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整

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整

一、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冀慧珍[1](2021)在《数字经济时代青年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塑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不足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时代对青年劳动者的可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现阶段青年劳动者信息利用能力偏低、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偏弱、保持自身健康能力较差、心理调适能力较低、政治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青年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数字技能培训的开展、政府制度性保障措施的提供,提升青年劳动者的可行能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输送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周文莉[2](2021)在《基于需求分析的TS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林俞甫[3](2021)在《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虽然社区矫正自2009年起就已经在全国推行,但是东西部社区矫正发展情况仍不均衡,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这直接对当地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造成了影响。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其社会融入的程度,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有文化对他们社会适应的影响,这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考察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现状,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选取了青海省D市的17名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访谈,从文化视角出发考察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状况及背后的成因,旨在发现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后在社会适应方面有哪些表现,尝试从文化视角下解释导致这种表现的成因,并给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带来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在进入社区矫正后在制度适应、心理适应、就业适应、社会关系适应四个方面有其独特的表现。在制度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向内归因与“认罪不服法”,“意外收获”与积极服从,“服刑人员”身份认同强烈;在心理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消沉敏感与焦虑不安,平淡坦然与积极面对;在就业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畜牧业为主,个体户为辅,就业较困难的特点;在社会交往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家庭矛盾逐步显现,人际交往趋于单一的特点。造成这些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方式影响、生计选择有限、文化教育落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基于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带来的启示为五个方面:首先应该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正,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矫正方案;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作用;再次在分类矫正的前提之下需要着重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教育;从次需要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帮扶。最后还需要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与心理支持服务等。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庞晨晨[5](2020)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为提升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医务人员制定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践行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和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HBS-SP)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7%。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积极心理资本、健康行为得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现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为(115.79±18.29),处于中等水平。将每个维度得分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四个维度平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乐观(30.25±4.25)、自我效能(31.69±6.13)、希望(27.45±5.67)、韧性(26.41±5.89)。(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总分为(43.47±4.43),其中面对应对得分(18.14±4.90)、回避应对得分(16.65±2.46)、屈服应对得分(8.68±2.89)。(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总分为(66.82±7.2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从高至低依次为:服药(3.55±0.36)、烟酒(3.48±0.59)、营养(2.81±0.35)、指令(2.65±0.46)、运动(2.04±0.51)、健康责任(1.97±0.55)。(4)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合并慢性病种类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病程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0.522,p<0.01);面对应对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0.546,p<0.01),回避应对、屈服应对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r=-0.163,p<0.05;r=-0.361,p<0.01);积极心理资本与面对应对呈正相关(r=0.699,p<0.01),与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呈负相关(r=-0.486,p<0.01;r=-0.645,p<0.01)。(6)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效能、希望、面对应对、屈服应对是健康行为的预测因子,共同解释健康行为总变异的52.3%。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合并慢性病种类是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倾向于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病程是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水平呈正相关,积极心理资本越高的患者,其健康行为水平越高;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践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患者越倾向于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

匡野[6](2020)在《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职业女性更是如此。城市职业女性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如生育、哺乳、教育后代、家务劳动等主要家庭责任,还需在职场中承担与男性相类的社会责任,多重责任的负担导致其产生焦虑、失眠、抑郁等一系列亚健康问题。论文以城市职业女性的不同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知信行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资料描述城市职业女性的亚健康状态,进而分析这种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机理。第二,通过问卷数据,从群体差异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女性群体间面对的健康问题差异及其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差异,具体分为年龄、职业、婚育状况、收入和教育水平五个层面。第三,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因素,从而确定在上述五个层面中哪些因素与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关联较大。第四,从差异性和系统性两个角度分析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影响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因素的权重排序为:个人因子>收入因子>教育因子>社会支持因子>健康因子>融入因子。第二,所有年龄段的职业女性都有较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但年龄越大的职业女性对自我健康管理的实践程度越高。第三,初中以下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女性群体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最低。第四,收入越高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高。第五,年龄和婚育状况与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相关性极强。第六,家庭地位的提升对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起到正向作用。由此提出,提高城市职业女性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有效支持;需要政府提供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及政策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职业女性自身树立正确的自我健康管理观念。

陶成武[7](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提出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崔晓强[8](2019)在《我国国有企业工人的社区身份建构与社会记忆研究》文中提出1949年后,我国在城镇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社会体系,国有企业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享受到优先配给的公共资源,资源壁垒促使国有企业内生出较独立的公共空间,工厂职工在其中工作、生活,形成典型的社区团体,形成特殊的群体意识——社区身份。上世纪八十年代萌发,九十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资源壁垒,工厂职工的生活半径被大大拓展,曾经的工人社区的规范性日益淡化。在国企改革进程的不同阶段,国企工人的社区身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建构?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工厂形象历经怎样变迁?国企工人对不同阶段的社区身份有怎样的集体记忆?工人的集体记忆与媒体的媒介记忆是否重叠,有何异同?本文按照历史变迁的脉络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做出回答。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原安徽省蚌埠市金光钢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受三线建设影响,金光钢厂于大别山区起步,改革开放后异地搬迁至蚌埠市,其主营产品轮辋钢曾占据全国22%的市场份额,最终落幕于国企改制浪潮。本文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将多位原金光钢厂职工、中层领导、职工子女作为重点访谈对象,记录他们口中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的身份变迁与个人记忆。此外,本文留意挖掘在集体记忆之外个人记忆及行动“偏差”的情况,讨论了较少关注的国企工人内部分层现象,在描绘较统一的身份变迁之余记录下个人意识的萌发。本文将国企工人的社区身份建构分为“单位人”“厂里人”“下岗工人”“社会人”四个阶段。本文认为在“单位人”身份是由单位制由上而下主导建构,又通过独立的企业体系和与农民的对比增强的;伴随企业效益的增加带来的多项福利将“单位人”身份强化成“厂里人”;又因国企改制后经济、社会地位的滑坡产生被边缘化的认知成为“下岗工人”;进入社会后,不论是被迫转移失落情绪还是自我角色的主动苏醒,经过一段较漫长时间后实现成“社会人”的转变。研究发现,历经国企改制后,转型成“社会人”的国企职工仍然保留曾经的社区交往轨迹,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转化为基于共同志趣的互动空间,这个互动空间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由于参与者的老龄化日渐难以维系。而作为曾经赖以生存的实物社区,则由于人员的流动逐渐淡化国企色彩,在保留些许地域特色之余已融入所在城市。关于工厂的集体记忆与媒介记忆在工厂的繁荣年代较为一致,红火的生产车间、富足的物资供应是该时期的共同底色,而媒体则鲜有对破产时期工厂的报道,显示出该阶段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错位。最后,本文认为,尽管有不同的原生家庭和个人志趣,坚持奋斗、努力生活是历经风雨的国企工人的必然选择,他们曾被单位制下的荣光照耀也被国企改制所裹胁,如今面对潜在的延迟退休政策也感到忧虑。他们无法为大时代变迁买单,却被历史的进程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今,如何存证这段历史,如何回应他们的需求,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课题。

龚涌娥[9](2019)在《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总目标对政府本身应当具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基层税务干部作为税收工作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其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税收现代化及“人才强税”战略,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同时担负起征收管理所辖区域内的税收以及非税收入的职责,这一决策部署对税务机关的税费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税务干部队伍,加快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激励理论、冰山模型、人力资本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基层税务干部10个职业能力维度的测量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对各指标权重赋值,对玉溪市税务局直接管理的10个基层税务局公务员开展实证研究,利用SPSS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基层税务干部在必备专业技能、身心调试能力、创新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4个方面亟待提升。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务级别和工作岗位的人群,其职业能力在不同方面呈现显着差异,而改革前属于不同税务系统、不同学历及是否拥有资格证书,未呈现能力显着性差异。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表明,自身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对基层税务干部职业能力建设产生影响。针对基层税务干部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加强税务干部自我发展与管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建立能力本位的培训机制、健全组织保障机制5个方面,提出加强基层税务干部职业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马丽彬[10](2019)在《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捷发展,移动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00”后是受移动网络影响较深的一代。中职生处于自我角色和自我同一性混乱时期,心理易产生消极情绪。在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调适能力缺乏和外界支持薄弱的情况下,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和多元性吸引了中职生,使其有了放任自我的“空间”,在网络中逐渐迷失自我,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目标定位等方面随之产生问题。基于该现状,笔者以武汉市S职高中一D班学生为服务对象,基于发展模式理念,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以社工课堂为形式,以自我调节理论为基础,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先通过需求评估,确定“网络自我调适”主题,再通过访谈法、观察法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的网络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网络认知、网络情绪、网络行为和网络目标定位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方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最后采用准实验法来检验服务效果。综合整个服务,笔者得出四点结论:第一,中职生的网络认知片面化、网络消极情绪普遍化和情绪管理放任化、网络行为偏差以及缺乏网络目标定位意识和行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薄弱的体现。第二,中职生在网络中的多重问题,是基于自身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准、朋辈氛围“游戏化”、学校教育缺失、家庭情感缺位和网络营商恶性竞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社会工作介入中职生的网络自我调适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职生在网络上的认知、情绪、行为和目标定位四个层面的自我调适能力水平。第四,发展模式以人的综合发展为视角,同自我调节理论的情绪、行为和欲望的三个范畴与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三个过程相互融合发展。发展模式的视角贯穿于网络自我调适的全过程,自我调节将所有思维与行动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时代青年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经济对青年劳动者可行能力的新要求
    (一)数字经济的特征
    (二)数字经济对青年劳动者可行能力的新要求
二、当前我国青年劳动者应对数字经济可行能力的不足
三、数字经济时代提升青年劳动者可行能力的途径
    (一)青年劳动者可行能力的自我塑造
    (二)企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培训的转向
    (三)提供制度性保障

(3)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及评析
        1.关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关于社区矫正及民族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3.关于文化视角的相关研究
        4.文献评析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概念界定
        1.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对象
        3.社会适应
        4.文化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文化视角下D市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呈现
    (一)制度适应
        1.向内归因与“认罪不服法”
        2.“意外收获”与积极服从
        3.“服刑人员”身份认同强烈
    (二)心理适应
        1.消沉敏感与焦虑不安
        2.平淡坦然与积极面对
    (三)就业适应
        1.畜牧业为主
        2.个体户为辅
        3.就业困难
    (四)社会交往适应
        1.家庭矛盾逐步显现
        2.人际交往趋于单一
三、文化视角下D市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成因
    (一)宗教信仰影响
        1.道德教化
        2.心理释放
        3.教义束缚
    (二)生活方式影响
        1.经济生活观念根深蒂固
        2.矫正对象家庭地位下降
        3.闲暇时间增多与酒文化的双重加持
    (三)生计选择有限
        1.认知固化与能力不足
        2.“特殊身份”与岗位有限
    (四)文化教育落后
        1.教育观念落后
        2.法律意识淡薄
    (五)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1.文化差异
        2.文化冲突
四、基于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启示
    (一)现有的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1.现有矫正工作的内容
        2.现有矫正工作的不足
    (二)基于文化视角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启示
        1.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正
        2.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3.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教育
        4.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帮扶
        5.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与心理支持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现状勾勒: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
        2.成因分析: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呈现的文化因素
        3.服务启示:提升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的措施
        4.文化视角: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二)讨论
        1.社会适应维度与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
        2.文化敏感性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中的重要性
        3.民族性在民族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重要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行为研究现状
        1.2.2 积极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1.2.3 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青年脑卒中
        1.3.2 积极心理资本
        1.3.3 应对方式
        1.3.4 健康行为
    1.4 理论基础
        1.4.1 积极心理学理论(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1.4.2 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c Model)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研究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
    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3.2.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3.2.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单因素分析
    3.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
        3.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3.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
        3.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现状
        3.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3.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6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
        4.2.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4.2.2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
    4.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
        4.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4.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
        4.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现状
        4.4.2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4.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6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7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的启发
        4.7.1 探索并制定中青年脑卒中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措施
        4.7.2 促进中青年脑卒中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
    4.8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4.8.1 创新性
        4.8.2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6)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价值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1.2.1 自我健康管理的相关研究
        1.2.2 女性就业困境的相关研究
        1.2.3 职业女性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4 职业女性群体差异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对现有研究的反思和再出发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职业女性
        2.1.2 亚健康
        2.1.3 健康管理
        2.1.4 自我健康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性别理论
        2.2.3 知信行理论
第三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特征及困境
    3.1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特征分析
        3.1.1 健康状态普遍不佳
        3.1.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普遍偏弱
        3.1.3 自我健康管理认知存在偏差
    3.2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困境分析
        3.2.1 多重角色压力
        3.2.2 外在环境因素
        3.2.3 女性自身因素
第四章 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群体差异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4.1.1 样本选择
        4.1.2 问卷设计
    4.2 不同职业女性群体的健康状态差异分析
        4.2.1 年龄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4.2.2 工作强度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4.2.3 婚育状况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4.2.4 收入水平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4.2.5 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4.3 不同职业女性群体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差异分析
        4.3.1 青年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最低
        4.3.2 职业性质越不稳定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4.3.3 子女数量越高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4.3.4 收入越低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4.3.5 教育程度与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呈倒U型变化
第五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
    5.1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5.1.1 因子分析法介绍及应用
        5.1.2 因子分析法结果分析
    5.2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2.1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介绍及应用
        5.2.2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群体差异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实现瓶颈
    6.1 群体差异视角下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
        6.1.1 健康状态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不匹配
        6.1.2 自我健康管理资源受限
        6.1.3 自我健康管理认知欠缺
        6.1.4 自我健康管理精力不足
    6.2 系统性视角下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
        6.2.1 经济层面:性别视角下的“不平等”
        6.2.2 文化层面: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6.2.3 政策层面:忽视了男女的性别差异
        6.2.4 社会层面:职场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多重压力
第七章 基于群体差异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引导机制
    7.1 政府应在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
        7.1.1 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健康政策
        7.1.2 营造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氛围
        7.1.3 为女性的职业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7.2 社会应为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提供生存土壤
        7.2.1 营造男女公平的社会环境
        7.2.2 在社区加强对女性健康的干预
        7.2.3 培育良好践行知信行理论的社会环境
    7.3 职业女性自身应转变健康管理理念
        7.3.1 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
        7.3.2 重视休闲健身对健康的影响
        7.3.3 养成科学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8)我国国有企业工人的社区身份建构与社会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背景
    (四)思路与方法
一、单位制下的身份认同:“单位人”
    (一)身份政治与身份认同
    (二)外因:归属感的来源
    (三)对比:身份识别的途径
二、身份的强化:从“单位人”到“厂里人”
    (一)繁荣年代:进城与增产
    (二)骄傲记忆:福利与满足
三、单位的消解:从“厂里人”到“下岗工人”
    (一)人才流动:南方的召唤
    (二)心理滑坡:今不如昔的感慨
    (三)抗争与调适:社会角色的苏醒
四、漫长的和解:从“下岗工人”到“社会人”
    (一)重头再来:再社会化之路
    (二)路径的选择:自我角色的浮现
    (三)新媒体凝聚老集体:线上线下话旧情
    (四)融入与遗忘:居住社区的转型与危机
五、讨论与思考
    (一)媒介与集体:关于记忆的偏差
    (二)集体到个体:关于记忆的变迁
    (三)权力主导:助推身份建构
    (四)权利限缩:催生个体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

(9)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研究及实践经验
        (二)国内有关研究及实践经验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基层公务员
        二、公务员职业能力
        三、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激励理论
        二、冰山模型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测量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
        二、客观性
        三、可操作性
    第二节 测量体系
        一、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
        二、国家税务总局能力素质模型
        三、构建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测量体系
第三章 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现状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案例简介
        二、研究设计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数据统计分析
        一、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交叉分析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必备专业技能匮乏
        二、身心调试能力弱
        三、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第四章 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编码分析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二节 自身因素
        一、个体能力提升意愿不强
        二、自身专业知识受限
    第三节 制度因素
        一、激励机制缺乏内驱动力
        二、轮岗交流制度运行不畅
        三、能力培训开发不到位
    第四节 组织因素
        一、硬件设施建设欠缺
        二、缺乏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
        三、主体协同配合度不高
第五章 加强基层税务干部职业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税务干部自我发展与管理
        一、创新学习理念
        二、拓宽学习范围
    第二节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一、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强化考核激励作用
        二、加强人才骨干建设,发挥领军示范效应
    第三节 完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一、岗能相适,人岗相适
        二、完善轮岗交流机制
    第四节 建立能力本位的培训机制
        一、健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二、引入市场机制充实师资
        三、丰富培训模式
        四、提升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五节 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一、加强时间经费保障
        二、加强组织硬件规划建设
        三、加强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四、建立部门联动配合机制
研究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的前瞻与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现状分析
    2.1 缺失的网络认知
    2.2 交融的网络情绪
    2.3 偏差的网络行为
    2.4 无意识的网络目标定位
3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服务
    3.1 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方案
    3.2 巩固和增加网络认知
    3.3 认知和改善网络情绪
    3.4 规范和改变网络行为
    3.5 挖掘和树立网络目标定位
4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服务效果
    4.1 网络自我调适的整体效果
    4.2 网络认知改变显着
    4.3 网络情绪调适有度
    4.4 网络行为渐进改变
    4.5 网络目标定位启蒙
    4.6 社会工作服务满意度评估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中职生需求评估问卷
附录2: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问卷
附录3:中职生需求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4:效果评估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件5:社工课堂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件6:社工课堂服务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7:社工课堂导学案(以第五次为例)
附录8: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问卷(节选改编)

四、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时代青年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塑造[J]. 冀慧珍. 北京青年研究, 2021(03)
  • [2]基于需求分析的TS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培训研究[D]. 周文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D]. 林俞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庞晨晨. 河南大学, 2020(02)
  • [6]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D]. 匡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我国国有企业工人的社区身份建构与社会记忆研究[D]. 崔晓强.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9]玉溪市税务局基层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证研究[D]. 龚涌娥.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D]. 马丽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中年企业家的心理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