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

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

一、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论文文献综述)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1](2021)在《“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文中指出"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袁媛,刘海峰[2](2021)在《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文中提出随着全国八省市第三批以"3+1+2"科目改革为核心的高考综合改革的铺开,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面越来越广。新高考改革表面上看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实际上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江苏高考"08方案"已经作过先期探索,与新高考方案主体设计十分相似。江苏高考"08方案"用十余年实践累积起来的得失经验与教训,客观上为考察新高考的成效与问题提供了先期样本,成为此轮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新高考改革在江苏高考"08方案"基础上对"选择性"理念、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及成绩的多元表达等方面实现了传承与突破,并且在对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中得到重要启示:未来的新高考在思维上需慎对改革"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充分考虑制度设计的长效性与稳定性;在战略上需尊重社会文化基础、建立利益相关者"共治"机制以最大限度寻求"改革共识";在方略上需处理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同地区之间、顶层设计与细节设计之间的"改革协同"关系;在情感上需要社会"包容以待",正视改革合理代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改革信心和发展改革能力。

张秀纤[3](2021)在《重庆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以重庆巴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敏[4](2020)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也勾勒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新的蓝图。在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号召之下,上海市、浙江省先后开启了改革道路;此后,山东、海南、北京、天津等四个省市在2017年加入了新高考改革行列;2018年12月,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也加入了高考改革的队伍。高考改革队伍向中西部不断蔓延,随之产生的挑战也必将出现在更多的地区。本论文旨在了解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需求,结合目前已经采用新高考模式学校的实际,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也为即将启动改革工作的省市学校提供一些思路。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新高考模式中物理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指南。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枢纽,也是近几年来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热门内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目标。在高中物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物理教育研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思维的方式,而且可以提高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还没有达成。本文首先深入学习新高考政策理论,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实施新高考改革政策省市的部分高中物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状态、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情况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找出新高考模式下影响物理教学实施的原因。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新高考改革过程中新的物理教学理念虽然普及了,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物理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物理老师和学生都还没有真正地转变观念。物理课程在新的高考模式中内容更丰富,课堂形式更灵活,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学生转变物理学习理念的基础之上,物理教师应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研究分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学都应在硬件设施和政策指导上等充分做好迎接新高考的准备工作。新高考政策在全国不断的扩大推广实施,高中的物理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未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相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崔自勤[5](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赵志贤[6](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宝应县S中学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4月23日,江苏省政府公布新高考方案,不仅关乎千万家庭未来发展,也是影响我国人才储备的重要杠杆。县级中学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紧随高考改革方向,实现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的转变。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某县级中学为个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新高考背景下,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存在的困境及其完善进行深入研究,着眼于分析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现状以及这些路径实施的效果,针对路径实施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改进。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对以上问题开展深入探究。第一部分:绪论。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阐述,并进行文献综述,确定核心概念,介绍个案学校概况。第二部分:个案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问卷法和资料搜集法获取个案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信息,对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些既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又能验证高中学校选择路径合适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部分: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现状与问题。该部分主要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依据第二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进一步诊断S中学目前采用的校本培训、外出培训、网络培训、自主学习四种路径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第四部分: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升策略。依据第二部分个案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第三部分对路径实施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汤素芳[7](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以广州市Y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对我国高中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更改的同时对高考人才选拔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不能满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刀切”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较为单一化并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且该模式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相违背,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时下新课程教育改革,力求通过对高考人才选拔方式进行调整,让高校吸纳更多创新性人才,多样化人才。如此一来使得教学组织形式也随着发生改变,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凸显“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生的自主选课(由传统的文科班、理科班调整为“3+2+1”学生自主选课模式,不再简单地划分为文理班)造就了“分层走班教学”应运而生。笔者自2019年8月起至2020年的1月均在广州市Y中学高二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参与了该校首批落实“3+2+1”新高考模式下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结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及个人实践因素,笔者借以此机会,基于该校实施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展开研究。从实施前需要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具体情况及存在问题、实施后对师生带来的影响、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给予相关优化策略等五部分展开论述,并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阐述分析化学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及评价分层突出分层走班教学的特点。应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任课教师以及校领导展开调查,力图客观全面地了解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学生、教师等带来的影响。经整理得出该校实施高二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案,并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其主要问题如下:1.师生、生生关系陌生,感情淡薄;2.化学任课教师综合能力有待加强;3.学生均衡性发展受到限制;4.学校、年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最后根据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对本次的实践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老师们的想法和意见整理得出实施方案及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现行的新高考模式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经验与建议,为新高考改革奉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包翠平[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一生物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实施差异教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新课改也主张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特征,让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原则促使重庆2019年开始全面实行“3+1+2”新高考,自新高考方案实施以后,重庆市所有学校都为学生选科创建了相应的平台且每种选科组合都各有各的特点,而本文的实践研究笔者主要是针对把生物这门学科作为必选科目的物理班级跟历史班级进行的。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进一步说明了新高考背景下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高一物理班跟历史班差异特点的合适选择,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手段;第二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论述了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认知方式理论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等与差异教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对差异教学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比较了差异教学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别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国内外新高考跟差异教学的研究现状发现:新高考背景下研究生物这门学科的实践较少,大多数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还不太系统;第三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出新高考对高一生物教学的影响包括学科地位、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影响。总结发现新高考的实行提高了生物的学科地位,加大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文献以及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出不同类型班级之间的学情差异包括,选科动机及学科内容的差异、生物成绩及学习方法的差异、学习生物知识过程的差异、理解生物图像的差异。最终得出物理班跟历史班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这门学科时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第四部分: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得出高一生物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现状,通过现状问题结合文献研究得出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策略主要是从预习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后辅导、课后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为今后生物教师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五部分:选取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内容作为本研究的实践案例,并选取2个物理班跟2个历史班进行差异教学的实践。最后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高一生物实施差异教学的效果。实施差异教学能够缩小历史班跟物理班的差距,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六部分: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提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及今后改进完善之处。

梁茜[9](2020)在《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过程是指学生入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的中间性阶段,过程公平意味着以平等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所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对待”不仅指向狭义层面的师生交往,也涵盖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程序执行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描绘了学校教育的真实风貌,也构成了审视教育公平的具体情境。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中入学率不断提升,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高中教育的“入场券”的前提下,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享有足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亟待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和现实困境,以期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提供建议与思考。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因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19个省份的15000余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60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资料,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现状、群体间差异、公平困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和个体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其中,校际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校际和班级之间,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生生之间和学校之间,对于公平的关注应从促进区域均衡逐渐转向促进校际均衡和提升学生的个体公平感。从公平的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受到“家庭资本”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受到“学校资本”,包括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学校层次、班级层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念感对教育过程公平也有显着影响。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不同维度的表现中,分配公平中的资源配置维度、程序公平中的权利自主维度和互动公平中的差别对待维度的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资料对于相关困境进行梳理,发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困境表现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权利自主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隐性分层以及学校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干预和剥夺;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主要的难点与痛点,研究结果表明囿于资源匮乏和理念偏差等原因,在学校内部的师生互动中,基本的“平等对待”问题尚待改善,基于不同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差别对待”更难以落实。第三,受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发,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困境成因可以归纳为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其中,规制性要素体现为缺乏多方参与和精准调研的“自上而下”教育政策逻辑、“以县为主”的管理与财政体制的严峻挑战以及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规范性要素体现为普通高中承担的功利性社会责任和舆论、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分数至上”的师生行为规范以及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文化-认知性要素体现为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教师个人的公平理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参与等因素对于互动过程公平的消极干扰。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优化教育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以差异公平理念引领高中育人改革实践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四个方面思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性建议,综合制度公平、理念公平、资源公平和关系公平的视角,探索以教育过程公平理念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在评价方式、资源供给方式、学校管理方式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为促进我国高中教育走向“公平而有质量”提供支持。

谷祥坤[10](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高考考试招生录取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对高校招生更多具有潜质的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考对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发展、选择权有限、一考定终身加重学习负担、高考录取陷入分数至上窠臼、违规招生等许多“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增加考生选择权、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考改革。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于2014年出台了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其内容涉及取消文理分科、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实行选考科目、以“专业+学校”或“专业院校组”录取、综合素质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等,结果是专业发展质量高在吸引考生报考方面就有优势,大类招生、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成为趋势,对考生坚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而占据我国高校90%以上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这类高校办出了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才会得到很大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地方高校整体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会知名度不高,专业发展特色不鲜明等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行,虽然高校之间身份固化的格局被打破,但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依然受到多方面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造成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思辨法对新高考改革的所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从理论高度阐明新高考改革对招生工作提出的应有之义。其次,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改革的“新”和近三年的实施现状,对执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新高考改革执行现状的分析,概括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等五个方面。最后根据对挑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二、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论文提纲范文)

(1)“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及其异化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
        1.“3+X”方案的背景及内涵。
        2.“3+X”方案的经典意义。
    (二)“3+X”方案遇到挑战及异化
        1.“3+X”方案遇到挑战。
        2.“3+X”方案的异化。
二、新高考改革对“3+X”方案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一)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一脉相承
        1. 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改革动因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2. 新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框架思路与“3+X”方案的立意和路径高度吻合。
    (二)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创新发展
        1. 促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2.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3. 促进高考公平公正。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目标选择及推进策略
    (一)回归“3+X”方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 回归“3+X”方案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回归“3+X”方案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对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回归“3+X”方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加重学生的偏科现象。
        2. 选考科目“冷热不均”更趋加剧。
        3. 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同分不同质”现象依然存在。
        4. 缺乏配套的高校招生自主录取体系支撑。
    (三)深化高考改革“可为策略”
        1.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2. 完善学考制度,实行学考选考两考合一。
        3. 改革成绩计分办法,必考选考科目实行统一赋分。
        4. 加强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引导考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关系。
        5. 改革录取办法,赋予高校依法招生自主权。

(2)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高考“08方案”的探索
    (一)江苏高考“08方案”的设计依据及要点
    (二)江苏高考“08方案”的“得”与“失”
        第一,“选择性”理念的理性探索。
        第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创新。
        第三,成绩表达方式的多元拓展。
二、新高考改革对江苏高考“08方案”的传承与突破
    (一)传承并发展“选择性”理念
    (二)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表达方式
    (三)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四)8省市新高考“3+1+2”模式的推进
三、江苏高考“08方案”对新高考改革的启示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在思维上慎对“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二)新高考改革需要最大限度寻求“改革共识”
    (三)新高考改革需要在方略上形成“改革协同”
    (四)新高考改革在情感上需要社会“包容以待”

(4)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2.从改革进程看新高考特点
    2.1 新高考改革历程
    2.2 新高考各省改革方案要点
    2.3 新高考改革之新
3.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学科的地位变化
    3.1 新高考模式简介
    3.2 物理学科简介
    3.3 物理学科要求
    3.4 “2017版”课标带给高中物理教学的变化
    3.5 从高校公布选考科目看:物理地位提升
4.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1 高中物理教师问卷调查
    4.2 高中学生新高考模式下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5.调查研究的综合结论以及应对策略
    5.1 调查研究的综合结论
    5.2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高考背景下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宝应县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节 选题缘由
        一、政策缘由
        二、专业缘由
        三、个人缘由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献研究综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六节 宝应县高中教育概况
        一、宝应县的概况
        二、S中学的总体概况
第二章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设计
    第二节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S中学教师基本信息和工作状况
        二、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小结
        一、专业理念较为落后
        二、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三、专业知识停滞不前
        四、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章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校本研修形式大于内容
        一、听评课活动缺乏周密的规划,实效性不高
        二、校本培训着眼学生成绩提高,缺乏专业引领
        三、教育科研功利化倾向明显,团队协作能力低
    第二节 外出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一、总体上培训效果欠佳
        二、学校安排外出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外出培训师资难以满足需求
    第三节 教师网络研修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一、网络知识竞赛和能力提升课程以获取学时为目标
        二、“一师一优课”参与积极性两级分化
        三、网络交流平台形同虚设
    第四节 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能力欠缺
第四章 S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策略
    第一节 重质减量,深化校本研修路径
        一、提高听评课的研讨比重,关注细节,注重实效
        (一)校本培训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强化专业引领
        (二)鼓励教师科研,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增强科研能力
        (三)推动县级中学教师评价机制的改变,加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形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二、校本培训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强化专业引领
        三、鼓励教师科研,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增强科研能力
        四、推动县级中学教师评价机制的改变,加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形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完善校外培训,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一、科学安排校外培训,做好配套服务
        二、做好校外培训学习内容的检查与反馈,学以致用
        三、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在职进修,培养学科引领者
    第三节 利用网络融合其它研修方式,发展混合式研修路径
        一、根据校本研修实际需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网络学习
        二、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网络教学竞赛,以赛促学
    第四节 营造读写文化,拓宽教师自主学习路径
        一、引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激发其自主学习动机
        二、优化图书馆环境,吸引教师主动学习与阅读
        三、鼓励教师写作,增强其反思与创造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以广州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记录法
2.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本次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分层教学
        2.1.2 走班制教学
        2.1.3 分层走班教学
        2.1.4 广州市Y中学
    2.2 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2.2.3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Y中学高二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施过程
    3.1 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准备阶段
        3.1.1 动员学生及家长对选考的重视并进行自主选科
        3.1.2 对化学选考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编制教学班
        3.1.3 制定师生VIP课程表
        3.1.4 化学任课老师拟当每个教学班班主任
    3.2 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阶段
        3.2.1 高二化学科组备课分层
        3.2.2 高二化学课堂教学分层
        3.2.3 高二化学学生评价分层
    3.3 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后的成绩分析阶段
        3.3.1 实验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3.3.2 对比分析Y中学与对照组学校成绩
        3.3.3 具体试题分析
4.高二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价
    4.1 对化学选考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4.1.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
        4.1.3 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4.2 对化学选考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
        4.2.1 维度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4.2.2 维度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4.2.3 维度三:学生的学习能力
        4.2.4 维度四:学生的学习状态
    4.3 运用访谈法对不同角色进行访谈跟踪
        4.3.1 化学选考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4.3.2 化学任课老师访谈记录分析
        4.3.3 年级主任、班主任访谈记录分析
        4.3.4 校领导访谈记录分析
5.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分层走班制化学教学的优势初显
    5.2 分层走班制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师生、生生关系陌生,感情淡薄
        5.2.2 化学任课教师综合能力有待加强
        5.2.3 学生均衡性发展受到限制
        5.2.4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5.3 就优化化学分层走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5.3.1 创造机会,增加教学班师生、生生共处时间
        5.3.2 与时俱进,提升科任教师的综合素质
        5.3.3 心理疏导,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教育
        5.3.4 完善制度,优化走班教学体制
    5.4 研究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州市Y中学高二化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问卷)
附录2 广州市Y中学高二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结果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3 访谈内容
    一、学生访谈内容
    二、化学任课教师访谈内容
    三、年级主任、班主任访谈内容
    四、校领导访谈内容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一生物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二、对新进教师发展的意义
        三、对教育理论发展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研究法
        四、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重庆新高考改革方案
    第二节 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二、认知方式理论
        三、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五、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 差异教学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差异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外差异教学的研究
        二、国外高考改革的动向概述
        三、国内差异教学的研究
        四、国内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研究
第三章 新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及不同班级之间学情差异分析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一生物教学的影响
        一、新高考对生物学科教学地位的影响
        二、新高考对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
        三、新高考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类型班级之间的学情差异分析
        一、选科动机及学科内容的差异
        二、生物成绩及学习方法的差异
        三、学习生物知识过程的差异
        四、理解生物图像的差异
        五、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差异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实施差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策略
    第一节 新高考背景下实施差异教学的现状
        一、了解班级差异情况的调查
        二、制定生物教学目标的标准调查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
        四设置差异化课后作业的调查
        五、使用差异化评价的调查
        六、预习目标制定标准
    第二节 高一生物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差异化预习目标
        二、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差异化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评价
        五、采取差异化课后辅导
        六、布置差异化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生物实差异教学实践
    第一节 实践对象
    第二节 差异教学案例设计
    第三节 测量工具
    第四节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减数分裂随堂测试题
附录2 新高考背景下关于生物课堂实施差异教学的现状调查
致谢

(9)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简单平等到个性关怀的公平理念深化
        三、从效率优先到内涵发展的高中办学转型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主要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教育
        二、教育过程
        三、教育过程公平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样本描述
        二、访谈样本描述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历史回顾:教育公平的溯源与脉络研究
        一、阶级特权的式微与人权平等思想的启蒙
        二、公立学校的普及与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
        三、考试制度的确立与能力为本理念的深入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与过程公平观的探索
    第二节 概念检视: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一、基于宏观政策视角的观点
        二、基于课程与教学视角的观点
        三、基于师生互动视角的观点
    第三节 政策演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研究
        一、结果至上的功利主义公平阶段
        二、规模扩充的数量公平阶段
        三、聚焦过程的比值公平阶段
    第四节 实践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相关问题研究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二、国外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三、影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梳理
    小结: 已有研究进展与局限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进展
        二、待完善的研究局限与对本研究的生长点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公平的考量尺度
        一、约翰·罗尔斯:资源的分配与补偿
        二、罗伯特·诺齐克:平等的初始所有权
        三、罗纳德·德沃金:选择的自由与保障
        四、阿克塞尔·霍耐特:个性的承认与关怀
        五、上述公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公平问题的分析视角
        一、组织公平感理论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社会交往理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维度分析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分析
    第四节 研究工具开发与检验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测量指标的选取
        三、问卷的试测和修正
        四、访谈提纲的编写与资料编码
        五、正式样本的描述及检验
    小结: 研究框架的形成与阐释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总体情况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分维度表现
        二、学生的公平需求情况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群体间差异
        一、区域层面的差异
        二、校际层面的差异
        三、年级层面的差异
        四、班级层面的差异
        五、个体层面的差异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说明
        二、先赋性因素的影响
        三、自致性因素的影响
    小结: 数据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困境表征
    第一节 分配过程不公平
        一、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资源供给的不充分
        三、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
    第二节 程序过程不公平
        一、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争议
        二、知识传递中的隐性分层
        三、对学生自主权利的干预与剥夺
    第三节 互动过程不公平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现实矛盾
        二、对低成就学生群体的漠视与放弃
        三、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与标签效应
第六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规制性要素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逻辑
        二、低重心管理体制的压力演绎
        三、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
    第二节 规范性要素
        一、普通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舆论
        二、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师生行为规范
        三、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文化-认知性要素
        一、教师的个体化公平观念与经历
        二、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与排斥
        三、学生的消极参与及教师的负面期望
第七章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策略
    第一节 优化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
        一、弱化分数至上的高中升学奖励机制
        二、健全“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
        三、构建为教师减负增能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
        一、鼓励高中学校集群发展
        二、以信息技术资源弥合师资差距
        三、重视学生的资源选择偏好
    第三节 强化高中育人改革的差异公平观
        一、促进课程中的普职要素融通
        二、鼓励从分层走向分类的特色高中建设
        三、优化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涯教育体系
    第四节 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
        一、塑造良好的公平文化氛围
        二、以公平三原则指导教育实践
        三、关注学生的公平观与公平体验
结语: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之处
    第四节 余论与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调查问卷
附录二、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访谈提纲
附录三、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新高考改革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3章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3.1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带来的新变化
    3.3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第4章 新高考改革给地方高校招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4.1 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4.2 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
    4.3 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
    4.4 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
    4.5 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
第5章 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应对举措
    5.1 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
    5.2 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
    5.3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
    5.4 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
    5.5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论文参考文献)

  • [1]“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J].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8)
  • [2]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J]. 袁媛,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5)
  • [3]重庆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以重庆巴蜀中学为例[D]. 张秀纤.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新高考背景下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宝应县S中学为例[D]. 赵志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以广州市Y中学为例[D]. 汤素芳.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一生物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 包翠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9]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D]. 梁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谷祥坤.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物理高考改革与实践(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