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茜[1](2021)在《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工业体系的日趋完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对大气污染危害和治理对策加以研究。文章先概述了大气污染来源和类型,然后分析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接着对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王耀家[2](2021)在《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各地区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公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空气质量却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污染形式愈发严峻,迫切需要改善空气质量。大气环境以及防治效果决定着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更直接关乎公众生活环境的质量。若大气污染防治不彻底,大气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达不到要求,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无从谈起。聊城市作为我国确定的“2+26”城市之一,位于京津冀污染传播路径上,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之处,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严峻,近年来大气污染更是成为制约聊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之一,如何快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是聊城市当前必须面临的局面,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聊城市当前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因素进行分析,以大气环境质量通报、概要为依据,研究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得出聊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并借鉴国内外城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经验,针对聊城市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为聊城市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参考。首先,总体概述聊城市空气质量,分析“十三五”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变化特征,得出聊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年度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对聊城市的调查和资料分析,得出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成因,如地理气象因素,环保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不完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产业能源结构不合理,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最后,借鉴国内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启示,针对聊城市目前的大气污染现状,从防治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污染物治理力度、动员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从而有效降低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聊城市空气及环境质量。

韩菲[3](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钟玮[4](2020)在《空间污染行为刑法规制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呈日益加剧形态,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加重对环境犯罪的处罚。各国都深刻认识到环境刑事责任作为环境污染治理最严厉的手段,必须得到充分的运用。关于空间污染方面,也就是噪音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磁污染在刑法上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完善空间污染行为的刑事立法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引入空间污染概念,包含声、光、气(味)磁四方面,以及对刑法上空间污染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空间污染立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发现一些问题:污染环境罪行为对象的范围过窄、针对性不强、刑罚设置偏轻,污染环境相关犯罪刑罚种类偏少,环境监管失职罪相关内涵定义模糊等。以期对后面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提出空间污染入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必要性从空间污染自身的危害性及特点出发,阐述空间污染社会危害性程度。可行性主要从政策基础、法律基础、技术基础、及公众的期待来加以论述。进一步加强对空间污染行为入罪的说理性。第三章,对国(区)际空间污染的刑事立法进行梳理,借鉴各国在空间污染刑事立法上的有益经验,主要体现在立法模式的借鉴和具体条文的借鉴。为后文空间污染行为入罪提供域外有益经验。第四章,设立我国空间污染罪,结合我国国情与域外经验,阐述我国空间污染犯罪构成。同时,完善空间污染罪刑罚方法,包含主刑、资格刑和非刑罚处罚方式的完善。设置空间污染罪法条以及空间污染罪追诉时效。最后对空间污染罪和相关罪名进行区分,以期更加全面的考虑空间污染罪相关问题。

刘燕[5](2020)在《地方政府城市扬尘污染治理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却略显滞后,社会大众同时也对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城市扬尘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当地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政府在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方面的经验尚显不足,治理效果也不明显。有些地方的治理方法“指标不治本”,采取了一些“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论文基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A市在扬尘污染治理政策的实施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A市在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方面还存在着立法规范较少,执法力度弱;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公众参与意愿强烈,却行动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为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对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城市扬尘污染的治理,无论是国内的漯河市、赣州市、廊坊市,还是国外的洛杉矶市、伦敦市都为国内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多借鉴的地方。城市扬尘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加强法律依据的建立、建立健全扬尘污染治理机制、强化扬尘污染排放控制措施、充分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政府治理对策。

薛雨舟[6](2020)在《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人类的健康生存离不开大气,大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长沙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车辆的增加、餐饮业的扩张等因素使得多种有害气体和大量的扬尘直接进入空气中,从而导致长沙市的大气污染情况加重。这不仅直接对长沙市民的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危害工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建设好美丽长沙,取得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长沙市自然环境因素、工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等方面,针对长沙市大气污染情况、造成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列举了目前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展现了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实施效果,分析得出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在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宣传不到位、治理对策执行力有待提高、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数据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随后列举并盘点了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出在立法保障、财税制度、公众参与方面要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最后,从健全法制、全民参与、保障执行、财税奖惩、数据复核五个方面为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提出了建议,旨在能更好地推动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尽到绵薄之力。

汪惠青[7](2020)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步入科学化和精细化阶段,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现实情况,导致出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能够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挥金融手段对市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由于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流动性,相对于生态补偿的传统领域(流域、土壤、森林等)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对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要求更高,是生态补偿的难点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较少。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强调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解决“谁补偿谁”“补偿标准”和“资金来源”这三个关键问题。“谁补偿谁”回答的是生态补偿主体的问题,即在大气污染难以界定责任方和受益方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不同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5类,为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提供依据。以期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生态补偿金额的计算和分配。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要明确受偿主体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标,替补偿主体承担的额外治理任务,及其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PSTR模型,分析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从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和程度出发,以京津冀及周边“26+2”城市为例,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协同治理圈”的合理性;构建污染物衰退模型,对大气污染的扩散程度进行核算,为计算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资金来源”是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资金供需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渠道,在解决大气污染治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资金对相关绿色项目的投资需求。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从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健全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何素艳[8](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高嘉利[9](2020)在《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业的兴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餐饮业油烟管理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当、监管不到位、联动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餐饮油烟污染已成居民投诉的高频问题,不但导致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与相邻住户关系紧张,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不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应该将突破口放在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上,以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我国各个地区油烟污染差异状况和治理情况为基础,再结合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分类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第一步,必须彻底理解并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涉及油烟污染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遵照上述法律予以彻底的贯彻落实。第二步,应当对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立法体系、监督管理体制、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首先,国家可总结各地区实践经验,出台专项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其次,修订已有的油烟污染排放标准。同时,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立法实践来遏制油烟污染。最后,在具体的立法内容建议中应明确要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并且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申和田[10](2020)在《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船、农业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等移动污染源的保有量增速趋势明显。人们在享受移动污染源所带来的便捷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经受着其导致的严重空气污染的危害。各种极端天气的频发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国家对传统固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大,使固定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移动污染源在大气污染的诱因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当前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且移动污染源保有量增速较快所带来的排污量巨大的状况将对空气质量的提升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迫在眉睫。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皆认识到移动污染源的危害,国家也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逐渐加强。但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法律体系不健全、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环保缺陷召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移动污染源治理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污染源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现实意义入手,针对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域外国家的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期为科学治理移动污染源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实现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和保障公民享有美好生活环境权利的目标。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污染类型和来源
    1.1 大气污染类型
    1.2 大气污染来源
        1.2.1 天然污染源
        1.2.2 人为污染源
2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和污染物形态
    2.1 大气污染影响因素
    2.2 大气污染物形态
3 大气污染的危害性
    3.1 危害生物
    3.2 危害生态环境
    3.3 危害生产
4 环境工程视角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4.1 增强污染防控意识
    4.2 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
        4.2.1 PM10治理
        4.2.2 PM2.5治理
        4.2.3 臭氧与VOC气体治理
5 结论

(2)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2.1.1 大气污染
        2.1.2 大气污染物
        2.1.3 大气污染防治
    2.2 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
        2.2.1 多元共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聊城市大气污染及防治现状
    3.1 聊城市自然环境概况
        3.1.1 气候特征
        3.1.2 水资源
        3.1.3 土地资源
    3.2 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2.1 加强组织领导
        3.2.2 加大执法力度
        3.2.3 强化能力建设
        3.2.4 加强宣传引导和曝光力度
        3.2.5 加强考核问责
    3.3 聊城市空气质量特征
        3.3.1 空气质量现状
        3.3.2 聊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3.3.3 聊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3.4 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3.4.1 完善环保工作体系
        3.4.2 开展污染源防治
        3.4.3 提升公众参与度
第四章 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4.1.1 大环保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4.1.2 环境保护督查监管不到位
        4.1.3 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4.1.4 污染源深度治理不到位
        4.1.5 多方参与机制不成熟
    4.2 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自然因素
        4.2.2 人为因素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5.1 英国伦敦市防治经验
        5.1.1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5.1.2 发挥公众共同参与
        5.1.3 城市转型绿色发展
    5.2 日本川崎市防治经验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5.2.3 公众层面
    5.3 北京市防治经验
        5.3.1 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基础建设
        5.3.2 推进区域联防
        5.3.3 实施精准治污
        5.3.4 激发全民参与
    5.4 国内国外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经验对聊城市的启示
        5.4.1 不断提高地方大气污染防治标准
        5.4.2 坚持部门协同作战
        5.4.3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5.4.4 坚持政府企业公众共治
        5.4.5 强化督察考核,落实环保责任
第六章 强化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6.1.1 健全并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规
        6.1.2 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6.1.3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6.2 科学规划新旧动能转换
        6.2.1 优化末端治理
        6.2.2 调整能源结构
        6.2.3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6.3 加大污染物综合治理力度
        6.3.1 深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6.3.2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6.4 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6.4.1 明确政府责任
        6.4.2 强化企业督导
        6.4.3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环境税的产生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规制
        2.1.2 环保税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结果与讨论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5.1.3 基准回归结果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机制检验
        5.1.6 结果与讨论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5.2.1 理论假设
        5.2.2 实证过程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5.2.4 安慰剂检验
        5.2.5 机制检验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6.2 对策建议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致谢

(4)空间污染行为刑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我国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论文研究的方法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空间污染的概念及我国现有法律规制
    一、空间污染的概念
        (一)噪声污染
        (二)光污染
        (三)电磁辐射污染
        (四)大气(味)污染
    二、刑法上的空间污染概念
        (一)噪声污染
        (二)光污染
        (三)大气(味)污染
        (四)电磁辐射污染
    三、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制及不足
        (一)我国空间污染立法的现状
        (二)我国空间污染的刑事立法现状
        (三)我国空间污染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空间污染整体入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空间污染入刑的必要性
        (一)噪声污染入刑的必要性
        (二)光污染入刑的必要性
        (三)大气(味)污染入刑的必要性
        (四)电磁辐射污染入刑的必要性
    二、空间污染入刑的可行性
        (一)公众基础
        (二)法律基础
        (三)技术基础
        (四)政策基础
第三章 国外空间污染的刑事立法及其启示
    一、国外空间污染刑事立法概况
        (一)噪声污染的刑事立法
        (二)大气污染的刑事立法
        (三)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的刑事立法
    二、国外空间污染刑事立法的启示
        (一)立法模式的借鉴
        (二)具体立法的借鉴
第四章 我国空间污染罪的设立及适用
    一、空间污染罪法条设置
    二、空间污染罪的犯罪构成
        (一)空间污染罪的客体
        (二)空间污染罪的客观方面
        (三)空间污染罪的主体
        (四)空间污染罪的主观方面
    三、空间污染罪刑罚方式的完善
        (一)主刑的完善
        (二)资格刑的完善
        (三)非刑罚处置方式的完善
    四、空间污染罪追诉时效
        (一)我国环境犯罪追诉时效问题
        (二)我国空间污染罪追诉时效制度的选择方式
    五、我国空间污染罪的适用
        (一)空间污染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关系
        (二)空间污染罪与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地方政府城市扬尘污染治理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城市扬尘污染
        二、TSP、PM_(2.5)、PM_(10)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的现状分析—以A市为例
    第一节 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概况
        一、我国城市扬尘污染现状
        二、我国城市扬尘污染特点
        三、城市扬尘污染类型
    第二节 A市扬尘污染治理主要举措
    第三节 A市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分析
    第四节 扬尘污染治理情况调查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被调查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第三章 A市扬尘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A市扬尘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规范较少,执法力度弱
        二、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强
        四、公众参与意愿强烈,却行动不足
    第二节 A市扬尘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扬尘污染控制工作认识不足
        二、污染源量多面广,监管制度落实不够全面
        三、降尘治理保障难
        四、参与结果无从保障,参与程序难以规范
第四章 国内外先进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先进治理经验
        一、漯河市扬尘污染治理先进经验
        二、赣州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先进经验
        三、廊坊市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先进经验
    第二节 国外先进治理经验
        一、伦敦市大气污染治理先进经验
        二、洛杉矶市大气污染治理先进经验
第五章 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对策
    第一节 加强法律依据的建立
        一、树立法治化治理思维
        二、加强精准立法
    第二节 建立健全扬尘污染治理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扬尘治理机构
        二、加大区域联防联治,加强区域合作
        三、健全监管考核机制
    第三节 强化扬尘污染排放控制措施
        一、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控
        二、强化道路扬尘污染防控
    第四节 充分引导公众参与扬尘治理
        一、强化政府引导
        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三、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大气污染治理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大气污染治理概念的界定
        2.1.1 大气污染
        2.1.2 大气污染治理
    2.2 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3 长沙市大气污染情况治理的相关对策及成效
    3.1 长沙市大气污染现状
    3.2 长沙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3.2.1 长沙市自然环境因素
        3.2.2 长沙市工业生产因素
        3.2.3 长沙市人口因素
        3.2.4 长沙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素
        3.2.5 长沙市城市地铁建设因素
    3.3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
        3.3.1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3.2 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管控
        3.3.3 严控扬尘污染
        3.3.4 严禁禁燃区燃烧散煤
        3.3.5 控制露天烧烤等行业的餐饮污染
        3.3.6 强化油气污染管控
    3.4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4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4.1.2 政府宣传效果欠佳
        4.1.3 大气污染治理的执行不力
        4.1.4 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4.1.5 环保数据准确性存在一定偏差
    4.2 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大气污染治理立法滞后
        4.2.2 民众的大气环保意识淡薄
        4.2.3 第三方主体监督不到位
        4.2.4 生态文明理念没有足够重视
        4.2.5 环保数据发布缺少监督激励
5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5.1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5.1.1 日本川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5.1.2 英国伦敦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5.1.3 美国洛杉矶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5.2 国外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经验借鉴
        5.2.1 大气污染治理需依靠法律支撑
        5.2.2 大气污染治理要重视财税制度
        5.2.3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5.3 小结
6 完善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6.1 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
        6.1.1 针对性的细化法律条文
        6.1.2 合理界定违法行为
    6.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6.2.1 多渠道多载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
        6.2.2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6.3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执法素质
        6.3.1 注重对第三方监督主体的作用
        6.3.2 提高基层环境监察队伍的素质
    6.4 树立生态理念加大财政投入
        6.4.1 制定财税奖惩机制
        6.4.2 合理运用财税机制
    6.5 健全环保数据发布机制
        6.5.1 建立环保数据复核机制
        6.5.2 建立问责和内部沟通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概述
    2.1 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
        2.1.1 国外实践
        2.1.2 国内实践
    2.2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
        2.2.1 生态补偿理论的阶段发展特征
        2.2.2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探索
        2.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
        2.3.1 关键问题之一:谁补偿谁
        2.3.2 关键问题之二:补偿标准
        2.3.3 关键问题之三:资金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谁补偿谁:协调大气污染治理与工业化进程
    3.1 工业化进程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
    3.2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聚类分析——以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3.2.1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与分类
        3.2.2 K-means聚类算法
        3.2.3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3.2.4 聚类结果与Z检验
    3.3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补偿标准之一:厘清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
    4.1 大气污染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4.2 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基于PSTR模型
        4.2.1 模型介绍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检验
        4.3.2 模型设定检验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偿标准之二:核算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与程度
    5.1 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
        5.1.1 大气污染的空间聚集与跨区域传输
        5.1.2 大气污染与城市类型的空间分布分析
    5.2 生态补偿“协同治理圈”的构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结果分析
    5.3 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性
    5.4 大气污染空间溢出的核算——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4.1 污染衰退模型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金来源:拓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渠道
    6.1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
    6.2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6.2.1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6.2.2 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
        6.2.3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7.1 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7.2 拓展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途径
    7.3 健全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
    7.4 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工业化进程分类
附录 B 国民经济行业合并分类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1.2.2 风险沟通研究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3.3.1 引言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法
        4.2.2 数理统计法
        4.2.3 访谈法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4.5 小结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5.1.1 引言
        5.1.2 研究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方法
        5.2.4 结果与分析
        5.2.5 讨论
        5.2.6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分析方法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6.1.5 讨论
        6.1.6 小结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6.2.1 实践问题
        6.2.2 具体建议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6.3.1 实践问题
        6.3.2 具体建议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6.4.1 相关提案
        6.4.2 提案效果评价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一、餐饮业的概念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危害
    第三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意义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需要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需要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一、中央层级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二、地方层级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三、我国主要地区油烟排放标准概况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二、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一、国家总结各地立法经验出台专项法规
        二、修订油烟污染排放标准
        三、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具体内容建议
        一、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
        二、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社会管理机制
        三、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四、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五、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移动污染源的概述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的概念
    第二节 移动污染源的特征
    第三节 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移动污染源的危害
        二、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理论基础
        三、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
        一、立法现状
        二、执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污染源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
        三、环保缺陷召回制度不健全
        四、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存在缺陷
        五、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缺陷
第三章 域外借鉴
    第一节 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概述
        二、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二节 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东京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概述
        二、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三节 国外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严格的排放标准
        三、完善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四、管理体制合理,执法力度强
        五、跨区域污染治理机制
第四章 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治理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
    第三节 完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第四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
    第五节 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J]. 刘茜.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14)
  • [2]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耀家. 山东大学, 2021
  •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空间污染行为刑法规制研究[D]. 钟玮.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地方政府城市扬尘污染治理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D]. 刘燕. 青岛大学, 2020(02)
  • [6]长沙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薛雨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D]. 汪惠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9]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高嘉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D]. 申和田.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