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

一种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

一、一个可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毕恩梓[1](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压裂车组安全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裂车组是石油压裂开采的专用设备,主要包括压裂泵车、混砂车和仪表车,可用于油、气、水井的各种压裂作业。目前,玉门油田作业公司使用压裂车组对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监测,但是现在还无法实现远程监测,也无法对压裂车组的工作历史信息进行保存和记录。由于这些设备结构复杂,现场维修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比较困难。设备生产厂家的专业维修人员因为无法调取故障设备的历史信息,所以无法提供远程指导。基于上述情况,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存在维修效率低、维修周期长的问题。为了使生产厂家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质量分析报告和故障诊断报告,高效解决用户在使用设备过程中遇到的故障;使现场维修人员能够快速确认设备故障类型并及时进行维修,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论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压裂车组安全监测系统,为了保证该系统在面临高并发情况下,依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选择第四石油机械厂生产的SJX5360TYL105型压裂泵车、SJX5301THS型混砂车作为监测对象。通过现场调研确定与用户相关的压裂泵车、混砂车的传感器的信息及信号标准;确定压裂泵车、混砂车的主控制器的功能模块型号、参数和功能。(2)对于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开发,选取合适的5G路由网关并对其进行软件开发,使5G路由网关具备定时采集数据的功能;选择Modbus协议作为5G路由网关的下行通讯协议,TCP/IP协议作为5G路由网关的上行通讯协议;结合现场需求,设计了监控系统方案,实现了压裂设备传感器信息及现场监控录像的远程传输。(3)对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抛弃了传统的Web集群模式,采用Nginx集群构建前端Web模型;基于MQTT协议,构建Redis服务器集群,进行后台服务器设计;采用Mycat作为中间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分配;按照分片键大小进行分库分表,并结合hash算法解决数据热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基于Power Designer生成数据库、数据表和信息表;进行了数据采集流程图和Web页面设计。(4)软件测试工具选择开源的Apache Jmeter,模拟高并发情形,测试系统的响应速度、信息处理能力和CPU利用率。经测试后,CPU使用率稳定在50%,系统能够应对1000个并发线程并全部响应,测试结果良好。

边云涛[2](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曹韫烨[3](2020)在《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培训的最高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大众媒体的关注。相比于普通大学校园普遍的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模式,由企业主导建设的企业大学校园展现了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且随着理念的不断升级,企业大学校园承担起远超内部培训的多项职能与使命,这也带来了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的复合。但许多国内的企业大学校园既没有成为企业全方位发展的助力,也没能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包括校城融合问题、校园内部部门联系及空间营造的问题等。本文从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上述现象和趋势出发,结合笔者收集整理的近60个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案例,以及笔者跟随导师参与的宁波方太大学项目实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和梳理,根据不同时期主流校园的特点的对比分析,得出企业大学校园发展的脉络及演变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实例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尝试根据校园发展趋势提出系统的步骤和设计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论文的前两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比国外企业大学演变历程与国内现状及影响因素,功能复合化趋势下总结出国内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目标。2.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五章。第三章立足宏观视角,从社区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层面对校园整体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立足中观视角,对校园内部的功能复合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立足微观视角,对校园内部的空间复合设计进行研究。3.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研究步骤进行总结,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实际操作层面的参考,并将前文的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之中,并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与展望。4.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在基础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的现状、演变及分类,针对国内现阶段企业大学校园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校园设计研究,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设计步骤和规律,希望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熊寒[4](2020)在《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保证了列车高效、有序地运行,在城市轨道交通网中得到广泛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CBTC系统的运行效率,但这些技术本身的脆弱性导致系统更易受到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攻击,因此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愈发受到重视。身份认证机制是保证列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一项有效手段。现有的一些轨道交通安全通信协议中缺少身份认证机制,不能保证数据在传输时的安全性;少数拥有身份认证机制的协议,采用中心化的密钥管理方式,对单点故障十分敏感。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能有效解决中心化带来的问题。但现有的通用区块链系统(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并不是为轨道交通系统密钥管理所开发的,其系统的交易速率并不能满足密钥更新的实时性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对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分配,在牺牲部分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区块链平台的实时性;利用设计的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本文开发了一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部署在仿真的列控系统中。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在保证列控通信数据传输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对抗单点攻击的能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了现有通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区块链上的用户创建、交易发送、智能合约部署等操作;同时制定平台的资源虚拟化方案,利用交易分级的方式实现对区块链节点虚拟化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灵活运用。(2)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搭建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密钥管理系统的实现内容包括基于系统架构及功能完成智能合约的编写与部署,根据密钥管理所需的密钥注册、更新、恢复与撤销操作编写Node.js交易脚本,最后设计与实现了前端的密钥显示与操作界面。(3)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与列控系统进行对接,根据通信链路编写接口软件,完成数据在区块链节点的准确转发。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了列控系统安全通信协议,在数据转发的同时利用该协议实现消息的身份认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编写性能测试软件对系统通信实时性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通信性能不受影响。(4)利用Kubernetes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区块链节点的资源虚拟化。并对区块链节点进行拓展,实现云平台上区块链节点的部署与管理;通过相关接口设计实现区块链云节点与物理节点的交互,提升了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下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了整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可拓展性。

韩少云[5](2020)在《基于Netty的青饲机工况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智能化是青饲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青饲机的工作状态和收获质量等信息一直是青饲机软件系统的重点监测内容。本文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为目的,对车载终端计算机(以下简称:车载终端)与云服务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框架和长字符串编解码方法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款新型青饲机工况远程监测系统。利用云服务器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将青饲机的数据传输和分析处理从传统车载终端监测系统中剥离开,形成独立的数据传输模块和Web应用模块,使车载终端主要负责数据采集,从总体设计上降低传统车载终端监测系统对数据处理的压力,提高系统整体性能。2.搭建了一种基于Netty的数据通信服务器。利用Netty在数据通信中的高并发、传输快、封装好的优势,且符合用户对数据传输时间长、频率高、并发量大的特定需求,实现了青饲机车载终端与云服务器之间高效的数据传输。3.研究了一种Marshalling字符串编解码方法。对比分析了 Java序列化、Protobuf方法对数据接入量和I/O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arshalling的青饲机数据通信服务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数据读写效率。4.研究了利用Spring Boot简化Web应用模块的开发流程,以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以车载终端为核心,通过LabVIEW设计开发,还包括USR-G7804G DTU等CAN通讯辅助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以Netty网络通信框架为底层,结合第三方长字符串编解码方法,采用网络TCP/IP协议,实现车载终端与云服务器之间的远程数据通信;Web应用模块结合Spring Boot,将车载终端、云服务器、Web应用等有效整合,结合可视化界面,实时显示青饲机工况信息。5.开展了系统性能的测试试验。通过模拟2000台青饲机,在每台青饲机的数据无线发送周期为500ms环境下,对比NIO和Netty框架对系统通信服务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并发量上,Netty比NIO提高了 0.8倍左右;系统模拟50台青饲机,在不同的工况数据发送周期(400ms、200ms、100ms、50ms)环境下,测试采用不同编解码方法的系统通信服务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arshalling编解码的系统性能与Java序列化相比,I/O速度分别提高0.4倍、0.4倍、3.9倍、1.5倍;其与Protobuf相比,I/O速度分别提高0.8倍、3.6倍、2.8倍、3.2倍;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系统整体运行稳定,满足青饲机工况监测的需求。

康正宁[6](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沈婕[7](2019)在《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高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持续演化,全球经济格局正面临新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在大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区域情景和区域前提,立足区域特色,挖掘区域资源,利用区域基础,建设知识网络,通过优势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当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创新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分化就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国际创新发展理论和创新发展潮流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从中观层次解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理论需要,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智慧专业化作为一种国际新兴的创新理论,是欧洲当代区域创新政策的关键特征和重要指征,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智慧专业化开放性维度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的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的支持程度三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以及动力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而解释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表现的影响作用。资源的内存性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动力,是对这些内存型资源的利用过程使得相关资源成为动力来源;资源的外向性主要依托于资源的交互性,这进一步取决于资源的区位分布和独特的历史条件;资源的经济技术属性则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来源的持续性提供依据;资源支持程度则从区域文化、区域政府信任和区域人才结构3方面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创新驱动作用。基于智慧专业化的非中立维度,区域创新发展需要有偏好性,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通过市场机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价值链优势的“三角网络”结构识别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智慧专业化创新优势识别结构,提供一个三种优势内在协同配合度测算公式,并尝试性提出“紧密协同配合型”、“带动支撑配合型”和“松散被动配合型”三种理想测算状态下的区域优势组合类型,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优势识别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现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缺乏内容清晰、层次明确和结构科学的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导向不明、效果弱化等问题。基于智慧专业化方向性维度,从结构目标层面,要以知识经济为发展核心,促进知识经济贡献率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多元化创新参与主体,补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创新孵化培育机制的完善与优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和规范作用;功能目标是对结构目标在实践层面的详细阐释,具体从基本功能目标、经济功能目标、文化功能目标和政府功能目标四个方面展开;阶段目标层面引入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建议设定周期,以提高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创新驱动发展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在区域层面尤为突出。透过智慧专业化选择性维度,理性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应在本土化原则、差异化原则、包容发展原则和合作开放原则指导下,在一元产业主导、多元产业共存和产业互联网络三种路径中做出针对性的选择和努力。研究分析表明,一元产业主导路径适合创新落后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多元产业共存路径能较好的匹配处于追赶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互联网络路径则能与创新领航区域有效配适。结合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进一步描述从路径变异到路径匹配再到路径留存或复制发展的全过程,解释和分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的有效性。创新驱动并非只是一个理念问题,还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机制和政策给予约束和支撑。整体上,智慧专业化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结构分析提供了一套新的政策制定逻辑,从政策组合、资本体系和监管模式3方面,构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灵活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组合是在区域特征的驱动下,推动“小区域”创新发展、支持“变革型”创新项目、借助“数字化”实现转型和培育“跨边界”合作治理;高效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本体系是通过投融资组合的有机融合,评价工具的精准运用,解决投资“死亡之谷”和“雾化投资”问题,具体可根据“五步骤”设计方案开展实践;而清晰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监管模式,从明确划分创新主体权责范围、建立结果导向型评价体系和循环迭代的全过程监督,在结构上建设具有完备性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制度支撑体系。

袁波[8](2019)在《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运营和竞争的方式,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数据已然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收集或者使用能够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引起反垄断法的高度关切。大数据的商业应用不仅有助于经营者从事卡特尔等传统垄断行为,更是催生出不当收集或者处理数据、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等特殊问题,这给传统反垄断法基础理论和实体制度造成一定冲击,亟须从理论和制度方面予以回应。本文主要结合既有反垄断实践,紧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大反垄断法实体制度,就大数据对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具体规则和分析框架的挑战与制度因应进行探讨,力图破解反垄断法在大数据领域适用的难题,并对学界就此存在的混论认识和激烈争论加以澄清及辨正。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集合,此乃对大数据的一般理解,这非但不能揭示出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集,反而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误解,因此有必要将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界定为:海量数据集合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体;在网络效应、规模经济等多因素的作用下,诞生了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即用户、用户数据、网络服务质量和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正反馈效应,其代表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特质;大数据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法律属性,收集和使用数据受有关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法的约束,大数据的财产性权益分配尚存争议,但在现实中往往为数据控制者所享有,这使得大数据足以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之于市场竞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当下,国内与此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较为缺乏,从OECD、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研究报告及执法、司法典型案例看,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仍需回归到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算法的商业应用为共谋创造出有利的市场条件,在算法的助推下,竞争者之间进行意思联络或信息交换更为高效和便捷,由此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它相比于一般卡特尔更为隐蔽且难以察觉;按照算法类型以及算法在共谋中所起的作用,数字化卡特尔分为“信使”型、“轴辐”型、“预测”型和“自主”型四类,前面两类归类为协同行为,其发生概率最大。而后面两类则属于默示共谋,目前尚未被发现;就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而言,主要法域或者有过实践探索,或者现行法足以规制此类行为,而我国则需在《反垄断法》总则中增设一条关于垄断协议的禁止性规定,以及摒弃“有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这一协同行为构成要件,更加注重对行为证据和经济证据的考察,以此达致规制目的。此外,执法机构还可利用大数据挖掘创新市场监管新方式。数据虽然具有非排他性,但可被排他性地收集和使用,因而不能径直推定数据控制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根据数据是否单独许可或者转让,数据分为“自用型”数据和“他用型”数据,涉及两者的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需分开进行,前者侧重于分析数据之于经营者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后者首先要界定相关数据市场,即从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设备数据的区隔以及细分在线数据市场角度进行替代性分析,其后再依据市场份额和进入壁垒判定市场支配地位;考虑到数据大都是副产品,大数据领域可适用必需设施理论,“必需数据”的构成要件有三:数据不可或缺且难以被复制、拒绝开放共享可能消除下游市场有效竞争及缺乏拒绝开放共享数据的正当理由;不当收集和控制数据可被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围,但须回归到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可将其定性为过高定价或者新型剥削性滥用行为。既有营业额申报标准无法涵摄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这极有可能导致后者游离于反垄断监管之外,有必要增设交易规模标准;从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实践看,该等集中的竞争影响评估仍需从单边效应、协同效应和封锁效应三个层面展开,考察重点应放在所涉数据的可替代性和稀缺性上;数据封锁是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最有可能引致的竞争损害,对此需以行为性救济为先,明确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的规则;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有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为防止反垄断法被泛化适用,须明确只有隐私保护受损归因于竞争损害时,方才将隐私问题纳入反垄断法分析。至于有隐私损害之虞的集中,可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对于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必要性,学术界存在杞人忧天论和未雨绸缪论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不管是基于立论基础还是已有实践,杞人忧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域外实务界并不认同,因而大数据领域反垄断问题需引起关注和重视;从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制度框架和分析方法上看,大数据尚不足以对反垄断法产生颠覆性影响。不过,须对传统反垄断法理论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调适的维度有三:一是将质量、隐私等非价格因素纳入消费者福利指标,二是把相关数据市场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新维度,三是对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针对性调整;从我国反垄断实践的制度诉求、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制度保障以及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竞争角度看,亟待推出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中国方案”,对此制定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该指南应包含概念界定、一般问题及三类垄断行为的分析指引等内容。

韩昕熠[9](2019)在《基于Cesium的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部分复杂学科的应用要求,构建一个能够面向世界的虚拟仿真环境,对国家国土安全、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及危情模拟等大型战略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及实用价值。然而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手段已经捉襟见肘,无法反映现实空间的全部信息,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来源越来越多,获取手段愈加多样。如何高效地组织大尺度、多维度、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并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多维度、动态地展示,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Cesium框架,采用GIS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渲染机制等面向场景的数学原理及技术,重点研究虚拟地球引擎基于剪裁的渲染优化技术、仿真环境中模型渲染方法、海量数据渲染调度方法等构建多维动态可视化平台的关键技术,在Web页面绘制虚拟仿真地理场景,叠加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对多维数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展示,对多维时空数据的展示及应用做进一步探索。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深入研究Cesium框架内容。在面向Cesium的数据组织方面,提出一种改进的数据转换方式。通过轻量级Web端计算,可以将矢量文件进行格式转换,生成可视化平台所需的GeoJSON数据格式。(2)设计一种基于大规模集群处理的三维场景快速重构模式。采用飞行平台搭载阵列相机进行数据获取,通过基于GPU的快速交互建模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以及相关人员配置。(3)改进了视景体剔除方法,基于视点距离对场景进行管理,剔除在显示硬件上投影过大或者过小的场景,优化场景结构和硬件渲染效率。(4)设计了多维动态可视化总体框架及相关功能模块。采用B/S架构,实现无插件、轻量级的Web可视化页面,并进行场景展示、地理数据处理、三维分析等功能。

郝连国[10](2015)在《JSR公司“集群通”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G和4G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用户手里的手机已不仅仅是一部电话,而是集公办、交友、娱乐和数据存储为一体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用户,可根据自己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自行安装使用第三方公司提供的APP软件,有效的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这种以手机终端为应用的模式也颠覆着集群通信的应用模式,传统集群通信都是存在专用网络。专网建设的投资费用大、建设周期长和维护费用高等特点,阻碍了集群通信的应用的推广。成立于2005年的JSR公司是由海外归国高科技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多媒体融合通信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13年着眼于集群通信应用的新形势,追随着3G和4G移动公网的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研发制造了基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和企业融合通信应用系统,来适应传统的生产作业和管理模式的发展要求。面对JSR公司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如何利用运营商3G网络和4G网络的发展机会,解决集群通用户的需求,整合公司的内外部资源,进而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并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制定―集群通‖业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成为JSR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JSR公司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结合国外集群通信业务的的相关发展经验,对比分析同类业务的发展模式,研究融合通信大环境的成功业务发展方式,提出JSR公司―集群通‖业务应用系统的营销策略,即加强集群通业务产品的应用创新、优化产品性能和强化品牌的产品策略;经营过程中采取新产品价格和差别定价的价格策略;在产品流通渠道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行业渠道、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加强与运营商捆绑销售合作的渠道策略;通过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促销策略。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下一步JSR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对自己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进行了检验,也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促进作用。

二、一个可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可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的压裂车组安全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联网及压裂车组发展现状
        1.2.1 物联网发展现状概述
        1.2.2 国外压裂车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压裂车组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架构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压裂车组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压裂设备监控需求
        2.1.2 压裂设备生产商需求
        2.1.3 压裂设备用户需求
    2.2 系统总体架构
    2.3 系统重点与难点
        2.3.1 传统Web模型的缺点及解决方案
        2.3.2 即时通讯协议的选择
        2.3.3 数据库集群、库表散列
        2.3.4 Nginx和 Keepalived实现Nginx高可用
        2.3.5 Redis集群缓存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开发
    3.1 硬件选型
        3.1.1 传感器选型
        3.1.2 主控制器选型
    3.2 5G路由网关选型及二次开发
        3.2.1 5G路由网关选型
        3.2.2 底层软件设计
        3.2.3 通讯协议设计
        3.2.4 指令列表
    3.3 监控系统构成
        3.3.1 有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4.1 前端Web模型和后台服务器架构
        4.1.1 Nginx Web负载均衡架构模型
        4.1.2 后台服务器端架构
    4.2 后台服务器设计
        4.2.1 MQTT协议的服务器设计
        4.2.2 Redis服务器集群设计
        4.2.3 分库分表设计
        4.2.4 数据库的开发
        4.2.5 后台页面展示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创新性和系统测试
    5.1 系统创新性
    5.2 系统测试
        5.2.1 服务器压力与性能测试
        5.2.2 配置测试工具参数的步骤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3)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大学的发展概述
        1.1.2 企业大学的功能复合化背景
        1.1.3 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特点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与相关概念解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企业大学的概念定义及相关研究
        1.3.2 职业学校校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
        1.3.3 企业地产相关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目标
    2.1 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1 国外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2 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2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2.2.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化趋势
        2.2.2 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的影响因素
        2.2.3 功能复合化趋势对于企业大学的意义
    2.3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问题总结
        2.3.1 校园缺乏与城市的互动,过于孤立和封闭
        2.3.2 校园整体定位不合理,缺乏活力与特色
        2.3.3 校园缺乏特色空间,忽视人文关怀
    2.4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2.4.1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原则
        2.4.2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大学校园的社区融合与资源共享设计研究
    3.1 企业大学校园的选址与定位研究
        3.1.1 校园的选址分类
        3.1.2 校园的愿景定位与选址布局
        3.1.3 校园的选址原则
    3.2 企业大学校园对外部交通系统的融入
        3.2.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模式分析
        3.2.2 校园路网紧密衔接外部交通
        3.2.3 优化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接驳
        3.2.4 合理设置校园内部停车设施
    3.3 企业大学校园与周边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1 校园与商业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2 校园与教育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3 校园与企业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4 企业大学校园界面对社区的适度开放
        3.4.1 校园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3.4.2 提升场所活力的校园开放界面
        3.4.3 模糊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校园内部的功能复合设计研究
    4.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要素研究
        4.1.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划分
        4.1.2 校园功能要素的分类研究
        4.1.3 功能要素的频率及关联性分析
    4.2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设计研究
        4.2.1 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概述
        4.2.2 校园的总体布局类型及特点
        4.2.3 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设计要点
    4.3 单体复合型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研究
        4.3.1 垂直叠加式复合单体设计
        4.3.2 水平并置式复合单体设计
        4.3.3 向心聚合式复合单体设计
    4.4 集群复合型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研究
        4.4.1 集群复合型校园设计要点分析
        4.4.2 均质化布局下的集群复合设计
        4.4.3 以教学建筑为核心的集群复合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校园内部的空间复合设计研究
    5.1 企业大学校园的空间复合概述
        5.1.1 影响校园空间的文化因素
        5.1.2 校园空间要素的构成及分析
        5.1.3 校园空间复合的基本特征
    5.2 企业大学校园功能性空间的弹性化设计
        5.2.1 空间尺度的标准化设计
        5.2.2 空间形态的多层次设计
        5.2.3 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空间的转化
    5.3 企业大学校园非功能性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5.3.1 非正式交流的公共空间设计
        5.3.2 流动渗透的外部空间设计
        5.3.3 立体复合的校园步行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企业大学校园的总结与设计实践
    6.1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的步骤总结
        6.1.1 企业大学的愿景定位分析
        6.1.2 项目用地与使用需求调研
        6.1.3 设计需求和任务书的提炼
        6.1.4 设计理念及思路的提出
        6.1.5 设计方案的比选与实施
    6.2 宁波方太大学校园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背景
        6.2.2 整体设计理念及构思
        6.2.3 具体设计分析
    6.3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反思与展望
        6.3.1 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实践反思
        6.3.2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展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部分国外企业大学校园案例汇总
    附录2 部分国内企业大学校园案例汇总
参考文献
    (1)外文文献
    (2)中文译着
    (3)中文着作
    (4)期刊文献
    (5)学位论文
    (6)电子文献
    (7)标准规范及政策文件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
        1.2.2 密钥管理关键技术
        1.2.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2 区块链基本原理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部署
    2.1 区块链基本概念
        2.1.1 区块
        2.1.2 智能合约
        2.1.3 共识机制
    2.2 常用区块链简介
        2.2.1 比特币
        2.2.2 以太坊
        2.2.3 EOS
    2.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部署
        2.3.1 平台搭建
        2.3.2 资源虚拟化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密钥管理系统框架
    3.2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算法与编译
        3.2.1 智能合约的算法
        3.2.2 智能合约的编译
    3.3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部署与执行
        3.3.1 智能合约的部署
        3.3.2 智能合约的执行
    3.4 密钥管理的前端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及其与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4.1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1 通信协议的格式
        4.1.2 通信协议的算法与实现
    4.2 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4.2.1 接口设计原理
        4.2.2 接口软件的算法与实现
    4.3 协议的性能测试软件实现
        4.3.1 认证及转发时延测试
        4.3.2 交易时延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Kubernetes的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Kubernetes简介
        5.1.1 概述
        5.1.2 Kubernetes平台架构
    5.2 Kubernetes云平台的实现
        5.2.1 区块链云平台框架
        5.2.2 Kubernetes云平台的部署
    5.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在Kubernetes平台的部署
        5.3.1 部署准备
        5.3.2 配置Pod
        5.3.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云节点的部署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Netty的青饲机工况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饲机装备研究现状
        1.2.2 青饲机装备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2.1.1 青饲机装备简介
        2.1.2 总体框架设计
        2.1.3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2.1.4 车载监测系统设计
        2.1.5 GPRS DTU无线通信模块
    2.2 远程端服务器的需求分析
        2.2.1 服务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2.2.2 服务器的性能需求分析
    2.3 服务器开发工具及设备选型
        2.3.1 系统环境选型
        2.3.2 系统开发技术选型
        2.3.3 数据库选型
        2.3.4 Socket通信模型选型
        2.3.5 编解码方法的选型
        2.3.6 云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端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
    3.1 Netty框架原理分析
        3.1.1 Netty框架的特点
        3.1.2 线程池
        3.1.3 心跳监测机制
        3.1.4 ChannelPipeline处理链
    3.2 Marshalling编解码
    3.3 通信服务器设计
    3.4 云服务器的设计与搭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介绍
        4.1.2 开发环境搭建
        4.1.3 系统软件性能评价标准
    4.2 车载终端对数据的预处理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数据处理与显示
    4.3 数据库服务器设计
    4.4 Web服务器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核心模块页面的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主页面
        4.5.2 管理员权限模块
        4.5.3 数据显示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指标
    5.3 不同消息序列化对通信服务器性能的测试
    5.4 不同编解码方法对通信服务器性能的测试
    5.5 系统性能田间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宏观经济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二节 主要创新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分析框架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的逻辑分析框架
4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集聚
    4.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
    4.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经济技术属性
    4.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支持程度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识别
    5.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机会优势识别
    5.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识别
    5.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价值链优势识别
    5.4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优势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定位
    6.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目标
    6.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目标
    6.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目标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7.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原则
    7.2 三种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分类
    7.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支撑
    8.1 构建灵活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组合
    8.2 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本体系
    8.3 构建清晰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监管模式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8)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
    六、需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织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数据:内涵、特征和辨析
        一、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数量”和“质量”
        二、大数据的4V特征:大量、高速、多样和价值
        三、大数据、数据和个人信息之界分
    第二节 大数据的价值链及其与数字经济的交互关系
        一、大数据的价值链: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
        二、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与大数据扮演的角色
        三、数字经济的竞争特质: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
    第三节 大数据双重法律属性之素描及反垄断法关切
        一、大数据的双重法律属性及其反垄断法意义
        二、反垄断法关切:大数据对市场竞争的效应
        三、域外法治对大数据领域反竞争行为的因应
第二章 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数字化卡特尔:大数据时代的垄断协议新形态
        一、算法的界定、相关概念辨识及其商业应用
        二、共谋的一般分析及其反垄断法的传统认知
        三、算法与共谋“联姻”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
    第二节 数字化卡特尔的类型化和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一、数字化卡特尔的现实表征及其主要分类
        二、数字化卡特尔对协同行为定性分析的影响
        三、默示共谋之于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三节 数字化卡特尔倒逼垄断协议制度和监管革新
        一、反垄断法因应数字化卡特尔挑战的政策选择
        二、禁止垄断协议规则再造:轴辐协议和协同行为
        三、利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卡特尔进行反垄断监管
第三章 典型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大数据视野下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一、数据特性之论辩:非排他性抑或具稀缺性
        二、“自用型”数据情景下的市场支配地位判定
        三、相关数据市场的提出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第二节 拒绝开放共享“必需数据”与必需设施理论
        一、必需设施理论一般分析与“必需数据”的产生
        二、大数据领域适用必需设施理论的争点和释疑
        三、“必需数据”的界定标准与救济措施的设计
    第三节 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与剥削性滥用行为
        一、探访“Facebook案”:主要事实和决定要点
        二、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构成剥削性滥用?
        三、回归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
第四章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控制
    第一节 数据驱动型并购对申报标准的冲击与应对
        一、主要法域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比较分析
        二、数据驱动型并购适用营业额申报标准的困境
        三、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确定
    第二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评估
        一、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引致单边效应
        二、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产生协同效应
        三、数据聚集是否会在下游市场上形成封锁效应
    第三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选择
        一、涉及数据聚集的并购应当优先选择行为性救济
        二、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
    第四节 并购控制中隐私问题发展脉络及实践进路
        一、隐私保护与并购控制的关系:从疏离到融合
        二、隐私保护被纳入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前置要件
        三、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
第五章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理论回应和实践探索
    第一节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学理辨析及其政策取向
        一、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二、大数据之于反垄断法:“颠覆”抑或“融合”
        三、大数据背景下反垄断理论和制度的调适向度
    第二节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中国方案”的生成进路
        一、构建我国大数据领域反垄断规则的必要性
        二、法律规范的建构基础:概念界定与一般问题
        三、以三大支柱为基制定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Cesium的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组织结构
2 面向场景的数学原理及技术
    2.1 坐标、投影及服务
        2.1.1 椭球体与坐标系
        2.1.2 地图投影
        2.1.3 GIS服务
    2.2 图形学相关技术
        2.2.1 可编程图形硬件
        2.2.2 shader language
    2.3 虚拟场景渲染机制
    2.4 Cesium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场景的数据组织及三维快速重构
    3.1 GeoJSON
        3.1.1 JSON数据源
        3.1.2 GeoJSON数据格式
    3.2 CZML
        3.2.1 CZML简介
        3.2.2 CZML数据结构
    3.3 3D Tiles
        3.3.1 3D Tiles简介
        3.3.2 3DTiles数据结构
    3.4 三维场景快速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Cesium的多维动态可视化关键技术
    4.1 仿真场景离线渲染
    4.2 基于剔除算法的场景优化方法
    4.3 基于物理渲染(Physically-Based Rendering,PBR)的模型渲染方法
    4.4 大规模地形绘制渲染方法
        4.4.1 地形绘制问题
        4.4.2 基于分块LOD的大规模地形绘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Cesium的多维动态可视化总体设计及系统实现
    5.1 系统架构
    5.2 系统总体结构
    5.3 功能需求
    5.4 功能设计及原型系统实现
        5.4.1 离线虚拟地球场景
        5.4.2 平台浏览视图
        5.4.3 图层、数据管理
        5.4.4 地理处理功能
        5.4.5 分析功能
    5.5 原型系统部署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10)JSR公司“集群通”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集群通业务的概念及特点
        2.1.1 集群通概念
        2.1.2 集群通特点优势
    2.2 集群通应用模式
    2.3 理论概述
        2.3.1 STP理论
        2.3.24P理论
    2.4 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
        2.4.2 SWOT分析方法
第3章 国外集群通类商家发展经验分析
    3.1 欧洲TETRA业务发展经验
    3.2 摩托罗拉公司的IDEN业务发展经验
    3.3 国外集群通商家发展经验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4.2.1 中兴GOTA经营情况分析
        4.2.2 华为GT800 经营情况分析
        4.2.3 中国电信天翼对讲经营情况分析
        4.2.4 国内集群通类业务优劣势比较分析
    4.3 JSR公司集群通客户分析
        4.3.1 行业客户分类
        4.3.2 重要行业部门需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5.1 JSR公司业务概述
    5.2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业务经营现状
        5.2.1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特点
        5.2.2 JSR公司集群通产品技术优势
    5.3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经营现存问题
        5.3.1 集群通业务产品销售出现瓶颈
        5.3.2 公司研发优势未得到全面发展
        5.3.3 行业客户需求趋于多样化
    5.4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经营问题要因分析
        5.4.1 内部原因分析
        5.4.2 外部原因分析
    5.5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SWOT分析
        5.5.1 优势
        5.5.2 劣势
        5.5.3 机遇
        5.5.4 威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6.1 集群通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和目标
        6.1.1 集群通业务经营发展指导思想
        6.1.2 集群通业务经营发展目标
    6.2 集群通业务经营营销战略选择和市场定位
        6.2.1 营销战略类型的选择
        6.2.2 目标市场定位
    6.3 集群通业务经营的产品策略
        6.3.1 加强集群通业务应用创新
        6.3.2 优化产品性能和结构
        6.3.3 强化JSR集群通业务品牌
        6.3.4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6.4 集群通业务经营的价格策略
        6.4.1 新产品价格策略
        6.4.2 差别定价策略
    6.5 集群通业务经营的渠道策略
        6.5.1 充分利用传统对讲机成熟的行业渠道
        6.5.2 建立集群通―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销售
        6.5.3 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利用运营商的渠道资源
    6.6 集群通业务促销策略
        6.6.1 广告促销
        6.6.2 公共关系促销
        6.6.3 营业推广促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JSR公司集群通业务经营的保障措施
    7.1 调整完善组织架构
    7.2 引进销售人才壮大销售队伍
    7.3 加大营销资金投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个可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的压裂车组安全监测系统研究[D]. 毕恩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D]. 曹韫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熊寒.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Netty的青饲机工况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韩少云.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0(02)
  • [6]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D]. 沈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D]. 袁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Cesium的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研究[D]. 韩昕熠.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JSR公司“集群通”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郝连国. 山东财经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一种兼容模拟集群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荷兰ROHILL公司TETRANODE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