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

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

一、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宋玮,刘闪,曾兴琳,肖敏,艾儒棣,陈明岭[1](2021)在《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论治黄褐斑特色》文中研究表明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发轫于清代,薪火相传已历经百余年,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医家注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临证治疗黄褐斑有独到的用药经验,重视滋补肝肾、健脾化湿、疏肝活血、调理冲任。临证中善用药对:菟丝子、泽泻,桔梗、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郁金、丹参,黄芪、制何首乌等。文章经过文献梳理和医案回顾性整理,对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治疗黄褐斑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有助于推动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徐亭亭[2](2018)在《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表及证素调查表,调查黄褐斑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和证素分布特点。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中医体质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调查表、证素问卷表,对207例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体质及证素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2、黄褐斑患者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肾。黄褐斑患者的病性分布中,气滞占比最多,其次分别为血瘀>痰阻>阴虚>气虚>湿阻>阳虚>火热>血虚。3、病位与体质的关系中:肝与气郁质(P=0.00)<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痰湿质(P=0.00)、阴虚质(P=0.00)、湿热质(P=0.02)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阴虚质(P=0.00)、阳虚质(P=0.00)、气郁质(P=0.018)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心肺与黄褐斑的9种体质均无相关性。4、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病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血瘀与血瘀质(P=0.00)、阳虚质(P=0.36)、湿热质(P=0.0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痰阻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湿阻与痰湿质(P=0.00)、湿热质(P=0.00)、阳虚质(P=0.017)、气郁质(P=0.011)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火热与阴虚质(P=0.039)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气虚与气虚质(P=0.00)、阴虚质(P=0.04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阴虚与阴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阳虚与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血虚与各体质无显性相关关系。结论: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最为易感。其易发病位为肝、脾、肾,病性为气滞、血瘀、痰阻、湿阻、气虚。体质与证素间存在显着联系。

刘怡青[3](2014)在《体针加火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体针、火针及体针加火针联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为体针加火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黄褐斑患者作为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体针组、火针组、体针加火针组3组,每组各30例。体针组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太溪(均取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火针组取局部阿是穴,以火针局部点刺;体针加火针组先予体针治疗(同体针组),再行火针治疗(同火针组)。每组治疗均隔2天1次,每周2次,8次为1疗程,共4周,总共1疗程。对两组治疗前、试验第14天、试验第28天的皮损评分(面积、颜色)、下降指数、全身伴随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合格受试病例90例,其中体针组30例,火针组30例,体针+火针组30例。完成试验者88例,其中体针组30例,火针组29例,体针+火针组29例。脱落病例共2例,火针组、体针+火针组各1例。1.基线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治疗前的心率、体温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皮损面积评分:①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能在治疗后显着减少皮损面积(P<0.01)。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三组皮损面积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火针组与体针+火针组较体针组效果更优(P<0.05),且火针组与体针+火针组效果相当(P>0.05)。②治疗结束(试验第28天),三组皮损面积评分与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比较,体针组与体针+火针组较火针组的后续效果更优(P<0.05),且体针组与体针+火针组的后续效果相当(P>0.05)。3.皮损颜色评分:①治疗前与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比较,三组均能在治疗后显着淡化皮损颜色(P<0.01)。其中,火针组及体针+火针组效果更优(P<0.05)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体针组效果较差(P<0.05)②治疗后(试验第28天),三组皮损颜色评分与试验第14天比较,体针+火针组及体针组的后续效果较好(P<0.05)且两者相当,火针组较差(P<0.05)。4.皮损评分的下降指数:①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三组皮损评分下降指数,火针组与体针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体针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火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对黄褐斑患者皮损的改善(包括面积及颜色)方面,火针组及体针+火针组效果较好,且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异,体针组最差。②治疗后(试验第28天),三组皮损评分下降指数,火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体针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火针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结束后(试验第28天),对黄褐斑患者皮损的改善(包括面积及颜色),体针+火针组效果最好,而火针组及体针组的效果相当。③试验第28天与试验第14天比较,体针组与火针组皮损评分下降指数的差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体针组的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体针+火针组与火针组皮损评分下降指数的差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O.05)。说明治疗后(试验第28天)比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在皮损后续改善方面,体针组及体针+火针组的后续效果较好,且两组效果相当,火针组最差。5.疗效:本研究中体针组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为76.67%,火针组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为93.10%,体针+火针组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为100%。三组疗效数据经Ridit分析,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中火针组与体针+火针组疗效较好,其中体针+火针组最好,体针组最差。6.症状评分:体针组和体针+火针组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总体症状(失眠、心烦、疲乏、便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火针治疗则对此无明显影响,其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差值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体针组和体针+火针组效果均较火针组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体针组和体针+火针组的效果则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不同证型的疗效:对于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及皮损)的改善,体针疗法对肝肾阴虚证的疗效优于对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火针疗法对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更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体针结合火针疗法则对两个证型的患者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疗法对气滞血瘀证患者治疗后的下降指数比较,火针疗法效果最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针+火针法次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针法再次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疗法对肝肾阴虚证患者治疗后的下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疗法效果相当。8.生存质量评分(QOL-BREF):三组治疗后患者一般健康及生存状况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均得到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则未见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三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黄褐斑患者的抑郁程度,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的改善,火针组效果最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针与体针+火针组效果较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效果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可见,火针对于黄褐斑的局部治疗起效较快,而体针则可综合调理患者的全身情况,但起效则较慢,两者结合可取长补短,标本兼治而显效。

张溯[4](2013)在《神阙穴隔物灸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肾阳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88例肾阳虚型黄褐斑患者随机采用神阙穴隔盐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神阙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及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治疗,研究三种方法治疗肾阳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8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将其分为三组(治疗I组:神阙穴隔盐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1I组:神阙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对照组: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观察各组黄褐斑患者主客观症状及兼证的改变,并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神阙穴隔盐灸联合2%氢醌乳膏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神阙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8%。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经卡方检验,神阙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神阙穴隔盐灸联合2%氢醌乳膏组和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治疗组(P<0.05)。结论:神阀穴隔盐灸联合2%彖醌乳膏治疗、神阀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治疗对肾阳虚型黄褐斑均有疗效。但神阙穴隔药灸联合2%氢醌乳膏比神阙穴隔盐灸联合2%氢醌乳膏和单纯使用2%氢醌乳膏更有优势。且此法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赵敏[5](2012)在《大黄蛰虫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对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盘锦油田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治疗组口服大黄蛰虫丸,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丸,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伴随症状是否有差异性。数据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研究选择黄褐斑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O.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伴随症状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O.05),说明大黄蛰虫丸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维生素C维生素E组。结论:大黄蛰虫丸通过活血、扶正、化瘀,能有效的改善黄褐斑患者临床症状,大黄蛰虫丸在临床疗效及伴随症状方面优于维生素C维生素E,能有效治疗黄褐斑。

林敏红[6](2012)在《针刺对色素沉着小鼠SOD.MDA及皮肤形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针刺对小鼠背部色素沉着皮肤进行预防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测各组肝和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Puerxoidedismutasein, SOD)、丙二醛(melon-dialdehvde, MDA)及皮肤病理学形态,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黄褐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针刺治疗组、针刺预防组、Vc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小鼠均根据文献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复制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正常组、模型组和预防组于造模后加捆绑后次日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肝组织和脑的SOD活力和MDA含量,并观察皮肤病理学形态。针刺治疗组和Vc对照组于造模加治疗后次日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肝组织和脑的SOD活力和MDA含量,并观察皮肤病理学形态。结果:1)正常小鼠与黄褐斑模型小鼠在肝和脑组织的SOD、MDA和皮肤病理学形态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从HE染色的病理片子来看,正常组上皮较薄,无增生,由排列整齐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组成。模型组小鼠表皮的上皮层细胞增生明显,表皮细胞数增多,炎性细胞多见,毛囊和皮脂腺增生明显。针刺治疗组小鼠上皮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排列紊乱减轻,但表皮较正常组略厚,毛囊、皮脂腺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几乎无增生,炎性细胞几乎未见。3)从黑素细胞的深浅度来看(主要由灰度值和光密度体现),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及Vc治疗组三组小鼠皮肤黑色素阳性目标的平均灰度值低于正常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黑素的个数来看,三个防治组皮肤的黑素个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而针刺治疗组与预防组的个数有少于Vc组。5)对于担任防治作用的三组,即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及Vc治疗组,它们肝和脑组织的SOD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所升高,肝、脑的MDA水平则均较模型组有所降低,皆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这三组肝和脑组织的SOD水平均较正常组低,肝、脑的MDA水平则均较正常组高,除正常组小鼠与针刺治疗组小鼠之间脑的SOD活力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针刺预防和Vc治疗对色素沉着小鼠均具有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治疗组与针刺预防组比较Vc治疗组而言,改善更为明显。而在针刺治疗组和针刺预防组中,疗效又以针刺治疗组为优。三组对色素沉着小鼠的调整作用表现为:1)改善模型小鼠皮肤的炎性细胞,减轻上皮细胞和毛囊、皮脂腺的增生;2)减轻色素深度和黑素个数;3)提高肝和脑组织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

王建青,杜锡贤[7](2012)在《黄褐斑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黄褐斑,好发于面部,多发于青年女性,少数也见于少年或老年女性及部分男性患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常见诱发因素有遗传、紫外线照射,口服避孕药、妊娠、甲状腺疾患等造成的激素水平异常,抗惊厥药物[1]以及精神因素[2]等。一项最新全球性的调查[3]发现,遗传、紫外线照射和患者年龄较

姜明君[8](2011)在《化瘀祛斑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瘀祛斑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化瘀祛斑汤联合祛斑面膜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病例被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服用化瘀祛斑汤(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白芍、茯苓、炒白术、柴胡、香附、丹皮、丹参、炙甘草组成)联合外用祛斑面膜(由茯苓、白芍、当归免煎颗粒组成),对照组30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联合外用复方维A酸霜,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基本痊愈率治疗组为30.00%,对照组组为13.33%,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下降差值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显着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化瘀祛斑汤联合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减轻黄褐斑的临床症状,化瘀祛斑汤联合祛斑面膜能够调节E2、FSH、LH水平。

肖倩[9](2011)在《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93例脾虚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分别采用“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针刺治疗”和“谷胱甘肽肌肉注射”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93例患者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治疗Ⅰ组采用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Ⅱ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Ⅲ组采用谷胱甘肽肌肉注射,治疗Ⅰ组为观察组,治疗Ⅱ组、Ⅲ组为对照组,4周后总结疗效及安全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结果:穴位注射组33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13例,好转5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73%,总有效率为88%;针刺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40%,总有效效率为67%;肌肉注射组3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5例,好转9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30%,总有效效率为60%。三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组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肉注射组(P=0.035<0.05);显效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组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肉注射组(P=0.011<0.05)。结论: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针刺治疗和谷胱甘肽肌肉注射。在色斑消退同时,纳呆困乏、脘腹胀满、月经情况等兼证均能改善;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王琴[10](2010)在《疏肝活血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旨在观察疏肝活血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探索对黄褐斑安全、有效、方便的中药方剂及治疗方法,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改善临床伴随症状的目的,从而为此方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所有病例均为2007年6月-2009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治疗的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将45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男3例,女20例;年龄22-47岁,平均(30.7±4.2)岁;病程5月-11年,平均(7.0±2.8)年;其中皮损蝶形型9例,面上部型7例,面下部型6例,泛发型1例。对照组22例,男1例,女21例;年龄20-51岁,平均(32.8±3.9)岁;病程4月-13年,平均(8.1±3.7)年;其中皮损蝶形型8例,面上部型6例,面下部型6例,泛发型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型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23例,采用疏肝活血方中药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和迪维霜外用。两组治疗均2个月为1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凡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纳入试验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各项症状、体征。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x2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疏肝活血方是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有效方法之一。两组皮损面积治疗后积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疏肝活血方能显着降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皮损面积和颜色。两组皮损表现治疗后总积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5),疏肝活血方能明显降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皮损表现总积分。疏肝活血方治疗组在疾病疗效及证侯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说明疏肝活血方无明显毒副作用。疏肝活血方在疗效上明显优于西药,说明疏肝活血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疗效显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探讨。

二、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论治黄褐斑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对黄褐斑的认识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临床用药特色
验案举隅
    1.艾儒棣辨治黄褐斑案
    2.陈明岭辨治黄褐斑案

(2)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黄褐斑文献研究概述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研究
        1.3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 中医体质文献研究概述
        2.1 体质源流概述
        2.2 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2.3 体质对黄褐斑的影响
    3 黄褐斑的证型简述
        3.1 教材中黄褐斑的证型
        3.2 期刊文献中关于黄褐斑的证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体质诊断标准
        1.6 证素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黄褐斑体质概况分布
        2.1 一般体质分布情况
        2.2 兼夹体质分布情况
    3 病位分布概况
        3.1 单一病位分布情况
        3.2 相兼病位分布情况
    4 病位与体质相关性
        4.1 肝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2 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3 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心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5 肺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5 病性分布概况
    6 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1 气滞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2 血瘀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3 痰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4 湿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火热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6 气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7 阴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8 阳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9 血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7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气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2 痰湿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3 血瘀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4 阴虚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5 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体针加火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机制
        三、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分析
        二、对皮损的影响
        三、对伴随症状的影响
        四、疗效评定
        五、对生存质量影响
        六、对抑郁状况的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针灸处方分析
        三、火针与黄褐斑
        四、情志与黄褐斑
        五、存在问题
        六、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4)神阙穴隔物灸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肾阳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病例纳入标准
        2.2.3 病例排除标准
        2.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5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图
    3.2 样本
    3.3 随机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案
        3.4.1 试验治疗用具及试验药品
        3.4.2 治疗Ⅰ组
        3.4.3 治疗Ⅱ组
        3.4.4 对照组
        3.4.5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3.4.6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3.5 观察方法
        3.5.1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分布、面积、颜色的改变
        3.5.2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兼证的改变
    3.6 安全性检测
    3.7 疗效评定
        3.7.1 疗效评定方法
        3.7.2 疗效判定标准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临床观察比较
        4.2.1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2.2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4.2.3 三组患者临庆分型比较
        4.2.4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损分布等总评分比较
        4.2.5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兼证总评分比较
    4.3 治疗结果
        4.3.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分布等评分比较
        4.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分布等总评分比较
        4.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兼证总评分比较
        4.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兼证评分比较
    4.4 疗效评价
        4.4.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4.2 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4.5 治愈病例随访结果
    4.6 安全性评价
    4.7 疗效分析
    4.8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5.1.1 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研究
        5.1.2 现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研究
    5.2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5.2.1 黄褐斑与内分泌
        5.2.2 黄褐斑与紫外线
        5.2.3 黄褐斑与遗传因素
    5.3 导师对黄褐斑的论治
    5.4 外治疗法
        5.4.1 艾灸疗法
        5.4.2 灸脐疗法
        5.4.3 神阙穴的相关性选择
        5.4.4 隔盐灸的相关性选择
        5.4.5 隔仙灵脾粉灸的相关性选择
        5.4.6 氢醌乳膏的相关性选择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女性肾阳虚型黄褐斑观察病例评分表
附件2:肾阳虚体质判定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大黄蛰虫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发病机理
    3 中医治疗
    4 西医治疗
    5.中西医结合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1、临床资料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针刺对色素沉着小鼠SOD.MDA及皮肤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及分型
        1.2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
        1.3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规律特点
    2.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诊断标准
        2.3 主要治疗措施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剂和药物
    2.方法
        2.1 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
        2.2 动物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各组小鼠皮肤HE染色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3.2 各组小鼠皮肤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3.3 小鼠表皮黑色素沉着的深浅度及黑素个数
        3.4 小鼠肝组织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
        3.5 各组小鼠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
    4.讨论
        4.1 意义
        4.2 选穴依据
        4.3 关于造模
        4.4 结果分析与思考
        4.5 针刺的预防作用
        4.6 针刺的治疗作用
        4.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黄褐斑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治疗
2 外用药物治疗
    2.1 氢醌:
    2.2 壬二酸:
    2.3 视黄醇类:
    2.4 对甲氧酚:
    2.5 植物提取物:
3 光学技术治疗
    3.1 Q开关激光:
    3.2 强脉冲光 (Intense Pulsed Light, IPL) :
    3.3 点阵激光:
4 中医治疗
    4.1 药物治疗
        4.1.1 经典方剂:
        4.1.2 经验方:
    4.2 针灸:
    4.3 拔罐:
    4.4 中药面膜:
5 小结

(8)化瘀祛斑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分型标准
        (三) 病情分级标准
        (四) 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病例标准
    四、排除病例标准
    五、剔除病例标准
    六、治疗方法
        (一) 药物及用法
        (二) 疗程
    七、观察指标
        (一) 疗效观察指标
        (二) 性激素水平指标
        (三) 安全性观察指标
        (四) 其他情况
    八、疗效评价标准
    九、统计方法
    十、结果
        (一) 疗效观察结果
        (二) 皮损总积分比较
        (三)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四) 不良反应
讨论
    一、中医部分
        (一) 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
        (三) 中医外治法
    二、现代医学
        (一)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治疗
    三、方药分析
        (一) 立法依据
        (二) 组方特点
        (三) 现代药理研究
    四、疗效分析和机理探讨
        (一) 病因分析
        (二) 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三) 机理探讨
        (四)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正文 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排除标准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5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流程图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3.1 试验治疗用具及试验药品
        2.3.2 具体治疗方法
        2.3.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3.4 研究要求
        2.3.5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7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脱失情况
        3.2 临床一般资料
        3.3 疗效评价
        3.4 治愈病例随访结果
        3.5 不良反应
        3.6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黄褐斑的现代研究
        4.2 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4.3 导师关于黄褐斑的论治特色
        4.4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及运用
        4.5 足阳明胃经与面部皮肤美容的关系
        4.6 立方依据
        4.7 疗效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黄褐斑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一、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概述
        1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和研究
        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成因的认识
    二、黄褐斑治疗概况
        1 黄褐斑中医药治疗
        2 黄褐斑的西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总结
参考文献(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表 黄褐斑脾虚血瘀型观察病例评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疏肝活血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治疗方法
    4 治疗结果
    5 结论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3 疏肝活血方的立法依据和研究目的
    4 疏肝活血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
    5 疏肝活血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致谢

四、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论治黄褐斑特色[J]. 宋玮,刘闪,曾兴琳,肖敏,艾儒棣,陈明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3)
  • [2]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徐亭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体针加火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刘怡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神阙穴隔物灸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肾阳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5]大黄蛰虫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D]. 赵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6]针刺对色素沉着小鼠SOD.MDA及皮肤形态的影响[D]. 林敏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黄褐斑的治疗进展[J]. 王建青,杜锡贤.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2)
  • [8]化瘀祛斑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D]. 姜明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治疗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肖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疏肝活血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疗效观察[D]. 王琴.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张学文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