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穆超[1](202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今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是我国最为珍贵的瑰宝。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扩张,人们对新型建筑生活的向往,导致传统村落每天仍会以近百个的速度消失。但现阶段,因为传统村落建筑的结构与性能相对现代建筑舒适性与居住性都差距较大,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建筑的构造与居住性。因此,村落传统的传承性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大量传统建筑被重新翻盖,少量则被遗弃,形成传统村落损毁和空废化。传统村落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由此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本质上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可真正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传统村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对我国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经济体系、民俗文化与村落风貌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方面的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形式与方法包罗万象,不同传统村落的人文风情、文化历史、生产方式、地区环境、建筑形态等也有很大的区别,由此结合不同传统村落需要使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和保护方法,全面执行“一村一策”的保护理念。近些年北京颁发了诸多建设乡村的政策文件,在《强化保护传统村落指导建议》中明确表示需要有效维系并保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持续改良群众的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的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北京吉家营传统村落为例,本这“一村一策”的理念,对吉家营村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对传统民居进行民宿低碳改造设计,对道路系统进行满足人居环境的整体布局改造,从技术层面将村落环卫系统中的垃圾分类系统与垃圾处理系统提出了相关改造建议,对水环境系统中的排水系统和污水治理系统进行了可持续循环利用,在不破坏古建筑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进行外维护结构设计改造,秉持着低碳理念思想,充分降低热能源的交换率,可采用外墙内保温设计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从整体布局到建筑细节全方面对吉家营传统村落的居住性、舒适性、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提升。并希望此次研究可以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让我国的传统村落可以不再消失,永久传承村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明、建筑风貌、特色文化等核心价值。

杜海龙[2](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韩金成[3](2020)在《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养老院等一些具有负外部性威胁的公共服务设施时,普遍遭遇到选址地周边居民“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抗行为,对地方政府决策能力形成严峻挑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邻避设施决策已经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棘手课题。现有关于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研究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不但难以做到全面透视邻避设施“决策黑箱”,而且也很难让地方政府官员清楚地认识到邻避设施决策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本文对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共价值、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等相关概念以及西蒙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行为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梳理,发现手段-目的链及其所对应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分析结构可以将公共价值视角与邻避设施决策研究很好地联系在一起。邻避设施决策的相关公共价值可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角度对战略三角模型、公共价值失灵模型、公共价值目录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价值分析工具进行拓展和调适,搭建了一个贯穿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层次的邻避设施决策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公共价值研究视角出发,首先解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其次评估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问题与公共价值重塑实践,再次探究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感知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最后建构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运用基于公共价值生成链的战略三角模型,从价值目标管理、授权环境管理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特征可以概述为“一块战略组、两条价值链、三层授权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邻避设施决策的战略管理主体,在应对上部、内部和外部授权环境时显示出了自身运作能力的不足,使得横向上政府机构内部的公共价值整合链和纵向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价值需求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公共价值凝聚以及公共价值创造功能。(2)本文以余杭和番禺两个典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与评估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及其重塑实践。余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公共价值失灵现象表明,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难以就各自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进行有效弥合,导致现阶段的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普遍存在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通过对余杭案例和番禺案例的对比性考察评估,发现两地政府采取了两条风格迥异的邻避设施决策改进路径,可以分别称之为“余杭模式”和“番禺模式”。两种模式所重塑的目的性价值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所重塑的工具性价值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共价值偏差问题,“番禺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创造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目的性价值不足,而“余杭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缺失“中立性”价值。(3)本文根据政府官员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一手数据,考察了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9种目的性价值要素均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经济发展”“稳定”“民主”三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中的显着性影响次数均达到或超过了5次。政府官员的工具性价值偏好也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在17种工具性价值要素中,有13种价值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效率”“有效性”“创新”“透明性”四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影响均不显着。通过对跨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下具有显着性影响的价值要素进行关系性分析和层级结构分析,发现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偏好间会呈现出一定的网络特性和层级结构。(4)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管理模式包括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部分。在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阶段,政府、企业、社会自身应积极培育公共性,对邻避设施启动价值管理战略,地方政府通过循证分析机制拟定项目决策方案。在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阶段,地方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通过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和协同网络三种类型的嵌入式关系协调模式对邻避设施决策进行主体间关系重塑。在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阶段,地方政府加强协同领导能力,与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创造多元公共价值,各方通过十项公共价值审查方式展开项目决策评估工作。

周昭志[4](2020)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面临巨大的考验。垃圾焚烧技术由于无害化程度高、减容减量效果好、能源化利用等优点,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然而,生活垃圾中氯含量较高,焚烧过程会产生的HCl。垃圾焚烧厂主要通过往脱酸反应塔喷入钙基吸收剂在低温段对HCl进行脱除,然而无法避免烟气中的HCl引发的设备高温腐蚀和参与二恶英的生成。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可以通过“两步式”热化学转化将可燃气净化后与燃气轮机、内燃机等高效的发电设备联用,从而更好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钙基吸收剂作为炉内脱氯添加剂,在生活垃圾中高温热解气化的同时对HCl进行脱除。此外,可持续化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影响、经济性、社会性表现均有要求,需要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表现评价。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垃圾中含氯组分热处置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提出炉内添加钙基添加剂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脱除HCl,探索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氯污染物(HCl、氯苯、二恶英)排放规律的影响,为垃圾高效清洁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建立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本文首先进行了生活垃圾中不同含氯组分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氯源NaCl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NaCl的形式存在于固相产物中,在850 oC时气相产物中氯含量均低于3%;有机氯源PVC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HCl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产物中,在400 oC时95%以上的氯元素转移到气相产物中。因此,有机氯源PVC是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产生HCl的主要来源。对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产物中的氯元素迁移转化与分布规律,探明不同钙基添加剂控制HCl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炉内添加CaO能有效降低HCl的排放,通过考察反应温度、钙氯摩尔比、添加剂粒径、添加剂种类对钙基添加剂脱除HCl效率的影响,得出炉内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推荐工况条件为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772 oC(CaCl2熔化温度),钙氯摩尔比2:1,粒径根据炉型进行选择,HCl脱除效率能达到85%以上。同时,进行了不同钙基添加剂CaO、煅烧白云石、Ni/CaO与PVC混合热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上述添加剂使PVC热解过程中HCl生成析出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90.3 kJ/mol分别提高到143.6 kJ/mol、155.3 kJ/mol、155.8kJ/mol,反应为随机断裂模型,并结合固定床管式炉实验得出煅烧白云石和Ni/CaO的HCl脱除效率高于CaO,以及分析不同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反应机理。同时,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产物中氯元素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脱氯表现优于焚烧过程中的表现,说明还原性气氛有利于钙基添加剂脱除HCl。当反应物料由PVC变为多组分垃圾时,无添加剂时热解的油相产物中氯含量占比有所增加,而钙基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油相产物中的氯含量,效率均在67%以上,其中煅烧白云石、Ni/CaO由于更好地促进焦油裂解的效果而表现优于CaO。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热解过程产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能明显提高产气量和产气品质,并促进焦油裂解,减少重质多环芳烃化合物占比;煅烧白云石和Ni/CaO表现优于CaO。对油相产物中的氯苯含量进行检测,三氯苯产率明显高于四氯苯、五氯苯、六氯苯的产率;添加CaO、煅烧白云石、Ni/CaO后,氯苯总产率分别降低了39.3%、59.7%、66.4%。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生成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不同钙基添加剂对二恶英控制的规律,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掌握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在不添加钙基添加剂时,热解条件下和气化条件下的二恶英总生成量比焚烧条件下分别降低79.0%和82.1%,总毒性分别降低76.7%和77.1%,说明还原性气氛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生成。炉内钙基添加剂能有效控制二恶英的生成;炉内添加CaO后,焚烧条件下二恶英总生成量和总毒性分别降低了63.4%和66.2%,热解条件下分别降低了43.4%和36.7%,气化条件下分别降低48.6%和37.7%,主要是对气相产物和油相产物中二恶英生成的控制;添加煅烧白云石和Ni/CaO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条件下二恶英生成抑制效果优于CaO;主要是因为钙基添加剂能够有效吸收反应过程的HCl气体,并促进苯环断裂,减少二恶英前驱物生成,促进H2生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通过炉内钙基添加剂和垃圾热解气化技术,能有效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量88.1%。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析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2,3,7,8-T4CDD分子中C-O键和C-Cl键比C-H键更容易断裂;通过H2对2,3,7,8-T4CDD高温降解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分析发现,H2攻击2,3,7,8-T4CDD的C-Cl键和C-O键的四种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均为负值,且进攻C-Cl键比攻击C-O键的反应活化能更低,而H2攻击C-O键一般会破坏至少两个C-O键,其中形成两个单苯环产物比形成联苯醚类产物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为了反映垃圾管理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杭州市垃圾综合管理系统2007-2016年期间的环境影响变化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动态评价反映各个时期垃圾管理策略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优于填埋发电,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随着垃圾焚烧处置占比的升高而提高;实施垃圾分类能提高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因此,在2010年时处理1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表现最优。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较好的环境表现,但目前处理量占比较小;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以及扩大厌氧消化规模能有效优化现有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为未来决策者制定策略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全面评价,创建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该模型包含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消耗评价、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权重计算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优劣解距离法对评价方案进行最终打分排序,并通过对权重的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合理可靠。该模型在原先的3E模型基础上添加了社会性评价模块,从而反映邻避型环保设施的社会影响;此外,新模型对之前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减弱人为因素干扰,避免常见的主观性问题。该3E+S模型被用于4种垃圾处理方案的环境、能耗、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流化床焚烧方案和炉排炉焚烧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相差较小,且均明显优于垃圾填埋发电方案和普通填埋方案。3E+S模型在垃圾处理方案中的应用,既说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又能为不同垃圾处理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科学且可持续的发展建议。

岳璐[5](2020)在《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老旧社区出现了物质性老化、结构及功能性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的环境破败、公共设施老化、社区活力缺失等现状亟需改善。同时注意到近年来社区居民自发的农业种植现象普遍,他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对农业种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考虑将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各方面,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的理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社区更新以及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社区存在的现状物质空间、农业种植及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了解居民对于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态度和看法,以上研究为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其次,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趋势、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具有可行性。最后,在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应用解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采用“融合”的更新方式,从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分别提出单元空间融合、系统空间融合、循环技术融合、多方机制融合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以哈尔滨市锅炉厂片区为例进行社区系统空间更新规划,以哈锅二新区及东兴市场为例进行社区单元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提出社区单元物质循环系统更新的构想,给出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尝试通过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立体交融,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老旧社区的全面更新和整体提升,进而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化城市环境中。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管理制度等维持社区的自我有序发展;利用城市农业创造良好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激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采用农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维持与延续老旧社区的特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希望本研究对指导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阎如云[6](2020)在《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养分线性代谢问题、有机废弃物管理混乱和养分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严重,由于有机废弃物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养分资源,长久以来有机废弃物未经去养分处理便直接排放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养分资源的流失,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探寻一种可持续的城市有机废弃物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中观、微观层面关注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城市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有机废弃物的微循环策略和城市住区设计相结合,从而使有机废弃物尽可能的在住区内部或者就近区域进行处理,并在住区内引入城市农业为媒介,采用生态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重新回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这种方式循环利用废弃物中的养分资源,实现废弃物在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从而减少城市的养分资源流失,促进养分代谢模式从线性代谢转向闭合循环。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有机废弃物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研究对象,阐述了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及其与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质流分析法(MFA)进行数据计算,以氮和磷两种元素作为指标物质,对比分析引入城市农业前后的住区养分流动情况。总结分析单社区自我消纳和多社区联合处理两种方式之间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性。第四章从空间构建、技术系统和管理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设计策略,借鉴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对有机废弃物处理的经验。第五章进行了研究性设计,选取济王社区为研究对象,用物质流分析法对上述的理论成果进行验证。第六章是总结展望部分,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将建筑学与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借助物质流分析法建立城市住区的养分代谢模型,引入城市农业优化当前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系统,以期为我国城市住区的可持续性设计提出良策。

黄军[7](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小城镇区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加剧了小城镇多元社会主体间环境利益冲突,也制约着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管理机制与模式对于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却屡屡失灵。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面临着多种治理困境与挑战,难以有效地解决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这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战略向前推进的重要因素,迟缓了小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步伐”,更是摆在地方政府眼前棘手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小城镇生态治理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治理困境,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抑或而言,小城镇基层政府、企业、镇村居民和环保组织以何种治理理念为指导进入生态治理的场域、体现并发挥其具体的角色和功能?各治理主体又以何种治理方式和治理制度推进生态治理?显然,研究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完善,也有助于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水平的提升。正因为此,上述这些问题自然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中心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来收集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并通过案例回顾的方式找到资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从中分析得出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路,并从四个维度实现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同时结合长三角地区生态治理实践提出了小城镇生态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以下四点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发现:第一,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生成机理。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反映出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存在深层次的根源,它受到小城镇社会结构、理性选择和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现成的理论框架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构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路径,从而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研究在对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构造和生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生成机理分为四个层面,即基于绿色发展的治理理念、基于复合型结构的治理主体、基于行为手段的治理方式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制度。第二,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困境与原因分析。在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也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城镇生态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背景。当前我国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单一阻碍治理主体多元化及其协同共治的实现;传统的政府生态环境管理方式落后制约了生态治理效率;生态治理制度缺位造成了资源投入与服务供给不足。这些治理困境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理念性原因、主体性原因,也有行为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在理念性原因方面,表现为治理主体缺乏绿色发展理念、镇村生态文化断裂;在主体性原因方面,表现为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的单一化、生态共治和公众参与的弱化;在行为性原因方面,表现为生态治理法治化能力欠缺、生态治理文明化程度不够、生态治理民主化不充分和生态治理缺乏科学手段;在制度性原因方面,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运行不畅。第三,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为了有效解决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本研究对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进行了系统性阐述。首先,以科学性和正义性的统一与平衡作为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它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指向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其次,通过构建小城镇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复合型生态治理架构来矫正小城镇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对等地位并规范好各生态治理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它致力于解决小城镇生态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问题;再次,以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环境利益共识为基础,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的治理方式贯彻到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之中,它致力于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最后,主张基于政府和市场融合的理念通过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制度设计、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以新的制度建构、统筹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它致力于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第四,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思路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本研究最终对小城镇生态治理提出了具体的现代化路径:其一,在生态治理理念维度,要培育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重塑镇村生态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新时代“两山论”的生态思想;其二,在生态治理主体维度,要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复合型生态治理新格局;其三,在生态治理方式维度,要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文明化和科学化;其四,在生态治理制度维度,要完善互惠共赢的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张远馨,周明,王深艳,梁珍珍,丁文文,王晓[8](2019)在《面向在线餐饮外卖垃圾治理的智能可持续生态系统工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与餐饮业的融合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外卖垃圾的爆发式增长。在线餐饮外卖垃圾的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层级、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治。但目前无论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治理措施的实施,还是理论研究,均处于空白状态。引入与系统生态学和可持续系统工程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层次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提出参与治理主体的重要影响指标和发展。结合区块链技术,基于ACP理论和知识自动化手段构建面向在线餐饮外卖垃圾的平行溯源与治理系统,并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绿色信用平台,一方面可调动相关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解决参与治理主体的有效协同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无经验借鉴和难以科学决策的难题。

耿娜娜[9](2019)在《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能源由于其环境和经济效益,正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燃料作为未来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减排源,更是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原料产量,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许多其他参数的高度不确定性使该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设计可行的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可以有效的提升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比率,从而进一步促进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餐厨垃圾作为一种产量大易回收的生物质原材料,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且可以为我国解决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以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为对象,从提高生物燃料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角度,对生物燃料供应链进行设计优化。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对供应链网络规划理论的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从确定性模型到不确定模型,从单因素扰动到多因素扰动,从分阶段供应链网络到整体供应链网络。首先提出了一个确定条件下生物燃料供应链系统和建模框架,得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下的设施选址、运输和分配结构。系统不确定性通常发生在供应链环节的各个阶段,将不确定性纳入供应链建模过程使决策更加稳健。因此,在本文的三、四、五章节,分别对生物柴油供应链的收集阶段、销售阶段、生产与运输阶段的扰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扰动下的随机规划模型和鲁棒优化模型,并对扰动下的模型与确定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相关的敏感性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会引起的整个阶段生物燃料供应链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在本文最后部分还结合目前政府推进生物燃料的法规和政策,探讨其对生物燃料整个阶段供应链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从生物柴油和餐厨垃圾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供应链决策内容和供应链特性以设计确定条件下的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同时在多规划周期内解决与位置,生产,库存和分配相关的战略和战术决策。为了有效地求解本节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帕累托最优的NSGAII的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供应链中大规模问题,并应用于江苏省餐馆的实际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对该方法的计算效率和求得的最优解进行了验证。(2)从契约的角度,提出单因素供给扰动下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优化餐厨垃圾收集阶段的供应链。分析目前餐厨垃圾的三种主要流向,确定生物燃料经营者收购的合理价格。通过餐馆与生物燃料经营者签订契约,保障和鼓励餐馆提供一定比例的餐厨垃圾满足生物柴油生产需求。通过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构建,分别得到第一阶段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和第二阶段的运输决策问题。利用长三角地区实际案例验证,对扰动下随机规划模型和确定模型的绩效进行了对比。深入挖掘不同参数对收购价格,供应链网络设计和预期总系统成本的影响,对不同设置下的决策结果、可持续性、多方面开展分析。(3)进一步结合契约策略,提出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用Ben-Tal的区间转化方法对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的供应链进行线性化处理,得到扰动下的鲁棒优化模型。应用长三角区域案例数据求解,确定扰动下的协议价格、供应链网络结构及战术决策。分析生物柴油价格波动对确定模型和鲁棒模型的影响,得出预期系统利润的变化和协议价格的变动情况,确定不同环境下生物燃料经营者的赢利点。(4)考虑卡车,火车,驳船三种综合运输方式特性,从多方式运输的角度构建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的供应链优化模型。通过的Mulvey情景转换方法,对上述确定性模型进行生物柴油需求水平、生物柴油仓储费用、生物柴油生产费用等多因素扰动下鲁棒线性转化。应用长三角地区实际案例数据求解,得到多方式运输系统下基础设施位置和运输模式情况。进一步,将单方式运输代入到鲁棒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对该结果与和多方式运输系统下的鲁棒模型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运输系统中卡车运输距离限制和碳排放价格两项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深入挖掘研究其对多方式运输系统的影响。该章节还通过对扰动下的鲁棒模型与确定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鲁棒优化模型适用的市场环境。(5)总结我国近20年来,支持和鼓励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对这些政策进行提炼并构建到生物柴油供应链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研究多因素扰动下政策对生物柴油供应链整个阶段的影响情况。提出利润的条件风险价值,在优化经济指标的同时控制风险。以长三角地区生物柴油案例进行结果分析,确定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以激励生物燃料经营者生产生物燃料同时管理系统风险。总之,基于具体实例的数值结果揭示了可持续性目标之间的权衡关系、主要因素对供应链目标的影响以及对生物燃料物流网络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同模型间的比较,能更加清晰地表明各因素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优化结果的影响。通过生物燃料供应链的分阶段和整体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生物燃料供应链效率,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生物燃料经营者的利润,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俊翰[10](2019)在《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文中指出填埋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但也带来了填埋气和渗滤液排放等环境问题。一方面填埋气(主要成分为CH4和CO2)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面对已成全球焦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各国政府空前重视,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对地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减排任务和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渗滤液经膜技术深度处理后会残余部分浓缩液,渗滤液浓缩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开展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处理压力,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论文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输送至邻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填埋气的热值弥补渗滤液浓缩液焚烧处理带来的热值损失,从而在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压力。为确定该方法下的最优协同处理量,研究中构建了以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风险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万兴垃圾焚烧厂和长安垃圾填埋场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中每年焚烧22,361,611 m3填埋气和105,013 t渗滤液浓缩液是最优协同处理量;由此可降低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362,365 t CO2 equivalent。其次,论文利用Arena软件(美国Rockwell Software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软件)对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协同处理对垃圾焚烧厂的运行以及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验证多目标优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的最优协同处理量可基本实现,即协同处理不会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正常运行,且可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51,675 t/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同时焚烧处理104,408 t/年的渗滤液浓缩液。然后,论文借助Arena软件进行协同处理相关经济成本的仿真模拟以对其进行环境经济分析;与此同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委托代理—合作博弈模型,开展了协同处理的激励机制研究,以设计最合理的激励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完成351,675 t/年温室气体等量减排任务的前提下,政府理论上需花费8,345,248元/年的减排成本,而通过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来实现该减排量,仅新增建设和运行成本1,966,808元/年,从而协同处理理论上可为政府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6,378,440元/年。(2)考虑激励机制的需要,政府补贴填埋场和焚烧厂共计2,717,163元/年(扣除成本后,填埋场和焚烧厂可获得净收益750,355元/年),填埋场和焚烧厂分别获得1,246,658元/年、1,470,505元/年。该方案在满足协同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使政府具有最佳收益(政府从运行层面可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5,628,085元/年),同时保证填埋场和焚烧厂之间利益均衡(填埋场可获净收益406,547元/年;焚烧厂可获净收益343,808元/年),从而维持协同处理的稳定和持续开展。最后,论文设置了三种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分别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回灌”情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蒸发处理”情景和“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情景。并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维度对各情景进行了综合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存在的填埋气直接排放和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处理在现阶段存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长期劣势明显。而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具有极大的优势。论文研究工作表明:(1)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可有效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政府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并节省减排投资,同时处理大量的渗滤液浓缩液,具有显着的环境及经济效益。(2)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案,可以推动协同处理实现,使政府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企业(包括填埋场和焚烧厂)共同受益。(3)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方面的带来明显的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也可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村落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3 国内论文期刊研究状况
    2.2 京郊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
        2.2.1 京郊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2.2.2 京郊传统村落发展问题
        2.2.3 京郊传统村落案例分析
        2.2.4 吉家营村发展趋势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3.1 村落生态可持续发展
        2.3.2 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2.3.3 村落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总结
第三章 吉家营长城城堡
    3.1 吉家营村落概况
        3.1.1 村落历史背景
        3.1.2 村落地理位置
        3.1.3 村落长城城堡
        3.1.4 吉家营村落山水关系
        3.1.5 村落社会状况
    3.2 吉家营长城及其他历史遗存
        3.2.1 村落城堡结构演变
        3.2.2 城门与牌坊现状
        3.2.3 城墙现状
        3.2.4 其他文保遗址现状
    3.3 吉家营传统聚落肌理
        3.3.1 村落格局特点与现状
        3.3.2 村落街巷肌理特征
        3.3.3 建筑院落结构特点
        3.3.4 村落建筑现状
        3.3.5 村落建筑特点
    3.4 村落保护内容与规范
        3.4.1 吉家营村落保护内容
        3.4.2 吉家营村落保护策略
    3.5 村落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3.5.1 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4.1 吉家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1 村落经济发展形式
        4.1.2 旅游业对乡村振兴作用
        4.1.3 村落旅游业发展规划
    4.2 村落发展策略
    4.3 公共服务系统规划
    4.4 商业服务系统规划
    4.5 生态景观区域
    4.6 文物保护区域
第五章 建筑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5.1 村落传统建筑做法
    5.2 传统建筑风貌
        5.2.1 传统风貌破坏状况
        5.2.2 建筑风貌改造
    5.3 传统村落建筑外保温技术策略
        5.3.1 传统村落保温层改造意义
        5.3.2 保温层设计的低碳影响
        5.3.3 我国传统村落建筑外保温层现状
    5.4 吉家营外墙保温层技术策略
        5.4.1 吉家营村落民居保温层现状
        5.4.2 保温层技术分类
        5.4.3 外墙保温技术措施
        5.4.4 吉家营村屋面保温设计
        5.4.5 吉家营村门窗保温设计
    5.5 村落更新建筑技术策略
        5.5.1 民宿改造设计理念
        5.5.2 民宿改造设计
        5.5.3 民宿低碳改造设计
第六章 吉家营村环境景观可持续设计
    6.1 水环境改造背景研究
        6.1.1 水环境处理对于传统村落的意义
        6.1.2 水环境改造政府支持
        6.1.3 我国目前水环境改造方法
        6.1.4 吉家营水环境系统现状
    6.2 吉家营水环境改造设计
        6.2.1 雨水花园文化广场设计
        6.2.2 雨水排水系统
        6.2.3 污水排水系统
    6.3 环卫系统改造规划
        6.3.1 吉家营环卫设施基础现状
        6.3.2 吉家营垃圾处理改造设计
        6.3.3 科普与宣传垃圾分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3)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
    3.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立场
    3.2 邻避设施决策的授权环境
    3.3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冲突应对
    3.4 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与重塑评估: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
    4.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整体考察
    4.2 案例选取与基本介绍
    4.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评估
    4.4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重塑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政府官员公共价值感知影响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选择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2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结果
    5.4 研究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建构
    6.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
    6.2 邻避设施决策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
    6.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邻避设施决策公共价值感知调查问卷

(4)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1.2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技术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HCl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排放及危害
        1.3.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的控制方法现状
        1.3.3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过程HCl控制方法研究
        1.3.4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排放
    1.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4.3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现状与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含氯垃圾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2.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2.2.4 热力学平衡模拟
    2.3 典型无机氯源垃圾Na Cl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3.1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3.2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4 典型有机氯源垃圾PVC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4.1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4.2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炉内脱氯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HCl控制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3.3 钙基添加剂特性
    3.4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与动力学分析
        3.4.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分析
        3.4.2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3.5 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研究
        3.5.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5.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6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元素分布影响研究
        3.6.1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热力学模拟
        3.6.2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及氯苯控制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4.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4.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影响
        4.3.1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分布影响
        4.3.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气特性影响
        4.3.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焦油组分影响
    4.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中氯苯控制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控制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5.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5.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5.3 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特性
    5.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控制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机理和路径研究
    6.1 前言
    6.2 反应机理计算方法
        6.2.1 前线轨道理论
        6.2.2 过渡态理论
        6.2.3 内禀反应坐标
        6.2.4 计算方法
    6.3 2,3,7,8-T4CDD前线轨道理论和解离能分析
        6.3.1 前线电子密度分析
        6.3.2 键解离能分析
    6.4 H_2对2,3,7,8-T_4CDD高温降解反应路径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
    7.1 前言
    7.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7.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7.2.2 清单分析
        7.2.3 影响评价
        7.2.4 结果解释
    7.3 案例背景——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7.4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7.4.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7.4.2 系统清单分析
    7.5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7.5.1 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7.5.2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随时间变化分析
        7.5.3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8.1 前言
    8.2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方法建立
        8.2.1 3E+S模型方法框架
        8.2.2 能耗-环境-经济-社会性指标计算方法
        8.2.3 3E+S指标耦合计算方法
    8.3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8.3.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8.3.2 系统清单分析
    8.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3E+S评价结果分析
        8.4.1 能源消耗结果分析
        8.4.2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8.4.3 经济性结果分析
        8.4.4 社会性结果分析
        8.4.5 3E+S耦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8.5.1 社会影响指标敏感性分析
        8.5.2 MCDM中权重的敏感性分析
        8.5.3 3E+S模型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旧社区环境问题
        1.1.2 食物相关问题
        1.1.3 社区农业种植的兴起
        1.1.4 “田园情结”心理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社区
        1.3.2 老旧社区
        1.3.3 社区更新
        1.3.4 社区农业
        1.3.5 城市农业
        1.3.6 农业城市主义
    1.4 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国内外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国内外有关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框架与创新点
        1.8.1 研究技术框架
        1.8.2 研究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
    2.1 国外实践案例
        2.1.1 西雅图P-patch社区农园
        2.1.2 荷兰奥古斯都别墅的厨房菜园
        2.1.3 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农园
        2.1.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可食街道”
    2.2 国内实践案例
        2.2.1 上海创智农园
        2.2.2 上海百草园
        2.2.3 上海“天空菜园”
        2.2.4 北京褐石公寓阳台花园
    2.3 国内外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现状调研分析
    3.1 调研相关内容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地点
        3.1.4 调研具体内容
    3.2 老旧社区现状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3.2.1 物质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2 农业种植现状分析
        3.2.3 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3.2.4 实地调研分析总结
    3.3 关于将城市农业引入老旧社区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3.3.3 居民对社区环境现状满意度分析
        3.3.4 居民对老旧社区引入城市农业的态度及偏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4.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4.1.1 国家性政策法规
        4.1.2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4.2 符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
        4.2.1 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4.2.2 城市社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4.3 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
        4.3.1 历史价值
        4.3.2 文化价值
        4.3.3 艺术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4 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
        4.4.1 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4.4.2 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4.4.3 生活功能和社会效益
    4.5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可行性总结
        4.5.1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5.2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的特殊优势
        4.5.3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5.4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劣势与风险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构建
    5.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理论应用解析
        5.1.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5.1.2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5.1.3 食物都市主义理论
        5.1.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5.2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制定
        5.2.1 更新原则
        5.2.2 更新方法
        5.2.3 更新框架
    5.3 规划层面:系统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空间系统构建的更新策略
        5.3.1 农业生产系统空间构建
        5.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构建
        5.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构建
    5.4 设计层面:单元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环境提升的更新策略
        5.4.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
        5.4.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
        5.4.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
    5.5 技术层面:循环技术融合——社区农业实施技术保障的更新策略
        5.5.1 水分循环技术
        5.5.2 养分循环技术
    5.6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融合——社区农业管理运行保障的更新策略
        5.6.1 政府层面
        5.6.2 企业层面
        5.6.3 社区层面
        5.6.4 居民层面
    5.7 本章小结
6 更新策略应用研究——以锅炉厂片区为例的哈尔滨市老旧社区更新规划设计
    6.1 基地概况
        6.1.1 基地位置及条件
        6.1.2 基地历史沿革及现状
        6.1.3 更新目标
    6.2 规划层面:社区系统空间的更新规划
        6.2.1 生产空间规划
        6.2.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规划
        6.2.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规划
    6.3 设计层面:社区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
        6.3.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6.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设计
        6.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设计
    6.4 技术层面:社区物质循环系统更新构想
        6.4.1 水分循环技术实施
        6.4.2 养分循环技术实施
    6.5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
        6.5.1 政府层面建议
        6.5.2 企业层面建议
        6.5.3 社区层面建议
        6.5.4 居民层面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物质代谢的研究
        1.2.2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研究
        1.2.3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管理及技术策略研究
        1.2.4 关联废弃物管理的城市住区相关理论研究
        1.2.5 研究简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概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2.1.1 废弃物(waste)
        2.1.2 有机废弃物(organic waste)
        2.1.3 城市微循环
        2.1.4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
        2.1.5 城市农业/都市农业(UA:Urban Agriculture)
        2.1.6 研究对象界定与引入
    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2.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
        2.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必要性
    2.3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和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及数据分析
    3.1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3.1.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流程
        3.1.2 数据分析
        3.1.3 相关软件支持
        3.1.4 建立物质流分析法系统
        3.1.5 模拟城市住区养分流动的SFA系统
    3.2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
        3.2.1 单社区自我消纳
        3.2.2 多社区联合处理
        3.2.3 两种方式之间的优劣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更新策略
    4.1 空间构建策略
    4.2 技术系统策略
        4.2.1 养分收集技术
        4.2.2 养分转化技术
    4.3 管理运营策略
    4.4 相关案例解析
        4.4.1 荷兰“洁舟”可持续浮动社区
        4.4.2 越南河内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基地条件
    5.2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5.3 方案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空间更新设计
        5.3.3 种植系统设计
    5.4 相关技术与数据支持
        5.4.1 有机废弃物收集技术
        5.4.2 转化处理技术
    5.5 设计方案数据核算
    5.6 愿景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2.3 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核心概念释义
        1.3.1 小城镇
        1.3.2 新型城镇化
        1.3.3 治理与善治
        1.3.4 生态治理现代化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1.2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2.2 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2.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2.2 新型城镇化推动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2.3 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契合
    2.3 理念、主体、方式和制度的现代化: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3.1 基于绿色发展的治理理念现代化
        2.3.2 基于复合型结构的治理主体现代化
        2.3.3 基于行为手段的治理方式现代化
        2.3.4 基于可持续性的治理制度现代化
第3章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困境
    3.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3.1.1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3.1.2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3.1.3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
    3.2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演变
        3.2.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过程
        3.2.2 当前社会变革对小城镇生态治理的挑战
    3.3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3.3.1 主体结构单一阻碍协同治理的实现
        3.3.2 管理方式落后制约生态治理效率
        3.3.3 制度缺位造成资源投入与服务供给不足
第4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理念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发展滞后
        4.1.1 绿色发展理念不足
        4.1.2 镇村生态文化断裂
    4.2 主体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失衡
        4.2.1 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单一
        4.2.2 多元主体协同失效
    4.3 行为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落后
        4.3.1 生态治理法治化能力欠缺
        4.3.2 生态治理文明化程度不够
        4.3.3 生态治理民主化不充分
        4.3.4 生态治理缺乏科学手段
    4.4 制度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缺位
        4.4.1 生态治理制度供给不足
        4.4.2 生态治理制度运行不畅
第5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
    5.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向度
        5.1.1 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基本构成
        5.1.2 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实践原则
    5.2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向度
        5.2.1 复合型生态治理结构的构建
        5.2.2 生态治理主体整体性功能的最大化
        5.2.3 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协调互动
    5.3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行为向度
        5.3.1 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的物质动因
        5.3.2 民主、文明、法治和科学的生态治理方式
        5.3.3 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的行动准则
    5.4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向度
        5.4.1 政府与市场融合下的制度设计
        5.4.2 回应现实需求的生态治理制度供给
        5.4.3 面对生态治理实践的制度动态演进
第6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6.1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6.1.1 树牢新时代”两山论”的生态思想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理念
        6.1.3 培育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
        6.1.4 重塑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镇村生态文化
    6.2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6.2.1 完善小城镇生态治理的主体结构
        6.2.2 发挥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生态职能
        6.2.3 实现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
    6.3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6.3.1 生态治理方式的民主化
        6.3.2 生态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6.3.3 生态治理方式的文明化
        6.3.4 生态治理方式的科学化
    6.4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
        6.4.1 完善小城镇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
        6.4.2 健全小城镇生态治理的运行机制
        6.4.3 创新小城镇环境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面向在线餐饮外卖垃圾治理的智能可持续生态系统工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概念界定及模型构建原则
    2.1 概念界定
    2.2 模型构建原则
3 在线餐饮外卖的供应链分析
    3.1 基于AHP的参与治理主体的重要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3.2 基于AHP的在线餐饮外卖供应链的参与主体对象分析
4 在线餐饮外卖垃圾治理可持续供应链的指标分析
    4.1 指标体系说明
    4.2 在线餐饮外卖垃圾治理可持续供应链指标权重确定
    4.3 结果分析与探讨
5 问题与探讨
6 智能可持续生态系统工程模型构建分析
7 结束语

(9)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燃料供应链的组成与决策内容研究现状
        1.2.2 生物燃料供应链可持续性研究现状
        1.2.3 多目标的供应链优化的研究现状
        1.2.4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确定条件下的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
    2.1 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问题描述
    2.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供应链模型构建
    2.3 确定性模型的求解思路
    2.4 案例分析
        2.4.1 数据来源
        2.4.2 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扰动下餐厨垃圾收集阶段供应链随机规划
    3.1 问题的描述
    3.2 随机规划基本模型的构建
    3.3 餐馆的分配决策及随机规划模型的重构及求解思路
        3.3.1 餐馆的分配决策模型
        3.3.2 供给扰动下餐厨垃圾收集阶段供应链随机规划模型的重构
        3.3.3 求解思路
    3.4 案例分析
        3.4.1 扰动因素
        3.4.2 非扰动因素
    3.5 结果分析
        3.5.1 随机规划和确定规划的绩效对比
        3.5.2 随机规划下的设施选址分析
        3.5.3 基础情景下的协议收购价格分析
        3.5.4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模型构建
    4.3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4.3.1 区间式鲁棒优化模型转化思路
        4.3.2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的鲁棒优化模型
        4.3.3 求解思路
    4.4 案例分析
        4.4.1 非扰动的因素
        4.4.2 扰动因素
    4.5 结果分析
        4.5.1 生物柴油价格不确定与确定条件下的优化目标值结果比较
        4.5.2 基础设置下设施选址结果分析
        4.5.3 鲁棒优化下的成本和碳排放构成分析
        4.5.4 鲁棒模型和确定模型下生物柴油价格与系统总目标关系对比
        4.5.5 鲁棒模型和确定模型下生物柴油价格与收购价格关系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5.3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5.3.1 情景式鲁棒优化模型转化思路
        5.3.2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
    5.4 案例数据来源
        5.4.1 非扰动因素
        5.4.2 扰动因素
    5.5 结果分析
        5.5.1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5.2 扰动下的鲁棒优化的目标值结果分析
        5.5.3 基础设置下选址结果分析
        5.5.4 多方式运输与单方式运输研究结果比较
        5.5.5 卡车运输距离限制变化对单方式和多方式运输系统影响分析
        5.5.6 碳排放交易价格变化对生物柴油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因素扰动下考虑政策影响的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
    6.1 问题描述
    6.2 多因素扰动下考虑政策影响的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模型构建
    6.3 案例分析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活垃圾
        1.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
        1.1.3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
        1.2.2 协同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的应用
        1.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优化及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方法的建立
    2.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提出
    2.2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2.3 基准情景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2.3.1 参数设置
        2.3.2 求解过程
        2.3.3 求解结果
        2.3.4 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过程的仿真模拟
    3.1 协同处理过程的仿真模型
        3.1.1 仿真工具
        3.1.2 仿真模型构建
    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
    4.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
        4.1.1 环境经济收益
        4.1.2 成本投入分析
    4.2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激励机制研究
        4.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联盟激励机制
        4.2.2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联盟内部分配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可持续性评价
    5.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设计
    5.2 评价模型构建
    5.3 评价模型的参数设置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D]. 穆超.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3]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D]. 韩金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D]. 周昭志. 浙江大学, 2020(07)
  • [5]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D]. 岳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 阎如云.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黄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面向在线餐饮外卖垃圾治理的智能可持续生态系统工程模型研究[J]. 张远馨,周明,王深艳,梁珍珍,丁文文,王晓.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03)
  • [9]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D]. 耿娜娜.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D]. 黄俊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