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兼职导师制为基础,推进德育工作

以兼职导师制为基础,推进德育工作

一、以兼职指导教师制度为基础,促进德育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段俊华[1](2020)在《“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并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理念与新内涵。而通过劳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须以劳动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改进劳动教育方法,拓宽劳动教育视角来满足劳动综合育人的实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习惯养成、个性品德塑造的关键期,劳动教育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本研究通过“以劳育德”理念将德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元素,发挥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与功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催化剂与生长剂。劳动教育与德育目标一致、内容关联、路径互鉴的相关性特征,使“以劳育德”得以可行,新生的“以劳育德”是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教育性、有机性、生成性和量力性“四大特征”,通过劳动意识育德、劳动技能育德和劳动实践育德,达到强化德育实践性、拓宽德育路径、增强德育吸引力的教育成效,这为本文开展“以劳育德”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本研究通过对黄冈市五所小学的师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从“以劳育德”认知、“以劳育德”保障、“以劳育德”过程和“以劳育德”评价四个维度入手,调查显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德育成效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发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课程、劳动资源、劳动评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探析其原因,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以劳育德”能力体系不达标;中观层面来看,家庭劳动教育德育目标不清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合理;宏观层面来看,社会“以劳育德”政策支持、资源支持体系还不完善。树立科学化的劳动理念,激发内生源动力是开展“以劳育德”的先手棋;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统筹一体的劳动课程体系是“以劳育德”的突破口;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力量,使之与“以劳育德”同行同向,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劳育德”保护网、资源库和指向标,为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王东明[2](2020)在《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然而,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多维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创业成功率极低,亟需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作出有效的教育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于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容架构,具有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创业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开展具有一定实效的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过程,这既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协同保障机制不顺畅、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创业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映射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仍然处于“国家主导、市场驱动、高校实施”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多维施策”的内涵式发展格局。面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强有力的回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协同、系统、高效、开放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通过质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目标原则,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第六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全面地思考、系统地思考、联系地思考,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客观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三是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四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各层面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前瞻眼光和战略视野,自觉遵循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赵杨银涛[3](2020)在《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是强调教师应当在本专业上不断提升自我。在我国,面向基础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前教师教育主要代指系统的师范生教育,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则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相关文件的出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逐渐成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和合理价值导向。因此深入了解师范院校职前教师培养现状,基于实践取向视域下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便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研究层面出发,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己有的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出“实践取向”的基本内涵,并界定了相关实际概念。在明确“实践取向”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应有组成部分。以C师范大学为个案,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不同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访谈法,选取与调查目标相符的实际问题,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调査。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并未完全落实“实践取向”的相关要求,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培养目标过于庞大未凸显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部分失衡且较为封闭,课程实施形式单一且缺乏相应保障机制,课程评价主体较为集中从而忽视师范生实践过程培养等。造成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不明显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目标院校专业相关政策方针落实不到位,传统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较为固定,课程内容设置人员范围较小,以及相关院校办学条件的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论文通过对目标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从“实践取向”的考察视角,认为对上述问题进行优化的策略是:确立进一步细化连接基础教育,凸显实践与反思能力融合的培养目标;打造实践理论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组织受相关机制保障的多元化有效课程实施方案;完善以实践为主的多元考核课程评价方案。通过以上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不明显的问题,在职前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促进师范生实践理论的融合,更好地帮助师范生形成自身实践智慧,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尚航[4](2019)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学业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发诸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日渐复杂,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特征愈发明显,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类学业问题开始日渐凸显。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平均每学年因学业等原因退学的本专科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而在我国各高校中每学年因各种学业问题延期毕业与肄业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据本文所做研究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会学、不爱学、学不会等学业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与解决好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学业问题与困惑,使每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促进其自身学业发展并使其最终获得学业成功,这些关键性问题应引发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足够的思考、关注与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然而,学业指导在我国高校发展与实施的时日尚短,关于学业指导领域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化。在我国现阶段,学业指导相关概念尚需界定与明晰,学业指导制度尚需制定与确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尚待建立与实施。因此,从根本上说,学业指导许多问题亟待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本文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学生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分析方法,对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首先,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其次,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明确了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历史走向;再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现状进行了定量与质性研究,明确了目前在我国构建高校学业指导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此外,将文献资料法与案例研究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与研究了美、英两国独具特色的学业指导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以一般模型为基准,从我国国情以及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回答了“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如何保障指导可持续进行”等关键问题,体现了学业指导制度应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吴日州[5](2019)在《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更快,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学生凌辱和殴打事件不断发生,校园欺凌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一份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学校进行的调查指出“有2%至66%不等的学生曾经历过校园欺凌,2%至34%的学生实施过校园欺凌”,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普遍会留下心理阴影,轻则出现厌学、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重则导致自杀,因此如何预防并整治校园暴力成为全社会重视的问题。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在应对校园欺凌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运用武术教育特有的功能,在中小学推广武术教育,探索学校武术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服务“校园欺凌”治理的意义。将学校武术发展作为中国式经验,进一步挖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解决校园欺凌现象。基于“修身”理论的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作用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在福州市鼓楼区中小学普及度逐年扩大,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等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武术内层价值功能教育存在欠缺,大部分习武者对于武术“修身”价值的内在含义理解不够深刻。(2)福州市鼓楼区中小学推行“修身”武术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勇气、增进“自律克己”能力,进而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

赖珍[6](2019)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出发,将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变成学习活动的主题,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从提出以后就受到了较高的关注,研究者们在理论探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实践研究领域由于各种阻碍和困难,还未取得满意的成果。所以,关于该课程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还是目前研究的重难点内容,能够为该课程的改进和常态化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此研究是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为调查样本,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现实的数据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发展现状相似的地区给予参考,一起促进该课程的改进及发展。在本论文中主要使用了文献、问卷和访谈三种研究方法,对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关于该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为: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课程落实不到位、课程指导教师短缺、课程资源缺乏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缺乏重视,管理措施不完善;学校理念落后,缺乏管理机制;教师意识不足,能力素质欠缺;课程资源管理不重视,教学资源短缺。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改进策略,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养:结合地方特色,合理开发运用地方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邱袁利[7](2019)在《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 ——以重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参加社团已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选择,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其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在文化育人质量提升的同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政工作有其共通之处,都是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本文在探索社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调研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领导不够到位、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创新创造能力不强,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领导、丰富大学生社团文化育人的内容、完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机制、提升大学生社团创新创造能力等。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相关背景,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国内外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进行概括和述评,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分别对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文化及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行涵义阐释,并进一步阐释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社团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团行为文化建设。此外,此部分还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原则与主要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重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调研,总结出建设的有效成果有:提高了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认识、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效果显着、巩固了高校新型育人阵地等。并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原因。第四个部分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即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领导、丰富大学生社团文化育人的内容、完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机制、提升大学生社团创新创造能力。

刘丽[8](2019)在《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研学旅行课程化,正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整体改革的“试验田”,以及“立德树人”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初衷。但是,高中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怎样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困境。在世界课程改革强调研学旅行课程的趋势下,国家和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学校存在着重游轻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再一次凸显了研学旅行课程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选取海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下的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从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认知、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当前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同时,以研学旅行课程领域专家、教研员、高中学校领导、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南省各市县普通高中的研学旅行课程案例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系统中119所学校的材料,对研学旅行课程化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依据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困境进行优化建议探讨,以推进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进程。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水平不高,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困境。1、课程认知方面,部分市县和学校对研学旅行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主体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2、课程目标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活动目的不明确,现有课程设置难以实现研学目标;3、课程内容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配套经费投入不足;4、课程实施方面,缺少专业的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教师与系统的教师交流和成长平台,存在安全保障问题;5、课程评价方面,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依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优化建议:1、加强校长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意识;2、调动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积极性;3、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定位;4、融入高中课程体系;5、建设研学旅行合作基地;6、组建县市级研学旅行课程工作小组;7、建立全社会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8、教师培养学院开设研学旅行专业;9、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10、纳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1、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许琛[9](2017)在《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社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第二课堂的建设带来深刻启发。高校社团打破了原来年级与院系的界限,其涵盖社会实践、文体娱乐、学术科研、理论研究等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了众多社团及其会员的积极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实践、组织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社团面临日愈严峻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若仍以传统模式进行社团管理,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积极作用就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基于高校社团的现状,探索并建立适合新时期高校社团的德育提升模式,实现大学生社团由“管理”到“治理”、“人治”到“法治”、“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视域,分别系统阐述了高校社团的内涵、类型和发展历史,以及德育的内涵、德育功能的发展特点、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深入细致的阐述了高校社团德育功能中所涵盖的精神化育功能、知识教育功能、行为习育功能、实践培育功能、心理自育功能等。同时,本文结合本省五所综合性高校的社团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在剖析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出高校社团所面临的理念滞后、合力不强、财物受限、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并总结凝炼出了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导向性、主体性、创新性、协调性、开放性五点提升原则。在提升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分别从社团德育理念、社团管理模式及社团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切实发挥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提升策略。以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素质提升、创新实践为导向,提出了强化社团思想保障和财物保障,加强社团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在凸显主体作用的同时,注重社团德育功能的持续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视域下高校社团的德育功能建设。

盛夏[10](2017)在《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属于学生艺术类团体范畴的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因其具有“开放性”与“交流性”,广受学生们的青睐与欢迎。音乐社团的兴起与繁荣,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课外业余艺术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向往,而且能让大学生不断进行音乐实践,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对江西省内具有代表性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实状况、发展方向、机制改革、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一件具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以江西省高职院校的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音乐社团建设模式、大学生入团动机和态度出发,到涉及到音乐社团的管理形式、发展方向、指导老师认定机制等方面,再到音乐社团宣传行为、社会功能、演出设置以及节目安排等多方面、多层次、多棱角进行调研与分析,积极述评当前江西省内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发展问题及存在不足之处进行探讨研究。与此同时,还在一些延伸问题上,去拓展本文的研究内容,例如音乐社团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等,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对策。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的内容加以论述。第1章是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章是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现状调查。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并作简要的分析;第3章是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及解决的对策。该章在前一章节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呈现出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在当下及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第4章是江西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社会功能与发展模式。本文最后还提供一份问卷调查作为补充,给予本文一份现实调查补充(初步设想为:在本文所涉及的五所高职院校选定200名在校大学生,并将调查报告附在本文后面)。

二、以兼职指导教师制度为基础,促进德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兼职指导教师制度为基础,促进德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劳动教育
        二、德育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以劳育德”概述
    第一节 “以劳育德”的内涵
        一、“以劳育德”的含义
        二、“以劳育德”的特征
        三、“以劳育德”的内容
    第二节 “以劳育德”的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理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节 “以劳育德”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二、“以劳育德”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第四节 “以劳育德”的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相关性
        二、小学阶段是开展“以劳育德”的关键期
第二章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探析
    第一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数据分析
    第二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积极成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微观:个人“以劳育德”能力体系不达标
        二、中观:家庭和学校“以劳育德”教育体系不健全
        三、宏观:社会“以劳育德”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三章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对策探讨
    第一节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原则
        一、立德树人为宗旨
        二、学生为本为中心
        三、知行统一为原则
    第二节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对策
        一、科学化的劳动理念是“以劳育德”的行动先导
        二、多样化的劳动课程是“以劳育德”的重要途径
        三、协同化的劳动力量是“以劳育德”的有力推手
        四、完善化的劳动制度是“以劳育德”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内涵阐释
        (一)创业
        (二)创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价值引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注释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不显着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题突显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支撑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五)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注释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一)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行合一”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
        (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一)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
        (三)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二)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养成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四)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七)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示范
    注释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与发展同行
        (二)转型与升级并存
        (三)矛盾与冲突交织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社会转型迭代升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规划展望——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二)实施展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三)文化展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误区及释义
    (一)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误区
        1.过于注重教育技能的训练
        2.僵化的教育实践形式
        3.“唯理论”与“唯实践”的对立
    (二)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释义
        1.实践取向应关注师范生实际问题
        2.实践取向应促进师范生理论实践的融合
        3.实践取向应关注师范生的实践反思
二、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以C师范大学为例
    (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大纲分析
        1.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二)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调查分析
        1.师范生访谈调查设计
        2.师范生访谈调查分析
三、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指向欠清晰
        2.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部分失衡,体系较为封闭
        3.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法较为单一,实习保障机制欠缺
        4.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主体集中,忽视学生实践发展过程
    (二)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相关政策方针落实不到位
        2.传统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人员的制约
        3.相关办学条件仍存在不足
四、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策略
    (一)确立较为详细清晰的实践性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需要对具体能力做出详细要求
        2.培养目标应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实际关注
        3.培养目标应凸显师范生的实践反思能力
    (二)确立实践理论融合的合理化课程内容
        1.合理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地位
        2.适当平衡教师教育必选修课比例
        3.整合一体化教育实践与理论内容
    (三)确立有效多元的课程实施形式
        1.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2.适度调整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形式
        3.建立相应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
    (四)确立立足于实践能力的课程评价体系
        1.灵活确定课程评价主体,坚持评价公正全面
        2.丰富课程评价考核方法,注重实践反思考察
        3.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袋,促进实践动态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C 师范大学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分设置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4)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国外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关于现有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1.4.3 个案分析法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
        2.1.2 学生发展理论
        2.1.3 理论分析
    2.2 核心概念
        2.2.1 学业
        2.2.2 学业指导
        2.2.3 学业指导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研究
    3.1 我国学业指导历史发展中的相关制度辨析
        3.1.1 本科生导师制
        3.1.2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度
        3.1.3 “辅导答疑”与朋辈指导制度
    3.2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梳理
        3.2.1 中国近代大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1978年)
        3.2.3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学业指导的现状研究
    4.1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整体状况调查
        4.1.1 样本数据质量分析
        4.1.2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3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4.1.4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满意度分析
        4.1.5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期望值分析
    4.2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案例分析
        4.2.1 清华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4.2.2 复旦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国外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1 美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1.1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5.1.2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5.1.3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5.1.4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5.2 英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2.1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5.2.2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5.2.3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5.2.4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
    6.1 学业指导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6.1.1 目标
        6.1.2 基本原则
    6.2 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一般模型
        6.2.1 一般模型的三个维度
        6.2.2 三个维度的解读
        6.2.3 学业指导体系:三个维度的耦合关系
7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构
    7.1 组织维度
        7.1.1 学业指导组织与组织网络
        7.1.2 学业指导人员
        7.1.3 学业指导制度保障
    7.2 技术维度
        7.2.1 学业指导内容建设
        7.2.2 学业指导方法建设
        7.2.3 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指导建设
    7.3 文化维度
        7.3.1 学业指导制度文化
        7.3.2 学业指导行为文化
        7.3.3 学业指导精神文化
    7.4 政策和建议
        7.4.1 完善大学生支持服务体系
        7.4.2 建立学业指导的专业学术组织
        7.4.3 将学业指导纳入质量保障体系
        7.4.4 学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完善学业指导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学业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修身价值功能的研究
    2.2 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2.2.1 校园欺凌的概念
        2.2.2 国内校园欺凌现状
        2.2.3 国外儿童欺凌现状
        2.2.4 校园欺凌的研究主题
    2.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中小学武术教育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修身的理论
    4.1 修身与德育
        4.1.1 修身的概念
        4.1.2 修身与德育教育
    4.2 修身与克己
        4.2.1 约翰·洛克自由教育思想理论
        4.2.2 日本二宫尊德克己理论
        4.2.3 中国关于克己思想理论
    4.3 修身与勇气
        4.3.1 日本武士道勇气教育理论
        4.3.2 美国新品格教育中的勇气教育理论
        4.3.3 中国关于勇气思想理论
5 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文化传承与品格塑造
    5.1 克己:传统武术的武德精髓
        5.1.1 传统武术中武德及其意义
        5.1.2 传承:传统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区别
        5.1.3 传统武术人的克己
    5.2 尚武:中华民族强盛之根基
        5.2.1 中华民族“勇武”传统
        5.2.2 重文轻武:近代“病夫”的根源
    5.3 克己、勇武:削弱校园欺凌的良方
        5.3.1 武术教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5.3.2 武术教育对德育修身中“克己”的重要作用
        5.3.3 武术教育对学生群体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5.3.4 武术教育对德育修身中“勇气”的重要作用
6 实证研究:福州市鼓楼区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分析
    6.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6.2 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调研
    6.3 武术教育在削弱校园欺凌现象作用的分析
        6.3.1 在面临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角色分析
    6.4 “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实证分析
        6.4.1 福州市华侨小学武术教育实证分析
        6.4.2 福州市鼓楼区屏北小学武术教育实证分析
    6.5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总结与对策
        6.5.1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总结
        6.5.2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6)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1.1.3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第2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理论基础
    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2.2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3.1 研究方案设计
        3.1.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3.1.2 调查样本的选择
    3.2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态度
        3.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3.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
        3.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第4章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实施不规范
        4.1.2 课程落实不到位,形式大于内容
        4.1.3 课程专业指导老师短缺,指导能力待提升
        4.1.4 课程资源缺乏,开发力度不足
    4.2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2.1 教育管理部门缺乏重视,管理措施不完善
        4.2.2 学校理念落后,缺乏管理机制
        4.2.3 教师意识不足、能力素质欠缺
        4.2.4 课程资源管理不重视,教学资源短缺
第5章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
    5.1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5.1.1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5.1.2 提升课程的经费支持
        5.1.3 建立示范校,加强校校合作
    5.2 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完善课程实施制度
        5.2.1 树立“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5.2.2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
        5.2.3 增强学校办学特色
    5.3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5.3.1 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新课程
        5.3.2 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5.3.3 结合地方高校加强新课程教师的预培养
    5.4 结合地方特色,合理开发运用地方资源
        5.4.1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资源
        5.4.2 合理运用校内有效资源,提升利用率
        5.4.3 结合地方特色,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7)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 ——以重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采取的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涵义、原则及其主要特征
    2.1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涵义
        2.1.1 大学生社团的涵义
        2.1.2 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涵义
        2.1.3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涵义
    2.2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原则
        2.2.1 方向性原则
        2.2.2 创新性原则
        2.2.3 以人为本原则
    2.3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2.3.1 导向性
        2.3.2 实践性
        2.3.3 针对性
        2.3.4 持续性
3.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现状
    3.1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3.1.1 提高了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认识
        3.1.2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效果显着
        3.1.3 巩固了高校新型育人阵地
    3.2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治领导不够到位
        3.2.2 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3.2.3 创新创造能力不强
    3.3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文化育人实施不够
        3.3.2 管理与指导工作不足
        3.3.3 缺乏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4.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领导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4.1.2 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
        4.1.3 加强校团委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教育管理
    4.2 丰富大学生社团文化育人的内容
        4.2.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4.2.2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
        4.2.3 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培育
    4.3 完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机制
        4.3.1 健全培训机制
        4.3.2 落实保障机制
        4.3.3 完善激励机制
        4.3.4 改进监督机制
    4.4 提升大学生社团创新创造能力
        4.4.1 培养创新精神
        4.4.2 树立阵地意识
        4.4.3 提升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一)研学旅行
        (二)研学旅行课程
        (三)研学旅行课程化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四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研学旅行课程化的理论探讨
    一 “做中学”理论
    二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三 生活教育理论
    四 集体学习理论
第二章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现状调查
    一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调查实施
        (五)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现状调查结果
        (一)问卷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困境分析
    一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认知方面
        (一)部分市县和学校对研学旅行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主体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
    二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目标方面
        (一)研学旅行课程活动目的不明确
        (二)现有课程设置难以实现研学目标
    三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内容方面
        (一)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
        (二)配套经费投入不足
    四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施方面
        (一)缺少专业的课程指导教师
        (二)缺少系统的教师交流和成长平台
        (三)安全保障问题
    五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评价方面
        (一)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二)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优化建议
    一 加强校长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意识
    二 调动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积极性
    三 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定位
    四 融入高中课程体系
    五 建设研学旅行合作基地
    六 组建县市级研学旅行课程工作小组
    七 建立全社会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
    八 教师培养学院开设研学旅行专业
    九 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十 纳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十一 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访谈法
        1.4.3 系统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德育
        2.1.1 德育的内涵
        2.1.2 德育功能发展特点
        2.1.3 德育功能发展模式
        2.1.4 德育功能发展趋势
    2.2 高校社团
        2.2.1 高校社团的内涵
        2.2.2 高校社团的基本类型
        2.2.3 高校社团的发展历史
    2.3 高校社团的主要德育功能
        2.3.1 精神化育功能
        2.3.2 知识教育功能
        2.3.3 行为习育功能
        2.3.4 实践培育功能
        2.3.5 心理自育功能
第3章 高校社团德育现状探析
    3.1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3.1.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3.1.2 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基本情况
        3.1.3 社团内部队伍建设分析
        3.1.4 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的基本现状
    3.2 高校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3.2.1 管理理念滞后
        3.2.2 管理合力不强
        3.2.3 运行财物受限
        3.2.4 发展动力不足
    3.3 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提升原则
        3.3.1 导向性原则
        3.3.2 主体性原则
        3.3.3 创新性原则
        3.3.4 协调性原则
        3.3.5 开放性原则
第4章 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的提升策略
    4.1 凝炼社团德育理念,强化高校社团德育功能导向实效
        4.1.1 强化价值观念导向
        4.1.2 强化行为模式导向
        4.1.3 强化素质提升导向
        4.1.4 强化创新实践导向
    4.2 完善社团管理模式,凸显高校社团德育功能主体作用
        4.2.1 强化社团思想保障
        4.2.2 加强社团体系建设
        4.2.3 强化社团财物保障
        4.2.4 加强社团能力建设
    4.3 优化社团发展途径,注重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持续创新
        4.3.1 推进社团品牌建设
        4.3.2 提升社团活动品质
        4.3.3 加强社团内外交流
        4.3.4 提高社团创新能力
        4.3.5 强化社团发展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社团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提升研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10)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对象
        1.2.1 有关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作用与功能
        1.2.2 有关普通高校音乐社团的现状与发展
        1.2.3 高职院校音乐社团与本科院校音乐社团建设的共性与差异
        1.2.4 有关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研究对象(江西区域)
    1.3 研究的主体内容
第2章 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调查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1 问卷设计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收集
    2.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2.1 学生入团动机与态度分析
        2.2.2 发展现状分析
        2.2.3 管理模式分析
        2.2.4 指导教师分析
        2.2.5 宣传形式分析
        2.2.6 功能情况分析
        2.2.7 实践场所统计
        2.2.8 节目安排分析
        2.2.9 音乐社团成绩分析
第3章 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1.1 社团发展的不平衡性
        3.1.2 社团管理非制度性
        3.1.3 社团训练无核心性
    3.2 解决对策与执行方案
        3.2.1 提升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学生综合素养
        3.2.2 加强自身核心能力建设
        3.2.3 健全以人为本管理制度
        3.2.4 建构多元模式活动体系
第4章 述评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社会功能与发展模式
    4.1 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社会功能
        4.1.1 推广高校特色内容
        4.1.2 服务社区文化建设
        4.1.3 参与基础教育活动
        4.1.4 链接不同院校资源
    4.2 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发展对策
        4.2.1 整合优势内容,重新配置资源
        4.2.2 架构多种形式,完善创新机制
        4.2.3 推行评价机制,提升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以兼职指导教师制度为基础,促进德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俊华.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2]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王东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实践取向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师范大学为例[D]. 赵杨银涛.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D]. 尚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5]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D]. 吴日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赖珍. 宁夏大学, 2019(02)
  • [7]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 ——以重庆高校为例[D]. 邱袁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8]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刘丽.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提升研究[D]. 许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10]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 盛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以兼职导师制为基础,推进德育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