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雅凝析油藏油源研究

科克雅凝析油藏油源研究

一、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蔚[1](2020)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及富集特征》文中指出塔西南坳陷勘探潜力巨大,但受制于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及区内恶劣地表环境,坳陷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对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富集特征的认识亟待加强,需采用综合研究手段落实其潜力与勘探方向。因此,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采用烃源岩评价、盆地模拟及二维油气运聚模拟3项技术对坳陷油气成藏关键时期、运聚成藏过程、资源潜力等开展模拟研究,分析油气成藏匹配条件与富集特征,明确有利勘探区带。烃源岩评价表明坳陷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4套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及以上品质,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系统研究了坳陷8套主要的储层、盖层、储盖组合以及主要油气藏的特征。盆地模拟阐明塔西南坳陷经历3次阶段性沉降,早古生代以来地温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各套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与沉降时期、沉降幅度密切相关,新近纪以来沉降速率最快,沉积巨厚地层,使烃源岩晚期深埋,总体具有多期生烃、早油晚气的特点;坳陷生油量为399×108t,生气量为95×1012m3,石油资源量为(5.95~6.25)×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1.36~1.41)×1012m3,以天然气资源为主。平面流线模拟指明油气主要围绕其生烃中心附近聚集,依托坳陷4条关键剖面二维油气运聚过程模拟结果,重建了整个塔西南坳陷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模拟显示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源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区域不整合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良好通道,长期继承性构造古隆起和区域坡折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其中聚集的油气还随后期构造运动引发的高点迁移不断发生调整。各项静态的油气地质条件总体受控于区域构造演化的时空匹配,使塔西南坳陷表现出4大油气富集特征:(1)山前冲断带、斜坡区上近源分布富集;(2)有效油源断裂、区域不整合控制富集;(3)优质储盖组合及稳定配套圈闭中富集;(4)构造背景下多期成藏、晚期调整富集。综合优选山前带柯克亚-柯东构造带(K-N)、乌恰-克拉托构造带及其周缘(K)、齐姆根弧形凸起两翼地区(K-E)及斜坡区群古恰克构造带((?)-O、D-C)、罗南-鸟山构造带((?)-O)、玛扎塔格构造带((?)-O、C)为有利勘探区带。

廖晓[2](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帕米尔高原、南天山构造带、西昆仑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和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且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中新生代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构造特征、构造事件及其演化历史极其复杂。具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输导体系等油气地质条件,但是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以塔西南坳陷为研究区,探讨构造变迁演化过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认识塔西南坳陷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叠合演化过程,而且对该区后续的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地质剖面等基础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沉积学、平衡剖面等方法,对塔西南坳陷的构造特征、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岩石热解、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图像孔喉分析、扫描电镜、能谱、阴极发光、荧光、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测温等测试方法对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储盖组合、圈闭、输导体系和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构造演化对各油气成藏地质要素的影响分析,对该区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进行了剖析,并且以构造演化中重大构造事件为关键,探讨了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中新生代主要发生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5期构造事件,各期构造事件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地质响应。褶皱、断裂、逆冲推覆、断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三角带和不整合等构造的发育与构造事件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主要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区域性隆升、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强烈挤压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快速抬升作用的影响。石炭系-下二叠统是本区一套分布广泛的中等丰度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而中下侏罗统较好丰度烃源岩则局限分布在西昆仑构造带山前地区,以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克孜勒苏群是近源快速沉积的冲积扇相岩屑砂岩储层,结构和成分成熟度均很低,现今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A期,以原生孔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克孜勒苏群砂岩与上覆区域性分布的阿尔塔什组膏岩构成了山前地区优质的储盖组合,于晚侏罗世末期和上新世发生两期油气聚集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的整体隆升事件使得本区烃源岩的埋藏热演化程度降低,生烃能力得以保存;而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强烈构造抬升事件使得烃源岩快速埋藏生烃、高角度逆冲断裂输导、断裂转折背斜聚集等作用相互综合,促使油气聚集成藏,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中新世晚期至今的快速抬升事件使得上述油气聚集作用加强,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点。

李睿宁[3](2018)在《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LK地区位于塔西南柯克亚构造带,北接叶城凹陷,属昆仑山前第二排构造带。该地区是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在塔西南山前带重点勘探区块。WLK构造带整体构造形态相对统一和简单,从浅至深呈单一背斜,构造形成于早喜山时期。该地区资源量丰富,油气富集,但埋藏较深,非均质性较强。前期储层预测和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该地区同一构造背斜上不同部分钻井产油效果显着不同,表明卡拉塔尔组的油气关系异常复杂,在勘探区带优选方面尚有待提高。因此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研究是加快本区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本论文主要以塔西南WLK地区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种方法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利用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对卡拉塔尔组储层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应用相干、叠后AFE裂缝检测手段、FRS分方位叠加裂缝预测技术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内裂缝分布范围、方位及发育程度。卡拉塔尔组在构造主体和南北两翼形成东南向的3个裂缝条带展布,滩体内裂缝发育,相关性较好,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同时采用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实际应用效果,相控统计学反演效果更好,精度更高,且在横向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其反演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研究区储层特征,实现了精细储层预测。并综合地震属性特征、裂缝发育特征、沉积相、AVO油气检测等信息最终划分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分布区带,为下一步研究区的井位部署和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胡健,王铁冠,陈建平,崔景伟,张斌,师生宝,王晓梅[4](2015)在《塔西南坳陷周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文中研究指明塔西南坳陷及其周缘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和新的储量增长点。伴随近年该区油气勘探活动中重要井位的突破,油气勘探显示十分明显的增长前景,成为重要的勘探和研究焦点。选取塔西南地区巴什托—亚松迪油气田、柯克亚油气田、喀什凹陷和玉北地区共32件原油和油砂进行原油族组成、原油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分析,厘定塔西南原油和油苗样品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对原油进行精细划分并族群,揭示原油的成因类型。研究认为:塔西南麦盖提周缘地区识别出巴什托原油族群、柯克亚原油族群、克拉托原油族群和玉北原油族群。琼002井、琼003井、群5井、群7井等属巴什托原油族群,BT4井、曲1井和琼003井位于色力布亚断裂逆冲断裂带下盘,可能受深部寒武系等烃源层烃源贡献的影响,地球化学特征与巴什托主体原油显示差异性,但仍属于巴什托族群,BT2井分子地化特征与巴什托主体原油具明显差异,其位于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盘,可能为寒武系烃源贡献。巴什托原油与LN46井和TZ30井所采集的典型台盆区奥陶系烃源岩具可对比性,可能存在石炭系烃源岩的贡献,为混源油气藏;饱和烃气相色谱显示其为至少2期充注。柯东1井属柯克亚原油族群,油-源对比显示,柯克亚原油与侏罗系烃源岩具良好对比性。喀什凹陷原油与油砂存在差异,原油来自中下侏罗统康苏组和杨叶组烃源岩具可比性,克拉托油砂与下石炭统烃源岩可比。玉北地区的YB1井和YB1-2X井与巴什托原油族群地化特征具有可比性。丰富的油气显示与多套烃源层的复杂成因关系揭示塔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吴健,胡向阳,郑香伟,舒克栋,吴一雄[5](2015)在《北部湾盆地凝析油气藏综合识别方法》文中认为北部湾盆地存在凝析气、挥发油、常规油以及大量过渡类型的流体,烃类组分复杂,测井响应特征相似,给凝析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测试、取样和投产分析结果为依据,利用原油密度和气油比等参数对流体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四孔隙度差比值和纵横波速度比等方法对凝析油气进行识别,并指出由于海上油田种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广泛应用的现实问题。为此,分析北部湾盆地凝析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运移模式,对具有不同原油性质的生油洼陷及其油气运移区域进行分类,利用气测组分比值和改进的三角形图版,来建立区域流体性质判别的定量解释标准,判别结果通过测压点回归、井下取样、测试或PVT流体分析可得到有效验证。实际应用表明,利用上述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相互印证,能够有效识别凝析油气层,目前该方法已在南海西部海域各区域推广应用。

王强,彭平安,曾建,邹艳荣,于赤灵,张宝收,肖中尧[6](2014)在《叶城凹陷柯东1井凝析油及柯克亚原油的油源分析》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拥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为石炭系卡拉乌依组、二叠系棋盘组与普司格组2-3段、侏罗系煤系地层与叶尔羌群等,这些烃源岩都可能是柯东1井凝析油和柯克亚第三系原油的母源。在这一地区,油源一直是一个很具争议性的问题。选取了叶城凹陷克里阳构造带柯东1井2个凝析油、柯克亚构造带7个第三系原油,以及叶城凹陷各烃源岩层具有代表性的17个烃源岩样品,对其生物标志物及正构烷烃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等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分析。油油对比揭示,柯东1井原油与柯克亚第三系原油在正构烷烃组分、成熟度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显示同源的特征。油源对比显示,普司格组2-3段下部是这些原油的源岩。这一烃源岩层具有与柯克亚地区原油一致的成熟度和相似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即高含量的重排藿烷、Ts和C27–C29重排甾烷等,而其他烃源岩层则不具备这类特征。较高成熟阶段形成的原油,解释了普司格组2-3段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与柯东1井等原油在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上具有2‰3‰的差别。

张亮,曾昌民,朱礼春,冯晓军,陈才[7](2014)在《叶城凹陷固满构造带中新统凝析气成藏条件探讨》文中认为固满构造带目的层系为新近系中新统,上世纪80年代按照构造类圈闭的思路并无突破,之后油气勘探进展缓慢,近年来通过重新地震处理,认为构造类圈闭在该区并不发育。通过油气源、沉积体系和构造背景分析,该区中新统具备岩性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的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深刻剖析成藏主控因素,首先对地表油苗的来源分析,认为固满构造带主力烃源岩为二叠系泥岩,油气源充足,其次储集层为中新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中低孔、中低渗透率,盖层为与储层交互沉积的泥岩、砂质泥岩。圈闭类型为构造上倾背景下的岩性圈闭。当沟通油源的断裂与上倾砂体组成立体疏导体系时,便会形成岩性凝析气藏,具有可观的勘探潜力,是目前塔西南自柯克亚气田发现以来针对中新统目的层较现实的勘探接替区。

王海芳,杨辉廷,陈培元,杨新涛,刘新辉[8](2014)在《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凝析气田异常高压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异常地层压力既是油气运聚的重要动力来源,又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凝析气田新近系西河甫组西八段至古近系卡拉塔尔组油气藏表现出异常高压特征,超高的异常压力为该带油气勘探造成很大制约。从柯克亚凝析气田异常压力特征着手,对异常高压成因进行研究,认为源岩成烃及欠压实作用不是造成该地区超压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超压主要是由侧向构造挤压、构造形变和推覆体加载等构造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其中,构造挤压是最主要因素。

莫午零,林潼,张英,易士威,王东良,张亮[9](2013)在《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西昆仑山前主要发育下石炭统和什拉甫组、下二叠统普司格组和中侏罗统杨叶组3套烃源岩。通过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烃源岩特征、油气特征和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分析,指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类型较好的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有部分侏罗系和石炭系天然气混入。从柯东1井和柯克亚含油气构造的构造演化、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演化史出发,分析了成藏演化过程,总结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模式,得出其成藏可分为4个阶段:原油初始充注时期、主充油时期、主充气时期和油气调整时期。搞清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为该区甩开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提供重要依据。

孟苗苗[10](2013)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文中提出长期的勘探开发显示塔西南坳陷有着非常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然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和储层的石炭—二叠系,从而限制了整个塔西南坳陷的勘探进度。论文以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样品测试分析、地震解释等对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塔西南坳陷的下一步勘探方向。(1)解决了山前带和坳陷内地层命名系统不一致的问题,在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的沉积演化有继承性,层序1和层序3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模式,层序2和层序4发育海陆交互相混合沉积模式,层序5发育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沉积演化体现旋回性特点,表现出一个有海侵—海退—海侵—海退—海水完全退去的一个过程。(2)层序2和层序4烃源岩发育,分布广,石炭系厚度中心在在昆仑山前,至二叠系沿昆仑山前向南迁移。沉积环境控制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优质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海退后期的混积海岸、半咸水湖泊沉积环境。(3)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层有关的储层有石炭—二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盖层有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上白垩统—古近系膏岩和古近系泥页岩等;发育7套有利的储盖组合。(4)圈闭十分发育,主要的圈闭类型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不同的地区圈闭类型也不同。塔西南坳陷的运移通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不整合面三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运移通道组合。(5)通过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具有勘探前景的构造带依次有甫沙—固满构造带、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和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并进一步分析了各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要素和勘探目的层,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二、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及富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3.2 塔西南地区油气地质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油气勘探历程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3.1.1 烃源岩特征
        3.1.2 烃源岩综合评价
    3.2 储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
    3.4 储盖组合特征
    3.5 油气田(藏)特征
第4章 塔西南坳陷盆地模拟
    4.1 本次盆地模拟采用的技术方法
        4.1.1 地史模拟方法
        4.1.2 热史模拟方法
        4.1.3 生排烃史模拟方法
    4.2 塔西南坳陷盆地模拟关键参数
        4.2.1 Ro-深度关系曲线
        4.2.2 有机碳恢复系数
        4.2.3 产烃率参数
        4.2.4 孔隙度-深度关系式
        4.2.5 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量
        4.2.6 有效烃源岩的确定
        4.2.7 其它关键参数
    4.3 塔西南坳陷盆地模拟方案与过程
        4.3.1 盆地模拟方案
        4.3.2 模拟计算过程
    4.4 塔西南坳陷盆地模拟结果
        4.4.1 地、热史模拟结果
        4.4.2 生排烃量与生烃高峰期
        4.4.3 生烃中心与平面运聚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5.1 复杂剖面油气运聚模拟技术
    5.2 塔西南坳陷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模拟
        5.2.1 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模拟方案
        5.2.2 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模拟过程
    5.3 塔西南坳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重建
        5.3.1 A-A’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5.3.2 B-B’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5.3.3 C-C’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5.3.4 D-D’关键剖面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气富集特征与有利区带
    6.1 油气资源潜力
    6.2 油气成藏匹配条件
        6.2.1 山前带
        6.2.2 斜坡区
    6.3 油气富集特征
        6.3.1 山前冲断带、斜坡区上近源分布富集
        6.3.2 有效油源断裂、区域不整合控制富集
        6.3.3 优质储盖组合及稳定配套圈闭中富集
        6.3.4 构造背景下多期成藏、晚期调整富集
    6.4 有利勘探区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
        1.2.2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现状
        1.2.3 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1.2.4 塔西南坳陷构造与油气地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沉积地层
        2.2.1 古生代地层
        2.2.2 中生代地层
        2.2.3 新生代地层
    2.3 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
    3.1 褶皱特征
    3.2 断裂特征
        3.2.1 逆冲推覆构造
        3.2.2 断裂转折褶皱
        3.2.3 双重构造
        3.2.4 三角带构造
    3.3 不整合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新生代构造事件期次及其响应
    4.1 甫沙-克里阳地区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4.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简介
        4.1.2 样品采集与测试过程
        4.1.3 测试结果分析
        4.1.4 热演化历史模拟
    4.2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地质响应
        4.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
        4.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
        4.2.3 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
        4.2.4 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
        4.2.5 中新世晚期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历史
    5.1 平衡剖面简介
    5.2 平衡剖面的编制
        5.2.1 选取地质剖面
        5.2.2 编制过程
    5.3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要素
    6.1 烃源岩特征
        6.1.1 烃源岩厚度
        6.1.2 有机质丰度
        6.1.3 有机质类型
        6.1.4 有机质成熟度
    6.2 储集层特征
        6.2.1 沉积相与厚度特征
        6.2.2 岩石学特征
        6.2.3 孔喉特征
        6.2.4 孔隙类型
        6.2.5 成岩作用
        6.2.6 孔隙演化
    6.3 盖层特征
        6.3.1 厚度特征
        6.3.2 岩性特征
    6.4 储盖组合特征
    6.5 圈闭特征
    6.6 输导体系特征
    6.7 流体包裹体特征
        6.7.1 岩相学特征
        6.7.2 均一温度特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7.1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7.1.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影响
        7.1.2 构造演化对储集层的影响
        7.1.3 构造演化对盖层的影响
        7.1.4 构造演化对圈闭的影响
        7.1.5 构造演化对输导体系的影响
        7.1.6 构造演化对成藏时间的影响
    7.2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7.2.1 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剖析
        7.2.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储层地震预测研究现状
        1.2.3 裂缝预测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简况
        2.1.1 工区位置
        2.1.2 地震勘探简况
    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构造特征分析
第3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3.1 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空间类型
        3.2.1 孔隙
        3.2.2 裂缝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成藏条件分析
第4章 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4.1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4.2 沉积相及古地貌分析
    4.3 裂缝预测技术及应用
        4.3.1 叠后裂缝检测
        4.3.2 叠前裂缝预测
    4.4 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4.4.1 叠后波阻抗反演
        4.4.2 相控统计学反演
        4.4.3 孔隙度反演
        4.4.4 储层厚度分布
        4.4.5 储层预测应用效果分析
    4.5 油气检测
        4.5.1 AVO流体检测方法原理
        4.5.2 AVO流体检测效果
    4.6 研究区储层有利带预测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塔西南坳陷周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样品与实验方法
    2.1样品分布
    2.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原油物性
    3.2原油族组成
    3.3饱和烃组成特征
        3.3.1烷烃类
        3.3.2植烷系列
        3.3.3甾烷类
        3.3.4萜烷类
    3.4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
    3.5原油及馏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结论

(5)北部湾盆地凝析油气藏综合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区域背景和凝析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2北部湾盆地凝析油气藏的特征
3凝析油气藏的综合识别方法
    3.1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凝析油气层
        3.1.1探井中凝析油气层的识别和验证
        3.1.2开发井中凝析油气层的识别
    3.2利用气测资料识别凝析油气层
4结论

(6)叶城凹陷柯东1井凝析油及柯克亚原油的油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与实验
    1.1 样品
    1.2 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柯东1井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油-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2.3 油-源对比
3 结论

(7)叶城凹陷固满构造带中新统凝析气成藏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油气地质条件
    2.1 气源充足
    2.2 储层厚度大, 储盖组合良好
    2.3 断-砂输导体系
3 圈闭类型单一
4 成藏模式探讨
5 结论

(9)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1.1 构造特征
    1.2 烃源岩特征
    1.3 储盖组合特征
2 油气来源分析
    2.1 原油来源分析
    2.2 天然气来源分析
3 油气成藏期次
4 油气成藏模式
    4.1 构造变形特征
    4.2 成藏演化模式
5 结论

(10)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微量元素分析恢复古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2 塔西南坳陷油源研究现状
        1.2.3 塔西南坳陷地质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演化特征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1.3 构造样式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
    3.1 层序地层格架
    3.2 沉积环境恢复
        3.2.1 分析原理
        3.2.2 分析结果
        3.2.3 沉积环境分析
    3.3 沉积演化
    3.4 沉积模式
第4章 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
    4.1 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4.1.1 油源对比
        4.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3 烃源岩分布特征
        4.1.4 热演化史
        4.1.5 沉积环境与烃源岩
    4.2 储盖特征
        4.2.1 储层
        4.2.2 盖层
        4.2.3 生储盖组合
    4.3 圈闭特征
    4.4 运移通道
第5章 勘探前景预测
    5.1 油气成藏模式
    5.2 有利勘探区域
        5.2.1 甫沙—固满构造带
        5.2.2 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
        5.2.3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

四、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及富集特征[D]. 张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廖晓. 西北大学, 2018(01)
  • [3]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D]. 李睿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4]塔西南坳陷周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J]. 胡健,王铁冠,陈建平,崔景伟,张斌,师生宝,王晓梅. 石油学报, 2015(10)
  • [5]北部湾盆地凝析油气藏综合识别方法[J]. 吴健,胡向阳,郑香伟,舒克栋,吴一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3)
  • [6]叶城凹陷柯东1井凝析油及柯克亚原油的油源分析[J]. 王强,彭平安,曾建,邹艳荣,于赤灵,张宝收,肖中尧. 地球化学, 2014(05)
  • [7]叶城凹陷固满构造带中新统凝析气成藏条件探讨[J]. 张亮,曾昌民,朱礼春,冯晓军,陈才.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4(02)
  • [8]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凝析气田异常高压成因分析[J]. 王海芳,杨辉廷,陈培元,杨新涛,刘新辉. 新疆地质, 2014(02)
  • [9]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 莫午零,林潼,张英,易士威,王东良,张亮.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4)
  • [10]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D]. 孟苗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标签:;  ;  ;  ;  ;  

科克雅凝析油藏油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