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竹产业化分析与对策

松阳县竹产业化分析与对策

一、松阳县竹子产业化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月[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和工业化脚步的不断迈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见证,传统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墨守成规只会加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消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村落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着力加强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陕西省关中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有非常多的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生态文明与传统村落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和传统村落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重点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传统村落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的必要途径。其次本文以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山西村、柏社村和石船沟村的村落形态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总结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从村落的生态格局、传统文化、人居环境以及经济产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与策略。最后本文选取北郭村为设计案例,根据北郭村原有的民俗文化产业结合传统文化周文化,对村落空间和村落环境进行保护与更新,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及建设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对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主要是从村落生态格局、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传统风貌、人居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保护村落整体自然生态系统,重视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动态保护和传承,通过过村落内部空间环境的更新与改造,强调传统文化与传统风貌的延续,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传统村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李丹[2](2021)在《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庭院作为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其不仅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还对乡村整体景观风貌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乡村庭院面临如下发展难题:村民匮乏的景观设计知识,庭院盲目模仿城市别墅庭院、照搬农家乐民宿庭院建设模式导致乡村景观风貌良莠不齐;设计师不愿承接乡村设计项目、设计师下乡难,农村政府对庭院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乡村庭院景观的规范化设计和建设举步维艰。本文以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一套既可以有效规范乡村景观风貌又能切实解决乡村庭院设计难的方法体系。本文首先从区域、村域和院域层面分析了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景观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并归纳整理了庭院的平面形式、生产类型、庭院建筑、植物、材料等乡土特点,为后文的菜单体系构建提供地域性的材料支撑。结合对绵阳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现状研究,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绵阳丘陵地区的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从传统村落保护的角度出发,该菜单体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庭院乡土要素库,以达到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庭院设计目的;设置包含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性更新做法以及庭院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景观要素配置种类的必选菜单,以实现乡村景观风貌的统一;设置包含精装套餐、简装套餐和基础套餐的可选菜单,每种套餐里细分不同庭院风格、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配置种类特征项,以满足村民对于庭院个性化景观的需求。该体系通过通俗的菜单形式呈现庭院景观设计方案,为村民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庭院设计服务。最后,将这套菜单体系实践运用于曾家垭村具有代表性的庭院空间,总结经验、丰富菜单式设计体系,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庭院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杨刘毅[3](2020)在《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得益于国家层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政策,国内建筑师主动将创作视角转向乡村地区,主动展开对乡土环境的思考,表现为对新乡土建筑实践的热潮高涨。一些浙江地区的新乡土建筑作品在创作理念或社会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实践与探索,并屡获国内外建筑奖项。这些项目是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探索的缩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建筑师在浙江地区的新乡土建筑设计作品研究,探讨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特征,分析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以期对往后的新乡土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首先,梳理浙江地区新乡土建筑创作的优势条件。浙江省政府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设计下乡,良好的经济环境造就了省内开放包容的环境,丰富的传统村落也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密集的地方与周边设计单位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此外,指出丽水松阳、湖州安吉及德清、杭州富阳及桐庐等重点创作区域。其次,阐述当代建筑师的“下乡活动”是一场涉及乡村经济、产业和文化等多维度的乡村振兴活动。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引导可持续的乡村建设经济模式。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脉络。设计过程充分了解村民诉求,营造乡村公共空间,体现建筑师的社会与责任意识。再次,从规划布局、功能空间及形式美学等视角,剖析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所反映的建筑本体特征。在规划布局层面,对待不同的乡土环境有不同的调适与融合策略。在建筑空间与功能层面,出现了公共服务类、文化展览类、民宿及民居等多种功能的新乡土建筑,不同的项目类型采取灵活的空间组织方式。在形式美学层面,通过建筑形态微调与更新、室内陈列与装饰、光的视觉表达等途径,探索适合乡土语境下的形式语言。最后,指出沿袭乡村传统技艺与介入新技术是当代乡村建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对乡土材料、传统营造方式进行改良,向乡村适度介入新型结构体系与现代化建造方式,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多种策略。

毛筱眉[4](2020)在《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五大战略总要求。传统村落是承载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体系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文化信息含量最高的一处阵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传承不够、发展受制约等多种问题。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清湖二村的现状及矛盾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外保护利用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活态保护利用策略。共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界定清湖二村的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总结。第三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的新要求,提出“原真性与现代性相融”、“整体性与区域性相协调”、“以人为本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等保护利用原则,并从空间格局活态保护、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产业活态发展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第四章对清湖二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概况进行阐述,分析选址特征、空间格局、特征价值等,提出村落在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并着重分析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第五章主要为案例实践,根据上述提出的策略和方法,以江山市清湖二村为例,首先分析村落现状及矛盾问题、总结其特征和价值,结合第三章节提出有关清湖二村活态保护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了具体的方案。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

费凯[5](2020)在《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乡村便是主要生产力。建国以来,乡村范围内的工业生产,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的主战场由乡村转为城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搬迁浪潮,乡村小工业逐步开始规模化、正规化、便捷化,渐渐形成了以散乱到聚合的乡村工业社区。同时依赖乡村资源为支撑的乡村工业也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等问题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严格环保督察、环境监控和污染管控,乡村“散乱污”企业,被关闭、搬迁,其所遗留的工业建筑物成为了难以处理的工业遗存。现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村工业遗存却成为了乡村区域内较高价值的资源闲置和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同时,如今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自信建设为工业遗存的再次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将旧的遗存适应新的时代,正视历史和区域文化,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乡村工业的形成、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背景进行了梳理,针对川西平原范围乡村,进行了包括政策、乡土文化及环境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界定乡村工业遗存的研究范围,并对国内外工业遗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梳理乡土相关理论的及探讨乡土视野与工业遗存的矛盾点和联系点,论述通过乡土的一系列策略,实现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可能性。之后,对川西平原范围内11处工业遗存进行了调研及资料整理,并对典型地区进行政务调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工业遗存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从工业遗存的形成原由、分布区位、景观形态与主要遗存的特征进行了简述,并针对遗存(主要是建筑遗存)进行了遗存原有产业类别、建筑遗存类型、结构、风格等进行了特征总结。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价值属性,并获得一般价值特征。可以说,乡村废弃的工业建筑存量大、所占土地资源比重高、存在时间久,已逐渐深入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当中,成为乡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一部分。然后,从地域特征及文化出发,探讨乡村工业遗存进行切合乡土环境的改造模式的可能性。针对乡村旅游的兴盛和乡村建筑的热潮,通过研究全国乡村范围内的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提出改造为民宿酒店、历史文化教育、乡村公共空间及商业综合功能四种模式。在确定模式的同时,以乡土化视角的理论及工业遗存的改造手法相结合,提出模式选定、景观表达和场所营建的具体策略,并着重针对建筑遗存的空间更新方法,提出了空间划分联系及建筑形式更新的具体手法。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及权属性质和特点的乡村工业遗存,综合上文的乡村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策略,分别以都江堰市崇义镇内一小型纸管厂遗存和大邑县西岭镇内原国营火电厂遗存的改造再利用为例,探讨乡土视角下乡村工业遗存以乡土环境与乡土文化为内核的改造再利用策略。

唐笛扬[6](2019)在《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休闲农业作为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实现农业多功能发展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居民乡村休闲的消费需求。2010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为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探索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为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起引领示范作用。如今浙江有36个县级单位列入国家级与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行列,本文以3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研究对象,构建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提升绩效的建议与策略。研究结论:(1)整理休闲农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初步体系。运用德尔菲法,优化初步体系,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24个指标层。(2)构建判断矩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级。(3)对浙江3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龙泉市、江山市、磐安县、建德市、长兴县、遂昌县、开化县建设绩效高;常山县、上虞区、宁海县、松阳县、安吉县、泰顺县、三门县、武义县、德清县、仙居县、桐庐县、永嘉县、缙云县、象山县、金东区、莲都区、柯城区、天台县与吴兴区建设绩效较高;奉化区、余姚市、新昌县、桐乡市、温岭市、兰溪市、浦江县与嘉善县建设绩效中等;北仑区与江北区建设绩效低。(4)依据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旅游品牌打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大提升发展策略。

姜萌[7](2019)在《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政和石圳白茶小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4年浙江省的第一批特色小镇的试点开始,近几年来,特色小镇首先作为国家政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成为一种新的乡村振兴的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无论是建设者或是使用者,都着眼于特色小镇的特色所在,以期为更好地建设或体验特色小镇做准备。闽北地区历来以生态景观环境资源为发展大趋势,而这其中,茶叶产业的发展更是处于发展排头兵,背后的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闽北的茶叶种类比较集中,如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茶叶带来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了,历史非常悠久,当地人们的饮茶文化、做茶习俗依旧保留至今。闽北地区的茶文化特色小镇,主要是政和石圳白茶小镇,本地人以当地的白茶特色向来客展示传统茶文化及其他历史的传承,是非常有特色的将具有当地茶文化的村落通过白茶特色的打造,建设特色小镇的实例之一。而在由乡村打造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当中,依然有许多问题,如闽北地区乡村人员构成比较特殊,老龄化问题异常严重,部分甚至达到整个村落人员半数以上,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小镇由于具备良好的茶文化和相关资源,非常利于养生,养生作为老龄事业的一个分支通常结合养老事业共同发展,小镇也是“双养”即养老与养生的巨大潜力发展点。另外在街巷空间的设计中,由于多数建筑或空间依旧是村落原始的居住功能和生活方式,那么如何面对本地人与外来人不同的养老养生需求来进行建设,既保留下本地人的文化传承与生活方式,又为外来人提供所需的空间、服务种类和质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政和石圳白茶小镇的街巷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和石圳白茶小镇街巷空间的现场调研、对养老养生群体的需求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闽北茶文化特色小镇街巷空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运用规划设计的方法探究街巷空间的设计策略,总结出此类特色小镇街巷空间的对应规划设计策略。

田东曌[8](2019)在《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松阳县兴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它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充分体现。我国乡村地区保有大量的非遗资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乡村保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非遗保护,社区(community)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非遗保护中,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表述,社区既要参与价值的判定、项目的管理,也是开展保护的主要力量,社区参与是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价值实现的有效方式。本论文研究是以松阳县兴村为中心,以社区参与为视角,在廓清非遗保护中社区概念的基础上,围绕作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载体的兴村红糖工坊,阐述社区如何通过红糖工坊来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基于非遗保护中社区的特殊性,探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认同度以及主体性,反思社区如何更好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来。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社区的认识、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社区参与旅游开发、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为本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社区以及红糖工坊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二部分兴村概况。本部分介绍了兴村的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环境,同时也对兴村的传统红糖制作技艺以及其他的非遗资源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三部分兴村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方式。红糖工坊是兴村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核心载体。本部分主要依据田野过程中获得的关于红糖工坊创建的过程、现状等相关资料阐释兴村居民是如何借助红糖工坊,参与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及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兴村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本部分对整个社区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使居民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自觉自愿的保护当地的非遗。第五部分结语。本部分对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上文的相关论述,对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以及旅游开发中社区的主体地位以及文化认同有了新的认识。

黄鹏[9](2018)在《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旅游的进程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也逐渐展开。在这个背景之下,乡村民宿作为传统民居的物质文化载体,在传统村落更新中起着重要的活化作用。虽然乡村民宿的置入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但是对传统村落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建筑风貌与肌理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乡村民宿营建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发展如何达到互动平衡是本论文研究的关键。本论文以乡村民宿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史与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有关地区乡村民宿的调研及其典型案例,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总结乡村民宿的类型与营建特点,并对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主要的研究。经整合、对比所获取的理论与经验,总结出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机制,为两者的良性互动提供措施和保障建议,并提出了乡村民宿的营建办法,深层挖掘乡村民宿营建的在地文化内涵,总结适合乡村民宿发展的方式,以应对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未来传统村落更新中乡村民宿建设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雷力[10](2017)在《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更新设计研究 ——以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程度与国民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城镇化建设造成城乡发展差异化的矛盾明显加剧,乡村原有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我国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在聚焦“三农”问题。可以看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旅游业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广泛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为各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乡村发展以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也就众望所归。当前休闲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平台以及巨大的市场价值。由于城郊乡村具有显着的区位特征,所以在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更新转型模式上具有相当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从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现代乡村更新的双重背景出发,结合产业、规划以及建筑等相关基础理论,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更新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协调性、系统性、体验性以及文化性等一系列设计原则,从产业定位、空间规划、道路交通、乡村景观、公共空间以及乡土建筑6个方面提炼出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更新设计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检验策略方法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希望为地方的发展提供新想法,同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更新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松阳县竹子产业化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阳县竹子产业化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求
        1.1.2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多学科交叉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小结
2.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理论基础及关系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思想
        2.1.3 生态文明建设
        2.1.4 传统村落
        2.1.5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2.2 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主义
        2.2.2 文化生态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2.4 生态伦理学
    2.3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3.1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2.3.2 有机更新理论
        2.3.3 整体性保护
    2.4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关系研究
        2.4.1 生态文明思想与传统村落的关系
        2.4.2 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影响
        2.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必要关系
        2.4.4 生态文明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2.5 小结
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类型及特征
    3.1 关中地区概况
        3.1.1 区域位置
        3.1.2 自然地理
        3.1.3 人文历史
    3.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及特征
        3.2.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概述
        3.2.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及空间特征
    3.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3.3.1 平原型村落——山西村
        3.3.2 台塬型村落——柏社村
        3.3.3 山地型村落——石船沟
        3.3.4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分析总结
    3.4 生态文明建设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问题总结
        3.4.1 生态格局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受损
        3.4.2 传统文化传承困难,传统风貌衰败
        3.4.3 生态人居环境堪忧,基础设施欠缺
        3.4.4 生态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科学规划
    3.5 小结
4.生态文明建设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保护与更新目标
    4.2 保护与更新原则
        4.2.1 整体保护生态优先
        4.2.2 静态保护动态更新
        4.2.3 以人为本生态和谐
        4.2.4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4.3 保护与更新策略
        4.3.1 生态格局的系统性优化策略
        4.3.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4.3.3 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整治策略
        4.3.4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升级策略
    4.4 小结
5.生态文明建设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实践——以北郭村为例
    5.1 北郭村概况
        5.1.1 区位概况及历史沿革
        5.1.2 村落结构及经济发展
        5.1.3 人文景观及资源价值
    5.2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现状调研
        5.2.1 村落生态格局
        5.2.2 村落传统文化
        5.2.3 村落人居环境
        5.2.4 村落产业发展
    5.3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问题分析
        5.3.1 生态景观环境恶化
        5.3.2 传统格局和风貌消失
        5.3.3 人居生活环境落后
        5.3.4 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5.4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设计目标
        5.4.1 保护与更新设计目标
        5.4.2 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路
    5.5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设计内容
        5.5.1 整体规划
        5.5.2 入口空间
        5.5.3 街巷空间
        5.5.4 公共空间
        5.5.5 生产空间
        5.5.6 居住空间
        5.5.7 基础设施
    5.6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Ⅰ 问卷
附录Ⅱ 个人成果

(2)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
    1.4 相关研究概述
        1.4.1 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
        1.4.2 乡村景观的研究
        1.4.3 不同学科视角的乡村庭院研究
        1.4.4 菜单式装修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2.1 庭院景观的区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植被特点
        2.1.4 地域文化
    2.2 庭院景观的村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2.2.1 村落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2.2.2 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2.2.3 核心居民点的空间形态
    2.3 庭院景观的院域影响要素及特征
        2.3.1 庭院功能
        2.3.2 庭院平面类型
        2.3.3 庭院生产类型
        2.3.4 庭院建筑
        2.3.5 庭院植物
        2.3.6 庭院材料
    2.4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4.1 庭院景观本身存在的问题
        2.4.2 庭院景观传统设计模式带来的问题
3 国内外优秀乡村庭院景观案例分析
    3.1 四川·雅安·小茶院
        3.1.1 小茶院的区域景观分析
        3.1.2 小茶院的村域景观分析
        3.1.3 小茶院的院域景观分析
    3.2 重庆·北碚·缙云小住
        3.2.1 缙云小住的区域景观分析
        3.2.2 缙云小住的村域景观分析
        3.2.3 缙云小住的院域景观分析
    3.3 北京·房山·姥姥家
        3.3.1 姥姥家的区域景观分析
        3.3.2 姥姥家的村域景观分析
        3.3.3 姥姥家的院域景观分析
    3.4 泰国·清莱府·AHSA农场民宿
        3.4.1 AHSA农场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3.4.2 AHSA农场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3.4.3 AHSA农场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3.5 日本·美山町·美山FUTON&Breakfast民宿
        3.5.1 美山F&B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3.5.2 美山F&B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3.5.3 美山F&B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3.6 小结
4 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体系构建
    4.1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原则
        4.1.1 保护性原则
        4.1.2 实用性原则
        4.1.3 通用性原则
        4.1.4 个性化原则
    4.2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策略
        4.2.1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庭院乡土要素库
        4.2.2 构建通用且弹性的庭院景观菜单体系
        4.2.3 制定系统简捷的菜单操作流程
    4.3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构建
        4.3.1 菜单体系设计导则
        4.3.2 庭院菜单体系
        4.3.3 菜单操作流程
    4.4 小结
5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实践应用
    5.1 曾家垭村的基本情况
        5.1.1 曾家垭村的区域概况
        5.1.2 曾家垭村的村域概况
        5.1.3 曾家垭村的院域概况
        5.1.4 概况总结
    5.2 曾家垭村的庭院景观菜单模拟设计
        5.2.1 “L”字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5.2.2 “凹”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新乡土建筑相关研究与实践
        1.2.2 国内新乡土建筑相关研究与实践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浙江地区新乡土建筑创作的优势条件及重点区域
    2.1 良好的政策、经济与自然人文环境
        2.1.1 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设计下乡
        2.1.2 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
        2.1.3 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村落数量丰富
    2.2 密集的地方及周边地区设计机构
        2.2.1 院校及其相关设计研究机构
        2.2.2 民营设计院及建筑师事务所
    2.3 重点创作区域及其主要作品
        2.3.1 丽水市松阳地区
        2.3.2 湖州市安吉及德清地区
        2.3.3 杭州市富阳及桐庐地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乡土建筑设计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特征
    3.1 引导可持续的乡村建设经济模式
        3.1.1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
        3.1.2 项目投资建设成本较低
        3.1.3 乡村工坊作为产业复兴的触媒
    3.2 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乡村文化脉络
        3.2.1 活化民间技艺等民俗文化
        3.2.2 教化历史人文等精神文化
    3.3 体现建筑师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意识
        3.3.1 推进城乡双向互助的积极关系
        3.3.2 营造“主客共享”的乡村公共空间
        3.3.3 倡导乡村内生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乡土建筑设计的规划、功能及形式特征
    4.1 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布局
        4.1.1 调适与融合自然环境
        4.1.2 延续聚落肌理与形态
    4.2 类型多样的功能与多义表达的空间
        4.2.1 公共服务类——乡村公共服务建筑
        4.2.2 文化展览类——乡村书屋与乡村博物馆
        4.2.3 乡村民宿类——集中式民宿与分散式民宿
        4.2.4 乡村民居类——民居规划与私人住宅
    4.3 建筑形态与室内设计呈现乡土美学
        4.3.1 建筑形态的操作方式
        4.3.2 室内陈列与装饰元素
        4.3.3 光呈现建筑视觉意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构及室内热环境改善等技术特征
    5.1 积极运用乡土材料与传统营造方式
        5.1.1 地方乡土材料的延续与优化
        5.1.2 传统营造工艺的借鉴与调适
    5.2 适度介入现代结构体系与建造方式
        5.2.1 新型结构体系的综合运用
        5.2.2 工业化与数字化介入乡村
    5.3 改善室内热环境与提升室内热舒适度
        5.3.1 围护结构的保温与防潮设计
        5.3.2 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与房间通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新乡土建筑设计的研究结论
    6.2 新乡土建筑设计面临的困难
    6.3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浙江地区新乡土建筑项目信息统计表
附录B 浙江地区新乡土建筑使用者访谈记录
附录C 浙江地区新乡土建筑的使用评价调研问卷

(4)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涉及的相关概念、定义解析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1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历程
        2.1.2 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保护历程
        2.2.2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3.1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要求
        3.1.1 生态宜居
        3.1.2 文化振兴
        3.1.3 产业振兴
        3.1.4 治理有效
    3.2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原则
        3.2.1 原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原则
        3.2.2 整体性与区域性相协调原则
        3.2.3 以人为本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
    3.3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内容和方法
        3.3.1 空间环境的活态保护
        3.3.2 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
        3.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3.4 村庄产业的活态发展
4. 江山市清湖二村现状研究分析
    4.1 村落概况
        4.1.1 自然概况
        4.1.2 历史沿革
    4.2 清湖二村特色概述
        4.2.1 选址和空间格局
        4.2.2 建筑特征
        4.2.3 文化特征
    4.3 村落现状问题
        4.3.1 人居环境问题
        4.3.2 文化传承问题
        4.3.3 产业发展问题
        4.3.4 乡村治理问题
    4.4 村落保护利用主要矛盾
        4.4.1 村民诉求
        4.4.2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
        4.4.3 环境容量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4.4.4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益的矛盾
5. 清湖二村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5.1 现状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2 清湖二村活态保护利用策略
        5.2.1 空间环境活态保护
        5.2.2 建筑的活态利用
        5.2.3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5.2.4 旅游产业活态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个人简介

(5)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工业遗存的存在问题
        1.1.2 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
        1.1.3 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1.1.4 研究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乡村资源的集约和乡村文化的提升
        1.2.2 乡村环境的提升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简述
        1.3.1 工业遗存
        1.3.2 乡村
        1.3.3 乡土视角及其内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评述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与研究问题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路线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路线
        1.7.3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重塑
    2.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发展概况
        2.1.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发展历史演变
        2.1.2 乡村工业化概述
        2.1.3 乡村工业遗存化及其问题
        2.1.4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形成特征简述
    2.2 乡土主义视角的研究与溯源
        2.2.1 乡土主义理论的溯源
        2.2.2 乡土视角的研究现状
        2.2.3 乡土的时代性存在与阐释
        2.2.4 乡土改造策略的理论研究简述
    2.3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转译要点
        2.3.1 乡土在工业遗存中的切入点
        2.3.2 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表达媒介
        2.3.3 乡土化表达的转引载体
    2.4 小结
第3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调查研究与价值属性
    3.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情况调查
        3.1.1 乡村工业遗存调研背景与范围
        3.1.2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现状特点及选点分布
        3.1.3 调研方法与调研设计
    3.2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基本特征简述
        3.2.1 地理区位及分布
        3.2.2 厂区布局形式
        3.2.3 乡村工业景观形态
        3.2.4 环境资源
    3.3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类型归纳
        3.3.1 乡村工业遗存产业类别
        3.3.2 建筑遗存类型
        3.3.3 建筑遗存结构形式
        3.3.4 建筑遗存风格
        3.3.5 其他遗存
    3.4 乡村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价值属性
        3.4.1 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研究综述
        3.4.2 乡村工业遗存基本价值分析
        3.4.3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评判原则
        3.4.4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特征
        3.4.5 乡村工业遗存价值分级与再利用方式
        3.4.6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总结
    3.5 小结
第4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模式与策略
    4.1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
        4.1.1 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
        4.1.2 改造为民宿与酒店等居住的模式
        4.1.3 改造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
        4.1.4 改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模式
        4.1.5 改造为商业综合功能的模式
    4.2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改造再利用策略
        4.2.1 乡土理论与改造理论
        4.2.2 选定再利用的模式
        4.2.3 乡土化的景观表达策略
        4.2.4 乡土空间场所的营建
    4.3 建筑空间更新方法
        4.3.1 功能空间的划分与置换
        4.3.2 空间的延伸与连接
        4.3.3 改造的形式表达和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案例与探讨
    5.1 大邑镇出江发电厂厂区改造
        5.1.1 项目概述及选点依据
        5.1.2 以乡村旅游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模式探讨
        5.1.3 乡村“客厅”的场所营建策略
        5.1.4 乡土化要素的应用手法
        5.1.5 建筑空间优化策略
        5.1.6 小结
    5.2 崇义镇老旧厂房改造
        5.2.1 基础调研概述
        5.2.2 项目概况及选点依据
        5.2.3 工业遗存的功能空间优化
        5.2.4 厂房功能空间更新策略
        5.2.5 乡土景观形态优化
        5.2.6 建筑形式转译
        5.2.7 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乡村工业遗存调查问卷设计:XX村XX厂遗存改造再利用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休闲农业
        2.1.1.1 休闲农业概念
        2.1.1.2 休闲农业功能
        2.1.1.3 休闲农业类型
        2.1.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1.3 绩效评价
    2.2 研究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景观美学理论
        2.2.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5 需求层次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2.3.1.1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研究
        2.3.1.2 休闲农业影响研究
        2.3.1.3 休闲农业市场开发与营销研究
        2.3.1.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2.3.2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2.3.2.1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3.2.2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方向研究
        2.3.2.3 休闲农业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
        2.3.2.4 休闲农业市场营销研究
        2.3.2.5 休闲农业评价研究
        2.3.3 休闲农业评价方法综述
        2.3.3.1 评价方法
        2.3.3.2 指标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原则
    3.2 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初选
        3.2.2 专家优化
        3.2.3 评价体系建立
    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1 构建判断矩阵
        3.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3.3 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
    3.4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3.5 评价标准与等级
        3.5.1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3.5.2 建设绩效评价等级说明
    3.6 本章小结
4 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实证评价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整理
    4.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得分结果
    4.4 评价结果分析讨论
        4.4.1 示范县建设绩效总体分析
        4.4.1.1 建设绩效高的示范县
        4.4.1.2 建设绩效较高的示范县
        4.4.1.3 建设绩效中等的示范县
        4.4.1.4 建设绩效低的示范县
        4.4.2 示范县建设绩效分项分析
        4.4.2.1 生态环境分析
        4.4.2.2 农业发展分析
        4.4.2.3 旅游发展分析
        4.4.2.4 社会发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提升发展策略
    5.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2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3 加强旅游品牌打造
    5.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5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政和石圳白茶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背景与发展现状
        1.1.2 闽北茶文化特色小镇现状与发展
        1.1.3 闽北老龄化现状与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关键词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关键词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1.7 成果特点
        1.7.1 选题特点
        1.7.2 结论特点
第2章 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地域性及现状特点分析
    2.1 茶文化特色小镇地域性特点分析
        2.1.1 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
        2.1.2 茶文化及产业特点
        2.1.3 茶文化特色小镇人员构成特点
    2.2 茶文化特色小镇分布及规划现状特点
        2.2.1 地理位置分布与区位优势分析
        2.2.2 规划选址与资源条件
        2.2.3 茶延伸产业与衍生业态分析
        2.2.4 建设、开发与服务模式分析
    2.3 茶文化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与形态分析
        2.3.1 空间格局与理念
        2.3.2 规划结构与风格特点
        2.3.3 建筑群体布局方式
    2.4 小结
第3章 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实态调研分析
    3.1 街巷空间规划分析
        3.1.1 街巷规划与空间布局特点分析
        3.1.2 街巷界面与风格特点分析
        3.1.3 街巷建筑与景观特点分析
    3.2 街巷空间建筑功能配置与业态分析
        3.2.1 建筑功能配置与特点分析
        3.2.2 建筑业态构成与特点分析
        3.2.3 街巷节点空间与特色分析
    3.3 养老养生需求分析
        3.3.1 本地人养老养生需求分析
        3.3.2 外地人养老养生需求分析
        3.3.3 养老养生资源分析
    3.4 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3.4.1 核心茶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3.4.2 街巷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4.3 茶文化养老养生需求存在的问题
        3.4.4 开发与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建筑功能配置与服务模式…
    4.1 街巷空间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4.1.1 养老养生的功能配置原则与策略
        4.1.2 养老养生的产业配置原则与策略
        4.1.3 街巷空间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4.2 街巷空间建筑功能与业态配置
        4.2.1 养老养生功能配置与规划
        4.2.2 养老养生业态配置与规划
    4.3 养老养生服务模式
        4.3.1 体验式服务
        4.3.2 自助式服务
        4.3.3 预约上门服务
    4.4 小结
第5章 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形态与界面设计
    5.1 街巷空间形态设计
        5.1.1 外部空间
        5.1.2 过渡空间
        5.1.3 院落空间
    5.2 街巷空间界面与竖向设计
        5.2.1 底界面与竖向
        5.2.2 侧界面与竖向
        5.2.3 顶界面与竖向
    5.3 街巷空间地域性特色设计
        5.3.1 主街空间地域特色
        5.3.2 支巷空间地域特色
        5.3.3 街道空间地域特色
    5.4 小结
第6章 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节点设计
    6.1 场地空间设计
        6.1.1 广场空间
        6.1.2 场地活动空间
    6.2 建筑特色空间设计
        6.2.1 餐饮空间
        6.2.2 休闲空间
        6.2.3 住宿空间
        6.2.4 文教空间
    6.3 景观空间设计
        6.3.1 绿地空间
        6.3.2 水体空间
        6.3.3 小品空间
    6.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其他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统计表
附录B 调研表格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8)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松阳县兴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对社区的认识
        2.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
        3.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研究
        4.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调查方法
        2.研究内容
    (四)相关术语的界定和说明
        1.社区
        2.红糖工坊
二、兴村概况
    (一)兴村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二)兴村的非遗资源
        1.兴村传统红糖制作技艺
        2.兴村其他非遗资源
三、兴村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方式
    (一)红糖工坊:兴村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载体
    (二)社区参与下的红糖工坊与兴村非遗保护
        1.与传统红糖制作技艺有关“物”的保存与展示
        2.兴村传统红糖制作技艺的活态展示
    (三)社区参与下的红糖工坊与兴村旅游开发
        1.红糖体验坊:多方合力构建的旅游景点
        2.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研学基地
    (四)兴村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效
        1.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社区对非遗的认知提高
        3.文旅融合促进社区发展效果初现
四、兴村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一)兴村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
        1.社区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2.社区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3.社区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二)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
        1.提高社区的文化认同
        2.提高社区的参与度
        3.完善社区参与的相关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兴村红糖工坊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部分访谈实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民宿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村民宿的相关概念
    2.1.1 乡村民宿的概念界定
    2.1.2 乡村民宿的类型研究
    2.1.3 乡村民宿与其他住宿类型的区别
    2.1.4 乡村民宿与传统民居的关系
2.2 乡村民宿的现状特点
    2.2.1 乡村民宿存在的现实问题
    2.2.2 乡村民宿的经营模式特点
2.3 乡村民宿专题研究
    2.3.1 乡建的实践研究
    2.3.2 对其他相关理论的解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民宿的营建特征研究
3.1 乡村民宿的主题策划
    3.1.1 家庭氛围
    3.1.2 乡土特色
    3.1.3 感官体验
3.2 乡村民宿的文化特性
    3.2.1 物质文化特性
    3.2.2 精神文化特性
3.3 乡村民宿的建筑设计
    3.3.1 选址布局特点
    3.3.2 空间形态组合
    3.3.3 功能布局流线
3.4 乡村民宿的技术建构
    3.4.1 传统营造智慧借鉴
    3.4.2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3.5 乡村民宿模式分类研究
    3.5.1 按空间模式分类
    3.5.2 按建造模式分类
    3.5.3 按体验模式分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互动关系研究
4.1 互动理论与行为
    4.1.1 互动理论
    4.1.2 互动行为
4.2 互动模式构建
    4.2.1 互动内在因素
    4.2.2 互动模式构建
4.3 表层文化体现
    4.3.1 建筑组合形式
    4.3.2 屋面形式延续
    4.3.3 立面形式的演进
    4.3.4 剖面的传承与进化
4.4 中层文化体现
    4.4.1 政府引导与支持
    4.4.2 他组织投资开发
    4.4.3 专业人员的参与
    4.4.4 互动目标的实施
4.5 深层文化体现
    4.5.1 传统村落村民组织
    4.5.2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作用
4.6 互动机制研究
    4.6.1 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互相促进
    4.6.2 互动要素分析
    4.6.3 互动价值与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互动方法探索
5.1 互动背景
    5.1.1 当前乡村民宿的发展进程
    5.1.2 传统村落更新进程
5.2 乡村民宿的营建方法
    5.2.1 选址与策划
    5.2.2 空间设计
    5.2.3 乡村民宿安全疏散与排污的方法
    5.2.4 对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的继承
5.3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措施
    5.3.1 自上而下
    5.3.2 自下而上
    5.3.3 从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
5.4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良性互动的保障体系
    5.4.1 政府
    5.4.2 当地居民
    5.4.3 他组织
    5.4.4 经营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不同的民宿时代背景
6.2 对乡村民宿营建的总结与思考
6.3 关于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互动的结论
6.4 对其他战略层次的启示
6.5 不再徘徊,让“情怀”落地
6.6 对未来乡村民宿营建的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传统民居大师”朱良文教授访谈实录 附录D:乡村民宿案例模式类型索引

(10)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更新设计研究 ——以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城乡统筹一体化
        1.1.2 文化背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1.3 经济背景:乡村经济的发展
        1.1.4 生态背景: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1.2 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1.4.1 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
        1.4.2 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
    1.5 研究案例的选取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实施框架
2 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研究
    2.1 传统农业型乡村的现状
        2.1.1 传统农业型乡村发展历史脉络
        2.1.2 传统农业型乡村发展特征
        2.1.3 传统农业型乡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 休闲农业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2.2.1 休闲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2.2.2 国外乡村更新中休闲农业的案例
        2.2.3 我国乡村更新中休闲农业的案例
        2.2.4 休闲农业促进城乡的交流与互动
        2.2.5 休闲农业带动乡村各类产业的联动
    2.3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3.1 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2.3.2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发展
        2.3.3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功能
        2.3.4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特征
        2.3.5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主要模式与发展趋势
    2.4 休闲农业型乡村的更新发展启示
        2.4.1 丰富的自然资源
        2.4.2 适宜的区位条件
        2.4.3 合理的主题定位与规划
        2.4.4 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2.4.5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美化
        2.4.6 乡村建筑风貌的乡土性
    2.5 本章小结
3 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更新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产业融合理论
        3.1.2 乡村聚落地理学理论
        3.1.3 社会参与理论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前提条件
        3.2.1 自身具有特色的产业资源
        3.2.2 以村民为本,社会参与为前提
        3.2.3 乡村风格的保留
    3.3 指导思想
        3.3.1 围绕产业系统
        3.3.2 人、环境、乡村的和谐共生
        3.3.3 体现地域特色
        3.3.4 提升文化内涵
    3.4 设计原则
        3.4.1 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性原则
        3.4.2 空间规划的系统性原则
        3.4.3 市民活动的体验性原则
        3.4.4 乡村本土的文化性原则
        3.4.5 田园景观的生态性原则
        3.4.6 建筑更新的适宜性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更新设计方法
    4.1 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更新设计目标
        4.1.1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产业联动
        4.1.2 重塑空间规划,优化整体印象
        4.1.3 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市民体验
        4.1.4 营造生态田园,传播民俗文化
        4.1.5 建造地域建筑,延续乡土风貌
    4.2 基于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的更新设计策略
        4.2.1 产业发展定位
        4.2.2 空间规划织补
        4.2.3 道路交通梳理
        4.2.4 乡村景观营造
        4.2.5 公共空间重塑
        4.2.6 乡土建筑共生
    4.3 本章小结
5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更新设计的实例研究
    5.1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前期分析
        5.1.1 塘后村区位概况
        5.1.2 塘后村村落现状
        5.1.3 塘后村产业业态
        5.1.4 塘后村民风习俗
    5.2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产业发展定位
        5.2.1 塘后村主题定位
        5.2.2 塘后村产业布局
    5.3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空间规划织补
    5.4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道路交通梳理
        5.4.1 外部道路交通的拓宽
        5.4.2 内部道路交通的优化
        5.4.3 停车场的生态设置
    5.5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乡村景观营造
        5.5.1 田园景观空间的体验
        5.5.2 乡村景观植物的搭配
        5.5.3 乡村趣味小品的点缀
        5.5.4 乡村地域符号的展现
    5.6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公共空间重塑
        5.6.1 游客主入口空间更新
        5.6.2 水域节点空间优化
        5.6.3 街巷空间改造
    5.7 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乡土建筑共生
        5.7.1 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
        5.7.2 新建建筑的地域性融合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松阳塘后村更新设计相关图纸
    B. 松阳塘后村更新设计获得的相关荣誉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松阳县竹子产业化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D]. 郭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D]. 李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例[D]. 杨刘毅. 华侨大学, 2020(01)
  • [4]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D]. 毛筱眉. 浙江大学, 2020(01)
  • [5]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D]. 费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唐笛扬.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7]闽北茶文化养老养生特色小镇街巷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政和石圳白茶小镇为例[D]. 姜萌. 华侨大学, 2019(01)
  • [8]社区参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松阳县兴村为例[D]. 田东曌.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D]. 黄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10]休闲农业型的城郊乡村更新设计研究 ——以浙江松阳县塘后村为例[D]. 雷力. 重庆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松阳县竹产业化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