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韵律划分中国“词”与“词”的大境界

从韵律划分中国“词”与“词”的大境界

一、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论文文献综述)

顾绍通[1](2021)在《句法性构式“V1多少V2多少”的来源及句法创新》文中认为"V1多少V2多少"的核心意义是按照实际量或任意量对某一事物进行处置。最早出现於明代,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从语法化过程来看,从最初表示两个相对自由的并列关系句发展成爲具有事理逻1的顺承关系句,最後再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结构。具有顺承、条件关系的前後分句结构相同以及宾语中心语语义同指是促发结构紧缩的诱因,句法成分的省略和句法结构的紧缩是"V1多少V2多少"形成的主要机制。结构相同的同宾双小句的省略与紧缩也会导致句法创新。在口语中"V1多少V2多少"语速、重音的不同会使语义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当"少"不轻读时,表示V2按照"多少"的实际量对事物进行处置;当"少"轻读时,表示V2按"多少"的无限量对事物进行处置,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和夸张意味,带有主观性。在书面语中,则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一结构的具体意义。具体使用中,还会有很多变式,表达不同的结构意义。

倪凌云[2](2021)在《二字组“生X”和“活X”结构及整合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bcc语料库中选取了29组由相同的单音节词或语素的X构成的二字组“生X”和“活X”,并以它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通用词典和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考察了这些二字组的组成成分。“生”和“活”是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字,语义在某些义项上也有着很多共同点,由同一语素或词的X构成的的二字组“生X”和“活X”,在语义上却不尽相同。本文从二字组“生X”和“活X”的组成成分、二字组的语法性质、语义以及二字组整体的整合度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试图对该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以深化对这一类二字组结构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的缘起以及选题意义;并概括了对前人在相关研究方面的进展;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文中的语料出处。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二字组“生X”和“活X”的组成成分,并对二字组整体的语法性质进行了考察。第三章主要对“生X”和“活X”的各组成部分的语义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近义的“生X”和“活X”进行语义分析对比,然后对异义的“生X”和“活X”二字组进行分析,试图对比当X相同时,“生X”和“活X”的表义方式和区别。第四章基于二字组的语义分析情况,从语言单位的认知整合角度上,对这些二字组的整合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的结论。

牛涛[3](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裴雨来,邱金萍[4](2019)在《汉语中词的音节数限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中,与词的音节数限制相关的现象很多,比如单纯词最小单音节,合成词最小双音节、最大三音节,称呼语"老张/欧阳"与"*张/*老欧阳"的对立,专名"普陀山/普陀、泰山/*泰"的对立,等等。前人对这些现象有所研究,但相关分析仍待完善。本文认为,汉语韵律模板需满足"语素音节对应""自然话语的最小节律组成单位是两个音节的音步""词不大于韵律词"3项要求,该韵律模板是汉语中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源。

施晓风[5](2018)在《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古汉语研究越来越深入,汉译佛经语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选取的四部譬喻经包括《旧杂譬喻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和《杂宝藏经》四部譬喻类经书,时代跨度魏晋南北朝,地域上兼顾南北方,对每部经书中的同义并列组合进行穷尽性列举,由于有的并未固定成词,因此无法统称为同义复词,为了称述方便,暂统称同义并列组合,但有关研究主要还是以双音节的同义复词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选取此期有代表性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词汇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文章首先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看同义复词的产生,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入手,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复音化原因和同义复词产生原因的诸多观点,对这种词形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提出本文判定同义复词的标准。由于受到汉语韵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等,这为同义并列组合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再对译经同义复词的概貌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静态描写,针对新见于译经中的同义复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译经自创新词的比例并不高,且极少沿用,而更多的是采用了在中土文献中既已出现过的同义复词,这就打破了学者们一直所认为的译经语言词汇对汉语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汉语双音化有很大推动作用以及很重要的影响等言论,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汉语自身发展的强劲内动力。之后展开的对同义并列组合现象的多层面研究,主要围绕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两方面进行,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论。最后对当代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进行中古词汇研究的语料补正,《汉语大词典》对于四大譬喻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释情况从释义不确、词目失收、义项缺失等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对同义复词释义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大词典》在同义复词收释方面错误的考证希望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个专题参考。有关同义并列组合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结构方面主要例举了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情况,例举了四字句的构成方式和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相关情况。语义方面,与同义复词这一词汇形式紧密相连的是词义感染现象,也叫组合同化、相因生义等,在词义研究领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承认,我们结合“赴救”、“赏募”和“典藏”三个词义感染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生成整体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组合同化产生的原因与汉语双音化有紧密的联系,受到小语境的影响,进而对其与词义引申的联系和区别,与缩略的同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词义感染是以语义整体性和形式省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是共时语义演变,与引申义的历时性不同,而缩略只有形式上的省略,词义没有变化。基于对词义感染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敬”在佛经语言中,其语义发展有内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很可能对程朱提出的持敬论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文化层面对儒佛关系的一种探讨。最后在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的探讨中,与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同义复词进行对比,提出了语义融合度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以及在特定语用场合的不可替代性也对同义复词是否稳固有很大的影响。

李兵,王晓培[6](2017)在《韵律构词学与汉语构词中的韵律结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从韵律构词学的角度梳理对汉语构词—韵律交互作用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汉语的音节重量、音步类型和最小韵律词等基础性问题。虽然多数研究认爲,从韵律结构的角度定义汉语构词模版可以説明构词过程输入项或输出项形式,但不同研究对韵律结构单位的理解不同。本文以汉语方言中的构词现象爲依据进一步论证音节重量、音步类型和最小韵律词,以期证明这些方言是音节重量敏感型语言的可能性。

庄会彬[7](2015)在《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对汉语"词"的韵律语法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词"是一个跨层级韵律单位,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韵律词,也可能是一个黏附词,但最大只能是一个韵律短语;"词"不等于韵律词,它可以大于或小于韵律词(即可以容纳三个以上的音节,也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但如超过三个音节,则必须保证音步运作时,其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会落单。据此,我们从韵律语法的角度对"词"作了界定,即"有描写内容,且韵律上可以独立的成分"或"无描写内容,且韵律上无法独立的成分(独立语段的情况除外)"。

黄雪霞(Ng Sock Hia)[8](2015)在《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通过四个专题的形式,对现代汉语趋向范畴中的表上向的“起”、“上”组趋向动词的相关问题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全文以专题为纲,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十四章。“绪论”简要阐释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等,以及所运用的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前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章节组织和安排。专题一:“起/起来”与“上/上来”研究本专题分为四章,主要研究普通话“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发展与语法形式特征等。从考察发现,作谓语的“上”和“上来”先后产生于周朝和唐朝,而“起”和“起来”则先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和东汉,它们作补语的用法则都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共时平面上,“起/起来”和“上/上来”从表基本位移义,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到发展为趋向补语表基本趋向义,之后又引申出结果义和状态义的用法,其中“起来”在表状态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虚化和语法化后含有表评价义的插入语功能,二者都体现出由实到虚的连续统,因此可说是完成了整个语法化过程,只不过“起来”的语法化程度较高。专题二:闽南方言/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研究本专题分为三章,主要是对闽南方言“起/起来”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从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视角,对“起/起来”和“上/上来”的语义重合进行探讨,此外也对普通话“V起/起来”和“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进行探究。我们的考察发现,闽南方言“起/起来”与普通话“起/起来”和“上/上来”体现出一些语义重合的现象,因此闽南方言“V起/起来”所涵盖的语法意义比普通话“V起/起来”的更广。此外,我们也发现“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重合主要体现在其表“上向”的空间方向性方面不强调终点信息的表达,而其语义的分化是来自“上/上来”所含有的“横向”空间方向性特征以及其对“上向”位移时所强调的离开源点的特征。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概念为基础,将“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表上向趋向位移称为“趋向象似性”,语符趋向相似于人类认知中的趋向概念及其认知方向性。专题三:“起去”研究本专题分为四章,主要是从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视角对“起去”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等进行深入的考察,文中也对表上向趋向位移的“上去”进行探讨。从考察发现,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无论是在表趋向义、结果义或状态义方面,都体现出较多的义项合流,因此闽南方言“V起去”所表述的语法意义要比普通话“V起去”的还要广。此外,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由于普通话“V起去”与“V上去”本身存在着义项的合流以及“V起来”在特定语境下替代了“V起去”,因而使到“起去”逐渐被“上去”和“起来”所替代。专题四:“V起来”与“V起去”不对称现象研究本专题分为三章,主要是从历时平面的形成时间角度、认知参照点的视角以及“V起来/起去”对动词V的选择共现入手,对普通话“V起来”与“V起去”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探究。我们发现作谓语和作补语的“起来”先后产生于汉代和唐代,而作谓语和作补语的“起去”则都产生于宋代。“V起来”从表趋向义引申出结果义和状态义主要是发生在宋代至明代之间,而“V起去”则是介于明代至清代之间。“V起来”由于不受到“来”的制约,其参照点可在低处,也可在高处,因此能与“起来”共现的动词/形容词的范围很广。在“V起去”中,作为主观参照点的“去”在作用上是成了帮助表示背离性趋向的一个附着成分,这与“起”的上向方向性并不一致,所以能与“起去”共现的动词显得非常有限。因此,就历时平面的形成时间、认知参照点的视角以及“V起来/起去”对动词V的选择共现而言,“V起来”与“V起去”都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结语:本章概括了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昝晓燕[9](2012)在《三字格惯用语的悖词汇化》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悖词汇化现象明显,和三音节复合词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本文是在严格区分词汇和语汇的前提下,运用语汇的理论思想方法来研究惯用语悖词汇化问题的。引论部分首先给出自己对狭义惯用语的理解,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三字格的动宾型惯用语,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分析。一、从组合特点看,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组合为主要形式。在韵律层面上,2+1式是一种紧结构,内部停延不明显,适于表现偏正关系;而1+2式组合较松散,内部停延时值较长,易于表现动宾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到一对典型结构即“V双+N单”与“V单+N双”的比较,通过分析它们内部各成员的特性,以及对大量语料的考察,更充分地证明“V单+N双”式各成分间结合松散,成词可能性较小。从语言的认知角度分析,“V单+N双”是一个认识及表述过程,具有思想认识的叙述性,必然涉及两个语义焦点,需要通过明显的内部停延来凸显焦点,而“V双+N单”更多的是表示一种事物、现象,具有词义的整体性,自然不会有明显的停延。惯用语以“V单+N双”为主要结构形式,由一个动作和它的连带成分这两大语义焦点共同完成叙述的过程,词汇化的程度极低。二、从表义的角度分析,惯用语语义的理解涉及字面意义和深层的隐喻意义两个方面,用词简明,所指深刻。惯用语语义的形成是字面意义向深层意义映射的过程,因而惯用语比喻意义不是直接提取的,是可构造的,也证明惯用语与词在人们的心里词典中存储的方式不同。三、从社会性特点看,惯用语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认识及情感。做为一种语言现象,惯用语的社会性特点在交际过程中渐渐地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下层劳动人民生活不易,自然会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面发出批判和讥讽之声,因而多数惯用语用叙述的方式传达出浓厚的贬义色彩。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非常流行,密切反映着民生动态,也承载着社会群体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共同认识。

方环海,王梅[10](2011)在《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对现代汉语中的具有歧义的"V双+N单"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虽然动词和名词构成的定中结构作为合成复合词,在结构关系上比较紧密,但与短语结构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语言的连续性现象也存在于"动-名"结构中。认知研究结果显示,定中"V双+N单"组合中动词和名词之间结构意义联系紧密,整合度高,与"V双+N单"动宾结构的明显差异,整个"V双+N单"结构意义已经非常凝固,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隐性句法语义属性也影响该结构的实时理解加工。

二、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论文提纲范文)

(2)二字组“生X”和“活X”结构及整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词汇语义的相关研究
        1.2.2 整合理论的相关研究
        1.2.3 与“生”和“活”有关的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生X”和“活X”二字组结构与语法性质分析
    2.1 “生X”和“活X”中的“生”和“活”
        2.1.1 通用词典释义
        2.1.2 “生”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2.1.3 “活”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2.2 二字组“生X”和“活X”
        2.2.1 X的语义特征
        2.2.2 由不同的Y或Z构成的二字组“生Y”和“活Z”
    2.3 二字组“生X”和“活X”的语法性质
        2.3.1 二字组的语法属性
        2.3.2 二字组“生X”与“活X”的内部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生X”和“活X”的语义分析
    3.1 近义的“生X”和“活X”
        3.1.1 同义的“生X”和“活X”
        3.1.2 近义的“生X”和“活X”
    3.2 异义的“生X”和“活X”
        3.2.1 同构异义二字组
        3.2.2 异构异义二字组
    3.3 小结
第四章 “生X”和“活X”的整合度分析
    4.1 判断“生X”和“活X”整合度高低的依据
    4.2 “生X”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析
        4.2.1 低整合度的“生X”
        4.2.2 中整合度的“生X”
        4.2.3 高整合度的“生X”
        4.2.4 小结
    4.3 “活X”的整合度及层级分析
        4.3.1 低整合度的“活X”
        4.3.2 中整合度的“活X”
        4.3.3 高整合度的“活X”
        4.3.4 小结
    4.4 “生X”和“活X”的整合度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解题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三、总体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部譬喻经同义并列组合概况
    第一节 同义复词的产生与判定
        一、汉语造词法:从音变造词到结构造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三、同义复词的产生原因与发展
        四、如何判定同义复词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情况
        一、对四部譬喻经中所用同义组合的情况统计
        二、《旧杂譬喻经》中的新词
        三、《撰集百缘经》中的新词
        四、《贤愚经》中的新词
        五、《杂宝藏经》中的新词
        六、结论
    第三节 佛经汉译用词所受中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表现
        二、译经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中土文化特色
第三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多音节形式与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一、概念梳理
        二、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第三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
        一、同素异序词形成的原因
        二、影响同素异序词词序的因素
        三、四部譬喻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四、同素异序词的作用
第四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词义感染及语义融合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词义感染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义感染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二、词义感染与缩略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组合同化的判定原则及认知分析
        四、词义感染的语义归属
        五、结论
    第二节 同义组合关系中的类聚同步引申
        一、瞻视
        二、瞻养
        三、庠序
    第三节 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与程朱持敬论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与程朱持敬论
        二、佛教中“敬”之语义的内向性发展
        三、佛教之“敬”与宋明儒学之“敬”
    第四节 同义并列组合的内部语义融合
        一、同义复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语义融合度
        二、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导致同义复词被替换
        三、有不少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保留较多古义
第五章 四部譬喻经所用同义并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释错失情况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误释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所释义项缺失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四节 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探析
        一、探讨释义模式的必要性
        二、对于同义复词释义方法的两个疑问
        三、同义复词释义的方法
附录: 四部譬喻经中的同义并列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汉语的 “词 ” 与 “韵律词 ”
    (A) 匹配原则
3. 汉 语 “词 ” 与黏附组
    (B) 黏附组的形成
    (C) 韵律短语的形成
    (D) “词 ” 的韵律语法特征
    (E) “词 ” 的韵律语法特征 (修订 )
    (F) 汉语 “词 ” 的韵律语法界定
4. 结语

(8)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研究缘起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
        二、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三、意象图式
        四、认知参照点
        五、象似性概念
        六、“焦点—背景”理论
        七、主观性
    第六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趋向动词的性质与范围
        二、趋向范畴的语义研究
        三、动趋式宾语的位置
        四、趋向补语的句法研究
        五、趋向补语的语法化研究
        六、方言趋向补语研究
        七、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八、小结
    第七节 结构安排
专题一 “起/起来”与“上/上来”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普通话“起/起来”的语义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起/起来”的语义内涵
        第二节“起/起来”的语法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通话“起/起来”的语法特征
        第一节“起/起来”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V起/起来”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起/起来”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通话“上/上来”的语义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上/上来”的语义内涵
        第二节“上/上来”的语法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通话“上/上来”的语法特征
        第一节“上/上来”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V上/上来”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上/上来”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二 闽南方言/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研究
    前言
    第五章 闽南方言“起/起来”考察
        引言
        第一节 闽南方言“起/起来”与“上”的语义内涵与语义重合
        第二节 闽南方言“起/起来”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 闽南方言“V起/起来”的句法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第一节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起/上”的语义重合
        第二节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
        第一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第二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分化
        第三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语义交叉的原因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三 “起去”研究
    前言
    第八章 普通话“起去”的语义发展与语法特征
        第一节“起去”的语法化
        第二节“起去”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V起去”的句法形式
        第四节“起去”在现当代当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普通话“上去”考察
        第一节“上去”的语法化
        第二节“上去”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V上去”的句法形式
        第四节“V上去”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闽南方言“起去”考察
        第一节 闽南方言“起去”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 闽南方言“V起去”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起去”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的语义交叉
        第一节“起去”与“上去”的认知参照点
        第二节 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义项的合流与分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V 起去”与普通话对应的动趋式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四 “V起来”与“V起去”不对称现象研究
    前言
    第十二章 历时平面上的不对称
        第一节 历时角度上的形成时间不对称
        第二节 语法化程度的不对称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认知参照点的影响
        第一节“来”和“去”的认知参照点
        第二节“起来”和“起去”参照点的异同
        第三节 认知参照点对“V起来/起去”语义表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V起来”与“V起去”对述语动词的选择共现与语义特征
        第一节“来”、“去”、“起”的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第二节“来”和“起”对“V起来”的制约
        第三节“去”和“起”对“V起去”的制约
        第四节 与“V起来/起去”共现的述语动词类型与语义特征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结语
    第一节 基本观点与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字格惯用语的悖词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
        1.1.1 对惯用语的界定
        1.1.2 三音节词与三音节惯用语的区分问题
        1.1.3 有关三字格惯用语词汇化问题的讨论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超音步”的两类组合方式
    2.1 两类音组模式的结构对比
        2.1.1 [2+1]式的结构特点
        2.1.2 [1+2]式的结构特点
    2.2 “2+1、1+2”式的内部停延情况
        2.2.1 “2+1”的内部停延
        2.2.2 “1+2”式的内部停延
3 “V 单+N 双”与“V 双+N 单”比较
    3.1 两类模式表示的组合关系的择优性
        3.1.1 “V 单+N 双”表现动宾关系的原因
        3.1.2 “V 双+N 单”表现偏正关系的原因
    3.2 两类表现关系实现的条件
        3.2.1 V 单、V 双的性质
        3.2.2 N 单、N 双的性质
    3.3 单、双音节动词对名词的选择搭配
4 三字格惯用语“表意的双层性”
    4.1 比喻意义
        4.1.1 比喻义产生的基础
        4.1.2 比喻义产生的效果
    4.2 隐喻的作用
        4.2.1 隐喻的具象过程
        4.2.2 隐喻的抽象过程
        4.2.3 以“吃”为个例的隐喻现象
    4.3 字面义的作用
        4.3.1 字面意义是惯用语整体意义构建的基础
        4.3.2 字面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有指引作用
    4.4 小结
5 惯用语的社会性特点
    5.1 贬义性
        5.1.1 惯用语以贬义色彩为感情基调
        5.1.2 惯用语多具有贬义色彩的原因
    5.2 叙述性
    5.3 从社会群体的心理看悖词汇化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论文参考文献)

  • [1]句法性构式“V1多少V2多少”的来源及句法创新[J]. 顾绍通.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1(01)
  • [2]二字组“生X”和“活X”结构及整合度研究[D]. 倪凌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汉语中词的音节数限制研究[J]. 裴雨来,邱金萍. 韵律语法研究, 2019(02)
  •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D]. 施晓风. 山东大学, 2018(02)
  • [6]韵律构词学与汉语构词中的韵律结构问题[J]. 李兵,王晓培.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7(00)
  • [7]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J]. 庄会彬.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02)
  • [8]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D]. 黄雪霞(Ng Sock Hia).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9]三字格惯用语的悖词汇化[D]. 昝晓燕. 宁波大学, 2012(06)
  • [10]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J]. 方环海,王梅. 中文学术前沿, 2011(02)

标签:;  ;  ;  ;  

从韵律划分中国“词”与“词”的大境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