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一、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恬[1](2020)在《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对非政策主要经历了从无偿援助到平等互利的转变,进入21世纪,中国与非洲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有序推进,中国与非洲在多个国际合作领域务实合作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流向非洲对外直接投资41.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是五大洲中增长最快的目标市场。其中,中非铁路合作作为帮助非洲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既能支持非洲主导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提升,又能通过改善属地国投资环境,使得非洲本土国家有效吸引国际投资,加速属地国技术转化及资本积累。本文聚焦中国对非政策的不同阶段下中非铁路合作行为特征差异,通过构建基于运输业分层形态的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对坦赞、本格拉、蒙内、亚吉等四条不同时期的中非合作典型铁路项目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政策建议:(1)中非铁路合作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中非双方资源、能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互补式参与,结合属地国所处国际环境、政权结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利益垄断、土地所有制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内容,并充分考虑中国企业在设计、投资、建设及运营多环节中的参与需求,共同形成适应属地国需要的铁路建设“中国标准”,从而为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2)从运输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中非铁路合作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属地国政策、制度、环境等因素,致力于提供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的服务,并充分整合路网设施、机车车辆设备、人力信息等多项运输资源,构建运输业网络经济优势,形成产品-资源-网络经济全方位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铁路项目的运营绩效及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3)实现属地化管理是运营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属地国能否依靠本国人员实现运营以及中国铁路产业链真正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中非铁路合作需要立足于互利共赢全面战略合作指导思想,通过管理、运营、技术装备的全方位技术转移,着力推进铁路企业运营管理属地化进程。(4)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非铁路合作能有效助推中非双方发展本国经济,增进两国互信及地区稳定发展。通过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加速非洲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的实现国际间的产能合作,也能帮助中方实现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调整,达成国际分工地位平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魏一萍[2](2020)在《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和公路作为综合运输系统中较为普遍且十分重要的运输主体,它们之间的彼此协作、相互竞争,能够更好地发挥公铁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能,进而充分释放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活力。因此,研究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以及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三个维度对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旨在理论分析、现状总结的基础上,运用DEA窗口模型与协调度计算模型,计算出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即:铁路客运、铁路货运、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四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即:公铁客运系统、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度;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从省域和区域两个层面对协调度水平予以评价分析,总结出我国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我国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客、货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能混为一谈,原因在于同一省份的铁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公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都是比较大的。第二,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与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虑。其中,公铁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完善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及其换乘系统、构建集散协同信息平台以及加快两种客运方式的接驳发展三个方面开展;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加强铁路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构建信息化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第三,对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提高可以从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等方面展开。

陈伟[3](2020)在《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铁路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已迈入引领世界铁路发展的普速、高速“双网融合”新时代,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铁路货物运输服务多样化、高品质、时效性的要求不断增强。但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组织理论和技术没能实现创新突破,铁路仍然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全链条运输组织创新设计,无法满足货物运输市场的动态变化需求。基于此,本文研究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建立全面、迅速、准确应对市场动态变化的规划型铁路运输组织新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基于货物运到期限要求,实现动态铁路运输计划编制和精准调度指挥,从根本上提升铁路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能力。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总结出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构建以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为核心的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理论。针对我国现阶段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组建专业的编图队伍,成立专业化的编图机构——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对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集中编制和管理,并探讨了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的职能设置及方案设置构想。提出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内涵,并深入研究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内容、编制流程及编制关键问题等。根据车流组织分析的方法,以车流集结改编消耗最小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效益最大设置模型的优化目标,建立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并设计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构造算例论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机理,主要包括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的内涵、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及编制流程等。然后以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为基础,考虑列车在车站的接续时间要求以及运到期限限制,以列车运行过程中旅行时间消耗最小为目标建立动态货物列车运行线选线模型,并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目标,并对系统的总体架构、体系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了设计探讨。

张小星[4](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苏彦升,倪少权[5](2017)在《中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铁路在我国运输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他运输方式积极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这些改变使铁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建设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其架构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对智能铁路的发展战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框架结构。

陈敏[6](2013)在《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铁路都采用客货共线的运输组织模式,铁路货运能力受限,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受到制约。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和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我国主要繁忙干线将实现客货分线,货运能力将逐步得到释放;同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现代货物运输市场需求呈现空前的增长,这为铁路货运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迫使铁路货运企业必须加速自身改革,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在客货分线新形势下制定合理的货运营销策略已成为我国铁路货运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的现状和市场营销环境作了分析,结合客货分线后货运市场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和供给特征,并利用ARIMA模型对我国铁路货运分品类货物的货运量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客货分线后的铁路货运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定位。在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对货运产品的设计及组织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组织形式、货物品类、产品层次、时效性及开行方式这五个方面对货运产品作了设计和开发。论文从建立灵活的运价体系、完善营销渠道、加大促销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等方面为营销活动提出了建议,为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部门制定货运营销计划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依据。最后,分析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货运市场,并对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货运营销工作提出了建议。图17幅,表9个,参考文献60篇。

沈要光[7](2012)在《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客运专线的投入运营,旅客列车将逐步过渡到经客运专线运行,实现客货分线,既有线货物列车通过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铁路货运组织也将由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运输组织方式转变为以营销服务为中心的运输组织模式。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投产,以及大量铁路新技术的投入使用,我国铁路货运能力将逐步宽松,这将为铁路货运开发新产品、更好的满足货主需求提供基本条件,另外,整个货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而铁路将有必要在货流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货主的需求以及货主选择货运方式的决策行为,从而更加合理的组织货流,开发符合货主需求的货运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铁路信息化的逐步完善,铁路运输组织逐步向以营销服务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转变,最大的满足货主需求以及为货主提供最大优质的服务成为当前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是顺应铁路大发展趋势下而呼之欲出。本文通过对高铁时代下铁路货源货流组织模式研究分析,找出了当前建立新型货主公共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铁路货源货流组织货主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分析,找出当前铁路货运信息化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直接面向货主的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性;根据货运信息化公共服方面的不足以及高铁时代下货主服务需求的分析,对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构建了直接面向货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能够实现货运业务网上办理、信息服务、货运组织以及决策分析等功能,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郭歌[8](2011)在《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面对铁路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高速、重载运输的快速发展,增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提高运输能力等需要,铁路需要智能化发展,智能铁路成为铁路发展的方向。智能铁路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既有的研究多侧重于支撑当前业务应用的技术系统建设,而体系和体系工程理论与方法对智能铁路发展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方法对智能铁路的研究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探索智能铁路内涵与特征,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以及智能铁路体系效能分析方法是本文研究内容。通过提出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和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加深对智能铁路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决策者掌握发展状况,制定智能铁路建设发展决策,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智能电网、智能运输系统和铁路智能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总结了对智能铁路研究的借鉴意义和进一步研究的需求。结合智能相关概念与理论、体系工程和智能企业理论,提出了基于能力发展体系要素关联分析模型,为智能铁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2)归纳了铁路和铁路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总结了铁路智能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定义了智能铁路的概念,提出并分析了智能铁路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智能铁路建设与发展中铁路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3)提出并论述了智能铁路体系分析与构建过程框架,建立了体系能力规划步骤,定义了智能铁路体系结构构成,构建了由能力体系结构、应用体系结构、数据资源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和信息化保障体系结构组成的智能铁路体系结构。(4)提出了体系效能分析层次,运用形式化方法表述效能分析模型和相关约束的组成。研究了体系效能评估的一般过程,构建了由感知能力、计算与通信能力、协作能力、控制能力组成的体系智能程度评估指标,并应用于铁路运输组织业务过程的体系效能分析。本文围绕智能铁路内涵与特征,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智能铁路体系规划与分析,通过理论探索和体系构建,期望能够为实现铁路信息化与铁路业务全面融合,加快智能铁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尹东[9](2011)在《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在我国一直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长期以来采用客货混跑的运输模式。但客货共线铁路运输机动性差,通过能力虚糜。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部分旅客列车转移到高速铁路。要更好适应高速铁路建成后客、货运需求的变化,满足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输组织变革的需求,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研究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网初步建成的前提,以东部地区主要繁忙干线逐步推行客货分线为背景,对国内外铁路客货分线运输发展概况、繁忙干线客货列车分线运输组织模式、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铁路客运组织优化、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组织优化、客货分线后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等进行深化研究。1、总结了国外多线铁路发展、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既有铁路货运组织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繁忙干线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的必要性,并对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线路的运输组织现状进行总结,提炼对我国客货分线运输可借鉴的建议。2、结合客货分线有别于客货共线的组织特点,提出了客货分线后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分析了客货分线对既有铁路运输组织的影响,构建了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优化模型,并研究了分工方案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3、总结了目前铁路客运组织现状和客运需求的发展趋势,研究了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策略,提出了客货分线后铁路客运组合营销策略。4、总结了目前铁路货运组织现状和货运需求的发展趋势,初步估算了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后运输能力的释放量,提出了客货分线后货运服务改进方向和货运组织优化建议,并形成了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整体营销策略。5、分析了高速铁路建成后对航空、高速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基于客运实现“零换乘”、货运实现“无缝衔接”的运输要求,研究了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郭玉华[10](2011)在《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彼此间竞争性格局逐步形成,交通运输市场不断发育与完善。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得到了各类运输企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输企业纷纷通过制定营销战略、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近二十年来,在向市场迈进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自身的营销工作体系。但由于受运能紧张状况和政企分开改革的制约,我国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特别是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工作还存在着货运经营性取向不突出、市场分析工作薄弱、运输产品体系不完善、货运计划与市场衔接不紧密、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不灵活、货运营销战略不清晰、策略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当前及今后铁路企业分开改革、客货分线运输、运能逐步释放、铁路货运逐步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的自身重大形势和货运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物流化的外在形势极不相称,将严重制约铁路货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铁路行业特征的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体系的系统深入研究。因此,结合铁路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提高铁路货运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对铁路货运营销理论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有:(1)系统构建了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理论架构,阐述了铁路货运营销的概念和特征,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形成机理,从活动、资源和功能等方面阐释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构成要素,根据铁路货运行业生产与消费不能分离等特征重构了客户关系管理、运输产品、运输组织、运输服务、分销与促销等营销子系统,建立了基于顾客供应链管理的铁路货运营销战略,并从目标、战略、实施、支撑等四个层面规划设计了其实施路线。(2)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目标、内容和流程,制定了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案和相关工作机制,运用动态灰色预测法、Holt-Winters指数平滑法对我国铁路货运量进行了中长期和短期预测分析。从货物品类、组织形式、服务水平、时效性要求和区域性差别等方面建立了基于整体产品理念的典型铁路货运产品谱,构造了以O-D对类型与货物类型为特征的二维货运产品体系,探讨了质量功能展开法在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提出了基于中国铁路货运客户结构特征的大客户战略和客户忠诚度建设战略,运用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铁路大客户生命周期及其价值,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潜在型大客户发展和保持模型,并进行了实例测算。(4)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理论,在分析国外铁路货运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系统分析与诊断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状况,从需求受理、资源配置、电子商务和客户服务中心等方面提出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相关策略。(5)系统阐述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的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目标领域、基本途径和支撑要素,深入分析了面向生产的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和面向服务的运输便捷化、服务物流化运输组织优化途径;提出了通过固定设施布局优化、移动设备运用集约化和车流径路优化提高铁路货运生产集约化程度的策略,建立了基于机会成本的铁路货运径路优化模型,为运力紧张时车流调整和运力宽松时车流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了适应“树”形网络的重量速度密度并举、货流车流对接、高效率和高协调性的装卸作业和良好的路企路港协作的铁路重载集疏运一体化运输组织模式,建立了我国多层重载运输管理体系。

二、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1.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3.2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内涵界定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资料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数据来源
    1.5 本文结构和创新点
2 非洲铁路发展史与中非铁路合作沿革
    2.1 非洲铁路发展沿革及现状
        2.1.1 非洲自然、人文地理概况
        2.1.2 非洲历史概况
        2.1.3 非洲铁路发展的主要特点及现状
    2.2 中非铁路合作发展沿革
        2.2.1 中国对非洲政策演变
        2.2.2 中非铁路合作历史沿革
3 文献综述
    3.1 中非铁路合作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3.2 中国对非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3.3 “一带一路”经济学解释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4 中非合作标志性项目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5 中非合作中技术转移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6 文献述评和研究空间
4 基于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的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构建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铁路合作的政治文化思考
    4.2 中非铁路合作的政治经济有效性
    4.3 运输经济学视角下的中非合作铁路分析
        4.3.1 产品-资源-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中非合作铁路分析
        4.3.2 运输业网络形态分层分析框架
    4.4 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构建
5 从“无”到“形”阶段的中非铁路合作案例分析
    5.1 坦赞铁路概况
        5.1.1 坦赞铁路发展概况
        5.1.2 坦赞铁路客货运输情况
    5.2 坦赞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5.2.1 资本(融资情况)
        5.2.2 技术与人力资本
    5.3 坦赞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5.3.1 无法提供完整运输产品
        5.3.2 没有形成自身交通运输资源体系
        5.3.3 没有形成运输业网络经济
    5.4 坦赞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5.4.1 政策及体制层
        5.4.2 线网及设施层
        5.4.3 企业及组织层
        5.4.4 设备及服务层
    5.5 坦赞铁路对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 以实质合作为主阶段的中非合作铁路案例分析
    6.1 本格拉铁路
        6.1.1 本格拉铁路概况
        6.1.2 本格拉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1.3 本格拉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1.4 本格拉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1.5 本格拉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2 蒙内铁路
        6.2.1 蒙内铁路概况
        6.2.2 蒙内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2.3 蒙内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2.4 蒙内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2.5 蒙内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3 亚吉铁路
        6.3.1 亚吉铁路概况
        6.3.2 亚吉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3.3 亚吉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3.4 亚吉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3.5 亚吉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7 中非铁路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典型铁路现状总结及原因分析
    7.2 中非铁路合作不可持续潜在影响分析
    7.3 对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预期及政策建议
        7.3.1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前景预期
        7.3.2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一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研究
        1.2.2 各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研究
        1.2.3 综合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及市场现状
    2.1 协调发展理论
        2.1.1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2.1.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
    2.2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2.2.1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
        2.2.2 公铁运输的种类及特点
        2.2.3 公铁运输系统发展关系分析
    2.3 公铁运输系统的现状分析
        2.3.1 铁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2.3.2 公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包络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数据包络法
        3.1.1 DEA经典模型
        3.1.2 DEA窗口模型
    3.2 协调度计算模型
    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
    4.1 协调度计算说明
    4.2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计算
        4.2.1 铁路客运效率
        4.2.2 铁路货运效率
        4.2.3 铁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4.2.4 公路客运效率
        4.2.5 公路货运效率
        4.2.6 公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4.3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计算
        4.3.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度
        4.3.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度
    4.4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5.1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发展策略
        5.1.1 铁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5.1.2 公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5.2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策略
        5.2.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
        5.2.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
    5.3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2.1 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2.1.1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划分
        2.1.2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2.1.3 国内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2.1.4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不足
    2.2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内涵
    2.3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研究
    3.1 现阶段我国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
        3.1.1 既有编图管理体制
        3.1.2 既有编图管理机构
        3.1.3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
        3.2.1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的内涵
        3.2.2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构建
        3.2.3 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职能设置
        3.2.4 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机构设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
    4.1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机理
        4.1.1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4.1.2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内容
        4.1.3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
        4.1.4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关键问题
    4.2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
        4.2.1 模型构建思路
        4.2.2 参数设置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2.5 模型构建
        4.2.6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策略
    4.3 算例分析
        4.3.1 路网结构及模型参数
        4.3.2 算例求解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关键技术研究
    5.1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机理
        5.1.1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的内涵
        5.1.2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5.1.3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内容
        5.1.4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5.2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线选线模型
        5.2.1 模型构建思路
        5.2.2 参数设置
        5.2.3 目标函数
        5.2.4 约束条件
        5.2.5 模型构建
        5.2.6 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探讨
    6.1 系统需求分析
    6.2 系统研究目标
        6.2.1 系统目标分析
        6.2.2 系统目标确定
    6.3 系统总体架构与体系结构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
        6.3.2 系统体系结构
    6.4 系统功能设计
        6.4.1 数据管理子系统
        6.4.2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子系统
        6.4.3 列车运行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6.4.4 机车运用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6.4.5 车辆运用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6.4.6 司机乘务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6.4.7 车站作业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概况
        1.2.2 国外铁路市场营销概况
        1.2.3 国内铁路市场营销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市场分析
    2.1 铁路货运市场基本概况
        2.1.1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
        2.1.2 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与供给特征分析
        2.2.1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的运输组织模式
        2.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特征分析
        2.2.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供给特征分析
    2.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量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3.1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市场细分
        3.1.1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的作用
        3.1.2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
    3.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目标市场选择
        3.2.1 铁路货运目标市场选择的考虑因素
        3.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目标市场选择
    3.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产品的市场定位
    3.4 本章小结
4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
    4.1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发展思路
    4.2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SWOT分析
        4.2.1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的内部优势(S)
        4.2.2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的内部劣势(W)
        4.2.3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O)
        4.2.4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面临的外部威胁(T)
        4.2.5 通过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4.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
        4.3.1 铁路货运产品的概念
        4.3.2 我国现有的铁路货运产品
        4.3.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理念
        4.3.4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
        4.3.5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典型产品组织形态设计
    4.4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策略
        4.4.1 价格策略
        4.4.2 渠道策略
        4.4.3 促销策略
        4.4.4 人员策略
        4.4.5 过程策略
        4.4.6 顾客服务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广铁集团货运营销策略研究
    5.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介
    5.2 广东省货运市场分析
        5.2.1 广东省货运市场概况
        5.2.2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分析
    5.3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5.3.1 广东省货运市场细分
        5.3.2 广东省货运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5.4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策略
        5.4.1 广铁集团货运营销实践
        5.4.2 广铁集团铁路货运营销对策及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研究方法
第2章 铁路货源货流组织模式研究
    2.1 传统的货源货流组织模式分析
    2.2 高铁时代货源货流组织发展方向分析
    2.3 高铁时代货源货流组织模式与机制
    2.4 高铁时代货源货流组织模式下货主的选择行为分析与启示
        2.4.1 货主货运方式选择行为分析
        2.4.2 货主选择行为对铁路货流组织的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铁路货源货流组织货主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3.1 传统货主服务模式分析
    3.2 货主公共服务改革方向分析
    3.3 新型货主服务模式与机制
    3.4 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3.5 小结
第4章 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需求总体概括
    4.2 系统角色需求分析
    4.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3.1 货运业务办理准备阶段
        4.3.2 货运业务办理阶段
        4.3.3 货运业务处理阶段
        4.3.4 货物在途和到达阶段
    4.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4.4.1 系统性能需求
        4.4.2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4.5 系统相关关键技术支持
        4.5.1 数据库技术
        4.5.2 OLAP技术
        4.5.3 即时通讯技术
        4.5.4 条形码技术
    4.6 小结
第5章 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5.1 系统总体结构
    5.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及设计
        5.2.1 网络服务子平台
        5.2.2 运输企业中央管理子平台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设计环境
        5.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5.3.4 数据库实现及安全管理
    5.4 平台主要功能实现流程及功能界面设计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行业及铁路智能化研究和发展情况
        1.2.1 智能电网研究与发展情况
        1.2.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与发展情况
        1.2.3 国内外铁路智能化研究与发展情况
        1.2.4 研究现状分析与借鉴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
2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智能相关概念与理论
    2.2 体系工程理论
        2.2.1 体系与系统
        2.2.2 体系工程
    2.3 智能企业相关理论
    2.4 基于能力发展的体系要素关联分析
    2.5 小结
3 智能铁路的内涵与特征
    3.1 铁路基本情况
    3.2 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
        3.2.2 铁路信息化发展趋势
    3.3 铁路智能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3.3.1 铁路智能化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3.3.2 铁路智能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
    3.4 智能铁路的内涵
        3.4.1 智能铁路是铁路信息化与铁路业务全面融合发展
        3.4.2 智能铁路是具有智能特征的安全优质、经济高效、柔性互动、透明开放、节能环保现代化铁路
    3.5 智能铁路的主要特征
    3.6 智能铁路发展建设进程中的铁路信息化
        3.6.1 智能铁路建设进程中铁路信息化发展重点
        3.6.2 铁路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3.7 小结
4 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
    4.1 智能铁路体系框架
        4.1.1 智能铁路体系分析与建模方法
        4.1.2 智能铁路体系结构构成
    4.2 智能铁路能力体系结构
    4.3 智能铁路应用体系结构
    4.4 智能铁路数据资源体系结构
        4.4.1 数据资源按业务主题域划分
        4.4.2 数据按信息应用的方式分类
    4.5 智能铁路技术体系结构
        4.5.1 智能铁路技术体系组成
        4.5.2 智能铁路关键技术
        4.5.3 智能铁路信息服务平台
    4.6 智能铁路信息化保障体系结构
    4.7 小结
5 智能铁路体系效能分析技术的研究
    5.1 体系效能分析框架
        5.1.1 体系效能分析的层次
        5.1.2 体系效能分析建模设计
        5.1.3 体系效能的间接约束分析
    5.2 体系效能评估方法
    5.3 智能铁路体系效能评估
        5.3.1 体系智能程度评估指标组成
        5.3.2 智能铁路运输组织业务过程效能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与工作情况
详细摘要

(9)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国内外客货列车分线运输发展
    2.1 国外铁路客货分线发展概况
        2.1.1 国外多线铁路的发展
        2.1.2 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现状
        2.1.3 国外铁路货运组织现状
    2.2 我国客货分线铁路运输发展
        2.2.1 客货分线铁路发展的必要性
        2.2.2 客货分线铁路的技术标准
        2.2.3 客货分线铁路的发展
3 繁忙干线客货分线运输组织模式
    3.1 东部地区繁忙干线概况
    3.2 客货分线运输组织模式
        3.2.1 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组织特点
        3.2.2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分工模式
        3.2.3 京沪通道的分工
    3.3 客货分线对既有铁路的影响
        3.3.1 客货分线对既有线设备的影响
        3.3.2 客货分线对路网结构的影响
        3.3.3 客货分线对既有线运输组织的影响
    3.4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
        3.4.1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原则及影响因素
        3.4.2 通道分工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4 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
    4.1 铁路客运需求分析
        4.1.1 铁路客运市场现状
        4.1.2 铁路客运需求趋势
    4.2 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
        4.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4.2.2 列车开行方案统筹编制
        4.2.3 列车运行图采用模式
        4.2.4 高速铁路运营调度
    4.3 客货分线后客运营销组织策略
        4.3.1 树立全员营销理念
        4.3.2 完善客运产品结构
        4.3.3 优化客运价格体系
        4.3.4 构建完整售票体系
        4.3.5 加大客运促销推广
        4.3.6 提高旅客服务质量
5 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货运组织优化
    5.1 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5.1.1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
        5.1.2 铁路货运发展趋势
        5.1.3 铁路货运目标市场
    5.2 客货分线后货运能力分析
        5.2.1 运能释放的影响因素
        5.2.2 运能释放的整体测算
    5.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组织优化
        5.3.1 货运服务改进
        5.3.2 货运组织模式改革
        5.3.3 货运业务流程优化
        5.3.4 货运产品设计
    5.4 客货分线后货运整体营销策略
        5.4.1 产品策略
        5.4.2 运价策略
        5.4.3 渠道策略
        5.4.4 销售策略
        5.4.5 人员策略
        5.4.6 过程策略
        5.4.7 客户服务策略
6 客货分线后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6.1 客货分线对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
        6.1.1 高速铁路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分析
        6.1.2 客货分线对公路运输的影响分析
    6.2 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策略
        6.2.1 旅客运输实现"零换乘"
        6.2.2 货物运输实现"无缝衔接"
7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状况
        1.2.2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 铁路货运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2.1 铁路货运营销的理论基础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现代管理理论
        2.1.3 规模化、集约化理论
        2.1.4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理论
        2.1.5 协同化理论
    2.2 铁路货运营销的内涵分析
        2.2.1 铁路货运营销的范畴和本质
        2.2.2 铁路货运营销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的变迁
    2.3 铁路货运营销的特性分析
        2.3.1 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特性
        2.3.2 铁路货运营销的行业特性
        2.3.3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的阶段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体系分析与设计
    3.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概念
        3.1.1 体系的概念
        3.1.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含义
    3.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形成机理
        3.2.1 货运行业内在要素的共同驱动
        3.2.2 货运行业外在因素的综合推动
    3.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结构设计
        3.3.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基本结构
        3.3.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要素结构
        3.3.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层次结构
    3.4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选择
        3.4.1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3.4.2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重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
    4.1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
        4.1.1 市场调查的概念
        4.1.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
        4.1.3 铁路货运市场预测
        4.1.4 货运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的关系
    4.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设计
        4.2.1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主要内容
        4.2.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流程设计
        4.2.3 铁路货运市场时间特征及预测目标确定
    4.3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方案设计
        4.3.1 货运市场调查方案制定
        4.3.2 货运市场调查方法设计
    4.4 我国铁路货运量预测分析
        4.4.1 货运量预测研究思路
        4.4.2 预测方法体系及典型模型
        4.4.3 我国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案设计
        4.4.4 我国铁路货运量中长期预测分析
        4.4.5 我国铁路月度货运量短期预测分析
    4.5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机制设计
        4.5.1 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分析
        4.5.2 质量控制和工作规范设计
        4.5.3 数据挖掘及分析报告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货运产品设计与开发
    5.1 铁路货运产品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5.1.1 铁路货运产品的内涵
        5.1.2 基于生命周期形态的铁路货运产品特征
    5.2 铁路货运产品设计的原则
        5.2.1 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原则
        5.2.2 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原则
        5.2.3 满足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5.2.4 便于铁路竞争优势发挥的原则
    5.3 铁路货运产品种类及结构体系设计
        5.3.1 铁路货运产品的实质
        5.3.2 铁路货运产品的表现形式
        5.3.3 铁路货运产品的典型谱系
        5.3.4 铁路货运产品的结构体系
    5.4 铁路货运产品开发
        5.4.1 铁路货运产品的开发方案内容
        5.4.2 铁路货运产品的开发流程设计
        5.4.3 铁路货运产品的组织实现
    5.5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
        5.5.1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的含义与本质
        5.5.2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5.5.3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法的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货运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6.1 客户关系管理原理
        6.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
        6.1.2 客户关系的层次
        6.1.3 客户价值与客户忠诚
        6.1.4 顾客让渡价值
    6.2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结构分析
        6.2.1 铁路货运客户结构的集中度刻画
        6.2.2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分布结构
        6.2.3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集中度分析
    6.3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铁路大客户发展模型
        6.3.1 铁路大客户生命周期的内涵
        6.3.2 铁路货运大客户细分
        6.3.3 铁路货运大客户开发模型构建
        6.3.4 铁路货运大客户保持模型构建
        6.3.5 铁路货运大客户发展模型实例分析
    6.4 铁路货运客户关系管理对策分析
        6.4.1 提高客户忠诚度
        6.4.2 提供差异化服务
        6.4.3 与客户协调创新
        6.4.4 提升信息化服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分析与设计
    7.1 国外铁路货运服务状况分析
        7.1.1 国外铁路货运经营环境分析
        7.1.2 国外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分析
        7.1.3 国外铁路货运客服中心的建设实践
        7.1.4 国外铁路货运服务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原理分析
        7.2.1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与货运营销的关系分析
        7.2.2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特征分析
        7.2.3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再造总体设计
    7.3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策略分析
        7.3.1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办理流程分析
        7.3.2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基本思路分析
        7.3.3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途径分析
    7.4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
        7.4.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受理流程优化设计
        7.4.2 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流程优化设计
        7.4.3 基于互联网的铁路货运总体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7.5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分析与设计
        7.5.1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计
        7.5.2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分析
        7.5.3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分析
        7.5.4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内涵分析
        8.1.1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与货运营销的关系分析
        8.1.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运输组织优化的构成分析
        8.1.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思路分析
    8.2 面向生产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2.1 建设大型装车点
        8.2.2 路企直通运输
        8.2.3 铁路移动设备运用优化
        8.2.4 路网车流径路优化调整
    8.3 面向服务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3.1 我国既有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分析
        8.3.2 搭建铁路物流平台
        8.3.3 基于物流理念创新铁路运输组织
    8.4 集疏运一体化的铁路货物重载运输策略分析
        8.4.1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体系分析
        8.4.2 我国铁路集疏运一体化重载运输实践分析
        8.4.3 铁路重载运输实施策略设计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D]. 魏一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 陈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中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架构研究[J]. 苏彦升,倪少权.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7(04)
  • [6]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D]. 陈敏. 中南大学, 2013(06)
  • [7]铁路货源货流组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研究[D]. 沈要光.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技术的研究[D]. 郭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4)
  • [9]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D]. 尹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8)
  • [10]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D]. 郭玉华.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铁路客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