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于尔丹育尔目录》前言

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于尔丹育尔目录》前言

一、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前言(论文文献综述)

巴多,张智瑜[1](2022)在《清代官版藏文《大藏经》之刊刻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认为北京版《甘珠尔》完成于1700年。始刻时间则有1683年、1684年两种说法,还认为存在多个复刻版;北京版《丹珠尔》始刻于1724年,完成于1738年。然而,根据原始文献,可考定北京版《甘珠尔》始刻于1683年,完成于1692年,1700年做了修订。所谓不同的北京版《甘珠尔》复刻版,实为在原版上进行修订,并非新刻。北京版《丹珠尔》的刊刻,可考定为1721年始刻,1724年完成。无论《甘珠尔》还是《丹珠尔》,都与其他版本有着复杂的源流关系,文中通过细致的目录、文字、函号、经序等方面的对比,做了详细的梳理。对于印本的特点,也作了描摹。《甘珠尔》《丹珠尔》都是康熙皇帝钦敕雕造的,雍正、乾隆皇帝及蒙古、西藏的政教领袖也厕身其中,共同缔造了文化,见证了历史。目前,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的印本收藏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散发着不朽的文化魅力。

内玛才让[2](2021)在《清朝中期蒙古土尔扈特部与西藏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清朝中期,系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雍正朝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反清事件,青藏高原东部得以安宁;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了准噶尔汗国,并在新疆建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蒙古察哈尔部、锡伯部等先后调遣新疆戍边;天聪二年(1628),从新疆塔城地区西迁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彼处生活了近1个半世纪后,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渥巴锡汗等率领下,回归故土;清廷将舍楞带队的蒙古新土尔扈特部安置在阿勒泰、科布多一带;将渥巴锡汗带队的一支安置在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所辖珠勒都斯游牧,称为南路旧土尔扈特;将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带队的一支安置在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辖和博克萨里游牧,称为北路旧土尔扈特;将郡王巴木巴尔带队的一支安置在库尔喀喇乌苏游牧,称为东路旧土尔扈特;将贝勒默们图带队的一支安置在晶河游牧,称为西路旧土尔扈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笃信藏传佛教,而西藏为传统社会藏传佛教圣地中心。因此,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回归之前,就经清廷准许下,与西藏保持着密切友好交往。即便与准噶尔汗国关系危机时道路梗阻,他们也千里迢迢从西伯利亚绕行,抵达京城,并在清廷派员护送下前往西藏熬茶礼佛,使得彼此传统的往来并未由于道路梗阻而中断。本文在满汉藏古籍文献基础上,试就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回归前的雍正九年至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以及回归后的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五十年前后、驱逐廓尔喀侵藏前后赴藏熬茶礼佛等与西藏之间的关系,从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论文重视满藏汉文档案的使用,着重就上述不同时间赴藏熬茶礼佛展开专题探讨。论文共分七部分:导言,说明选题缘由,学术史回顾,研究资料收集与利用,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的学术价值,研究意义。第一章论述雍正九年至十年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一是交代了蒙古土尔扈特部族来源与生活区域,以及在天聪二年(1628)西迁伏尔加河流域,并在彼处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先后经历了和鄂尔勒克等几代首领(汗)的苦心经营;二是阐述了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使臣赴藏熬茶路线,以及最终抵达康区泰宁地方基本情况;三是阐述了土尔扈特汗国使臣在康区泰宁地方拜见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仁波且的详细经过,具体包括向第七世达赖喇嘛请赠名号、请求视留西藏、请求喇嘛僧医、叩拜并敬献礼品、第七世达赖喇嘛向土尔扈特使臣回赠礼品等,并通过敬献的礼品种类,分析总结了它的来源与意义;四是阐述土尔扈特汗国车凌敦多布汗派遣使臣请求第七世达赖喇嘛赏号,具体内容包括使臣巴图尔卧木布、使臣希热布丹津等向第七世达赖喇嘛禀告内容,以及第七世达赖喇嘛回复土尔扈特使臣的基本内容、土尔扈特诸使臣与第七世达赖喇嘛代表之间的交流对话、交代历代达赖喇嘛给土尔扈特汗赏赐汗号的情形等;五是论述第七世达赖喇嘛封土尔扈特汗号奏书。具体内容包括回顾“达赖喇嘛”称号的由来、记述第七世达赖喇嘛方面与土尔扈特使臣交流内容、回顾满文文献内记载历代达赖喇嘛对土尔扈特先汗封号惯例等;六是论述第七世达赖喇嘛封土尔扈特汗车凌敦多布汗号印信的基本情况。具体阐述了土尔扈特汗车凌敦多布所封汗号的具体涵义、向土尔扈特汗交代相关事项等。针对土尔扈特本次遣使赴藏熬茶礼佛对土尔扈特汗国社会本身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次赴藏熬茶礼佛的历史意义;七是结合汉藏满文献,论述土尔扈特从康区泰宁地方辞别第七世达赖喇嘛而前往西藏熬茶礼佛的具体细节。最后,根据藏文文献内记载大昭寺佛陀释迦牟尼佛冠的敬献者之一为“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土尔扈特王妃所献”的历史线索,结合土尔扈特先前与本次赴藏熬茶礼佛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料进行推断考证,笔者最终得出结论,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向大昭寺佛陀释迦牟尼像敬献佛冠的土尔扈特王妃”是土尔扈特汗国已故阿玉奇汗哈屯达尔玛巴拉。第二章论述乾隆二十二年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自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二十二年,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也曾派遣过使臣前往西藏熬茶礼佛,只因借道抵达喀尔喀土谢图汗游牧时,遭到拒绝通行而未能如愿,期间相隔20余年。本次土尔扈特赴藏熬茶礼佛,仍借道西伯利亚,抵达北京,经北京抵达西藏。本章论述了土尔扈特使臣吹扎布等在朝廷派员照管护送下,抵达前藏不久,偶遇第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即使在第七世达赖喇嘛贵体欠安的情况下,依然接见了远道而来的土尔扈特使臣,并为伊等赐茶共饮,详细询问土尔扈特地方的民生与佛教信仰状况等。充分体现了清代西藏地方与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两地人民的深情传统友谊,以及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爱国爱教、护国利民、普度众生的利他精神。接着,论述了本次土尔扈特使臣前往后藏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处叩拜的基本情况。最后,针对满藏汉不同文献对于“熬茶”一词,特别是满文文献内记载的“manja fuifumbi”一词,与“熬茶”本意不符的史实,笔者通过汉藏满文献比对,结合藏学、藏传佛教等基本知识,对其加以考辩,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即满文熬茶一词“manja fuifumbi”,由满文“manja alibume,cai fuifumbi”缩写而来。第三章论述了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的首次赴藏熬茶礼佛。首先,阐述了赴藏熬茶前的历史背景。其次,阐述了赴藏后拜见第八世达赖喇嘛、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基本情况。针对汉满文献对这段历史记载不详的实际情况,笔者引用了藏文文献,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尽可能地补充、完善,并对其中的一些历史细节内容加以论证、考证,从而还原了当时的基本历史线索。另外,通过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后的第二年,便迫不及待地请求朝廷准许派少量人员前往西藏的史实,再次证明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对藏传佛教虔诚信仰的坚守,防止东正化,是他们回归祖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渥巴锡汗是伟大的爱国民族英雄,土尔扈特回归故土,以及回归故土后的第二年赴藏熬茶等事项,渥巴锡汗其间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又因为托忒文、藏文、汉文等文献对他临终前的病案问题尚乏记载的史实。笔者在翻译满文文献时,有幸查阅到有关他临终前病案问题的详细记载,结合史料,对其临终前的病案问题进行考证,从而得出渥巴锡汗病情症状、发病原因、治病医生,以及笔者亲访中医、西医、蒙古医、藏医,从四种医学理论出发,最终解决了渥巴锡汗患何病而逝世的历史真相。第四章论述乾隆五十年前后土尔扈特部与西藏的交往。本章分三部分,首先阐述土尔扈特部通过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赴京的机会,前往热河叩拜;随着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圆寂,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礼佛的次数与规格日趋减少。其次利用满文文献,探讨北路旧土尔扈特新任盟长阿克萨哈勒欲携200人赴藏熬茶礼佛,为已故首任亲王策伯克多尔济、二任亲王奇里布等念经,在土尔扈特游牧携带几位幼童赴藏学习佛教经典,赴藏请些良医带回土尔扈特游牧等事项,遭到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驳回的史实。再次,阐述喀喇沙尔办事大臣雅满泰被朝廷调往西藏担任驻藏帮办大臣,临行前,所辖南路旧土尔扈特汗策凌纳木扎勒,和硕特部盟长、贝勒德勒克乌巴什等得知雅满泰调往西藏,纷纷敬献礼品,让其抵藏后转献第八世达赖喇嘛和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当雅满泰抵藏就任驻藏帮办大臣后,将南路旧土尔扈特汗等转献礼品,转呈第八世达赖喇嘛等。第八世达赖喇嘛等向土尔扈特方面回赠礼物的情况。充分体现了清廷治下的蒙古土尔扈特等部与西藏两地之间的友好往来。最后,就满文文献中出现的“陕西”“山西”地名误用现象,笔者进行了考释。第五章论述了驱逐廓尔喀侵藏前后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首先,阐述了乾隆年间廓尔喀人2次侵藏的历史背景。其次,探讨了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礼佛中途暂停撤回。其中包括赴藏熬茶礼佛人员结构、盘费来源、赴藏中途撤回原因、朝廷制定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的限定政策、朝廷制定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限定政策的原因与实质。其次,阐述了驱逐廓尔喀人侵藏后土尔扈特再度赴藏熬茶礼佛的经过。包括赴藏熬茶礼佛人员结构、土尔扈特等部抵达西藏后拜见的人物与主要熬茶布施地点、土尔扈特赴藏敬献礼品的物类与银额等。期间,对本次土尔扈特赴藏熬茶礼佛某些时间、地名等进行考证,例如新疆哈密境内的“疙瘩井子”,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青头山”“惠回堡”等地名进行文献考证,进而得出笔者的基本观点。结语部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历史,尤其是清朝中期蒙古土尔扈特部与西藏关系的历史,是历史学科及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国家不断地在中国通史中补充各个民族历史知识,并且民族史也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门类,学术研究蒸蒸日上。蒙古族和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研究蒙古土尔扈特与西藏关系的历史,也是蒙古史与藏族史的重要研究内容。应该指出,蒙古土尔扈特与西藏关系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主要有经济、政治、宗教、语言、文学、天文历算、工艺等诸多方面。然而,一方面,由于清前期准噶尔势力对西藏的侵扰,为了西藏地方的安宁,清廷对西域蒙古诸部赴藏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另一方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对这2个边疆地区的民族事务极为重视,使得在很长时期,特别是清朝中期,西域蒙古土尔扈特与西藏的交往、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朝廷有组织的赴藏熬茶礼佛而进行的,民间层面尚乏接触。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通过熬茶礼佛而体现的,这也是笔者以蒙古土尔扈特赴藏熬茶为切入点而论述二者之间关系的原因之一。并在全面论述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路、观点等。

白成林[3](2021)在《清代高僧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1689-1762)佛教事迹研究》文中提出藏传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清代高僧事迹,对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拓展中国史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硕士论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上下册,2016年)、《锡哷图活佛洛桑丹毕尼玛传》、《金鬘》等档案史料、蒙古文传记和史籍,结合《清实录》等官修文献和其他蒙汉资料,着重对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1689-1762)的奉旨赴京后的事迹进行了系统研究。前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前人相关研究、基本史料和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共设三章。第一章梳理了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的前世活佛脉络及其特殊出身情况。第二章首先对二世噶勒丹锡哷图的奉旨赴京过程等加以阐述。其次对二世噶勒丹锡哷图的奉旨改宫为寺、设堂传教和奉旨主持《续藏经》(《丹珠尔》经)的蒙译工程等事迹进行了考述。第三章探讨了二世噶勒丹锡哷图奉旨出任多伦诺尔掌印扎萨克喇嘛的经过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最后部分是结语和参考文献。

洛绒涛格[4](2021)在《居·弥旁“利美”观研究》文中指出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阐释、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融和发展、“在不危害他宗的前提下弘扬自己教派”的“利美”观。这一理念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国内外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19世纪康区德格土司领地内发生的所谓“利美”思想运动的存在,由此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它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是由佛教学者倡导、响应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利美”活动的主要倡导者绛阳钦则旺波和工珠·云丹嘉措等人的“利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而作为倡导“利美”活动的其他人物却缺少研究,尤其是对“利美”活动的第二代关键人物居.弥旁的“利美”观缺乏系统地研究。本论以居.弥旁的“利美”观为题,在前人对“利美”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对比、田野考察、历史考证等方法,以求通过对弥旁“利美”观的个案进行研究,探析“利美”观的发展、影响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居.弥旁家族的相关记载作了探究;梳理、考证绘制了弥旁年谱简表,对弥旁的生平大事作了系统的梳理;探析了19世纪的“利美”活动的缘由,追根溯源“利美”观的源流,尤其对德格土司政体出现的“利美”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弥旁一生的讲、辩、着、观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弥旁的“利美”观既有传承前人的继承,也有与其他佛学学者不一样的特色:弥旁在尊重他宗的“利美”原则下,大力复兴宁玛教派的显密重要论典,尤其阐释藏传佛教前期的瑜伽行中观哲学思想,与持应成中观见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佛学对话,为教派间思想文化对话创造了文明、和谐的范本;弥旁的中观和《慈氏五论》等显宗方面的注疏以及密宗文本的阐释改变了宁玛派“重密轻显、重伏藏轻经藏”的讲经传统;弥旁以济世利民的入世思想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为世俗文化的诸多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着作。时至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平等和谐地交流、对话、沟通,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宗教思想的和谐关系着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传统的“利美”观,应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宗教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丁斯甘[5](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提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宗喀·益西丹佛[6](2020)在《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诠释学为视角,以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汉传佛教本土化的路径为参照,以丰富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制度、文化、义理及现状四个层面,考察、分析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现实状况,由此揭示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内在联系与合理性。本文的特点是,首先,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诸多未曾披露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理论渊源之追溯;对《见地之差别》三版本之异同比较;对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发展流变之梳理;对大小五明文化关系之探究;对藏族典型社区宗教信仰现状之考察等。其次,从诠释学与藏传佛教史料结合的角度阐释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提出了外来佛教处境化的学理依据,这是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一次有益尝试,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特日格乐[7](2019)在《蒙古文《大藏经》插图图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合称蒙古文《大藏经》,是藏文《大藏经》的翻译本,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是研究蒙古族文化史、宗教学、语言学、哲学、医学等必不可少的文献;既是佛教百科全书,也是“蒙古族佛教图像大全”。康熙59年,完整的蒙古文《甘珠尔》在北京木刻出版,共计108函。现存的国内外几部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中有版印佛像和彩绘佛像。《甘珠尔》每卷卷首和卷尾都有一页精美的插图佛像,每一函共计7尊佛像并且不重复。完整的蒙古文《丹珠尔》于1749在北京木刻出版,共计225函;每一卷首页、第二页、尾页共计7尊佛像,佛像内容重复,每一函均一致。此文便围绕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始末以及蒙文《大藏经》的翻译史及形成过程,并对它的版本和现存状况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主要是探究了佛教图像的源头——“成就法”的基础文献以及几部重要的佛教图像集;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刻画的规律以及与经文之间的联系;再对《造像量度经》原文与公布查布汉译本进行了对勘。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几部康熙59年北京版蒙古文《甘珠尔》的插图佛像进行了比较,对无填色版和填色彩绘版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说明。再与藏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之间进行了插图佛像的比较分析,在其共性的基础上挖掘蒙古族佛教图像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概括。第四章总结了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的特点,包括佛像造型、象征符号与装饰器物、色彩与绘画技法,在此基础上挖掘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的图像学含义,思想内涵、艺术造诣、社会价值以及对壁画、唐卡、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将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研究与图像学、宗教学、社会学有机结合,在分析图像的基础上探究其历史根源和文化传承展现其民族、宗教、艺术和时代特色。系统地研究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索研究,初步构筑蒙古文《大藏经》插图图像学研究理论框架,为蒙古佛教艺术图像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蒙古族佛教图像的艺术创作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

乌日晗[8](2019)在《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复刻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在蒙古民族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民族先后使用了回鹘体蒙古文、八思巴文、汉文、阿礼嘎礼(标写梵、藏语的专有名词符号)、索永布文字、瓦金德拉文字、托忒文字、基里尔蒙古文字等。回鹘体蒙古文作为蒙古族的主体书写文字,使用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其文字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是蒙古文字字体设计的主要对象。本论文研究了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的历史概况和经书中出现的回鹘体蒙古文字字体造型,提出了针对筛选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标准字体的方法、以及共用部件概念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复刻完成了一套可以代表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的正文字体和一套目录字体,并将这两套复刻字体开发成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可以在计算机平台上使用的数码字体。本论文不仅可以为清代回鹘体蒙古文字字体造型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便利条件,也可以为今后复刻开发其他语言文字的古籍字体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对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的历史概况做了近一步的研究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制作工序以及相关现状。(二)通过对专家学者的采访,总结出了筛选标准字体的原则,与回鹘体蒙古文字造型拆分及命名法相结合,筛选出了一种既适合用于复刻开发、也可以代表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正义的标准字体。(三)将筛选出的标准字体,结合使用共用部件的复刻方法,复刻完成了一套可以代表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的正文字体和一套目录字体,并将这两套复刻字体开发成为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可以在计算机平台上使用的数码字体。

于丽萍,丹曲[9](2019)在《卓尼版《大藏经》及其国内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不仅具备弘扬佛法的功能,还肩负了传播文化的功能。建于元代的禅定寺,在甘南卓尼历代杨土司的苦心经营下,一度成为安多地区宗教和文化中心,尤其该寺刊刻《大藏经》后,卓尼版《大藏经》举世瞩目,不仅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依据藏汉文文献资料,对卓尼版《大藏经》及其国内外的影响作了论述。

柴冰[10](2017)在《清乾隆三十六年颁发各庙宇西番字、蒙古字《楞严经》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有两部佛经简称《首楞严经》:一为《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亦称作《小首楞严经》;一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亦称作《大首楞严经》,现今"首楞严经"一般指向此经,"首楞严三昧经"则指称《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本文要探究的《楞严经》即指《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为此经简称之一。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前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官版藏文《大藏经》之刊刻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官版藏文《大藏经》的诞生
二、清朝官版《甘珠尔》
    (一)蓝本
    (二)刊刻时间
    (三)修订概况
    (四)修订详情
        1.顺序调整
        (1)编序调整。
        (2)函号调整。
        2.新增函
        3.字句修改
三、清朝官版《丹珠尔》
    (一)蓝本
    (二)刊刻时间
    (三)《目录》
    (四)一同刊印发行的两套文集
四、清朝官版《大藏经》的印刷特点
    (一)装帧豪华的朱红大版
    (二)彩绘画像
五、收藏情况
    (一)国外收藏
    (二)国内收藏

(2)清朝中期蒙古土尔扈特部与西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收集与利用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五、学术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雍正九年至十年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
    第一节 土尔扈特使臣赴藏熬茶路线
    第二节 土尔扈特使臣在泰宁拜见第七世达赖喇嘛
        一、向第七世达赖喇嘛请赠名号
        二、向第七世达赖喇嘛请求视留西藏
        三、向第七世达赖喇嘛请求喇嘛僧医
        四、向第七世达赖喇嘛叩拜并敬献礼品
        五、第七世达赖喇嘛向土尔扈特使臣回赠礼品
    第三节 车凌敦多布遣使请求第七世达赖喇嘛赏号
        一、使臣巴图尔卧木布
        二、使臣希热布丹津
        三、第七世达赖喇嘛回复
        四、土尔扈特诸使臣与第七世达赖喇嘛代表
        五、历代达赖喇嘛给土尔扈特汗赏赐汗号情形
    第四节 第七世达赖喇嘛封土尔扈特汗号奏书
        一、回顾“达赖喇嘛”称号的由来
        二、记述第七世达赖喇嘛方面与土尔扈特使臣
        三、历代达赖喇嘛对土尔扈特先汗封号惯例回顾
    第五节 第七世达赖喇嘛封车凌敦多布汗号印信
        一、车凌敦多布汗号的涵义
        二、向土尔扈特汗交代相关事项
    第六节 土尔扈特使臣赴藏熬茶
        一、 《颇罗鼐传》中有关土尔扈特使臣赴藏熬茶情况
        二、《第五世班禅额尔德尼传》中有关土尔扈特使臣赴藏熬茶情况
    第七节 大昭寺佛陀释迦牟尼像佛冠敬献者考证
        一、沙克都尔扎布之妻扎尔拉
        二、阿玉奇汗侄儿阿拉布珠尔之母
        三、阿玉奇汗哈屯达尔玛巴拉
第二章 乾隆二十二年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
    第一节 土尔扈特使臣吹扎布其人
    第二节 土尔扈特使臣在前藏布施熬茶
        一、第七世达赖喇嘛接见土尔扈特使臣
        二、土尔扈特使臣在前藏布施熬茶
    第三节 土尔扈特使臣在后藏布施熬茶
        一、土尔扈特使臣敬献礼品拜见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二、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接见土尔扈特信众
    第四节 清代史料中“熬茶”一词考辩
        一、藏族“熬茶”习俗
        二、“熬茶”一词在不同文本中的比较分析
        三、“熬茶”与“献曼扎”的涵义
第三章 土尔扈特部回归后首次赴藏熬茶
    第一节 首次赴藏熬茶的背景
    第二节 首次赴藏熬茶的过程
        一、土尔扈特信众在前藏拜见第八世达赖喇嘛
        二、土尔扈特信众在后藏拜见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第三节 渥巴锡汗临终病案小考
        一、渥巴锡汗的业绩
        二、医生的身份
        三、病情症状
        四、渥巴锡汗病案考证总结
第四章 乾隆五十年前后土尔扈特部与西藏的交往
    第一节 土尔扈特人在内地拜见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一、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赴京历史背景
        二、土尔扈特人赴热河拜见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三、土尔扈特人与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互动经过
    第二节 土尔扈特盟长阿克萨哈勒派人赴藏礼佛
    第三节 土尔扈特与西藏佛教格鲁派上层的往来
        一、雅满泰向第八世达赖喇嘛等转献土尔扈特所献礼品
        二、第八世达赖喇嘛转递给土尔扈特等礼物
第五章 驱逐廓尔喀侵藏前后土尔扈特部赴藏熬茶
    第一节 土尔扈特赴藏熬茶前的西藏
        一、乾隆年间廓尔喀人第一次入侵西藏
        二、乾隆年间廓尔喀人第二次入侵西藏
    第二节 清廷对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的限制措施
        一、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人员的构成与盘费来源
        二、清廷暂停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
        三、清廷对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的限定政策
        四、清廷制定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限定政策的背景
    第三节 驱逐廓尔喀侵藏后土尔扈特再度赴藏熬茶
        一、土尔扈特等部赴藏熬茶人员结构
        二、土尔扈特等部赴藏拜见的人物与主要熬茶地点
    第四节 土尔扈特赴藏敬献的物类
        一、念诵祈愿经敬献的银额
        二、向第八世达赖喇嘛敬献的金银数额
        三、祈愿皇帝福寿请第八世达赖喇嘛念经所出银额
        四、向第八世达赖喇嘛敬献的供品
        五、在大小昭寺熬茶敬献的金银数额
        六、向济隆呼图克图敬献的金银数额
        七、向济隆呼图克图敬献的供品
        八、向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的金银数额
        九、祈愿皇帝福寿请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念经所出银额
        十、向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的供品
        十一、在扎什伦布寺熬茶敬献的银额
    第五节 随行人员赴藏敬献的物类
        一、念诵祈愿经敬献的银额
        二、向第八世达赖喇嘛敬献的金银数额
        三、祈愿皇帝福寿请第八世达赖喇嘛念经所出银额
        四、向第八世达赖喇嘛敬献的供品
        五、在大小昭寺熬茶敬献的金银数额
        六、向济隆呼图克图敬献的金银供品
        七、向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的金银供品
        八、祈愿皇帝福寿请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念经所出银额
        九、在扎什伦布寺熬茶敬献的银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大事记
附录2:乾隆朝蒙古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病逝满文档案
附录3:历世达赖喇嘛诞辰与圆寂
附录4:历世班禅额尔德尼诞辰与圆寂
附录5:历世达察济隆呼图克图诞辰与圆寂
附录6:清代蒙古土尔扈特世系
附录7:汉藏满对照词汇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清代高僧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1689-1762)佛教事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论文选题与学术意义
    2.前人相关研究概述
    3.本文所用基本史料
    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噶勒丹锡哷图呼图克图转世系统与洛桑丹毕尼玛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洛桑丹毕尼玛的塔尔寺转世呼图克图脉络
    第二节 青海蒙古出身的洛桑丹毕尼玛及其宗喀巴金座渊源
第二章 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的奉旨赴京及其两大佛教事业
    第一节 洛桑丹毕尼玛的奉旨赴京及其驻锡寺院
    第二节 洛桑丹毕尼玛的奉旨改宫为寺与设堂传教
    第三节 洛桑丹毕尼玛协助主持《续藏经》的蒙译文化工程
第三章 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在多伦诺尔的传教及其影响
    第一节 洛桑丹毕尼玛出任多伦诺尔掌印扎萨克达喇嘛
    第二节 洛桑丹毕尼玛的佛教事迹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居·弥旁“利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内容
    四、主要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利美”观源流
    第一节 “利美”观与佛经中的“利美”
        一、“利美”概念及其内涵
        二、佛教典籍中的“利美”观
    第二节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利美”观
        一、赞普时期的“利美”启蒙(7 世纪-10 世纪)
        二、后弘多教派格局的形成
        三、元明两朝及清初藏传佛教“利美”思想
    第三节 昌波掘藏师的“利美”观
        一、昌波掘藏师西绕威色
        二、“八大修传”系统
        三、小结
第二章 19 世纪的“利美”活动
    第一节 、19 世纪德格甲波时期“利美”观兴起的缘由
        一、蒙古固始汗的军事行动
        二、德格甲波及其政教联盟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上师
        一、绛阳钦则旺波
        二、工珠·云丹嘉措
        三、巴珠·吉美曲杰旺波
        四、拉布·旺青杰绕多吉
        五、19 世纪“利美”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居·弥旁的家族和弥旁生平
    第一节 居氏家族的历史
        一、关于居.弥旁传记中的“阿加珠氏”
        二、有关《居氏族谱》与居氏
        三、居氏与阿加哲的关系
    第二节 弥旁的父母与弥旁生平
        一、弥旁的父母
        二、居.弥旁的生平
第四章 居·弥旁的“利美”着作
    第一节 《弥旁文集》的形成和内容
        一、 《弥旁文集》的形成
        二、版本与内容
    第二节 “利美”佛学着作
        一、弥旁“利美”着作背景
        三、弥旁降央朗杰嘉措的知识总汇-《智者入门论》
        四、弥旁洛桑尼玛与《宗喀巴赞》
        五、弥旁的量论着作
        六、弥旁的《慈氏五论》注疏
        七、对宁玛派传统的继承
        八、弥旁对新密的诠释
    第三节 弥旁的世俗文化着作
        一、语言学作品
        二、医学着作
        三、历算着作
        四、占卜类文本
        五、工巧明文本
        六、诗学着作《修辞学明镜疏》
        八、小结
第五章 居.弥旁的“讲辩修”三事及“利美”观
    第一节 “利美”地讲经说法
        一、讲经传统的继承
        二、四无碍智
        三、弥旁的文化讲授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法辩
        一、弥旁辩论的背景
        二、弥旁的辩论
        三、小结
    第三节 “利美”观修
        一、依止本尊文殊
        二、格萨尔王崇拜
        三、十三年在“噶莫达仓”的修行
第六章 弥旁“利美”观的继承和意义
    第一节 弥旁“利美”观的传承和影响
        一、弥旁的“利美”观
        二、弥旁“利美”观的传承
    第二节 对弥旁的评价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一、对弥旁的评价
        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理论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从哲学诠释学的维度看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第一节、从方法论诠释学到哲学诠释学
        第二节、哲学诠释学的逻辑起点与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契合处
    第二章: 近代以来汉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冯友兰
        第二节、汤用彤
        第三节、陈寅恪
制度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吐蕃王朝及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松赞干布时期
        第二节、赤松德赞时期
        第三节、赤热巴巾时期
    第二章: 上部阿里地方及藏传佛教分治时期
    第三章: 卫藏社会及藏传佛教后弘期
        第一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理论渊源考述
        笃补巴《山法了义海论》中的“三身”理论探源
        1, 总述大乘之佛果位
        2, 分论法、报、化“三身”理论
        3, “二谛”与“三身”
        4, 法、报、化“三身”之间的关系
        5, “三身”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
        6, “三身”与“四智”的关系
        第二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历史渊源考述
        (一) 史书中关于活佛转世、化身的记载
        1, 《红史》
        2, 《青史》
        3, 《贤者喜宴》
        4, 《土观宗派源流》
        5, 总结
        (二) 藏传佛教金瓶掣签制度的形成与实践
        (三) 金瓶掣签在雍和宫的首次实施
义理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藏传佛教与苯教的关系
        第一节、止贡巴·玖丹贡布关于佛苯关系之“三阶段”论
        第二节、土观·罗桑确吉尼玛对“三阶段”论的引用和评判
    第二章: 藏传佛教语境下的般若中观思想流变
        第一节、印度佛教发展大势
        1, 《般若经》与龙树中道观之形成演变
        2, 般若中观思想在中国藏传佛教中的译传变化
        第二节、对敦煌本《见地之差别》中所蕴含的义理分析
        1, 智军对印度佛教中观论的梳理与命名
        2, 智军对“三身”、“四智”概念的分析与研判
        第三节、三种版本《见地之差别》的异同比较
        第四节、对法成《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之中观论探究
文化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内容的讨论
        第一节、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印度佛教经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三节、大乘中观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四节、大乘唯识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二章: 藏传佛教中对大小五明文化的阐述与发挥
        第一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诸要素总论
        第二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的演变和形成
民间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群加藏族乡宗教信仰结构体系评介
        第一节、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藏传佛教信仰现状
        1, 家庭佛堂
        2, 村社嘛呢康
        3, 乡镇桑丹楞寺
        4, 县城塔尔寺
        5, 文昌庙
        6,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文昌帝君在藏族民间的信仰方式及其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论文、科研成果

(7)蒙古文《大藏经》插图图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
一、蒙古文《大藏经》形成历史概述
    (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二)蒙古文《大藏经》的翻译及形成过程
    (三)蒙古文《大藏经》版本考究与现存状况
二、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与经文
    (一)佛教图像古代文献基础
    (二)蒙古文《大藏经》经文与插图佛像
    (三)《造像量度经》
三、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比较分析
    (一)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比较分析
    (二)蒙、藏文《大藏经》插图佛像比较分析
    (三)蒙、满文《大藏经》插图佛像比较分析
    (四)蒙、汉文《大藏经》插图佛像比较分析
四、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图像学研究
    (一)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前图像志描述
    (二)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图像志分析
    (三)蒙古文《大藏经》插图佛像图像学阐释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复刻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复刻开发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
        1.2.2 丰富蒙古文字字体种类
    1.3 研究意义
        1.3.1 复刻开发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的意义
        1.3.2 对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历史概述
    2.1 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概况
    2.2 蒙古文《甘珠尔》的四次蒙译
        2.2.1 元朝时期
        2.2.2 土默特阿勒坦汗及其继承者时期
        2.2.3 林丹汗时期
        2.2.4 清朝康熙时期
    2.3 清代蒙古文木刻本书籍的制作
        2.3.1 原材料与制作工具
        2.3.2 木刻版的印刷工序
        2.3.3 开本与书籍装订形式
    2.4 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现状
        2.4.1 收藏现状
        2.4.2 相关书籍、文章
        2.4.3 插图研究
        2.4.4 字体设计
3 标准字体筛选研究
    3.1 研究中的难点与存在的问题
        3.1.1 多人参与书写导致字体数量众多
        3.1.2 手写字体存在书写差异
        3.1.3 刻版、印刷对字体的影响
    3.2 筛选标准字体的研究方法
        3.2.1 原始资料采集
        3.2.2 数据化
        3.2.3 文字造型拆分及命名
        3.2.4 字符的宽度、高度与排版
    3.3 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标准字体造型对比分类研究
        3.3.1 字体一
        3.3.2 字体二
        3.3.3 字体三
        3.3.4 字体四
        3.3.5 字体五
        3.3.6 字体六
        3.3.7 字体七
        3.3.8 字体八
        3.3.9 字体九
    3.4 专家学者采访总结与标准字体的确定
    3.5 目录字体
4 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复刻与开发研究
    4.1 古、现代蒙古文字的字形差异对比分析
    4.2 字体分析体系
        4.2.1 字体大小标准分析
        4.2.2 字体书写笔画分析
        4.2.3 字体书写角度分析
    4.3 共用部件概念的应用
        4.3.1 字顶部件
        4.3.2 字牙部件
        4.3.3 长牙部件
        4.3.4 字肚部件
        4.3.5 右撇部件
        4.3.6 字腿部件
        4.3.7 字点部件
    4.4 正文字体的复刻
        4.4.1 共用部件复刻
        4.4.2 单独字母的复刻
        4.4.3 字母连接方式的合理性研究
    4.5 目录字体的复刻
5 结论(成果、不足与展望)
    5.1 成果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卓尼版《大藏经》及其国内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回顾
二、《大藏经》的抄写与常用经典的印制
三、卓尼版《大藏经》的刊刻
四、卓尼版《大藏经》的部类、次序、编号
五、卓尼版《大藏经》的影响
    (一)开创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印经业的新纪元,为甘、青、蒙古以及内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僧众和信众所推崇
    (二)扩大和确立了禅定寺在藏传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成为藏传佛教向蒙古和内地传播的纽带
    (三)成为安多地域文化的亮点,为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内外竞相研究校勘,被国际学界所推崇

四、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前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官版藏文《大藏经》之刊刻考[J]. 巴多,张智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2)
  • [2]清朝中期蒙古土尔扈特部与西藏关系研究[D]. 内玛才让.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
  • [3]清代高僧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1689-1762)佛教事迹研究[D]. 白成林. 内蒙古大学, 2021
  • [4]居·弥旁“利美”观研究[D]. 洛绒涛格.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6]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D]. 宗喀·益西丹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蒙古文《大藏经》插图图像学研究[D]. 特日格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8]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字体复刻开发研究[D]. 乌日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卓尼版《大藏经》及其国内外的影响[J]. 于丽萍,丹曲.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清乾隆三十六年颁发各庙宇西番字、蒙古字《楞严经》考[J]. 柴冰.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 2017(00)

标签:;  ;  ;  ;  ;  

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蒙古文《甘于尔丹育尔目录》前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