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区昆虫翅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泰安地区昆虫翅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一、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任彦菲,伍开亮,宫殿印,黄志宏[1](2017)在《福建厦门地区蚜虫病原真菌调查及其发生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4年至2015年对厦门地区蚜虫虫霉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鉴定出6种虫霉目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新蚜虫疠霉和普朗肯虫霉是春季蔬菜蚜虫种群中发生、流行的最重要病原真菌,夏季未观察到虫霉的发生。

李巍巍[2](2013)在《泰安茶园天敌资源调查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园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一方面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反而使得害虫的防治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使得农残超标,限制了茶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物的方式防治害虫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而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来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为实现泰安茶园的生态防控,本试验调查泰安茶园的天敌资源情况并对茶园中的天敌资源进行研究。试验选择泰安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茶园——泰山女儿茶有机茶生产基地(泰山茶苑),定点定期调查茶园各种天敌资源,通过鉴定获得泰安茶园天敌资源名录,总结主要天敌资源的发生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跟踪调查,共发现茶园天敌资源99种,其中,捕食性昆虫天敌12种,分属5目7科;寄生性天敌38种,涉及8科;蜘蛛13科40种;虫生真菌9种。2.在茶园蜘蛛资源调查方面,自2010年5月2012年2月共调查收集蜘蛛资源24批,共计1815头,分属13科40种,已鉴定29种。其中遂宁獾蛛Trochosa suiningensis、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泰山隙蛛Coelotes taishanensis和黄栉足蛛Anahita fauna为茶园优势种。通过种群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种群的年变化动态、盛发期均不相同。其中数量最多的星豹蛛在4、7、11月出现三次盛发期,遂宁獾蛛在8月下旬出现盛发期,黄栉足蛛7月上旬出现全年最高峰,9月下旬和3月下旬出现2个次高峰,泰山隙蛛的盛发期出现在9月上旬。3.在茶园寄生蜂资源调查方面,自2010年5月2011年4月,共调查收集寄生蜂资源17批,计947头,分属8科38种。包括细蜂科Serph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茧蜂科Braconidae、缨小蜂科Mymaridae、蚜茧蜂科Aphidiidae、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肿腿蜂科Bethylidae。对寄生蜂个体数进行年变化动态分析发现:泰山茶园一年中均有寄生蜂发生,一年中,寄生蜂共有两次盛发期,第一次为6、7月,第二次发生在9月10月份。4.在采集的4批茶园土样中,共鉴定获得虫生真菌9种,均为半知菌纲,分为3属,其中白僵菌属3种,绿僵菌属2种,拟青霉属4种。9种真菌对茶蚜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5.在调查中另采集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12种,分属5目7科,其中中华广肩步甲Calosoma maderae chinense Kirby、艳大步甲Carabus lafossei coeles Stew、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等资源数量大,而且发生期长,对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害虫种群的消长具有重要的自然调节作用。

贾春生[3](2011)在《采自家蝇成虫的尖突巴科霉形态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描述采自家蝇成虫的尖突巴科霉形态特征,为控制家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醋酸地衣红染色法观察尖突巴科霉的形态,分别显微测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假根直径,并摄影。结果室内保湿培养12h后,从家蝇成虫尸体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节间膜长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尖突巴科霉初生分生孢子球形,单囊壁,多核,>13个,(36.2±2.0)μm×(29.3±2.5)μm〔(31.9~45.6)μm×(23.9~40.3)μm〕,L/D为1.2±0.1(1.1~1.5);次生分生孢子形似初生分生孢子,但略小(27.8±1.9)μm×(24.1±1.5)μm〔(23.9~31.8)μm×(19.3~26.2)μm〕,L/D为1.2±0.1(1.0~1.4)。分生孢子梗棒状,不分枝,Φ(14.2±1.5)μm(11.8~18.6μm)。假根单菌丝状,端部分化为盘状固着器。假囊状体和休眠孢子未见。结论国内未见尖突巴科霉感染家蝇的报道,该菌对家蝇可能具有控制潜力。

贾春生[4](2011)在《虫霉属一中国新记录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国广东省感染家蝇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进行鉴定。[方法]醋酸地衣红染色法观察Entomophthora ferdinandi的形态,分别显微测量分生孢子和细胞核直径,并摄影。[结果]被感染的家蝇头朝上,以足和喙固着于植株的上部,双翅向背侧上方张开。这种真菌的初生分生孢子平均为(24.1±2.0)μm×(19.8±1.5)μm,平均有(10.2±1.4)(8~12)个细胞核,细胞核直径为(3.3±0.7)μm。该真菌被鉴定为E.ferdinandii Keller。[结论]这是该种在亚洲首次报道,也是中国新记录。

贾春生[5](2010)在《广东省发现小菜蛾根虫瘟霉》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的重要病原真菌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在中国广东省首次被发现,该菌可引起西洋菜田中的小菜蛾种群流行病,寄生率达30%。描述了小菜蛾感染根虫瘟霉的症状及该菌的形态特征。

陈名君[6](2008)在《不同森林生态系虫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虫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和生态位测度以及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首次对三种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虫生真菌分布特点、生态位各项指标及资源竞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3种森林生态系统中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比较分析了各森林生态系统中球孢白僵菌的遗传特点。调查发现:皖东琅琊山虫生真菌资源丰富,共确认分离得到672个菌株,分属于4科9属20种,其中以球孢白僵菌最多,占菌株总数的比例高达92.7%。发现虫草属一新变种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其无性型为被毛孢一新种。该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E)均在温湿度较低的季节较大,而在高温高湿季节较小;6~8月的均匀度显着地低于其他月份,但多样性指数普遍较小,最高仅为1.9505。同时研究了3种优势虫生真菌各项生态位指标,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的营养、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而粉棒束孢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环链棒束孢与粉棒束孢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球孢白僵菌和环链棒束孢之间时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最高达0.8957;球孢白僵菌与环链棒束孢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小。本文研究了大别山鹞落坪的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发现:该区虫生真菌资源非常丰富,共采集标本687个,约27种,隶属于4目4科11属,其中下垂虫草为最多。该区夏季虫生真菌丰度和多度均达到最高峰。研究发现该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以1100~1150m海拔最高,第一优势属—虫草属分布主要集中在1050~1200m范围内,以下垂虫草分布最为明显,而棒束孢属则分布广泛。生态位研究表明:鹞落坪球孢白僵菌的营养、时间、空间资源生态位宽度均为最大。其中下垂虫草与其他3种优势虫生真菌的营养重叠度最小,下垂虫草与粉棒束孢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粉棒束孢与细脚棒束孢的空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最大。4种虫生真菌的空间-时间二维生态位重叠度均不大,但依据不同公式获得的结果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仅下垂虫草与粉棒束孢的二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此外,还研究了皖南麻姑山林场马尾松人工纯林的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确认得到355个菌株,约14种,隶属于3科5属,均为常见种,其中以环链棒束孢的多度最大。6月菌种数最多,早春、晚秋、冬季虫生真菌丰度和多度都很低,总体来说,该林区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还研究了3种优势虫生真菌的生态位宽度,麻姑山林场内球孢白僵菌时间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研究生态位重叠度发现:环链棒束孢和粉棒束孢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大,而环链棒束孢和球孢白僵菌的时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结果与营养生态位重叠正好相反。3种虫生真菌二维生态位宽度依据不同的计算公式结果相同,球孢白僵菌的营养-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是3种虫生真菌中生存能力最强的;其次是粉棒束孢,而环链棒束孢的二维生态位最小,表明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琅琊山阔叶次生林497株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8个引物共得到9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率为95.56%。球孢白僵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采集地水平,H=0.2687,I=0.4181,以山谷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采集时间水平,H=0.2696,I=0.4193,以6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寄主水平,H=0.2652,I=0.4128,以鳞翅目多样性指数最高)。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不同采集地居群,Gst=0.0198,Nm=24.7810;不同采集时间居群,Gst=0.2634,Nm=1.3980;不同寄主居群,Gst=0.0800,Nm=5.7473)。不同采集地种群遗传距离很小,溪旁与山坡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52;鞘翅目和鳞翅目之间遗传距离也很小,仅为0.0059;不同采集时间种群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其中9月与11月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253。可见该实验地球孢白僵菌具有很高的多态位点比率,较强适应环境能力。对鹞落坪天然阔叶林的35株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8个引物共得到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率为92.75%。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89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16,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81,基因流Nm=1.0718,其中7月和10月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43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87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50,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80,基因流Nm=1.7935,其中海拔900m和1000~1050m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86。结果表明: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球孢白僵菌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遗传变异稍大,种群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对麻姑山马尾松人工纯林的11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7个引物共得到58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率为93.10%。不同采集时间种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55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825,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269,基因流Nm=1.7037,其中5月和7月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408;不同寄主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62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884,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965,基因流Nm=2.0441,其中鞘翅目和鳞翅目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163。根据基因流可知麻姑山球孢白僵菌居群内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大,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小。以上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状况对其中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球孢白僵菌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影响很大。地形复杂、雨水充足、郁闭度大的原始落叶阔叶林,其虫生真菌物种资源丰富,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也丰富;而人为干扰频繁、生态环境单一的马尾松人工纯林区不仅虫生真菌资源单调,而且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也单调;人为干扰较少的天然次生林居中。不同的森林生态系中球孢白僵菌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与其他虫生真菌生态位重叠度相对较小,可见球孢白僵菌适应森林环境能力最强,可以长期、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林区。

李伟,王红托,宣维健,盛承发[7](2008)在《泰安郊区小麦田蚜虫两类天敌发生与流行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对泰安郊区小麦田蚜虫病原真菌和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2年的调查,探讨了两类天敌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和生物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麦蚜真菌病的发生水平与温度和降雨量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蚜虫密度成极显着的负相关。寄生蜂的寄生率与温度成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蚜虫密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均成显着的负相关。定量地描述了感菌有翅蚜在整个真菌病发生期间所发挥的作用。

杨新军[8](2007)在《应用真菌防治斜纹夜蛾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索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综合防治新途径,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资源,本文研究了不同真菌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筛选出了一种对斜纹夜蛾高毒力的莱氏野村菌菌株Nr05,并进一步探讨了该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及影响因素,与非化学农药混用的增效作用,田间应用效果及菌株的培养性状和适宜其产孢的培养基配方。1不同菌种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应用布氏白僵菌、球孢白僵菌、玫烟色拟青霉、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5种真菌对斜纹夜蛾幼虫进行了毒力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对斜纹夜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但毒力差异显着,以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最高,采用1×108孢子·mL-1孢悬液接种斜纹夜蛾4龄幼虫,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62.05%,LT50为8.99d,显着高于其它受测菌株。2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均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孢子悬液浓度从5×106孢子·mL-1到5×108孢子·mL-1引起的校正死亡率范围为23.3%-98%。各龄幼虫的敏感性不一,2龄幼虫最敏感,LC50值为3.25×106孢子·mL-1,5龄幼虫的LC50值最高,为7.04×107孢子·mL-1,两者相差21.7倍。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在16℃~32℃下均能侵染斜纹夜蛾幼虫,以24℃-28℃为较适宜侵染的温度,其中24℃左右为最适宜温度。高于28℃侵染率下降,20℃以下低温天气,莱氏野村菌毒力减弱,但仍然有一定的致病力,只是侵染速度减慢,感病幼虫死亡高峰期推迟。不同寄主侵染试验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寄主专一性较强,对鳞翅目害虫比较敏感,其它昆虫未见感染发病。3莱氏野村菌与其它药剂混用效果将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分生孢子悬液分别与攻蛾、Bt和苦参碱混用,对斜纹夜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Nr05菌株和攻蛾混用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明显大于其它药剂与其混用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79.3%,比相同浓度的2种单剂增加13.7个百分点,而LT50为5.2d比相同浓度的攻蛾和Nr05菌株单剂分别减少1.1d和4.7d,二者混用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4莱氏野村菌的田间应用效果通过不同药剂的田间应用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田间斜纹夜蛾幼虫虫口基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以1×108孢子·mL-1的孢悬液接菌,药后7d防治效果为36.6%,药后14d防治效果达44.4%,防治效果低于化学农药乐斯本与生物农药攻蛾,高于布氏白僵菌Bjy01菌株的防效。施药后第8d,田间开始出现僵虫,截至第14d,累计僵虫率达25.4%。接菌后30d、60d和100d处理区均出现斜纹夜蛾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死亡的僵虫,表明该菌具有持续控制害虫虫口密度增长的作用。5菜氏野村菌适宜产孢的培养基配方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与产孢研究结果显示,Nr05菌株对营养要求高,在SDAY培养基上该菌不能正常生长,表现菌落直径增长缓慢,开始产孢时间长,产孢量小;在PPDA培养基上其虽能正常生长与产孢,但菌落生长速率与菌株产孢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白僵菌菌株。通过正交试验及组合培养基配方比较试验,筛选出了一种有利于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分生孢子产生的培养基配方,即葡萄糖10g/L、牛肉蛋白胨5g/L、酵母浸粉5g/L、麦芽糖10g/L和维生素VB10.02g/L。莱氏野村菌在该配方培养基上的产孢量达到4.26×108孢子/mL,显着高于PPDA及其他常用培养基。

许俊杰[9](2006)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及云南省土壤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文中提出土壤真菌系指以土壤作为活动场所完成其全部或部分生活史的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的基础,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半知菌种类最多,而暗色丝孢菌占半知菌中的大部分。中国气候多样,南北跨越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4个气候区,地形复杂多变,土壤类型多样,植被丰富,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本研究着重调查我国东南部六省(市)、香港、澳门特区及云南省土壤中的暗色丝孢真菌,以期充分发掘我国的真菌资源,并进一步丰富物种多样性。从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香港、澳门和云南等9省、市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共采集混合土样570多个,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平板法分离获得600余个菌株,鉴定出暗色丝孢真菌53属,113种,其中新种36个,新变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27个,未定名种2个,中国新记录属14个。每种均作详细的形态描述、地点分布(国内分省、直辖市到县级单位),并对属级、种级特征,以及相似属、种的区别进行了简要讨论。新种为36个:厚膜平脐蠕孢Bipolaris chlamydoseptata;瓶生布洛氏菌Bloxamia phialophora;亚热带头梗菌Cephaliophora subtropica;不规卷旋孢Cirrenalia irregularis;拟苍白弯孢Curvularia subpallescens;长孢心形孢Cordana longspora;球形矛束霉Doratomyces spherica、尖顶矛束霉D. fastigium、矩形矛束霉D. oblonga;卵形内多隔孢属Endophragmiella ovalia;多变粘束霉Graphium variablum、不规粘束霉Graphium irregularis;拟倒梨形腐殖霉Humicola subpyriformis、粉红汉氏孢Hansfordia pinkera、澳门汉氏孢H. macao;红褐小粘束霉Leptographium henna;顶孢乳孢Mammaria apicalospora;多变单格孢Monodictys variabilis、蒜头单格孢M. garlic、大孢单格孢M.macrospora和球形单格孢M. spherica;长孢漆斑霉Myrothecium longaspora;云南黑团孢Periconia yunnanesis;版纳瓶霉Phialophora banna;窄叶皮司霉Pithomyces angustifoliatis;具节侧多隔孢Pleurophragmium nodulum;拟腐殖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subhumicola、细基齿梗孢S. acutabasica、中国齿梗孢S. sinica、长孢齿梗孢S. longisporium、弯孢齿梗孢S. curvularia、卵形齿梗孢S. ovariform;广东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guangdongnensis;椭圆匍柄霉Stemphylium oblongum、温岭匍柄霉S. wenlingensis、长孢匍柄霉S. longosporium。

张海英[10](2005)在《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虫霉菌资源的调查,筛选出了一种对桃蚜侵染力较高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 1. 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兰州,榆中,天祝,永靖等7 个地区虫霉资源的调查研究,共整理出8 种虫霉目真菌,分别隶属于3 科5 属,其中2 种对蚜虫侵染力强,3 种侵染二点叶螨,对它们的鉴别特征、寄主、产地及分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通过利用8 种虫霉目真菌对蚜虫生物测定的研究,获得了对桃蚜毒力较强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在孢子剂量为80.06×103 个孢子/mm2 下蚜虫的死亡率是40.32%),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根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湿度组合为温度20℃、湿度100%,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0℃。酸碱度对该菌株有一定的影响,分生孢子萌发的pH 值范围是7.0~10.0,较适应碱性环境,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酸碱度范围为7.0~9.0,紫外线对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此外,该菌株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明暗交替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3.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根虫瘟霉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接种,根虫瘟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并且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0-24h 后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寄主体内,大约在36h 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原生质体的形式进行繁殖,之后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4.采用“孢子浴”方法测定了根虫瘟霉菌株Zryzh 对1~2 龄若蚜的毒力(20℃,12L/12D)。桃蚜在第3d 至第5d 达到死亡高峰,最终累计死亡率为16.19%~82.69%,因剂量而异。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的模拟分析,测得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第3 日到第6 日的LD50分别为263.03、128.82、91.20、75.86 个孢子/mm2,结果表明该根虫瘟霉株具有良好的杀蚜特性。5.研究了根虫瘟霉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为在虫霉菌流行期间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采用测量菌落直径法和培养皿计数法,研究了23 种农药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对根虫瘟霉的生长和产孢影响较大,杀虫剂和除草剂对根虫瘟霉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因不同的品种而有差异。10 种杀虫剂中,有5 种杀虫剂的抑菌率达到60%以上,其中溴氰菊酯和啶虫脒2 种药剂的抑菌率较低;敌敌畏对该菌产孢量的影响最大,啶虫脒影响最小。6 种杀菌剂中,除普力克外,其余5 种杀菌剂对该菌均有强烈的抑制性。7 种除草剂中盖草能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最高为79.84%,抑菌率最低的是巨星为14.25%;通过产孢量的测定,巨星处理的平板菌落,产孢量最大为14.27×103 个孢子/mm2,而其它药剂处理的平板产孢量都较低。

二、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厦门地区蚜虫病原真菌调查及其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
    1.2 有翅蚜空中诱捕
    1.3 蚜虫种类鉴定
    1.4 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霉种类和寄主
    2.2 田间蚜虫虫霉的发生和流行
3 讨论

(2)泰安茶园天敌资源调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茶园天敌资源种类
        1.1.1 茶园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
        1.1.2 茶园蜘蛛资源
        1.1.3 茶园寄生性天敌资源
        1.1.4 茶园病原微生物资源
    1.2 茶园天敌资源种群动态
    1.3 茶园天敌和害虫种群关系
    1.4 天敌功能研究进展
        1.4.1 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1.4.2 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的寄生效应研究
        1.4.3 虫生真菌对害虫的致病力研究
    1.5 生物多样性对天敌种群的影响
    1.6 天敌资源保护研究
    1.7 天敌资源利用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1.8.1 目的意义
        1.8.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茶园情况
    2.2 调查方法
        2.2.1 黄盘法
        2.2.2 陷阱法
        2.2.3 网拍法
        2.2.4 土壤采集法
    2.3 鉴定方法
        2.3.1 蜘蛛鉴定方法
        2.3.2 寄生蜂鉴定方法
        2.3.3 虫生真菌鉴定方法
    2.4 种群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泰安茶园蜘蛛资源种类及种群动态变化
        3.1.1 泰安茶园蜘蛛资源种类
        3.1.2 泰安茶园蜘蛛科、种及个体数比较
        3.1.3 泰安茶园蜘蛛优势种的年变化动态
        3.1.4 泰安茶园蜘蛛数量年变化动态
    3.2 泰安茶园寄生蜂资源及其种群变化动态
        3.2.1 泰安茶园寄生蜂资源种类
        3.2.2 泰安茶园寄生蜂科、种及个体数比较
        3.2.3 泰安茶园寄生蜂数量年变化动态
    3.3 泰安茶园虫生真菌资源研究
    3.4 泰安茶园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
4 讨论
    4.1 泰安茶园蜘蛛资源
    4.2 泰安茶园寄生蜂资源
    4.3 泰安茶园虫生真菌资源
    4.4 茶园天敌资源利用与保护
    4.5 本研究不足之处
    4.6 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采自家蝇成虫的尖突巴科霉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家蝇的感染症状
    2.2 昆虫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定
3 讨论

(4)虫霉属一中国新记录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蝇感染症状
    2.2 Entomophthora ferdinandi形态特征及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5)广东省发现小菜蛾根虫瘟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根虫瘟霉的形态结构观察
    1.2 根虫瘟霉在小菜蛾种群中的发生调查
2 结果和分析
    2.1 小菜蛾感染根虫瘟霉的症状
    2.2 小菜蛾根虫瘟霉的形态结构
    2.3 根虫瘟霉在小菜蛾各发育阶段的寄生分布
    2.4 根虫瘟霉在小菜蛾幼虫各龄期的寄生分布
3 讨论

(6)不同森林生态系虫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虫生真菌研究概述
    第二节 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1 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意义
        2 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生态位研究及测度
        1 生态位研究的意义
        2 生态位测度
        2.1 生态位宽度
        2.2 生态位重叠
    第四节 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 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2 分子标记方法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琅琊山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主要虫生真菌生态位宽度与资源竞争的分析
    第一节 琅琊山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及其来源
        2.1.2 培养基
        2.1.2.1 菌株分离、纯化培养基
        2.1.2.2 菌株培养、鉴定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采集方法
        2.2.3 菌株分离纯化
        2.2.4 菌种鉴定
        2.2.4.1 半知菌类的鉴定
        2.2.4.2 虫霉目真菌的鉴定
        2.2.4.3 虫草类真菌的鉴定
        2.2.5 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2.2.5.1 丰度、多度和相对多度
        2.2.5.2 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
        2.2.5.3 均匀度
        2.2.5.4 优势度
        2.2.6 虫生真菌标本采集、分离、鉴定的流程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琅琊山虫生真菌调查结果
        3.2 琅琊山虫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及主要寄主
        3.3 不同月份虫生真菌的分布及其多样性
        3.4 白僵菌和拟青霉的季节变化
        4 讨论
    第二节 琅琊山3种主要虫生真菌生态位与资源竞争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 方法
        1.2.1 生态位宽度
        1.2.2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1.2.3 生态位重叠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空间、时间生态位宽度分析
        2.1.1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不同寄主)生态位宽度分析
        2.1.2 三种虫生真菌时间(不同采集季节)生态位宽度分析
        2.1.3 三种虫生真菌空间(不同采集地)生态位宽度分析
        2.2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空间、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1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2 三种虫生真菌时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3 三种虫生真菌空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3 三种虫生真菌空间-时间二维生态位宽度分析
        2.4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琅琊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第一节 琅琊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及其季节变化
        1 琅琊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2 球孢白僵菌季节变化
    第二节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琅琊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器材及试剂
        1.2 方法
        1.2.1 菌丝体制备
        1.2.2 主要试剂与配方
        1.2.3 DNA的提取与纯化
        1.2.4 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1.2.5 引物的筛选
        1.2.6 ISSR扩增条件及PCR扩增程序
        1.2.7 ISSR扩增产物的检测
        1.2.8 ISSR电泳图谱统计与分析
        1.2.8.1 数据统计方法
        1.2.8.2 统计分析
        1.2.8.2.1 多态位点百分率
        1.2.8.2.2 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
        1.2.8.2.3 杂和度
        1.2.8.2.4 实际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1.2.8.2.5 遗传分化系数
        1.2.8.2.6 群体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1.2.9 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流程图
        2 实验结果
        2.1 ISSR扩增引物的筛选
        2.2 ISSR-PCR扩增
        2.3 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位点分析
        2.3.1 不同采集时间多态位点分析
        2.3.2 不同寄主菌株的多态位点分析
        2.3.3 不同采集地菌株的多态位点分析
        2.4 球孢白僵菌种群内的遗传结构
        2.4.1 不同采集地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2 不同季节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3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5 球孢白僵菌种群不同居群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2.5.1 按不同采集地划分
        2.5.2 按不同寄主为居群划分
        2.5.3 按不同采集时间为居群划分
        2.6 所有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鹞落坪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分布及4种主要虫生真菌生态位与资源竞争分析
    第一节 鹞落坪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生态分布的研究
        1 引言
        2 鹞落坪自然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样地的设置和取样方法
        3.2.2 调查方法
        3.2.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虫生真菌的群落结构
        4.2 虫生真菌科书的统计分析
        4.3 垂直分布规律
        4.4 季节分布规律
        5 讨论
    第二节 鹞落坪4种主要虫生真菌生态位与资源竞争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虫生真菌营养、空间、时间生态位宽度分析
        2.1.1 四种虫生真菌营养(不同寄主)生态位宽度分析
        2.1.2 四种虫生真菌时间(不同采集季节)生态位宽度分析
        2.1.3 四种虫生真菌空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位宽度分析
        2.2 四种虫生真菌营养、空间、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1 四种虫生真菌营养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2 四种虫生真菌时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3 四种虫生真菌空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3 四种虫生真菌空间-时间二维生态位宽度分析
        2.4 四种虫生真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鹞落坪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第一节 鹞落坪球孢白僵菌季节及海拔分布特点
        1 球孢白僵菌不同季节分布特点
        2 球孢白僵菌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特点
    第二节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鹞落坪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器材及试剂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ISSR扩增引物的筛选
        2.2 ISSR-PCR扩增
        2.3 鹞落坪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不同采集时间多态位点分析
        2.3.2 不同海拔菌株的多态位点分析
        2.4 球孢白僵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2.4.1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1.1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变异
        2.4.1.2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分化分析
        2.4.1.3 不同季节球孢白僵菌的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2.4.2 不同海拔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2.1 不同海拔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变异
        2.4.2.2 不同海拔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分化分析
        2.4.2.3 不同海拔球孢白僵菌的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2.5 所有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麻姑山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分布及生态位测度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及麻姑山自然概况
        1 引言
        2 自然概况
    第二节 麻姑山林场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地的设置和取样方法
        1.2.2 调查方法
        1.2.3 菌种分离纯化
        1.2.4 菌种鉴定
        1.2.5 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生真菌的群落结构
        2.2 虫生真菌科属的统计分析
        2.3 虫生真菌季节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三节 麻姑山三种主要虫生真菌生态位与资源竞争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虫生真菌与营养、时间生态位宽度分析
        2.1.1 三种虫生真菌与营养(寄主)生态位宽度分析
        2.1.2 三种虫生真菌与时间资源生态位宽度分析
        2.2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与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1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2.2 三种虫生真菌时间资源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2.3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宽度分析
        2.4 三种虫生真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重叠度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麻姑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第一节 麻姑山球孢白僵菌季节分布
    第二节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麻姑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器材及试剂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ISSR扩增引物的筛选
        2.2 ISSR-PCR扩增
        2.3 麻姑山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不同采集时间多态位点分析
        2.3.2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的多态位点分析
        2.4 球孢白僵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2.4.1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1.1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变异
        2.4.1.2 不同月份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分化分析
        2.4.1.3 不同季节球孢白僵菌的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2.4.2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结构
        2.4.2.1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变异
        2.4.2.2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分化分析
        2.4.2.3 不同寄主球孢白僵菌的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2.5 所有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应用真菌防治斜纹夜蛾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防治斜纹夜蛾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2.3.2 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及影响因子
        2.3.3 莱氏野村菌与其它药剂混用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2.3.4 莱氏野村菌的田间应用试验
        2.3.5 莱氏野村菌培养性状及固体产孢培养基配方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治斜纹夜蛾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3.1.1 不同真菌种类的筛选
        3.1.2 不同菌种及菌株的第二次筛选
    3.2 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及影响因子
        3.2.1 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3.2.2 温度对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3.2.3 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的寄主范围测定
    3.3 莱氏野村菌与其它药剂混用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3.4 莱氏野村菌的田间应用效果
        3.4.1 室内观察试验结果
        3.4.2 田间应用效果
    3.5 莱氏野村菌的培养性状及产孢培养基配方
        3.5.1 莱氏野村菌培养性状
        3.5.1.1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3.5.1.2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速度及产孢量的影响
        3.5.2 莱氏野村菌产孢培养基配方
        3.5.2.1 正交试验结果
        3.5.2.2 因子水平的选择
        3.5.2.3 组合培养基配方筛选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作者简介

(9)中国东南部地区及云南省土壤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真菌的种类
    1.2 土壤真菌的主要分类群及研究现状
    1.3 土壤真菌生物学和生态学
        1.3.1 土壤真菌的生物学
        1.3.2 土壤真菌的生态学
        1.3.3 土壤真菌的演替及消长规律
    1.4 土壤的分散方法
    1.5 土壤真菌的分离方法
        1.5.1 分离方法
        1.5.2 培养基
    1.6 土壤真菌的计数方法
    1.7 真菌的提取
    1.8 真菌的纯化
    1.9 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检测
    1.10 现代分类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1.10.1 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
        1.10.2 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
        1.10.3 DNA 水平上的真菌分类学
    1.11 土壤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1.1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东南部地区及云南省土壤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来源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土样采集
        1.3.2 土壤真菌的分离
        1.3.3 简易促产孢方法
        1.3.4 分生孢子萌发及产孢方式观察
        1.3.5 描述鉴定
    2.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中包含的暗色丝孢菌分属检索表
        1. 链格孢属Alternaria
        1.1 链格孢A. alternata 图1
        2. 节菱孢属Arthrinium
        2.1 梨孢假壳菌节菱孢无性态 Arthrinium state of Apiospora Montagnei Sacc. 图2
        3.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3.1 澳大利亚平脐蠕孢B. australiensis 图3
        3.2 夏威夷平脐蠕孢B. hawaiiensis 图4
        3.3 厚膜平脐蠕孢B. chlamydoseptata图5
        4. 布洛氏菌属Bloxamia
        4.1 瓶生布洛菌Bloxamia phialophora 图6
        5. 头梗菌属Cephaliophora
        5.1 亚热带头梗菌C. subtropica 图7
        5.2 热带头梗菌C. tropica 图8
        5.3 不规头梗菌C. irregularis 图9
        6. 刺球菌属Chaetopsina
        6.1 肉桂色刺球菌C. fulva 图10
        7. 鞘孢属Chalara
        7.1 多脂长喙假壳菌的鞘孢无性态Chalara state of Ceratocystis adipose 图11
        7.2 甘薯长喙假壳菌的鞘孢无性态 Chalara state of Ceratocystis fimbriata 图12
        8. 卷旋孢属Cirrenalia
        8.1 不规卷旋孢C. irregularis 图13
        9. 枝孢属Cladosporium
        9.1 细极枝孢C. tenuissimum 图14
        9.2 未名枝孢Cladosporium. sp 图15
        10. 心形孢属Cordana
        10.1 长孢心形孢 C.longspora 图16
        11. 弯孢属Curvularia
        11.1 棒弯孢C. clavata 图17
        11.2 画眉草弯孢C. eragrostidis 图18
        11.3 新月弯孢C. lunata 图19
        11.4 塞纳加尔弯孢Curvularia senegalensis 图20
        11.5 拟苍白弯孢C. subpallescens 图21
        12. 指形孢属Dactylaria
        12.1 希金氏指形孢D. higginsii 图22
        13. 矛束霉属Doratomyces
        13.1 球形矛束霉D. spherica 图23
        13.2 小孢矛束霉D. microsporus 图24
        13.3 矮小矛束霉D. nanus 图25
        13.4 尖顶毛束霉D. fastigium 图26
        13.5 紫棕毛束霉 D. purpureofuscus 图27
        13.6 柱状毛束霉D. columnaris 变种图28
        13.7 矩形矛束霉D. oblonga 图29
        14. 黑棘瓶孢霉属 Echinobotryum
        14.1 黑棘瓶孢霉E. atrum 图30
        15. 疣瓶孢属Eladia
        15.1 囊状疣瓶孢E. saccula 图31
        16. 埃里格孢属Embellisia
        16.1 未命名埃里格孢E. sp 图32
        17. 内侧多隔孢属Endophragmiella
        17.1 隘缩内多格孢E. constricta 图33
        17.2 卵形内多隔孢 E. ovalia 图34
        18. 腐球菌属Epicoccum
        18.1 黑色腐球菌E. nigrum 图35
        19. 突脐蠕孢属 Exserohilum
        19.1 嘴突凸脐蠕孢E. rostratum 图36
        20. 小吉尔曼孢属Gilmaniella
        20.1 腐植小吉尔曼孢G. humicola 图37
        21. 粘鞭霉属 Gliomastix
        21.1 禾谷粘鞭霉G. cerealis 图38
        21.2 卢蠕尔粘鞭霉G. luzulae 图39
        22. 膝梗霉属 Gonytrichum
        22.1 巨枝膝梗孢霉G. macrocladum 图40
        23. 粘束孢属Graphium
        23.1 腐生粘束孢G. putredinis 图41
        23.2 迪拜粘束霉G. dubautiae 图42
        23.3 多变粘束孢G. variablum 图43
        23.4 拟青霉粘束孢G. penicillioides 图44
        23.5 不规粘束孢G. irregularis图45
        24. 汉氏孢属 Hansfordia
        24.1 粉红汉氏孢H. pinkera 图46
        24.2 澳门汉氏孢H. Macao 图47
        25. 单梗粘束孢 Haplographium
        25.1 暗色可乐晶杯菌的单梗粘束孢无性态 Haplographium state of Hyaloscypha dematiicol 图48
        26. 腐殖霉属Humicola
        26.1 棕黑腐殖霉 H. fuscoatra图49
        26.2 灰腐殖霉 H. grisea 图50
        26.3 拟梨形腐殖霉 H. subpyriformis 图51
        26.4 最小腐殖霉H. minima 图52
        27. 小丛孢属Idriella
        27.1 新月小丛孢Idriella lunata 图53
        28. 小粘束霉束Leptographium
        28.1 晦涩小粘束霉 L. reconditum 图54
        28.2 红褐小粘束霉 L. henna 图55
        29. 乳孢属 Mammaria
        29.1 顶孢乳孢 M. apicalospora 图56
        30. 黑乌霉属Memnoniella
        30.1 刺黑乌霉M. echinata 图57
        31. 单格孢属Monodictys
        31.1 球形单格孢 M. spherica 图58
        31.2 大孢单格孢M. macrospora 图59
        31.3 多变单格孢M. variabilis 图60
        31.4 蒜头单格孢 M. garlic 图61
        32. 漆斑霉属Myrothecium
        32.1 长孢漆斑霉M. longaspora 图62
        32.2 包围漆斑霉 M. cinctum 图63
        32.3 附着漆斑霉 M. advena 图64
        32.4 涝生漆斑霉 M.inundatum 图65
        32.5 疣孢漆斑霉 M. verrucaria 图66
        33. 黑孢霉属Nigrospora
        33.1 球孢黑孢霉N. sphaerica 图67
        34. 黑团孢属 Periconia
        34.1 球形黑团孢 P. sphaerica 图68
        34.2 云南黑团孢 P. yunnanesis 图69
        34.3 大棘黑团孢P. macrospinosa70
        35. 瓶霉属Phialophora
        35.1 疣状瓶霉P. verrucosa 图71
        35.2 版纳瓶霉P. banna 图72
        35.3 理查德瓶霉P. richadsiae 图73
        36. 皮司霉属Pithomyces
        36.1 窄叶状皮司霉 P. angustifoliatis 图74
        36.2 纸皮司霉P. chartarum 图75
        37. 侧多隔孢属Pleurophragmium
        37.1 尖侧多隔孢P. acutum 图76
        37.2 具节侧多隔孢 P. nodulum图77
        38. 拟葡萄孢属 Pseudobotrytis
        38.1 土栖拟葡萄孢Pseudobotrytis terrestris 图78
        39. 齿梗孢属 Scolecobasidium
        39.1 拟腐殖齿梗孢S. subhumicola 图79
        39.2 细基齿梗孢 S. acutabasica 图80
        39.3 中国齿梗孢S. sinica 图81
        39.4 长孢齿梗孢S. longisporium 图82
        39.5 卵形齿梗孢S. ovariform 图83
        39.6 土色齿梗孢S. terrum 图84
        39.7 隘缩齿梗孢S. constrictum 图85
        39.8 多变齿梗孢S. tshawytscha 图86
        39.9 腐殖齿梗孢 S. humicola 图87
        39.10 弯齿梗孢S. curvularia 图88
        40. 帚霉属 Scopulariopsis
        40.1 细小帚霉 S. parvula 图89
        40.2 番红花帚霉S. croci 图90
        41. 柱霉属 Scytalidium
        41.1 嗜热柱霉 S. thermophilum 图91
        42. 葡萄穗霉属 Stachybotrys
        42.1 广东葡萄穗霉S. guangdongnensis 图92
        42.2 稍短葡萄穗霉S. breviusculus 图93
        42.3 葡萄穗霉S. chartrum 图94
        42.4 柱孢葡萄穗霉 S. cylindrospora 图95
        42.5 球形小孢葡萄穗霉S. microspora图96
        42.6 芒果葡萄穗霉S. mangiferae 图97
        42.7 虎尾兰葡萄穗霉S. sansevieriae图98
        43. 圆孢霉属Staphylotrichum
        43.1 大孢圆孢霉 S. coccosporum 图99
        44. 匍柄霉属 Stemphylium
        44.1 椭圆匍柄霉S. oblongum 图100
        44.2 温岭匍柄霉 S. wenlingensis 图101
        44.3 长孢匍柄霉S. longosporium 图102
        45. 带孢霉属Taeniolella
        45.1 瓶孢带孢霉Taeniolella phialosperma 图103
        46. 四格孢属Tetracoccosporium
        46.1 气生四格孢T. aerium 图104
        47. 四绺孢属 Tetraploa
        47.1 芒四绺孢 T. aristata 图105
        48. 缨霉属 Thysanophora
        48.1 青霉状缨霉 T. penicillioides 图106
        49. 色串孢属 Torula
        49.1 草色串孢T. herbarum 图107
        50. 短梗蠕孢属Trichocladium
        50.1 粗糙短梗蠕孢T. asperum 图108
        51. 毛束霉属Trichurus
        51.1 螺旋毛束霉T. spiralis 图109
        52. 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
        52.1 黑细基格孢U. atrum 图110
        52.2 群生细基格孢U. consortiale 图111
        53. 维郎那霉属Veronaea
        53.1 细尖维郎那霉V. apiculata 图112
        53.2 芭蕉维郎那霉V. musae 图113
第三章 总论与讨论
    1. 总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虫霉目的分类概况
    1.2 蚜霉菌的研究进展
        1.2.1 蚜虫的病原真菌及其蚜霉菌的分类
        1.2.2 蚜霉菌田间流行及其影响因子
        1.2.3 蚜霉菌侵染寄主的循环过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1.2.4 蚜霉菌的毒力评价与菌种筛选
    1.3 根虫瘟霉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甘肃省虫霉目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调查和采集的时间、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虫霉菌种采集方法
        2.1.4 虫霉菌种的分离、保存、纯化和鉴定
        2.1.5 甘肃省虫霉目真菌对蚜虫感染力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省虫霉菌种类调查及分布
        2.2.2 种类检索表
        2.2.3 甘肃省虫霉真菌对蚜虫感染力测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根虫瘟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来源
        3.1.2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3 环境因子对固体平板培养性状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2.2 环境因子对固体培养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3.2 环境因子对固体培养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 生物测定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根虫瘟霉菌株对桃蚜的毒力测定方法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虫瘟霉菌株对桃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4.2.3 根虫瘟霉侵染力测定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根虫瘟霉侵染桃蚜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侵染过程
    5.3 讨论
第六章 根虫瘟霉与化学农药相容性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种
        6.1.2 供试农药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杀虫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2.2 杀菌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2.3 除草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甘肃省部分虫霉菌菌体照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独创性声明

四、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厦门地区蚜虫病原真菌调查及其发生规律[J]. 任彦菲,伍开亮,宫殿印,黄志宏.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7(01)
  • [2]泰安茶园天敌资源调查及研究[D]. 李巍巍.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3]采自家蝇成虫的尖突巴科霉形态观察[J]. 贾春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04)
  • [4]虫霉属一中国新记录种[J]. 贾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 [5]广东省发现小菜蛾根虫瘟霉[J]. 贾春生. 植物保护, 2010(03)
  • [6]不同森林生态系虫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D]. 陈名君.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7]泰安郊区小麦田蚜虫两类天敌发生与流行的初步研究[J]. 李伟,王红托,宣维健,盛承发. 植物保护, 2008(01)
  • [8]应用真菌防治斜纹夜蛾的技术研究[D]. 杨新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07(09)
  • [9]中国东南部地区及云南省土壤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D]. 许俊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10]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D]. 张海英.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泰安地区昆虫翅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