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60)-γ射线辐照苦荞新品种选育试验

Co~(60)-γ射线辐照苦荞新品种选育试验

一、Co~(60)-γ射线辐射苦荞籽粒选育新品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王斌[1](2021)在《60Co-γ射线辐射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辐射对胡麻种子的诱变作用,以800 Gy、1000 Gy和1200 Gy 3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6个胡麻品种(系)的种子进行辐射处理,观察其对胡麻种子萌发、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并确定胡麻的最佳辐射剂量。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射胡麻种子以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株高、工艺长度、每果粒数、千粒重、含油率、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比对照降低,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果数、木酚素、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均比对照高。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和木酚素含量逐渐下降,根长、苗高、平均单株鲜重、油酸含量先降低再升高,株高、工艺长度、有效分枝数、单株果数、千粒重、亚麻酸、硬脂酸和棕榈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效分茎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不实果数、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高而升高。拐点均出现在1000 Gy,且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胡麻种子的最佳辐射剂量理论值为1029 Gy。用60Co-γ射线处理胡麻种子,出现超亲材料的几率约为10%~21%,且木酚素含量出现超亲材料的几率最大,其次是亚麻酸含量,最后是含油率。高剂量(1200 Gy)有利于含油率和亚麻酸的变异,而低剂量(800 Gy)有利于木酚素的变异。研究结果为胡麻辐射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宝海,刘晴,聂守军,刘宝民,付立新,王明泉,高世伟,刘宇强,常汇琳,张佳柠,马成,薛英会,白瑞,王洪彬,唐铭,门龙南[2](2021)在《60Co-γ辐射对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诱变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快选育出能够替代或超越广适性水稻绥粳18的新品种,探索完善寒地水稻60Co-γ射线辐射育种途径,采用220 Gy、250 Gy和280 Gy3个剂量辐射绥粳18水稻种子方法,对辐射后种子活力、出苗及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0~280 Gy 60Co-γ辐射剂量范围内,绥粳18水稻种子辐射后15 d为最佳苗床播种时期,根活力指数和芽长是限制种子苗床出苗的主要因子,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幅度大,高剂量对成熟期延长、分蘖数增加有显着促进作用,对株高、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有显着抑制作用。M1群体农艺性状权重值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0.528 01)>结实率(0.352 72)>分蘖数(0.113 87)株高>(0.004 62)>成熟期(0.000 77)>千粒重(0.000 01)。明确今后辐射世代育种要注重早熟、强分蘖力、较高植株、多穗实粒数、高结实率等遗传变异性状材料的选择。本研究为开展替代或超越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新种质创新,以及寒地水稻辐射育种可能有效途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种质基础和技术参考。

石桃雄,关志秀,韦春玉,李红兴,汪燕,梁成刚[3](2021)在《60Co-γ射线诱变创制苦荞品系的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选育高产优质苦荞品种,本课题组以晋荞麦2号为对照,利用60Co-γ射线诱变创制了苦荞种质资源库。本试验从该种质库中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49份材料进行总黄酮、多酚和蛋白质组分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这49份材料的总黄酮含量在7.55~32.05 mg/g间,平均为20.52 mg/g, 19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总多酚含量在4.55~11.76 mg/g间,平均为8.21 mg/g, 4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总蛋白含量在55.51~116.08 mg/g之间,平均为88.85 mg/g, 2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总蛋白、清蛋白含量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说明选育兼具高蛋白、高黄酮和高多酚含量的苦荞品种具有可行性。60Co-γ射线辐射诱变不仅是苦荞优质育种的有效途径,还可为苦荞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材料。

蒋云,唐力为,张洁,李健伟,彭宇,宣朴,王颖,郭元林[4](2020)在《60Co-γ射线辐照藜麦的效应及适宜剂量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了解藜麦的辐照效应,初步探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藜麦的适宜剂量。【方法】用60Co-γ射线对4份藜麦材料(NX-1,CX-2,SHX-8和SHX9)的干种子进行了7个剂量梯度的辐照处理,对辐照当代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成活率、株高、穗长、茎粗、千粒重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NX-1的M2代群体进行了选育和考种。【结果】不同藜麦材料间和不同剂量间的辐照效应均存在差异,参试藜麦的半致死剂量为84.2~152.4 Gy,平均116.2 Gy,致死剂量均低于320 Gy;随辐照剂量增大,发芽率、苗高、株高、穗长显着降低;千粒重、茎粗变化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辐照M1代中,剂量、苗高、发芽率、成活率、穗长、籽粒粗蛋白含量等性状间大多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千粒重、茎粗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着。M2代中选单株主要来自80 Gy和160 Gy的后代,平均单株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比NX-1原始种质有一定提高。【结论】60Co-γ射线用于藜麦诱变育种的适宜剂量可能是平均半致死剂量(116.2 Gy)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在实践中,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平均半致死或更低的剂量进行辐照处理。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藜麦的辐照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湛晓蝶[5](2020)在《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60Co-γ射线和中子2种射线对草本花卉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选用羽衣甘蓝(红鸥)、羽状鸡冠花(和服)、橙色金盏菊(哥斯达黎加)3个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羽衣甘蓝设置剂量为0(CK)、30、60、90、120Gy共5个处理,金盏菊和鸡冠花设置0(CK)、100、200、300、400Gy共5个处理,对辐照后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其遗传变异等进行分析与研究,为3种草花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初步得出结论如下:(1)由试验结果得知,羽衣甘蓝的γ射线辐照致死剂量大于120Gy,中子辐照致死剂量在90Gy到120Gy之间;对于金盏菊来说,γ辐照的致死剂量大于400Gy,中子辐照的致死剂量小于或等于200Gy;鸡冠花的γ射线辐照致死剂量大于400Gy,中子辐照的致死剂量在100Gy到200Gy之间。经γ射线、中子辐照后的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在不同射线辐照下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中子的生物学效应强于γ射线。(2)γ辐照200Gy处理时,金盏菊花朵高度变异幅度变大,有利于花朵高度更高的品种的选育;400Gy处理时花朵高度变异幅度缩小但花朵直径变异幅度变大,有利于大花品种选育。100Gy的γ辐照处理能够提高鸡冠花的花簇高度变异幅度,有利于花簇高度更高的品种的选育。γ辐照200Gy处理能显着增大鸡冠花的花簇直径变异幅度,有利于鸡冠花大花品种选育。γ辐照30Gy处理能增加羽衣甘蓝的株高和冠径变异幅度,有利于株高更高和冠径更大的品种的选育。中子100Gy处理金盏菊植株的株高和生物量受到显着抑制,开花株率明显降低,花朵高度受到抑制,有利于金盏菊矮花品种的育成。鸡冠花在100Gy中子辐照处理后,花簇高度和花簇直径的极值都比对照显着下降,中子辐照100Gy是培育小花型鸡冠花的适宜剂量。中子辐照90Gy处理对羽衣甘蓝有致矮作用,对植株冠径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小型羽衣甘蓝植株品种的培育。(3)不同辐照方式和辐照剂量处理下的3种花卉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现为:2种射线辐照后,羽衣甘蓝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出随辐照剂量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γ辐照处理在90Gy时达到最大值,且处理组都大于对照组,中子处理的30Gy叶绿素含量最高,60GySOD酶活性最大。金盏菊的叶绿素含量在γ射线处理下整体呈现出随辐照处理剂量上升而下降的趋势,SOD酶活性整体先上升后下降,在中子100Gy叶绿素略低于对照,SOD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鸡冠花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SOD酶活性先上升下降,叶绿素在100Gy达到最大值,SOD酶活性在200Gy剂量点达到最大值,中子处理叶绿素含量和SOD酶活性都略高于对照。(5)中子辐照60Gy处理能有效诱导羽衣甘蓝的植株变异。羽衣甘蓝在中子辐照60Gy下出现较多茎秆二叉分枝(8.16%)和叶片变异(2.04%)。高剂量的γ辐照(300Gy和400Gy)有利于金盏菊花朵出现变异。在γ辐照300Gy处理时,金盏菊出现花蕊粘连(1.34%),400Gy时出现花蕊粘连(2.34%)和小花粘连(0.78%)。鸡冠花在任意剂量辐照处理后都出现了比对照更高频率或对照没有的变异,特别是经中子100Gy辐照后,变异类型增加为叶片花叶、花朵双头或多头、部分花色变浅、花朵出现鸡冠和整体花型改变5种表现形式,主要性状集中表现为花朵出现双头或多头(12.5%)、花色变浅(12.5%)和整体花型改变(12.5%)。中子100Gy辐照能明显增大鸡冠花的变异谱和变异频率。

赵越[6](2020)在《EMS诱导小麦突变及优良突变鉴选》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小麦育种中最严峻的问题是优质种质的匮乏。通过人工诱导突变培育优质、抗病和高产稳产的新种质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现状。本试验设置不同处理组合,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导西农99、西农979、西农977和小偃22这四个小麦品种产生突变,确定了各品种的最适宜处理。同时,利用各品种的最适处理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EMS诱变剂的敏感程度差异。通过农艺性状表型鉴定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对诱变群体中的各类突变进行了筛选和鉴定,构建了遗传性状稳定的突变群体。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 设立5个浓度(0%、0.8%、1.0%、1.2%、1.4%)和3个时间梯度(8h、10h、12h),共组成15个不同处理组合分别处理四个小麦品种。在不同的诱变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根、芽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根部敏感性比芽要强。高浓度长时间的处理对小麦的萌发和生活力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会抑制种子生长发育甚至致其死亡。根据诱变各处理的绝对发芽率,结合其损伤程度,确定了西农99、西农979、西农977和小偃22的最佳诱变组合分别为8h+1.2%、12h+0.8%、12h+1.0%和12h+1.0%。2. 利用最适浓度的EMS大量处理西农99、西农979、西农977和小偃22种子,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对各自最适处理的敏感程度差异均不显着(p<0.05)。四个品种的诱变M1代变异率分别为13.63%、7.83%、9.26%和11.86%。突变频率以西农99最高,为13.63%;西农979最低,为7.83%。各品种的诱变M1代表型变化率相差较大,但类型主要集中在茎部、穗部和叶部的变化。3. 对四个品种的M3代突变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获得173、42、31和39份突变材料,总变异率分别为7.28%、6.71%、7.18%和8.26%。主要获得了六类变异株包括:穗部、叶部、茎秆、株型、生育期和育性变异。四个品种经过世代分离稳定后共获得了285份M3代突变材料。四个品种的M3代变异率相差不明显且性状能够稳定遗传。4. 利用42对SSR引物对285份M3代突变材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有23个突变体与亲本之间位点的差异标记大于3,经过表型筛选和分子标记鉴定共获得了262份突变材料。四个品种的突变群体变异方向均无目的性,其中以反向突变居多,能够直接应用的正向优良突变较少。诱变材料与亲本相比,发生了DNA水平的变异。通过SSR分子标记检测部分位点发生变异,扩增片段呈现多态性,并有新片段的产生。

闵可怜[7](2020)在《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了解γ、X射线辐射对小苍兰(Freesia refracta Klatt)M2代和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iot Houtt)M3代的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将5个辐射剂量组的小苍兰(?F.armstrongii‘?F.corymbosa‘)2个品种的M2代和唐菖蒲(?道兰(Dowland)‘、?柏辽兹(Berlioz)‘)2个品种的M3代种球盆栽于温室大棚内,观察其后代生长发育状况、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并将结果与M1或M2代对比,以便寻找到辐射诱变育种的最佳辐射剂量。同时把在M1代中出现的变异单株单独种植,观察在M2代或M3中是否保持了变异性状和当代是否出现新的变异植株,最终筛选出变异性状可稳定遗传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变异单株。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减轻γ射线对小苍兰的辐射损伤,降低辐照后种球的死亡率,扩大变异群体,提高辐射诱变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小苍兰(Red River)为研究对象,用辐射剂量分别为55、65、75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小苍兰种球,并分别在辐照前、辐照后、发芽后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使用浓度为150、300、450mg/L的水杨酸(SA)和浓度为5、10、15mg/L的赤霉素(GA)、褪黑素(MT)3种保护剂,研究辐射保护剂对各辐射剂量组下小苍兰生长发育指标及丙二醛含量(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索筛选各剂量适宜的保护剂使用种类、浓度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γ、X射线辐射后,对小苍兰M2代和唐菖蒲M3代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小苍兰2个品种M2代的发芽率、存活率、株高、叶片数、开花率、小花数等指标与M1代基本相同,且各生长指标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说明小苍兰2个品种经γ、X射线辐射后M1代与M2代的相对生物学效应无显着差异。且各剂量下M2代的平均株高、叶片数、开花率和小花朵数均比M1代略高,说明辐照对小苍兰M2代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应相比M1代减弱。唐菖蒲经γ、X射线辐射后,对M1代的发芽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但在M2代时其发芽率和存活率随剂量的增大抑制程度比较明显,在M3代时发芽率和存活率也随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说明γ、X射线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滞后性和延续性。同时在M1-M3代中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在25Gy辐射剂量下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25Gy可以作为改良唐菖蒲品种的适宜剂量。(2)小苍兰经历2代后,各变异单株的叶片性状易发生变化,出现较多不稳定现象。对于小苍兰(F.armstrongii)来说,50%的突变植株到M2代时性状全部消失,25%的变异单株保留部分变异性状,其中仅XH-X25-1和XH-X25-2两株变异单株完全保留了M1代的变异性状;对于小苍兰(F.corymbosa),57.14%的变异单株变异性状完全消失,只有42.86%的变异单株部分保留了上一代的变异性状,且没有完全保留变异性状的植株。同时小苍兰2个品种在M2代均未发现新的变异单株。总的来说,经γ、X射线辐射后,小苍兰2个品种通过营养繁殖2代之后,大多数变异单株变异性状较难稳定。唐菖蒲通过营养繁殖3代以后,各变异单株的叶片形态、株高等性状稳定性较差,辐射效应持续时间较长。从M1-M3仅有4株变异单株变异性状较稳定,其中变异编号为GR-D-4-8、GR-B-3-9表现为叶片基部白化,编号为GX-B-3-4表现为叶色黄绿相间,编号为GR-B-3-1表现为叶片嫩黄色。且在M3代中出现4株前两代未出现的变异单株,变异编号为GX-B-2-4、GX-B-3-5的2株变异单株表现为叶片基部白化并伴玫红色,编号为GX-D-3-3、GX-D-3-9的2株变异单株表现为叶片波浪形,说明唐菖蒲营养繁殖后代叶色变异性状较稳定易保留。(3)经2种射线处理后,对小苍兰M2代和唐菖蒲M3代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变化。小苍兰2个品种M2代的叶绿素总含量,均在25Gy达到最大值。当辐射剂量>25Gy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均略有所降低。辐射小苍兰2个品种M1、M2代叶片内的MDA含量均表现为,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其含量逐渐增大。其叶片内的SOD酶活性,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多数辐照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唐菖蒲2个品种的叶绿素总含量在M3代时,均表现为随辐射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经γ射线辐射后,道兰叶片内的MDA含量变化不大,而柏辽兹在M3代受γ射线的影响较大,随辐射剂量的增加MDA含量逐渐增大。25Gy辐照可提高唐菖蒲2个品种M3代的SOD酶活,分别比辐射对照组多42.22%、26.49%。(4)利用γ射线辐射处理小苍兰M1代种球,并使用水杨酸、褪黑素、赤霉素3种保护剂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保护剂对小苍兰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从辐射小苍兰整体生长趋势来看,辐照后浸泡3种保护剂的保护效果>发芽后喷施>辐照前浸泡。其中在55Gy辐射下,辐照后浸泡150mg/LSA保护效果最好,其存活率和开花率分别达到了90%和33.33%;当辐照剂量为65、75Gy时,辐照后浸泡450mg/L SA、15mg/L MT和15mg/L GA保护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小苍兰发芽率、存活率、叶片面积、开花株率和小花朵数,尤其是在高剂量(75Gy)辐照下,450mg/L SA使小苍兰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6.67%,比未使用保护剂的辐射对照组多36.67个百分点,且开花株率比辐射对照组多500.6%。说明在低剂量辐射下选用低浓度保护剂,高剂量辐射下选用高浓度保护剂的保护效果较好。对小苍兰M1代各生长指标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后发现,在不同辐照剂量下,小苍兰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未辐照组,且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有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异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数>株高>开花数>叶长>叶宽。在高剂量(75Gy)辐照下的变异率达到24.44%,略低于55Gy下的变异率,其中在SA处理下的变异单株数最多。(5)使用不同浓度的SA、MT和GA 3种保护剂处理后,大多数处理组能明显降低小苍兰M1代叶片内的MDA含量。辐射后使用3种保护剂,大多数辐射保护剂处理组SOD酶活性没有提高,反而低于各剂量辐射对照组。这有可能是由于SA、MT、GA三种保护剂可以直接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延缓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总体而言,小苍兰辐照后采用450mg/L的水杨酸(SA)浸泡处理的保护效果最好,能够提高高剂量辐射下的小苍兰发芽率、存活率、开花率和变异率。

杨丽娟[8](2019)在《荞麦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及不同环境对新类型苦荞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荞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我国是世界荞麦的主产区之一,荞麦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荞麦遗传育种起步较晚,技术也相对落后。最近一些年来,在原有系统育种、诱变育种为主的基础上,开展了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等研究,特别是荞麦远缘杂交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所得种间杂种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等还不清楚。本研究对2014-2017年来获得的杂交组合四倍体长黑粒苦荞×红心金荞、大苦1号×红心金荞、巨荞×红心金荞、巨荞×大野荞、巨荞×贵红甜1号及金荞1号加倍获得的贵矮金荞1号等材料进行细胞学观察,包括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分析、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对正常结实的高代品系中至少连续三代均表现稳定的苦荞(新类型苦荞)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下进行栽培,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总黄酮含量、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以便为荞麦杂交育种选择及高产优质的新类型苦荞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所有杂交组合亲本均正常结实,杂种中仅有四倍体长黑粒苦荞×红心金荞与大苦1号×红心金荞能正常结实,其余杂种均表现为完全不育;对所有亲本及杂种的花粉育性进行检测发现所有不结实的杂种均具有一定的可育率。2.所有杂种及双亲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公式(染色体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配对构型分别为:二倍体亲本材料贵红甜1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2x=16=8m(EE)、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0.28Ⅰ+7.86Ⅱ,大野荞2n=2x=16=8sm+8m(MM)、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0.22Ⅰ+7.89Ⅱ,金荞1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2x=16=16m(MM)、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1.54Ⅰ+7.23Ⅱ,二倍体甜荞变异种贵红甜2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2x=16=16m(EE);同源四倍体亲本材料四倍体长黑粒苦荞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4x=32=32m(TTT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3.82Ⅰ+10.89Ⅱ+0.56Ⅲ+1.18Ⅳ,大苦1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4x=32=4sm+28m(TTT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4.54Ⅰ+9.8Ⅱ+0.26Ⅲ+1.77Ⅳ;人工加倍四倍体材料贵矮金荞1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4x=32=32m(MMMM)、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6.45Ⅰ+4.68Ⅱ+0.33Ⅲ+1.80Ⅳ;甜荞大甜1号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n=4x=32=32m(EEEE)、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3.97Ⅰ+11.13Ⅱ+0.31Ⅲ+1.21Ⅳ;异源四倍体亲本材料红心金荞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6m(MM),2sm+14m(M′M′)]、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1.58Ⅰ+11.94Ⅱ+0.14Ⅲ+1.53Ⅳ,巨荞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2sm+14m(MM),12m+4M(T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2.79Ⅰ+14.58Ⅱ+0.08Ⅲ+0.32Ⅳ,杂种F1四倍体可育材料四倍体长黑粒苦荞×红心金荞F1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sm+7m(M)、1sm+7m(M′)、14m+2M(T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3.06Ⅰ+13.07Ⅱ+0.18Ⅲ+0.57Ⅳ;杂种F1四倍体不育材料巨荞╳红心金荞F1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6m(MM)、1sm+7m(M′)、8m(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5.73Ⅰ+9.83Ⅱ+0.07Ⅲ+1.60Ⅳ;杂种F1三倍体材料巨荞╳贵红甜1号F1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8m(M)、8m(E)、8m(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5.66Ⅰ+4.31Ⅱ+2.80Ⅲ+0.33Ⅳ,巨荞╳大野荞F1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6m(MM),1sm+7m(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6.45Ⅰ+4.68Ⅱ+0.33Ⅲ+1.80Ⅳ;杂种F2材料大苦1号╳红心金荞F2不育株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sm+7m(M)、1sm+7m(M′)、8m(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4.00Ⅰ+4.89Ⅱ+2.82Ⅲ+0.44Ⅳ;杂种F2异交株即大苦1号/红心金荞F2株//贵矮金荞1号异交株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16m(MM)、5sm+3m(M′)、1sm+7m(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6.64Ⅰ+11.27Ⅱ+0.18Ⅲ+0.57Ⅳ;杂种高代品系材料贵多苦003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核型=[3sm+5m(M)、2sm+6m(M′)、16m(TT)]、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构型=2.61Ⅰ+12.32Ⅱ+0.02Ⅲ+1.17Ⅳ。发现,二倍体荞麦较四倍体荞麦更稳定,二价体频率高且单价体频率低的植株可育;杂种均存在单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多价体和末期出现大量多余微核等异常行为;另外,对杂种及双亲的遗传稳定性指数进行统计,发现亲本的遗传稳定性指数均达86%以上,而杂种的遗传稳定指数均低于双亲,说明杂种的稳定性相对较差。3.不同播种季节对多年生苦荞新品系的主花序的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及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秋播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分枝数,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均极显着高于春播;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均极显着低于春播,主花序花朵大小、籽粒种子长宽比无显着差异。不同种植方式对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节数及籽粒百粒重的影响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秋季再生主花序花粉可育率、籽粒单株粒数显着高于秋季直播,主花序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粗、主茎节数,籽粒百粒重显着低于秋季直播,主花序花朵大小、总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分枝数,籽粒种子长宽比、单株产量无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生长季节下主花序有效结实率及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是最高。所有参试品系中,1612-241秋季直播的单株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系;1612-16、1612-33秋季再生单株产量较正季优势显着。4.不同生态区间米苦荞产量、总黄酮含量、粗蛋白含量及各农艺性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不同米苦荞品种产量、总黄酮含量、粗蛋白含量在不同生态区、品种间及生态区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差异极显着。宁夏固原市表现为米苦荞高产高黄酮种植地,宁夏固原市、江苏省泰兴市、贵州省贵阳市、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显着高于其他各地,其中宁夏固原市产量最高,均值为1901.55kg/hm2;宁夏固原市栽培下的米苦荞总黄酮含量最高,均值为2.98%,均显着高于其他各试点;江苏省泰兴市粗蛋白含量最高,均值为16.87%,显着高于其他各试点。生态因子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表现为,低纬度和高海拔是获得米苦荞较高产的基础,高纬度、低降水量、生育期较高温是增加米苦荞籽粒总黄酮含量的主要因素,低纬度、低海拔、生育期低降水量、生育期较高温利于提高荞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生态因子、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表明,低纬度、长生育期、单株饱满种子多、单株产量高、种子颗粒大,有助于提高米苦荞产量。还发现,株高、千粒重是影响总黄酮含量的因素;千粒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是影响粗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

杨丽娟,陈庆富[9](2018)在《荞麦属植物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荞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我国是世界荞麦的主产区之一,荞麦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荞麦遗传育种起步较晚,技术也相对落后。近年来,在原有系统育种、诱变育种为主的基础上,开展了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荞麦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从荞麦的遗传育种、育种成就、育种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荞麦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葛金涛,王丽丽,吴秋月,赵统利,刘兴满[10](2017)在《60Co-γ射线辐射对乌桕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报》文中指出利用100Gy、200Gy、300Gy、400Gy 4种剂量60Co-γ射线处理乌桕种子,研究乌桕种子发芽率和株高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乌桕辐照半致死剂量在200Gy300Gy之间,半致矮剂量在200Gy,100Gy剂量有利于乌桕幼苗生长,同时发现了乌桕心形叶新品系—"红心1号"。

二、Co~(60)-γ射线辐射苦荞籽粒选育新品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60)-γ射线辐射苦荞籽粒选育新品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60Co-γ射线辐射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种子的辐射处理
        1.2.2 发芽试验
        1.2.3 田间试验
        1.2.4 半致死剂量的计算
        1.2.5 品质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辐射剂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辐射剂量对胡麻生物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辐射剂量对胡麻品质性状的影响及优异株系的筛选
    2.4 半致死辐照剂量确定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辐射剂量对胡麻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品种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3.2 不同辐射剂量对胡麻种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3.3 胡麻品种合适剂量的选择

(2)60Co-γ辐射对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诱变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发芽试验
        1.2.2 出苗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发芽试验
        1.3.2 出苗试验
        1.3.3 本田调查考种
        1.3.4 性状权重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射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1.1 辐射缓冲期对种子活力影响
        2.1.2 不同辐射剂量对种子活力影响
    2.2 辐射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2.3 辐射对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
        2.3.2 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3.3 M1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辐射后缓冲期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辐射剂量对种子活力和出苗的影响
    3.3 不同辐射剂量对M1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

(3)60Co-γ射线诱变创制苦荞品系的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处理
        1.2.2 总黄酮与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1.2.3 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荞种子总黄酮含量的分析
    2.2 苦荞种子总多酚含量的分析
    2.3 苦荞种子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分析
    2.4 苦荞种子主要营养与保健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4)60Co-γ射线辐照藜麦的效应及适宜剂量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辐照处理
        1.2.2 发芽试验
        1.2.3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与室内分析
        1.2.4 NX-1 M2代优良突变株选育
        1.2.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处理后藜麦的成活率与半致死剂量
    2.2 辐照对藜麦的农艺性状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辐照剂量与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NX-1 M2代优良突变株选育
3 讨论与结论

(5)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草本花卉及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1.1 草本花卉概述
        1.1.2 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2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2.1 ~(60)Co-γ射线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1.2.2 中子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辐照方法
        2.2.2 试验方法
        2.2.3 分析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60)Co-γ射线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1.1 ~(60)Co-γ射线辐照对金盏菊的生物学效应
        3.1.2 ~(60)Co-γ射线辐照对鸡冠花的生物学效应
        3.1.3 ~(60)Co-γ射线辐照对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2 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2.1 中子辐照对金盏菊的生物学效应
        3.2.2 中子辐照对鸡冠花的生物学效应
        3.2.3 中子辐照对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1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金盏菊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2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鸡冠花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4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诱变效应
        3.4.1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金盏菊的诱变效应
        3.4.2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鸡冠花的诱变效应
        3.4.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的诱变效应
4 讨论与小结
    4.1 辐照对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辐照对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60)Co-γ射线和中子射线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4.4 ~(60)Co-γ射线和中子射线的诱变效应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EMS诱导小麦突变及优良突变鉴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诱变相关研究进展
        1.1.1 物理诱变
        1.1.2 化学诱变
        1.1.3 插入突变
        1.1.4 复合诱变
    1.2 EMS诱变技术
        1.2.1 EMS诱变机制
        1.2.2 EMS诱变优势与关键技术
        1.2.3 EMS诱变育种的应用
    1.3 EMS诱变研究现状
        1.3.1 农艺性状突变
        1.3.2 抗病性突变
        1.3.3 品质突变
        1.3.4 突变体库构建
    1.4 EMS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1.4.1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1.4.2 突变体真实性检测
        1.4.3 TILLING技术筛选突变体
        1.4.4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在突变体上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EMS诱变最适时间和浓度处理的筛选和分析
        2.1.1 供试材料、试验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EMS诱导小麦变异群体的构建
        2.2.1 试验方法
    2.3 突变体DNA提取与检测
        2.3.1 小麦叶片DNA的提取
        2.3.2 DNA质量检测
    2.4 突变株SSR分子标记
        2.4.1 SSR引物的筛选
        2.4.2 PCR反应体系
        2.4.3 PCR扩增产物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EMS诱变处理对各品种发芽率的影响
        3.1.1 预实验结果
    3.2 EMS诱变处理对种子根长、芽长和损伤率的影响及最佳组合选择
    3.3 EMS诱变群体的构建
    3.4 突变体变异类型分析
    3.5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筛选突变体
第四章 讨论
    4.1 EMS诱变时间和浓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4.2 EMS诱变群体中突变性状的多样性
    4.3 EMS诱变突变体的真实性鉴定
    4.4 突变体筛选方向及优良突变材料鉴选
    4.5 优良突变材料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1.1 辐射育种发展史
        1.1.2 我国辐射育种研究概况
        1.1.3 诱变源种类
    1.2 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2.1 花卉育种主要手段
        1.2.2 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研究的概况
        1.2.3 花卉辐射育种剂量和材料的选取
        1.2.4 辐射诱变花卉的突变类型
        1.2.5 辐射花卉突变体的鉴定方式
        1.2.6 辐射诱变育种机理研究概况
    1.3 球根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概况
        1.3.1 小苍兰辐射诱变育种概况
        1.3.2 唐菖蒲辐射诱变育种概况
    1.4 辐射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4.1 辐射保护剂的保护机制与修复效应
        1.4.2 辐射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辐照方式
        2.2.2 保护剂处理
        2.2.3 田间栽培方法
        2.2.4 分析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γ、X辐照对小苍兰和唐菖蒲的遗传效应
        3.1.1 γ、X射线辐照对小苍兰M2 代的影响
        3.1.2 γ、X射线辐照对唐菖蒲M3 代的影响
    3.2 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M1 代的保护效应
        3.2.1 3种保护剂对辐射小苍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保护剂作用下γ射线对小苍兰的诱变效应
        3.2.3 3种保护剂对辐射小苍兰生理生化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γ、X射线辐照对小苍兰M2 代的影响
        4.1.1 小苍兰辐照M2 代与M1 代在生长发育上的差异
        4.1.2 小苍兰辐照M2 代与M1 代特殊变异性状的继承
        4.1.3 γ、X射线对小苍兰M2 代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γ、X射线辐照对唐菖蒲M3 代的影响
        4.2.1 唐菖蒲辐照M3 代与M2 代、M1 代在生长发育上的差异
        4.2.2 唐菖蒲辐照M3 代对M1-M2 代特殊变异性状的继承
        4.2.3 γ、X射线对唐菖蒲M3 代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M1 代的保护效应
        4.3.1 3种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3种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生理生化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荞麦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及不同环境对新类型苦荞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荞麦种类
    1.2 荞麦的遗传育种现状
        1.2.1 荞麦育种的发展
        1.2.2 荞麦育种方法
    1.3 荞麦远缘杂交研究
        1.3.1 栽培荞麦及多年生野生荞麦资源利用
        1.3.2 荞麦远缘杂交的意义
        1.3.3 荞麦种间杂交存在的问题
    1.4 荞麦远缘杂种不育的克服
        1.4.1 杂种染色体加倍法
        1.4.2 回交法
        1.4.3 延长杂种的生育期
    1.5 细胞学在远缘杂交中的利用研究
    1.6 荞麦的细胞学研究现状
    1.7 环境对荞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荞麦种间杂种的形态特征及细胞学观察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亲本及杂种形态学观察
        2.2.2 有丝分裂观察
        2.2.3 减数分裂观察
        2.2.4 花粉育性检测
        2.2.5 遗传稳定性分析
        2.2.6 试验仪器及试剂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亲本及杂种的形态学特征
        2.3.2 亲本及杂种的花粉育性
        2.3.3 亲本及杂种的染色体数目
        2.3.4 亲本及杂交组合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2.3.5 亲本及杂交组合的减数分裂观察
        2.3.6 遗传稳定性分析
    2.4 讨论
        2.4.1 .荞麦属不同种类的染色体核型
        2.4.2 荞麦属不同种类的染色体组同源性
        2.4.3 荞麦的遗传稳定性
第三章 播种季节和种植方式对多年生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年生苦荞春、秋直播与秋季再生全生育期的差异
        3.2.2 不同播种季节及种植方式对多年生苦荞各性状的影响
        3.2.3 不同播种季节及种植方式下多年生苦荞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
        3.2.4 不同播种季节及种植方式对各品系主要单株产量影响
    3.3 讨论
        3.3.1 .性状差异表现
        3.3.2 生长季节及种植方式对多年生苦荞各性状的影响..
        3.3.3 不同生长季节性状的选择
第四章 不同生态区米苦荞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态区米苦荞的产量与品质的差异分析
        4.2.2 米苦荞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品系及地域性差异
        4.2.3 苦荞生态因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变异
        4.2.4 米苦荞生态因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间的相关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项目经费支持
致谢
附表
作者简介

(9)荞麦属植物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荞麦遗传研究
    1.1 主要质量性状
    1.2 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
2 荞麦育种研究
    2.1 荞麦育种的发展
    2.2 荞麦育种方法
        2.2.1 选择育种
        2.2.2 辐射诱变育种
        2.2.3 多倍体育种
        2.2.4 杂交育种
        2.2.5 杂种优势利用育种
        2.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0)60Co-γ射线辐射对乌桕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射剂量对乌桕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辐射剂量对乌桕幼苗株高的影响
    2.3 钴60γ射线辐照对乌桕叶形的影响
    2.4 钴60γ射线辐照对乌桕叶色的影响
3 总结与讨论

四、Co~(60)-γ射线辐射苦荞籽粒选育新品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60Co-γ射线辐射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J]. 赵利,王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05)
  • [2]60Co-γ辐射对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诱变影响[J]. 刘宝海,刘晴,聂守军,刘宝民,付立新,王明泉,高世伟,刘宇强,常汇琳,张佳柠,马成,薛英会,白瑞,王洪彬,唐铭,门龙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 [3]60Co-γ射线诱变创制苦荞品系的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分析[J]. 石桃雄,关志秀,韦春玉,李红兴,汪燕,梁成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 [4]60Co-γ射线辐照藜麦的效应及适宜剂量初步研究[J]. 蒋云,唐力为,张洁,李健伟,彭宇,宣朴,王颖,郭元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5]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D]. 湛晓蝶.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EMS诱导小麦突变及优良突变鉴选[D]. 赵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D]. 闵可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荞麦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及不同环境对新类型苦荞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杨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9]荞麦属植物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J]. 杨丽娟,陈庆富. 种子, 2018(04)
  • [10]60Co-γ射线辐射对乌桕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报[J]. 葛金涛,王丽丽,吴秋月,赵统利,刘兴满. 山东林业科技, 2017(04)

标签:;  ;  ;  ;  ;  

Co~(60)-γ射线辐照苦荞新品种选育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