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英语的修辞现象

探索大学英语的修辞现象

一、探索《大学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沈雨婷[1](2021)在《《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自建《人民日报》微博语料库为基础,运用修辞学理论,使用定量与定性、文献分析的方法,探究《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特征。开篇分别介绍了选题、研究、语料选取情况和《人民日报》微博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依次探究了微博标题的修辞方法、微博的修辞策略、微博的修辞演变,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修辞方法方面。《人民日报》微博标题短小精炼,以方头括号进行标识,其修辞方法的运用较为丰富。标题中多选用流行语、缩略语,符合微博有限篇幅的表达需要,也满足了接受者快速阅读的需要。单一句类和组合句类各有各的特征,同时除陈述表达外,句类使用倾向于选择疑问句、感叹句。辞格种类共计20种,其中“引用”辞格使用比例最高,达到30.55%。标点符号的使用加强了微博表达的生动性,使用标点符号种类共计14种,以区别标题与文本的方头括号使用量最大。修辞策略方面。《人民日报》微博以全知和限知的叙述视角带入多元叙述主体参与叙述,连接了假想、真实、隐性三类接受者。语篇建构中模式化、互文性、多模态特征明显。另外,通过不同语言手段的表达展现了微博语言风格的魅力。修辞演变方面,梳理了《人民日报》微博标题修辞方法、微博修辞策略八年的纵向演变,总结出影响修辞演变的五大因素:语言演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网络技术因素、受众心理因素。

闫月荣[2](2021)在《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阅读不应该只被视为是一种为了学习语法、词汇的利用工具,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它与语言学习的目的相吻合。同样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可谓是重中之重。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英语阅读不论是在英语教学中还是英语测试中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所划分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浏览查阅英文诗歌散文、报纸期刊、国外名着以及英文说明书等非专业性的英文阅读材料并能抓住其基本文意;找出或获取文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或态度的相关信息;能根据语篇情境、上下文意、构词法以及句子结构来猜测生词或词组含义;能够分析篇章层次,理解关键从句,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结局。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激发阅读热情,最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目前大部分传统的英语阅读授课模式过于强调对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上述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的实现更仔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而Halliday的以语篇为依托的词汇衔接理论侧重培养学习者的篇章衔接意识,它不仅关注字词句等基础语言单位的衔接关系,还兼顾文章结构和体裁,与高中生需要达成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相吻合。因此,本实证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词汇衔接理论为主要依据,以Hoey的词汇重复模式为辅助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期解答“在词汇衔接模式的指导下,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词汇衔接意识等方面有何种程度的变化?”的研究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回答“以语篇为基础的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他们的词汇衔接意识有何种变化。”本研究抽取了哈尔滨市某高中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个班级各有50人。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采取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而对照班的阅读教学模式保持不变,实验时间为期4个月,在实验尾声,将之前所收集到的来自各个测量工具中的实验数据结合SPSS 24.0统计手段进行探讨。由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受试对象的阅读理解成绩比对照班受试对象的成绩要高,且涨幅较为显着;根据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变化情况、实验中期的受试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量表结论汇总来看,学生对待英语阅读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在解决英语阅读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词汇衔接意识得到了增强。由此可知,基于词汇衔接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丰富高中生一贯的阅读理解技巧,使其英语阅读习惯向好发展,并且还可以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互为表里。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对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展望建议:教师应当不断精进自身对词汇衔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化、有规律地设计英语阅读操练活动并辅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要努力积累英语语用基础知识、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课后的英语写作练习,加深“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英语技能的相得益彰。

刘晓明[3](2020)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英语学习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认知过程。体认语言学分析出的认知过程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学习过程。该文基于互动体验、隐喻和转喻及象似性原则等认知方式深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以期探究创设有效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孙吉娟[4](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周文岭[5](2019)在《中国EFL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隐喻产出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语言与文化的必要元素。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隐喻能力也是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有机成分,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不应无视隐喻的存在以及隐喻能力的培养。隐喻研究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基本以理论研究为主,面向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尚未提上日程。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兴起和深入,隐喻能力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曾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形成研究热潮。即便如此,相较于传统的语言能力或交际能力,隐喻能力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尤其是2015年之后,针对隐喻能力的研究有所回落,颇具影响力的文献数量有限。概括说来,隐喻能力涵盖对于隐喻的识别、理解、解释、评价以及产出等多个层面。国内迄今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隐喻的理解和解释方面,而最能直观反映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核心指标当属隐喻的产出能力。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以英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隐喻产出能力比之于隐喻理解或解释的能力更为堪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言: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因此了解我国EFL学习者英语隐喻产出能力的状况,将是本研究的出发点,而探究阻碍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的障碍因素将是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我国EFL学习者的英语隐喻产出能力状况如何?二、我国EFL学习者的母语隐喻产出能力处于何种状态?学习者的母语与英语隐喻能力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或差异?三、影响我国EFL学习者英语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造成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何在?针对问题一,本研究选取《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料库》中某年度专业八级考试的210篇作文为语料,借鉴MIP隐喻识别程序,对样本中的隐喻进行逐篇、逐句筛查和标注,并借助软件计算语料样本的总体隐喻频次及人均隐喻频次。针对问题二,选取9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为受试,开展一项中英文同题写作的微实验,分别计量每位受试者两篇习作中隐喻单位的产出频次,尝试发现其英语和母语隐喻产出能力之间的联系和差异。针对问题三,基于写作微实验数据,并通过后续开展的访谈,深入剖析影响我国EFL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形成原因。通过对语料样本的数据比对和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发现:1.就直接隐喻和显性隐喻的用量而言,语料样本中无论高分组还是低分组,均显示出极低的频次和频率,两组样本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2.就含蓄型隐喻的用量而言,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除了副词性隐喻之外,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及习语型隐喻等四种情形的显着性差异均为极显着,表明含蓄型隐喻的产出频次同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3.样本中所有隐喻类型的人均频次均处于极低水平,与国外多个权威文献所得的语篇平均隐喻频次相去甚远。通过中英文写作微实验及访谈,发现阻碍隐喻产出的因素主要如下:1.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制约了学习者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和接受,阻碍了他们在英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流畅性;2.与目的语文化的交互不足导致学习者较难完全习得或掌握其隐喻性语言;3.目的语语言能力的限制迫使学习者为追求语法的正确性及词汇的得体性而选择风险回避策略;4.学习者产出的英语隐喻用法因受其母语迁移及干扰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介语特征;5.学习者的隐喻知识和输入量匮乏,同教师的课堂隐喻输出、教师对隐喻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的隐喻素养,以及教材和各类测试材料中的隐喻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6.英语测试大纲对隐喻等修辞能力的要求不高或不明确,导致教学双方对隐喻的教与学均重视不足甚至忽视。本研究重在发现我国EFL学习者的英语隐喻产出能力状况,以及导致隐喻能力发展受限的主要障碍因素。基于研究发现,提倡从提升教师隐喻素养、培养学习者隐喻学用意识入手,在外语教学中实施隐喻融入策略。作者希望籍此引发我国英语教学界同仁对英语隐喻教学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索。

弭宁[6](2017)在《如何借助隐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大学英语课堂讨论环节的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概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隐喻促进思辨能力发展的理据。以大学英语课堂讨论环节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隐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在语言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源域、目标域,提高其理解力、分析力;还需引导学生思考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提高推理、判断力,实现思辨能力发展。认为语言教学过程需注重通过隐喻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提高素质,用"隐喻"武装大脑;教材编写注重对隐喻现象的示范性阐释;测试系统需注重对隐喻现象的考查。

刘冰洁[7](2016)在《隐喻能力影响学习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响应改革开放的政策号召,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外语人才。对此,教育界及外语学界纷纷展开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在此过程中,新兴的认知语言学派将隐喻由最初的一种修辞方式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来加以学习。隐喻认知观主张用已知理解未知,重视学习者的既有经验,用新知识去建构原有知识,这既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再现,同时也是符合学习者心理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因此,识别、理解和创造隐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隐喻能力的培养也被视作一项新尝试正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目前,学界有关隐喻能力及其对外语教学的作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大多集中于理论论述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见。鉴于此,笔者尝试展开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本实证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代表语言能力水平为前提假设,依据Littlemore所设计的隐喻能力测试标准制定了隐喻能力测试卷,选取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00名学生为测试对象,对受试学生进行隐喻能力测试,并将测试分数与受试者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作对比分析,研究得出: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隐喻能力越强,语言能力越强。基于实证结果,笔者提出外语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隐喻能力的新理念,并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篇、文化这四个层面阐述了将隐喻能力培养应用于外语教学以最终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可操作策略与方法。本研究通过理论及数据论证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进而提出隐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发展,为认知教学法具体呈现于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了一份参考,同时,也是对国家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积极响应。

李碧瑶,陈俊达,张士东[8](2015)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并评估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不仅能够拓宽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使得教材分析建立在先进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可以丰富现代教育思想、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进而为教材编写提供隐喻认知依据。这是除了从传统角度分析教材外的又一新的视角。

张茂林,李婧娴[9](2015)在《“第三届国际修辞传播学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2014年11月7日至9日,第三届国际修辞传播学研讨会(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 Studies of Rhetoric)在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球修辞学会、国际修辞传播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由国际修辞传播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东虹教授主持。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法国、香港以及内地的八

冯志国[10](2014)在《语篇阅读的新修辞视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对阅读的研究在历经了早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与培养,以及后来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即阅读被视为读者在语篇层面意义构建的社会行为。阅读的社会性就可表征为语篇阅读行为,并可以视为一种意义再构建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对语篇阅读行为的考察可以纳入新修辞学的研究视域,因为新修辞学是对人类话语活动研究的一门综合学科,关涉语言哲学、语篇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在新修辞学家看来,人类一切话语活动均是象征行为,是话语主体间的一种修辞实践。其中受众在这一实践中的解读作用成为新修辞学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阅读的社会性就成为阅读研究和新修辞学关联的基础。具体说来,新修辞学视角下的语篇阅读行为是一种象征行为,体现了包括修辞者、语篇与现实世界在内的一种修辞互动;读者的语篇阅读行为是对文本内容“修辞再发明”的过程。概言之,新修辞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意义构建中的主动性,认为没有“单纯”的阅读行为,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立场来重构语篇意义。目前国内外对阅读的研究主要在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理论领域内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其局限性在于忽视了阅读行为的社会属性,没有把读者看作是对阅读内容的意义构建者,而单纯作为参与者和接受者。本研究尝试以西方新修辞学有关意义阐释的理论为基点,结合语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形成“语篇—修辞”界面研究范式,将语篇阅读行为作为这一界面研究的切入点,将语篇阅读行为看作是读者在特定修辞情境中对语篇意义解读的“修辞再发明”过程,对语篇阅读的修辞性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并试图构建新的语篇修辞性阅读教学模式。本项研究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注重新修辞学与语篇语言学之间的理论勾连,研究手段以语料分析为主,通过严密、合理的论证对语篇的修辞性进行思辨性考察,进而重点对语篇阅读的修辞性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精密的归纳。此外,本研究以理论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汲取新修辞学、语篇语言学、外语教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打通理论与应用的界限,论述了本研究发现所具有的语言教学意义。本研究是立足新修辞学相关理论来考察语篇阅读活动的一次尝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首先,明确了“语篇—修辞”界面研究范式;其次,重新界定了语篇的修辞性,提出语篇修辞性在于其“修辞同一”、“修辞情境”以及“修辞对话”三个层面,它们一同构成了语篇运作的修辞系统;第三,重点分析了作为修辞行为的语篇阅读活动,将语篇阅读视为“修辞再发明”的过程。最后,尝试构建语篇修辞性阅读教学模式,为我国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范式,这对于培养学生评价性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探索《大学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大学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微博研究
        1.3.2 《人民日报》微博研究
        1.3.3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
        1.3.4 研究的缺失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语料选取
        1.7.1 语料选取的时间
        1.7.2 语料选取的方法
第2章 《人民日报》微博概述
    2.1 《人民日报》微博的发展现状
    2.2 《人民日报》微博的发布情况
        2.2.1 发布数量
        2.2.2 发布时间
    2.3 《人民日报》微博的形式、内容
        2.3.1 形式类型
        2.3.2 内容分类
        2.3.3 《人民日报》微博形式、内容待改进之处
第3章 《人民日报》微博标题的修辞方法研究
    3.1 词语的选用
        3.1.1 流行语
        3.1.2 缩略语
    3.2 句类的选用
        3.2.1 单一句类
        3.2.2 组合句类
    3.3 辞格的选用
        3.3.1 辞格的选择
        3.3.2 辞格的综合运用
    3.4 标点符号的选用
        3.4.1 点号
        3.4.2 标号
第4章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策略研究
    4.1 叙事策略
        4.1.1 叙述主体
        4.1.2 叙事视角
        4.1.3 叙事接受者
    4.2 语篇建构策略
        4.2.1 “标题—正文”的模式化
        4.2.2 “语篇”的互文性
        4.2.3 “语篇”的多模态
    4.3 风格策略
        4.3.1 藻丽与平实
        4.3.2 含蓄与明快
        4.3.3 庄重与幽默
        4.3.4 繁丰与简洁
        4.3.5 豪放与柔婉
第5章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演变
    5.1 修辞演变的呈现
        5.1.1 微博标题修辞方法的演变
        5.1.2 微博修辞策略的演变
    5.2 影响修辞演变的因素
        5.2.1 语言演化因素
        5.2.2 经济发展因素
        5.2.3 文化教育因素
        5.2.4 网络技术因素
        5.2.5 受众心理因素
第6章 结语
    6.1 内容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词汇衔接模式与英语阅读的研究综述
    一、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语篇衔接的界定
        (二)词汇衔接的界定
        (三)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外研究综述
        (四)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研究综述
    二、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阅读的定义
        (二)英语阅读态度的界定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词汇衔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一)国外应用研究成果
        (二)国内应用研究成果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
        (一)复现
        (二)搭配
    二、侯易的词汇重复模式
        (一)连接和粘结的重复
        (二)中心句和边缘句
        (三)词汇重复类型
    三、语言输入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测试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四、实验过程
        (一)词汇衔接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
        (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
    五、数据收集过程
        (一)前测数据收集
        (二)中测数据收集
        (三)后测数据收集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分析
        (二)可信度分析
        (三)因子相关性分析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一)前中后三次成绩对比分析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三)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词汇衔接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及学习的启示
        (一)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二)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态度及词汇衔接意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阅读理解前测
    附录3 阅读理解中测
    附录4 阅读理解后测
    附录5 访谈提纲
    附录6 访谈转录
    附录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8 三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结果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与认知方式
3 基于体认语言学认知方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3.1 互动体验
    3.2 隐喻和转喻
    3.3 象似性原则
4 结束语

(4)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5)中国EFL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隐喻产出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英语隐喻及其功能概述
    1.2 需要厘清的几个概念
        1.2.1 中英文“比喻”概念及范畴比照
        1.2.2 隐喻与比喻之惑
        1.2.3 隐喻与转喻之惑
        1.2.4 隐喻与明喻之惑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及方法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隐喻的概念
        2.1.1 英语“metaphor”一词的词源追溯
        2.1.2 英语主流词典的隐喻释义
        2.1.3 传统的隐喻观
        2.1.4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本质的界定
    2.2 隐喻的认知功能
        2.2.1 文体假说
        2.2.2 隐喻从修辞到认知
        2.2.3 认知假说
        2.2.4 隐喻的认知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概念隐喻理论
        3.1.1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
        3.1.2 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及工作原理
        3.1.3 隐喻投射的基本特征
        3.1.4 概念隐喻的特征
        3.1.5 概念隐喻理论综合评价
        3.1.6 语言隐喻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
        3.1.7 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3.2 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3.2.1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概述
        3.2.2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评价
        3.2.3 Bachman的“语言能力”构成
        3.2.4 社会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比喻和文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二语言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4.1 隐喻能力概念综述
        4.1.1 隐喻能力的定义
        4.1.2 概念流利
        4.1.3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三位一体
    4.2 隐喻能力构成要素解析
        4.2.1 隐喻能力的构成要素
        4.2.2 隐喻产出能力
        4.2.3 隐喻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促
    4.3 第二语言隐喻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4.3.1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水平
        4.3.2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
        4.3.3 第二语言隐喻能力教学理念及实验效果
        4.3.4 国内第二语言隐喻能力研究状况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待考察隐喻类型及其描述性特征
    5.1 隐喻的多维度分类依据
        5.1.1 隐喻的多维度分类依据
        5.1.2 词句隐喻的考察动机及原因
    5.2 词句隐喻的概念、构成及分类
        5.2.1 词句隐喻的概念及常规范畴
        5.2.2 词句隐喻的基本构成要素
    5.3 词句隐喻的载体形式及其描述性特征
        5.3.1 词句隐喻的载体形式划分
        5.3.2 词句隐喻的典型形式
        5.3.3 含蓄型隐喻主体表征单位的描述性特征
        5.3.4 传统隐喻和新颖隐喻以及本文立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EFL学习者的隐喻产出能力状况
    6.1 隐喻单位的识别和提取
        6.1.1 隐喻识别概述
        6.1.2 隐喻识别的标准及步骤
        6.1.3 MIP隐喻识别程序
    6.2 样本语料来源及隐喻考察项目说明
        6.2.1 样本语料来源及选取原因
        6.2.2 语料描述及抽样说明
        6.2.3 隐喻考察项目及判别、计量方案
        6.2.4 隐喻单位的频次计量方式及标注方案
    6.3 数据分析
        6.3.1 高分组数据分析
        6.3.2 低分组数据分析
        6.3.3 样本数据比较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隐喻产出能力的障碍因素及成因
    7.1中英文隐喻产出差异微实验
        7.1.1 写作微实验的方式及体裁
        7.1.2 写作微实验的受试描述
        7.1.3 写作微实验的实施过程
        7.1.4 写作微实验数据分析
    7.2 主题访谈描述
    7.3 英文隐喻产出不足的障碍因素及成因
        7.3.1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7.3.2 与目的语文化的交互不足
        7.3.3 目的语语言能力的限制
        7.3.4 母语迁移与干扰
        7.3.5 学生对隐喻的保留性态度
        7.3.6 隐喻知识和输入量匮乏
        7.3.7 英语测试导向不明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发现
    8.2 创新点
    8.3 教学启示
        8.3.1 输入隐喻理论知识,培养隐喻学用意识
        8.3.2 实施隐喻融入策略,强化隐喻学用效果
        8.3.3 提升教师隐喻素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8.3.4 以习语为抓手,开启隐喻学习之门
    8.4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写作微实验及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英文隐喻产出差异微实验写作指令
附录4 写作微实验中英文习作扫描件选录

(6)如何借助隐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大学英语课堂讨论环节的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隐喻促进思辨能力发展的理据分析
    (一) 思辨能力
    (二) 隐喻促进思辨能力发展的理据分析
        1. 隐喻的跨学科性和普遍性
        2.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
        3.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4. 隐喻的创造性和开放性
二、隐喻在大学英语课堂讨论环节中的应用
    (一) 主题讨论
    (二) 语言点讨论
三、英语教学启示
    (一) 通过隐喻培养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
    (二)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三) 注重隐喻现象的示范性阐释
    (四) 注重考查学生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结束语

(7)隐喻能力影响学习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及设计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隐喻
        2.1.1 隐喻理论的发展
        2.1.2 隐喻的认知本质
    2.2 隐喻能力
        2.2.1 隐喻能力的定义
        2.2.2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第3章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3.1 隐喻与语言
    3.2 语言与语言能力
    3.3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
第4章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步骤
        4.3.1 隐喻能力测试
        4.3.2 隐喻能力测试成绩与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外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5.1 隐喻意识的培养
    5.2 隐喻能力的培养
        5.2.1 外语词汇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5.2.2 外语语法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5.2.3 外语语篇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5.2.4 外语文化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隐喻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学的反思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隐喻能力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9)“第三届国际修辞传播学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法律语言修辞学研究
2. 国家话语与传播研究
3. 传统修辞学与修辞学史研究
4. 二语写作与修辞研究
5. 比较修辞学与对比修辞学研究

(10)语篇阅读的新修辞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2.1 引言
    2.2 阅读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
        2.2.1 阅读的认知性研究
        2.2.1.1 认知图式
        2.2.1.2 认知语境
        2.2.1.3 认知连贯
        2.2.2 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
        2.2.2.1 语境模型理论
        2.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阅读研究的相关理论
        2.3.1 “自下而上”模式
        2.3.2 “自上而下”模式
        2.3.3 “互动”模式
        2.3.4 “图式”模式
    2.4 修辞学与阅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篇研究的新修辞学维度
    3.1 引言
    3.2 当代西方修辞学的转型态势
        3.2.1 转型动因:新修辞学运动
        3.2.2 新修辞学的结构特征
        3.2.2.1 对传统的承袭性
        3.2.2.2 研究的跨学科性
        3.2.3 新修辞学的理论形态
        3.2.3.1 修辞的语言哲学化
        3.2.3.2 批评修辞学的确立
        3.2.3.3 由主体转向受众
    3.3 语篇研究的新修辞学原理
        3.3.1 语篇研究的修辞学渊源
        3.3.2 语篇研究的新修辞辩证观
    3.4 语篇活动中的修辞元素
    3.5 “语篇—修辞”界面研究范式
        3.5.1 “语篇—修辞”界面研究理据
        3.5.2 “语篇—修辞”界面研究的契合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篇的修辞性
    4.1 引言
    4.2 语篇的修辞性
    4.3 修辞同一
        4.3.1 “同一”
        4.3.1.1 “同一”与“劝说”的异同
        4.3.1.2 “同一”与语篇劝说
        4.3.2 辞屏
        4.3.2.1 “辞屏”的概念
        4.3.2.2 “辞屏”与修辞动机
    4.4 修辞情境
        4.4.1 Bitzer 的修辞情境观
        4.4.2 Vatz 的情境认识论
        4.4.3 Burke 的“大”修辞情境观
        4.4.4 修辞情境与语篇阅读
    4.5 修辞对话
        4.5.1 Bakhtin “对话主义”思想
        4.5.2 “修辞对话”的两种表现形式
        4.5.2.1 语篇的主体间性
        4.5.2.2 语篇互文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阅读的修辞性
    5.1 引言
    5.2 语篇阅读的修辞性
        5.2.1 语篇阅读行为的新修辞学理据
        5.2.2 修辞行为的界定
        5.2.3 作为修辞行为的语篇阅读
        5.2.4 修辞再发明
    5.3 语篇修辞性阅读及教学模式构建
        5.3.1 概念界定
        5.3.2 操作步骤
        5.3.3 语篇修辞性阅读教学模式
        5.3.3.1 语篇—修辞结合的阅读教学思路
        5.3.3.2 修辞分析与语篇阅读
        5.3.3.3 培养评价性阅读能力
    5.4 语篇修辞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6.1 引言
    6.2 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现状
    6.3 加强修辞教育,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6.4 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
    6.5 充分认识语篇的修辞属性
    6.6 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的原则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核心观点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7.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协会
    附录2 西方修辞学主要国际会议(2005-2014)
    附录3 西方修辞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
    附录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ntfulness of Rhetoric
    附录5 Basics of Rhetorical Theory of Message Reception
    附录6 Self-interrogation Mode
    附录7 语料汇总
参考文献

四、探索《大学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D]. 沈雨婷.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闫月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 刘晓明. 海外英语, 2020(11)
  • [4]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5]中国EFL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隐喻产出现状研究[D]. 周文岭.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如何借助隐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大学英语课堂讨论环节的教学为例[J]. 弭宁. 英语教师, 2017(22)
  • [7]隐喻能力影响学习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冰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5)
  • [8]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研究[J]. 李碧瑶,陈俊达,张士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2)
  • [9]“第三届国际修辞传播学研讨会”综述[J]. 张茂林,李婧娴. 外国语文研究, 2015(01)
  • [10]语篇阅读的新修辞视角研究[D]. 冯志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探索大学英语的修辞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