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一、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兆宁[1](2020)在《三江平原洪河农场退化湿地自然恢复后植物群落与土壤元素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三江平原是我国平原区沼泽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沼泽分布区。本文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相邻的天然湿地、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还湿地和开垦后的农田为采样地,研究与分析退耕还湿地经过自然恢复后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元素的变化特征。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天然湿地、恢复时间为8年的退耕还湿地和恢复时间为16年的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天然湿地相比,退耕还湿地的植物功能群落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天然湿地的功能群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经过16年恢复后的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的功能群以禾本科植物为主,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为绝对优势的植物群落。(2)经过8年恢复的退耕还湿地物种丰富度值最大,为9.3种/m2,且与天然湿地和恢复16年的退耕还湿地的物种丰富度有显着性差异(n=3,p<0.05),而天然湿地和恢复16年的退耕还湿地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明显差异。(3)采用Sorenson相似性分析指数对天然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恢复时间为8年的退耕还湿地与天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的相似度为60.5%,恢复时间为16年的退耕还湿地与天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相似度为29.4%,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天然湿地与恢复湿地的群落相似性逐渐降低,群落演替方向发生了改变。以天然湿地、恢复16年的退耕还湿地和由湿地开垦的农田为采样地,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中55种元素以及土壤pH、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并进一步分析土壤元素与表层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湿地与农田的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将天然沼泽开垦为农田显着改变了表层土壤的pH、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与农田相比,退耕地经过16年的自然恢复后,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电导率和土壤pH降低;退耕地与天然湿地的土壤电导率及土壤有机质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土壤pH仍存在差异。(2)退耕还湿地经过16年恢复后,表层土壤中的55种元素中,只有Ni、N、P、K元素仍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n=3,p<0.05)。天然湿地中Ni、N、P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恢复湿地,K含量显着低于恢复湿地;(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电导率是影响土壤55种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指标。

冯艳琼[2](2020)在《荒漠草原区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理化特性、盐分阈值及微生物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生草甸湿地是荒漠草原区的天然小绿洲,不仅是物种多样性的载体,也是区域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但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土地盐渍化问题,加上人为活动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介入,系统存续问题不容忽视。生态阈值是指一个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相对应的一系列质变点和由此发生的质变轨迹。对盐生草甸湿地植被的土壤盐分阈值研究,一定程度上可判断系统的生存状态,预测今后的演变。植被的生态位高低不同,其土壤阈值差异明显,由此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其他组分的分布状况也值得探究。本研究通过对鄂尔多斯内陆闭(内)流区不同类型盐生草甸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了解、土壤盐分阈值探求及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响应情况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组成特征共调查到了 48种植物,构成4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在不同类型草甸中.肉质耐盐植物草甸群落植物组成相对单一,群落分化程度高,重要值较高,植物多样性较低;苔草草甸群落植物盖度和密度较高,群落高度较低;禾草草甸的群落植物高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杂类草草甸群落植物的分化程度较低,多样性较高。2.不同类型盐生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保水能力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存在差异,苔草草甸表现较高,肉质耐盐植物草甸较低,研究区的土壤机械组成以粘粒和细砂粒为主,粉粒占少部分,粗砂粒占极少部分;其中苔草草甸土质相对较粗,可能存在更强的沙漠化隐患:土层剖面上,4类草甸土壤的表层较细,表现出植被对风沙较强截留作用。4类草甸土壤养分积累中,苔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的累积效果较好;肉质耐盐植物草甸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累积量较高,速效钾累积效果不好,矿化程度较高。3.不同类型盐生草甸和典型植物的土壤盐分阈值盐沼裸地盐碱度极高,不适宜植物生长;肉质耐盐植物草甸土壤含盐量较高,其土壤全盐、pH、SO42-、Na+、Mg2+、Cl-和 Ca2+阈值范围分别在 10~20g/kg、7~8.5、20~30g/kg、6~10 g/kg、4~10g/kg、2~4g/kg和1~2g/kg;苔草草甸、禾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的土壤分相对较低但碱性相对较强,土壤全盐、SO42-、Mg2+、Cl-和Ca2+均较低、pH较高,阈值在8.5~9.5。尖叶盐爪爪在高盐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全盐阈值为10~20 g/kg;土壤pH阈值在7~8.5,土壤中较丰富的离子是SO42-、Na+、Cl-、M g2+和Ca2+。碱蓬对盐土和碱土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中土壤pH阈值范围为9.5~10。寸草对碱土具有一定适应性,而不适宜在盐土上生长,土壤全盐和pH阈值分别为0~2 g/kg和8.5~9.5。芦苇不适宜在盐碱地生存,土壤全盐和pH的分布范围均较低,但对土壤中K+和Ca2+具有极强的喜适性。芨芨草具有相对较强的耐盐碱特性,土壤全盐阈值范围在4~8g/kg;土壤pH阈值范围在8.5~9.5。碱茅具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土壤中全盐分布在0~5g/kg,pH在8.5~9.5。冰草可以生活在一定程度的盐碱环境中。长叶碱茅茛和蒲公英在土壤盐碱环境中的生态位相似,适宜生活在低盐碱环境中,土壤中的K+具有一定分布,阈值为0.2~0.3g/kg。委陵菜不适宜生活在盐碱地上,土壤中有丰富的Mg2+。4.不同类型盐生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响应特征在微生物数量上,苔草草甸、禾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最多,肉质耐盐植物草甸次之,盐沼裸地较低。在微生物组成上,研究区主要有细菌门的变形杆菌(纲),真菌门的子囊菌(纲),不同样地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同时也反映出苔草草甸土壤细菌量较多,肉质耐盐植物草甸、禾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土壤真菌量较多。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上,苔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较高,盐沼裸地和肉质耐盐植物较低。5.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盐分的关系链土壤盐分指标之间的作用中,Na+、Cl-、SO42+和Mg2+可指示盐土发育程度,CO32-、HCO3-和K-可指示碱土发育状态:肉质耐盐植物草甸的土壤盐成分中NaCl、Na2SO4、MgCl2和MgSO4含量相对较高,喜适于偏盐土环境:苔草草甸、禾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土壤的K2CO3和KHCO3含量相对较多,喜适于偏碱土环境。植物特征值对土壤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群落的优势种植物分化程度和重要值较高的土壤碱性相对较强含盐量相对较低。偏碱性土壤的含水量、氮素和有机碳含量较高;相对盐分多的土壤质地较细,磷元素含量较高。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盐分的关系上,土壤的碱性强弱对细菌有影响,土壤中K+含量对真菌有一定影响。

李代魁,何萍,徐杰,侯利萍[3](2020)在《我国生态系统生态阈值研究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非线性变化,表现为系统状态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加而发生骤然转变。为解释这种变化,国外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阈值和稳态转换的概念,不断完善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展机理和案例研究,深化对复杂系统演化机制的理解,并开始应用于环境管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开展了大量关于压力-响应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研究在本质上与生态阈值和稳态转换理论范式紧密关联。本文以"中国生态阈值和稳态转换案例数据库"为基础,按照河流、湖泊、湿地、森林、草地、河口与海洋、农田、荒漠、城市、冻原10种生态系统类型,筛选归纳了相关生态阈值,并阐释了稳态转换机理。将研究案例与生态阈值、稳态转换理论范式进行衔接,目的是整合多领域研究成果,作为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基础,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安全预警以及生态标准创新发展领域中的应用。

杨泽凡[4](2019)在《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与调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沼泽湿地是陆生系统和水生系统的过渡带,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生物栖息等多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气候调节器”。但近50年来,由于长期的农垦开发和水资源侵占,上游来水持续不足,沼泽面积急剧萎缩,强烈干扰了沼泽生物的生境条件,尤其是珍稀候鸟的生存和迁徙。沼泽生态功能的持续退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沼泽生态需水保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沼泽作为单独个体,强调满足其各生态要素的需(耗)水量,而忽略了河流对沼泽生态需水研究的内在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态需水的调控和保障效果。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河沼系统的生态需水要求,需要结合河流与沼泽的连通关系,根据其重点保护目标不同时期的适宜水文条件,分析河沼系统动态需水过程。本文在河沼系统生态需水内涵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扎龙湿地及乌裕尔河河沼系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保护目标,进而开展典型鱼类洄游适宜水文条件实验,建立河沼系统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并依托水动力学模拟,分析河沼系统关键物种适宜生境面积与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条件的定量关系,制定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并根据现状满足程度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开展得具体工作包括:(1)提出了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研究思路及生态保护目标分别从水量和水流的角度解析生态需水内涵,依据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特征,提出了基于水流过程及生物适宜水文条件研究生态需水的思路,并结合扎龙湿地与乌裕尔河河沼系统的连通关系,分别从水域空间、河流生态流量、沼泽生态水位三个方面确定了河沼系统重点生态保护目标,包括丹顶鹤的筑巢繁殖适宜生境面积、典型鱼类洄游通道及适宜水文条件、芦苇生长期和鱼类越冬期水深需求等。(2)开展了典型鱼类洄游适宜水文条件实验针对河流生态敏感期的生态保护目标,围绕鱼类洄游过程及其所需水文条件开展实验研究,探求足以支撑鱼类洄游持续刺激的流速、水深阈值范围。选取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优势种鲫鱼、鲤鱼和草鱼开展实验,通过搭建鱼类洄游仿真河道,营造不同的水深及流速情景,观察不同情景方案下实验鱼群上溯情况,初步探索了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洄游过程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依据模糊逻辑分析理论,综合上溯成功率、5min上溯成功率、平均完成上溯时间、完成上溯后是否长时间停留或是否多次完成上溯等观测指标,定量判断各实验情景下鱼群的洄游适宜度,明晰典型鱼类洄游的适宜水文水动力条件及阈值范围,绘制了流速适宜度曲线,弥补了国内关于洄游刺激流速对比实验的不足。(3)构建了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及统计资料,分别针对丹顶鹤生长期的水深需求、典型鱼类洄游期流速条件以及芦苇生长期和鱼类越冬的适宜水深范围,分析了河沼系统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基于MIKE软件组开发了河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和沼泽湿地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不同流量下河道流速分布,以及不同水位下沼泽湿地内部水深分布,模型统筹考虑了蒸发、下渗、芦苇蒸腾损失以及冰盖等的影响,针对河沼过渡带漫散问题,引入了入流系数进行参数率定,在扎龙湿地具备较好的精度。依据河流和沼泽湿地水动力模拟,构建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并分别确定关键物种不同生命阶段的栖息范围,以此定量评价了关键物种的生境适宜度,为进一步研究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奠定了基础。(4)制定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方案依据生态水力学模型和生境适宜度研究,分别计算不同时期的河流和沼泽生态需水,提出了包括河道生态基流、洄游期最小生态流量、产卵期脉冲流量及洪水脉冲过程的河流生态流量过程方案,以及包括丹顶鹤繁殖期生态水位、芦苇出芽期生态水位和鱼类越冬期生态水位的沼泽生态水位过程。基于鱼类洄游期适宜水文条件,利用河流水动力学模拟研究满足鱼类洄游流速刺激的适宜流量,得到乌裕尔河下游河段产卵期适宜生态流量为1 2m3/s,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鱼卵孵化需求,提出了产卵期各月份的流量脉冲过程;利用沼泽湿地生态水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丹顶鹤生长期、芦苇出芽期及鱼类越冬期不同水位下的生境适宜度,建立水位-适宜生境面积关系曲线,以此确定沼泽湿地生态水位过程。在此基础上,整体分析了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的现状满足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河流生态流量满足情况下沼泽水位变化,为补水方案的制定提供标准和依据。(5)提出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措施结合河流生态需水和沼泽生态水位现状满足情况,针对达标率较低的时段,通过研究乌裕尔河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现有生态补水方案,挖掘上游流域节水和配水潜力,分别从水利工程调度和中部引嫩工程补水,提出了相应的调配方案和补水优化方案,尽可能满足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要求。重点对中部引嫩工程现有补水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分别从补水时机优化、补水位置调整和补水总量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不同水平年、以及包括分期补水和集中补水的生态补水方案。

杨海涛,谷德贤,李文雯,刘国山,徐海龙[5](2019)在《阈值理论在生态退化和恢复中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阈值理论和现象,针对不同的阈值特点,采取人工干涉的方法加快生态系统恢复已被广泛接受。文章通过总结生态阈值与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不同阈值理论的应用。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更加深入,生态阈值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李春贵,袁振[6](2017)在《生态阈值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生态阈值普遍存在于各个生态系统中,主要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几个状态下突然转变的点或者区域。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生态阈值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已经在森林、湖泊、牧场等系统广泛开展。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各个因子交互耦合,导致了生态阈值界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应加强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阈值的系统性和数量化研究,进一步提高生态阈值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水平。

王世金,魏彦强[7](2017)在《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和核心,更是全球变化胁迫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生态系统不同胁迫要素为切入点,对生态安全阈值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综述,大量文献显示通过提高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预估水平,不仅可揭示生态系统稳态转化与气候变化、碳氮循环、土地和草地利用、区域政策制度等胁迫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对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当然,鉴于不同胁迫因子及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性及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判别的复杂性,生态安全阈值厘定和预测能力极为有限,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王昆[8](2016)在《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生态系统调蓄水源的能力不断减弱、旱涝灾害频发。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已成为贵州山区生态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以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依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了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的阈值,并建立了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等级划分,达到对石漠化预警的作用。这对石漠化演变机理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方式、防治石漠化发生、加快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发展及实现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效益,为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贵州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石漠化这一生态环境现象也成为了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开展治理石漠化,保障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喀斯特地区这一环境背景下,探究分析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是必要的。文章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出发,以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作为研究目标,结合现有的研究理论,通过数学模型与数值分析,依托研究区,分析确定了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确定了研究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的阈值,并建立了阈值划分等级,并通过2010年与2013年石漠化面积统计值验证了以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等级划分的石漠化面积精度。主要研究结果有:(1)综合分析了现有生态环境阈值的研究成果,选择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以“3S”为技术手段,借助文献资料,结合地面调查,确定了以五个影响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基岩裸露率、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地垦殖率、人为干扰度指数,并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以基岩裸露率为判断依据,对其余四个因子进行了Wald值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四个关键因子对石漠化均有显着程度的影响;(2)建立含哑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遍历,计算每个因子对石漠化发生变化影响的危险度与相对危险度,以此作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分析指标,结合数值分析,最终确定了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的阈值。其中,植被覆盖度为35%、50%、75%;坡度为15°、25°、35°;土地垦殖率为0.35、0.55、0.85;人为干扰度指数为0.45、0.65、0.8;(3)依据石漠化等级划分依据,进行了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等级划分,划分结果为轻度阈值、中度阈值与强度阈值三类等级。各因子值小于轻度阈值,为无石漠化;大于轻度阈值小于中度阈值为轻度石漠化;大于中度阈值小于强度阈值,为中度石漠化;大于强度阈值,为强度石漠化;(4)在阈值等级划分基础上,通过决策树分类,模拟了2010年与2013年研究区石漠化分类图,并以实际的石漠化分类图验证了分类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按照阈值等级判定的石漠化类型,无石漠化的判定精度为84.5%;轻度石漠化的判定精度为74.5%,中度石漠化的判定精度为83.5,强度石漠化的判定精度为72.5%。总体来讲,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并以此对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在石漠化预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韩晓君[9](2016)在《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三江平原湿地开发加剧,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并影响到了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文章主要从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两个层面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变化保护进行阐述。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的要求,针对退化区域,从生态恢复技术与方法的角度,加强了湿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保护措施,为实现湿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胡春明,李黛青,李曜[10](2014)在《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漫滩湿地影响评价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以典型河漫滩湿地——二卡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进行湿地影响研究。根据湿地补给河流——海拉尔河的月均流量频率分布特征,选取58.72 m3/s(P=74.6%)、119.26 m3/s(P=44.4%)、190.35 m3/s(P=23.8%)分别代表河流的低、中、高径流期,分析月均流量与湿地面积的相互关系,继而评价海拉尔河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湿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低径流期内,作为湿地中心区的湖泊湿地景观破碎度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跃变,由中径流期的0.57增加到1.37,此时的湿地状态可近似的作为区域的生态阈值,即维持湿地面积占全区域面积的43.03%。海拉尔河上游某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将导致枯水年内湿地面积比例由45.23%减少至42.34%,已低于湿地生态阈值,需采取影响减缓措施。本研究可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湿地影响分析提供参考与思路借鉴。

二、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平原洪河农场退化湿地自然恢复后植物群落与土壤元素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1.2.2 湿地退化的驱动力
        1.2.3 国内外湿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恢复湿地土壤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及土壤条件
        2.1.3 植被及水文状况
        2.1.4 人类活动
    2.2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2.2.1 样地选择
        2.2.2 样方设置与调查
        2.2.3 植物群落结构指标的计算
    2.3 天然湿地、退耕还湿地和开垦农田的土壤元素分析
        2.3.1 样地选择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元素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效果
        3.1.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3.1.2 湿地与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
    3.2 湿地恢复前后土壤元素及其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变化规律
        3.2.1 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变化
        3.2.2 表层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
        3.2.3 表层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4.1.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相似性的差异
        4.1.2 物种丰富度
    4.2 对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元素、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变化的讨论
    4.3 对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元素、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的讨论
    4.4 退化湿地恢复效果评价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2)荒漠草原区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理化特性、盐分阈值及微生物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盐生草甸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组成及结构特征
    3.1 群落物种组成
    3.2 不同群落类型的植物组成特征
    3.3 不同群落类型的结构特征
    3.4 不同群落类型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的理化特征
    4.1 土壤含水量
    4.2 土壤质地
    4.3 土壤养分特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的盐分阈值
    5.1 不同类型盐生草甸土壤全盐、pH及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
    5.2 不同类型盐生草甸土壤全盐、pH及盐分离子的阈值
    5.3 几种典型植物土壤全盐、pH及盐分离子的阈值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盐生草甸湿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响应特征
    6.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6.2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盐分的关系链
    7.1 土壤盐分指标之间的关系
    7.2 土壤盐分与植物特征值的关系
    7.3 土壤盐分与理化特性的关系
    7.4 土壤盐分与微生物组成的关系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我国生态系统生态阈值研究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各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1 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2 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3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4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5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6 河口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和稳态转换
    2.7 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8 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9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2.10 冻原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与稳态转换
3 讨 论
4 结论与展望

(4)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与调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2.2 沼泽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2.3 生物适宜水文条件研究进展
        1.2.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内涵与保护目标
    2.1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内涵解析
        2.1.1 生态需水的两种基本类型
        2.1.2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特征
    2.2 扎龙湿地河沼系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2.1 河沼系统形成过程
        2.2.2 河沼系统自然地理条件
        2.2.3 河沼系统生态功能现状
    2.3 河沼系统生态保护目标解析
        2.3.1 水域空间保护目标
        2.3.2 河流生态需水保障目标
        2.3.3 沼泽生态需水保障目标
    2.4 小结
3 典型鱼类栖息洄游适宜水文条件实验
    3.1 实验目的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装置设计
        3.1.3 实验思路
    3.2 实验结果和数据
        3.2.1 鲤鱼实验结果
        3.2.2 草鱼实验结果
        3.2.3 鲫鱼实验初步结果
    3.3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3.3.1 模糊逻辑法
        3.3.2 数据处理
        3.3.3 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构建
    4.1 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构建思路
    4.2 河沼系统生态-水文响应关系
        4.2.1 鸟类生境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4.2.2 鱼类生境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4.2.3 植被生态-水文响应关系
    4.3 河沼系统水动力学模型
        4.3.1 一维河道水动力建模
        4.3.2 二维沼泽水动力建模
    4.4 河沼系统指示物种栖息地模拟与评价
        4.4.1 物理栖息地模拟理论
        4.4.2 丹顶鹤栖息地评价
        4.4.3 鱼类适宜生境评价
        4.4.4 芦苇出芽期适宜生境评价
    4.5 小结
5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研究
    5.1 乌裕尔河生态流量过程
        5.1.1 生态基流
        5.1.2 产卵期生态流量
        5.1.3 汛期洪水过程
        5.1.4 河流生态流量过程
    5.2 扎龙湿地生态水位过程
        5.2.1 丹顶鹤生长期生态水位
        5.2.2 芦苇出芽期生态水位
        5.2.3 冰封前期生态水位
        5.2.4 沼泽湿地生态水位过程
    5.3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满足情况
        5.3.1 现状满足程度
        5.3.2 河流生态流量满足情况下沼泽水位变化情况
    5.4 小结
6 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措施
    6.1 中引补水调控方案
        6.1.1 中引补水工程现状
        6.1.2 中引补水方案设置
        6.1.3 调控方案比选
    6.2 加强流域水资源优化和管理
        6.2.1 水利工程调度
        6.2.2 灌区用水量优化调配
        6.2.3 污染削减及水质提升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5)阈值理论在生态退化和恢复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阈值的概念及类型
    1.1 生态阈值的概念
    1.2 生态阈值的类型
2 生态退化与恢复
    2.1 生态退化
    2.2 生态恢复
3 阈值在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3.1 生态阈值与物种资源及多样性恢复
        3.1.1 生态阈值与物种资源恢复
        3.1.2 生态阈值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3.1.3 生态阈值理论在资源恢复中的应用
    3.2 生态阈值理论促进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恢复
        3.2.1湿地生态系统
        3.2.2 海洋生态系统
        3.2.3 生态阈值与区域性生态系统
        3.2.4 生态阈值理论在不同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
4 不可控因素对生态阈值在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
5 结论

(6)生态阈值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阈值的定义
2 生态阈值的类型
3 生态阈值的应用
    3.1 国外生态阈值的应用
    3.2 国内生态阈值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4.1 注重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系统性研究
    4.2 加强生态阈值的定量化研究
    4.3 关注生态阈值研究的尺度及强化野外监测

(7)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安全阈值内涵
2 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进展
    2.1 自身要素胁迫阈值
    2.2 气候变化胁迫阈值
    2.3 生源要素胁迫阈值
    2.4 人类活动胁迫阈值
    2.5 多源要素胁迫阈值
3 研究述评
4 展望

(8)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与石漠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
    2.2 研究区石漠化背景及典型性分析
        2.2.1 研究区石漠化背景分析
        2.2.2 研究区典型性与代表性
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选择与数据处理
    3.1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的分析
    3.2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
        3.2.1 基岩裸露率
        3.2.2 植被覆盖度
        3.2.3 坡度
        3.2.4 土地垦殖率
        3.2.5 人为干扰度指数
    3.3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3.1 数据的获取
        3.3.2 数据的处理
4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计算及等级划分
    4.1 Logistic回归模型
        4.1.1 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4.1.2 Logistic回归的概率公式
    4.2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计算
        4.2.1 Wald统计量的检验
        4.2.2 确定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遍历范围和步长
        4.2.3 构造哑变量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4.2.4 计算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
    4.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等级划分体系
        4.3.1 阈值分析
        4.3.2 石漠化等级划分依据
        4.3.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等级划分体系
5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验证与分析
    5.1 验证方法
    5.2 验证结果与分析
    5.3 预警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件

(9)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形成的地理条件
3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保护研究
    3.1 生命系统保护研究
    3.2 非生命系统保护研究
4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
    4.1 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4.2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4.3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5 结语

(10)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漫滩湿地影响评价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1.1 二卡自然保护区
        1.1.2 海拉尔河
    1.2 研究方法
        1.2.1 水文基础数据
        1.2.2 植被基础数据
        1.2.3 湿地分类
        1.2.4 湿地景观破碎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海拉尔河月均流量分析
    2.2 不同径流期内湿地差异分析
    2.3 湿地生态阈值分析
    2.4 工程对湿地影响评价
3 结论与展望

四、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平原洪河农场退化湿地自然恢复后植物群落与土壤元素变化特征[D]. 刘兆宁. 河北大学, 2020(08)
  • [2]荒漠草原区盐生草甸湿地土壤理化特性、盐分阈值及微生物响应研究[D]. 冯艳琼. 宁夏大学, 2020(03)
  • [3]我国生态系统生态阈值研究基础[J]. 李代魁,何萍,徐杰,侯利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6)
  • [4]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与调控措施研究[D]. 杨泽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5]阈值理论在生态退化和恢复中的应用综述[J]. 杨海涛,谷德贤,李文雯,刘国山,徐海龙. 河北渔业, 2019(02)
  • [6]生态阈值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李春贵,袁振. 河北林业科技, 2017(03)
  • [7]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J]. 王世金,魏彦强. 草业学报, 2017(01)
  • [8]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D]. 王昆. 贵州师范大学, 2016(08)
  • [9]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进展[J]. 韩晓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04)
  • [10]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漫滩湿地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 胡春明,李黛青,李曜. 环境与发展, 2014(05)

标签:;  ;  ;  ;  ;  

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