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讲座(系列一)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

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讲座(系列一)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

一、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讲座(连载一)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飞,张世宏[1](2019)在《对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文中指出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导师组培养模式,把表面方向课程中的"分类专题讲座"引入课堂,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学习方法,加强查阅文献和实验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尹代波[2](2019)在《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转型研究(1990-2000)》文中认为当代具象雕塑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重要部分,对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转型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当代具象雕塑自身还是当代雕塑在今天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于明晰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发展脉络也将是有益的。本文把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具象雕塑作品和雕塑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明确其是如何转型的,以及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西方当代雕塑对其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时间进程按当代雕塑中狭义的划分,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为准确地说就是1990年以后。本文第一章对写实雕塑的发展脉络从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分别为:写实主义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素和现代主义因素,明确写实雕塑自从西方引入以来的发展。第二章就当代具象雕塑转型的原因从知识和文化的转型、学院的变革和西方当代雕塑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明确了具象雕塑转型的具体原因。第三章从普通人物成为表现的主体、“物”成为独立的主题、人体雕塑以当代具象的面貌出现三个部分来分析具象雕塑的题材内容是如何转型的。第四章从基座的消失、姿态的求变、形体的不完整和重复的力量四个部分来探讨具象雕塑形式语言的转型。第五章从具象雕塑作品表面的处理、超级写实手法的借用和色彩运用的普遍化三个部分来分析具象雕塑创作手法的转型。第六章从现代材料的发掘、传统材料的再认识和综合材料的介入三个部分来分析具象雕塑材料的转型。第七章则从具象雕塑转型后的现状和思考来探讨今天的当代具象雕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今天,具象雕塑在雕塑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坚持具象雕塑教学?这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

胡承征[3](2019)在《现代闽南生土建筑设计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生土在历史上一度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出现在全世界各地,其自身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而现代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施工流程、建造周期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对比之下生土材料的劣势也愈发的突出,导致其逐渐退出主流的建材行列。直到能源危机的爆发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兴起,人们又重新意识到这种材料取材方便、施工建造需求低、成本低廉、热工性能优越、建筑全生命周期低能耗低污染的性能特点。于是欧美国家率先展开了对生土材料的性能改良和建造技术探索。目前己经形成了一系列生土材料改性理论和设计建造策略。通过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现代生土建筑案例来看,其应用理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闽南地区拥有举世闻名的生土建筑福建土楼和土堡,在生土建筑文化背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生土建筑常见的构造做法、操作流程、相关设备等基础条件。以实际案例为支撑,探索现代生土建筑设计与建造工艺,最后通过对闽南传统地域性元素的研究学习进行闽南建筑特色与生土建筑设计的结合性探究。试图以建造技术+设计手法+地域性设计表达的融合来探索闽南现代生土建筑设计,为闽南地区现代生土建筑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洪慎章[4](2018)在《注塑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六讲 特种注塑模(四)》文中认为注塑成型也称注射成型简称注塑,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科学,不仅随着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的提高、注塑成型设备的革新、成型工艺的成熟而改进,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造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等在注塑成型加工领域的渗透而发展。本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注塑模结构组成及分类、注塑件设计、注塑成型工艺、注塑机与注塑模的关系、注塑模设计、特种注塑模、注塑模CAD及其智能系统。

黄小花[5](2017)在《住宅产业化背景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来,国务院部委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为主的工业化建造方式是实现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论文紧随国家最新政策,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外立面为研究对象。文章在对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产业结构体系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通过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体系实态研究与住宅应用调研分析,总结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预制外墙安装工法;探究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的预制构件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力;提出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原则以及分段式设计和多样化设计的手法,并以国内外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实例加以佐证。论文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主要从三大方向整理:一是住宅的结构体系对立面设计的影响;二是立面上预制构件的拆分、连接构造与立面设计的关系;三是预制工艺下预制构件的建筑表现力。我国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主要有:(1)内浇外挂体系;(2)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工法体系;(3)复合板式剪力墙工法体系;(4)预制装配式框剪结构体系;(5)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立面的预制构件元素拆可分为预制外墙、门窗、预制阳台、预制楼电梯以及小型构件,并总结构件的形式、布局、连接构造等与立面的关系。同时,探究预制工艺技术下预制外墙的形态塑造、材质肌理、饰面色彩的建筑表现,归纳出预制外墙具有独一性和重复性的工业化特征。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具有标准化、构件化、立面规整特点,以及注重构造细部处理和体现工业化材料特征。其立面设计可以划分为底层、顶层、标准层的三段式立面设计。从构件、构造、建筑体系方面,研究总结立面设计多样化设计手法:可以利用构件的建筑表现;可以从建筑构造上丰富立面形式;还可以利用多种建筑体系获得立面造型的多样化。文章结尾,提出总结和展望。

韩露[6](2017)在《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胶鞋大底普遍采用模压法进行生产,胶料在模腔内加热到硫化温度所需时间长,生产效率低;而且模压成型方法锁模压力比较低,鞋底不够致密,使用寿命短;先浇注后锁模的成型工艺,鞋底容易产生飞边,造成资源浪费;在进行多模腔成型时,所需锁模力比较大,模压机结构庞大。本文通过对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设计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本文首次将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应用到胶鞋大底的生产中。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采用先锁模后注射的方式,鞋底致密性好,提高了使用寿命;在注射时没有飞边等余料的产生,节省了材料;同时胶料是以高温、高压的形态注入模腔,缩短了硫化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2、首次提出了胶囊膨胀锁模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锁模系统中。本文创新性地将胶囊膨胀锁模理论与电动螺旋装置结合在一起,利用电动螺旋的快速开合模能力以及胶囊膨胀时产生的极大压力,使动态锁模转变为静态锁模,使机台结构得到了大大简化;并在快速开合模过程中采用直线导轨进行导向,提高了合模精度以及机台的稳定性、可靠性。3、设计了八模腔两工位的模具系统。一步法注射技术采用信息定量的方式,突破了注射容量的限制,可以实现八模腔同时注射;而且两工位的注射方式,可以合理利用注射机在鞋底硫化时的等待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4、设计了液压马达传动装置。液压马达传动响应时间短、滞后性小、能够精确控制,解决了全电动驱动装置惯性大、滞后严重等问题。5、将压合、注射、锁模等定量、定位装置与压力传感器有机结合,实现了控制智能化、提高了制品质量、提高了定位精度、减少了人工成本。6、运用了Ansys分析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优化,提高设计精度和可靠性;采用动态模拟软件对机构的运动进行模拟,检查机构在装配和运动时是否干涉,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体现了设计与制造同步的优势。

张磊磊[7](2017)在《重型汽车轮边减速器太阳轮冷挤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轮是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中重要的零件,由于其结构复杂,加工要求高,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生产,即使运用冷挤压成形工艺加工太阳轮也是先成形外齿,然后再通过拉齿工艺加工出内花键。采用拉齿工艺等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加工效率低、切削废料多、成本高,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冷挤压技术是一种节能,高效,绿色的精密塑性成形方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冷挤压成形这种少无切削、节能环保的精密塑性成形技术来加工齿轮。但由于太阳轮同时具有外齿和内花键,形状复杂,成形困难;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复杂,齿形部分的成形质量难以保证,这严重制约了冷挤压技术在类似齿轮加工中的推广应用。本文以具有外齿和内花键的太阳轮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结构特点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了太阳轮内外齿分步冷挤压成形工艺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太阳轮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规律和各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及成形载荷的影响规律;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太阳轮的成形精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模具弹性扩张和挤压件弹性回复行为对齿轮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冷挤压+精整的复合成形工艺,并成形出较高精度的太阳轮外齿和内花键。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太阳轮内外齿分步冷挤压成形工艺试验。工艺试验表明,采用分步冷挤压成形工艺可以加工出质量合格的内花键和外齿,而且分步冷挤压成形工艺中增加了精整外齿的工艺,在保证内花键成形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外齿的成形精度。为了满足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提出了采用实心坯料同步冷挤压成形太阳轮内外齿的工艺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各工艺参数对太阳轮同步冷挤压成形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王文丰[8](2017)在《GH3536合金喷嘴壳体精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不断追求高推重比,这就要求重要结构件及叶片类关键转动部件既要具有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又要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等性能。GH3536高温合金喷嘴壳体精密锻件的研制就是为了获得上述优良性能,通过锻造成形工艺生产该零件,以达到提升其性能指标的目的。采用精锻工艺成形喷嘴壳体结构件,既能提升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喷嘴壳体零件的结构形状复杂,非机械加工表面达85%以上,对精锻成形设备和工艺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喷嘴壳体精锻工艺研究,分析高温合金精锻成形规律,解决结构件精锻技术难题,总结出高温合金结构件精锻最佳工艺路线,填补公司结构件精锻领域的空白。本文主要研究GH3536合金喷嘴壳体精锻工艺。选择适合精锻工艺的坯料,制定喷嘴壳体精锻工艺方案,采用Deform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制坯成形过程、精锻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成形过程中塑性变形规律、成形载荷以及缺陷产生规律,优化精锻成形工艺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制图软件UG进行工装模具绘制。选择了4KN空气锤、6.3MN平锻机、31.5MN电动螺旋压力机等锻造设备,开展喷嘴壳体件精锻成形实验研究,对化铣、振动光饰后锻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及微观组织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生产的锻件符合技术标准。这表明,制坯、精锻成形工艺路线合理、可行。可以得出高温合金喷嘴壳体合理的精锻工艺参数为:在加热温1160℃±10℃、保温时间35min情况下完成锻造,经过1175℃±15℃、保温时间2小时,然后分散空冷热处理。最终得出精锻工艺路线:制坯—涂覆—加热—预锻—切边—打磨—吹砂—抛光—化铣—光饰—涂覆—加热—精锻—冷切边—湿吹砂—化铣—光饰—固溶—光饰—检验,是正确和适用的。

吴勉[9](2016)在《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及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对盐浴QPQ技术的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该工艺比较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渣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使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表面处理技术以解决盐浴QPQ技术产生的污染问题。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是气体氮碳共渗和气体后氧化的复合处理技术。工件氮碳共渗后再进行氧化处理,在高硬度氮碳共渗层上形成的一层氧化物(Fe3O4)薄层,该薄层具有低的摩擦系数和高的化学稳定性,改善了氮碳共渗件表面的电化学性能,显着提高了氮碳共渗层的抗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可被应用于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和汽车工业等领域。本课题系统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技术。开发了高效、环保的助氧化剂,实现零件高综合性能的后氧化处理;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工艺,探讨了不同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对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试样的组织与强化层分布的影响。通过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金相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得出,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的试样外观表现为灰黑色。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层由表面氧化层、化合物层和扩散层三个区域组成。氧化层在金相显微下呈黑色,分辨较为困难,由图中金相和外观颜色可初步推断,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经过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40Cr钢和H13钢化合物层厚度分别为6μm10μm和10μm12μm。化合物层厚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和氧化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薄。随着后氧化温度的升高,扩散层的厚度依次增大,后氧化时间对扩散层深度的影响较小;此外,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40Cr钢扩散层要明显比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H13钢厚。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的40Cr钢和H13钢表层硬度总体在500HV600HV之间变化,约为基体硬度的34倍,且在气体氧—氮碳复合渗层截面上,硬度表现出梯度变化,由表到基体心部,平滑过渡,硬度梯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强化的方式为相变强化和固溶强化的共同作用。本课题还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渗层的腐蚀性能。对试样进行Tafel极化曲线测定、浸泡试验和盐雾试验。测定Tafel极化曲线发现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的40Cr钢和H13钢自腐蚀电位明显高于气体氮碳共渗层,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和后氧化温度的升高,自腐蚀电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经气体氮碳共渗450℃、1h后氧化处理的试样发生腐蚀的倾向最小;浸泡试验结果表明,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40Cr和H13钢试样的腐蚀速率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后氧化温度升高则腐蚀速率逐渐增大,且在400℃、1h后氧化处理后的试样对应的腐蚀速率最低;盐雾试验结果,表明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40Cr和H13钢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盐雾试验试样出现锈点的时间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后氧化温度的升高盐雾试验试样出现锈点的时间逐渐缩短,在400℃、1h后氧化处理后的试样出现盐雾锈点的时间最长达到18h,耐蚀性与盐浴QPQ处理后的试样相当。此外,开发的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技术已获得生产应用,并提供给生产企业用于产品生产,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王贤鹏[10](2016)在《薄壁深筒形件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及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壁深筒形件的成形由于变形量大、工艺复杂是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中的难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温冷复合成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温冷复合成形技术被广泛用于高强度钢、大变形、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生产。在生产薄壁零件时,使用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可以大大提高锻件质量、减少能源消耗。本文首先分析了某型号薄壁深筒形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及模具。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即采用温锻成形出杯形件,再冷锻出薄壁深筒形件,其中温成形包括镦粗、压凹、反挤压三工序,冷成形为变薄拉伸工序。采用Deform软件对整个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软件的辅助分析为工艺开发和模具设计提供了指导。在薄壁筒温成形的研究中,对成形过程进行了全流程模拟,指出了特定工艺参数下的坯料温度变化、模具温度场、模具应力和成形载荷的情况。分析了主要工艺参数对薄壁筒温成形的影响,探讨了模具的磨损规律。分析表明:(1)薄壁筒温成形的初始温度提高,成形载荷大幅下降、坯料锻后温度上升,低速液压机上生产时模具易过热。(2)变形程度增加,模具应力也增加;但载荷受坯料温升现象的影响,与变形程度不成正比。(3)凸模速度提高,坯料锻后温度提高并且温差减小;模具应力下降;成形载荷先减小后上升。(4)摩擦因子对坯料温度和模具应力的影响不大,但摩擦因子增加,载荷明显上升。(5)模具磨损量随着始锻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变形程度和摩擦因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反挤压速度增加而缓慢增加。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高温温锻的工艺方案,并对新工艺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提高了生产节拍,降低了加工能耗。在薄壁筒冷成形的研究中,模拟分析了薄壁筒成形的载荷、模具应力、坯料损伤值等。由于该工序变形量大,且冷锻变形抗力大,造成筒底部成形困难,不能完全与模具贴合。针对薄壁筒成形过程中的变形缺陷,提出了工艺修正及优化方案,对入模斜角?以及制坯车削量h进行了寻优设计,得到了合理的入模斜角?和制坯车削量h,不仅消除了变形缺陷而且降低了成形载荷和零件损伤值。本课题来源于企业,在某精密锻造企业进行了试生产验证,证明工艺设计合理,模具结构可行,产品尺寸达到了精度要求。本文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借鉴作用。

二、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讲座(连载一)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讲座(连载一)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对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从思想上重视
二、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要重视学习方法
三、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注重联系实际
四、结语

(2)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转型研究(1990-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四、国内的相关研究
    五、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写实雕塑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写实主义因素
        一、写实之风的倡导
        二、民国时期以写实为纲的学院雕塑教育
        三、早期租界写实雕塑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素
        一、红色经典
        二、借鉴苏联
        三、探究传统
    第三节 现代主义因素
        一、追求形式
        二、追求风格
第二章 当代具象雕塑转型的成因
    第一节 知识和文化的转型
        一、80年代的知识转型
        二、90年代的文化转型
    第二节 学院的变革
        一、招生的恢复
        二、教学的回归
        三、学术交流的频繁
    第三节 西方当代雕塑的影响
        一、内部的诉求
        二、外部的影响
第三章 当代具象雕塑题材内容的转型
    第一节 普通人物成为表现的主体
        一、命题转变
        二、平民肖像
    第二节 “物”成为独立的主题
        一、自然之物
        二、日常物品
    第三节 人体雕塑以当代具象的面貌出现
        一、模特选择的转变
        二、表现人体的私密
第四章 当代具象雕塑形式语言的转型
    第一节 基座的消失
        一、走下基座的崇高人物
        二、去基座的普遍化
    第二节 “姿态”的求变
        一、开放性的“姿态”
        二、生活中的“姿态”
    第三节 形体的不完整
        一、人物形体的残缺
        二、人物形体的隐退
    第四节 重复的力量
        一、图像的重复
        二、重复的组合方式
第五章 当代具象雕塑创作表现手法的转型
    第一节 表面的平滑处理
        一、逼真的平滑
        二、商品化的平滑
    第二节 超级写实手法的借用
        一、单一泥塑表现手法
        二、复合式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 色彩运用的普遍化
        一、含蓄的色彩处理
        二、表现性的色彩呈现
第六章 当代具象雕塑材料运用的转型
    第一节 现代材料的发掘
        一、玻璃钢材料的广泛运用
        二、不饱和树脂材料的运用
    第二节 传统材料的再认识
        一、石膏材料的再认识
        二、陶瓷材料的再认识
    第三节 综合材料的介入
        一、塑造的材料
        二、现成品材料
第七章 转型后当代具象雕塑的现状及思考
    第一节 转型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现状
        一、原有路径的拓展
        二、图像介入具象雕塑
        三、新媒体介入具象雕塑
        四、具象雕塑介入社会
    第二节 转型后对当代具象雕塑的思考
        一、具象雕塑在雕塑学科中的地位如何
        二、是否坚持具象雕塑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杨剑平访谈
    附录二:焦兴涛访谈
    附录三:展望访谈
    附录四:刘建华访谈
    附录五:蒋铁骊访谈
    附录六:宋海冬访谈
    附录七:李占洋访谈
    附录八:张克端访谈
    附录九:班陵生访谈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3)现代闽南生土建筑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生土建筑历史简介
        1.7.1 概述
        1.7.2 中国生土建筑历史简介
2. 国内外生土建筑案例整理
    2.1 福建地区传统生土建筑案例整理
        2.1.1 圆土楼的美学
        2.1.2 圆土楼的特征
    2.2 国内外现代生土建筑案例整理
        2.2.1 集合、私人住宅类
        2.2.2 学校、体育、健康设施类
        2.2.3 文化公共设施类
        2.2.4 办公、商业和工业厂房类
        2.2.5 灾后重建和地区发展类
    2.3 类生土建筑
    2.4 本章小结
3. 生土建筑设计建造基础理论
    3.1 现代生土建筑的构造手法
        3.1.1 构造手法
        3.1.2 色彩肌理
    3.2 现代生土材料的改性研究
        3.2.1 粒径配比
        3.2.2 土壤黏性作用分析
        3.2.3 土壤添加料
    3.3 现代生土建筑的建造工法研究
        3.3.1 依据在校生土课程总结生土建造经验
        3.3.2 现代生土建筑的建造工具
4. 闽南现代生土建筑设计探索
    4.1 闽南建筑特色与生土建筑结合性探究
        4.1.1 概述
        4.1.2 造型语言和文化符号
        4.1.3 建筑形式
        4.1.4 色彩表达
        4.1.5 空间特点
        4.1.6 总结
    4.2 现代闽南生土建筑设计手法初探
5. 现代闽南生土建筑设计手法应用——生土建筑展览馆设计
    5.1 概述
    5.2 设计展示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在校成果

(5)住宅产业化背景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住宅产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研究背景
        1.1.2 研究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的意义
    1.2 研究相关概念
        1.2.1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的概念及区别
        1.2.2 预制装配
        1.2.3 标准化与多样化
        1.2.4 模数、模数协调以及模数网格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外工业化住宅的发展
        1.4.2 国内工业化住宅的发展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我国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实态调研
    2.1 预制混凝土装配技术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理论
        2.1.1 工业化住宅的建筑体系
        2.1.2 住宅产业的结构体系
    2.2 国内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体系实态研究与住宅应用调研
        2.2.1 内浇外挂体系
        2.2.2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工法体系
        2.2.3 复合板式剪力墙工法体系
        2.2.4 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2.2.5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2.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预制外墙安装工法
        2.3.1 预制外墙先装法
        2.3.2 预制外墙后装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的预制构件
    3.1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的预制构件拆分
        3.1.1 预制外墙板
        3.1.2 预制阳台
        3.1.3 门窗
        3.1.4 小型构件
        3.1.5 楼梯电梯间
    3.2 预制外墙挂板
        3.2.1 外墙挂板的类型
        3.2.2 外墙挂板的拆分
        3.2.2.1 条板式外墙挂板
        3.2.2.2 一间一块的外墙挂板
        3.2.2.3 大块的外墙挂板
        3.2.3 外墙挂板的固定方式
        3.2.4 外墙挂板接缝构造
    3.3 承重预制墙板
        3.3.1 承重墙板的拆分
        3.3.2 承重墙板的连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外墙在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中的建筑表现力
    4.1 预制混凝土的工业化特色
    4.2 利用模具塑造预制外墙板
        4.2.1 钢模具铸造预制墙板
        4.2.2 木模具塑造预制墙板
        4.2.3 GRC模具铸造预制墙板
        4.2.4 聚苯乙烯模具塑造墙板
    4.3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材质肌理表达
        4.3.1 清水混凝土与预制结合的建筑表现
        4.3.2 浇筑成型的预制墙板饰面表达
        4.3.3 预制轻板的后加工处理饰面表现
        4.3.4 预制墙板的色彩和材质结合表达
    4.4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外墙的形式表现特征
        4.4.1 预制墙板的独一性
        4.4.2 预制墙板的重复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立面设计研究
    5.1 预制混凝土装配住宅立面设计原则和特征
        5.1.1 预制混凝土装配住宅立面设计原则
        5.1.2 预制混凝土装配住宅立面设计特征
    5.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的分段式设计
        5.2.1 屋顶层立面设计
        5.2.2 底层立面设计
        5.2.3 标准层的立面设计
    5.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多样化设计手法
        5.3.1 从功能构件角度进行立面多样化表现
        5.3.2 从构件的表现角度进行多样化立面设计
        5.3.2.1 利用阳台和外廊营造立面多样化
        5.3.2.2 利用开窗的形式和构图丰富立面
        5.3.2.3 利用小型构件丰富立面
        5.3.2.4 利用结构构件装饰立面
        5.3.2.5 利用预制外墙板的多样化组合设计
        5.3.3 从建筑构造上考虑立面设计的多样化
        5.3.3.1 不改变构件尺寸只对洞口形状只对位置进行变化
        5.3.3.2 不改变构件形式尺寸只改变外饰面
        5.3.3.3 利用接缝形式表现
        5.3.4 利用多种建筑结构体系的综合运用
    5.4 案例表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基地一览表
附录B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项目情况一览表
附录C 国内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案例
附录D 国外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案例
致谢

(6)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设计研究的迫切性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胶鞋成型技术简介
        1.2.1 国内胶鞋成型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外胶鞋的成型工艺及其特点
    1.3 国内外胶鞋行业成型设备的发展与进步
        1.3.1 国内制鞋机械的发展
        1.3.2 国内外几种先进的鞋底注射成型设备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的章节安排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相关理论研究
    2.1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的理论研究
        2.1.1 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及进步
        2.1.2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的实验验证
        2.1.3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
        2.1.4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注射装置的研究
    2.2 电动螺旋锁模机构的理论研究
        2.2.1 锁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2.2 胶囊膨胀锁模原理
        2.2.3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锁模装置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设计原理及模型建立
    3.1 注射成型装置的设计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注射功率模型的建立
        3.1.2 压合装置的设计原理与数学模型
        3.1.3 两工位移动装置的设计原理与数学模型
    3.2 锁模装置的设计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锁模装置的锁紧理论研究
        3.2.2 电动螺旋升降装置螺旋副受力推导
    3.3 本章小结
4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1 一步法注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4.1.1 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4.1.2 注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4.1.3 压合装置的结构设计
        4.1.4 一步法注射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4.2 硫化装置的结构设计
        4.2.1 锁模系统的结构设计
        4.2.2 开模系统的结构设计
        4.2.3 机架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2.4 硫化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4.3 两工位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4.3.1 两工位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3.2 两工位注射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4.4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三维设计及动态模拟
    5.1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三维设计
        5.1.1 注射装置的三维设计
        5.1.2 硫化装置的三维设计
        5.1.3 压合装置的三维设计
        5.1.4 两工位移动装置的三维设计
        5.1.5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三维总装设计
    5.2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三维动态过程模拟
        5.2.1 三维动态模拟的动作原理
        5.2.2 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动态模拟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重型汽车轮边减速器太阳轮冷挤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冷挤压技术简介
    1.3 齿轮冷挤压成形工艺研究现状
    1.4 齿轮冷挤压成形精度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阳轮内外齿冷挤压成形工艺方案研究
    2.1 研究对象结构特点分析
    2.2 成形工艺方案的设计
    2.3 成形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2.3.1 DEFORM-3D软件介绍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3 成形过程分析
        2.3.4 成形质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轮内外齿分步冷挤压成形金属流动特性研究
    3.1 坯料外径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3.1.1 坯料外径对金属成形载荷的影响
        3.1.2 坯料外径对外齿前端塌角的影响
    3.2 坯料内径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3.2.1 坯料内径对金属成形载荷的影响
        3.2.2 坯料内径对金属成形质量的影响
    3.3 凹模入模半角 α 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3.3.1 凹模入模半角 α 对外齿前端塌角的影响
        3.3.2 凹模入模半角 α 对金属成形载荷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弹塑性变形规律的太阳轮冷挤压成形精度研究
    4.1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4.2 齿形精度研究
        4.2.1 挤压件弹性回复规律
        4.2.2 模具弹性变形规律
        4.2.3 提高齿形精度的方法
    4.3 齿向精度研究
        4.3.1 太阳轮内外齿冷挤压成形齿向精度预测
        4.3.2 提高齿向精度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轮内外齿分步冷挤压成形工艺试验
    5.1 工艺试验方案
    5.2 坯料准备
    5.3 工艺试验设备
    5.4 试验模具设计
        5.4.1 模具结构设计
        5.4.2 模具材料选择
    5.5 试验结果
第六章 太阳轮内外齿同步冷挤压成形技术研究
    6.1 成形工艺方案的设计
    6.2 关键工艺参数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2.1 凹模入模半角 α 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2.2 坯料直径D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2.3 凹模定径带长度L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2.4 下凸模定径带长度H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2.5 摩擦系数 μ 对金属成形的影响
    6.3 基于误差模型的下凸模应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太阳轮内外齿同步冷挤压成形工艺参数优化
    7.1 正交实验设计
        7.1.1 正交表设计
        7.1.2 正交实验安排
    7.2 实验结果分析
        7.2.1 极差分析
        7.2.2 方差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GH3536合金喷嘴壳体精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高温合金发展现状
        1.2.2 GH3536合金性能介绍
        1.2.3 精锻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2.4 精锻工艺方法
        1.2.5 精锻工艺设备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喷嘴壳体精锻工艺方案制定
    2.1 引言
    2.2 喷嘴壳体精密锻件图设计
        2.2.1 零件结构特点
        2.2.2 锻件图设计要点
        2.2.3 精锻件余量和公差的选择
    2.3 精锻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2.3.1 精锻模具设计
        2.3.2 预锻件及预锻模设计
        2.3.3 精切模具设计
    2.4 制坯工艺路线方案确定
    2.5 精锻件表面清理技术及润滑剂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嘴壳体制坯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喷嘴壳体制坯工艺研究
        3.2.1 自由锻件及胎模设计
        3.2.2 顶锻件及模具设计
        3.2.3 自由锻成形试验
        3.2.4 顶锻成形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嘴壳体件精锻成形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涂覆工艺的制定
        4.2.1 玻璃润滑剂的作用
        4.2.2 玻璃润滑剂的制备
    4.3 喷嘴壳体预锻工序试验
        4.3.1 试验设备
        4.3.2 预锻成形试验
    4.4 喷嘴壳体终锻工序试验
        4.4.1 试验设备
        4.4.2 终锻成形试验
    4.5 精锻件的几何尺寸及表面精度检测
    4.6 表面清理工艺研究
        4.6.1 高温合金化铣技术
        4.6.2 喷嘴壳体化铣工艺
        4.6.3 锻件振动光饰技术
        4.6.4 喷嘴壳体振动光饰工艺
    4.7 锻件热处理与组织性能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及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化学热处理工艺和应用
        1.1.2 盐浴氧—氮碳复合处理的历史和现状
        1.1.3 离子氧—氮复合处理的历史和现状
        1.1.4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的工艺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试验和检测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系统
    2.3 试样检测设备及方法
        2.3.1 金相检测
        2.3.2 硬度检测
        2.3.3 腐蚀性能检测
第三章 气体后氧化处理中助氧化剂的研究
    3.1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氧化工艺中助氧化剂的选择
    3.2 气体后氧化处理外观分析
    3.3 不同助氧化剂氧化处理后试样的耐蚀性分析
    3.4 气体后氧化处理渗层金相分析
    3.5 气体后氧化渗层表面硬度及截面硬度变化规律分析
    3.6 后氧化层极化曲线规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研究
    4.1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4.2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外观分析
    4.3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金相分析
    4.4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渗层硬度变化规律分析
    4.5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技术的应用
        4.5.1 模具加工
        4.5.2 生产型设备制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Tafel极化曲线分析
    5.2 浸泡试验分析
    5.3 盐雾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情况

(10)薄壁深筒形件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温冷复合成形技术
        1.2.1 温冷复合成形技术概述
        1.2.2 国内外温冷复合成形研究进展
        1.2.3 高温温锻工艺
    1.3 塑性成形模拟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2.1 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基础
        2.1.1 温锻温度的制定
        2.1.2 温、冷锻造前处理
        2.1.3 挤压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2.1.4 塑性成形相关计算
    2.2 薄壁筒温冷复合成形工艺设计
        2.2.1 精锻件的设计
        2.2.2 工艺路线设计
    2.3 薄壁筒温冷复合成形模具设计
        2.3.1 精锻模具设计要点
        2.3.2 薄壁筒温锻模具设计
        2.3.3 薄壁筒冷锻模具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粘塑性有限元理论及方法
    3.1 引言
    3.2 刚粘塑性有限元法
        3.2.1 刚粘塑性基本方程
        3.2.2 刚粘塑性有限元的变分原理
    3.3 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概述
        3.3.1 Deform软件简介
        3.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3.3.3 摩擦条件的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壁筒温成形模拟及高温温锻工艺
    4.1 引言
    4.2 薄壁筒温成形全流程模拟
        4.2.1 坯料温度全流程跟踪模拟
        4.2.2 模具温度场分析
        4.2.3 坯料及模具应力分布
        4.2.4 温成形载荷分析
    4.3 主要工艺参数对薄壁筒温成形的影响
        4.3.1 始锻温度的影响
        4.3.2 变形程度的影响
        4.3.3 成形速度的影响
        4.3.4 摩擦因子的影响
    4.4 温成形模具磨损分析
        4.4.1 磨损机理及Archard模型
        4.4.2 各项工艺参数对模具磨损的影响规律
    4.5 高温温锻新工艺
        4.5.1 新工艺方案的提出
        4.5.2 新工艺模拟验证及优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薄壁筒冷成形模拟及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变薄拉伸成形模拟
        5.2.1 成形载荷分析
        5.2.2 坯料和模具应力
        5.2.3 坯料损伤度点追踪
        5.2.4 变形缺陷
    5.3 变薄拉伸工艺优化
        5.3.1 入模斜角α优化
        5.3.2 制坯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产实验与质量控制
    6.1 生产实验设备
    6.2 生产试验材料及参数
    6.3 生产试验结果
    6.4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四、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讲座(连载一)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表面工程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蔡飞,张世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转型研究(1990-2000)[D]. 尹代波. 上海大学, 2019(02)
  • [3]现代闽南生土建筑设计探索[D]. 胡承征. 厦门大学, 2019(08)
  • [4]注塑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六讲 特种注塑模(四)[J]. 洪慎章.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20)
  • [5]住宅产业化背景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研究[D]. 黄小花. 深圳大学, 2017(07)
  • [6]胶鞋大底八模腔两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机的设计研究[D]. 韩露.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7]重型汽车轮边减速器太阳轮冷挤压技术研究[D]. 张磊磊.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8]GH3536合金喷嘴壳体精锻工艺研究[D]. 王文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及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D]. 吴勉.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6(03)
  • [10]薄壁深筒形件温冷复合成形工艺及模拟研究[D]. 王贤鹏. 江苏大学, 2016(03)

标签:;  ;  ;  ;  

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讲座(系列一)模具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