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眉山公司煤炭及焦炭生产现状与展望

宝钢眉山公司煤炭及焦炭生产现状与展望

一、宝钢梅山公司煤焦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伦[1](2020)在《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992年日本的新日铁公司开发出将煤水分降到2%-4%的干法选煤预压系统(DAPS)以来,干燥煤炼焦工艺因其能有效减少炼焦加热燃料、改善装煤条件、延长炉体寿命、缩短炼焦时间和提高焦炭质量等优势被广泛关注。但是影响焦炭质量的除了装炉煤水分外,还包括装炉煤的煤质、细度、堆密度和炼焦工艺等因素。目前,中国大多数焦化厂采用的是先配后粉的备煤工艺,未考虑到各单种煤的硬度差异,不能使各单种煤在炼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成焦性能。同时,我国焦化生产中一般只以细度来表示入炉煤料的粒度特征,而这一概念只能说明煤料中小于3 mm的煤粒占全部煤料的质量百分比,而不能表示煤粒粒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干燥煤炼焦工艺,通过研究干燥煤炼焦配合煤的粒径大小与粒度分布状况对胶质层性质、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焦炭质量的影响,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优化备煤和配煤结构、提高焦炭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十种单种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全硫分析和黏结指数测定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不同粒度下的十种单种干燥煤(水分为2%)进行胶质层实验,得到干燥煤粒度对胶质层指数的影响规律。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不同煤样成焦光学组织含量的变化以及干燥煤粒度对单种煤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配煤方案,对干燥情况下的配合煤进行了5kg小焦炉配煤炼焦实验,并对所得焦炭样品进行了冷态强度、热态性能分析以及SEM表征,结合单种煤不同粒度下形成的焦炭特征,深入研究了干燥煤配合煤细度和粒径分布对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机理。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干燥炼焦煤粒度变化,胶质层指数的变化规律因煤种而不同,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终体积收缩度X值总体呈增大趋势。(2)随煤种变质程度的升高,镶嵌状组织结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纤维状、片状组织含量升高。且干燥煤粒度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结构含量和OTI指数影响不一。大部分干燥煤随粒度的增大,OTI指数减少,各向异性含量降低,焦炭质量下降。(3)在干燥煤炼焦的情况下,合适的配合煤细度和合理的粒度分布,有利于提高焦炭质量。在水分为2%、试验用煤配煤比的前提下,改变不同粒径配入比例,可以确定,当干燥配合煤细度为90%,粒度为0-0.5 mm,0.5-1 mm,1-2 mm,2-3 mm,>3 mm占比分别为17.50%,20%,31.25%,21.25%,10%时,焦炭机械强度、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最佳。(4)与湿煤炼焦方案相比,干煤炼焦方案所得焦炭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当煤粒大小适中时可以有效减少裂纹中心的产生,合理的粒径分布还可以使焦炭气孔减少,表面光滑,气孔壁增厚,减少与CO2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焦炭热反应性。

焦海丽[2](2019)在《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文中指出煤焦化作为山西省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钢铁需求量的下降导致焦化行业开工率低、产能过剩,山西焦化产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及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此外,山西低质炼焦煤难以清洁高效利用。基于此,山西省独立焦化产业采用低质炼焦煤利用焦炉在生产冶金焦的同时生产气化焦,气化焦用于固定床加压气化,产生的气化煤气富含“碳”,而焦炉煤气富含“氢”,以这两种煤气为原料,通过调氢补碳,可生产多种下游产品,延伸焦化产业链的发展。气化煤气也可返炉部分替代焦炉煤气供热,不仅有利于焦炉的控温,还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山西省某焦化厂生产气化焦的煤种为原料,以其配煤方案为基础,探索了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备气化焦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煤种比例对配合煤黏结性、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是影响实验室与工业焦炉所得气化焦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不同条件所得气化焦与工业气化焦结构、性质的对比,确立了实验室制备气化焦的条件:堆密度1.10 g/cm3,水分含量10%,升温程序10 ℃/min至300 ℃、3 ℃/min至1150 ℃,终温停留30 min。在此条件下,以工业生产气化焦的配煤方案为基础,通过配合煤中长焰煤(MSC),气煤(WGC)和肥煤(DFC)比例的调整,得到具有较高反应性气化焦的配煤方案:MSC0.65,WGC0.35,DFC0.00,此方案配合煤成本较工业生产气化焦配煤成本降低42%,所得气化焦成本较无烟煤大幅度降低;该气化焦的反应性较工业气化焦提高了8.33%,较晋城无烟煤提高了1.91%。(2)配合煤的黏结指数随配合煤种类及比例的变化而变化,长焰煤及肥煤比例的相对变化对黏结性影响最为显着。当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大于40时,热解过程煤种间相互作用使得配合煤的黏结性增强,当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小于40时,配合煤的黏结性较理论值降低,其相互作用削弱了配合煤的黏结性。长焰煤的高氧含量及热解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发展对系统胶质体质量的影响是配合煤黏结性削弱的主要原因;气煤的挥发分对配合煤的黏结性起到重要作用;长焰煤及气煤挥发分的组成不同可能是导致其对配合煤热塑性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3)配合煤焦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配合煤的挥发分产率、黏结指数、灰分等。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值小于40时,焦的产率变化随着煤种配比变化其变化较为显着,大于40时,焦的产率变化随煤种配比变化较为平缓;配合煤中肥煤比例大于0.1,长焰煤比例小于0.55时,所得气化焦的强度(落下强度,热稳定性,反应后强度)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4)气化焦的反应性随煤种比例的变化主要源于其对焦结构的影响,长焰煤比例增加,有利于焦的比表面积增大,提高气化焦的反应性;肥煤比例增加使焦中碳的排列更加有序,不利于焦的反应性的提高。气化焦的结构参数在肥煤比例为0.1左右时变化显着,是其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的本质原因,肥煤比例为0.1(配合煤黏结指数为40)左右时,煤种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是不同的。(5)采用多元线性拟合方程揭示了气化焦结构与反应性的内在联系:CRI(28)1.26SBET-8.76Lc-17.38(R2(28)0.91)综合考虑影响气化焦反应性的因素,建立了气化焦反应性预测模型:CRI(%)(28)-.0013GR.I(10).0863Vdaf(10)1.982MCI-25.434(R2(28)0.97)(6)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性及其二氧化碳气化反应性的影响是一致的。焦的气化反应性与比表面积及孔体积均呈现正相关性,长焰煤及气煤的比例增加都有利于气化焦孔隙结构的发展,其中长焰煤的作用更显着。适度增加肥煤及气煤的比例有利于气化过程中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进行,肥煤比例为0.3左右时,水煤气变化反应最剧烈,这与配合煤比例变化对气化焦中催化性矿物质含量的影响是一致的。

牟棉[3](2019)在《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经济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企业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所需要的。目前以央企兼并重组试点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了深入研究以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模式与效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通过研究并购重组的相关概念和并购效应理论,为后续研究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2)研究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其提出的调整要求和改革方向;3)梳理了当前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式并购的模式和内在动力机制;4)通过对宝钢和武钢合并案例研究了并购重组对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改善国企效率的作用,并利用五力竞争模型、SWOT模型以及财务效应分析方法对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效果进行了评价;5)为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从国有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当前以并购重组方式推动央企供给侧改革的试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去产能类,通过行业内横向兼并收购提高供给的效率;二是增强竞争力类,通过行业内横向合并重组提高供给的质量。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类,通过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产业链条上优势领域的互补,达到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四是产业链整合类,通过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推动国有资本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退出。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并购重组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从微观上提高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从宏观上达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效果。

刘春晓[4](2018)在《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研究 ——基于宝钢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而且国有上市公司中特殊的双层代理,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更为严峻。因此企业所有者必须采取某些措施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股权激励应运而生。股权激励使得管理者作为股东的身份共同承担风险并且分享利润,实现合作共赢。自金融危机后,传统股票期权弊端显露出来,限制性股票激励优势凸显,能在企业危机时期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备受企业青睐。本文首先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实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括以及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实施总体情况分析。然后以宝钢集团为例,对该公司限制性股权激励的方案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效果,衡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的指标选取了相关财务指标、股东净资产和市场价值,同时分析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合理的业绩评价、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部问题和职业经理人缺乏竞争、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等外部问题,导致宝钢集团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为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合理设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提出建设性建议。

许睿迪[5](2017)在《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以上证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种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企业投资活动的增多,产生子大量在传统收益模式下无法确认或计量的利得损失。据此,我国于2009年引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以明文规定要在利润表中增设其他综合收益总额两个项目,利润表的作用开始提升,对于投资者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规定出台较晚,且相关规定在早期并不十分明确,导致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列报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并有通过对金融工具处置时点的控制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本文研究从其他综合收益开始列报以来,其他综合收益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不断规范是否提高了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的对称性和真实性。制造业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且经济新常态下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制造业企业2011-2015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规范分析、数据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探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其他综合收益确实成为某些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蓄水池”,企业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进行反映的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多。实证分析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及构建回归模型,证实了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不断规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应继续加强对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规范。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择了钢铁行业中的鄂尔多斯、宝钢股份进行分析,并与医药行业中的中国医药进行对比,发现钢铁行业由于供给侧改革去库存调结构的影响,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操纵更多,也存在列报时不规范的现象。期望本文可以对我国规范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实证支持,为我国不断完善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建议参考;也希望能够督促上市公司对于其他综合收益严格按照准则第30号进行列报,提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规范性和真实性。

罗东[6](2017)在《高堆密度下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捣固炼焦工艺作为一种具有弱黏结性煤配入比例高、配煤成本低和焦炭冷态强度高等优点的炼焦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前后,我国捣固炼焦产能将占焦炭总产能的50%左右。目前对捣固炼焦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弱黏结性煤的配入量和炼焦煤的堆密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方面,而对于堆密度对炼焦煤在结焦过程中的黏结性能和膨胀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堆密度对炼焦煤的黏结性能、膨胀性能和体积变化趋势的影响,对扩大炼焦煤资源、优化配煤结构、延长焦炉使用寿命和稳定捣固炼焦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单种煤进行5 kg炼焦实验,综合分析堆密度对单种煤焦炭的灰分、硫分、气孔率、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的影响,然后对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高堆密度下胶质层指数的测定方法,并探讨了堆密度对单种煤的黏结性能、膨胀性能和体积变化趋势的影响,再结合以上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和煤岩配煤理论来设计配煤方案,进行配合煤5 kg捣固炼焦实验,并对所得焦炭样品进行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分析,最后将在捣固密度下测定的捣固胶质层最大厚度(Yd)运用到捣固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中,以配合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和捣固胶质层最大厚度(Yd)为自变量,分别以焦炭的冷态强度(M10,M25)和热态性能(CRI,CSR)为因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捣固密度下的Vdaf-G-Yd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F检验和误差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在高堆密度下测定的炼焦煤的胶质层指数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炼焦煤在相应堆密度下的黏结性能、膨胀性能和体积变化趋势。(2)高堆密度对气煤、1/3焦煤、肥煤和焦煤的黏结性能均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且对气煤、1/3焦煤和焦煤的改善效果要优于肥煤,对瘦煤的改善效果较差,几乎可以忽略。(3)所建立的Vdaf-G-Yd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与传统的Vdaf-G-Y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准度,对CRI、CSR和M25的预测相对误差均有所减小,其减小幅度分别为15.3%、20.7%和11.9%。

李倩怡[7](2017)在《煤焦油蒸馏装置生产低煤沥青产品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沥青是煤焦油在精馏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产品。随着煤沥青在炭素等行业中的日益广泛应用,用户提出了对低钠沥青产品的需求。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煤焦油本身含有固定铵盐,会分解成游离酸和氨,从而导致设备腐蚀。因此,通常在煤焦油中加入碳酸钠,用以防腐。但同时也将钠离子带入沥青产品中,造成煤沥青产品钠离子含量高,不满足用户需要。因此需在无明显设备腐蚀的情况下,生产出低钠沥青产品。本文先后对焦油中主要腐蚀因子氯离子的分布和焦油蒸馏主塔的腐蚀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降低焦油水分减少碳酸钠的加入量、焦油水洗等的低钠沥青的生产实验方案。研究表明在不加碱的情况下,蒸馏后的氯离子主要集中在萘油段。通过挂片实验,同时结合材质的经济性,对焦油蒸馏塔的材质实行分段,在易腐蚀的萘油段采用904L材质。如果要确保蒸馏塔不腐蚀,采取减少碳酸钠加入量的方法,虽然能降低沥青产品中的钠离子,但仍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确定采用水洗的方法脱除焦油中的氯离子。选用轻油分离水作为洗涤水,按照焦油与洗涤水的比例为10:1进行焦油水洗,随后通过静置、离心分离去除洗涤水。洗涤后的水送至废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在确保设备不被腐蚀的情况下,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低钠煤沥青产品。

冯正[8](2016)在《顶装与捣固的混合焦热态性质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国家对钢铁去产能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降本增效已成为冶金企业紧迫任务,一方面高炉大型化及冶炼技术的发展对焦炭热性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短缺,迫使企业寻求扩大炼焦煤资源。捣固炼焦具有相应的成本优势,其焦炭具有低显气孔率、高冷态强度和反应性偏高等特点,但是3200m3以上大高炉生产很难应用。为此,本文通过利用连续热失重装置测定混合焦炭与CO2的反应行为,以不同种类的顶装焦与捣固焦为实验焦样,通过上下分层混合试验、1:1比例等温等反应性试验、不同比例等温试验以及不同比例非等温试验,考察混合焦炭各自焦炭的热态性质变化规律,为高炉生产使用混合焦炭提供理论依据。下层焦炭的反应转化率远高于上层焦炭,下层焦炭的反应后强度远低于上层焦炭,说明混合焦炭与CO2存在位置效应,即距离氧化气源越近或者越先接触氧化性气体,焦炭的反应性越高;在32%的等反应性的1:1混合焦炭反应研究中,捣固焦的反应转化率要远大于顶装焦,反应后强度要远低于顶装焦,利用反应动力学分析,顶装焦的活化能Ea要高于捣固焦,说明CO2优先与混合焦炭中的捣固焦进行碳溶反应,在高炉实际生产中添加捣固焦可保护顶装焦的骨架支撑作用。在不同比例混合焦炭的等温以及非等温研究中,随着捣固焦混入比例的增大,混合焦炭整体的反应性逐渐增加,整体的反应后强度逐渐降低,其中捣固焦均表现出反应性增大、反应后强度减小的趋势,顶装焦均表现出反应性减小,反应后强度增大的趋势,说明捣固焦与顶装焦在热性质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通过全面研究顶装与捣固混合焦的热态反应性变化规律,对拓宽高炉焦来源和提高高炉操作利用系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刘风[9](2016)在《基于供需匹配的中国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电力、钢铁、化工等领域。但是在煤炭运销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优质煤滥用、低质煤未经充分洗选直接投入市场等。此类现象不仅会显着降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还将在大规模、长距离运输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运力浪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煤炭分类分级利用为指导,以促进我国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提升与节能减排作为目标,提出了煤炭供需匹配度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煤炭供应企业产品的种类、质量与需煤企业设备用煤偏好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从煤炭生产企业向煤炭需求企业进行的煤炭调运在方向、距离和用煤单位设备效率与理想状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并选取煤炭流动中参与企业为研究主体,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煤种、煤质、运输距离、运输方向、设备评级为评价指标,以双边匹配为实现方法得到供需企业间的综合匹配度,最终以实现全国煤炭供需匹配度最优以及全局周转量最低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为了衡量匹配模型对于现实煤炭流动的优化作用,以全国总周转量最低为目标的情景也被引入到本研究中。由于本文的目标在于以提升企业匹配度带动国家整体煤炭资源流动的优化,所以在广泛收集国内煤炭供需企业数据的基础上最终选择2206个煤炭生产节点与1500个煤炭需求节点带入模型计算。通过优化模型结果以及与其最低周转量情景的比较有以下主要结论:(1)匹配模型下的各省份煤炭杂质外运量较最低周转量情景下降了10%左右,其下降趋势在各煤炭主要生产省份体现的更为显着;(2)匹配模型可显着缓解稀缺煤炭资源滥用情况,使煤炭按工业部门分配更为合理;(3)匹配方法可通过限制煤炭流动中杂质成分含量的手段促进运输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总体来看,匹配优化模型的应用可以在煤炭资源流动过程各环节起到优化作用,通过与最低周转量情景的对比可为政府设计优化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根据优化模型结果,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如在深入分析原煤质量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洗选程度;根据匹配模型优化结果指导各省份煤炭运销以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煤炭企业制定多元化煤炭运输方案等等。与此同时,国家可借鉴匹配模型结果,有针对性的实施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国家煤炭流动的优化。

韩珍堂[10](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二、宝钢梅山公司煤焦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钢梅山公司煤焦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炼焦煤资源现状
        1.1.1 我国炼焦煤资源组成及分布特点
        1.1.2 我国焦炭行业面临的问题
        1.1.3 炼焦煤的生产工艺
    1.2 煤干燥技术
        1.2.1 煤干燥简介
        1.2.2 煤干燥类型
        1.2.3 技术优势
        1.2.4 煤干燥技术发展展望
    1.3 炼焦煤粒度调整技术
        1.3.1 我国主要的备煤工艺
        1.3.2 入炉煤的选择性破碎工艺
        1.3.3 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4 胶质层指数
        1.4.1 胶质层指数含义
        1.4.2 胶质层指数测定原理
        1.4.3 胶质层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
        1.4.4 胶质层指数的应用
    1.5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研究
        1.5.1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简介
        1.5.2 图像特征分析简介
        1.5.3 焦炭光学组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5.4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在焦炭行业的应用
    1.6 焦炭
        1.6.1 黏结与成焦机理概述
        1.6.2 焦炭质量评价
        1.6.3 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原料
    2.3 原料煤预处理
    2.4 主要实验方案
    2.5 煤质分析
    2.6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分析
    2.7 小焦炉实验
    2.8 焦炭性质分析
        2.8.1 焦炭冷态强度检测
        2.8.2 焦炭热态强度检测
        2.8.3 焦炭表征
第3章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和胶质层实验
    3.1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
        3.1.1 单种煤的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3.1.2 单种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分析
    3.2 不同粒度下单种煤的胶质层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燥煤炼焦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研究
    4.1 焦炭样品的制备
    4.2 光片的制备和观察
    4.3 各煤样成焦光学组织结构分析
        4.3.1 煤的变质程度与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关系
        4.3.2 干燥煤粒度对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粒径分布的干燥煤配合炼焦实验
    5.1 配煤比及各煤种用量
    5.2 配合煤细度对焦炭性能的影响
    5.3 不同粒径分布下的干燥煤配合炼焦
    5.4 干燥煤粒度对焦炭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5.4.1 焦炭的表征
        5.4.2 干燥煤粒度对热解熔融过程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山西焦化产能及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1.2.1 山西焦化产能利用现状
        1.2.2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1.3 煤焦化及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 煤焦化转化过程及其与煤质特性的关系
        1.3.2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
    1.4 煤焦的气化及其影响因素
        1.4.1 不同气化技术及其对原料特性要求
        1.4.2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1.4.3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预测模型
    1.5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煤样选取
    2.3 实验装置
        2.3.1 气化焦的制备装置
        2.3.2 气化焦的气化评价装置
        2.3.3 微波消解仪
    2.4 样品的分析及表征
        2.4.1 氮气吸附表征
        2.4.2 X射线衍射测试
        2.4.3 扫描电镜(SEM)表征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及配煤方案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坩埚焦的制备
        3.2.2 焦炭的二氧化碳反应性(CRI)及反应后强度(CSR)的测试
        3.2.3 焦炭物理结构及微晶结构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工业焦与坩埚焦性质及结构的差异
        3.3.2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
        3.3.3 气化焦配煤方案的优化
    3.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
        4.2.2 样品的表征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煤比例对黏结性的影响
        4.3.2 长焰煤和气煤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4.3.3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成焦性的影响
    4.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气化焦的制备
        5.2.2 焦的质量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的影响
        5.3.2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结构的影响
        5.3.3 配合煤性质与气化焦结构的内在关联
        5.3.4 气化焦性质与结构的内在关联
        5.3.5 气化焦反应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气化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测试
        6.2.2 气化焦及配合煤中矿物质含量测试
        6.2.3 脱矿物质煤样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6.3.2 配合煤比例对产品气释放及分布的影响
        6.3.3 矿物质的脱除对气化焦反应性的影响
    6.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3)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
        2.1.2 并购重组
        2.1.3 并购模式
    2.2 并购效应理论
        2.2.1 优化资源配置效应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理论
        2.2.3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效应理论
        2.2.4 市场份额效应理论
        2.2.5 效率提高效应理论
    2.3 并购对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分析
        2.3.1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存量资源配置
        2.3.2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产业结构
        2.3.3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产业组织结构
        2.3.4 并购重组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效益
    2.4 案例研究方法
        2.4.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2.4.2 SWOT分析法
        2.4.3 并购财务效应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现状与改革需求
    3.1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
        3.1.2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存在的问题
    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改革需求
        3.2.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需求
        3.2.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方向
    3.3 本章小结
4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探析
    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4.2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进展梳理
    4.3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探析
5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绩效评价: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
    5.1 宝钢与武钢并购重组方案
        5.1.1 宝钢集团简介
        5.1.2 武钢集团简介
        5.1.3 并购重组方案
    5.2 钢铁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5.2.1 行业竞争现状
        5.2.2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2.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5.2.4 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5.2.5 替代品威胁分析
    5.3 宝钢与武钢并购重组SWOT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会
        5.3.4 威胁
    5.4 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财务效应分析
        5.4.1 财务指标分析
        5.4.2 杜邦财务综合分析
    5.5 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供给侧改革效应分析
        5.5.1 优化产业结构,助力转型升级
        5.5.2 提高行业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
        5.5.3 企业规模扩大,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5.5.4 企业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强
    5.6 本章小结
6 优化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6.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6.1.1 合理界定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职权边界
        6.1.2 规划引导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方向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1.4 建立健全并购重组法律体系
    6.2 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建议
        6.2.1 合理规划并购重组战略
        6.2.2 加强并购重组之后的系统性资源整合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研究 ——基于宝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贡献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限制性股票激励定义
        二、股票期权激励定义
        三、限制性股票激励的要素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激励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实施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现状
        一、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历程
        二、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总体情况
    第二节 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的理论分析
        一、限制性股票激励特点
        二、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委托代理分析
        三、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作用评价
        四、限制性股票激励与股票期权激励的比较
第四章 宝钢集团限制性股票激励案例分析
    第一节 宝钢集团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简介
        一、宝钢集团基本情况
        二、宝钢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介绍
    第二节 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分析及评价
        一、衡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标准的指标选取
        二、实施效果的指标分析
        三、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设计整体评价
    第三节 宝钢集团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一、集团内部原因
        二、集团外部原因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企业内部对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绩效考核指标
        二、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第二节 企业外部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有效的证券市场
        二、引入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以上证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其他综合收益
        2.1.2 盈余管理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其他综合收益
        2.2.2 盈余管理
3 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其他综合收益的涵义及构成
    3.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3.2.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3.2.2 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3.2.3 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3.3 其他相关理论
        3.3.1 信号传递理论
        3.3.2 资产负债观
4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分析
    4.1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
    4.2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情况数据分析
    4.3 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划分现状分析
    4.4 上证A股制造业明细行业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现状及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
        5.1.2 公司基本状况与盈余管理
        5.1.3 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与盈余管理
    5.2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5.2.1 基本模型
        5.2.2 样本选择
    5.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5.3.1 变量选择
        5.3.2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Panel Data模型构建
    5.4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单位根检验
        5.4.4 回归结果
        5.4.5 原假设的验证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行业背景分析
    6.2 对样本公司的分析
        6.2.1 对鄂尔多斯的分析
        6.2.2 对宝钢股份的分析
        6.2.3 对中国医药的分析
        6.2.4 三家公司的对比分析
    6.3 案例分析时反映出问题的归纳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和贡献
    7.2 建议
        7.2.1 完善相关准则和解释公告
        7.2.2 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宣传、培训
        7.2.3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
        7.2.4 加强对金融资产相关披露的监管
    7.3 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高堆密度下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炼焦煤资源的现状
        1.1.1 炼焦煤资源的特点
        1.1.2 炼焦煤的生产方式
    1.2 捣固炼焦
        1.2.1 捣固炼焦的基本原理
        1.2.2 捣固炼焦的工艺特点
        1.2.3 捣固配煤技术
    1.3 胶质层指数
        1.3.1 胶质层指数测定原理
        1.3.2 胶质层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
        1.3.3 胶质层指数的应用
    1.4 煤岩配煤
        1.4.1 煤岩组成
        1.4.2 煤岩学的应用
    1.5 焦炭
        1.5.1 焦炭质量评价
        1.5.2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原料
    2.3 原料的预处理
    2.4 主要实验方案
    2.5 煤质分析
    2.6 5kg试验焦炉炼焦实验
    2.7 焦炭性质分析
        2.7.1 焦炭的工业分析及全硫测定
        2.7.2 焦炭的气孔率测定
        2.7.3 焦炭的冷态强度检测
        2.7.4 焦炭的热态性能检测
第3章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及炼焦实验
    3.1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
        3.1.1 单种煤的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3.1.2 单种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分析
        3.1.3 单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析
    3.2 单种煤炼焦实验
        3.2.1 堆密度对单种煤焦炭的灰分和硫分的影响
        3.2.2 堆密度对单种煤焦炭的气孔率的影响
        3.2.3 堆密度对单种煤焦炭的冷态强度的影响
        3.2.4 堆密度对单种煤焦炭的热态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堆密度下单种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及分析
    4.1 高堆密度下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的建立
    4.2 不同堆密度下单种煤的胶质层指数
        4.2.1 高堆密度对气煤的胶质层指数的影响
        4.2.2 高堆密度对1/3焦煤的胶质层指数的影响
        4.2.3 高堆密度对肥煤的胶质层指数的影响
        4.2.4 高堆密度对焦煤的胶质层指数的影响
        4.2.5 高堆密度对瘦煤的胶质层指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捣固胶质层指数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5.1 配煤方案
    5.2 配合煤的性质分析
        5.2.1 配合煤的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5.2.2 配合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分析
        5.2.3 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析
    5.3 焦炭的性质分析
        5.3.1 焦炭的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5.3.2 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分析
    5.4 配合煤的性质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4.1 配合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4.2 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4.3 配合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5 捣固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5.5.1 捣固胶质层指数分析
        5.5.2 预测模型的建立
        5.5.3 预测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5.5.4 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煤焦油蒸馏装置生产低煤沥青产品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煤焦油性质和组成
        2.1.1 煤焦油的性质
        2.1.2 煤焦油的组成
    2.2 煤沥青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2.2.1 煤沥青的性质组成
        2.2.2 煤沥青的应用
    2.3 煤焦油蒸馏系统概况
        2.3.1 常压蒸馏
        2.3.2 减压蒸馏
        2.3.3 常减压蒸馏
    2.4 国内低钠沥青生产
    2.5 宝钢化工内部的几套焦油对比
        2.5.1 宝山生产基地
        2.5.2 梅山生产基地
        2.5.3 两个生产基地之间的异同点
    2.6 课题研究内容
        2.6.1 选题依据
        2.6.2 研究内容
第3章 氯离子在焦油及其馏出物中的分布
    3.1 不加碱时焦油各馏分中氯离子含量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过程
        3.1.3 焦油氯离子含量变化对各馏分组成变化的影响情况
    3.2 各馏分中氯离子浓度和加碱量的关系
    3.3 焦油系统各馏分和加碱量之间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油蒸馏主塔设备材质腐蚀情况分析
    4.1 焦油主塔设备腐蚀机理和材质选择
    4.2 挂片材料的选择
    4.3 挂片的制作方案
    4.4 挂片的安装方案
    4.5 挂片实验
        4.5.1 实验设备
        4.5.2 实验试剂
        4.5.3 实验步骤
    4.6 挂片数据
        4.6.1 2#焦油挂片数据
        4.6.2 3#焦油挂片数据
    4.7 实验数据
    4.8 实验数据分析
        4.8.1 各馏分段中四种材质挂片抗腐蚀能力比较
        4.8.2 各馏分段腐蚀情况的比较
    4.9 试验塔盘材料的选择
        4.9.1 塔盘及浮阀外观的检查
        4.9.2 塔盘厚度检测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减少碳酸钠加入量
    5.1 焦油的水分与沥青产品中钠离子之间的线性关系
        5.1.1 实验方案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自产焦油的生产工艺
        5.2.1 自产焦油工艺流程简介
        5.2.2 关键设备功能及其管理指标
    5.3 焦油水分现状调查及改进
        5.3.1 焦油氨水分离系统
        5.3.2 超级离心机
        5.3.3 焦油槽液位控制
    5.4 碳酸钠加入量的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钠沥青生产方案探讨
    6.1 焦油水洗小试实验
        6.1.1 实验方案
        6.1.2 焦油水洗加水量的确定
        6.1.3 焦油水洗后静置时间的确定
        6.1.4 焦油水洗静置后离心条件的确定
        6.1.5 对氯离子含量低的焦油进行水洗
    6.2 焦油水洗中试实验
        6.2.1 间歇水洗实验方案
        6.2.2 洗涤水的选取
        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焦油水洗的工业化实验
        6.3.1 连续工艺流程示意图
        6.3.2 焦油连续水洗现场工艺控制条件
        6.3.3 焦油连续水洗后离子含量变化
    6.4 水洗后的废水处理
    6.5 焦油水洗成本核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顶装与捣固的混合焦热态性质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焦炭质量
        1.1.0 焦炭的工业分析
        1.1.1 焦炭冷态强度指标
        1.1.2 焦炭热态强度指标
    1.2 焦炭结构
        1.2.1 焦炭气孔结构
        1.2.2 焦炭光学组织
        1.2.3 焦炭微晶结构
    1.3 炼焦技术及其发展
        1.3.1 顶装炼焦技术
        1.3.2 捣固炼焦技术
        1.3.3 炼焦技术新进展
    1.4 焦炭与高炉冶炼关系
        1.4.1 焦炭的降解行为
        1.4.2 焦炭的催化行为
        1.4.3 焦炭的碳溶反应
    1.5 大高炉用焦质量研究
        1.5.1 高炉对热态指标的要求
        1.5.2 高炉用焦的争议
2 实验部分
    2.1 焦样及其性质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方法
        2.3.1 焦样的制备
        2.3.2 焦炭性质测定
        2.3.3 等温与非等温连续反应
    2.4 实验装置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种焦炭性质
    3.2 焦炭分层反应特征
        3.2.1 焦炭分层反应速率
        3.2.2 焦炭分层热性质变化
        3.2.3 焦炭分层气孔率变化
        3.2.4 焦炭分层光学组织变化
    3.3 混合焦等反应性特征
        3.3.1 混合焦反应速率
        3.3.2 混合焦粉化率
        3.3.3 单种焦反应性
        3.3.4 混合焦反应动力学
        3.3.5 混合焦气孔率
        3.3.6 混合焦反应后强度
        3.3.7 混合焦碳溶反应机理
    3.4 不同比例混合焦等温反应
        3.4.1 单种焦等温热反应曲线图
        3.4.2 等温反应曲线图
        3.4.3 CRI随混合比例的变化规律
        3.4.4 CSR随混合比例的变化规律
        3.4.5 粉化率随混合比例的变化规律
        3.4.6 显气孔率随混合比例的变化规律
    3.5 不同比例混合焦炭非等温反应
        3.5.1 单种焦转化率曲线
        3.5.2 混合焦炭非等温反应曲线
        3.5.3 CRI_非随混合比例变化规律
        3.5.4 CSR_非随混合比例的变化规律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致谢

(9)基于供需匹配的中国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资源流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能源效率理论
    2.4 双边匹配理论
3 煤炭供需匹配的概念及评价体系
    3.1 概念界定
    3.2 供给方评价指标
    3.3 需求方评价指标
    3.4 不同类型指标的处理方式
    3.5 匹配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模型
    4.1 建立优化模型
    4.2 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结果及分析
    5.1 两种情景下的中国煤炭及灰分流动情况
    5.2 运输距离优化结果分析
    5.3 灰分流动优化结果分析
    5.4 煤种匹配优化结果分析
    5.5 节能减排优化结果分析
    5.6 主要输入输出省份优化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供需匹配的煤炭资源流动优化对策
    6.1 参考匹配优化结果,合理组织煤炭运销
    6.2 减少低质煤流动量,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6.3 转变铁路运输格局,多元化安排煤炭调运
    6.4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煤炭适销对路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宝钢梅山公司煤焦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徐浩伦.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D]. 焦海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3]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D]. 牟棉.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4]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研究 ——基于宝钢的案例分析[D]. 刘春晓. 青岛大学, 2018(12)
  • [5]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以上证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D]. 许睿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6]高堆密度下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D]. 罗东.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7]煤焦油蒸馏装置生产低煤沥青产品的工艺研究[D]. 李倩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8]顶装与捣固的混合焦热态性质变化规律研究[D]. 冯正.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9]基于供需匹配的中国煤炭资源流动优化研究[D]. 刘风.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10]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标签:;  ;  ;  ;  ;  

宝钢眉山公司煤炭及焦炭生产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