在普通高校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至今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拓展训练在各大高校中所实施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差异,通常开设的是场地、野外以及水上等项目。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学习者则是被动式的接收知识。但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重关注广大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新的教育模式除了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升华;将个体的社会视角定位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密切关联。需要针对时代发展中的需要进一步弥补与优化传统教育模式。3.拓展训练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方位的满足,对于大学生自我管控、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拓展训练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且场地与器材是针对课程主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的,结合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有效的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这些教学目标也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未能够有效实现的。4.高校进行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实际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发展需求相吻合,也充分的体现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真正需要,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完善。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相应的拓展训练课程,以此来带动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5.拓展训练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改革与优化,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效的完善,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相符合且能够深入的挖掘个体的潜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与推广拓展训练是合理且必要的。6.欠缺一定的资金,缺少科学完善的专业培训场地,校级领导过度的考虑学生的安全因素,对于体育学科没有给予大力的支持,这门课程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且欠缺可行性的教育发展策略与专业师资体系,大部分学生普遍对体育专业知识与理论缺乏深入了解,以上种种都属于制约拓展训练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深入实施与推广的重要因素。7.进一步进行观念的更新与思想意识的解放,大力的扩展师资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模式,明确具体的目标,对各个环节的细节高度重视,全方位的保障安全,将场地科学有效的利用,针对实际需求大力的开展专业性的拓展训练,将相关的资源合理的使用是促进拓展训练在甘肃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广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王自清[5](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李海林[6](2017)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方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也有了新的教育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体育的专项教学,也必须依照国家教学的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以前的教育方法中,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等学习,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这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该文就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方法作出探讨。

赵伟[7](2016)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体育学家西登托普(Siedentop)正式提出,并指明该模式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理论知识、人文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生体育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如今,运动教育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岛和香港地区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且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然而,我国内地对此的研究与应用则相对较为简单和很少涉足,因此,对该模式的理论应用研究将有促于纵观世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特点,以此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多重发展视角和新的参考与借鉴。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SWOT分析法以及逻辑推理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和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为达到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应用运动教育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参考与借鉴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概念、理论基础、结构特征、教学目标、主要教法以及构成要素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证明该模式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易操作的教学程序;其次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概况分析,指明其教育思想和教学结构,同时基于构成要素对运动教育模式和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分析,找出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次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SWOT分析,分别对其内部优势、内在劣势和外部机遇、外在威胁进行剖析与论述,为更科学的应用于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紧接着对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哲学、系统论、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的重新构建,并提出应用该模式的注意事项: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科学分组,团队建设;合理划分学时比例;竞赛激烈程度的合理掌控;适用项目的选择性。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运动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符合现行《纲要》中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理论体系的研究表明,该模式具备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应用性;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分析后可得,二者均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且教学中互为补充;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应用运动教育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具有切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学习并运用新的视角看待教学;有机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积极加强课外引导,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技能水平;增设健康知识和预防损伤的内容教学;结合具体国情合理引入与改良创新;注重校本资源开发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改革探索,这都将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发展契机。

廖生波[8](2015)在《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也需要结合素质教育出发。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通过本文分析研究,旨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符强[9](2012)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阳光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等多种体育激励机制的推行和实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和重视。但是,目前的很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强调教学本身,过于重视传统视阈下的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王树宏[10](2010)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实践和制度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体育教育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都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制度和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功能、社会影响、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与唐朝至明清时期实施的武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本质是一种体育专门人才的选拔性教育考试制度。(2)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是对约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和录取学生活动中组织和人行为的各种规则的总称。既包括由国家、政府、高校制定的相关法律和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约束招生考试工作的道德观念、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3)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四种功能:为高校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体育人才,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学体育教育和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促进体育人才的社会分层和向上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4)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的正式制度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实施,非正式制度则通过考生及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自我实施机制起作用。(5)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模式有以下四种:“身体素质”模式、“身体素质+专项”模式、“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和“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6)“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高,但该模式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该模式下术科测试内容的科学性较差,难以考查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特长,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模式下的考试规则看似公平,但选才结果对多数高校和部分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7)“身体素质+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一般,该模式有利于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身体素质+专项”测试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较好,能够满足术科教学的要求,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身体素质+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专项考试规则看似不公平,但考试的科学性较好,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选才结果对高校和体育特长生来说都是公平的。(8)“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高,该模式对中学体育课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术科测试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的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较好,能够满足术科教学的要求。该模式下的考试规则在形式上具有公平性,但是对非篮球、足球专项的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9)“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低,但该模式对中学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起到了好的导向作用。“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考试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考生的体育素质,该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的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要好于其它三种模式,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制度,从规则形式上看似不公平,但是考试的科学性好,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才‘结果对高校和体育特长生都是公平的。(10)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内生性,它的产生与变革是制度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理性估算的基础上,与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结果。(11)“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对制度变革存在普遍诉求,体育教育专业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成本,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和“身体素质+专项”模式是可供选择的最优方案和次优方案,“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为可选择方案。(12)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需要选择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模式,采用由中间向两边扩散的方式。制度改革与创新中需要处理好科学选才、公平选才与选才效率之间的关系,充分依托制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轻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不良影响。

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高校博物馆
        1.3.3 体育博物馆
        1.3.4 教育功能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育博物馆基本概况
        4.1.1 中国武术博物馆
        4.1.2 乒乓球联合博物馆
        4.1.3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4.1.4 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
    4.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辅助体育专业教学
        4.2.2 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4.2.3 开展素质教育
    4.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4.3.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
        4.3.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互动性
        4.3.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非强制性
    4.4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形式和途径
        4.4.1 参观讲解
        4.4.2 博物馆课程教学
        4.4.3 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
        4.4.4 陈列展览
        4.4.5 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
    4.5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4.5.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情况
        4.5.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科研中的实现情况
        4.5.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实现情况
    4.6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4.6.1 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4.6.2 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3 使用率和宣传力度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4 陈列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5 工作队伍不完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7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4.7.1 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
        4.7.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
        4.7.3 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4.7.4 创新展览和陈列方式
        4.7.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7.6 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4)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拓展训练的概述
    2.2 拓展训练相关概念界定
    2.3 拓展训练的特点与功能
        2.3.1 拓展训练的特点
        2.3.2 拓展训练的功能
    2.4 国内外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况及研究现状
        2.4.1 国外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4.2 国内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 国内外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1 国外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2 国内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6 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和推广的必要性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状况
        4.1.1 甘肃省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设置情况
        4.1.2 甘肃省高校拓展训练场地建设情况
        4.1.3 高校学生及老师对拓展训练的认知情况
        4.1.4 拓展训练对高校学生及老师的发展影响
        4.1.5 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前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对比
    4.2 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价值
        4.2.1 改善高校师生关系
        4.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3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4.3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必要性
        4.3.1 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
        4.3.2 拓展训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4.3.3 拓展训练是体育发展的创新尝试
    4.4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程的优势对比
        4.4.1 管理方式不同
        4.4.2 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不同
        4.4.3 学生参与环境的特点不同
        4.4.4 总结方式不同
    4.5 甘肃省高校推广拓展训练的课程体系构建
        4.5.1 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4.5.2 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4.5.3 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4.5.4 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形式
        4.5.5 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方法
        4.5.6 拓展训练课程的课时安排
    4.6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制约因素
        4.6.1 资金匮乏,完善的培训场地较少
        4.6.2 安全因素,出于谨慎和怕担待责任
        4.6.3 校级领导的支持力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够
        4.6.4 缺少相应教育发展策略,相关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4.7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4.7.1 加大拓展训练宣传力度
        4.7.2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扶持
        4.7.3 重视师资队伍引进建设
        4.7.4 加速传统体育项目融合
        4.7.5 整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方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及意义
2 革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式
    2.1 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2.2 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3 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4 体育教学内容的革新
5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师资水平

(7)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运动教育模式概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逻辑推理法 3 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3.1 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分析
    3.1.1 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
    3.1.2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及思想
    3.1.3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3.1.4 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征
    3.1.5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
    3.1.6 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教法
    3.1.7 对运动教育模式构成要素的分析
3.2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概况分析
    3.2.1 背景介绍
    3.2.2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结构分析
3.3 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差异分析
    3.3.1 指导思想
    3.3.2 教学目标
    3.3.3 教学程序
    3.3.4 师生关系
    3.3.5 教学条件
    3.3.6 教学评价 4 对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
4.1 运动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
    4.1.1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4.1.2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4.1.3 运动教育模式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4.1.4 运动教育模式的外在威胁(Threats)
4.2 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
    4.2.1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4.2.2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4.2.3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4.2.4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外在威胁(Threats) 5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
5.1 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1.1 引入的必要性
    5.1.2 引入的可行性
5.2 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重新构建
    5.2.1 理论基础的构建
    5.2.2 教学目标的构建
    5.2.3 教学程序的构建
    5.2.4 教学条件的构建
    5.2.5 教学评价的构建
5.3 应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注意事项
    5.3.1 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
    5.3.2 科学分组,团队建设
    5.3.3 合理划分学时比例
    5.3.4 竞赛激烈程度的合理掌控
    5.3.5 适用项目的选择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
    2.1、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2.2、素质教育的现状
3、体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3.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3.2、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3、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 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3.4、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3.5、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
4、结论

(9)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 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 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 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
    (二) 积极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人文素养深厚的体育教师队伍
    (三) 不断优化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人文性
    (四) 创新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 努力创造能够突出体育文化的体育课堂文化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10)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现状
        1.2.1 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内容
        1.2.2 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假设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假设
        1.3.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调查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3 数理统计法
    2.4 制度分析和政策分析法
3 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理论
    3.1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3.1.1 交易成本理论
        3.1.2 制度生成理论
        3.1.3 制度变迁理论
    3.2 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
4 与本研究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界定
    4.1 制度
    4.2 高考与体育高考
    4.3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
5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问题研究
    5.1 从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起源探其本质
        5.1.1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与武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5.1.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本质探究
    5.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
        5.2.1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制度结构
        5.2.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
        5.2.3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构成要素
    5.3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功能
        5.3.1 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5.3.2 对中学体育教育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
        5.3.3 促进体育人才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5.3.4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5.4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实施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人才培养的影响
    6.1 交易成本、招生考试制度及其与体育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
        6.1.1 高考制度的经济学本质
        6.1.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的交易成本分析
        6.1.3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6.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6.2.1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专业教育
        6.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6.2.3 管窥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6.2.4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6.3 不同术科测试模式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培养影响的实证研究
        6.3.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
        6.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6.3.3 "身体素质"模式——以山西省为例
        6.3.4 "身体素质+专项"模式——以河南省为例
        6.3.5 "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江西模式)
        6.3.6 "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以辽宁省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中学体育教育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7.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与中学体育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
        7.1.1 高考目的与中学体育教育目的的关系
        7.1.2 体育教育专业选才标准、选才方法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7.1.3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结果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7.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中学体育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7.2.1 不同术科考试模式对高中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影响
        7.2.2 不同术科考试模式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7.3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影响
        7.3.1 素质教育、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7.3.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对高中体育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7.3.3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下的应试训练
        7.3.4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7.4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问题研究
    8.1 高考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8.1.1 高考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8.1.2 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在考试领域中的要求与体现
    8.2 公正的高考制度是实现高考公平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8.3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探讨
        8.3.1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测试模式的公平性探讨
        8.3.2 体育教育专业录取制度的公平性探讨
        8.3.3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探讨
    8.4 本章小结
9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9.1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是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
        9.1.1 制度内生性的涵义
        9.1.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内生性
        9.1.3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变革的一个实例
    9.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条件
        9.2.1 条件一:该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
        9.2.2 条件二: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成本
    9.3 对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9.3.1 利益相关者政策分析模式理论
        9.3.2 对四种不同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式
    9.4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9.4.1 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9.4.2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9.5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9.5.1 处理好科学选才、公平选才与选才效率之间的关系
        9.5.2 充分依托于制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9.5.3 减轻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不良影响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1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许宏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D]. 马拾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方法浅析[J]. 李海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6)
  • [7]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 赵伟. 广西师范学院, 2016(03)
  • [8]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 廖生波.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10)
  • [9]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J]. 符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 [10]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王树宏. 山西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