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车”带动21世纪化工产业发展

“三套车”带动21世纪化工产业发展

一、拉动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三套车”(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群[1](2017)在《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开始多样化。城市化带来的喧闹拥挤、雾霾、食品安全等问题促使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归隐乡村,享受释放心灵的慢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成都“农家乐”的兴起和北京民俗村的引领下,国内乡村旅游日臻完善。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关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因其在经济、产业、就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已被国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旅游精准扶贫等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力量。在乡村旅游需求旺盛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机遇下,广大乡村顺势提升当地旅游设施环境、打造并整合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迅速风靡全国。本文通过对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下称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实地调查,剖析当地乡村旅游在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经营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与监管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发展的局限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室韦乡乡村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室韦乡乡村旅游的科学、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该部分主要是第1章绪论,包括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现状分析。该部分包括第2和第3章。第2章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旅游资源赋存、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三个方面对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现状梳理分析。第3章笔者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对室韦乡乡村旅游者的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现状。第三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限性及发展策略。该部分包括第4和第5章。第4章在对前两章室韦乡乡村旅游供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地存在着旅游设施落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经营模式陈旧,旅游生态环境和“乡村性”遭到破坏,政府旅游规划和市场监管缺乏,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足6个方面的问题。第5章基于调查结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旅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经营模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和“乡村性”,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强力营销以及实施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策略。

马虎兆[2](2012)在《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文中提出知识产权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较多是从法律范畴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的实际,从经济视角和产业视角入手,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量研究、访谈研究、个案研究、统计分析、专利分析等方式,系统地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中国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中国知识产权的未来走向”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改进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构建一套知识产权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评价。提出了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在总结世界主要知识产权发达国家特点基础上凝练出了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特征,基于SMART原则构建了知识产权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国家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总体水平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是知识产权强国,综合实力位居前三;中国知识产权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充满活力,活力因子得分较高,但是高水平专利少、国际化程度低、知识产权保护弱、专利影响力小、技术贸易逆差大,说明中国知识产权的质量、效益和制度水平较低,距离知识产权强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其次,从产业角度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判断我国中观产业层面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分别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个代表性的领域,分析其专利水平,对其专利布局是否能够支撑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生命周期、专利权人、技术领域、区域布局等角度对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技术领域专利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知识产权薄弱,国外企业占据主动,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国内专利技术含量不高,起步相对较晚。相比较而言,国外企业的专利布局较早,专利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垄断正在形成。第三,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分析,以天津为例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企业知识产权近年来发展较快,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初步走上正轨,初步具有了知识产权经营的观念,核心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比较,没有从战略层面上系统部署,知识产权积累较为薄弱,整体技术水平薄弱,专利质量不高,知识产权国际化严重滞后,运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经营还比较初级,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缺乏,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包围之势,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第四,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用实证的方式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绩效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它变量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知识产权制度的绩效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不断增强;(2)知识产权制度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绩效有所不同;(3)知识产权制度与人力资本和产业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较为显着,与FDI的相互作用不显着,而市场体制很多时候表现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替代或者抑制作用;(4)知识产权制度自身逐步完善是促使知识产权制度绩效增长的重要方面。

彭缠曹[3](2010)在《乙醛乙酸一步气相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可再生、可替代化石能源转化成气态、液态和固态燃料以及其它化工原料或者产品的碳资源。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对全球性坏境问题的关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生物油即生物质裂解油,具有原料充足、可再生、价格低廉、提质后作为液体燃料利用热值高和污染较小等优点,因而生物油提质技术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生物油因其本身的高粘度性、热不稳定性、腐蚀性和组成的复杂性等不能直接用作发动机燃料,必须经过适当的提质后才能转化为优质的燃料油。目前大量的研究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加氢及酯化,但很少有报道使多相加氢和酯化组合成一步进行生物油降解。本论文主要从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剂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的性能评价进行研究,以期为生物油提质在发动机燃料使用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本论文以γ-A12O3、SO42--TiO2/γ-Al2O3和HZSM-5为载体,研究各载体对铂-钻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不同,Pt-Co/γ-Al2O3、Pt-Co/SO42--TiO2/γ-Al2O3和Pt-Co/HZSM-5催化剂在催化活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别。首次发现HZSM-5是乙醛和乙酸气相一步加氢酯化反应铂-钴催化剂的一种优良载体。与Pt-Co/HZSM-5相比,Pt-Co/γ-Al2O3和Pt-Co/SO42--TiO2/γ-Al2O3活性较低。结果表明,Pt-Co/HZSM-5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为:还原温度为400℃,反应温度为240℃,焙烧温度为450℃,催化剂用量为2.0g。以HZSM-5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单金属镍、钴的双功能催化剂。系统研究了负载量、焙烧温度、还原温度、反应温度、氢醛比以及催化剂用量对Ni/HZSM-5和Co/HZSM-5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Ni/HZSM-5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为:镍的负载量为15%,催化剂焙烧温度为723K,还原温度为973K,反应温度为473K,氢醛比为5以及催化剂用量为2.0g。与Ni/HZSM-5催化剂相比,Co/HZSM-5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为:钴的负载量为10%,催化剂焙烧温度为723K,还原温度为773K,反应温度为513K,氢醛比为5以及催化剂用量为2.0g。实验结果发现,负载型单金属Ni/HZSM-5催化剂较负载型单金属Co/HZSM-5催化剂有更高的活性。本文初步探索了含微量贵金属掺杂的双金属催化剂Pt-Ni/HZSM-5和Pt-Co/HZSM-5在乙醛和乙酸气相一步加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系统研究了负载量、焙烧温度、还原温度、反应温度、氢醛比以及催化剂用量对Pt-Ni/HZSM-5和Pt-Co/HZSM-5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证明,添加微量的Pt,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性能明显优于Ni/HZSM-5和Co/HZSM-5。结合XRD测试结果证实,微量Pt在催化剂表面处于高分散状态,从而促进了催化活性的提高。

程树培[4](2008)在《鄂尔多斯草原插队40周年回访录》文中研究说明1968年10月21日,我们1000多名南京知青乘专列启程,于10月28日到达鄂尔多斯插队。今年是插队40周年,我们夫妇都曾是插队的南京知青,2008年8月3日在呼和浩特汇合,第二天下午开始回访,依次为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东胜区、鄂托克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

王敏[5](2007)在《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理论迅速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开始从经典的技术推动、市场拉动的线性模型过渡到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知识存量与基础研究互相联系的一体化创新和网络模型,技术创新研究视野也开始从企业扩展到部门、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层面,强调创新主体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协同作用的创新系统理论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产业集群中,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之一,而在产业集群组织系统内,社会资本是创新的关键所在。企业作为集群的组成要素,其社会资本对集群的创新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就非常有意义。论文在现有企业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出发,以强关系、弱关系和结构洞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资本,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模型和典型案例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运营情况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本论文的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创新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从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现状出发,对社会资本中强关系和弱关系、“结构洞”进行了细致分析。第三章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它如何影响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一个是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的创造和流通;另一个是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的激励机制。第四章利用社会网络模型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对集群创新的正向影响。并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中的运营情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对我国的集群社会资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第五章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和今后可发展的方向。

许华胜[6](2007)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笔者本科学习的是材料化学专业,在同济大学投资研究所就读研究生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汉唐证券委托项目“新材料行业研究”和“振兴行动”教育计划——“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数据库建设”等课题研究。在行业研究和企业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纳米材料产业调研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的深入思考,并将之作为本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材料发展的历史。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往往引起生产力的大发展。从石器、陶瓷器、青铜、铸铁、钢、塑料到形形色色新材料的出现,均标志着一个相应经济发展历史时期的到来;而每一次材料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强国的诞生。纳米材料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纳米时代悄然来临。纳米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挑战。我国纳米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水平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不大,有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产业化方面有一定差距,我们要避免重蹈计算机技术和超导技术的覆辙,利用这一轮技术革命实现我国经济振兴与腾飞的梦想。本文第一章导论首先界定和阐述研究对象,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简要分析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化机制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接着对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和纳米材料产业化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综述。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或二者的结合,纳米材料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途径,是纳米材料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结果,为纳米材料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学研合作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一种较好模式,我国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引导。第三章和第四章全面详实地研究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对纳米材料产业作充分的研究论述,并对国内外纳米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作比较研究,从中找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科研投入不足、科技转换介面不畅以及产业环境有待改善等。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并与美日欧等纳米材料强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作比较,进一步剖析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机制不完善;融资机制不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不规范;政策法律法规需要改革创新。最后,选用ANP结构模型,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作评价。第七章是解决问题,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健康快速推进的对策措施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全文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本论文具有以下创新之处:1)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剖析纳米材料产业化中的深层次问题。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2)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进网络分析法(ANP)并做实证研究。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3)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及其子模型,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以期有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健康进行。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4)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角度对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研究,并做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纳米材料产业的全面了解。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

王朴[7](2006)在《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哲学的STS研究框架中,经济发展值得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本文以平顶山地区经济发展为案例,从产业经济、特色经济、循环经济等三个方面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与互动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索和对策分析。在分析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中科技约束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进步在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产业升级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对高新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地区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了地区特色经济范畴与机理,对发展地区特色经济进行了哲学思考,探讨了科技进步在地区特色经济形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依赖科技进步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分析指出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并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哲学思考,探讨了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提出了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熊德[8](2006)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三角地处长江入海口和东部沿海中段,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它的发展后劲在我国三大都市带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稳步进行,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突现,其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将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 本文首先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对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明确新的长三角区域概念之后,本文深入剖析了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使得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区域统一协调的难度较大,并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层面上的政策干预和指导,在地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区域经济同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统一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同时,由于产业水平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长三角区域内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也进一步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的健康快速发展。依靠大量资源和能源来支撑其发展的模式已经接到了末路,要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长三角面临巨大的挑战,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本文指出,长三角区域的长远发展必须摒弃资源消耗型和简单加工业同构竞争的旧有模式,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和系统观,依靠功能定位来解决同构竞争问题。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依靠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破解发展瓶颈,最终确立起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体系。同时,由于长江沿江地区是新世纪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和稳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实现中国重大发展战略的先导地区。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是目前中国的交通、商业、金融较为发达的地区及全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如果把长三角放大到长江流域的广阔背景中去,将长三角发展提升至“长江战略”的高度,长三角区域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王秉坤[9](2006)在《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竞争与较量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基本法宝。石油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专业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了推动自身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石油工业的重组与调整。各大石油公司的合并重组,使世界石油石化业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能否果断采取对策,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进程,并提高整体素质,是决定着我国石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石油企业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究开发体系,并有部分石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其总体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和进程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加入WTO新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过程,迅速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尽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本文从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技术体系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了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归纳出我国石油企业学习和借鉴的要素及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适合我国的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提出了“面向企业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化模式。最后,结合某油田现有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现状,提出了优化该油田产业化模式的思路,并对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晓艳[10](2005)在《生物油及相关生物质原料的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吉林省科技厅发展重点项目“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课题编号:20000320)的一部分,在以自行开发研制的以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的生物质热裂解系统成功制取生物油试验的基础上开展的。 本文详细归纳了国外及我国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国内外关于生物油组成成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生物质原料的散粒体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原料的粒径、堆积密度和休止角。生物质原料的散粒体特性对流化床反应器以及整个装置系统的设计都是非常必要的,它们也是生物质热裂解实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范式洗涤纤维法对不同种类生物质原料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试验所制取的生物油进行物理特性分析,主要包括生物油的密度、pH值、粘度和热值,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对比分析;利用现行组分分析的先进分析方法GC-MS对生物油的组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和不同原料所生成生物油成分的组成情况。通过生物油的成分分析解释了生物油高含氧和高含水特性。另外,根据生物油的成分分析可以确定出品质好、产油率高的生物油,为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试验参数的确定提供可靠的数据。 为了优化生物油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结合国外在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成果,从定性上对相关生物质原料化学组成成分的热裂解反应机理做了粗略的探讨。 总之,有关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方面的这些基础性研究,为生物质热裂解技术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对现有生物质热解装置的设计、试验工况参数的优化、产物的预测以及试验设备的扩大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拉动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三套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动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三套车”(论文提纲范文)

(1)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研究理论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现状
    (一)室韦乡乡村旅游资源环境
        1.旅游区位概况
        2.乡村自然环境
        3.乡村人文环境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资源赋存
        1.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
        2.人文民俗类旅游资源
        3.边境口岸类旅游资源
        4.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5.乡村旅游资源赋存评述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系统
        2.游览服务设施
        3.旅游工程管线
        4.旅游环卫设施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与细分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二)旅游市场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1.旅游者结构特征
        2.旅游者消费行为
        3.旅游者满意度调查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重点细分市场评述
四、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局限性剖析
    (一)室韦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二)室韦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三)室韦乡旅游经营“飞地化”,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室韦乡生态环境和“乡村性”遭到城市化、商业化破坏
    (五)室韦乡政府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六)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足,缺乏知名旅游品牌
五、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讨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先进实践经验
        1.国内乡村旅游先进经验
        2.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经验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发挥室韦乡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各项保障措施
        2.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室韦乡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3.实施当地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的旅游经营模式,实现共赢
        4.保护室韦乡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化、商业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5.打造室韦乡精品旅游品牌,以“4P”营销组合加大营销力度
        6.推进室韦乡跨区域旅游合作,发挥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优势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形势分析
        1.1.2 我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
        1.1.3 知识产权发展阶段的判断
        1.1.4 知识产权发展适应性分析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知识产权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产业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2.2.1 RFID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2.2.2 研究述评
    2.3 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研究简评
    2.4 知识产权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
        2.4.1 知识产权对于创新影响的研究
        2.4.2 知识产权对于贸易影响的研究
        2.4.3 知识产权对于FDI影响的研究
        2.4.4 知识产权对于技术许可影响的研究
        2.4.5 知识产权对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2.5 知识产权发展策略相关的研究
        2.5.1 国外知识产权发展的研究
        2.5.2 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建议研究
        2.5.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3.1.1 引言
        3.1.2 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
        3.1.3 知识产权强国的一般特征
        3.1.4 国家层面知识产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5 知识产权强国的评价与实证分析
        3.1.6 结论
    3.2 我国传统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以打击乐器为例
        3.2.1 总体情况
        3.2.2 专利管理图分析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专利技术功效分析
        3.2.5 国内外企业研发宽度与专利布局分析
        3.2.6 主要结论
    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水平分析——以 RFID为例
        3.3.1 专利管理图分析
        3.3.2 技术领域分析
        3.3.3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
        3.3.4 主要结论
    3.4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分析——以天津为例
        3.4.1 天津市主要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3.4.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3 结论
第四章 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总体作用的计量分析
    4.1 前言
    4.2 理论框架
    4.3 数据说明
    4.4 计量检验和结果分析
    4.5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五章 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统计分析
    5.1 知识产权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统计分析
        5.1.1 专利数量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2 专利密度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3 专利质量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4 不同产业的专利保护程度
        5.1.5 专利与出口的关系
        5.1.6 专利对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5.1.7 专利对于研发竞争的影响
        5.1.8 专利制度与产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5.2 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方式的统计分析
        5.2.1 研发投入和专利活动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5.2.2 知识产权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
        5.2.3 专利数量促进了利润率显着增加
        5.2.4 知识产权保护对FDI具有明显影响
        5.2.5 专利制度能够推动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
        5.2.6 专利促进了区域贸易发展和国际化
        5.2.7 专利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5.2.8 专利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知识产权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
    6.1 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案例研究
        6.1.1 南通概况
        6.1.2 主要渠道
        6.1.3 主要做法
        6.1.4 前提发展条件
        6.1.5 主要启示
    6.2 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升级的案例研究
        6.2.1 基本情况
        6.2.2 主要成效
        6.2.3 知识产权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6.2.4 主要做法
        6.2.5 主要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总体思路
    7.1 基本理念
    7.2 工作定位
    7.3 当前知识产权发展几个值得注意的关系
    7.4 工作路径
    7.5 构建国家知识产权体系
    7.6 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重点任务
        7.6.1 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地位
        7.6.2 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7.6.3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
        7.6.4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
        7.6.5 优化知识产权制度
        7.6.6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水平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乙醛乙酸一步气相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利用
        1.1.2 生物质能资源的利用现状
        1.1.3 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1.3.1 经济意义
        1.1.3.2 生态环境意义
        1.1.3.3 社会意义
    1.2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概念
        1.2.2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研究现状
    1.3 生物油的组成和提质研究进展
        1.3.1 生物油的组成
        1.3.2 生物油的提质技术
        1.3.2.1 物理法提质技术
        1.3.2.2 化学法提质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2.1 载体的选择
        2.2.2 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酸催化剂SO_4~(2-)/TiO_2
        2.2.3 氯铂酸溶液的配制
        2.2.4 负载型钴基催化剂的制备
        2.2.5 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
        2.2.6 负载型铂-钴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2.7 负载型铂-镍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实验
第3章 载体对铂钴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载体为γ-Al_2O_3负载双金属铂-钴催化剂的制备
        3.2.2 载体为SO_4~(2-)-TiO_2/γ-Al_2O_3负载双金属铂-钴催化剂的制备
        3.2.3 载体为HZSM-5负载双金属铂-钴催化剂的制备
    3.3 三种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中的活性评价
        3.3.1 还原温度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Ni/HZSM-5、Co/HZSM-5气相催化乙醛乙酸加氢酯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过渡金属镍负载在载体HZSM-5上催化性能的研究
        4.3.1 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Ni负载量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4.3.3 焙烧温度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4 还原温度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6 氢醛比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7 催化剂用量对Ni/H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8 本节小结
    4.4 过渡金属钴负载在载体HZSM-5上催化性能的研究
        4.4.1 负载型钴基催化剂的XRD表征
        4.4.2 Co负载量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3 焙烧温度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4 还原温度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5 反应温度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6 氢醛比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7 催化剂用量对Co/H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8 本节小结
    4.5 结论
第5章 Pt-Ni/HZSM-5、Pt-Co/HZSM-5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Pt-Ni/HZSM-5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5.3.1 Ni负载量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2 焙烧温度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3 还原温度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4 反应温度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5 氢醛比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6 催化剂用量对Pt-Ni/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3.7 本节小结
    5.4 Pt-Co/HZSM-5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5.4.1 Pt-Co/HZSM-5催化剂的XRD表征
        5.4.2 Co负载量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3 焙烧温度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4 还原温度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5 反应温度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6 氢醛比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7 催化剂用量对Pt-C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5.4.8 本节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集群创新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理论
    2.1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2.2 社会资本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
        2.2.1 强关系的意义
        2.2.2 弱关系的意义
    2.3 社会资本中的结构洞
        2.3.1 结构洞的定义
        2.3.2 结构洞的意义
        2.3.3 知识网络中的结构洞分析
第三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关系
    3.1 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的创造和流通
        3.1.1 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的创造
        3.1.2 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的流通
    3.2 企业社会资本对集群创新的激励作用
        3.2.1 企业社会资本与细密的分工
        3.2.2 企业社会资本与集群创新的合作效应
        3.2.3 高效的信息流动与处理机制
        3.2.4 风险分担与减低效应
        3.2.5 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加强
第四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模型研究
    4.2 企业社会资本推动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分析
        4.2.1 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4.2.2 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4.2.3 浙江血缘关系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4.3 启示与借鉴
        4.3.1 我国产业集群中企业社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4.3.2 创建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企业社会资本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6)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纳米和纳米技术
        1.1.2 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
        1.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和产业化机制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3 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创新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1 创新理论回顾
        2.1.2 创新概念的界定
        2.1.3 创新的本质特征
        2.1.4 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模式
        2.1.5 创新的激励
    2.2 产业结构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2.2.3 产业结构的演进动因
    2.3 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
        2.3.1 有关产业化模式方面的研究
        2.3.2 有关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
        2.3.3 有关产业化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
    2.4 纳米材料产业化有关研究综述
        2.4.1 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方面的研究
        2.4.2 纳米材料产业化问题和对策方面的研究
        2.4.3 纳米材料产业化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1 国外纳米材料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国外纳米材料制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3.3 国外纳米材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3.4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4.1 我国纳米材料研发现状
    4.2 我国纳米材料制备现状
    4.3 我国纳米材料市场现状
    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
    4.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4.6 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外部动力研究
        5.1.1 纳米材料技术发展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5.1.2 市场需求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重要拉动力
        5.1.3 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合力及相互关系
        5.1.4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引导推动与保障作用
        5.1.5 国际竞争是一种重要推动力
    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研究
        5.2.1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的创新特征
        5.2.2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5.2.3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5.2.4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
    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研究
        5.3.1 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
        5.3.2 内部动力系统主体结构——"三套车"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6.1.1 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根本
        6.1.2 官产学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运行保障
        6.1.3 技术引进缺乏必要的调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
    6.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机制研究
        6.2.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6.2.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引进机制
        6.2.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流动机制
        6.2.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6.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研究
    6.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6.4.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6.4.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协调性不够,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
    6.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6.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功能及分类
        6.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发展现状
    6.6 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国内外比较
    6.7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的评价
        6.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7.2 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6.7.3 应用ANP方法评价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7.1 构建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7.1.1 确定纳米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1.2 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纳米材料技术创新
        7.1.3 加强纳米材料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7.1.4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7.1.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7.2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体系
        7.2.1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7.2.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7.2.3 构建适应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7.2.4 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纳米材料人才流动机制
        7.2.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人才体系模型
    7.3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
        7.3.1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7.3.2 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银行信贷机制
        7.3.3 发展金融创新工具,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增加新的融资渠道
        7.3.4 大力发展内风险投资,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
        7.3.5 积极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
        7.3.6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机制模型
    7.4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
        7.4.1 培育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市场体系
        7.4.2 培育和规范我国纳米材料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7.4.3 培养专业科技中介人才
        7.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模型
    7.5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7.5.1 健全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7.5.2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7.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学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
        2.1.1 科学技术进步的概念界定
        2.1.2 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念界定
    2.2 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评价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论
    2.4 由理论分析引起的哲学思考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
    3.1 科技革命促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3.2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践与启示
        3.2.1 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齐步走”
        3.2.2 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齐步走”的启示
    3.3 我国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3.3.1 北京市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3.3.2 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3.4 科学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哲学反思
第四章 科技进步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4.1 科技进步是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1.1 科技进步推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1.2 科技进步驱动地区产业升级
    4.2 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约束
        4.2.1 科技进步的动力效能不足
        4.2.2 科技进步动力效能的制约因素
    4.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地区产业健康发展
        4.3.1 高新技术的哲学思考
        4.3.2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4.3.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4.3.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政策选择
第五章 科技进步与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5.1 地区特色经济的范畴及其机理
        5.1.1 地区特色经济的范畴
        5.1.2 地区特色经济范畴的机理分析
    5.2 地区特色经济的哲学反思
    5.3 科技进步是地区特色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
        5.3.1 科技进步是地区特色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力
        5.3.2 科技进步促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特色经济
        5.3.3 科技进步迟缓成为发挥地区特色优势的障碍
    5.4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5.4.1 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合作交流
        5.4.2 树立市场导向观念,积极吸纳先进技术
        5.4.3 树立尊重科技人才的观念
        5.4.4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农业特色生产基地
        5.4.5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工业
第六章 科技进步与地区循环经济发展
    6.1 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要求
        6.1.1 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6.1.2 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
        6.1.3 我国古代朴素的循环经济思想
        6.1.4 发展地区循环经济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6.2 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6.2.1 发展地区循环经济要以科技进步为基础
        6.2.2 科技进步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不够
    6.3 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地区循环经济
        6.3.1 重新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大力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
        6.3.2 重视科技的作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6.3.3 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企业的自我开发能力
        6.3.4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的评估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1.1.1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1.2 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2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征
    2.1 长三角的空间概念
        2.1.1 长三角的历史沿革
        2.1.2 长三角概况
        2.1.3 长三角的几种定义
        2.1.4 长三角地域经济距离缩短、地域经济联系加密
        2.1.5 国家层面的长三角规划
    2.2 长三角的一体化趋势
        2.2.1 商品基本实现无障碍流通
        2.2.2 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形成在望
        2.2.3 “大交通走廊”轮廓初显
        2.2.4 区域通信一体化“试水”
        2.2.5 “候鸟型人才”穿梭长三角
        2.2.6 “信用长三角”日益清晰
        2.2.7 各地政府对一体化的规划和推动
第3章 长三角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长三角10年来首次整体“疲态”
    3.2 长三角面临的问题
        3.2.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3.2.2 区域经济同构竞争激烈
        3.2.3 区域统一协调发展的困难重重
        3.2.4 区域环境压力增大,资源能源短缺
        3.2.5 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差,创新能力不足
        3.2.6 区域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巨大挑战
第4章 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1.1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4.1.2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4.1.3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4.1.4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
        4.1.5 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4.2 依靠功能定位解决长三角同构竞争
        4.2.1 依靠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差异化发展
        4.2.2 上海:放弃低端制造业的争夺
        4.2.3 逐渐在竞争中实现“雁阵齐飞”
    4.3 寻求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4.4 依靠绿色能源破解瓶颈
    4.5 确立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4.5.1 消费拉动型经济基础已初步具备
        4.5.2 消费拉动是经济增长最健康、持久的引擎
    4.6 从“制造”到“创造”,用“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4.6.1 浙企自主创新的启示
        4.6.2 利用资源要素和市场竞争形成“倒逼”机制
    4.7 在更大范围内放大长三角“背景效应”
        4.7.1 上海应加强与沿江重要节点城市的联动
        4.7.2 重视制度创新,建立长江沿江地区合作联动新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理论基础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国内外比较
    2.1 国外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分析
    2.2 国内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分析
    2.3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技术体系和产业化能力比较
3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构建
    3.1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要素分析
    3.2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组织模式
    3.3 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
4 某油田高技术产业化模式实证分析
    4.1 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现状
    4.2 优化油田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的思路
    4.3 高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生物油及相关生物质原料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利用
        1.1.2 生物质能资源的利用现状
        1.1.3 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2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概念
        1.2.2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研究现状
        1.2.3 生物油成分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项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生物质原料的相关特性
    2.1 生物质原料的散粒体特性
        2.1.1 生物质原料的粒径分布
        2.1.2 生物质原料的堆积密度
        2.1.3 生物质原料的休止角
    2.2 生物质原料的组成成分分析
        2.2.1 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的原理
        2.2.2 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的测定步骤
        2.2.3 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的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油的相关物理特性分析
    3.1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3.2 生物油物理特性分析的意义
    3.3 生物油的密度测定
    3.4 生物油的pH值测定
    3.5 生物油的粘度分析
        3.5.1 粘度的定义及分析仪器
        3.5.2 测定结果分析
    3.6 生物油的热值测定
        3.6.1 热值的定义
        3.6.2 热值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步骤
        3.6.3 测定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油的成分分析
    4.1 气质联机分析法的概述
    4.2 气质联机分析法的优越性
    4.3 GC-MS联机分析法的原理
    4.4 生物油的GC-MS分析
        4.4.1 分析的主要仪器
        4.4.2 分析的实验条件
        4.4.3 分析的流程
        4.4.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反应机理探讨
    5.1 纤维素的热裂解机理
        5.1.1 纤维素的结构
        5.1.2 纤维素的热裂解机理
    5.2 半纤维素的热裂解的机理
        5.2.1 半纤维素的结构
        5.2.2 半纤维素的热裂解机理
    5.3 木质素热裂解的机理
        5.3.1 木质素的结构
        5.3.2 木质素的热裂解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拉动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三套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 李成群.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2]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D]. 马虎兆. 天津大学, 2012(05)
  • [3]乙醛乙酸一步气相催化加氢酯化反应研究[D]. 彭缠曹. 信阳师范学院, 2010(01)
  • [4]鄂尔多斯草原插队40周年回访录[J]. 程树培. 草原, 2008(12)
  • [5]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 王敏. 武汉科技大学, 2007(04)
  • [6]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 许华胜. 同济大学, 2007(02)
  • [7]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D]. 王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8]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熊德.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5)
  • [9]石油企业高技术产业化模式研究[D]. 王秉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10]生物油及相关生物质原料的特性分析[D]. 王晓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三套车”带动21世纪化工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