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阴性胆管造影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多层螺旋CT阴性胆管造影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一、阴性法多排螺旋CT胆系成像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陆大军,袁为标,朱玉春[1](2013)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联合曲面重建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胆道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腔狭窄或者阻塞所引起的胆汁通过障碍,从而出现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症状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梗阻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的早期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治疗前准确判断梗阻的原因、明确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胆管周围的情况,对于临床

范雷[2](2013)在《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通过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DSCT)对临床拟诊为阻塞性黄疸的病患行双能量扫描,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VNC)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检查的30例经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475岁,平均57.9岁,口服对比剂前先行常规腹部平扫(CNC),然后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动脉期强化扫描,最后行常规门静脉期强化扫描,之后采用肝脏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Liver VNC,经参数调整,对双能量强化图像进行处理,得到VNC图像,以常规平扫图像为金标准比较VNC图像在病灶检出中的准确性,并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图像信噪比(SNR),用轶和检验分析患者不同扫描方式接受的总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以常规平扫图像为标准,VNC图像病灶检出率100%,其中胆囊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管肿瘤11例,壶腹部肿瘤3例,胰腺肿瘤5例,VNC组图像瘤可见度、诊断接受度低于CNC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T值及信噪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VNC图像质量略有下降,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在结石和肿瘤等病变检出中无明显差异,在剂量统计分析中虚拟组较常规组低,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结论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病因诊断时,虚拟平扫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且不影响结石和肿瘤等病变的检出,使其取代常规平扫成为可能。意义黄疸(jaundice)是指由于血浆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导致的皮肤、结膜和粘膜出现的橙黄色改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征象,其中阻塞性黄疸不仅对肝脏的形态和功能有很大影响,对除了肝脏之外的脏器也有巨大的影响,例如心血管、肾脏、胃肠道、胰腺等。虽然良性病因常占大多数,为胆石症、胆管炎症、寄生虫病、胆管憩室、先天性胆管异常、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胆管狭窄、胆总管周围组织粘连等,但是恶性阻塞性黄疸往往起病隐匿,病因复杂,既可为原发于肝、胆、胰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肝细胞癌、壶腹周围癌等,也可以为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侵犯胆道,而且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大意义。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阻塞性黄疸患者受检方法主要有B超、CT、MRCP、ERCP等,但B超诊断准确率较低,MRCP无法对病变周围血管情况做出评价,ERCP检查存在创伤性和风险性,可能发生并发症,CT扫描速度快,且可以获得任意平面的重建图像,对胆总管下段小病变的显示极为有利,对胆系疾患的诊断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当前对阻黄患者过度检查、盲目检查时有发生,不但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而且增加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虚拟平扫技术的应用使阻塞性黄疸的检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虚拟平扫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节省扫描时间,减少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可以为临床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足够的帮助。

郑柏军,李欣[3](2013)在《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梗阻性黄疸多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前者称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发生在30岁以下,而中年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为结石梗阻性黄疸或肿瘤梗阻性黄疸〔1〕。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治疗方案也不同。目前多通过腹部B超、CT、MRI、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

华凤伟[4](2012)在《64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及VR融合技术在肝门部胆系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VR图像融合技术),充分显示胆管、肝动脉及门静脉解剖关系、变异以及病例分期进行术前评估,为外科手术计划制定、提供详细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拟行肝门部胆系手术、术前行64排CT增强扫描,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岁),进行术前检查,应用设备为美国GE公司首批宝石能谱CT(DiscoverHD750)及LightSpeedVCT型64层128层螺旋CT成像系统,患者空腹,于扫描前15min口服温开水500mL以充盈胃腔;仰卧位屏气,扫描范围从右膈顶至第二腰椎下缘。经平扫确定病变范围后,以高压注射器(德国Ulrich Missouri XD2001)经肘前静脉以4.0mL/s速率注射碘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L,拜耳先灵公司),剂量为1.5mL/kg体重,采用智能跟踪技术,选取降主动脉为监测层面,当CT值达到150Hu时启动扫描,采集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扫描图像。扫描参数:标准重建,螺距0.984:1,转速0.6S,5mm层厚重建,5mm间隔,120kV,200~300MA,512×512矩阵。扫描结束后,以标准算法将原始图像以0.625mm层厚,0.625间隔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xial Source Image,ASI)后传至GE AW4.5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各项重建,将检查结果经过后处理后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图像,其中30例获得清晰的肝固有动脉及肝左肝右动脉图像,25例获得门脉图像,10例获得肝右动脉分支胆囊动脉的图像,10例扩张的胆管均清晰显示,动脉、静脉、胆管融合成功的图像10例。30例患者中25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以上结论腹腔镜术中均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转外院手术治疗,随访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总管多发结石。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均行开腹手术,术中证实。结论:本研究应用64排螺旋CT首次在国内成功完成动脉、门静脉、胆道系统融合图像,充分描绘了动脉、门静脉及胆道系统三者的解剖关系,发现解剖变异,详细的评估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开腹手术可行性以及难易度。

高飞[5](2012)在《饮水低张多层螺旋CT胆道成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胆道梗阻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以黄疸、腹痛为主,患者多起病急,症状较严重。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可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样。临床常用有创的检查方法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以及经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静脉胆道造影(IVC),无创的检查方法为:X线口服胆囊造影、B超、CT胆道成像(CTC)以及磁共振胰胆成像(MRCP)等。以上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或灵活组合运用。目前,此方面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依靠无创性影像学检查,而MSCT,因其价格便宜、检查方便、信息量大、适应症宽,成为临床医生在胆道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MSCT在胆道成像方面的检查,分为螺旋CT胆道成像(Spiral CT Cholangiography,SCTC)及阴性法螺旋CT胆道成像(negative MSCT Cholangiography N-CTC),阳性法胆道成像需要静脉注射或者口服胆系造影剂,在造影剂充盈胆系时进行扫描,利用含阳性造影剂的高密度胆系与周围低密度肝脏组织的密度差异,可以获得胆系的三维成像,但SCTC受血清胆红素影响较大,加上检查准备时间长,目前应用较少。阴性法CT胆道成像,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胆道成像技术,原理为通过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对胰腺、肝脏、胆管壁等实质脏器强化而胆道系统不排泄造影剂,从而使胆道系统呈现相对低密度而成像。目前此法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日益得到认可。本研究中运用饮水低张下MSCT胆道成像方法,是以N-CTC为基础,在准备工作中要求患者分时段大量饮水,充盈十二指肠圈,扫描前15分钟臀部肌肉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对十二指肠圈及壶腹部括约肌松弛,充分显示扩张的胆道系统,提供尽可能多的诊断信息,以达到方便诊断的目的。CT检查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在定性、定位、术前分期、手术选择方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CT检查,是临床及影像学医生的必要任务。目前我们使用的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时间快,单位时间覆盖率高,可以一次屏气像完成胸腹部扫描,采集信息多,图像伪影少,扫描及重建层厚变薄,层厚可达到0.625mm,同时拥有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达到各向同性要求,目前后处理工作站上提供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ner-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以及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等重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CT以轴位观察为主的模式,提供了立体的、多角度观察病变的方式,对胆道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定位、定性诊断大有帮助。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病例对饮水低张下MSCT与非饮水低张MS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方面进行对照性研究;第二部分对MPR、CPR、MinIP三种三维重建方法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应用价值;第三部分对良、恶性胆道病变在饮水低张下MSCT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在胆道梗阻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对既行饮水低张MSCT检查,又做磁共振MRCP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MSCT及MRCP对胆道梗阻患者定位、定性准确率进行比较。研究一饮水低张MSCT胆道成像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影响目的:探讨饮水低张MSCT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0例因梗阻性黄疸行MSCT胆道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低张组与常规组两组,低张组70例行饮水低张下MSCT胆道成像;常规组70例常规MSCT胆道成像。两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或ERCP结果对比,比较两组间在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差异。结果低张组在胆道第3段定位准确性高于常规组(χ2=4.09,P<0.05),低张组在恶性病变定性准确率高于常规组(χ2=6.73,P<0.01)。结论饮水低张MSCT技术在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研究二三维重建技术在饮水低张MSCT胆道成像中的应用目的比较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三维重建方法为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最小密度投影法(MinIP),对三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三种图像质量间秩和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在满足诊断要求评分中三者秩和检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三种重建方法单独诊断定性、定位诊断正确率最高的为MPR。结论三种三维重建方法中对胆道梗阻性疾病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是MPR,合理选择和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是轴位图像的良好补充,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价值。研究三良、恶性胆道梗阻疾病饮水低张MSCT表现分析目的分析胆道良、恶性疾病的表现在饮水低张MSCT,探索饮水低张MSCT在胆道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患者胆系扩张形态、程度以及梗阻端部位、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在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扩张程度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胆管扩张形态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端形态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阻部位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位梗阻提示恶性可能。动态增强中,恶性肿瘤则因病理种类不同而表现各异。结论认真比较分析良、恶性胆道梗阻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能提高MSCT诊断的准确率。研究四饮水低张MSCT胆道成像与MRCP的对照研究目的对比饮水低张MSCT及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饮水低张MSCT及MRCP下的定位、定性准确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定位准确率接近,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饮水低张MSCT是MRCP的良好替代和互补的检查方法。

付筱童[6](2012)在《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加有益的帮助。评价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性疾病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方法收集77例胆管下段梗阻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良性和恶性2组,良性41例,恶性36例。所有病例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传至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其中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做经皮经肝内胆管造影术检查。所有病例均获得病理结果。由2位影像专家对上述两种资料进行分析,如出现争议则请第三名医师参与共同商量后确定最终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指标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图像显示。1.128层螺旋CT对胆管梗阻程度诊断的准确率96.10%,灵敏度95.12%及特异度分别为97.22%。2.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在胆总管扩张程度和梗阻端变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及128层螺旋CT与PTC对恶性胆管下段梗阻胆管扩张程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指值=0.89。3.128层螺旋CT在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长度的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之间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PTC与128层螺旋CT两种方法对恶性组测量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可以作为临床疑诊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高,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128层螺旋CT和PTC测恶性胆管梗阻胆管扩张程度及梗阻部位距肝门距离有较好的一致性。128层螺旋CT诊断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疾病是十分有效的检查方法。

孙丽丽,谭晓天[7](2011)在《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胆道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日益增多,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佳检查方法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就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加以综述。

杨丽[8](2011)在《胆系疾病成像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离体模型在比较影像学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64排CT、B超、MRI结合MRCP、X线在离体胆系疾病模型(模拟胆管、模拟胆管结石、模拟胆囊结石、模拟胆囊息肉样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用6根已知管径(管径分别是3mm、6mm、8mm、10mm、12mm、16mm)的塑料管代替胆管,其内注入1:400的造影剂(泛影葡胺注射液)作为模拟胆汁,封闭两端后,在各影像学方法下成像,测量其管径,并与实际管径相比较;2、15个模拟胆管分为3组(每组管径分别是6mm、8mm、10mm、12mm、16mm),每个模拟胆管内随机放入大小不同结石0-9枚(共72枚),结石来自于胆系结石病人术后标本,经生理盐水冲洗,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注入模拟胆汁后封闭两端。在各影像学方法下成像,测量结石大小,并与实际测量相比较;3、离体猪胆囊作为模拟胆囊,每个胆囊放入大小不等结石0-6枚(共74枚),注入模拟胆汁后,用3.5号手术线结扎胆囊口,在各影像学方法下成像,测量结石大小,并与实际测量相比较;4、模拟胆囊翻开后,用3.5号手术线结扎胆囊壁,模拟胆囊息肉病变,注入模拟胆汁后,用3.5号手术线结扎胆囊口,在各影像学方法下成像,测量结石大小,并与实际测量相比较。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模拟胆管直径的测量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较接近,多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各检查方法与实际测量两两比较,发现只有64排CT与实际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查方法与实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4排CT、B超、MRI结合MRCP、X线对模拟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度分别是:93.3%,73.3%,86.7%,100%。3、64排CT、B超、MRI结合MRCP、X线对模拟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度分别是:80%,90%,65%,70%。4、64排CT、B超、MRI结合MRCP、X线对模拟胆囊息肉的诊断准确度分别是:65%,80%,50%,60%。5、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模拟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检出率的比较:直径<5mm和5mm≤直径<1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系疾病的离体模型可以用于影像学诊断价值的比较;2、64排CT结合MPR后处理对模拟胆管直径的测量诊断价值高于超声、MRCP和X线检查。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探讨64排CT、B超、MRI结合MRCP、ERCP对临床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高度怀疑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或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共86例,进行影像学检查,跟踪其手术和/或病理结果,或与ECT取石术、PTC置架术结果进行比较。按不同疾病分组,进行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64排CT、B超、MRI结合MRCP、ERCP对胆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67.4%、65.1%、65.1%、90%。ERCP准确率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与B超、MRCP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4排CT结合MPR、CPR对梗阻性黄疸诊断准确率比常规断面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影像学检查方法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最高(100%,90%),B超诊断准确率最低(78.3%,58.3%); ERCP准确率高于超声和MRCP、CT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T与ERCP和MRCP比较、超声与MR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4排CT结合MPR、CPR图像对胆系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的诊断价值优于横断位及超声、MRCP检查;2、在胆系疾病的影像诊断比较中,超声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是胆囊结石和息肉样病变;3、MRCP对阻塞性黄疸的定位诊断价值较高,定性诊断较64排CT、ERCP略低;4、ERCP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是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取代的。

孙丽丽[9](2011)在《ERCP或T管造影后CT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对胆道疾病应用价值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对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或T管造影图像与ERCP或T管造影后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进行比较,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评价ERCP或T管造影后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行ERCP或T管造影患者67例,本组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46-91岁,平均年龄为(68.3)岁,其中行ERCP32例,T管35例。该组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后,向胆管内注入25%泛影葡胺40ml,由两名诊断医生在透视下仔细观察注药的全过程,多角度观察后摄片(均由philips omni DIAGNOST胃肠X线机进行),摄片后随即阅片并采用日立(HITACHI)ECLOS 16排螺旋CT行上腹部扫描,扫描参数:管球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层厚4mm,螺距0.65×16,间距3mm。患者仰卧,扫描时屏气10-20S,范围从隔下2cm至第2腰椎体下缘,包括整个肝胆系统,十二指肠壶腹及胰头部。随后将其0.625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传到AW.44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该组中全部ERCP患者、部分T管造影患者获得病变病理结果。利用CT多模式重建技术对已行T管造影或ERCP术的患者经CT扫描后行MPR、CPR及MIP,并与X线造影图像(主要包括ERCP和T管)进行对比。对于胆管内阳性结石及气泡影的定性诊断,通过CT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于除阳性结石及气泡影外负性阴影的定性诊断则以手术或病理作为最后诊断对照的金标准。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种诊断方法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方面,X线造影成像与造影后CT扫描联合MPR、CPR、MIP诊断准确率达100%,两者无明显差别。2.本组病例中X线造影定性准确率为62.7%,CT联合多模式重建定性准确率为85.1%。其中X线造影对于胆系结石的定性准确率为72.4%,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系结石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9.3%;X线造影对于胆道炎性狭窄的定性准确率为77.8%,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道炎性狭窄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X线造影对于胆道恶性占位的定性准确率为60.8%,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道恶性占位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6%。3.对于胆道系统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造影后CT扫描联合MPR、CPR、MIP明显高于X线造影图像,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便捷、无创、临床方便可行,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胆道立体解剖结构,辨别胆道内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通过X线造影未能明确的病变,采用X线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提高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3.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重建除了能提供整个胆道系统的信息,还能提供胆道系统之外的信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诊断信息。

肖晶晶[10](2010)在《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肝外胆管癌作为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影像工作者们的重视。本研究主要探讨64排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在肝外胆管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收集经手术、ERCP活检及胆管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78例,采用GE 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机)及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所有病人CT扫描前均禁食6-8小时,扫描前20分钟分为指导喝水组和低张+指导喝水组,对其胃肠道准备满意率进行研究。52例病人行64排螺旋CT扫描,28例行16排螺旋CT扫描,对扫描所得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两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52例行64排螺旋CT机扫描者,在ADW4.3工作站上对其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获取ASI并得到VR、MPR、CPR和MinIP等后处理图像,比较其诊断使用率;着重分别对ASI、CPR及MPR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①显示肿瘤本身形态、位置,胆管全貌②肿瘤、胆管周围侵润、转移情况③肿瘤综合评价等。78例病人中,低张+指导喝水组比指导喝水组胃十二指肠圈显示满意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759,P<0.05);64排螺旋CT图像质量优于16排螺旋C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3.216,P=O.001<0.05)。52例行64排螺旋CT机扫描者,各种重建图像中,ASI、MPR及CPR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显示肿瘤自身特点方面,CPR优于MP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26<0.05);在显示其他伴随征象方面,MPR优于CP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8.508,P=0.004<0.05);联合使用ASI+CPR+MPR,其诊断率高于单纯ASI组,虽然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748,P=0.097>0.05)①低张+分段指导喝水法是上腹部检查较理想的方法②64排螺旋CT图像质量优于16排螺旋CT,应得到广泛应用③各种重建方法中,CPR对显示肿瘤直接征象有绝对优势,MPR对显示肿瘤间接征象最具有辅助作用④联合ASI+CPR+MPR,以达到较高的正确诊断率,必要时可加用VR、MIP、MinIP等其他重建方法⑤肿块型胆管癌多以延迟强化为主,管壁浸润型及腔内生长型胆管癌强化方式多样,部分病例动脉期可明显强化⑥肝门区胆管癌常伴有胆囊缩小,中下段胆管癌胆囊体积常增大

二、阴性法多排螺旋CT胆系成像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性法多排螺旋CT胆系成像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联合曲面重建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2)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
2 结 果
    2.1 梗阻部位和程度的判断
    2.2 梗阻性质的判断
        2.2.1 肝内外胆管结石
        2.2.2 胆总管囊肿
        2.2.3 胆管炎、急慢性胰腺炎
        2.2.4 胆系、胰腺恶性占位病变
    2.3 诊断符合率
3 讨 论

(4)64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及VR融合技术在肝门部胆系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饮水低张多层螺旋CT胆道成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饮水低张 MSCT 胆道成像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二 三维重建技术在饮水低张 MSCT 胆道成像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良、恶性胆道梗阻疾病饮水低张 MSCT 表现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四 饮水低张 MSCT 胆道成像与 MRCP 的对照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7)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X线检查
    1.1 口服法胆囊造影
    1.2 静脉胆道系统造影
    1.3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1.4 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1.5 术中胆道造影
    1.6 术后“T”形管造影
2 CT检查
3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4 超声
5 超声造影
6 胆道镜
7 胆系仿真内窥镜
8 前景展望

(8)胆系疾病成像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附录
    A 英文缩略语
    B 综述
        参考文献

(9)ERCP或T管造影后CT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对胆道疾病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肝外胆管癌64排螺旋CT扫描前准备及多种后处理技术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64排螺旋CT在肝外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阴性法多排螺旋CT胆系成像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联合曲面重建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疾病中的应用[J]. 陆大军,袁为标,朱玉春. 山西医药杂志, 2013(09)
  • [2]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范雷.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3]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J]. 郑柏军,李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2)
  • [4]64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及VR融合技术在肝门部胆系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D]. 华凤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5]饮水低张多层螺旋CT胆道成像的临床研究[D]. 高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6]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段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D]. 付筱童. 辽宁医学院, 2012(04)
  • [7]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J]. 孙丽丽,谭晓天. 中国医疗设备, 2011(06)
  • [8]胆系疾病成像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杨丽. 蚌埠医学院, 2011(01)
  • [9]ERCP或T管造影后CT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对胆道疾病应用价值的探讨[D]. 孙丽丽.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10]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D]. 肖晶晶. 郑州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多层螺旋CT阴性胆管造影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