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探秘》出版

《中国茶文化探秘》出版

一、《中华茶文化寻踪》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魏楠楠[1](2020)在《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南昌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在古代,南昌曾作为南唐国都,其独特的书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古代南昌城市文化的繁荣,而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等则是最具代表南昌古代城市文化的文物古迹;在近代,中共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点燃革命之火,使南昌城成为我国着名的革命老区,获得了特有的历史荣誉,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其更是红色文化的摇篮,现今南昌仍保存诸多红色文化遗迹;南昌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绿色资源,着名的“豫章十景”更是将南昌独特的景致展露无遗,可谓是为南昌城市穿上了一件极富生态价值的绿色大衣,这些都处处彰显着南昌的城市文化价值。南昌的城市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形成。如今,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时代,南昌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日益重视传统城市文化。笔者参照其他城市的文化研究,浅略的探寻南昌的城市文化,期望为南昌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打开新的思路。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拟分三章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何为城市文化、概述论文的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对南昌城市的产生和南昌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做一个梳理,包括古代南昌城市文化的兴起和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从而归纳出影响近代南昌城市文化发展的若干因素,对近代南昌城市文化进行初步的探索。第二章侧重论述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的内涵,涉及地理生态文化、商业文化、规划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方面。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反映南昌城市人民的生活方式,体现近代南昌城市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和核心。第三章通过对南昌城市文化做基本的总结,从价值和名城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南昌的城市文化,找出其中仍有影响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将有利于对南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这对于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建设也有着很好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王红[2](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中国茶叶博物馆[3](2018)在《中国茶叶博物馆2017年度茶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月5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武夷山市回春茶厂共同主办的春回大地"回春典藏"系列岩茶发布品鉴会,在中茶博顺利举行。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浙大茶学系原主任刘祖生教授等专家出席活动。1月15日至3月30日,中茶博对外巡展《注春啜香-中国茶文化展》在慈溪博物馆展出,展览分茶史寻踪、茶品荟萃、茶具赏珍、茶俗话聊、茶与健康、华茶远播六个部分,共展出器物72件(套)和茶样26件,系统阐述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陈书芳[4](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王治勋[5](2018)在《明代昆明居民的日常生活》文中认为明代是云南得以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在继承元的基础上,将云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范围,施行有效的管辖,而且比前代更加深入和完整。明代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代,在这个时代,云南社会的人口构成、民族分布、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和文化趋向发生了划时代的历史变迁,不仅为之后的云南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发轫了影响至今的云南社会诸多特征,确立了云南和内地一体化同步发展的趋势,开创了云南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昆明,作为这一时期云南布政司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明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明初,昆明砖城建设完成,同时衙署、公廨以及学校等公共设施的修建,使得昆明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整的行政中心;其次,大量移民的涌入,随着明代的建立,统治者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战略,大量移民进入云南以及昆明地区,这些移民的到来,促进了明代昆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最后是农田水利的开发,明代昆明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疏浚滇池,发展农业,奠定了明代昆明的物产基础。昆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时期昆明民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随之产生。其中物质生活方面的食、衣、住、行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宗教信仰、岁时节庆、休闲娱乐以及日常交往等生活都十分丰富。其中许多风俗习惯至今仍影响着昆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突出表现了明代昆明这一边疆移民城市的特征。本文通过相关史料记载,同时结合考古实物等证据,以期能够对明代昆明民众的日常生活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揭示出明代昆明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贾建钢[6](2017)在《着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韦力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古籍文献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和文化学者。韦先生从事古籍收藏和研究30多年,在古籍收藏与拍卖、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目录研究、古籍文化理论与着述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至今他已撰写古籍文献研究论文80余篇,论着、编着20余部,曾获文津图书奖等,影响颇着。2016年12月17日,笔者很荣幸地对韦力先生进行了独家学术访谈,韦力回顾了他30多年来的古籍收藏与文化研究的心路历程,着重阐述了他的系列文化寻踪类着作的理论思考与写作建构、古代藏书楼的文化意蕴及其深刻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对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教学等等新领域的独特思索、古籍文献着录方式的思考与实践、芷兰斋书跋的研究写作以及将要进行的研究计划等等问题,以飨学界。

于丹[7](2016)在《基于禅宗美学的禅意茶馆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在逐渐减弱,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似乎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的保护尤为重要。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茶馆正是一个能够让大家感受禅宗思想的休闲场所。本篇论文通过六个章节对其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现实意义,分析国内外禅宗文化与茶馆设计的现状,进一步探究禅宗美学与茶馆设计的联系,并选定论文研究的方法,论文框架、论文内容及创新点,引出整篇文章;第二章探究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馆的功能概述与空间区分,从而引申出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归纳出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契合点,提出在茶馆设计中与禅宗美学相结合;第三章论述了禅宗美学对茶馆设计的影响,并以禅意茶馆设计作品为例说明禅宗美学的空灵之美、简素之美和自然之美在茶馆设计中的运用,总结出禅宗美学在禅意茶馆空间界面、色彩意象以及室内陈设等方面的营造手法与应用原则;第四章通过对不同禅意茶馆的营造手法分析,更好的体现禅宗美学在茶馆设计中的变现方式;第五章运用上文叙述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设计一所具有禅宗美学的禅意茶馆,并对该禅意茶馆的构思、定位、功能区分及设计表达等一一叙述;第六章总结课题论文内容及设计实践。中国的经济发展迫使人们开始思考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享受的平衡,只有不断的去探究二者的结合,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即欣赏传统文化也享受现代生活,让禅意茶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卢祺义[8](2014)在《上海茶书出版叙录》文中研究指明一史学大师、95岁老人蒋星煜《品茶的感悟》一书即将出版,有幸提前拜读到潘向黎女士写的序言和老人的后记,心里油然产生莫名的感动和敬仰。因为这些年经常在《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读到老人家"叹"茶的美文.一直为上海能有这样一位在茶史、茶论、茶散文创作上"全能"的文化大家而自豪。这些美文结集问世,无疑为上海当代茶书出版增添了新的篇章。十分巧合的是:这段时

李湘豫[9](2013)在《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渐重要。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并推进社会经济进步。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众基本权利、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河南省是宗教文化大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过度开发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无法弥补付出的代价,旅游业发展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针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来说,更需要探索并构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理论体系。国内外学者运用多种科研方法对宗教文化旅游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丰富了旅游学科的内容,但现有研究多囿于社会学领域,很少涉及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中国的宗教文化旅游研究,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然而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数量化分析,多为宽泛的基础理论和宏观层面的描述,方法比较单一,多选择单个景区或者特定区域作为研究范围。针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构建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以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作为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使佛教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平等发展,通过佛教文化旅游各子系统的包容性增长,推进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佛教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促使各利益主体争相开发本地旅游资源,给资源所在地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包容性增长理论用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立足于贫困和不平等增长的现实,旨在缩小和解决不断拉大的人均收入差距,按照发展机会平等和共享增长成果的原则,尊重和实现旅游系统内各子系统主体的利益诉求,统筹谋划和布局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并健全政府和社会协调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包容性增长。论文总体上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理论分析论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文献梳理、社会调查、计量分析、ASEB栅格分析等方法,把握现有宗教文化旅游相关研究进展、科学方法、成绩和不足等,引出本研究的切入点;综合阐述了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包括开发理论、价值理论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结合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绩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包容性增长理论体系。实证分析论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河南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别按照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通道系统、资源地系统、市场开发系统、旅游支持系统,运用GIS、数量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社会学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全面探讨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机制和途径。论文的主要结论有:⑴构建了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框架,并运用于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探索了通道系统、资源地系统、市场开发系统、支持系统等子系统的包容性增长机制。⑵立足于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调研和数据分析,运用GIS方法,发现了“一带四区”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构建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信息系统,实现通道系统的信息通畅。⑶基于社会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居民感知的多样化特点,提出并打造五个河南佛教文化主题旅游板块,实现资源地系统相关主体发展机会平等。⑷运用ASEB栅格法,分析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系统的形象定位“佛教之源、文化河南”,开发旅游产品,进行市场推广,以期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平等发展、福利普惠。⑸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加强支持系统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在长期关注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基于大量第一手调研,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的科学方法,与社会文化学相结合,发现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但对包容性增长理论与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论证还不透彻,研究区域宏观性较强等等,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付大霞[10](2013)在《唐代咏茶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时至唐代,饮茶之风伴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和饮茶经验日渐积累而逐渐兴盛起来。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得到了高速发展,更是达到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此时的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唐代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文人品茗的影响,使得茶开始从人们的生活层面逐渐渗透到艺术层面,同时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大量的文人在品饮茶的同时又歌咏茶,这使得茶事活动以及茶美味香被文学化了,甚至艺术化,于是许多歌咏唐茶的茶诗、茶书、茶文、茶艺术品等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本文第一章通过目前国内对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本文选题用意,同时回顾了唐代之前与茶相关的文献,为后文研究唐代咏茶文学奠定基础。第二章以分析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缘由为重点,论及唐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众多因素,突出分析了唐代各时期饮茶之风对之文学的影响。第三章重在探讨唐代咏茶文学之诗歌创作,分别对唐代各时期的茶诗创作数量进行统计,重点分析唐代茶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通过二者在审美风格、抒发情感以及构思三个方面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茶诗。此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介绍了唐代的众多茶着,分为茶书、茶文两大类,其中以茶书陆羽《茶经》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内容、文风、评价及影响几方面来分析《茶经》,唐代茶着展现了唐人如何载种、制作、品饮茶叶,记载了唐人品茗的宝贵资料。纵观整个唐代咏茶文学,众多美不胜收的茶诗和内容丰富的茶文,如同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它们挥翰运墨吟颂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以其内容丰硕和体式多样对后代茶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茶文化寻踪》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茶文化寻踪》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城市文化的界定与选题价值
        1.关于城市文化的界定
        2.选题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1.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
        2.有关南昌城市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研究资料
        3.创新之处
一、南昌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条件
    (一)南昌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
        1.南昌城市的产生
        2.古代南昌城市文化的兴起
        3.南昌城市文化在近代的发展
    (二)南昌城市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2.军事因素
        3.经济因素
二、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的内涵
    (一)南昌城市的地理生态文化
        1.南昌城市自然概貌
        2.地理生态与城市文化
    (二)南昌城市的商业文化
        1.近代南昌商业老字号的发展
        2.近代南昌商业老字号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三)南昌城市规划及建筑文化
        1.南昌城市布局的优化
        2.南昌古城墙文化
        3.南昌古城街巷文化
    (四)南昌城市的民间艺术文化——以南昌民歌为中心
        1.以“南昌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
        2.南昌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3.南昌民歌对近代城市文化的影响
三、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的价值与保护
    (一)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的价值
    (二)南昌城市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梅山地区
        1.2.2 生态旅游
        1.2.3 景观生态学
        1.2.4 景观格局
        1.2.5 景观生态规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2.1 宏观领域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2.2 中观领域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2.2.2 景观格局研究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3 微观领域
        2.3.1 梅山文化研究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4.2.1 基本要素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1.1 系统性原则
        7.1.2 保护性原则
        7.1.3 多样性原则
        7.1.4 地域性原则
        7.1.5 可操作性原则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7.3.2 廊道景观优化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8.1.1 项目概况
        8.1.2 设计目标
        8.1.3 设计理念
    8.2 基地分析
        8.2.1 基地周边环境
        8.2.2 基地内部现状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结语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5)明代昆明居民的日常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一、明代云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二、明代昆明城市史的研究
    三、其他相关研究
    四、综述小结
第一章 明代昆明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昆明城市沿革
    第二节 明代昆明的概况
第二章 明代昆明居民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饮食
        一、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
        二、明代昆明士人的饮食习俗
        三、明代昆明普通民众的饮食
    第二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服饰
        一、勋戚的服饰
        二、官僚的士人的服饰
        三、普通百姓的服饰
    第三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居住
        一、沐氏的宅邸以及园林
        二、官僚士人的居所
        三、百姓的居住情况
        四、城市中的其他建设情况
    第四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交通
        一、城市的道路交通
        二、明代昆明居民的交通工具
        三、明代昆明的旅店
第三章 明代昆明居民的精神生活
    第一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信仰生活
        一、佛教信仰
        二、道教信仰
        三、伊斯兰教信仰
        四、民间宗教信仰
    第二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休闲娱乐及岁时节庆
        一、明代昆明民众的休闲娱乐
        二、明代昆明居民的岁时节庆
    第三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礼俗生活
        一、明代昆明居民的人生礼俗
        二、明代昆明居民的方言
        三、明代昆明居民的社会风气
    第四节 明代昆明居民的教育生活
第四章 明代昆明城市生活的特征及影响
    一、明代昆明城市生活的特征
    二、明代昆明城市生活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
    (一) 古代史料
    (二) 近人专着
    (三) 期刊论文
    (四) 学位论文
致谢

(7)基于禅宗美学的禅意茶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茶馆发展现状
        1.1.2 茶馆设计发展趋势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框架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茶文化与茶馆
    2.1 茶文化
        2.1.1 茶文化的产生
        2.1.2 茶文化的内涵
    2.2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2.3 茶馆的功能概述
        2.3.1 休闲型
        2.3.2 商务型
        2.3.3 地域型
        2.3.4 主题型
    2.4 茶馆的空间区分
        2.4.1 茶馆的物质空间
        2.4.2 茶馆的精神空间
    2.5 茶馆与禅宗的关联
        2.5.1 禅与禅宗美学
        2.5.2 茶与禅宗的契合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馆设计中的禅宗美学
    3.1 茶馆设计中的禅宗美学运用的概述
    3.2 禅宗美学对茶馆设计的影响
        3.2.1 空灵之美
        3.2.2 自然之美
        3.2.3 简素之美
    3.3 禅宗美学在茶馆设计中的营造手法
        3.3.1 空间的功能与内容
        3.3.2 材质的分类与运用
        3.3.3 色彩的分类
        3.3.4 陈设的分析
        3.3.5 灯光的分析
    3.4 禅宗美学影响下的茶馆设计的应用原则
        3.4.1 少即是多
        3.4.2 以简带繁
        3.4.3 以象造境
    3.5 禅宗美学对茶馆设计的启示
        3.5.1 设计理念要服务于设计实践
        3.5.2 要善于运用营造手法来展现禅的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禅宗美学的茶馆设计案例
    4.1 福州好自在茶艺馆
        4.1.1 项目简介
        4.1.2 空间布局及分析
        4.1.3 色彩、材料与陈设
    4.2 上海禅边茶会所
        4.2.1 项目简介
        4.2.2 空间布局及分析
        4.2.3 材料与色彩
第五章 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与分析
        5.1.1 市场需求分析
        5.1.2 消费人群定位
        5.1.3 方案设计构思
    5.2 项目基本情况概述
        5.2.1 项目场地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
        5.2.2 项目地理环境分析
        5.2.3 项目气候环境分析
        5.2.4 项目人文环境分析
        5.2.5 项目定位分析
    5.3 禅意茶馆室内空间设计原则在项目中的应用
        5.3.1 禅意茶馆空间分区
        5.3.2 禅意茶馆功能设计
        5.3.3 禅意茶馆交通组织设计分析
    5.4 禅意茶馆设计表达
        5.4.1 空间布局设计
        5.4.2 材质肌理
        5.4.3 色彩设计
        5.4.4 陈设设计
    5.5 禅意设计在茶馆中的具体应用
        5.5.1 门厅入口设计
        5.5.2 大堂设计
        5.5.3 包间设计
        5.5.4 禅堂视听室设计
        5.5.5 过道设计
    5.6 禅宗美学在茶馆中的体现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1.3 选题意义
        1.1.4 应用价值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宗教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2.1.1 宗教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地位
        2.1.2 国外宗教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2.1.3 国内宗教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2.1.4 旅游业包容性增长研究
    2.2 中国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2.2.1 区域佛教文化旅游
        2.2.2 佛教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2.2.3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2.2.4 佛教文化旅游着作
        2.2.5 佛教文化旅游新观念
    2.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2.3.1 省域总体层面研究
        2.3.2 旅游景区景点研究
        2.3.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讲解艺术研究
        2.3.4 少林寺研究
    2.4 小结:现有研究评述
        2.4.1 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是热点
        2.4.2 区域性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是重点
        2.4.3 省域层面佛教文化旅游研究匮乏
        2.4.4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研究不深
        2.4.5 缺乏科学系统理论
第3章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
    3.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理论
        3.1.1 佛教文化概述
        3.1.2 佛教文化类型
        3.1.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3.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理论
        3.2.1 审美价值
        3.2.2 生态理念价值
        3.2.3 和谐理念价值
    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3.3.1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发展
        3.3.2 包容性增长的定义
        3.3.3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义
        3.3.4 包容性增长的框架和体系
    3.4 小结
第4章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包容性增长的资源评价与开发机制
    4.1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包容性增长的资源评价
        4.1.1 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问题
        4.1.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包容性增长的定性评价
        4.1.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包容性增长的资源定量评价
        4.1.4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ASEB分析
    4.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包容性开发现状分析
        4.2.1 开发成效
        4.2.2 现实问题
        4.2.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包容性开发的共性问题分析
        4.2.4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包容性开发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4.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包容性增长机制
        4.3.1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包容性增长体系
        4.3.2 外部系统包容性增长
        4.3.3 内部系统包容性增长
    4.4 小结
第5章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通道系统包容性增长
    5.1 基于GIS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信息系统
        5.1.1 GIS方法技术
        5.1.2 系统功能与效益
        5.1.3 获得与处理数据
        5.1.4 系统界面展示与应用
    5.2 基于GIS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分析
        5.3.1 一带四区空间结构
        5.3.2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空间结构设想
    5.4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通道系统包容性增长的构成及实现路径
        5.4.1 交通通道系统包容性增长构成及实现路径
        5.4.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包容性增长网络信息通道系统
    5.5 小结
第6章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系统包容性增长
    6.1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系统包容性增长居民感知分析
        6.1.1 研究设计
        6.1.2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6.1.3 居民对佛教文化旅游影响的感知
    6.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系统包容性增长旅游类型设计
    6.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地系统包容性增长构成
        6.3.1 嵩山板块
        6.3.2 石窟板块
        6.3.3 豫西板块
        6.3.4 安阳板块
        6.3.5 南阳板块
    6.4 小结
第7章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系统包容性增长
    7.1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系统包容性增长主题形象
        7.1.1 旅游形象定位
        7.1.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7.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系统包容性增长旅游产品供给
        7.2.1 河南佛教文化圣迹游
        7.2.2 河南佛教文化艺术游
        7.2.3 河南佛教文化养生游
        7.2.4 河南佛教文化庙会游
    7.3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系统包容性增长市场运作
        7.3.1 市场定位
        7.3.2 形象传播策略
    7.4 小结
第8章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支持系统包容性增长
    8.1 指导思想与发展道路
        8.1.1 树立包容性增长理念
        8.1.2 践行包容性增长路径
    8.2 统筹协调与相互合作
        8.2.1 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8.2.2 构建省域统一市场
        8.2.3 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8.3 加强管理与完善监督
        8.3.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建良好发展环境
        8.3.2 优化省域旅游规划,促进长远持续发展
        8.3.3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健康规范发展
    8.4 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目前茶文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唐之前的茶文献
        一、“茶”字小考
        二、唐之前的茶文献
        三、唐代咏茶文学概况
第二章 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之探究
    第一节 “大唐盛世”——经济文化高峰成就咏茶文学发展兴盛
        一、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
        二、恢宏壮丽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比屋皆饮”——饮茶风尚促进咏茶文学发展繁荣
        一、初盛唐时期
        二、中晚唐时期
第三章 唐代咏茶诗
    第一节 唐代茶诗概述
        一、初盛唐之茶诗
        二、中晚唐之茶诗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与风格特色
        一、唐代茶诗内容
        二、唐代咏茶诗的风格特色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
        一、唐代酒诗概况
        二、唐代茶诗与酒诗审美风格之比较
        三、唐代茶诗与酒诗抒发情感之比较
        四、唐代茶诗与酒诗构思之比较
第四章 唐代茶学专着
    第一节 陆羽之《茶经》
        一、《茶经》之主要内容
        二、《茶经》之文风
        三、《茶经》之历史评价和后世影响
    第二节 其他茶书
        一、《顾渚山记》
        二、《品水》
        三、《茶诀》
        四、《采茶录》
        五、《煎茶水记》
        六、《茶述》
        七、《品第书》
        八、《十六汤品》
        九、《茶谱》
    第三节 茶文
        一、与茶事有关的茶文
        二、与茶政有关的茶文
        三、随笔杂记中的茶文
结语
附录:唐代茶诗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华茶文化寻踪》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南昌城市文化研究[D]. 魏楠楠.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中国茶叶博物馆2017年度茶事记[J]. 中国茶叶博物馆. 茶叶, 2018(04)
  • [4]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
  • [5]明代昆明居民的日常生活[D]. 王治勋. 云南大学, 2018(01)
  • [6]着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访谈录[J]. 贾建钢.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1)
  • [7]基于禅宗美学的禅意茶馆设计[D]. 于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上海茶书出版叙录[A]. 卢祺义. 《上海茶业》2014年第3期(总第126期), 2014(总第126期)
  • [9]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李湘豫. 河南大学, 2013(04)
  •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D]. 付大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中国茶文化探秘》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