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拓展当代中国画的可能性

媒介拓展当代中国画的可能性

一、媒材对中国画当代性拓展的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牛冬冬[1](2021)在《蜕变中的拓展——中国漆画十年发展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近10年的中国漆画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持续发展和深层精神探索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它尝试从传统漆艺的既定形态桎梏中解脱出来并突破边界,进而向当代艺术领域迈进;另一方面,它试图以材料语言为基础,重构漆画的学科体系,从而构成了用材料、工具、技法等多种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漆画创作系统,在全球化语境中愈发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从对单纯材料的认知提升到对漆画"绘画性"语言的探求,从对视觉形态的探求到对文化精神的建构,近10年的中国漆画无论是在本体语言还是精神内涵层面上均作出了突破性的探索。

吴丹丹[2](2021)在《城市题材水墨画的当代性研究》文中认为

郭立忠[3](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白帆[4](2021)在《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互融互渗又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面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壁画中可以得知,中国水墨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唐、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唐以前中国画是以彩绘为主的彩绘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审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以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以破墨、泼墨为主要技法的水墨画,并产生了“水墨最为上”的主张。由于这种艺术观念源自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厚根基,自出现开始就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推崇。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推动了艺术思想与观念意识的更新,并加速了水墨绘画语言的转化。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也随着人们的研究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解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化经过融合、改良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分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种新的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笔墨语言体系逐渐生成,一个鲜明的立场就是从精英阶层转向社会大众。现代社会最为敏感的学科当属文学和艺术,现代化转型离不开这两个学科的引领,它们都是人们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5新潮”美术运动就是一批具有探索热情和艺术表现精神的青年艺术家们,在水墨绘画语言转型方面所做的具体实践。进入90年代,现代水墨艺术逐渐形成气候,进入90年代,现代水墨艺术逐渐在中国水墨画创作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现代性是文化艺术的焦点问题,它的复杂特性在水墨艺术领域有着研究和思考的痕迹。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水墨艺术创造了新的文化视角,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传统水墨中经典的形式语言被当成一种“符号”而趋于大众化。20世纪初西学东渐,西方艺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学习借鉴了西方的绘画理念,着力于对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改良,对中国水墨绘画的未来走向有着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在革新的浪潮中快速推进,这种节奏在21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集中体现在都市的建设和新景观的变化上,这就是都市水墨概念的产生和作为题材兴起的现实依据。都市水墨绘画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变革诞生并逐渐风靡的艺术形态。都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带来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现代都市水墨就是以这种转变过程中滋生的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笔墨精神的重新观照与诠释,从而将中国水墨艺术推向一个新境界。现代都市题材表现对象的改变,使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改变。传统水墨艺术的优势得到现代意识的进一步挖掘,成为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强大后盾。传统与当代相融合的形式语言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障碍,逐渐发展到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自觉意识不断强化的新领域。这也是现代都市水墨艺术语言转型的现实意义。

胡斌[5](2020)在《从材料语言、文化身份到认知方式、问题场域?——讨论“新水墨”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力图从近二十年艺术批评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水墨概念、特征、境遇及演变的评述入手,分析讨论者切入水墨的视角转变。这些转变包括:概念上从"中国画"到"水墨画""实验水墨"等;创作线索上从语言与观念变革到重返传统中的多元取向及文化动因。透过讨论"新水墨"的批评话语的流变过程,我们最终得以揭示其角度的变化:由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精神内涵以及文化身份的讨论到认知方式和问题场域的研究的转换。

闫雪朋[6](2020)在《精神还乡 ——王向阳漆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在艺术语言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由狂热激进逐渐转向了回溯与内省。怎么能在现代性艺术的语境下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又能兼顾对本土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已成为逐渐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漆画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深厚的文化魅力,成为当代美术界独立画种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漆画在其孕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和极强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也应随着时代的审美风尚、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文化需求、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转变。在漆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让传统语言与当代审美相结合,不断地拓宽漆画的表现语言,才能使漆画在当今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更好地展现其特殊的艺术语言,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王向阳是中国当代漆画在发展、实践中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开放、融合、现代。王向阳在创作中注重对当下生存状态与时代感受的把握,在传统、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中,追寻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在当代的画面形式中蕴含着其精神的还乡。本文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对王向阳的漆画创作进行探讨:一、回顾漆画发展历程,总结每一阶段的审美特征,得出漆画进入现代绘画体系的背景。二、探讨王向阳漆画创作的思想内涵,在还乡性、当代性、哲学性的语义下分析其作品的意蕴。三、探讨王向阳漆画创作的形式,包括“写意性”的表现技法、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表现语言和其作品中神秘、和谐的画面色彩。四、通过横纵向角度的对比,在其对传统的吸纳、漆画语言的突破和对自身的超越三方面总结王向阳漆画创作的成就、贡献。

贺超[7](2020)在《黑龙江省历届水彩画双年展中的创作脉络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地区的水彩画已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西方的艺术语言形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黑龙江地区特色以及一定学术高度的绘画学科。本文以历届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展览中的部分作品进行解读和剖析,有助于较全面地概括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发展动态,进而探究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创作脉络。因此,可以说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是黑龙江省水彩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外此类相关文献、课题的梳理与剖析,明确撰写本文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水彩画是如何传入黑龙江地区,梳理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发展历程。20世纪黑龙江地区的水彩画为21世纪早期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向业界传递了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现状,促成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历届水彩画双年展的成功举办。第三章分为八节介绍了2002年以来八届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的基础概况,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是学术性展览,它的持续举办展现出黑龙江地区水彩画历史积累的过程。第四章在第三章研究分析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主要论述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中题材、本体语言以及绘画观念是从何处进行选择、拓宽与创新的。同时展现出哈尔滨师范大学对于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的影响。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能够映射出2002年以来水彩画在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概况,为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是传播黑龙江地区水彩画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在艺术学院、美术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动下迅速向外扩展、传播。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保证了画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同时保证了黑龙江省水彩画学术交流的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为黑龙江省水彩画创作、展示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品质卓越的平台。

张远[8](2020)在《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新知,旨在探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在国际上的当代艺术生态格局中的新变化。研究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梳理研究近二十年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及其国际推介的状况;二、研究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在全球艺术互动与话语多样性中所践行的方案与创造。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持续受到关注与研究,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国际上众多着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举办了多样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览以及学术论坛、研讨会,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因此受到国际艺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虽然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感知方式与中国语境不同,但它们恰恰发现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特别魅力与艺术意义。大量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专着的出版,表明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严谨的学术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全球化和中国发展为研究背景,采用当代诠释与评价的并行框架,结合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的综合方法,从国际艺术话语中扫描那些被展示、被研究的艺术家的含义,以横向观察西方如何分析与观看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之价值与意义。通过本案研究可知,在国际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呈现出与传统艺术的动态对话,将中国传统美学-哲学与新的国际话语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多样性并使之更加开放。今天,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至全球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一种有效的艺术实践形式,其在国际上的学术认知与评价,亦将反馈于其自身的历史书写与解读。

赵岳[9](2020)在《从“艺术生态”与“当代语境”看水墨艺术的“生长”》文中提出法国艺术思想家丹纳在其着作《艺术哲学》中提到“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他将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比作植物的生长,即:“土壤、水分、光照等生态环境因素对其起到决定性影响。”这表明艺术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受这一观点的启示,本文拟从“艺术生态”和“当代语境”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水墨艺术的生成与发展问题。其一,将艺术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时代背景统称为“艺术生态”。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三方面对水墨艺术从传统水墨画的生成到近现代出现巨大变革的演进轨迹做简要梳理、廓清,并重点分析了现当代“艺术生态”下水墨的新变化与特点。其二,将在艺术自身场域和国内外文化现状、社会环境等多元视角下形成的问题域称为“当代语境”。主要聚焦于当下艺术生态,反思水墨在今天的“当代性”转型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新的可能性和方向,并尝试建构水墨保持其鲜活的当代意义的“生长”形态。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证我们不难看到,水墨艺术从古至今在内容题材、形式语言、创作观念、表现风格、审美取向和本体概念等所呈现的生长与衍变,皆与“艺术生态”和“当代语境”不断变化和演进及所产生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近现代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断裂式、跨越式的剧变,在历史认知、社会意识、文化观念、艺术思潮等诸多层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不断地推进水墨艺术的变革和创新,展现出了十分清晰的逻辑谱系和演进路径。可以说,今天水墨艺术之所以呈现出多元状态,表面上看似是艺术家个人思考和艺术追求的产物,但其中却有着内在而深刻的根由。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透过不同作品的面貌特征、语言手法等,窥视在图式表象下深藏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变化规律。本文从“艺术生态”和“当代语境”来解读水墨艺术,意在从较为客观、整体、连续的角度,观察和审视水墨在近现代的革新与转型,通过分析、廓清其内在规律,为进一步理解、定义水墨概念,评判水墨形态,思考水墨的源、流、体、用等提供一种思路,同时也为水墨艺术的当代前行和不断探索提供相关的经验和参照。

徐亚男[10](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二、媒材对中国画当代性拓展的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材对中国画当代性拓展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蜕变中的拓展——中国漆画十年发展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出困境:异军突起中的“当代性”理论建构
二、“漆味”与“绘画性”的观念缠绕
三、漆画展览的区域生态与多元格局
四、余论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4)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水墨画源流及“水墨为上”艺术观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
        1.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美学思想的影响
        2.中国传统水墨画探源
        3.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语言形式
    (二)传统水墨画中的“水墨为上”观念
        1. “水墨为上”与“道”
        2. “水墨为上”的色彩观
    (三)中国传统文人画对水墨的探索与实践
        1.苏轼的“诗画一律”
        2.徐渭的“墨戏”
二、传统水墨形式语言的现代转化
    (一)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1.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背景
        2.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途径
    (二)笔墨形式语言的现代转化
        1.写实主义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影响
        2.从写实模仿到回归表现
        3.传统色彩观的现代转化
三、现代水墨绘画的发展及其形式语言表现
    (一)现代水墨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1. “现代水墨”的概念阐释
        2.现代水墨绘画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
    (二)现代水墨艺术的形态与特征
        1.具有张力的表现性水墨
        2.实验水墨的割裂及抽象
        3.现代都市水墨的情结
        4.隐喻与表现的新文人水墨
四、现代都市水墨题材与绘画语言变革探绎
    (一)现代都市水墨题材的兴起
        1.现代都市水墨题材的概念
        2.现代都市水墨的精神指向
        3.现代都市水墨的发展
    (二)现代都市水墨形式语言的探索
        1.传统水墨绘画构图的挖掘与拓展
        2.现代都市水墨造型与结构的深化
        3.色彩的时代性呈现
    (三)现代都市水墨个性化语言寻绎
五、现代都市水墨的探索与实践(以京津地区艺术家为例)
    (一)李津:现代都市背景下的肉身叙事
    (二)李孝萱:都市夜空中流动的心象
        1.跨越时空的游走与生发
        2.都市夜空中流动的心象
    (三)刘庆和:诙谐温和的醒世情怀
        1.现代都市中的水墨诗情
        2.语言实践中的荒诞与虚和
        3.诙谐温和的醒世情怀
六、现代都市水墨语言嬗变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现代都市水墨语言嬗变存在的问题
        1.与传统水墨语言的割裂
        2.原创性不足:存在“仿”与“抄”的现象
        3.语言、技巧的匮乏与形式的程式化
        4.成熟批评体系的空缺
        5.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性问题
    (二)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2.现代都市水墨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材料语言、文化身份到认知方式、问题场域?——讨论“新水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中国画”到“水墨画”及“实验水墨”
二、水墨新规范与分类
三、重返传统浪潮中的水墨逻辑与取向
四、“新水墨”的民族动因与当代境遇
五、“新水墨”讨论方式的变化

(6)精神还乡 ——王向阳漆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 选题的理论意义
    3 选题的实际意义
    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5 课题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1章 中国漆画的发展历程
第2章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意蕴
    2.1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还乡性
        2.1.1 漆画创作题材的还乡
        2.1.2 漆画创作思想的还乡
    2.2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当代性
        2.2.1 当代性的表现手法
        2.2.2 当代性的画面构成
    2.3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哲学性
        2.3.1 生活题材作品的哲学性
        2.3.2 观念题材作品的哲学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形式
    3.1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技法
        3.1.1 对中国画“写意性”精神的吸收
        3.1.2 “写意性”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
    3.2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语言
        3.2.1 对传统漆画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3.2.2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互通
    3.3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色彩
        3.3.1 单纯色彩的神秘
        3.3.2 多重色彩的和谐
    本章小结
第4章 王向阳漆画创作的贡献
    4.1 对传统的吸纳
    4.2 对漆画语言的突破
    4.3 对自身的超越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王向阳艺术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黑龙江省历届水彩画双年展中的创作脉络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史志类书籍文献
        (二)关于美学、哲学和艺术学类书籍文献
        (三)关于现当代艺术的书籍文献
        (四)关于黑龙江省水彩画的书籍文献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省水彩画发展脉络梳理
    一、建国前黑龙江省的水彩画发展概况
    二、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的水彩画发展概况
    三、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水彩画发展概况
    四、21世纪至今黑龙江省的水彩画发展概况
    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省双年展脉络梳理
    一、黑龙江省首届水彩画双年展
    二、黑龙江省第二届水彩画双年展
    三、黑龙江省第三届水彩画双年展
    四、黑龙江省第四届水彩画双年展
    五、黑龙江省第五届水彩画双年展
    六、黑龙江省第六届水彩画双年展
    七、黑龙江省第七届水彩画双年展
    八、黑龙江省第八届水彩画双年展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探析
    一、黑龙江省双年展中水彩画题材的选择与拓宽
        (一)时代性
        (二)多样性
        (三)当代性
    二、黑龙江省双年展中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拓展
        (一)本体语言的图式
        (二)本体语言的抽象语言
        (三)本体语言的肌理
        (四)本体语言的色彩
    三、黑龙江省双年展中水彩画绘画观念的创新
        (一)中国画对黑龙江省水彩画创作观念的影响
        (二)当代油画对黑龙江省水彩画创作观念的影响
        (三)当代版画对黑龙江省水彩画创作观念的影响
    四、哈尔滨师范大学对黑龙江省水彩画双年展的影响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范围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水墨
    第一节 危机与挑战
        1.1 90年代的中国水墨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2 博弈之路:实验水墨
        1.3 水墨在他方:90年代的中国海外艺术家
    第二节 西方学者与学术批评
    第三节 世纪末的两个展览
        3.1 “中华文明五千年艺术”大展
        3.2 “锐变与突破:新中国华人艺术”大展
    小结
第二章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水墨
    第一节 水墨的时刻
    第二节 他山之石——西方学术批评
        2.1 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
        2.2 与美国学者的对话
    第三节 西方策展人及其学术问题
        3.1 谢伯轲的挑战
        3.2 盛昊的策略小结
    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重要展览个案研究
    第一节 以水墨之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墨艺术
    第二节 汉字的魔力——雷特伯格博物馆的书法秀
第四章 重要的是艺术家
    第一节 传统与身份——海外当代水墨艺术家
    第二节 跨越与回归——中国本土当代水墨艺术家
    第三节 融合与开拓——当代水墨女性艺术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西方学者专访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9)从“艺术生态”与“当代语境”看水墨艺术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艺术生态”下的水墨变迁
    第一节 古代“艺术生态”下的传统水墨画
        一、传统水墨画的历史简述
        二、传统水墨画的特点与古代“艺术生态”
    第二节 近现代“艺术生态”与水墨画的变革
        一、近现代“艺术生态”的剧变与水墨画
        二、水墨画在近现代变革中的两条路线
第二章 现代“艺术生态”下的水墨转型
    第一节 现代“艺术生态”与水墨的“现代性”
        一、关于“现代性”
        二、现代“艺术生态”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性”水墨形态的两种取向
        一、侧重现实表达的具象水墨
        二、侧重抽象化与媒介性的实验水墨
第三章 “当代语境”中的水墨演进
    第一节 当下的“艺术生态”与“当代语境”
        一、当下“艺术生态”的变化
        二、“当代语境”与文化特质
        (一)后殖民主义与文化身份的自觉
        (二)“景观社会”下的图像化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同质化
    第二节 水墨的当代演进
        一、水墨演进所面临的问题
        二、“当代性”与水墨实践
结语:水墨艺术如何“生长”
    一、水墨的生长之势
    二、“当代性”生长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附件

(10)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媒材对中国画当代性拓展的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蜕变中的拓展——中国漆画十年发展研究(2010—2019)[J]. 牛冬冬. 美术, 2021(10)
  • [2]城市题材水墨画的当代性研究[D]. 吴丹丹. 渤海大学, 2021
  •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4]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D]. 白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从材料语言、文化身份到认知方式、问题场域?——讨论“新水墨”的视角[J]. 胡斌. 美术学报, 2020(04)
  • [6]精神还乡 ——王向阳漆画创作研究[D]. 闫雪朋. 南昌大学, 2020(01)
  • [7]黑龙江省历届水彩画双年展中的创作脉络与发展研究[D]. 贺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D]. 张远.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5)
  • [9]从“艺术生态”与“当代语境”看水墨艺术的“生长”[D]. 赵岳.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媒介拓展当代中国画的可能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