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透镜激光线径测量计算原理与仿真

无透镜激光线径测量计算原理与仿真

一、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邱建榕[1](2020)在《OCT光纤探头的研制与成像应用》文中提出光学相干层析(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无损伤、能获得活体组织和器官的三维结构和/或功能信息的成像手段。与内窥技术结合,OCT能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对生物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OCT探头是内窥OCT系统的核心,但探头的主要光学性能如:横向分辨率、焦深、工作距互相矛盾,在微型探头中尤其突出。本文研究和利用光波在阶跃折射率光纤中的模式干涉,研制适用于OCT的光束优化的光纤探头。本文尝试研究可用于临床应用的小型化、易弯曲、传输效率高、成像质量好的光纤探头,并初步探索其成像应用。此外,本文还研究超声-OCT联合探头,通过探索两种成像模式结合以突破光学成像系统的穿透深度的限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研制高传输效率的无透镜光纤探头。在现有的“基于拉锥结构的全光纤OCT探头”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大纤芯光纤的基模和高阶模实现无透镜探头的光束调控。推导拉锥段的临界拉锥角,以获得较短的硬端长度同时保持高传输效率。研究拉锥角一定时,拉锥段的长度对大纤芯光纤中模式的调控能力。研究存在两个光纤模式时,拉锥段和大纤芯光纤的长度对输出光束的调控。验证多模光纤探头在OCT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1)研究存在明显高阶模式时,多模传输对OCT成像的影响;(2)研究宽带光照明下,多模光纤探头的收集效率对波长的依赖性。制造侧向无透镜光纤探头,研究探头对活体生物样本和管状样本的OCT成像应用。所制作的探头的外径为0.34mm,在0.6mm的成像范围内实现了优于30 μm的横向分辨率,显示出与台式系统相媲美的成像质量。2.研制基于光纤型光瞳滤波器的焦深拓展的光纤探头。提出利用大纤芯光纤的双模干涉,在光纤透镜的入瞳处形成环形照明的焦深拓展方法。研究几种典型参数下,光纤型光瞳滤波器的焦深拓展效果。调查不同滤波器下,探头的收集效率和旁瓣水平。研究滤波器参数对探头内部端面的反射的调控。针对具有最大焦深拓展的参数组合,研究探头中各光纤的长度切割误差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探头的制作允差,验证该焦深拓展技术在易于制造方面的优势。研制光纤的精确切割装置,制造光纤探头并且实验验证探头的横向分辨率和焦深拓展倍数。仿真结果显示探头的最小光束直径为4.6 μm,工作距为130μm,焦深为195 μm,旁瓣水平低于3%,实现了 2.6倍的焦深拓展和约90%的光传输效率。探头中光纤的长度允差为-28/+20 μm。所制作的探头的外径为0.125 mm,实现了优于4.9 μm的最优横向分辨率和不小于186μm的焦深。3.研制具有优化的焦深、工作距和轴向光强均匀性的探头。在“光纤探头的焦深拓展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多模干涉场的两种放大方式:衍射放大和成像放大,从而获得更长的工作距。针对现有多模光纤探头技术中存在的轴向光强不均匀的问题,提出调控模间相位差是关键。提出基于特征模展开的、适用于多模光纤探头的快速仿真方法,并对探头参数进行穷举优化。选择最优的探头设计进行制作,研究探头对活体生物组织的三维成像应用。所制作的探头的外径为0.125 mm,实现了优于4.4 μm的最优横向分辨率、211μm的焦深和174 μm的工作距。与具有相同横向分辨率的传统光纤探头相比,所提出的探头实现了 2倍的焦深拓展、1.7倍的工作距延长以及仅1.4dB的峰值灵敏度下降。所提出的快速仿真方法的单次仿真时间约0.6秒,与光束传播法相比实现了 1~2个数量级的速度提升同时具有满意的计算精度。4.研制超声-OCT联合成像系统的OCT部分,以及联合探头。在实验室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光纤扫频OCT系统的紧凑化,制作适合超声-OCT联合探头的近端扫描驱动装置。制作超声-OCT联合探头,并对人造样本进行验证性成像。联合探头的外径为3.5 mm,硬端长度约19mm。其中光学组件的外径约1 mm,实现了10μm的最优横向分辨率以及在1mm深度范围内实现了优于30 μm的横向分辨率。所设计的近端扫描驱动装置的最高转速为25 rps。

陈宫傣[2](2020)在《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器件一直以来都是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将多条光路或多个功能单元集成于一根光纤的纤维集成光器件侧重于纤维集成,具有结构紧凑、功能多样以及便于与现有光纤网络相连等优点,在全光网络的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光纤热扩散技术是实现纤维集成光器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保持光纤外径尺寸和良好机械强度等优点,有利于发展功能复杂的新型纤维集成光器件。光纤热扩散研究通常局限于较低程度热扩散,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光纤热扩散在光纤轴向以及径向两个自由度上诱导的折射率变化能够在光纤内部构建复杂的、平缓过渡的三维折射率结构,从而实现光场变换、模场耦合、光路交互和模场适配等功能。本文探讨了光纤热扩散技术在纤维集成光器件领域的应用潜力,主要通过仿真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基于光纤热扩散技术的模场适配器、光纤微透镜和多芯光纤分路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理论推导了光纤中掺杂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的热扩散过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在维持光纤外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掺杂物质的热扩散运动,光纤折射率分布逐渐演变为高斯函数形式。单根光纤的热扩散效果表现为传输模场的扩展,多段光纤的热扩散效果表现为在光纤内部构建复杂的、平缓过渡的三维折射率结构。足够缓变的梯度温度场中,热扩散重塑的三维折射率过渡区可以实现光纤内传输模场的绝热转变。以多种光纤为例展示了光纤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演变过程。2.利用光纤热扩散技术,提出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模场适配方案,可实现各种特种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之间的超高效率基模场适配。双包层光纤作为桥接光纤用于连接特殊模场光纤与单模光纤。双包层光纤经过专门的参数设计,一方面,双包层光纤与单模光纤的基模场几乎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经过适度的热扩散后,桥接双包层光纤与待适配特殊模场光纤的折射率分布实现匹配。掺杂剂热扩散在光纤内部构建平缓变化的三维折射率过渡区。热扩散区域以特殊模场光纤-双包层光纤熔接点为中心,特殊模场光纤的基模场通过该过渡区绝热地转变为双包层光纤的基模场(等同于单模光纤的基模场)。3.提出了使用简单阶跃折射率光纤制备梯度折射率光纤微透镜、微透镜组和微透镜阵列的方案。阶跃折射率多模光纤经过适度热扩散后能够等效于梯度折射率光纤,以此为基础制备正径向梯度热扩散光纤微透镜,等效于自聚焦光纤微透镜。另一种反径向梯度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光纤微透镜能够用作光纤微凹透镜。热扩散光纤微透镜为纤维集成光器件尤其是全光纤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更多光纤微透镜解决方案。4.构建了梯度折射率双透镜系统,将同轴传输、相隔很近的多芯光纤各个纤芯通道的光同轴分离,并分别耦合到独立的多根单模光纤中,可实现低损耗、低串扰的多芯光纤分路器。分别用光束传输法和光线传输矩阵模型验证了双芯光纤和单模光纤之间的高效分束连接。微调透镜间隙能够对光学组件参数失配进行补偿,同轴组装有利于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的多芯光纤分束器制备。

郭威[3](2018)在《基于电磁驱动扩增的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对载人航天来说,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健康生活是空间站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由于空间站在轨运行时长期处在密封的条件下,微生物对航天员身体的危害和对设备的损坏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面向空间的生物危害报警器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性设计了一套面向空间应用的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检测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电磁驱动试剂的设计理论研究,单通道式电磁驱动PCR扩增系统的搭建,系统温度的理论分析,控温装置的搭建,原位成形光学微透镜的制作及对荧光检测结果的改善,基于纳米银颗粒的荧光检测结果的改善等。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阵列式单通道PCR荧光检测系统电磁驱动的机理。设计了外置式电磁驱动和内置式电磁驱动两类PCR微通道扩增系统的电磁驱动装置,研究了通电线圈产生磁场的规律,计算了试剂模块在线圈内外的受力情况,为后续搭建用于空间条件下的PCR扩增工作和微型结构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系统打下基础。2、对阵列式单通道PCR荧光检测系统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分析,研究了系统加热模块的升温速率,不同对流情况下稳态温度的分布,针对电磁推动的特点分析了试剂模块在管道尾部的降温情况,为装置搭建提供技术基础。3、为了改善荧光检测部分的检测结果,设计一种原位成形微透镜,研究椭球面,抛物面,双曲面三种面形微透镜聚光性能的对比,此外研究了利用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改善荧光检测结果的方法。4、在温控模拟分析和电磁模块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套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扩增系统,利用PID算法控制三个温区的温度,并利用临界比例度法对温控PID算法进行了优化。详细研究了内置式电磁驱动原理,对驱动过程进行了分解,计算了磁感强度变化与位置关系,对磁感强度梯度变化与位置关系,磁力驱动下试剂模块的运动轨迹与复位情况进行了讨论,实验得到的电流与驱动时间关系与模拟计算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根据加热源的功率密度对整个系统升温情况进行了模拟,17s左右试剂模块即可达到设定温度,在设定温度时应提升温度设定来使得试剂模块达到预定温度,其中94℃温区应设定为109℃,72℃温区设定为84℃,56℃温区设定为64℃。在试剂模块从94℃温区到达56℃温区外进行流冷却时,在对流系数为20W/(m2·K)时9s即可降到56℃。对原位成形微透镜胶滴铺展过程中的线型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三种非球面-椭球面,抛物面,双曲面的非球面特性,制作三种面型原位成形光学微透镜,进行聚光性能测量,对本装置来说抛物面形状的微透镜聚光性能最佳,与计算结果一致。研究了生物PCR试剂检测时荧光素SYBR Green I的光谱放大技术,制作了银纳米粒子用于改善荧光信号,实验结果表面荧光信号在添加银纳米粒子之后增强了一倍。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制作了阵列式单通道PCR荧光扩增装置,主要包括温控模块,电磁驱动模块等,对电控主要模块进行了介绍,通过PID算法优化温控过程,94℃温区精度为±0.1℃,72℃为±0.8℃,56℃为±0.3℃。制作了数字恒流源给驱动线圈进行供电,对电源进行了测试,电路功耗约为3.226W,DC-DC变换器的效率约为94.75%。

宫平[4](2014)在《基于FPGA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光扫描检测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在测量时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影响,非常适合对高温、易变形、移动或振动的物体进行动态测量,在各种需要进行精密检测的领域内广泛应用。本文详细讨论了该系统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介绍了它的总体构成,分别阐述了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FPGA内部集成锁相环,核心频率可以倍频至几百兆的优点,设计了高频脉冲计数器并利用FPGA分频产生稳定的脉冲驱动扫描电机。克服了传统计数器计数不准确以及传统方式驱动同步电机时的不稳定性,使整个检测系统测量的精度更高。同时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并进行整体的装配调试。本文分别从机械系统、光学系统和电控系统的误差出发,讨论了它们对整个激光扫描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并对影响较大的误差做了控制与修正。经实验验证本系统测量范围在0.1~20mm,重复精度在±2μm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魏小龙[5](2013)在《激光测径装置研究》文中提出测径方法大致分激光扫描测径,CCD投影测径,激光衍射测径,而激光扫描测径是用得较多的一种。激光扫描测径是根据光学的几何原理设计而成,激光适应性强、安装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达到智能控制测量数据,同时有的激光扫描测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激光扫描测径有非接触,高速、高精度等特点,常被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本课题主要来源于核工业领域实际生产需要,由于核燃料棒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直径测量时,不能利用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必须研制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测量系统,以保证核燃料组件工作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论文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了四种直径测量方法,并做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了最优测量方法:激光扫描测径方法,针对激光扫描测径仪设计与实现做了详细阐述。设计了机械系统,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并对系统所涉及的电机技术、扫描棱镜、激光技术、激光的准直与聚焦、 k透镜、及电机锁相环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论文还对引起系统测量误差的原因进行了专题讨论,分析了正八面体扫描棱镜的加工精度、光学零件安装精度、扫描电机速度波动、边缘信号检测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利用直径为5.36mm、7.32mm、8.58mm、9.65mm、10.76mm、11.43mm、12.80mm、14.21mm八个标准件进行测量,标定了正八面体旋转棱镜的修正系数,通过对直径分别为8.45mm、10.03mm、10.45mm、13.65mm四个标准件再次进行测量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扫描测径仪的测量精度为0.0078mm,最大标准误差为0.0055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魏枫林[6](2013)在《基于FPGA的在线测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高精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高速的精密测量手段则是达成该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工业成产过程中,测量工序往往滞后于生产过程,这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为了克服传统测量方式的不利因素,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多篇文献的基础上,对基于FPGA的在线测量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以夫琅禾费衍射作为测量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物理光学的基础知识推导了测量系统的计算公式并对衍射图样的频谱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基于FPGA器件的测量系统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原理的FIR滤波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思想的暗点信息提取算法,并且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利用最小二乘原则对暗点信息进行细分计算,通过实际数据证明系统测量精度为3um,并且对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就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提出几点方案。

王明哲[7](2011)在《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热管理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热效应严重限制了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固体激光器的进一步发展。发展适用于重频、大能量激光器的新型热管理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首先改进了已有的光热耦合的热效应分析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低温技术、相变冷却技术和径向偏振光技术,对Nd:glass、Yb:YAG固体激光器热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光热耦合的热效应分析理论(1)对传统热效应分析模型的改进和补充采用光线追迹方法,以二极管的微激射元为基本单位,设计高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的端面泵浦耦合系统,并将光线追迹的结果作为介质热分析的生热源。建立了三维、瞬态的有限元模型求解介质的温度场、热应力分布,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泵浦光斑求解热致波前畸变的方法,讨论了泵浦不均匀性的影响。实验上测量泵浦光斑,验证了泵浦耦合系统设计模型;使用热像仪测量钕玻璃介质的温度分布,校验了有限元方法的热传输计算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微激射元作为基本单位、实测泵浦光斑作为载荷等方法使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2)基于统计学的热致断裂概率分析模型及介质泵浦极限研究研究了热致断裂应力的评判标准和临界值概念,建立了一种统计学的热致断裂概率分析模型,分析了介质尺寸、应力、断裂概率三者的对应关系。分别研究了钕玻璃、Yb:YAG两种介质的断裂极限功率和吸收极限功率,指出不同重复频率下的泵浦极限机制不同。对17 kW,1 Hz泵浦的钕玻璃介质进行了断裂实验。(3)评估介质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快响应热电偶测量不锈钢“替代片”温度变化,结合有限元计算模型反推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通过寻求实测温度值和不同模拟参数下温度值的最小方差,得出某Yb:YAG放大器冷却构型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值为3500 W/(m2 K)。该方法解决了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不统一、实验中难以测量的问题。2.液氮制冷的低温Yb:YAG激光器低温下激光介质的热特性大幅改善,受激发射截面大幅提高。本文首先从材料特性的角度分析了温度对Yb:YAG介质的影响,研究了100K低温激光器的热效应;然后研究了“电透镜”效应,并就Yb:YAG介质低温下的“电透镜”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ASE效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低温激光器面临的泵浦传输难度增加的问题,提出了“楔形窗口”“实心棱镜”等解决方案;最后实验研究了12 kW端面泵浦的V型腔液氮冷却Yb:YAG激光器,对液氮制冷技术、系统效率以及最佳工作温度问题进行了讨论。3.利用相变潜热的固体激光介质散热技术(1)环路热管冷却的Yb:YAG放大器实验研究根据热阻理论以及多种新型热管技术的不同原理,设计了环路热管端面冷却Yb:YAG激光放大器和平板热管冷却的低温激光器,应用有限元软件ICEPAK建立了系统级热效应分析模型,实验上测量了6 kW泵浦的环路热管端面冷却Yb:YAG激光放大器性能,与水流冷却的对比表明,1 Hz低重频下热管冷却完全可以代替水流冷却。(2)基于新型热管的非均匀散热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重频大能量激光器介质温度分布呈现的时、空不均匀性,提出了非均匀生热和非均匀散热两种热管理思路,即对原本温度高的地方减少生热、增强散热。与传统冷却方式对比的模拟结果表明:时空非均匀散热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温度梯度。例如:空间非均匀散热可将最高温度由362.3 K下降为347.6 K,最低温度从288.1 K升为292.6 K,从两方面共同减小了介质温度梯度;时间非均匀散热可将最高温度从362.3 K下降为336.1 K,最低温度不变。分别研究了利用嵌入式微热管阵列实现空间非均匀散热、利用脉动热管的振荡特性实现时间非均匀散热的技术,分析了基于热管技术实现非均匀散热的可行性。4.基于径向偏振光的光弹效应规避技术论述了径向偏振光在热管理中的优势。从规避光弹效应的角度出发,对径向偏振光的热致双焦点效应和热退偏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分析了利用各向同性介质的热致双焦点产生径向偏振光的技术,该技术在利用热效应的同时,可规避部分热效应。研究了径向偏振光应用于固体激光热管理中的两个关键单元技术,即高度对称的泵浦场设计和补偿元件的设计,建立了环形激光二极管泵浦棒状放大器的设计理论,综合考虑了介质增益、系统效率、泵浦均匀性等因素。本论文对于光热效应分析模型的改进和对系统级热管理新技术的研究,可对新一代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苏东平[8](2010)在《基于FPGA的激光衍射测径仪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傅立叶光学空间频谱分析原理为基础,根据衍射理论,阐述了激光衍射测量微细线直径的方法,确定了有限尺寸的单色平行照明光场内细线衍射光强与细线直径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搭建了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设备及信号处理设备组成的夫琅禾费衍射直径测量系统。对比分析了理想细线衍射图样和实际衍射图样之间的差别。分别从圆斑衍射、背景杂散光、CCD器件自身的噪声、硬件电路固有的高频噪声等方面总结了细线衍射图样畸变的主要原因。建立了圆斑衍射的干扰模型,仿真结果与实测的衍射图样基本吻合。通过对混有噪声衍射图样频谱的分析,提出了对衍射图样进行FIR低通滤波处理的方法,根据滤波器技术指标,用MATLAB设计了96阶FIR滤波器,仿真结果表明滤波效果很理想。基于FPGA设计了衍射图样处理的总体方案,通过采用改进的分布式算法实现FIR滤波器,极大的节省FPGA资源,利用FPGA内部各种逻辑资源设计实现了暗条纹的精确提取。本文采用QuartusII自带的嵌入式逻辑分析仪对80μm细金属丝的衍射图样的滤波结果和暗条纹的提取结果进行了实时监测,滤波效果能够满足系统要求。在4MHz的计数频率下,系统相对误差达到0.87%。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误差的主要来源,并给出了提高精度的三种方法。

张佳平[9](2007)在《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要提高数控加工中心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就必须缩短刀具的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基于这个原因,综合目前各种刀具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本文认为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数字图像几何参数测量系统主要由摄像部分、照明装置、计算机和软件模块组成。其中软件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它关系到系统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面阵CCD和图像采集卡,获取刀具的数字图像并将其传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刀具的几何参数。本文重点阐述了刀具数字图像的预处理、边缘检测、亚像素边缘定位和刀具几何参数计算的方法。其中亚像素边缘定位是重中之重。详细介绍了两者亚像素边缘定位方法,即空间矩法和Zernike正交矩法。实验表明,这两者方法都具有定位精度高、对噪声不敏感等优点。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刀具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了一种可行的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构成方案,分析了该系统的软硬件部分可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的一些误差,给出了实际测量结果,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李迎[10](2003)在《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文中研究表明讨论无透镜系统测量原理的测径方法,建立了测量系统的几何光学模型,得到线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计算程序,分析了线芯直径和位置偏差对测径公式误差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公式。

二、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OCT光纤探头的研制与成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OCT简介
        1.1.2 OCT探头及其应用
    1.2 OCT探头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安排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OCT技术原理
    2.1 典型的光纤OCT系统
    2.2 横向分辨率与焦深
    2.3 轴向分辨率
    2.4 灵敏度、信噪比、动态范围
    2.5 本章小结
3 OCT光纤探头中光的传输原理
    3.1 光纤的模式
        3.1.1 阶跃折射率光纤
        3.1.2 渐变折射率光纤
    3.2 模间色散
    3.3 拉锥光纤
    3.4 本章小结
4 具有优化出射光束的无透镜光纤探头
    4.1 无透镜探头的出射光束调控原理
    4.2 基于光束传播法的探头光束仿真
    4.3 无透镜探头的制作以及成像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光纤型光瞳滤波器的焦深拓展探头
    5.1 光纤型光瞳滤波器的焦深拓展原理
    5.2 三种典型光纤滤波器的仿真研究
    5.3 焦深拓展的光纤探头的制作以及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具有优化的焦深、工作距和轴上光强均匀性的探头
    6.1 探头工作距和轴上光强均匀性的优化原理
    6.2 基于特征模展开的快速仿真方法和优化方法
    6.3 全面优化的光纤探头的制作与成像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联合超声-OCT系统和探头
    7.1 紧凑型扫频OCT成像系统的搭建
    7.2 系统灵敏度、分辨率的测量
    7.3 联合超声-OCT探头的制作和成像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热扩散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光纤制备工艺中的热扩散
        1.2.2 光纤熔接过程中的热扩散
        1.2.3 热致光纤折射率分布改变
    1.3 纤维集成光器件
        1.3.1 光纤在纤维集成光器件中的应用
        1.3.2 纤维集成模场适配器
        1.3.3 纤维集成光纤准直器
        1.3.4 纤维集成多芯光纤分路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光纤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调控
    2.1 光纤热扩散基本原理
    2.2 阶跃折射率单模光纤的热扩散
    2.3 热扩散系数和梯度温度场
    2.4 轴向热扩散和绝热条件
    2.5 几种光纤的热扩散实例
        2.5.1 梯度折射率多模光纤
        2.5.2 环形芯光纤
        2.5.3 包层氟掺杂光纤
        2.5.4 双包层光纤
        2.5.5 偏芯光纤
        2.5.6 双掺杂单芯光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模场适配器仿真
    3.1 光纤模场适配器的典型方案
        3.1.1 光纤拉锥
        3.1.2 光纤热挤加粗
        3.1.3 桥接光纤
        3.1.4 光纤热扩散
    3.2 基于双包层光纤的模场适配器基本原理
    3.3 单模-多模光纤模场适配器
    3.4 单模-多芯光纤模场适配器
    3.5 单模-环形波导光纤模场适配器
    3.6 各种特殊模场光纤之间的模场适配器
    3.7 模场适配器评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集成微透镜与微透镜组仿真
    4.1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单透镜
    4.2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透镜组
    4.3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透镜阵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多芯光纤分路器仿真
    5.1 梯度折射率介质中光线追迹
    5.2 光线传输矩阵模型
    5.3 光纤及透镜组装方法
    5.4 多芯光纤分路器双透镜系统
    5.5 多芯光纤分路器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电磁驱动扩增的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时荧光PCR仪
        1.2.2 微流控PCR芯片
        1.2.3 PCR温控技术研究进展
        1.2.4 PCR试剂驱动方式
        1.2.5 PCR荧光检测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扩增电磁驱动和阵列式单通道温度模拟研究
    2.1 单通道电磁式驱动研究
        2.1.1 概述
        2.1.2 电磁驱动装置
        2.1.3 电磁驱动理论分析
        2.1.4 实验
    2.2 阵列式单通道温度模拟研究
        2.2.1 数值模拟基础介绍
        2.2.2 基本几何结构建立
        2.2.3 升温情况模拟
        2.2.4 稳态时温区分布模拟
        2.2.5 降温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位固化成形光学微透镜和PCR荧光素光谱信号放大研究..
    3.1 PCR光学检测系统原位成形光学微透镜研究
        3.1.1 概述
        3.1.2 原位成形光学微透镜的力学机理
        3.1.3 微透镜聚光原理
        3.1.4 实验
    3.2 PCR荧光素光谱信号放大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磁驱动扩增的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系统设计和实现
    4.1 阵列PCR装置设计及工作过程
        4.1.1 阵列PCR装置设计
        4.1.2 阵列PCR工作过程
    4.2 温控系统的设计
        4.2.1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4.2.2 温度信号的变送
        4.2.3 MCU温度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2.4 加热驱动设计
        4.2.5 温度单元的通信设计
        4.2.6 温控PID算法的分析及实现
        4.2.7 温控单元的实现及结果分析
    4.3 电磁驱动系统的设计
        4.3.1 电磁驱动恒流源方案的选取
        4.3.2 电磁驱动恒流源的设计及分析
        4.3.3 电磁驱动恒流源效率的分析及其优化
        4.3.4 电磁驱动恒流源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4.3.5 电磁驱动MCU电路及通信电路
    4.4 下位机主控制系统
        4.4.1 主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4.2 主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5 基于荧光谱微检测的PCR扩增效果评估实验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4)基于FPGA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FPGA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激光扫描系统简介
    2.2 主芯片及开发环境介绍
    2.3 扫描检测原理
    2.4 系统组成及设计要求
第三章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机械设计
    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3.2 扫描电机的选择
    3.3 扫描多面转镜的设计
第四章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
    4.1 激光器的选择
    4.2 光电接收器选择
    4.3 激光扫描发射透镜
    4.4 扫描激光接收透镜
    4.5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透镜设计
第五章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5.1 接收信号的前置放大电路及其补偿
    5.2 滤波电路的设计
    5.3 二值化电路设计
    5.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5 同步电机的驱动与控制
    5.6 光电检测信号的处理
第六章 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的精度分析与实验
    6.1 扫描转镜形位误差对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6.2 扫描速度波动对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6.3 边缘检测误差对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6.4 光学零件装配误差对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6.5 其它因素对检测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激光测径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测径的主要方法
        1.2.1 激光多普勒测径技术
        1.2.2 激光衍射测径技术
        1.2.3 激光扫描测径技术
        1.2.4 投影成像测径技术
    1.3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性能要求
    2.2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特点
    2.3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扫描测径仪的设计与实现
    3.1 机械系统设计
        3.1.1 扫描电机
        3.1.2 旋转棱镜
    3.2 光学系统设计
        3.2.1 激光光源
        3.2.1.1 激光简介
        3.2.1.2 激光器的分类
        3.2.1.3 激光源的选择
        3.2.1.4 激光源的准直与聚焦
        3.2.2 光学透镜
        3.2.3 光电传感器
    3.3 控制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误差分析
    4.1 概述
    4.2 系统误差分析
        4.2.1 正八面体扫描棱镜的加工精度引起的误差
        4.2.2 光学零件安装精度引起的误差
        4.2.3 扫描电机速度波动引起的误差
        4.2.4 边缘信号检测引起的误差
    4.3 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4.3.1 正八面体扫描棱镜的加工精度引起误差的解决方法
        4.3.2 光学零件安装精度引起误差的解决方法
        4.3.3 扫描电机速度波动引起误差的解决方法
        4.3.4 边缘信号检测引起误差的解决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方法
    5.2 最小二乘法简介
    5.3 正八面体反射棱镜各反射面修正系数的标定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测量数据矩阵A
附录二 标准件直径矩阵y

(6)基于FPGA的在线测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接触式测量的研究现状
        1.2.2 非接触式测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衍射测径基本原理
    2.1 夫琅和费衍射及芭比捏互补原理
    2.2 衍射原理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衍射测量系统的方案选择
    3.1 光学系统设计
        3.1.1 衍射光源
        3.1.2 光学准直系统
        3.1.3 衍射成像透镜
    3.2 信号采集部分设计
        3.2.1 衍射条纹信号采集单元
        3.2.2 衍射条纹信号的AD变换单元
    3.3 信号处理与传输单元
        3.3.1 信号处理芯片选型
        3.3.2 上位机数据接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量方案的FPGA实现
    4.1 基于FPGA的CCD驱动
    4.2 基于FPGA的采样时序
    4.3 数字滤波器的FPGA实现
        4.3.1 衍射图样信号分析
        4.3.2 衍射系统的噪声
        4.3.3 滤波器的参数计算
        4.3.4 基于FPGA的分布式算法原理
        4.3.5 分布式滤波器的FPGA实现
    4.4 衍射条纹暗点信息提取算法及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5.1 仿真软件环境
    5.2 各功能模块仿真结果
    5.3 实验数据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热管理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激光的发展和热管理面临的问题
    1.2 固体激光器热管理的解决思路
        1.2.1 美国Mercury 装置实例分析
        1.2.2 主要技术途径
    1.3 本文的内容
第二章 光热耦合的固体激光器热效应分析
    2.1 基于光线追迹的激光介质生热模型
        2.1.1 光线追迹原理
        2.1.2 端面泵浦耦合系统的光线追迹
        2.1.3 激光介质热源模型
    2.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激光介质热分析模型
        2.2.1 热传导理论分析
        2.2.2 介质的温度场模拟
        2.2.3 介质的热应力分析
        2.2.4 基于实测泵浦光斑分析热致光程差
    2.3 激光介质的热致断裂和泵浦极限研究
        2.3.1 热致断裂研究概述
        2.3.2 基于统计学的断裂应力临界值
        2.3.3 第一主应力的计算
        2.3.4 断裂实例及模型讨论
        2.3.5 介质的泵浦极限
    2.4 评估激光器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
        2.4.1 对流换热系数概述
        2.4.2 替代片的有限元模型
        2.4.3 实验装置及步骤
        2.4.4 有限元分析及数据拟合
        2.4.5 对评估结果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氮冷却的低温Yb:YAG 激光器研究
    3.1 温度对Yb:YAG 的材料特性及热效应的影响
        3.1.1 低温Yb:YAG 的材料属性
        3.1.2 100K 低温和室温下介质热效应对比
    3.2 100K 低温下Yb:YAG 介质的“电透镜”效应
        3.2.1 “电透镜”效应概述
        3.2.2 非均匀泵浦场电致折射率改变的计算
        3.2.3 温度对电致折射率改变的影响
    3.3 重频大能量液氮冷却Yb:YAG 激光器设计实例
        3.3.1 泵浦耦合技术
        3.3.2 基于空心导管的耦合系统设计
        3.3.3 基于实心透镜的耦合系统设计
        3.3.4 V 型腔和液氮制冷实验装置
        3.3.5 常温下的自由振荡实验
        3.3.6 液氮冷却实验的问题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相变潜热的固体激光介质散热技术
    4.1 相变换热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4.1.1 热管冷却技术
        4.1.2 喷雾冷却技术
    4.2 环路热管端面冷却激光介质模拟及实验研究
        4.2.1 散热系统的热阻分析
        4.2.2 介质的温度场分析
        4.2.3 热管冷却实验及讨论
        4.2.4 基于ICEPAK 的系统级热效应模拟
    4.3 采用新型热管实现增益介质时空非均匀散热
        4.3.1 非均匀泵浦对于ASE 抑制和热管理的优势
        4.3.2 利用微热管阵列的空间非均匀散热设计
        4.3.3 利用脉动热管的时间非均匀散热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径向偏振光的光弹效应规避技术
    5.1 径向偏振光概述
    5.2 径向偏振光的光弹效应规避机理
        5.2.1 径向偏振光的热致双焦点效应
        5.2.2 径向偏振光的热退偏效应
        5.2.3 基于热致双焦点产生径向偏振光
    5.3 径向偏振光规避热效应的关键单元技术
        5.3.1 侧面泵浦径向对称泵浦场的设计
        5.3.2 端面泵浦径向对称泵浦场的设计
        5.3.3 热效应补偿元件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
    6.4 固体激光热管理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热管技术介绍
    1.1 常规热管冷却技术
    1.2 新型热管技术
附录B 径向偏振光产生技术
    2.1 腔内法在振荡器中输出径向偏振光
    2.2 腔外法转换输出径向偏振光
附录参考文献

(8)基于FPGA的激光衍射测径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线材直径测量的发展现状
        1.2.1 接触式测量发展现状
        1.2.2 非接触式测量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激光衍射测量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光学衍射测径原理
        2.1.1 衍射理论及分类
        2.1.2 衍射法测量细线直径的原理
    2.2 细线直径测量的方案设计
        2.2.1 光源的选择
        2.2.2 扩束准直系统
        2.2.3 傅里叶透镜
        2.2.4 CCD 光电转换
        2.2.5 信号的处理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线衍射图样的分析及处理
    3.1 细线衍射图样的分析
        3.1.1 理想衍射信号及其频谱
        3.1.2 实际衍射信号波形及频谱
        3.1.3 衍射信号噪声分析
    3.2 细线衍射图样的处理
        3.2.1 数字滤波器的选择
        3.2.2 FIR 滤波器的软件设计
        3.2.3 暗条纹间距的提取
    3.3 衍射图样处理的FPGA 实现
        3.3.1 FPGA 及开发工具
        3.3.2 FPGA 内部总体方案设计
        3.3.3 FIR 滤波器的硬件实现
        3.3.4 暗条纹提取算法的硬件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验证与误差分析
    4.1 SignalTap II 简介
    4.2 不同技术指标下FIR 滤波效果的实验验证
        4.2.1 延时单元的实验验证
        4.2.2 通带纹波为3dB、阻带衰减为20dB 下的滤波结果
        4.2.3 通带纹波为1dB、阻带衰减为40dB 下的滤波结果
    4.3 暗条纹提取模块的验证
    4.4 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atalogue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及前景
    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刀具检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一般方法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整个系统的组成框图
    2.2 摄像系统
        2.2.1 CCD
        2.2.2 成像系统
        2.2.3 图像采集卡
        2.2.4 CCD电源
    2.3 照明系统
        2.3.1 光源
        2.3.2 激光
        2.3.3 柯拉照明
    2.4 计算机系统
    2.5 软件系统
        2.5.1 前处理部分
        2.5.2 图像采集部分
        2.5.3 图像处理部分
        2.5.4 几何参数获取部分
        2.5.5 标定部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图像预处理
    3.1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3.2 数字图像预处理
        3.2.1 模板操作
        3.2.2 图像平滑
        3.2.3 中值滤波
        3.2.4 图像锐化
        3.2.5 灰度图像的点运算
        3.2.6 彩色图像转灰度图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检测
    4.1 边缘检测概述
    4.2 边缘检测梯度法
        4.2.1 一阶微分算子
        4.2.2 二阶微分算子
    4.3 Canny边缘检测算子
    4.4 Hough变换法
    4.5 数学形态学法
        4.5.1 数学形态学的定义
        4.5.2 膨胀和腐蚀
        4.5.3 细化
    4.6 轮廓提取和轮廓跟踪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像素细分与刀具几何参数测量方法
    5.1 亚像素细分的可行性
    5.2 亚像素细分的优点
    5.3 亚像素细分算法
        5.3.1 插值法
        5.3.2 质心法
        5.3.3 加权质心法
        5.3.4 高斯曲面拟合法
        5.3.5 抛物面拟合法
        5.3.6 矩方法
    5.4 刀具几何参数测量方法
        5.4.1 长度测量
        5.4.2 角度测量
        5.4.3 半径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
        6.1.1 Visual C++简介
        6.1.2 Windows消息处理
        6.1.3 Windows图形设备接口
        6.1.4 BMP文件结构与访问函数
    6.2 软件主要组成模块
        6.2.1 软件系统流程图
        6.2.2 软件系统的人机界面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7.1 系统的精度分析
        7.1.1 理论精度分析
        7.1.2 实验
    7.2 系统的误差分析
        7.2.1 软件误差
        7.2.2 平行光源的影响
        7.2.3 面阵CCD特征的影响
        7.2.4 成像透镜的影响
        7.2.5 外界环境的影响
        7.2.6 机械结构的影响
    7.3 提高精度的措施
        7.3.1 软件误差补偿
        7.3.2 提高光源平行度及稳定性
        7.3.3 选用高质量CCD
        7.3.4 提高成像透镜质量
        7.3.5 减少外界影响
        7.3.6 提高机械结构精度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其它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1 模板
附录2 源码
附录3 实验设备

四、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OCT光纤探头的研制与成像应用[D]. 邱建榕. 浙江大学, 2020(02)
  • [2]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D]. 陈宫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基于电磁驱动扩增的阵列式单通道荧光PCR系统研究[D]. 郭威.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4]基于FPGA激光扫描检测系统研究[D]. 宫平.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7)
  • [5]激光测径装置研究[D]. 魏小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基于FPGA的在线测径系统研究[D]. 魏枫林.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 [7]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热管理新技术研究[D]. 王明哲.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8]基于FPGA的激光衍射测径仪的研究[D]. 苏东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2)
  • [9]数字图像刀具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D]. 张佳平. 厦门大学, 2007(08)
  • [10]无透镜激光电线测径仪的测量计算原理及仿真[J]. 李迎. 信息技术, 2003(12)

标签:;  ;  ;  ;  ;  

无透镜激光线径测量计算原理与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