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肝硬化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一、肝硬化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王文娟[1](2021)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推荐要点予以解读,以期能让医师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并合理应用于临床。

李晓珂[2](2021)在《156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56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肝胆胰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156例,另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60例,分别作为PVT组和非PVT组;并将PVT组患者根据血栓累及范围进一步分为单支血栓组(血栓仅累及单支,n=30)和多支血栓组(血栓累及部位≥2,n=126)。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胃镜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并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归纳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组患者既往消化道出血史、内镜治疗史及脾脏切除术所占比例高于非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组患者住院天数、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均高于非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VT组患者的RBC、Hb、ALT、AST、GGT、ALP、CHE、TP、ALB、TC、TG、LDL、钠离子显着低于非PVT组(P<0.05);而PVT组的WBC、INR、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显着高于非PVT组(P<0.05)。(3)PVT好发部位依次为门静脉主干(91.0%)、门静脉分支(66.0%)、肠系膜上静脉(45.5%)及脾静脉(26.9%),其中以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支(25.6%)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支+肠系膜上静脉(14.7%)。多支血栓患者与单支血栓组患者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更宽、MELD评分更高。(4)与非PVT组患者相比,PVT组患者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SBP、肝性脑病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脾脏切除术(OR=4.501,P=0.002)、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OR=1.472,P<0.001)、Child-Pugh评分升高(OR=1.373,P=0.010)、TG降低(OR=0.297,P=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门静脉主干内径预测肝硬化PVT形成的价值相对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676~0.785,P<0.001),当门静脉主干内径为14.45mm时,诊断PVT形成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50.0%。结论:(1)门静脉血栓好发部位依次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其中以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支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支+肠系膜上静脉。(2)多支血栓患者与单支血栓患者相比,门静脉压力高,肝功能差。(3)PVT好发于肝硬化晚期,与单纯肝硬化相比,肝硬化PVT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更易发生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SBP、肝性脑病等并发症。(4)脾脏切除术、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Child-Pugh评分升高、TG降低与肝硬化PVT形成独立相关,其中门静脉主干内径预测肝硬化PVT形成的价值相对最高。在临床上,当腹部彩超提示门静脉主干内径≥15mm时,肝硬化PVT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

吴雯玥,孔德润[3](2021)在《门静脉血栓诊治的一些新认识》文中认为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加重肝功能失代偿;但由于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其重要性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长期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 PVT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前,PVT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医生对于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困惑.本文就近年来PVT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PVT病人的临床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4](2021)在《胰腺炎相关内脏静脉血栓诊疗专家指导意见(2020年, 沈阳)》文中提出胰腺炎相关内脏静脉血栓是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 国内缺乏相关的统一认识。本指导意见以多学科专家共识意见为基础, 系统阐述了胰腺炎相关内脏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解剖学、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以及临床表现, 并规范其诊治方案, 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陈欢欢[5](2021)在《54例非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估计,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是一种罕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内脏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类型,平均发病率大约为每年0.7至3.7例每10万人。药物抗凝、溶栓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 stent-shunt,Tips)是肝硬化性PVT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对于非肝硬化性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统一。本文旨在探讨nc-PVT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年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nc-PV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病原因、影像学检查结果(CT/MRI等)、治疗手段、症状恢复等情况,通过术中造影及对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的进行评估,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54例诊断为nc-PVT的患者,29例进行单纯抗凝治疗,20例进行抗凝联合介入治疗,5例未经过抗凝治疗出院。单纯抗凝组患者症状部分及完全恢复率分别为82.8%和13.8%,而联合治疗组症状部分及完全恢复率分别为50%和35%,未治疗组完全恢复及死亡率为20%和80%。1.抗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未治疗组组间相比,在年龄、性别、血栓范围、Child-Pugh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因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无明确病因组及感染组患者多单纯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而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病史组多进行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2.不同病因组患者相比,在最终症状恢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有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史的患者其完全好转率(38.46%,40%)低于无明确病因和感染组(73.68%,82.36%)。同时,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史的患者治疗后症状再发概率(38.46%,60%)高于无明确病因组和感染组(10.53%,5.88%)。在多因素分析中,骨髓增殖性疾病对症状的完全缓解的预测为阴性(OR5.874,P=0.029)。3.不同治疗组患者在最终症状恢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抗凝药物组的临床症状好转率(82.76%)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50%),同时,在治疗后,抗凝组症状再次复发概率(13.8%)也要远远低于联合治疗组(35%)。在多因素分析中,抗凝治疗对症状的完全缓解的预测为强阳性(OR 0.014,P<0.01)。结论:1.合并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病史是影响nc-PVT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其中骨髓增生性疾病是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nc-PVT患者,抗凝为基础治疗,并且安全有效;3.合并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单纯抗凝治疗效果似乎比联合治疗效果好,但此类患者在经过对原发病积极治疗后,再采取腔内治疗,可能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对于无明显诱因及感染为发病病因的患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凝。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学组[6](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上海)》文中研究指明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当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的指南或共识。本专家共识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及国内专家共识意见,系统阐述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治疗策略,以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实践。

尉泽鹏[7](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各种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应用缺乏统一规范,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不同介入治疗方案的适应人群、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肝硬化合并PVT,且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包括TIPS手术、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术、TIPS途径或经皮肝穿门静脉直接置管溶栓。所有患者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该研究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获得批准。通过对不同手术方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肝功能、术前及术后CT或彩超、术后血栓溶解情况、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了解三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对三种方案就诊人群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各种介入治疗的适用人群。结果1.12例患者接受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从发病到就诊中位时间为7天,术前诊断为急性PVT。其中11例患者成功进行置管溶栓治疗治疗,手术成功率达91.7%,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1.7%,手术有效率达83.3%,其有效率明显高于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p=0.03)。该治疗术后出现肝性脑病1例,尿激酶不耐受1例。随访结果显示,10例完全或部分再通的患者中6例出现不同程度血栓进展,血栓复发率为60.0%,4例未出现血栓进展的患者中1例因进展为肝癌死亡,其余3例存活,无不适;1例术后血栓稳定患者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14例患者接受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患者从发病到就诊中位时间为7天,术前诊断为急性PVT。14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症状改善率为71.4%,手术有效率达42.8%,其有效率明显低于门静脉置管溶栓(p=0.0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消化道出血1例,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死亡1例)。对存活的11例患者进行随访,1例肠管外科切除后存活患者于术后第7个月消化道出血死亡;6例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患者中3例出现不同程度血栓进展,血栓复发率为50.0%;4例术后血栓稳定患者中2例出现血栓进展引起肠管坏死感染死亡,2例未见明显进展。3.46例患者接受TIPS治疗,患者从发病到就诊中位时间为183天,43例伴有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状,3例为既往门静脉血栓治疗不佳,14例患者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42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达91.4%,术后症状改善率达89.1%,手术有效率达63.0%。11例患者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9%;出血3例(6.5%),肝性脑病8例(17.4%)。术后随访中11例患者出现分流道闭塞,其中7例经分流道置管溶栓或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成功再通,1例再通时出血死亡,3例无症状未开通;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2.1%,2年生存率为74.8%,3年生存率为70.2%。结论1.对于肝硬化合并新发PVT患者,行门静脉置管溶栓术可以有效开通门静脉,控制血栓进展,临床有效率优于间接溶栓治疗。2.对于拒绝直接置管溶栓或TIPS分流的患者,通过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有助于开通门静脉血流,缓解症状。3.对于肝硬化PVT合并门静脉高压或海绵样变性的患者,可以通过TIPS治疗降低门静脉压力,提高患者生存率。

张艳[8](2020)在《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是目前缺乏关于PVT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患者中的研究。我们旨在研究肝硬化AD患者中非肿瘤性PVT的患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建立的大型前瞻性、多中性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患者队列(Chinese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CATCH-LIFE Study),包括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建立的探索队列(n=2600例,NCT编号:NCT02457637)以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建立的验证队列(n=1370例,NCT编号:NCT03641872)。我们基于CATCH-LIFE研究队列中282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数据,分析了肝硬化AD患者中非肿瘤性PVT患病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在肝硬化AD患者中,PVT患病率为9.36%,显着高于无AD的肝硬化患者(5.24%)(p=0.04)。在肝硬化AD患者中,合并PVT的患者中,有63.37%的PVT是近期形成的。与没有合并PVT的患者相比,合并PVT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比例显着增高(47.33%vs 19.63%;p<0.001),血清D-二聚体水平也显着增高(2.07vs1.25;p<0.001)。脾切除术和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肝硬化AD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肝硬化AD患者中,合并或不合并PVT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在对CATCH-LIFE队列中的2826例肝硬化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发现肝硬化AD患者发生PVT的比例显着高于肝硬化无AD患者。肝硬化患者合并PVT时会促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AD的发生,从而增加了死亡的风险。应定期筛查PVT并考虑降低门静脉高压,从而预防肝硬化患者PVT的形成。

张强健[9](2019)在《TIPS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TIPS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血栓转归情况。丰富对于此类患者行TIPS治疗的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7年11月间收入院并行TIPS治疗的17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术后连续随访1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流道的功能状态及血栓的转归情况。结果:纳入随访的1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平均门腔静脉压力梯度降至10.5mmHg,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因严重肝性脑病死亡,1人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于随访的第12个月死亡,并有1人于随访12月后进展为肝癌。除因严重肝性脑病于术后1个月死亡的1人,其余16例患者均连续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累积1年内分流道出现功能障碍比率为23.5%(4/17);1年内再出血率11.8%(2/17),其余患者术后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1年内肝性脑病发病率为23.5%(4/17),且50%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症状为1、2级,症状较轻,内科保守治疗后恢复。全部患者1年的累积生存率为88.2%(15/17)。纳入随访的17例患者合计有27支血管不同程度栓塞,栓塞血管的累积改善率达77.8%(21/27),其中血栓完全溶解率66.7%(18/27),部分溶解率为11.1%(3/27),血栓稳定的比率11.1%(3/27),血栓进展的比率7.4%(2/27)。平均2.4个月栓塞血管出现改善,而到达完全溶解的时间平均为4.4个月。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TIPS治疗是有效的,能够改善门脉高压相关症状,且闭塞血管能够在治疗术后的数月至一年内实现不同程度的管腔再通。

安苗苗[10](2019)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一、目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一些少见的疾病,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且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通过收集这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等,进一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误治。二、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利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查询系统,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0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门静脉高压且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住院患者(81例)。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病因诊断、合并症、主诉、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入院后测定的血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凝血像、Child-Pugh分级、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胃镜、治疗及转归。2.方法统计所收集资料中各种病因、各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各体征、各影像学表现、各胃镜下表现等发生率及在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得出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三、结果3.1.本研究组81例患者,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56.68±14.34岁,5059岁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大于50岁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6.5%。3.2.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34.6%(28/81)、门静脉血栓形成23.5%(19//81)、特发性门静脉高压22.2%(18/81)、骨髓增殖性疾病9.9%(8/81)。3.3.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较多,主要有腹胀30.9%(25/81)、腹痛22.2%(18/81)、呕血14.8%(12/81);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77.8%(63/81)、乏力72.8%(59/81)、食欲下降56.8%(46/81)、恶心50.6%(41/81)、腹痛46.9%(38/81)、黑便38.3%(31/81)、呕血35.8%(29/81)、消瘦30.9%(25/81)。3.4.本研究组81例患者实验室检查,脾亢43.2%(35/81)、总胆红素升高17.3%(14/8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40.7%(33/8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21%(17/81)、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升高58%(47/81)、白蛋白28-35g/L 38.3%(31/81)、白蛋白小于28g/L 9.9%(8/8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对照值延长有临床意义16.1%(13/81)。3.5.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脾大90.1%(73/81)、无肝硬化影像学改变72.8%(59/81)、有肝硬化影像学改变27.2%(22/81)、腹水64.2%(52/81)、下腔静脉血栓或狭窄35.8%(29/81)、门静脉血栓形成30.9%(25/81)。3.6.本研究组81例患者,68例行胃镜检查,胃镜表现主要有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8%(25/6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2.4%(22/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0.3%(7/68),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占20.6%(14/6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重度多见,分别为22.1%(15/68)和14.7%(10/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较少见,其中以轻度多见为8.9%(6/68)。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34/68)比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32.4%(22/68)更多见,静脉曲张破裂13.2%(9/81)、消化性溃疡10.3%(7/68)。3.7.本研究组81例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58%,B级33.3%,C级8.6%。3.8.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有电解质紊乱28.4%(23/81)、胆道感染24.7%(20/81)、肠道感染24.7%(20/81)。3.9.本研究组中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脾大92.9%(26/28)、腹水78.6%(22/28)、腹胀75%(21/28)、乏力64.3%(18/28)、Child-Pugh分级A级64.3%(18/28)、脾亢53.6%(15/28)、食欲下降46.4%(13/28)、恶心35.7%(10/28)、黑便35.7%(10/28)、呕血32.1%(9/28),胃镜表现主要是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1.7%(10/2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41.7%(10/24),并发症不多见,胆道感染10.7%(3/28)、肝肾综合征10.7%(3/28)、肺部感染7.1%(2/28)相对多见。3.10.本研究组19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女比例7:12,平均年龄54.74±16.35岁。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57.9%(11/19)、腹胀15.8%(3/19);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食欲下降33.3%(6/18);主要的并发症为胆道感染47.4%(9/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腹膜炎36.7%(7/19)、电解质紊乱36.7%(7/19);实验室检查以ALP、γ-GT升高为主,分别为52.6%(10/19)、68.4%(13/19),26.3%(5/19)存在脾亢;影像学除了有血栓形成外还主要有脾大89.5%(17/19)、腹水63.2%(12/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胆囊结石42.1%(8/19)、腹膜炎36.7%(7/19)、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5.8%(3/19);11例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6.4%(4/11)、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4%(4/11)、门静脉高压性胃病63.7%(7/11)。3.11.本研究组18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患者,平均年龄56.68±14.34岁,男女比例1:2。首发临床表现主要有呕血44.4%(8/18)、腹胀16.7%(3/18),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腹痛33.3%(6/18)、食欲下降33.3%(6/18)、消瘦27.8%(5/18)。实验室检查脾亢55.6%(10/18)、ALP升高33.3%(6/18)、白蛋白28-35g/L 44.4%(8/18),γ-GT升高27.8%(5/18)、AST及ALT升高27.8%(5/18)。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脾大88.9%(16/18)、腹水38.9%(7/18)、胆囊结石27.8%(5/18)、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1.2(2/18)。胃镜表现主要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9/1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4.5%(8/18)、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44.5%(8/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8.9%(7/18)、静脉曲张破裂33.3%(6/18)。3.12.骨髓增殖性疾病、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是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更为少见的病因;乏力、腹痛、腹胀、恶心、脾大、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少,是本研究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四、结论1.具有门静脉高压表现,而无肝硬化影像学的改变且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要高度警惕非肝硬化性的门静脉高压。2.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特发性门静脉高压、骨髓增殖性疾病,而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门静脉癌栓、门静脉海绵样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更少见。3.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大于5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同,无明显临床体征;并发症较少见,胆道感染、肠道感染相对常见,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更少见。

二、肝硬化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PVT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2 关于PVT的危险因素
3 关于PVT的影像学检查选择
4 关于肝硬化PVT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4.1 PV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PVT病情评估
        4.2.1 PVT的分期
        4.2.2 PVT的严重程度
        4.2.3 PVT的转归
5 关于PVT的治疗流程
6 关于PVT的治疗方法
    6.1 关于PVT抗凝治疗
        6.1.1 关于PVT抗凝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6.1.2 关于抗凝药物类型的选择
    6.2 关于溶栓治疗
    6.3关于TIPS
7 结语

(2)156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肝硬化PVT的发生机制
        2.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2.2.2 血液高凝状态
        2.2.3 血管内皮损伤
    2.3 肝硬化PVT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2.4 肝硬化PVT的诊断
    2.5 PVT形成对肝硬化自然病程及预后的影响
    2.6 肝硬化PVT的治疗
        2.6.1 抗凝治疗
        2.6.2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2.6.3 溶栓治疗
    2.7 小结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PVT 组和非PVT 组一般情况分析
    4.2 PVT 组和非PVT 组肝硬化病因分析
    4.3 PVT 组和非PVT 组实验室指标分析
    4.4 PVT 组和非PVT 组影像学指标分析
    4.5 PVT组血栓发生部位分析
    4.6 单支血栓组与多支血栓组并发症和相关指标比较
    4.7 PVT 组和非PVT 组并发症比较
    4.8 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肝硬化PVT临床特征
    5.2 肝硬化PVT危险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门静脉血栓诊治的一些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表现
2 分级
3 危险因素
4 实验室检查指标
5 影像学诊断
6 治疗
    6.1 抗凝治疗
    6.2 介入治疗
    6.3 外科治疗
7 结论

(5)54例非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筛选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前影像学评估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及观察指标
        2.4 分组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病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血栓位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5.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影像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英文缩写索引
绪论
第一部分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特征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预后的影响
    3.1 引言
    3.2 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TIPS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标准与方法
    2.1 材料
    2.2 标准
        2.2.1 入组标准
        2.2.2 手术成功标准
        2.2.3 分流道功能障碍的标准
    2.3 方法
        2.3.1 TIPS手术方法
        2.3.2 术后处理
        2.3.3 术后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样本及其特征参数
    3.2 手术情况与门静脉管腔再通情况
    3.3 分流道功能状态
    3.4 肝性脑病
    3.5 总体生存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标准
    3.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肝硬化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解读[J]. 张国,王文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08)
  • [2]156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晓珂. 吉林大学, 2021(01)
  • [3]门静脉血栓诊治的一些新认识[J]. 吴雯玥,孔德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04)
  • [4]胰腺炎相关内脏静脉血栓诊疗专家指导意见(2020年, 沈阳)[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1(01)
  • [5]54例非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单中心回顾性分析[D]. 陈欢欢.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学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12)
  • [7]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D]. 尉泽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8]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D]. 张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TIPS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价值的研究[D]. 张强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D]. 安苗苗.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肝硬化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