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一、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型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娅[1](2020)在《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接器是通信系统中起连接作用的基础元器件,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通信与数据传输、医疗等各个领域,同时,随着5G和6G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频率和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使得连接器在性能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连接器经常暴露于外部自然环境或工作于复杂严苛的环境中,则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发生恶化,降低连接器的可靠性,进而造成系统性能恶化。因此,对连接器的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对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进行研究,从理论建模、模拟仿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电接触失效对时频域特征变化的影响、电接触失效对调制信号传输的影响、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特性、以及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预计这四个内容的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了电接触失效引起的一系列可靠性问题。该研究成果为连接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及不同场合下型号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且可适用于存在有电接触环节的其它器件的理论研究中,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内容如下:1.从微观失效物理及等效电路模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宏观时域和频域参数的关系模型,研究了电接触表面性能退化对射频信号传输的影响。依据实际故障连接器的结构、尺寸、材料等特性,建立存在故障连接器接触表面的等效电路模型。针对不同退化环境设计加速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获得不同退化等级的连接器样品,分析不同退化程度的连接器接触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探索等效电路模型中各参数的产生机理。根据连接器在时域中测试的反射电压、时域阻抗,以及在频域中的传输阻抗和散射参数,结合电路仿真,研究等效电路模型中各参数随连接器接触表面退化的变化规律和范围,分析不同退化程度的连接器对时频域参数的影响。2.从信号传输的角度揭示了电接触失效对模拟和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机理。基于电接触失效机理及传输线理论,建立失效接触表面及故障连接器的等效模型,采用理论建模及电路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连接器退化对模拟调制信号AM、FM在时域波形、相位以及数字调制信号QPSK、π/4-DQPSK在星座图、误码率、误差矢量幅度方面的影响。设计并实施加速实验,获得不同等级的故障连接器样本,采用由信号源和示波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实验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一致性较好,进而从理论及实验测试的角度深层次地剖析接触退化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机理并得到其影响规律。3.从电磁场的角度研究了接触失效产生的电磁泄漏信号,建立了互联装置中电接触的退化特征与电磁辐射特性的关系模型。针对搭建的互联装置,建立等效模型,分析接触失效对高频参数的影响。同时将连接器的内导体建模为泄漏源,依据连接器的实际物理尺寸及张量计算法推导得到泄漏源在时域中产生的辐射电磁场,并结合近场探头的传递函数获得电磁泄漏信号的解析表达式,从理论计算及实验测试的角度阐述了接触不良产生的电磁泄漏机理。采用近场探头测试由于接触不良产生的泄漏信号,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据此证明理论建模及实验测试方法均可较好阐释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机理。4.基于电接触的失效机理,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评估电连接器可靠性的性能预测方法,分别选取接触电阻和高频散射参数这两个性能退化量来评估连接器的可靠性。对于寿命预测,首次考虑温度和颗粒物浓度应力的作用,进行可靠性建模,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确定加速试验方案并实施试验,测量接触电阻值并以此数据来估计可靠性方程中的未知参数,得到电连接器在温度和颗粒物浓度综合应力下的寿命模型,据此预测其可靠寿命。对于高频性能预测,基于轻微和严重两种退化等级的高频散射参数,选取训练和测试数据,采用BP和Elman神经网络预测连接器不同退化等级下的高频参数,并选择MSE评判预测精度,比较两种神经网络预测的准确性。

孟晓姣[2](2020)在《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信车辆内部装备了大量的电子电气设备,各种设备在车辆内部和外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电磁场环境,导致许多能够单机正常工作的设备在与其它设备或系统同时工作时出现性能降级或设备故障的情况。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车载通信设备中的敏感器件极易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导致严重的电磁兼容问题。一旦通信设备受到干扰,导致设备性能降级,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车载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关键,准确判断评估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车载通信设备为研究对象,以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评估为目的,讨论分析了影响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指标,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实现了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综合评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分析车载通信设备的自身特性和车内电磁耦合关系,提取了电磁兼容性相关评估指标;选取分层递阶结构作为指标体系结构模型,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内容;建立了完整的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评估指标体系。2.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评估你的综合评估方法。通过分析理想点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各个评估方法的特点以及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评估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AHP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估法。TOPSIS-AHP赋权法利用定量的TOPSIS法与定性的AHP法,分别确定子准则层和准则层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法的二级评估模型,结合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对车载通信设备进行评估,获得模糊评估集与评估结果。3.分析了接收机灵敏度和通信距离的受扰变化情况。讨论了自由空间下和地面环境下传播损耗与通信距离的关系,并结合自由空间和实际地面下的传播损耗模型,计算了减敏对通信距离的影响范围;应用所提出的综合评估法,分析了灵敏度和通信距离的变化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邵志江,孙全,郭金雷,潘金波,杜哲[3](2019)在《弹上电缆抗干扰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弹上电缆是弹上所有信息的传输通路,也是电磁干扰的主要耦合通道。首先,对弹上电缆间相互干扰以及外部电磁脉冲辐射对弹上电缆的干扰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电缆排布因素对线缆间相互干扰的影响以及电磁脉冲不同极化方式、入射角度对弹上电缆的干扰等;随后,运用仿真技术对弹上电缆进行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可以快速观察各个设备的受扰情况,为导弹抗干扰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宋伟[4](2016)在《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能提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电子战、信息战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战法,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要求大量的大功率设备(雷达、红外、导弹等)装配到汽车上,由此产生的电磁兼容问题也影响着战备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由于目前我国军用设施电磁兼容主要依据GJB1389A关于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JB151A/152A是关于各分设备和系统电磁兼容要求。这三个标准是适用于空间系统、飞机、潜艇、舰船、地面武器平台等。军用越野车作为地面武器平台的一种,其电磁兼容指标和评价方法均参照军用标准。但需要制定详细的测试规范,以指导进行对军用越野车的电磁兼容性能进行评价,采取措施提高整车和其电子电器部件的电磁兼容性能,有效的抑制电磁干扰问题,确保战备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本文首先对整车电磁兼容性理论进行研究,了解并掌握电磁兼容性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分析了部件和整车电磁兼容性能提升的设计案例。针对无军用越野车具体测试规范这个现状,本文通过充分对比军民标准的测试方法和限制要求,结合车辆本身的特点,依据国军标的指标和国标的试验方法制定了适用于军用越野车的测试规范。根据该测试规范,对某型军用越野车进行摸底电磁兼容性试验,并结合电磁兼容的理论知识进行改进,确保某型军用越野车最终达到电磁兼容性相关要求。通过试验方法和标准的建立,科学评价某型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改进的方法和结果,为其他车型电磁兼容性能提升的研究工作提供经验和参照标准。

李永刚[5](2014)在《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环境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载光电侦察平台在侦察、警戒、监视、森林防火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研制技术的日趋成熟,其使用地域不断扩展,服役条件越加恶劣,在设备寿命期内的运输、使用和贮存,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机载光电侦察平台作为航空侦察的核心部分,其任务就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除探测器、光学系统等光电载荷自身的品质外,工作环境是制约机载光电侦察平台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光电侦察平台研制初期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和验证,对缩短研制设备周期、提高设备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机载光电侦察平台所面临的振动及电磁干扰问题进行研究,为其环境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对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的外部振动环境进行研究,阐述了螺旋桨飞机、无人机、直升机等动载体的振源及不同部位的振动量值,并对风阻进行了相应的计算,为确定光电侦察平台的安装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光电侦察平台外部及内部电磁环境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光电侦察平台内部各子系统的特性及易产生或引起电磁干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振动理论为支撑,建立了光电侦察平台隔振系统的振动模型。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及限定条件,提出了隔离外源性振动的内框架隔振系统和内、外框架双隔振系统,并通过合理布局、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刚度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橡胶隔振器对光电侦察平台进行了内框架隔振系统设计,采用金属橡胶隔振器对光电侦察平台进行了内、外框架双隔振系统设计。通过实验室的振动试验对两种隔振器进行了性能验证,并在外场飞行中检验了隔振器的隔振效果。最后通过提高内框架刚度、添加阻尼材料等方法改善光电侦察平台的振动环境。针对光电侦察平台面临的电磁干扰环境,并结合试验结果,采用先分后合、自里向外的设计思路,运用屏蔽、接地、滤波等技术措施,对其易产生或易引起干扰的电源、光电探测器、金属孔缝、线路板、线缆及连接器等敏感单元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并对光电侦察平台在实际中容易超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电场辐射发射和电场辐射敏感度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表明,其电源线传导发射降低了35dB μV以上,电场辐射发射值最高降低了约46dB μV m,有效解决了电磁干扰问题。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设备正常工作的基础,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仿真、设计、试验等手段,对光电侦察平台在工作中存在的振动与电磁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对光电侦察平台的研制及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田锦[6](2013)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通信越来越呈现出宽带化、移动化、小型化、集成化的技术趋势,通信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成为通信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型通信系统的研制,电磁兼容指标体系必须是依据系统任务要求而首先制定的纲领性要求,任务需求约束条件下的应用层指标是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其构建过程应满足顶层定量化设计的思路;而技术约束条件下的设计层指标是保证系统设计的具体要素,需要经过具体的分析与评估,才能确保电磁兼容总体指标的合理可行。将二者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技术是系统级电磁兼容研究的重点。针对传统系统电磁兼容指标只涉及系统设计指标而缺乏系统应用指标的突出问题,论文将系统设计与系统应用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分层映射的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思路,将自顶而下的指标构建分解与自下而上的指标评估校验相结合,实现了指标参数构建的闭环反馈;通过全文研究形成了以“应用层干扰容限指标”、“设计层综合贴近度指标”、“设计层详细指标”为主线的系统分层指标体系,填补了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在应用性能指标方面的空白。同时,全文研究注重过程及方法论研究,所得的电磁兼容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及方法可推广至其他类型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涂顺国,吴剑,张东豪[7](2012)在《飞机通信系统内的中低频干扰抑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机载电子设备间存在严重的电磁兼容问题,以某型飞机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噪声干扰为例,详细研究了噪声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就400Hz供电电路干扰下的机载通信电磁干扰抑制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工程实现。实验分析和产品的量产使用效果证明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刘东升[8](2011)在《发射场电磁干扰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某型号导弹为例,介绍了导弹武器系统的电磁兼容特性;分析了发射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构成及危害;分析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干扰仿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干扰信号仿真系统,并进行了仿真。为了使该系统能够适应发射场复杂电磁环境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某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的各个设备、系统的电磁干扰原理、特征,对电磁干扰防护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为了使仿真过程中干扰信号特征更加真实,本文对发射场常见的电磁干扰方式、途径、特征和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综合发射场复杂电磁环境和某型号导弹的电磁兼容特点,分析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干扰源、耦合路径、敏感设备仿真建模的特点规律;设计了可以实现干扰信号采集、信号调制放大、干扰信号注入等功能的电磁干扰仿真模型;仿真实践表明,该系统对波形特征单一、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仿真是有效的。

谢俊杰[9](2011)在《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软件开发及应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日趋复杂、繁多的电子通信设备组成的车载系统,为保证车辆正常工作,对系统总体电磁兼容性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此常用的测试、仿真技术只能得到单个的、设备级的评价结果。本文着眼于整体性、系统级,对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方法实现和软件开发做了详细的研究,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的价值。本文首先从影响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关键因素着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确定待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类型,再针对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选择合适的量化方法。然后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基础,重点研究选取了求解指标权重的ANP(网络层次分析法)算法及用于综合评估的TOPSIS(理想点排序法)算法;接下来对ANP算法中关联系数确定时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大小进行灵敏度分析,为该方法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固定正负理想方案及合格方案的方法对TOPSIS算法进行优化,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中贴近度大小客观性的需求。最后以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完成了此综合评估方法的集成与软件开发,并结合实际数据,通过算例验证了本文确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可以满足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要求。

吴志亮[10](2010)在《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在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的形势下,适合城市巷战使用的单兵空炸榴弹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而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则决定其起爆方式和毁伤威力,是小口径弹药设计的瓶颈。实现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能够大幅度提高小口径武器弹药的作战性能。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体现为引信小型化和功能化设计。本文以某型小口径单兵武器采用的空炸榴弹为应用背景,对其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小口径空炸引信总体设计、微机电(MEMS)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设计、膛内电磁感应供能及信息装定的电磁场分析以及引信电路软硬件设计。针对小口径弹药引信的需求、设计要求和技术难点,从微小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空炸作用体制、可编程装定方法和引信电源四个方面,对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某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的框架,归纳其关键技术。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是引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以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为核心内容的引信小型化技术;分析和设计了两种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详细分析了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包括储能弹簧部件、后坐滑块延期机构、电磁驱动机构;并通过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微机电加工工艺的研究,展开了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的微加工制作。感应装定技术是实现引信智能化设计的核心,本文采用膛内电磁感应供能、信息装定作为小口径空炸引信感应装定技术。在该技术支撑下,一方面,能够将战场信息迅速传递给引信,实现引信可编程功能;另一方面,能将电磁能储存作为引信全弹道工作所需能量,使得引信不需要增加额外电源,进一步实现引信小型化设计的目的。膛内电磁感应供能、信息装定技术的实施,本质上都是通过交变电磁场实现能量的传递。由于交变电磁场的作用,金属发射管内产生涡流,降低了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本文以麦克斯韦尔电磁场基本方程推导出了电磁场在金属发射管中的电磁渗透方程;分别从电磁场时域、频域分析了小口径金属发射管壁电磁场的扩散过程,经过分析得出:钛金属发射管壁外缠绕线圈磁场频率小于2.5KHz,才能保证发射管内部磁场强度约为管外磁场强度的80%;频率越高,衰减越快。根据电流法求解模型,计算、分析了小口径金属发射管壁涡流的损失功率。小口径空炸引信电路系统是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小口径空炸引信的功能特点及电路设计要求、电路模块组成,并对各模块的选取、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引信低功耗设计的意义,建立了引信电路功耗模型,从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两个角度分析了功耗影响因数;分析了电路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从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角度探讨了空炸引信电路电磁兼容设计方法。从电路硬件、软件、低功耗以及电磁兼容角度,设计了某型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原理样机。经过静、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性能满足某型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的设计要求。该系统能够实现在膛内1s内完成感应供能和数据装定,样本空间内装定数据完全准确,储存能量能够实现为引信全弹道工作时间不少于8s的时间要求。

二、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型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型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接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连接器接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电连接器可靠性及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
        1.3.1 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宏观时域和频域参数的关系模型
        1.3.2 揭示了电接触失效对模拟及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
        1.3.3 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互联装置电磁辐射特性的关系模型
        1.3.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估电连接器可靠性的性能预测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接触失效对时频域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电接触表面特征分析
        2.2.1 表面粗糙度参数
        2.2.2 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分析
        2.2.3 故障表面观测与分析
    2.3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时域特征变化研究
        2.3.1 时域反射计
        2.3.2 实验设置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模型建立与验证
    2.4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频域特征变化研究
        2.4.1 频域参数
        2.4.2 实验设置
        2.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2.4.4 结果验证与讨论
    2.5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时频域阻抗特征研究
        2.5.1 阻抗模型建立
        2.5.2 结果与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接触失效对调制信号传输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连接器等效模型建立
        3.2.1 失效接触表面建模
        3.2.2 失效连接器建模
    3.3 电接触失效对模拟调制信号的影响研究
        3.3.1 模拟调制信号简介
        3.3.2 结果与讨论
    3.4 电接触失效对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研究
        3.4.1 数字调制信号简介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电接触失效模型及实验装置研究
        4.2.1 模型搭建
        4.2.2 实验装置
    4.3 电接触失效对高频参数及频谱的影响研究
        4.3.1 高频参数影响分析
        4.3.2 泄漏频谱影响分析
    4.4 电接触失效对泄漏信号的影响研究
        4.4.1 等效模型建立与分析
        4.4.2 泄漏信号建模研究
        4.4.3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预计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建模研究
        5.2.1 环境应力引起接触失效机理分析
        5.2.2 环境应力作用下的故障物理方程
        5.2.3 失效寿命分布函数
    5.3 温度和颗粒物综合应力作用下的寿命预测研究
        5.3.1 加速试验方案
        5.3.2 寿命预测分析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频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5.4.1 BP神经网络
        5.4.2 Elman神经网络
        5.4.3 高频性能预测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评估的理论概述
    2.2 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的评估流程
    2.3 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2.3.1 评估的指标数据
        2.3.2 评估指标权重
        2.3.3 综合评估方法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3.1.1 指标体系
        3.1.2 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原则
        3.1.3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3.2 车载通信设备特性分析
        3.2.1 射频电路的非线性特性
        3.2.2 天线的收发特性
    3.3 车内电磁耦合分析
        3.3.1 收发设备间电磁耦合
        3.3.2 车内电磁耦合简图
    3.4 影响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指标分析
        3.4.1 发射机性能指标分析
        3.4.2 接收机性能指标分析
        3.4.3 天线性能指标分析
        3.4.4 通信性能指标分析
    3.5 车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评估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通信设备重要指标分析
    4.1 接收机灵敏度分析
        4.1.1 灵敏度降级的定性分析
        4.1.2 灵敏度降级的定量计算
    4.2 传播损耗模型分析
        4.2.1 自由空间下传播损耗与通信距离分析
        4.2.2 地面传播损耗模型
        4.2.3 地面传播损耗与通信距离分析
    4.3 减敏对通信距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方法研究
    5.1 数据的预处理
        5.1.1 定量型指标
        5.1.2 定性型指标
        5.1.3 指标数据的量化
    5.2 典型评估方法分析
        5.2.1 理想点排序法
        5.2.2 层次分析法
        5.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 评估方法的选择
    5.4 基于TOPSIS-AHP的模糊综合评估法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5.4.3 综合评估方法的应用
    5.5 算例与结果分析
        5.5.1 评估算例
        5.5.2 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弹上电缆抗干扰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弹上电缆耦合干扰分析
    1.1 弹上双导线耦合分析
    1.2 弹上独立回路耦合分析
2 外场耦合干扰分析
3 仿真方法验证
4 结束语

(4)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能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汽车电磁兼容性理论与方案分析
    2.1 汽车电磁兼容性理论分析
        2.1.1 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汽车产生干扰主要原因
        2.1.3 产品设计与电磁兼容设计关系
    2.2 电磁兼容设计方案的研究
        2.2.1 电磁屏蔽结构设计研究
        2.2.2 电子部件的EMC设计研究
        2.2.3 电机类产品EMC设计研究
        2.2.4 汽车线束EMC设计研究
        2.2.5 滤波设计的研究
3 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试验标准研究和规范制定
    3.1 汽车电磁兼容的军民用标准对比分析
        3.1.1 国内外民用标准的对比分析
        3.1.2 汽车零部件军民用标准差异对比分析
    3.2 某型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测试规范的制定
        3.2.1 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试验条件分析
        3.2.2 整车系统电磁兼容性规范限值的确认
        3.2.3 某型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的制定
4 某型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试验分析和研究
    4.1 某型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试验分析
        4.1.1 辐射发射部分排查与结果分析
        4.1.2 敏感度部分排查与结果分析
        4.1.3 试验总结
    4.2 某型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关键问题的深化研究
        4.2.1 雨刮器方案
        4.2.2 空调系统方案
        4.2.3 轨压传感器方案
        4.2.4 改进后的试验情况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环境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环境因素分析
    2.1 振动环境分析
    2.2 电磁环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光电侦察平台振动抑制技术
    3.1 隔振系统振动模型
    3.2 内框架隔振系统设计
    3.3 内、外框架双隔振系统设计
    3.4 其他振动抑制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电磁兼容技术
    4.1 电磁兼容基础
    4.2 电磁干扰问题
    4.3 电磁兼容设计
    4.4 电磁兼容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特点
        1.1.2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
        1.1.3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构建及评估的研究概况
        1.2.1 在系统电磁兼容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
        1.2.2 在系统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方面
        1.2.3 在系统电磁兼容综合评估方面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贡献
第二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总体研究
    2.1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分层构建的必要性
    2.2 通信系统应用层电磁兼容性能的表征
        2.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2.2.2 通信系统的网系结构与电磁兼容特性
    2.3 通信系统设计层电磁兼容性能表征
    2.4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体系的分层构建方案
第三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3.1 顶层任务分解与电磁兼容相关的量化
        3.1.1 通信系统的体系工程视角结构
        3.1.2 通信系统能力分解与技术需求指标提取
        3.1.3 任务需求指标到电磁兼容应用层指标的映射
    3.2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的应用层分类干扰容限指标的量化
        3.2.1 干扰容限的定义及指标判据
        3.2.2 干扰容限指标量化模型
        3.2.3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应用指标算例
    3.3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的设计层电磁兼容指标构建
        3.3.1 多属性决策概述
        3.3.2 通信系统设计层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 设计层电磁兼容指标体系的使用策略
    3.4 应用层电磁兼容性能与贴近度指标的映射建模
        3.4.1 设计层性能决策的综合贴近度模型
        3.4.2 设计层性能决策的综合贴近度模型
    3.5 基于先验系统类比法的电磁兼容设计层指标量化
        3.5.1 系统相似度的影响因素
        3.5.2 系统相似度的确定
        3.5.3 设计层指标量化
第四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与指标校验
    4.1 设计层电磁兼容性能评估的改进 TOPSIS 算法
        4.1.1 原始数据源分类量化
        4.1.2 基于 ANP 的指标赋权方法研究
        4.1.3 传统 TOPSIS 算子流程及优缺点分析
        4.1.4 改进的 TOPSIS 算子
        4.1.5 某车载通信系统的设计层电磁兼容综合评估实例
    4.2 应用层干扰容限指标的符合性评估与反馈修正
        4.2.1 通信网系的干扰概率模型
        4.2.2 干扰概率模型
        4.2.3 模型剖析
    4.3 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分析与反馈
        4.3.1 设计层指标的薄弱环节分析及参数修正
        4.3.2 应用层指标的前门指标修正策略
第五章 应用层性能评估中的通信链路级电磁兼容定量预测
    5.1 链路级干扰概述
        5.1.1 通信链路的干扰类型及其特点
        5.1.2 通信链路间电磁耦合的网络级联分析
    5.2 干扰量分析
        5.2.1 天线间耦合度分析模型[75]
        5.2.2 基于测试的半实物发射机特性建模
        5.2.3 接收机天线端口的耦合干扰量分析
    5.3 模拟通信系统干扰带宽分析
    5.4 基于误码率的数字通信系统干扰带宽分析
        5.4.1 数字调制系统抗噪声原理
        5.4.2 数字调制信号的干扰分析
        5.4.3 数字通信系统干扰带宽预测参数的确定
        5.4.4 基于误码率的干扰带宽计算
        5.4.5 数字通信干扰带宽计算仿真实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发射场电磁干扰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兼容发展概况
        1.2.1 电磁兼容技术
        1.2.2 发射场电磁环境保障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第二章 某型号导弹电磁兼容技术现状及特点分析
    2.1 武器系统电磁兼容技术
        2.1.1 系统化电磁兼容研究概况
        2.1.2 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研究概况
    2.2 某导弹武器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特点
        2.2.1 导弹受到的主要电磁干扰
        2.2.2 抑制干扰耦合的设计
        2.2.3 接地和搭接设计
    2.3 武器系统内部电子元件、部件的电磁兼容设计及测试
        2.3.1 主要设备组成
        2.3.2 主要设备特征分析
        2.3.3 武器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射场电磁环境构成及对航天发射的危害分析
    3.1 电磁干扰源和电磁干扰
        3.1.1 电磁干扰源
        3.1.2 电磁干扰
        3.1.3 电磁干扰的要素
    3.2 发射场复杂电磁环境构成
    3.3 发射场电磁干扰分析
        3.3.1 测试发射系统
        3.3.2 指挥通信系统
        3.3.3 测量控制系统
        3.3.4 勤务保障系统
        3.3.5 民用设备
    3.4 发射场电磁干扰特点
    3.5 自然干扰对航天发射的危害
        3.5.1 雷电干扰
        3.5.2 静电干扰
        3.5.3 自然辐射干扰
    3.6 人为干扰对航天发射的危害
        3.6.1 有意干扰对航天发射的影响
        3.6.2 无意干扰对航天发射的影响
    3.7 电磁泄漏对航天发射的危害
        3.7.1 危害数据和情报安全
        3.7.2 电磁泄露的生态性影响
    3.8 发射场电磁防护原理
    3.9 电磁防护方案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射场电磁环境仿真模型研究
    4.1 电磁环境仿真的现状
        4.1.1 设备辐射源的仿真现状
        4.1.2 电磁屏蔽仿真的现状
    4.2 电磁环境建模的主要因素
        4.2.1 缝隙结构的仿真建模处理
        4.2.2 孔洞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4.2.3 微小结构对仿真建模的影响
    4.3 干扰源建模
        4.3.1 差模辐射
        4.3.2 共模辐射
        4.3.3 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的等效分析
    4.4 传输耦合模型
        4.4.1 天线对天线的耦合模型
        4.4.2 公共阻抗传导耦合模型
        4.4.3 机壳屏蔽效能分析
    4.5 敏感设备模型
        4.5.1 模拟数字电路敏感模型
        4.5.2 接收机敏感度模型
    4.6 发射场电磁干扰仿真
        4.6.1 发射场电磁干扰仿真模型框架
        4.6.2 发射场仿真电磁干扰信号产生过程
    4.7 仿真实例
        4.7.1 典型雷达信号模拟
        4.7.2 脉冲信号传导干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软件开发及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及指标属性的确定
    2.1 引言
    2.2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特点分析
    2.3 指标体系的确定准则及指标归类方法
        2.3.1 指标体系的确定准则
        2.3.2 指标归类方法
    2.4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及指标类型的确定
        2.4.1 设备自身性能指标分析
        2.4.2 天线布局性能指标分析
        2.4.3 接地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2.4.4 互联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2.4.5 电源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2.5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的量化处理
        2.5.1 加权平均法的量化准则及适用指标
        2.5.2 模糊聚类法的量化准则及适用指标
        2.5.3 专家打分法的量化准则及适用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论基础
    3.1 引言
    3.2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基础理论
        3.2.1 多属性决策方法概述
        3.2.2 决策方案的度量
    3.3 常用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3.3.1 层次分析法(AHP)
        3.3.2 理想点排序法(TOPSIS)
    3.4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概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算法研究及优化
    4.1 引言
    4.2 求解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权重的算法选取
        4.2.1 AHP 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4.2.2 基于ANP 的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的权重求解算法
    4.3 求解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权重的ANP 算法流程及敏度研究
        4.3.1 求解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权重的ANP 算法流程
        4.3.2 求解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权重的ANP 算法灵敏度研究
    4.4 基于车载系统总体电磁兼容性能评估的TOPSIS 算法解析及优化
        4.4.1 基于车载系统总体电磁兼容性能评估的TOPSIS 算法解析
        4.4.2 基于车载系统总体电磁兼容性能评估的TOPSIS 算法优化
    4.5 基于优化后的ANP-TOPSIS 综合评估方法
    4.6 评估算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软件规划
        5.2.1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软件的需求分析
        5.2.2 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软件的总体规划
    5.3 关键环节的软件实现
        5.3.1 指标体系确定的软件实现
        5.3.2 ANP 算法中关联系数输入的软件实现
        5.3.3 指标量化的软件实现
        5.3.4 指标类型选取的软件实现
    5.4 评估算例的软件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概述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小口径空炸弹药及其引信技术国内外发展
        1.2.1 小口径空炸弹药及引信国内外发展
        1.2.2 感应装定技术
        1.2.3 感应供能技术
        1.2.4 定距空炸技术
    1.3 微机电引信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国内外发展
        1.3.1 微机电技术在引信中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发展现状
        1.3.3 引信微机电微加工工艺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行文安排
2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系统设计及技术研究
    2.1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概要
        2.1.1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需求
        2.1.2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要求
        2.1.3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技术难点
    2.2 微小型引信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
        2.2.1 设计要求
        2.2.2 机械式
        2.2.3 机电复合式
        2.2.4 微机电式
    2.3 空炸引信作用体制
        2.3.1 计时体制
        2.3.2 计转数体制
        2.3.3 计转数/计时复合体制
        2.3.4 计时/计转数/加速度传感器复合体制
    2.4 可编程引信装定方法
        2.4.1 有线装定
        2.4.2 电磁感应装定
    2.5 引信电源
        2.5.1 引信电源分析
        2.5.2 复合能源设计
        2.5.3 感应供能设计
        2.5.4 有线供能设计
    2.6 某小口径空炸引信方案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2.6.1 设计方案
        2.6.2 关键技术
    2.7 本章小结
3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关键部件设计及制作
    3.1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总体功能设计
        3.1.1 发射环境力驱动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原理
        3.1.2 电磁驱动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原理
    3.2 微机电弹簧设计
        3.2.1 微机电弹簧概述
        3.2.2 微机电弹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理论推导
        3.2.3 微机电弹簧弹性系数有限元分析
    3.3 微机电延时滑块设计
        3.3.1 微机电延期滑块概述
        3.3.2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z字形延期机构机理
        3.3.3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理论计算
        3.3.4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仿真分析
    3.4 微电磁驱动器设计
        3.4.1 微电磁驱动器概述
        3.4.2 电磁驱动器理论计算及设计示例
        3.4.3 微电磁驱动器设计问题及建议
    3.5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制作
        3.5.1 微机电制作工艺选择
        3.5.2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结构制作
        3.5.3 制作过程中问题思考
    3.6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机构性能试验测试
        3.6.1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的静态吸力实验
        3.6.2 锁销弹簧与滑块弹簧拉伸回缩实验
        3.6.3 滑块弹簧拉力测试
        3.6.4 机械冲击台冲击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能量和信息非接触传输通道磁场特性及能量传输效率分析
    4.1 小口径引信膛内感应装定系统电磁通道
    4.2 电磁场基础理论
        4.2.1 麦克斯韦尔方程组
        4.2.2 磁场边界衔接条件
        4.2.3 磁准静态场(MQS)
        4.2.4 电磁场扩散方程
        4.2.5 分离变量法求解电磁场扩散方程
    4.3 瞬时电磁场渗透特性分析
        4.3.1 金属发射管壁电磁感应系统模型
        4.3.2 发射管壁电磁场瞬时扩散分析
        4.3.3 某型发射管电磁瞬时扩散分析
    4.4 不同频率下电磁渗透特性分析
        4.4.1 时谐电磁场麦克斯韦尔方程
        4.4.2 金属管壁电磁场频域扩散分析
        4.4.3 某型发射管电磁频域扩散分析
    4.5 金属管能量损耗计算
        4.5.1 不同材料金属发射管磁场渗透特性
        4.5.2 钛合金发射管涡流损耗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空炸引信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5.1 小口径空炸引信功能特点及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5.1.1 小口径空炸电引信特点
        5.1.2 小口径空炸电引信设计要求
    5.2 小口径空炸引信模块设计
        5.2.1 小口径空炸引信功能模块组成
        5.2.2 模块设计
    5.3 引信低功耗设计
        5.3.1 引信低功耗设计意义
        5.3.2 功耗来源及其数学模型
        5.3.3 引信低功耗优化设计策略
    5.4 引信电磁兼容设计
        5.4.1 电磁兼容性原理
        5.4.2 电磁干扰分析
        5.4.3 小口径感应装定空炸引信抗干扰措施
    5.5 某小口径空炸引信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5.5.1 硬件设计
        5.5.2 软件设计
        5.5.3 低功耗设计及实验
        5.5.4 电磁兼容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某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原理样机及其实验
    6.1 原理样机
        6.1.1 实验引信方案
        6.1.2 实验用弹及发射系统
        6.1.3 引信工作状态记录方式
    6.2 静态模拟实验
        6.2.1 感应充电
        6.2.2 电磁感应编/解码
        6.2.3 计时精度修正
        6.2.4 引信电路全状态装定实验及分析
    6.3 回收箱及靶场动态实验
        6.3.1 回收箱实验
        6.3.2 靶场实验
        6.3.3 实验数据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型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D]. 李庆娅.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2]车载通信设备EMC评估方法及其应用[D]. 孟晓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弹上电缆抗干扰仿真分析[J]. 邵志江,孙全,郭金雷,潘金波,杜哲. 空天防御, 2019(01)
  • [4]军用越野车电磁兼容性能提升的研究[D]. 宋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5]机载光电侦察平台环境适应性研究[D]. 李永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4(04)
  • [6]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技术研究[D]. 田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10)
  • [7]飞机通信系统内的中低频干扰抑制研究[J]. 涂顺国,吴剑,张东豪.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8]发射场电磁干扰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D]. 刘东升. 兰州大学, 2011(07)
  • [9]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综合评估的软件开发及应用性研究[D]. 谢俊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10]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吴志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