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海洋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南方海洋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

一、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郭旭升,赵永强,申宝剑,魏祥峰,卢龙飞,潘安阳,李宇平[1](2022)在《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的深刻内涵。该套页岩浮游藻类与浮游硅质生物共生、繁盛,硅质生物骨屑的成岩多孔性有利于藻类所生成烃类的原位滞留和后期裂解形成有机孔隙的大量发育与保存,而顶底板封堵条件与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要素,揭示了海相页岩气"源储一体,早期滞留,原位富集,晚期改造"的富集保存机理,明确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深层、常压和陆相页岩气将是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十四五"期间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将有望得到更大的快速发展。

郭春礼[2](2021)在《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孔隙及吸附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作为我国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示范区和先导区,首次实现页岩气的商业化开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寻找非常规天然气的能源革命。页岩孔隙结构及对甲烷吸附能力是评价盆地含气潜力和油气赋存形式的重要地质参数,也是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地质问题之一。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沉积盆地,如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对小盆地的研究不够深入,我国部分中小型海相沉积盆地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未来有望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研究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的孔隙及吸附性特征,本文选取盆地内连续取芯的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氦测孔隙度、低温N2吸附、CO2吸附、CH4等温吸附及扫描电镜定性-定量表征等实验,系统分析海相页岩的孔隙发育及吸附性特征,并结合有机地化分析、岩石学手段,讨论影响其孔隙发育和吸附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根据北美和国内主力产气页岩的地质参数特点,认为荷塘组页岩埋深较小(421.20~527.73m)、厚度大(83.23m)、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为3.03%)、成熟度低(RO平均为1.44%)、孔隙度低(平均为1.97%)、含气性好(兰氏体积平均为1.44m3/t)、脆性矿物含量高(平均为63.7%),属于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层位;页岩储层中微观孔隙的空间结构十分复杂,未见有机孔发育,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其中无机孔包含了黏土矿物层间孔隙、粒缘孔、脆性矿物溶蚀孔、草莓体黄铁矿晶间孔等;微裂缝的主要类型有成岩收缩裂缝和构造裂缝。孔隙形态主要包括开放型圆筒状孔隙、层状狭缝形孔隙和细颈广体墨水瓶状孔隙;页岩总孔隙体积为(4.3~20.1)×10-3cm3/g,平均为9.07×10-3cm3/g,其中以微孔和中孔的体积贡献为主,平均占比分别为43.24%和41.91%;总比表面积为6.94~34.94 m2/g,平均为16.25 m2/g,其中以微孔的比表面积为主。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有TOC和石英,CH4吸附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孔隙结构、脆性矿物、TOC及绿泥石含量。具体关系如下:1.TOC与微孔体积呈显着正相关,与DFT和BET+DFT比表面积呈显着正相关;石英与微孔体积呈中等正相关,与DFT和BET+DFT比表面积呈中等正相关。2.兰氏体积和总比表面积、微孔体积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总孔体积呈显着地先增大后减小,与脆性矿物呈显着的先减小后增大;与TOC呈中等正相关;与绿泥石呈中等负相关。此外孔隙度影响因素不明确,发现仅与石英含量呈弱负相关。

王涛利[3](2021)在《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文中认为页岩油气的商业开采突破了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助推了全球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在常规油气系统中,页岩是烃源岩层和盖层,而在非常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同时是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具有自生自储自我封闭的特征。近年来,页岩做为有效的油气储层受到了持续的关注。通过借鉴北美页岩气成功勘探经验并结合中国南方富有机质页岩的实际地质条件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我国已成功实现以四川盆地为主阵地的海相页岩气商业开采。同时,我国主要沉积盆地中发育多套中生界-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然而陆相成熟页岩储集空间认识不足,制约了页岩油勘探的进程。鉴于此,本论文首先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物理学等手段调查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成熟区(川南和川东地区)和外围远景区(中扬子宜昌地区)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高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储集空间的影响;随后通过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刻画了生油窗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和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并将中低等成熟样品人工熟化至生油窗末期/生气窗,关注了生油/气窗内页岩孔隙组成与演化特征及生油窗内钙质页岩的含油性变化。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大量蜂窝状、气泡状和不规则状的有机孔。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揭示有机质含量最高的W4-3页岩中有机孔是连通性最好的孔隙,但最大连通规模未超过5μm。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和黏土矿物控制;而方解石和石英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对页岩孔隙发育为负向性。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受TOC的控制性不强;而黏土矿物含量对渗透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但过高的黏土矿物(>30%)可能堵塞页岩中的孔隙。此外,较高的介孔百分含量也提高了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2)中扬子宜昌地区YH-1井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古生产力、贫氧至厌氧的水体条件和较低的陆源输入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YH-1井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TOC>2%)的TOC与孔隙度呈正相关性,其孔隙(有机孔)不仅发育在有机质中,也广泛发育在有机-黏土复合体中,黏土矿物可发育层间孔且控制介孔和宏孔发育。因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页岩的孔隙发育受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控制。TOC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TOC<2%)呈负相关性,而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呈正相关性,因此,龙马溪组上段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控制。YH-1井页岩不同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和黏土矿物相关性表明,有机质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为主,而黏土矿物主要与介孔和宏孔发育有关。(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的孔隙在生油窗阶段早期减少是由残留油对孔隙堵塞造成的,而此后孔隙增加是因为更高的排烃效率和形成了有机孔和溶蚀孔等新的孔隙类型和更多的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新发育的有机孔与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相伴生,可能是有机质受黄铁矿催化生烃形成的。比生油窗阶段更强烈的有机质生气和流体活动成为影响长7页岩在湿气和干气阶段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湿气和干气阶段比生油窗末期发育了更广泛的溶蚀孔、有机孔和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而在最高成熟度时溶蚀孔规模更大,广泛发育在有机质与黄铁矿相伴生的区域。(4)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热解钙质页岩的残留油含量和含油饱和度(OSI)在生油窗内整体上逐渐升高,在成熟度easy%Ro=1.2–1.29内(S1×100)/TOC由接近100升至超过100。残留油堵塞和更强的压实作用使得钙质页岩纳米孔隙在easy%Ro=0.79–1.2阶段减少;在最高成熟度(easy%Ro=1.29)由于有机质更强烈的生烃形成了大量有机孔使得纳米孔孔体积增加。另外,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0–1.29还发育微米尺度的溶蚀孔和有机质收缩缝,显着提高了钙质页岩的孔隙度,改善了钙质页岩的储集空间。综合认为,钙质页岩的孔隙演化受成熟度、生排烃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由于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2–1.29具有最高的含油饱和度和更好的储集空间,因此该成熟度可做为钙质页岩油的有利开发成熟度区间。

徐笑丰[4](2021)在《四川盆地东南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区域保存条件及评价》文中认为四川盆地东南缘发育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目前唯一实现了页岩气商业突破的海相页岩地层。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致其岩矿组成、烃源条件等物质基础具有显着的差异性。此外,受多期次、长时间构造作用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早期经历了深埋作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及巨幅的抬升剥露作用,导致页岩产生了显着的形变破裂,自封闭性被破坏,其内赋存的页岩气通过断裂、裂缝及地表剥蚀出露区等通道散失。既有勘探实践证实,保存条件是制约该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商业价值最核心的因素,亟待深入研究。然而,目前针对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及评价工作多未触及本质,即并未对页岩自身性质与外部背景、页岩气保存的静态要素及动态过程进行联合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评价尺度小,定量性差且不具有预测性。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选取四川盆地东南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对象,紧扣页岩内在属性及外部环境两方面,以富有机质页岩的物质基础、埋藏演化过程、区域形变破裂特征及页岩气侧向散失过程等为切入点,对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区域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依托钻井、野外露头实测资料,基于沉积学、岩石矿物学及油气地质学等理论方法,对研究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空间展布、沉积相及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底部龙一段一亚段,主要为深水陆棚相页岩,区内邻近古隆起的少数区域发育浅水陆棚相页岩;龙一段一亚段页岩为典型的富泥硅质页岩岩相,长英质矿物含量介于55-65%,黏土矿物含量介于25-30%,碳酸盐矿物含量仅10-15%;该段页岩总厚度介于5-40 m,多数大于20 m;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0-4.0%,多数大于2.0%;富有机质页岩岩矿组成、厚度与有机质丰度明显受控于其沉积相,总体上烃源、工程品质十分优越。(2)基于钻井、区域地质图及文献中析出的实测数据和低温热年代学、地温资料,运用一维盆地模拟技术,对研究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现今埋藏状态及其埋藏演化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现今处于埋藏、暴露地表或被剥蚀殆尽等不同埋藏状态,最大埋深可达6000 m;页岩有机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5-3.9%,多绝大多数地区高于2.0%,属高过成熟阶段;受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影响,页岩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显着的抬升及剥蚀作用,抬升起始时间自东南部造山带的约180 Ma至西北部盆内的约70 Ma渐新,整体抬升及剥蚀幅度沿SE-NW向减小;页岩于早古生代末期即步入成熟门限(Ro=0.5%),后于晚古生代末期逐步进入生气窗(Ro=1.3%),并于早中生代进入原油裂解窗(Ro=2.0%)。盆外富有机质页岩生烃起始及终止时间均明显早于盆内页岩,亦更早开始经历抬升剥露,致其烃类生成及保存条件均更为不利。(3)研究收集了不同矿物组成的钻井页岩岩心样品及不同构造单元的脆性野外岩样,进行了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实验及基于Kaiser效应的声发射测试;综合测试数据及力学理论分析,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中新生代的构造挤压与剥蚀抬升过程中的地应力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三轴岩石力学强度与其粘土矿物含量呈显着的线性反相关关系,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无明显相关性。页岩三轴岩石力学强度与围压的线性关系可使用其黏土矿物含量进行表征;研究区在中生代造山运动中经历了强烈的水平挤压,古有效最大水平地应力值介于40-180 MPa,该应力值整体上呈SE-NW向递减趋势,且与地层倾角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页岩在中生代挤压期与新生代抬升期内经历的水平地应力大小与当时所处围压下的三轴岩石力学强度之比可以用于指示不同平面位置页岩发生破裂的概率,两种强度比指示盆外页岩以东南部邻近造山动力源的区域更易发生破裂,盆内紧闭背斜核部发育的页岩更易破裂。(4)基于钻井、地震及地质图资料,利用二维盆地模拟技术,在精细恢复剖面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建立了彭水地区桑柘坪向斜的油气地质模型,并对藉此重建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埋藏-热演化及烃类生成-输导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抬升总时长及不同地层倾角模型的模拟结果,探讨了页岩气侧向输导散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现今富有机质页岩系统内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要成因;自页岩埋藏达最大深度到现今的变形-隆升-剥蚀过程中,天然气在势能差的驱动下,自向斜核部向逐步翼部输导扩散。在向斜翼部目的层暴露地表后,天然气发生散失,最终导致核部含气量明显高于翼部;页岩经历的抬升总时长越大、向斜地层倾角越大,天然气的侧向输导散失作用越强,向斜核部现今能保存的页岩气含量越低。(5)综合上述对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物质基础与埋藏演化、区域形变破裂特征及天然气侧向散失过程的研究结果,选取了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挤压期破裂指数、抬升期破裂指数、抬升总时长、地层倾角、距剥蚀出露区距离及距地表断裂距离等三类共九种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利用叠合法对区内龙马溪组页岩的区域保存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所圈定的保存条件极好的、较好的、较差的与极差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8.91%、26.15%、13.68%与51.26%。

张六六[5](2021)在《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层段吸水特征、孔隙结构差异性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继四川盆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获得重大突破后,寒武系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将是我国南方高–过成熟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寒武系页岩气勘探在湖北宜昌、四川威远等地区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气流,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是迄今为止对其页岩储层发育孔隙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认识仍然还很薄弱,制约着进一步的有效勘探开发。本论文选取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ZK003井的岩芯样品,通过开展岩石小柱体吸水实验、氦孔隙度测试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系统对比研究该钻井剖面在纵向上不同层段页岩储层吸水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XRD矿物组成和有机碳含量,进一步探讨和评价影响富有机质层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主控因素和顶底板条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内已报道的钻井现场水井沱组页岩解析含气量测试结果,初步预测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具体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宜昌地区下寒武统不同层段页岩吸水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在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四分性,页岩吸水量、孔隙度和孔隙结构参数与其矿物组成和TOC含量等均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底部第一层段和上覆第四层段TOC含量平均值均小于1.0%,平均吸水量分别为3.8mg/g岩石和5.4mg/g岩石,孔隙度平均为1.0%和1.5%;富有机质第二层段和第三层段页岩TOC含量平均分别为5.0%和3.4%,吸水量平均分别为14.9mg/g岩石和16.0mg/g岩石,孔隙度平均为3.2%和4.1%,且富有机质层段页岩吸水量与氦孔隙度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TOC含量较低的第三层段页岩吸水量、孔隙度要比TOC较高的第二层段略高,黏土矿物第三层段高于第二层段。(2)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孔径小,以微孔和介孔为主,页岩中发育的纳米级微孔和介孔对页岩气保存、孔隙网络连通性起重要作用。水井沱组贫有机质第一层段和第四层段均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富有机质二层段和三层段泥页岩平均比表面积分别为19.4m2/g和17.5m2/g,平均孔体积分别为17.3ul/g和18.1ul/g,主要发育孔径范围在<2nm和2~50nm的微孔和介孔;其中富有机质二层段和三层段页岩发育的微孔和介孔对整个孔隙的贡献大于85%,而宏孔的贡献只有10%左右,其中三层段页岩微孔对孔隙的贡献低于二层段,这可能和TOC含量有关。(3)TOC含量、石英、黏土矿物粒间孔和层间孔、钙质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影响宜昌地区寒武系富有机质泥岩孔隙度、孔隙结构和岩石脆性的重要因素。富有机质三层段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比二层段明显高,而二层段的碳酸盐矿物含量比三层段高,其中第二层段和第三层段页岩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岩石饱和吸水量均与TOC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三层段页岩吸水量与石英含量无明显相关性,黏土矿物在第二层段与第三层段与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吸水量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三层段正相关性更显着,碳酸盐矿物在这两层段与吸水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表现为很强的负相关性,但第三层段比第二层段这种负相关性更好,水井沱组石英、碳酸盐等脆性矿物含量使得了富有机质层段页岩储层的脆性指数大于68%,这表明TOC含量和矿物组成是影响水井沱组页岩孔隙发育和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矿物组成是影响二层段和三层段页岩孔隙差异主要因素之一。(4)水井沱组富有机质第三层段页岩顶部发育相对致密的泥灰岩和泥岩互层以及底部发育泥灰岩夹层对第三层段页岩储层页岩气保存起到很好的封隔作用;而第二层段页岩底板封闭性差,造成排烃效率高,使得该层段中有机质孔隙变小。其中三层段页岩平均吸水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比二层段页岩高0.4%、0.9%,其中总孔体积三层段比二层段高0.7ul/g,在二层段底部与一层段岩性分界处发现沥青的存在,表明二层段页岩向下沿着岩性界面发生排烃,这可能是导致第二层段和第三层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因素之一。(5)鄂西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富有机质第三层段页岩是该地区页岩气勘探的优质储层。水井沱组第三层段页岩TOC含量平均为3.4%,具备良好的原始生气基础,有利的顶底板保存条件,无机孔隙和有机纳米孔共同构成水井沱组富有机质第三层段页岩有利的储集空间,该层段页岩脆性指数介于58.3~77.0%,平均为68.1%,显示较好的可压裂性。结合邻近研究区的宜地2井已报道含气性结果,三层段页岩解析气含量和总含气量平均分别为3.5 m3/t和5.5m3/t,初步认为鄂西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富有机质第三层段页岩是该地区页岩气勘探的优质储层。

康昱[6](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构造古地理及其与祁连-北秦岭地体乃至华南克拉通的亲缘关系,以及鄂尔多斯地块上叠的早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属性和油气地质条件是近年来基础地质研究和古老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从鄂尔多斯地块与其相邻块体之间的构造格局研究出发,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组成相结合的物源示踪方法,恢复重建了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与其西、南部相邻块体之间的构造演化关系,同时结合沉积相编图研究,系统分析了早古生代不同时期鄂尔多斯陆表-陆缘海盆地西、南部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明确了早古生代主要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区域构造环境、原始盆地属性及其构造古地理面貌,并对其控制下的源-储特征及其有利源-储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探讨了相应的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以下几点新的认识:(1)锆石U-Pb年代学物源示踪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寒武系及中-下奥陶统的碎屑物源都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的变质基底岩系,唯有地块西缘贺兰山寒武系底部苏峪口组及其平行不整合下伏的震旦系兔儿坑组、正目观组还记录有主要来自阿拉善地块东缘新元古代火山-岩浆岩的物源信息,指示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至少自新元古代震旦纪以来都属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暗示华北西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寒武纪-早中奥陶世陆表-陆缘海沉积显着缺少或远离其它相邻块体或岛弧杂岩地体的陆源碎屑或火山-岩浆物源。(2)锆石U-Pb年代学与区域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平凉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与其相邻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河西走廊带东段的香山群/米钵山组都属于上奥陶统深水复理石沉积。区域锆石U-Pb年龄谱及Hf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来自华北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地体和东冈瓦纳大陆的混合物源特征,指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奥陶纪晚期的区域构造古地理环境受控于这些相邻块体与其间洋盆(原特提斯及其分支的祁连-北秦岭洋)并置的洋陆分布格局,并主体经历了晚奥陶世洋壳俯冲消减和鄂尔多斯地块与祁连-北秦岭(杂岩)地体的(加里东晚期)汇聚拼合构造事件。(3)构造古地理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原盆地属性主要受控于原特提斯洋及其(分支)祁连-北秦岭洋的复杂开合过程,主体经历了“寒武纪至中奥陶世面向祁连-北秦岭洋的被动陆缘-(华北)鄂尔多斯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和“晚奥陶世毗邻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地体的活动陆缘-(华北)鄂尔多斯克拉通残余边缘海盆地”两大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其中,寒武纪被动陆缘鄂尔多斯陆表海盆地内部结构分异相对较弱,呈现台内浅洼、台缘坡折和台前缓坡的稳定型结构-构造面貌;中奥陶世被动陆缘鄂尔多斯陆表海盆地内部结构分异较强,呈现为台内坳陷-台缘隆起-台前斜坡的分异型结构-构造面貌;晚奥陶世活动陆缘则呈现为鄂尔多斯台内隆升古陆与其西南部残余边缘海盆地并置的构造古地理面貌。(4)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海相源-储条件分析表明,鄂尔多斯地块中-晚奥陶世陆缘-陆表海盆地“内坳-边隆-外斜坡”的构造古地理面貌总体控制了研究区下古生界海相源-储条件。特别是L型台缘隆起对其内侧颗粒滩相白云岩储集体和外侧台缘礁滩型储集体的发育有着明显控制作用,L型隆起内侧台内坳陷和外侧台缘斜坡尤其是晚奥陶世残余边缘海盆地深水斜坡带是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有利区带,奥陶系顶面近亿年的风化剥蚀作用为优质古岩溶储集体的发育创造了条件;通过鄂尔多斯地块(盆地)西、南部下古生界构造-相控源-储条件及其有利区带分析,预测提出了西缘北段“铁克苏庙东部继承性斜坡型”及“天池低幅度隆起-多元多向联控型”、中段“马家滩掩覆体继承性斜坡型”、南段“庆阳古隆起改造反转斜坡多元联控-侧向遮挡型”和南缘“渭北隆起改造-残存型”等有利源-储区带的油气成藏模式。

郭旭升,胡东风,段金宝[7](2020)在《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古生界与中生界,地层年代老,演化程度高,受多旋回沉积及多期构造演化史控制,虽油气基础地质条件优越,但油气分布与成藏复杂;勘探主要经历了油气普查、构造油气藏、大规模岩性气藏与页岩气勘探3个阶段。前期虽取得多个领域重大突破,但整体探明率低,为明确其油气勘探前景,对先期发现的大气田与近期勘探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大,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与新领域是重点勘探突破方向,其中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非常规页岩气与阆中—元坝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区带、通南巴震旦系—寒武系台内滩、川南綦江下组合盐下、二叠—三叠系礁滩等常规气深层—超深层领域,总资源量达数万亿方,有望实现新一轮大突破、大发现;此外,二叠系、侏罗系非常规页岩气与二叠系热液白云岩、岩溶缝洞群、灰泥灰岩、沉凝灰岩等常规气新领域勘探潜力大。四川盆地盆缘构造复杂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盆缘残留向斜区页岩气与常规山前带领域是主要勘探方向;南方外围古隆起周缘及递进变形区,构造变形弱,保存条件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油气战略接替区。

张昆[8](2019)在《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保存机理与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是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主要研究目的层段,两层系页岩普遍具有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TOC含量高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中国南方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热演化,页岩气井既有高产井,也有低产井甚至失利井,使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成为页岩气成藏研究的关键。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是页岩气保存研究的前提,有机质的富集受控于沉积时的构造背景。中国南方在早寒武世处于板块拉张背景下,与外海相连通;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处于板块挤压背景下,周围被古陆环绕,与外海连通不畅。本文通过Mo元素和TOC含量分析出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于弱封闭—中等封闭的水体环境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沉积于强封闭的水体环境中。利用Si元素和Al元素精确计算了典型井页岩过量硅的含量,通过Al-Fe-Mn元素分析判断出下寒武统页岩中过量硅为热液成因,热液活动一方面可以使水体底部还原性增强,另一方面促进生物生产力提高,从而使沉积有机质富集;同样,通过Al-Fe-Mn元素分析判断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中过量硅为生物成因,生物成因硅可作为生物生产力指标,较强的水体封闭性和较活跃的火山活动均可导致水体上层生物生产力较高,下层还原性较强,有利于沉积有机质富集。页岩自身及其顶底板在垂向上的封闭性是控制页岩气保存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度、覆压渗透率、突破压力、扫描电镜和气体吸附实验得出,由于物性的差异,顶底板对页岩在垂向上产生封闭作用;由于连通性的差异和气体滑动效应,页岩形成自封闭性。由页岩气组分实验可知,封闭性的破坏可导致页岩中气体大部分为氮气。滑脱层、逆冲断层、有机质热演化以及侏罗纪发育的火山活动是页岩气出现高氮低烃现象的原因。利用碳同位素实验、FIB-HIM实验得出,页岩及其顶底板的封闭性影响了液态烃裂解气量和页岩气中碳同位素的倒转程度:封闭性越好,液态烃排出页岩的量越少,由液态烃裂解而形成的天然气量越多,碳同位素倒转程度越强,有机质孔中的焦沥青孔越发育;反之则相反。由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受到复杂的构造运动,研究不同构造样式下页岩气富集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负向构造样式,由平行和垂直层面方向页岩渗透率实验可知,天然气在页岩层系中主要沿着平行于层面方向运移,通过实例统计,以倾角10°和20°划分保存条件的优劣。根据覆压渗透率实验得出,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大,页岩渗透率逐渐减小;根据吸附甲烷前后渗透率实验得出,吸附气会阻塞渗流通道,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在上覆压力和吸附气的双重作用下,页岩平行于层面方向的渗透率在覆压大于10~15MPa时较低,在覆压降至10~15MPa时突然增加,导致页岩气从侧向大量运移散失,意味着仅存在负向构造样式时,具有较好的页岩气产能的钻井深度至少要深于1019~1529m。对于正向构造样式,翼间角越大,裂缝发育越少,页岩气保存条件越好,通过实例统计,以70°和120°为界限划分变形强度的强弱;地层整体抬升过程中,在某一特定水平应力场下页岩会集中在某一深度产生大规模集中破裂,从而导致页岩气大量散失。负向和正向构造样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当正向构造样式的埋深深于破裂深度时,正向构造物性好,游离气含量高,为有利的勘探区;当正向构造样式的埋深浅于破裂深度时,正向构造页岩发生破裂而导致页岩气大量散失,使负向构造为有利的勘探区,且越靠近核部,含气性越好。天然气具有扩散的特征,抬升时间越早,页岩停止生气时间越早,无页岩生烃作用的补充,页岩现今含气量越低。通过实例统计,以抬升时间90Ma和130Ma划分抬升时间的早晚。最后从物质基础、抬升时间、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构造样式等四方面总结出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并用实际勘探区块验证评价方法的准确性。

范增辉[9](2019)在《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威远地区页岩气日产量达到51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到18.25亿方。页岩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开展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威远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较短,生产效果较不理想,其研究思路及技术往往参照常规油气勘探,页岩气具有赋存条件特殊、优质页岩展布变化快、储渗空间、保存条件和富集系统复杂等特点,研究难度更大;缺乏系统性的针对威远地区页岩气藏地震地质相结合的勘探理论及有效的研究技术。本论文以威远地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埋深小于4000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岩石矿物学、非常规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钻井、实验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岩相岩性展布特征、地层划分、优质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裂缝发育带、地应力场分布、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地质成果,充分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对各项地质参数进行平面及空间预测,总结出研究区页岩气富集条件及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认识:(1)按照新的地层分层标准,建立了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划分方案。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已钻井地层特征进行综合对比,认为以观音桥段含生屑泥质灰岩顶界作为龙马溪组底界,并将硅质页岩划归奥陶系,测井曲线上以自然伽玛升高、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升高半幅度点对应的界限划分为龙马溪组底界相对合理。龙马溪组页岩的岩性、电性、古生物差异明显,内部可划分为龙一段和龙二段。地层分布相对稳定,远离剥蚀区,地层厚度和埋深均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加。(2)研究区龙马溪组矿物组成主要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黄铁矿、磷灰石为主,石英平均含量45.5%,碳酸盐岩矿物平均含量为16.7%、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28.4%,龙一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占平均含量53%,绿泥石平均含量19.1%,不含或含少量高岭石;岩石力学参数(杨氏模量、泊松比)及脆性指数均指示龙一段具有较好的脆性及可压裂性,有利于压裂改造。(3)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孔渗相关性不强,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以粘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和构造裂缝为主;龙一段平均孔隙度为3-6%,平均渗透率为273n 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龙一段含气性总体为2.0-3.5m3/t,具有由北东向南西增大的趋势。通过物性、岩心及部分扫描电镜资料分析,龙一段物性条件、含气性较上部龙二段好。(4)完善了页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技术。基于地震资料叠前反演预测优质页岩厚度,厚度在20-70m之间;在研究区建立叠前弹性参数与脆性指数拟合关系式,预测出优质页岩脆性指数平面以及剖面分布特征;利用地质、测井、钻井资料,地震弹性参数反演得到的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等参数,构建地质模型、力学模型以及计算数学模型,开展应力场模拟分析,研究地层厚度、断层、地应力场等因素与裂缝发育的关系,基于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对地震资料三维工区进行应力场预测,明确裂缝发育的方向和规模,地应力方向变化较大,水平向最大与最小应力差异不明显,利于体积压裂储层改造。(5)研究区龙马溪组TOC含量较高,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组分以腐泥组与沥青组为主,其中腐泥组含量为72-90%,沥青组含量为10-22%,不含壳质组和极少量镜质组及惰质组。研究区龙马溪组镜质体反射率约为1.64-2.15%,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以过成熟为主,纵向变化表现出从顶至底逐渐增加的特点,平面上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增加。根据单井分析、地质类比,在研究区找出TOC与纵横波比的关系式,创新形成了基于多项式拟合TOC与地震参数的关系式,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TOC分布,TOC在2-4.1%之间。通过叠前弹性多参数预测三维区的脆性指数在30-60之间。(6)通过叠后相干、曲率属性,利用叠前AVAZ、FVAZ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并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可靠性分析,进一步明确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解决了单一手段预测裂缝的局限性,提高了裂缝综合预测的精度。从页岩气顶底板条件、自封闭性、渗流方向性、构造运动对页岩气的影响,对保存条件进行评价,预测了压力系数分布规律。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超压利于页岩气保存,出露区、浅埋藏区、强改造程度区很难形成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为页岩气富集有利区。(7)研究区页岩气富集受沉积环境、岩相岩性、构造运动及保存条件的综合影响,同时受孔缝组合、压力系数、脆性指数、可压性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以地质认识为基础,通过地球物理手段综合预测来定量确定各项参数的具体分布特征,特别是优质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和脆性指数等参数,结合应力场分布、保存条件,与邻区页岩气富集条件进行对比,提出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TOC≥2%、含气孔隙度≥3%、优质页岩厚度≥40m、含气量≥2m3/t、脆性指数≥40、压力系数≥1.2、位于平缓构造区、三级断层(断距≤100m)及以下的区域是页岩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根据对研究区页岩地质特征、考虑优质页岩厚度、TOC分布、脆性指数、压力系数及保存条件等综合因素考虑,对研究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有利区进行预测,存在两个有利区域,Ⅰ类有利区和Ⅱ类较有利区。

徐言岗[10](2010)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古生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已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中组合(D-T2)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大型天然气田,油气勘探已取得了的重大突破,但除此之外的南方广大地区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尤其是中国南方下组合(Z-S)的油气勘探,除威远气田外,未能获得有工业价值的勘探成果。中国南方古生界众多的油气显示,无疑证明了中国南方古生界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大规模的成藏过程。因此,具体分析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成因,探索中国南方古生界油气的成藏规律,将为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中国南方系统的古油气藏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麻江特大型古油气藏的发现,众多石油地质工作者开始了古油气藏的成因探索。古油气藏泛指已经破坏了的但可以进行圈闭恢复的油气藏,其原生油气藏形成时期相对较早,中国南方多形成于古生代。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江南-雪峰隆起以西至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现今残存物为沥青、油苗和井下天然气,在海相砂岩与碳酸盐岩的孔隙、裂缝、晶洞、溶孔、溶洞中产出,尤以裂缝中最为发育。下古生界以沥青显示为主,奥陶系有少量油苗显示,主要显示于雪峰隆起西侧及黔中隆起周缘;上古生界以油苗和井下天然气显示为主,主要显示于古隆起周缘及湘中坳陷。古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古隆起的位置及深大断裂的走向,主体沿北东方向于深大断裂附近产出。中国南方巨厚的古生代沉积为古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早古生代沉积了被动陆缘-宽缓斜坡沉积层;晚古生代由台盆-克拉通内海相沉积层组成。下古生界的斜坡及深海盆地相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黑色碳质页岩,为古油气藏的提供了良好的烃源,台地及上斜坡相区发育的白云岩、砂岩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下寒武统泥岩及下志留统泥岩为古油气藏提供了保存条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的下古生界的含油气组合(z-s下组合)。都匀运动、广西运动不仅为下古生界古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规模聚集的场所,也为古油气藏的聚积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下古生界古油藏初始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大型正向构造之中。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中泥盆世-中三叠世,中国南方接受了广泛的厚度巨大的海相沉积,使得下组合油藏向气藏转化;印支运动的大规模抬升和燕山运动的挤压、推覆加剧了古油气藏的破坏。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表明:古油气藏是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与叠加的综合产物,古油气藏一般经历了油藏-气藏-残留的演化过程,其中,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对古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油气藏被改造、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后期地层的抬升、剥蚀幅度过大。中国南方典型古油气藏成因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古生界仍然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在今后的勘探中,应特别重视古油气藏与今油气藏的差异:古油气藏的最终结果是被破坏与逸散;而今油气藏需要被保存与聚集。二者的成藏机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古油气藏的源来自于烃源岩,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现今都已进入的过成熟期,不可能为有效烃源岩,其早期生成的烃类必须以特殊的方式方能保存下来,成为有效次级源,为后期的晚期成藏提高足够的物质补给。威远气田的水溶气出溶成藏模式对中国南方寻找古老油气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中国南方而言,形成古老油气藏至少须满足2个条件:(1)较好的后期保存条件;(2)早期深埋和后期大幅抬升。现今缺乏保存条件的地区或埋藏深度过大的地区都不可能取得下古生代的油气勘探突破。依据上述分析,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武陵坳陷、黔南坳陷、湘鄂西地区的秭归复向斜和雪峰隆起东南缘的湘中、桂中坳陷、四川盆地古隆起区乃是今后下古生代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二、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历程
2 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2.1 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的内涵
    2.2 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
    2.3 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
        2.3.1 页岩顶底板封堵条件是页岩气早期滞留的关键
        (1)水平层理和微裂缝是页岩气散失的主要通道:
        (2)连续厚度大、岩性致密的顶底板条件有利于页岩气封隔与保存:
        2.3.2 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要素
        2.3.3 不同构造演化时期页岩气保存条件动态演化特征
3 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展望
    3.1 深化深层页岩气“超压富气”理论
    3.2 聚焦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勘探
    3.3 探索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接替领域
4 结论

(2)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孔隙及吸附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页岩孔隙研究现状
        1.2.2 页岩吸附性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样品和分析方法
        3.1.1 样品选取
        3.1.2 实验分析
    3.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总有机碳(TOC)
        3.2.2 有机质成熟度
    3.3 矿物组成
    3.4 页岩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3.4.1 孔隙度垂向特征
        3.4.2 中孔发育特征
        3.4.3 微孔发育特征
        3.4.4 孔径分布特征
        3.4.5 主要孔隙类型
    3.5 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3.5.1 有机碳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3.5.2 成熟度对孔隙度的影响
        3.5.3 矿物组成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第4章 甲烷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等温吸附实验
    4.2 甲烷吸附特征
    4.3 甲烷吸附量影响因素
        4.3.1 孔隙结构对吸附性的影响
        4.3.2 有机碳含量对吸附性的影响
        4.3.3 热演化程度对吸附性的影响
        4.3.4 矿物组成对吸附性的影响
第5章 优质页岩基本特征及修武盆地储层潜力评价
    5.1 国外主要产气页岩基本特征
    5.2 国内产页岩气地层特征
    5.3 研究区页岩储层潜力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页岩储层表征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特征
    2.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2.2 样品与实验方法
        2.2.1 样品信息
        2.2.2 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
        2.2.3页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4 低压等温CO_2和N_2吸附
        2.2.5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DES)
        2.2.6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
        2.2.7页岩孔隙度测试
        2.2.8页岩渗透率测试
    2.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2.4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2.4.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2.4.2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2.4.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2.4.4 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FIB-SEM图像与孔隙连通性
    2.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5.1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2.5.2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度的影响
        2.5.3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2.5.4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渗透率的影响
        2.5.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
        2.5.6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与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耦合关系
    2.6 威远区块与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性质对比
第3章 中扬子宜昌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1 中扬子宜昌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3.2 样品与实验方法
        3.2.1 样品信息
        3.2.2 主量元素含量测定
        3.2.3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3.3 宜黄浅钻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宜黄浅钻页岩矿物组成
    3.5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3.5.1 宜黄浅钻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3.5.2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度特征
        3.5.3 宜黄浅钻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3.5.4 宜黄浅钻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3.6 宜黄浅钻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孔隙结构的影响
    3.7 中扬子宜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潜力简析
第4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孔隙演化
    4.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4.2 样品与实验方法
        4.2.1 样品信息
        4.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4.3 长7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解产物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4.1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4.4.2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4.4.3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4.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4.5 生油窗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4.6 湿气和干气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第5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在生油窗阶段的孔隙演化
    5.1 三塘湖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5.2 样品与实验方法
        5.2.1 样品信息
        5.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5.3 钙质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5.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5.4.1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5.4.2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5.4.3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5.4.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5.5 钙质页岩在生油窗内的含油性变化
    5.6 钙质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5.6.1 钙质页岩纳米孔隙演化特征
        5.6.2 钙质页岩溶蚀孔等孔隙发育特征
第6章 结论认识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认识
    6.2 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6.3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四川盆地东南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区域保存条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页岩气保存的实质
        1.2.2 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因素
        1.2.3 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方法体系
        1.2.4 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的主要难点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构造单元
        2.1.2 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2.2 区域沉积充填背景
        2.2.1 区域地层发育情况
        2.2.2 龙马溪组发育的沉积背景
第三章 富有机质页岩物质基础与演化
    3.1 富有机质页岩的物质基础
        3.1.1 富有机质页岩的空间分布
        3.1.2 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相
        3.1.3 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矿组成
        3.1.4 富有机质页岩的烃源条件
    3.2 富有机质页岩埋藏演化过程
        3.2.1 富有机质页岩现今埋藏状态
        3.2.2 富有机质页岩经历的抬升作用时序
        3.2.3 富有机质页岩的埋藏过程
第四章 页岩区域形变与破裂
    4.1 页岩的岩石力学性质
        4.1.1 样品信息与测试方法
        4.1.2 测试结果与讨论
    4.2 挤压期古水平地应力背景
        4.2.1 地应力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4.2.2 声发射法的基本原理及测试信息
        4.2.3 古最大有效水平地应力特征
    4.3 页岩区域破裂概率评估
        4.3.1 强构造挤压导致的页岩破裂模型
        4.3.2 抬升作用导致的页岩破裂模型
        4.3.3 页岩区域破裂概率预测
第五章 页岩气侧向输导散失过程
    5.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1.1 构造-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5.1.2 关键参数设置
    5.2 模拟结果及讨论
        5.2.1 页岩成烃演化及天然气输导过程
        5.2.2 页岩气侧向输导散失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页岩气区域保存条件定量评价
    6.1 评价方法概述
        6.1.1 评价的主要步骤
        6.1.2 评价指标及标准
    6.2 评价结果及讨论
        6.2.1 各指标的评价结果
        6.2.2 综合评价结果与检验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层段吸水特征、孔隙结构差异性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页岩孔隙特征的研究现状
        1.2.2 页岩孔隙表征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样品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演化特征
        2.1.2 沉积演化特征
    2.2 研究井特征
第三章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 岩石小柱体吸水实验
    3.2 氦孔隙度测试
    3.3 低温N_2吸附测试
    3.4 总有机碳测试
    3.5 矿物成分测试
第四章 页岩层段有机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特征
    4.1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 页岩矿物组成及脆性特征
        4.2.1 页岩矿物组成特征
        4.2.2 页岩脆性特征
    4.3 页岩层段的划分
第五章 水井沱组页岩层段吸水特征
    5.1 页岩层段吸水特征
        5.1.1 页岩层段吸水曲线特征
        5.1.2 页岩层段吸水特征对比
    5.2 水在页岩中赋存状态
第六章 水井沱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6.1 低温氮气吸附与孔径分布特征
        6.1.1 吸附、解吸等温线
        6.1.2 页岩孔径分布
        6.1.3 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6.2 影响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6.2.1 有机质对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影响
        6.2.2 无机矿物对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
    6.3 三种页岩孔隙测定方法对比
第七章 页岩层段孔隙特征差异性对储层评价的意义
    7.1 吸水特征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
    7.2 孔隙结构差异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
    7.3 保存条件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
    7.4 孔隙结构差异对页岩气勘探的指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研究区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其原盆地属性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系的天然气勘探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及其物质组成
        2.1.1 阴山地块-孔兹岩带
        2.1.2 阿拉善地块
        2.1.3 走廊过渡带
        2.1.4 祁连造山带
        2.1.5 秦岭造山带
    2.2 研究区前寒武系-下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
        2.2.1 前寒武系岩石-地层组成
        2.2.2 下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
        2.2.3 下古生界年代地层对比框架
    2.3 盆地构造单元及其奥陶系顶面构造特征
        2.3.1 盆地西部天环坳陷
        2.3.2 盆地中东部陕北斜坡与晋西挠摺带
        2.3.3 盆地南部渭北隆起
        2.3.4 盆地北部伊盟隆起
第三章 早古生代沉积物源与构造古地理格局
    3.1 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3.1.1 盆地南部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3.1.2 盆地西部寒武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3.2 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3.2.1 盆地南部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3.2.2 盆地西部奥陶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3.3 早古生代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
        3.3.1 走廊带晚奥陶世沉积碎屑物源特征
        3.3.2 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的亲缘关系
        3.3.3 鄂尔多斯地块区域构造构造古地理格局
第四章 早古生代沉积岩相与构造古地理特征
    4.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类型
        4.1.1 早古生代沉积体系
        4.1.2 典型剖面的沉积相划分
    4.2 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4.2.1 寒武纪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4.2.2 奥陶纪沉积岩相及其演化特征
    4.3 原盆地属性及构造古地理特征
        4.3.1 原盆地属性
        4.3.2 构造古地理特征
第五章 油气地质意义
    5.1 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烃源岩特征
        5.1.1 奥陶系烃源岩特征
        5.1.2 寒武系烃源岩特征
    5.2 构造古地理控制下的储层特征
        5.2.1 古岩溶储集体特征
        5.2.2 白云岩储集体特征
        5.2.3 台缘礁滩型储集体特征
    5.3 有利源-储区带及其成藏模式探讨
        5.3.1 西北部继承性(台缘)斜坡带
        5.3.2 南部改造残存古隆起区
第六章 主要结论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历程与成果
    1.1 油气普查勘探阶段(1952—1964年)
    1.2 构造油气藏勘探阶段(1965—1999年)
    1.3 岩性气藏与页岩气勘探阶段(2000年以来)
2 勘探潜力分析与展望
    2.1 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与新领域
        2.1.1 深层—超深层勘探领域
        (1)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超深层页岩气领域勘探潜力大。
        (2)震旦—寒武系超深层是近期实现战略突破有利目标。
        (3)二叠—三叠系深层—超深层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2.1.2 勘探新领域
        (1)非常规新层系、新领域有望取得勘探大突破。
        (2)常规新类型储层值得进一步探索拓展。
    2.2 四川盆地盆缘构造复杂区油气勘探领域
        2.2.1 盆缘残留向斜区页岩气领域
        2.2.2 常规山前带勘探领域
    2.3 南方外围古隆起周缘及递进变形区
        2.3.1 古隆起周缘弱变形区
        2.3.2 南盘江—桂中坳陷北缘递进变形区
3 结论

(8)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保存机理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现状
        1.3.2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研究现状
        1.3.3 构造样式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1.1 威远区块概况
        2.1.2 长宁区块概况
        2.1.3 焦石坝区块概况
        2.1.4 修武区块概况
    2.2 构造背景
    2.3 沉积与地层特征
        2.3.1 下寒武统
        2.3.2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
第3章 不同构造背景海相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及模式
    3.1 不同构造背景水体封闭程度分析
    3.2 下寒武统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分析
        3.2.1 过量硅的计算及来源分析
        3.2.2 构造拉张背景热液活动对沉积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3.3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分析
        3.3.1 过量硅的计算及来源分析
        3.3.2 构造挤压背景水体封闭性对沉积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3.3.3 构造挤压背景火山活动对沉积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3.4 不同构造背景沉积有机质富集模式
第4章 页岩封闭性的形成与破坏及其对页岩气成因和有机质孔发育的影响
    4.1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形成机理和模式
        4.1.1 页岩顶底板封闭性形成机理
        4.1.2 页岩自封闭性形成机理
        4.1.3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形成模式
    4.2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破坏原因和模式
        4.2.1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破坏的现象
        4.2.2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破坏的原因
        4.2.3 页岩顶底板及自封闭性破坏模式
    4.3 封闭性对页岩气成因和有机质孔发育的影响
        4.3.1 封闭性对页岩气成因影响的现象
        4.3.2 封闭性对有机质孔发育影响的现象
        4.3.3 封闭性对页岩气成因和有机质孔发育影响的原因
        4.3.4 封闭性对页岩气成因和有机质孔发育影响的模式
第5章 负向构造页岩气保存机理及富集模式
    5.1 负向构造倾角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5.1.1 负向构造倾角对页岩气保存影响的现象
        5.1.2 负向构造倾角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5.2 负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5.2.1 负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的现象
        5.2.2 负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5.3 负向构造控制页岩气富集模式
第6章 正向构造页岩气保存机理及富集模式
    6.1 正向构造翼间角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6.2 正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6.2.1 正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的现象
        6.2.2 正向构造埋深对页岩气保存影响机理
    6.3 复合构造背景页岩气富集模式
        6.3.1 复合构造背景页岩气运移动力
        6.3.2 复合构造背景页岩气运移通道
        6.3.3 复合构造背景页岩气富集模式
第7章 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方法及应用
    7.1 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参数
    7.2 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方法
    7.3 方法应用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页岩气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2.2 页岩岩相研究现状
        1.2.3 构造特征对页岩气影响研究现状
        1.2.4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5 页岩储层评价与预测
        1.2.6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获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龙马溪组地层划分对比
        2.2.3 重要层界面划分对比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页岩地质特征
    3.1 岩矿组成特征
    3.2 有机地化特征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质丰度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孔隙裂缝特征
        3.3.1 有机孔隙
        3.3.2 基质无机孔隙
        3.3.3 裂缝特征
    3.4 储层物性特征
    3.5 含气性特征
第4章 页岩储层关键参数地震预测
    4.1 优质页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
        4.1.1 优质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4.1.2 优质页岩地震响应特征
    4.2 优质页岩厚度预测
        4.2.1 优质页岩敏感参数分析
        4.2.2 叠后速度反演
        4.2.3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4.2.4 优质页岩展布
    4.3 优质页岩地震TOC预测
        4.3.1 地质分析
        4.3.2 地震预测
    4.4 优质页岩脆性预测
        4.4.1 叠前弹性参数预测页岩脆性指数
        4.4.2 优质页岩脆性指数平面分布
    4.5 应力场预测
        4.5.1 应力场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4.5.2 应力场与气藏关系分析
        4.5.3 应力场预测及效果分析
    4.6 裂缝发育带预测
        4.6.1 叠后裂缝预测
        4.6.2 叠前裂缝预测
        4.6.3 裂缝预测可靠性分析
第5章 保存条件探讨
    5.1 顶底板条件与页岩气保存
    5.2 页岩具有自封闭性
    5.3 页岩气渗流具有方向性
    5.4 构造运动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5.5 保存条件讨论
    5.6 页岩气“甜点”预测
第6章 页岩气富集条件及规律
    6.1 海侵体系域沉积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前提
    6.2 孔隙-层理缝-微裂缝较发育及良好配置是页岩气富集的储层基础
    6.3 构造斜坡转换带弱改造环境和多元汇聚是页岩气富集的保存条件
    6.4 燕山期抬升异常高压形成和含气性保持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保障
    6.5 页岩气富集有利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1.5.1 资料收集情况
        1.5.2 野外地质工作
        1.5.3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中国南方古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2.1.1 构造分区
        2.1.2 重要构造单元特征
    2.2 区域沉积特征
        2.2.1 地层
        2.2.2 层序
    2.3 原型盆地演化
        2.3.1 加里东期
        2.3.2 海西期
        2.3.3 印支期-燕山早期
        2.3.4 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2.4 成藏基本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盖层
第3章 南方古油藏的分布及特征
    3.1 油气显示
        3.1.1 油气显示、古油藏分布
        3.1.2 油气显示特征
        3.1.3 古油藏(沥青)特征
    3.2 油气藏分布
        3.2.1 平面分布
        3.2.2 纵向分布
    3.3 古、今油气藏及油气显示与烃源岩的关系
        3.3.1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分布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关系
        3.3.2 上古-中生界油气与下志留统—二叠统烃源岩的关系
    3.4 原始油藏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3.4.1 上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
        3.4.2 中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3.4.3 下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第4章 典型古油气藏解剖
    4.1 江南隆起北缘西段(麻江-凯里)古油藏(残余油藏)
        4.1.1 成藏背景
        4.1.2 成藏条件
        4.1.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2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南山坪)
        4.2.1 成藏背景
        4.2.2 成藏条件
        4.2.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3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通山半坑)古油藏
        4.3.1 成藏背景
        4.3.2 成藏条件
        4.3.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4 江南隆起北缘东段(余杭泰山)古油藏
        4.4.1 成藏背景
        4.4.2 成藏条件
        4.4.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第5章 古油气藏对比与成因分析
    5.1 成藏基本要素对比
        5.1.1 烃源岩
        5.1.2 储集层
        5.1.3 盖层
    5.2 成藏对比及成藏规律
        5.2.1 成藏控制因素
        5.2.2 油藏的破坏机制
第6章 残留油气藏解剖
    6.1 威远气田
        6.1.1 成藏背景
        6.1.2 成藏要素
        6.1.3 成藏特征
        6.1.4 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6.2 朱家墩气藏
        6.2.1 有效烃源岩
        6.2.2 储集层
        6.2.3 盖层
        6.2.4 生储盖组合
        6.2.5 构造特征
        6.2.6 输导体系
        6.2.7 保存条件
        6.2.8 朱家墩气藏特征
        6.2.9 朱家墩气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6.3 成藏规律
        6.3.1 加里东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6.3.2 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6.3.3 南方下组合气藏及含气构造成藏条件对比分析
第7章 勘探启示
    7.1 南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7.1.1 烃流体源
        7.1.2 有效储集空间
        7.1.3 构造作用对有效储集空间的控制
        7.1.4 有效封闭体系
    7.2 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匹配
        7.2.1 上扬子构造叠加、持续埋藏、晚期抬升区
        7.2.2 中下扬子断陷反转、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区
        7.2.3 扬子南、北缘逆冲推覆、差异隆升、推覆埋藏带
        7.2.4 南盘江复合叠加、长期隆升、海相暴露区
    7.3 两类不同的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关系对比
        7.3.1 凯里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匹配关系
        7.3.2 句容残留油藏
    7.4 构造作用与成藏作用的宏观关系
    7.5 江南隆起北缘逆冲推覆-隆升带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7.5.1 成藏组合
        7.5.2 成藏模式及改造模式
    7.6 南方下组合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7.6.1 成藏组合
        7.6.2 成藏演化与主控因素
        7.6.3 成藏模式
第8章 区块评价与勘探方向
    8.1 武陵坳陷-湘鄂西断褶带
    8.2 黔南坳陷
    8.3 雪峰推覆逆掩带
    8.4 黔中隆起
    8.5 湘中坳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J]. 郭旭升,赵永强,申宝剑,魏祥峰,卢龙飞,潘安阳,李宇平. 地质学报, 2022
  • [2]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孔隙及吸附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郭春礼.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3]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D]. 王涛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4]四川盆地东南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区域保存条件及评价[D]. 徐笑丰.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层段吸水特征、孔隙结构差异性对页岩储层评价的意义[D]. 张六六. 兰州大学, 2021(09)
  • [6]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D]. 康昱. 西北大学, 2021(12)
  • [7]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展望[J]. 郭旭升,胡东风,段金宝.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5)
  • [8]复杂构造背景海相页岩气保存机理与评价方法[D]. 张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9]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D]. 范增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D]. 徐言岗.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中国南方海洋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