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化工学报》分类专题索引

2002年《中国化工学报》分类专题索引

一、2002年《化工学报》分类题目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薛云龙[1](2021)在《分散橙25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梅娇[2](2020)在《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926年有关跨学科研究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到如今跨学科研究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向来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管理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跨学科研究,通过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分析管理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研究现状十分有必要。国内跨学科研究多是对某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分析,少见对多个学科进行分析、对比,而对学科大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使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学科发展状态,弥补不足。因此,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跨学科理论,将跨学科理论引入到管理学中,深入探讨跨学科研究对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运用引文分析法与共词分析法对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进行分析;最后,对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现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就知识流动广度来说,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广度大于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广度,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出广度与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出广度相等;就知识流动强度来说,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强度与知识流出强度都要大于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强度与知识流出强度;就知识流动速度来说,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速度与知识流出速度都要大于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速度与知识流出速度;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跨学科知识交流面都非常广泛;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主要知识交流学科集中且稳定;管理学科的亲缘学科同时也是图情学科的亲缘学科;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趋向成熟,学科独立性增强。

黄思[3](2020)在《集成高斯过程回归软测量建模方法》文中认为在过程工业中,很多关键的质量参数无法实时在线测量,只能通过实验室离线分析获得,严重制约了过程的监测、控制及优化水平。为此,软测量技术通过建立易测变量与难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获得质量变量的估计值。集成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局部学习算法,在软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构建性能较好且通用性较强的集成学习软测量模型,本文开展了集成高斯过程回归软测量建模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常规软测量建模方法往往忽略了输入变量选择的多样性,而且未考虑集成修剪,导致计算复杂度较高、预测性能受限。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样性子空间的选择性集成学习软测量方法。该方法结合bootstrapping重采样和偏互信息相关性选择,构建了多样性子空间,并建立了相应的高斯过程回归基模型。随后,采用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基模型进行精简,实现选择性集成。最后在TE化工过程和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应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传统集成学习软测量模型仅考虑单一多样性扰动因素、模型无法适应时变过程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扰动的选择性集成学习自适应软测量方法。该方法同时引入输入特征扰动和训练样本扰动,以构建多样性的基模型。然后通过进化多目标优化进行集成修剪,最后采用Stacking集成策略实现融合。此外,为了遏制时变过程特征导致的模型性能恶化,基于移动窗口更新策略对基模型和集成模型进行自适应更新。最后通过TE化工过程、青霉素和金霉素发酵过程表明了方法的优越性。(3)工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标记样本缺乏、未标记样本充足的现象,为了充分利用未标记样本所包含的过程信息,结合集成学习和协同训练思想,提出一种半监督集成学习软测量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进化多目标优化构建了多样性的子空间,并建立多样性的高斯过程回归基模型,实现伪标记样本的预测,然后基于预测方差信息选出高置信度的伪标记样本,并对高斯过程回归基模型进行更新。重复前述过程,直至达到迭代停止条件。通过在TE化工过程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张继旺[4](2018)在《基于叶尖定时的旋转叶片安全监测及智能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旋转叶片是航空、石化、舰船、电力等行业旋转设备的关键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何对其进行在线监测及诊断一直是一个行业挑战。叶尖定时技术因其非接触性、监测全面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旋转叶片监测手段。而目前叶尖定时技术因其存在的若干技术和科学问题(强噪声干扰下如何准确提取叶尖定时信号、如何对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进行分析与信息提取、变转速下如何进行叶片振动数据监测以及如何利用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进行叶片状态的智能诊断)使其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高速旋转叶片振动机理及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包括旋转叶片振动形式、振型及振动参数等,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完成了多种状态下叶片的模态分析,包括叶片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分析,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针对传统叶尖定时测振系统难以在变转速状态下进行叶片振动测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键相的变转速下叶片振动监测方法,利用转速波动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将其变速过程进行微分处理,通过在转轴均匀布置多个键相来实现转速的准确估计,并基于虚拟键相插值推导了旋转叶片的振动测量方程,数值建模和模拟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方法在无论在哪种变转速状态下相对测量误差远小于传统的监测方法,最大相对误差仅为1.8%,突破了传统叶尖定时技术在恒转速下难以测量的技术瓶颈,具有较好的测量精度。3、针对叶尖定时测振系统因背景噪声干扰难以准确提取叶尖定时信号的问题,分析讨论了影响叶尖定时测振系统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噪声干扰条件下叶尖定时信号提取方法,解决了因叶尖间隙变化、叶片非对称结构及背景噪声这三类主要干扰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噪声干扰条件下叶尖定时信号的准确提取。4、针对当前叶尖定时信号因欠采样性造成频域信息无法与叶片振动特征相对应而导致故障信息难以辨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稀疏度自适应的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重构方法,通过分析叶片振动及欠采样信号的特点构造稀疏矩阵,并利用稀疏度的自适应匹配与误差的逐步迭代实现了标准稳态欠采样信号的准确重构,解决了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分析难的问题,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标准稳态欠采样信号的重构,重构误差小于1%。5、针对当前叶尖定时信号因欠采样性导致难以直接提取故障特征而无法进行智能诊断的问题展开研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旋转叶片故障诊断方法。通过构建多层卷积核进行故障信息的深度挖掘,完成了从欠采样信号中故障特征的自学习与自选择,实现了基于叶尖定时的叶片故障智能诊断,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诊断准确率由82%提升至95%。6、设计了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叶尖定时测振试验台,并进行了大量实验测试,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对所提出的各种叶尖定时信号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任珂[5](2017)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办学领域的焦点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本论文以新建本科院校N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和制度分析方法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揭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殊性,并从制度分析角度对这种特殊性进行解释。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1)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表现为科研论文数量急剧攀升,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稳定增长;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缓慢,教研项目数量总体上微弱递增,教学成果奖则显着递减。(2)学校升本之后,虽然教师们对学校定位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认识有了一定改变,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较低,教师的科研内在动力不足。尽管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二者分离现象——科研并没有促进教学、教学也没有促进科研的开展。(3)学校、院系政策及学科性质差异是影响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全民科研”的制度激励导致“科研至上”,不断挤压着教学的生存空间,逐渐使教学边缘化。(4)N学院“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导向,却导致教师中普遍存在“既轻科研,也轻教学”的思想和行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现出严重的异化现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科研奖励制度为代表的潜在的学术资本与以职称评审制度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共同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完成了学术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二者有相互强化的功效。“科研至上”的制度理念以及实际带来的学术资本收益远远高于教学。教学制度则没有从最大程度上转换为真正的个人利益,使教学处于“观念上重要,实际上边缘”的境地,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结果被偏置一隅。政府主导的各项评估制度、市场导向的大学排名制度以及关于规范教学和科研行为的禁令性制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强制执行与价值规范作用,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权威。内在制度的学术资本化以及外在强激励的学术锦标赛共同塑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目的是为了获取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本最大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异化的根源,在于“项目制”的国家治理方式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的蔓延。“项目制”是一种对“服从规则”的正面鼓励,遵循事本主义的行为逻辑,新建本科院校希望借助“项目”实现学术资本增殖,获取利益最大化,以获得体制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对项目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行为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制对科层制的依附则实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术权力的合力控制。新建本科院校在项目制“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一些反控制行为。其原因在于项目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知识背景产生了巨大冲突,强化了新建本科院校官僚科层的组织氛围,扭曲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性价值取向,也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性。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机构来对待;二是要设计出教学与科研同等回报的成本——收益制度;三是要建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学术制度,将教学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中,建立教师的教学学术培养制度,并积极搭建教学学术的支持机构。此外,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需要在科教融合理念引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边缘地位的教学提升到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学习共同体”(或“科教共同体”),以削弱项目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朱丽波[6](2016)在《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报告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欧美等科技强国和地区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科技报告制度,美国则是世界上科技报告发展历史最悠久、管理最完善的国家,欧盟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我国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14年,随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全面启动与推进,科技报告资源的持续积累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科技报告体系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别从国外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国内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和信息质量控制与评价相关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并分析和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研究特色与创新点。阐述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界定了面向服务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提出了面向服务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模型,对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分别从事物属性维度、时间维度和多元视角维度对本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阐述。接着,分别从历史视角、管理视角、政策法规视角和技术视角阐述了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体系和欧盟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对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美国、欧盟在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到经验与启示。引入了社会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得到成功并广泛应用的“三阶段质量控制理论”和“三全质量控制理论”,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分别从控制目的与原则、组织架构与职责、标准与规范、监督与改进等方面对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核心内容在于科技报告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特指对科技报告质量在文献层面、专业层面和效益层面上的控制。然后,阐述了运用多元视角评价的必要性,在调研和分析美国科技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中的质量评价问题,基于专业视角,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与Yaahp软件,分析了科技报告质量的属性维度和影响因素,进而筛选和确定核心评价指标,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计算了各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与加权权重,并进行了相应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满足一致性要求。并从资源推荐、交流共享、科研管理3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展望。基于成本—效益视角,分析了科技报告效费比,对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设计了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通用计算方法。基于用户视角,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体系,分别从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和反馈和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和总结了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中的难点与衍生出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推进策略。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结论性评述,对本研究不足和笔者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技报告资源体系构建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国科技报告学术评价研究”“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研究”的支持,理论与实践贡献在于:从提升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理论高度的角度为出发点,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科技报告效费比的概念,设计了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通用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体系,在实践上对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科技报告服务机构、科技出版部门和科研工作者等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与借鉴。

章新[7](2016)在《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化工、材料、冶金、能源等领域中,人们常常会利用流体物性数据来进行化工设计、流程模拟、科学研究、工艺技术开发等工作。一方面,对于常见的流体物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需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物性数据。而另一方面,对于不常见的物质物性数据,则需要通过复杂繁琐的物性计算公式计算来获取。这些都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Web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科技、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利用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来开发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物性数据和物性计算公式的统一管理,提高了相关工程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Web技术具有实时性、跨平台性、共享性的特点,因此,Web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在部署配置和用户体验上也有着很好的表现。同时,在物性数据的表现形式方面,不仅能够提供常见温度和压力下的物性数据,而且还能够利用系统内置的物性公式,有效的计算其它条件下的物性数据。所以,研究和建立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论述了利用Java语言、Mysql数据库、JBoss服务器软件以及Dorado7中间件开发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提出了将系统设计为流体物质数据库、流体物性计算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块、数据校验系统和数据库帮助系统六大子模块。分析了业务需求,设计了系统的表结构,确定了物性数据的内容、格式、单位实现了物性数据存储的功能。同时,通过Java代码编写了用于物性计算的计算模型并内置到系统当中。在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块研究和开发当中,本文分析和对比了几种常见G值法的计算方式: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以及蚁群算法,得出这些算法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提出了利用人工鱼群算法计算复杂体系化学平衡。人工鱼群算法相比其它算法,具有易实现、通用性强和利于实现网络化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鱼群算法的计算性能。通过分析和研究,在算法中引入了衰减因子和高斯算子。最终,将实例计算的结果与文献数据对比,得出:利用人工鱼群算法计算复杂体系化学平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对流体物质数据库、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块、流体物性计算系统等模块的研究,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已经基本建立出来,完成了基本的物性数据检索和计算功能,这也为今后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智睿[8](2014)在《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程优化可使企业在原有设备条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优化的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完成了对案例库的构造、扩充和推理决策准确性、快速性的改进,实现了案例推理在线解决过程优化问题的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案例推理的原理,针对案例推理技术进行过程优化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运用遗传算法对案例库进行约减,同时优化设定案例特征属性的权值,提高案例推理的速度和决策精度;运用蚁群聚类算法建立案例库两级索引,减少案例检索时遍历案例的数量,提高检索速度。改进后的案例推理技术能更精确迅速地进行过程优化决策。然后,提出一种应用过程优化模型构造源案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本文提出的输入变量取值策略,对每一组输入取僮由基于分离比较策略的粒子群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结合经验构造的过程优化源案例,进而通过案例学习策略构建案例库。以此方法构造源案例,丰富了推理决策的案例库,保证了案例推理的求解质量和决策精度。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的框架,该框架包含了采用案例推理技术进行一般工业生产过程优化决策的基本流程和各个步骤。在前两步离线准备完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在线应用阶段各个环节的实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球团配料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崔阳[9](2013)在《大规模测量平差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代测量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大规模测量平差的分布式处理为当前规模化的测量数据处理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性能处理方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以大型GNSS网络数据为主的大规模测量数据处理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大规模测量平差分布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2.研究了适合多核多机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和测量平差计算模型。本文采用多核计算和Web服务技术作为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测量平差分布并行计算主要技术途径,从经典法方程层面的最小二乘参数平差计算模型入手,分析了组合解与序贯解的等价性,并讨论了参数固定与参数可变情况下的分块最小二乘平差的组合解法和序贯解法,得出组合解更适合分布式环境下的并行平差计算的结论,并详细阐述了利用求解系数矩阵广义逆进行观测方程层面平差模型直接解算的原理,为平差模型的并行分解奠定基础。3.提出了测量平差模型分块并行计算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测量平差计算涉及的密集计算任务,利用分块理论建立了测量平差计算涉及的各种矩阵运算的分块并行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测量平差计算涉及的法方程层面和观测方程层面平差模型的分块并行处理算法,其中法方程层面重点实现了高斯消去法、Cholesky分解法、Jacobi迭代法和共轭梯度迭代法的分块并行算法,观测方程层面利用索引交换序列实现了系数矩阵奇异值分块并行分解,在多核多机的分布式环境下验证了分块并行算法的高效性。4.将测量平差分块并行计算理论应用到大型GNSS网数据处理中。首先从时间复杂度角度分析了采用非差与双差网解处理GNSS数据的差异,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了非差PPP的分布式处理和基于子网划分法的双差网解的分布式处理。详细推导了基于“不动点理论”的Ambizap算法的网解新方法,通过PPP的分布式处理和独立基线双差固定解的分布式处理,再利用双差固定解约束PPP解进行整网分布并行平差,既保证了大型GNSS网数据解算精度,又突破了计算规模的限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为大型GNSS网数据处理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处理方法。5.以测量平差分块并行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编制了以GNSS数据处理为主的大规模测量平差分布式计算软件原型,对基线解算或网平差的SINXE文件进行分布并行融合,采用坐标模式进行网平差的并行计算,验证了测量平差分布并行计算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张卫华[10](2010)在《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由于传感器漂移、设备失效、工艺波动或操作错误等原因,导致生产运行中经常出现异常工况状态,轻则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调度计划,重则会出现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及时识别出存在的异常工况,找出导致异常工况产生的原因,预测该异常工况发展下去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异常工况管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确保石化生产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家863课题“定性定量复杂故障诊断技术研究”(2009AA04Z133)的支持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符号有向图SDG (Signed Directed Graph)方法,结合专家规则、模糊逻辑、主元分析等定性定量故障诊断方法,探索建立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和评测手段。异常工况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自动监测、推理、预测和指导为一体的集成系统,它有四个层次的目标:v保持生产运行正常;v当生产发生工艺波动时,能够在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指导下使工艺操作恢复到正常状态;v当生产发生较大偏离时,能够在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指导下使工艺状态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v当生产发生紧急状况或事故时,最小化事件的严重性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开发了数据处理、状态识别、原因诊断、可能后果和处理措施功能模块,结合数据采集模块和专家知识管理模块,做到:v在异常工况发生时,能实时、快速地对问题进行本源定位、后果评估、方案提出以及方案的再论证;v具有自学习功能,能够使操作经验得到继承。对异常工况的处理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重放,使管理层对操作处理的审查有所依据。操作工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历史事故的学习,有利于经验在员工中的移植。v历年积累的安全信息,经过数据挖掘,可以为管理层提供事故类型、故障源分布、事故概率等等统计信息,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核心指标是推理引擎的推理速度的快捷和推理结果的准确。推理速度的快捷取决于推理引擎算法合理性,推理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所建立的模型的准确性。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对模型的校验和验证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进行了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技术研究;2、基于Visual Studio,开发了异常工况管理系统软件平台;3、建立了定性定量检验和验证(Verification & Validation,V&V)试验平台;4、建立了用于常减压装置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5、完成了常减压装置异常工况管理系统在定性定量V&V平台上的试验验证;6、完成了常减压装置异常工况管理系统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测试。

二、2002年《化工学报》分类题目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化工学报》分类题目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跨学科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
        2.1.2 跨学科研究发展历程
        2.1.3 跨学科研究的测度指标
    2.2 引文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 共词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 数据分析
        3.3.1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入能力分析
        3.3.2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入态势分析
        3.3.3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入的跨学科分布
        3.3.4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出能力分析
        3.3.5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出趋势分析
        3.3.6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出的跨学科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图情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3 数据分析
        4.3.1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入能力分析
        4.3.2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入态势分析
        4.3.3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入的跨学科分布
        4.3.4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出能力分析
        4.3.5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出趋势分析
        4.3.6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出的跨学科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学科、图情学科的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2 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高频共现关键词分析
        5.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获奖情况

(3)集成高斯过程回归软测量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软测量技术概述
    1.3 基于数据驱动的软测量建模方法
    1.4 集成学习软测量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4.1 基模型的生成
        1.4.2 基模型的集成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多样性子空间的选择性集成学习软测量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算法简介
        2.2.1 高斯过程回归
        2.2.2 偏互信息
    2.3 DS-SEGPR软测量建模
        2.3.1 多样性GPR基模型构建
        2.3.2 基于进化多目标优化的集成修剪
        2.3.3 多样性GPR基模型集成
        2.3.4 实施步骤
    2.4 应用研究
        2.4.1 青霉素发酵过程
        2.4.2 TE化工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模态扰动的选择性集成学习自适应软测量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算法简介
        3.2.1 独立主成分分析
        3.2.2 高斯混合模型
        3.2.3 即时学习
    3.3 MP-SEGPR软测量建模
        3.3.1 多模态扰动机制
        3.3.2 多样性基模型构建
        3.3.3 基于进化多目标优化的选择性集成
        3.3.4 集成模型的在线更新
        3.3.5 实施步骤
    3.4 应用研究
        3.4.1 TE化工过程
        3.4.2 青霉素发酵过程
        3.4.3 金霉素发酵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同训练的半监督集成学习软测量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算法简介
        4.2.1 自训练
        4.2.2 协同训练
    4.3 SSEGPR软测量建模
        4.3.1 多样性子空间的构建
        4.3.2 伪标记样本的生成和选择
        4.3.3 多样性基模型的更新与集成
        4.3.4 实施步骤
    4.4 应用研究
        4.4.1 TE化工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叶尖定时的旋转叶片安全监测及智能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旋转叶片振动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叶尖定时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旋转叶片振动特性及叶尖定时监测方法
    2.1 引言
    2.2 高速旋转叶片振动特性
        2.2.1 叶片类型
        2.2.2 叶片振动的基本形式
        2.2.3 叶片主要振型
        2.2.4 叶片振动的主要参数
        2.2.5 旋转叶片模态分析
    2.3 基于叶尖定时的旋转叶片监测技术
        2.3.1 叶尖定时技术基本原理
        2.3.2 叶尖定时传感器
        2.3.3 叶片振动参数辨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键相的变转速下旋转叶片振动监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变转速状态下高速叶片监测方法
        3.2.1 变转速下叶片振动监测存在的挑战
        3.2.2 多键相的变转速下叶片振动测量原理
        3.2.3 基于多键相的叶片振动位移测量方程
    3.3 基于数值建模及动力学仿真的方法验证
        3.3.1 数值建模验证
        3.3.2 动力学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噪声干扰条件下叶尖定时信号准确提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叶尖定时系统测量误差分析
        4.2.1 测量误差影响分析
        4.2.2 叶尖间隙变化引起测量误差分析
        4.2.3 叶片端面非对称结构引起的测量误差分析
        4.2.4 背景噪声干扰造成测量误差分析
    4.3 噪声干扰条件下叶尖定时信号准确提取方法研究
        4.3.1 叶尖间隙波动引起测量误差改进
        4.3.2 叶片端面非对称结构测量误差改进
        4.3.3 基于EEMD的背景噪声干扰下叶尖定时信号提取方法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稀疏度自适应的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重构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叶尖定时测振系统采样模型
    5.3 基于稀疏重构的欠采样叶尖定时信号分析方法
        5.3.1 稀疏重构基本理论
        5.3.2 稀疏度自适应的匹配追踪算法
    5.4 数值建模及实验验证
        5.4.1 数值建模分析
        5.4.2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旋转叶片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深度学习
        6.2.1 深度学习概述
        6.2.2 卷积神经网络
    6.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速旋转叶片诊断方法
        6.3.1 信号采集
        6.3.2 数据预处理
        6.3.3 特征提取与融合
        6.3.4 分类器优选
        6.3.5 在线诊断
    6.4 试验验证
        6.4.1 实验设置
        6.4.2 分类器选择
        6.4.3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应然关系
    2.1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分类系统中的定位
    2.2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应围绕应用性特点来开展
    2.3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于教学学术
3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
    3.1 N学院的发展现状
    3.2 N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效
    3.3 N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成效
    3.4 对N学院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调查分析
    3.5 对N学院部分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
    3.6 对N学院进行调查及访谈的结论
4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内在制度分析
    4.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制度及其构成
    4.2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正式制度(学术资本)与利益认同机制
    4.3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非正式制度(学术习性)与价值认同机制
    4.4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学术资本化的制度逻辑
5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外在制度分析
    5.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外在制度及其构成
    5.2 N学院的各项评估制度
    5.3 大学排名制度对N学院的影响
    5.4 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制度依赖——学术锦标赛的制度逻辑
6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6.1 项目制:从国家治理方式延伸到高等教育治理领域
    6.2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实践逻辑
    6.3 项目制给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及科研带来的影响
7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制度变革
    7.1 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组织来对待
    7.2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变革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附录Ⅱ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Ⅲ-1 访谈提纲(教师类)
附录Ⅲ-2 访谈提纲(管理类)
附录Ⅳ N学院科研奖励政策的核心条款
附录Ⅴ N学院权威学术期刊目录
附录Ⅵ N学院教学奖励相关文件
附录Ⅶ N学院绩效津贴实施方案中的工作量标准
附录Ⅷ H省省管高校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指标
附录Ⅸ H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6)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综述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相关理论
        2.1.2 核心概念辨析
        2.1.3 科技报告质量界定
        2.1.4 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
    2.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分析框架
        2.2.1 基于事物属性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分析
        2.2.2. 基于时间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
        2.2.3 基于多元视角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3.1 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3.1.1 基于历史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3.1.2 基于管理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3.1.3 基于政策法规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3.1.4 基于技术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3.2 欧盟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3.2.1 历史视角——欧盟科技一体化
        3.2.2 管理视角——欧盟的科研管理机构
        3.2.3 政策法规视角——以欧盟框架计划为例
        3.2.4 技术视角——欧洲灰色文献信息系统(SIGLE)
    3.3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3.3.1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历程回顾
        3.3.2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3.3.3 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全面启动与推行
    3.4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3.4.1 历史视角
        3.4.2 管理视角
        3.4.3 政策法规视角
        3.4.4 技术视角
        3.4.5 经验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4.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内涵
    4.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原理
        4.2.1 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
        4.2.2 三全质量控制理原理
    4.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架构与内容设计
        4.3.1 总体架构
        4.3.2 设计目的与原则
        4.3.3 组织架构与职责
        4.3.4 标准与规范
        4.3.5 控制流程
        4.3.6 监督与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5.1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的内涵
    5.2 基于专业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5.2.1 构建意义
        5.2.2 设计原则
        5.2.3 质量指标的维度
        5.2.4 构建过程
        5.2.5 应用展望
    5.3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5.3.1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界定
        5.3.2 成本——效益视角下的科技报告效费比
        5.3.3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通用计算方法设计
    5.4 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研究
        5.4.1 架构设计
        5.4.2 目的与原则
        5.4.3 评价主体
        5.4.4 评价模式
        5.4.5 评价内容
        5.4.6 反馈与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与推进策略
    6.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6.1.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6.1.2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难点分析
    6.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
        6.2.1 如何使人们感知到科技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6.2.2 如何确保科研人员撰写和呈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6.2.3 如何遴选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和方法
        6.2.4 如何统筹协调各个层级组织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管理
        6.2.5 如何对科技报告进行事后跟踪评价
    6.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推进策略
        6.3.1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6.3.2 建立科研人员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
        6.3.3 建立科技报告同行评议机制与同行评议数据库
        6.3.4 加强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统筹协调管理
        6.3.5 建立科技报告质量第三方监督机制和事后动态评价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论性评述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Web数据库
    1.2 国内外物性数据库发展现状
    1.3 Web物性数据库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系统开发体系架构
    2.1 服务端开发语言
    2.2 Web服务器
    2.3 数据库
    2.4 Dorado7中间件
    2.5 小结
第三章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
    3.1 概述
    3.2 几种G值法计算方式介绍
    3.3 人工鱼群算法
    3.4 利用改进后的人工鱼群算法计算复杂体系化学平衡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4.1 数据库系统管理
    4.2 流体物质数据库
    4.3 物性计算
    4.4 复杂体系化学平衡计算模块
    4.5 数据校验系统和数据库帮助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本论文软件部分源代码

(8)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业生产过程优化的背景及意义
    1.2 工业生产过程优化问题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案例推理方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3.1 案例推理方法的特点
        1.3.2 案例推理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案例推理基础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2.1 案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2.2 案例推理的基本过程
        2.2.1 案例表示
        2.2.2 案例检索
        2.2.3 案例重用及评价
        2.2.4 案例库维护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案例库约简及案例属性权值同步优化策略
        2.3.1 遗传算法
        2.3.2 案例库约简及案例属性权值同步优化实现步骤
        2.3.3 仿真研究
    2.4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两级案例索引建立方法
        2.4.1 蚁群聚类算法
        2.4.2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建立两级案例索引的步骤
        2.4.3 仿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过程优化模型的源案例构造
    3.1 基于模型的过程优化方法的基本概念
    3.2 基于过程优化模型求解构造源案例的流程
    3.3 过程优化模型的建立
        3.3.1 优化模型的结构
        3.3.2 建立过程模型
    3.4 过程优化模型输入变量的取值策略
    3.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求解
        3.5.1 优化求解算法概述
        3.5.2 粒子群优化算法
        3.5.3 基于分离比较策略解约束问题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3.6 构建源案例库的案例学习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过程在线优化方法及其在球团生产过程优化中的应用
    4.1 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在线优化方法
        4.1.1 基于案例库两级索引的k-NN案例检索方法
        4.1.2 案例重用方法
        4.1.3 基于过程优化模型的在线案例评价策略
        4.1.4 工业生产过程案例库维护方法
        4.1.5 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的系统结构
    4.2 球团配料过程
        4.2.1 球团配料过程介绍
        4.2.2 球团矿化学成分指标
    4.3 基于球团配料过程优化模型的源案例构造
        4.3.1 球团配料优化模型的建立
        4.3.2 确定配料优化模型输入变量的取值
        4.3.3 采用分离比较策略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
    4.4 基于案例推理的球团配料优化过程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规模测量平差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现状概述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计算与测量平差计算相关理论与算法
    2.1 分布式计算技术概述
        2.1.1 多核计算技术
        2.1.2 Web 服务技术
    2.2 法方程层面平差计算
        2.2.1 最小二乘参数估计
        2.2.2 分组平差与序贯平差
        2.2.3 参数固定的分块最小二乘平差
        2.2.4 参数可变的分块最小二乘平差
        2.2.5 算例分析
    2.3 观测方程层面平差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量平差模型的并行分解
    3.1 基本概念
    3.2 矩阵的分块并行运算
        3.2.1 矩阵分块乘法
        3.2.2 法矩阵的分块 Cholesky 分解
        3.2.3 法矩阵的分块求逆
        3.2.4 “箭形”矩阵分块求逆
        3.2.5 算例分析
    3.3 法方程层面测量平差计算模型的分布式处理
        3.3.1 高斯消去法的分块并行
        3.3.2 Cholesky 分解法的分块并行
        3.3.3 Jacobi 迭代法的分块并行
        3.3.4 共轭梯度法的分块并行
    3.4 观测方程层面测量平差计算模型的分布式处理
        3.4.1 基本思想
        3.4.2 并行策略
        3.4.3 索引交换序列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 1 法方程叠加分布式并行实现
        3.5.2 算例 2 参数可变的法方程多核并行计算
        3.5.3 算例 3 参数固定的观测方程直接多核并行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量平差并行计算模型在大型 GNSS 网数据处理中应用
    4.1 PPP 的分布式处理
    4.2 双差网解的分布式处理
        4.2.1 子网划分法
        4.2.2 算例分析
    4.3 Ambizap 算法的分布式处理
        4.3.1 不动点定理
        4.3.2 独立基线选择
        4.3.3 基于双差固定解约束 PPP 解的整网平差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 GNSS 数据处理系统原型设计
    5.1 系统体系设计
        5.1.1 体系结构
        5.1.2 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
        5.1.3 系统核心类
    5.2 软件功能与流程
        5.2.1 数据文件的管理
        5.2.2 基于 Bernese 的分布式计算
        5.2.3 分布式网平差计算
    5.3 系统应用示例
        5.3.1 大型 GNSS 网数据处理
        5.3.2 大型控制网平差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1.1.3 国外典型异常工况管理系统介绍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及开发内容
        1.3.1 基于定性定量复杂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实用方法的研究
        1.3.2 工业化在线实时故障监测与诊断系统实用化原型开发
        1.3.3 故障诊断算法与模型检验和确认(V&V)方法及测试平台开发
        1.3.4 定性定量故障诊断系统在石化装置的应用测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SDG的故障诊断
    2.1 故障诊断概述
        2.1.1 过程系统的故障
        2.1.2 故障诊断方法及分类
        2.1.3 故障诊断方法的技术要求及常用方法比较
        2.1.4 SDG的研究进展
    2.2 基于传统SDG技术的在线危险识别与诊断
        2.2.1 SDG基本概念
        2.2.2 SDG严格定义
        2.2.3 SDG建模方法和原则
        2.2.4 SDG建模实例
        2.2.5 SDG模型的推理机制
        2.2.6 采用SDG识别系统的行为
        2.2.7 国内外关于SDG的故障诊断方法
    2.3 基于SDG技术的报警自解释仿真实验案例
        2.3.1 反应再生装置概述及工艺说明
        2.3.2 反再系统SDG建模
        2.3.3 反再系统SDG模型
        2.3.4 反再系统报警自解释实验案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并列融合研究
    3.1 SDG的主要缺陷
        3.1.1 阈值的多变性
        3.1.2 存储量和计算量巨大
    3.2 采用模糊逻辑的SDG故障诊断方法
        3.2.1 利用模糊逻辑进行故障诊断
        3.2.2 基于模糊逻辑的SDG模型
    3.3 主元分析与SDG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3.3.1 PCA用于故障诊断的前提
        3.3.2 PCA故障诊断步骤
        3.3.3 PCA与SDG结合进行故障诊断的可能性
        3.3.4 PCA与SDG结合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案
    3.4 基于HAZOP评价结果的专家系统与SDG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3.4.1 HAZOP评价的基本原理
        3.4.2 石化过程HAZOP实施步骤
        3.4.3 SDG-HAZOP技术
        3.4.4 基于HAZOP评价结果的专家系统与SDG结合的故障诊断
    3.5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
        3.5.1 各种诊断方法实例
        3.5.2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
        3.5.3 混合专家知识库系统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G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发
    4.1 需求分析
        4.1.1 开发及运行环境
        4.1.2 用户对象
        4.1.3 软件功能
        4.1.4 软件架构及工作机制
    4.2 软件开发
        4.2.1 实时数据库
        4.2.2 传感器有效性分析
        4.2.3 工艺监测建模环境
        4.2.4 工艺监测推理引擎
        4.2.5 设备性能分析
        4.2.6 专家知识管理
        4.2.7 其他模块
    4.3 小结
第五章 定性与定量V&V试验平台研发
    5.1 V&V机制
        5.1.1 V&V基本概念
        5.1.2 数学模型V&V实施步骤
        5.1.3 SDG故障诊断模型V&V实施步骤
    5.2 V&V试验平台的构建
        5.2.1 硬件系统结构
        5.2.2 平台工作原理
    5.3 V&V实例
        5.3.1 SDG故障诊断模型非正式检验
        5.3.2 SDG故障诊断模型静态检查
        5.3.3 SDG故障诊断模型操作点和不利后果可达性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工业应用
    6.1 工艺概述
    6.2 SDG故障诊断建模
        6.2.1 主要控制变量
        6.2.2 常减压装置SDG建模
        6.2.3 HAZOP分析得到的专家知识库
        6.2.4 SDG模型的V&V检验及验证
    6.3 现场应用情况
        6.3.1 现场软件界面
        6.3.2 现场应用案例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四、2002年《化工学报》分类题目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散橙25合成工艺研究[D]. 薛云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D]. 梅娇. 南昌大学, 2020(02)
  • [3]集成高斯过程回归软测量建模方法[D]. 黄思.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叶尖定时的旋转叶片安全监测及智能诊断方法研究[D]. 张继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5]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D]. 任珂.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6]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朱丽波. 南京大学, 2016(08)
  • [7]基于Web的流体物性数据库系统研究[D]. 章新.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方法的研究[D]. 陈智睿. 东北大学, 2014(08)
  • [9]大规模测量平差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应用研究[D]. 崔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 [10]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究[D]. 张卫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2002年《中国化工学报》分类专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