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治误区

面瘫诊治误区

一、面瘫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仕明,殷善开,伊海金,侯昭晖,陈正侬,马鑫,龚树生,韩维举,余力生,樊兆民[1](2021)在《颞骨骨折耳科并发症诊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颞骨上承颅脑、下通项颈,内含位听器官及沟通颅颈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因此颞骨损伤不仅可导致听觉、平衡功能障碍,还可引起脑膜及脑组织、面神经等颅神经及颈内动、静脉损伤,影响颅面部外观及功能,并可能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甚或颅内感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之并发症[1],需给予足够重视。1颞骨骨折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及表现颞骨位于头颅两侧,其内具有多处孔洞及气房降低颞骨机械强度,在受巨大外力冲击时,颞骨孔洞间的薄弱结构常发生骨折。

张祖康[2](2021)在《制川乌生物碱提取纯化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检测方法,并优化单酯型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建立大鼠血浆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浓度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法)测定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选择MRM检测模式,Ultimate AQ-C18 column(3.0μm,2.1×100m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柱温为40℃,流动相为0.1%甲酸水-甲醇=55:45,流速为0.4 ml·min-1;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粉碎粒度、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因素对指标成分的影响,优选适宜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考察大孔树脂纯化过程中上样液浓度、上样液p H、解吸液浓度、上样液流速、最大上样量等因素,确定单酯型生物碱的最佳纯化工艺;建立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样本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浓度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MRM模式下分别以m/z 590.5→540.4和m/z 646.7→587.0为待测成分及内标的质谱检测条件,应用Ultimate AQ-C18 column(3.0μm,2.1×100m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柱温40℃,流动相为乙腈(A,含0.1%甲酸)-0.1%的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0.5 min,25%A;0.5-3.5 min,25%-70%A;3.5-4.0 min,70%A),流速0.4 ml·min-1,进样量10μL。灌胃组大鼠分别灌服剂量为5、10、20 mg·kg-1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溶液,静脉注射组大鼠按1 mg·kg-1的剂量静脉注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灌胃组给药后0h、0.5h、1h、1.5h、2h、2.5h、3h、4h、6h、9h、12h和24h取血,静脉注射组给药后0h、0.05h、0.167h、0.33h、0.5h、1h、2h、4h、6h、9h、12h、24h和36h取血,血浆样品采用甲基叔丁基醚液液萃取并测定浓度,应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醇提工艺参数为制川乌中粉以25倍75%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 h;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参数选择上样液浓度0.50 g·ml-1、p H为3.5,上样液流速2 BV/h,最大上样量36 ml。血浆样本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质量浓度为0.1~1 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1 ng·ml-1;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93%,日内和日间RSD均<10.7%;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血浆中质量浓度为0.2、5.0和200.0 ng·ml-1时,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较高且稳定,基质效应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样品在室温放置的变化率<4.6%;大鼠口服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tmax约2 h,半衰期约为5 h,但生物利用度低不到1%,且AUC与剂量呈正比。结论:本实验优化后的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为未来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实验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浓度检测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灵敏度高,为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詹杰[3](2021)在《基于文献的中医病势概念解析及病势辨证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在厘清中医病势概念内涵,构建一种行之有效、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势辨证方法,从而阐明中医病证在时空维度动态发展的共性规律,以解决当前病势概念尚不明晰、缺乏动态辨证的诊断方法等问题,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本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主要内容为以“病势”与“辨证”为立足点,在挖掘整理古今中医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发病势概念的内涵,建立病势辨证的思路方法,凝练病势辨证的要点与纲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中医病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出病势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病势传变规律、辨病势的方法、有关治则等,发现关于病势的系统研究较少以及病势概念模糊欠清等问题,并为此指出可通过查阅相关古籍、辞书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研究,进而提出构建病势辨证新体系的设想。第二部分以中华医典电子丛书为工具,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古代文献中记载有“病势”一词的条文的进行研究,梳理病势的概念、辨病势的方法以及有关治则等,发现古人对病势的概念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且常将病势一词与病位、病性等其他医学术语混淆,据此指出可根据名词术语的定义原则,结合第一部分对当代有关期刊文献的述评,进一步地研究病势,界定病势的概念。第三部分通过考察当代中医统编教材、辞书等,结合第一、二部分的文献研究结果,考证病势的内涵,总结目前关于病势研究的问题,并运用文字学研究方法考辨“病”“势”之字形、字义,再参照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定义原则,界定病势的基本概念,阐明病势相关概念与其治则的关系,指出病势可为辨证要素的观点。第四部分探析“病势”与“辨证”的结合点,以时空观和恒动观为指导,在前文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发“病势辨证”的概念,创立病势辨证新方法,提出病势辨证的八个基本证型,即“逆、陷、散、郁”与“顺、变、缓、急”,并对其中每一证的定义、证候表现、证候分析等详加阐释。第五部分是以痤疮、周围性面瘫、血小板减少症及癌病医案各一则为例,示范病势辨证方法的临床运用,并例举名医验案数则以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以期藉此促进该方法的的推广,提升中医临床的诊疗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两种方法,初步阐明了病势的基本概念为:病势,指病变的趋势,主要包括疾病的发展趋势(如“病势为顺”)和疾病邪正斗争时所表现出的异常运动趋势(如“病势上逆”)两大方面,并构建了病势辨证方法的基本纲领,即“逆、陷、散、郁”与“顺、变、缓、急”八个基础证型。

白增华[4](2019)在《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旨在为临床毫针治疗技术中,浅深不同针法的选择提供明确的实验依据。具体地,有两个实验目标。首先,以对照研究的方法,在相同的穴位、相同的进针角度及针刺治疗时间等情况下,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较,以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为观察对象,观察“深刺”、“浅刺”两种不同的进针深度是否会产生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效应的组间差异。如果组间差异存在,则在此基础上,完成第二个实验目标,即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与可能产生疗效效应的相关基因与通路,以实验数据初步回答“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的针刺理论问题,为相关实验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实验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48只SPF级SD级大鼠(体质量300±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浅刺环跳穴组(T1组),深刺环跳穴组(T2组),每组各12只大鼠。2神经卡压模型制备模型制备正常饲养3天后,M组、T1组、T2组于大鼠的左后肢建立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于无菌实验室中,在大鼠股骨中点附近切开大鼠皮肤,钝行分离肌肉组织,暴露并游离坐骨神经。应用5mm长的医用无菌硅胶管嵌套在坐骨神经上,缝合硅胶管断端,依次缝合伤口,注射庆大霉素预防感染。14天后各组开始不同的干预方法。3各组干预措施⑴C组:为正常饲养组,无任何其他分组提到的干预措施。⑵M组:除正常饲养外,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给予大鼠固定器固定刺激,每次15min,共14天,无其他干预措施。⑶T1组: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针刺大鼠左后肢“环跳”穴。针刺要求: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进行针刺引导,直刺,仅刺入皮下肌肉组织(针尖不临近或触碰坐骨神经外膜),针刺深度为8mm左右(肌层进针约4mm作用);连接SDZ-Ⅱ型电子针疗仪,选用疏密波,设置电流1mA,频率2Hz,留针15min,共计14天。⑷T2组:造模后的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给予固定后,针刺大鼠左后肢“环跳”穴。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引导下,直刺,针刺深度1217mm,发现毫针临近坐骨神经外膜且引发神经周围肌肉组织抽动,则停止探索;连接SDZ-Ⅱ型电子针疗仪,选用疏密波,设置电流1mA,频率2Hz,留针每次15min,共计14天。4指标检测⑴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各组均选取12只大鼠,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检测时间点为正常饲养的第2天、造模后、治疗后等时间节点分别评价坐骨神经功能情况。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治疗后每组抽取12只大鼠,应用BL-420生物机能检测仪,进行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每只鼠需要收集5次有效测量数值。⑶坐骨神经超声形态图像采集:治疗后(针刺干预第14天),每组12只大鼠。Vevo2100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应用高频探头MS250对各组大鼠坐骨神经进行高频超声探测。探测方法移动高频探头,沿着坐骨神经走向做多切面扫查,保存神经外膜特征图像、测量各组大鼠硅胶管近端远端神经直径,应用Contrast mode测量神经内部回声强度,在数据采集之后对以上结果进行超声描述和统计学分析。⑷透射电镜观察:治疗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处死后迅速暴露坐骨神经进行取材。取材方法:切取坐骨神经硅胶管远端坐骨神经一段(体积<1mm3)。固定包埋方法:材料在四氧化二锇固定液中固定,梯度脱水,浸透与包埋后,超薄切片机切割1μm厚的横截面(10000x)。以观察神经结构的轴突内容物(微管、微丝、线粒体)、雪旺细胞及其细胞核形态、髓鞘形态、神经束等部分。5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SFI数据、MNCV数据、回声强度数据,经实验人员根据公式计算后,录入SPSS17.0软件,首先进行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当满足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时,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当不能满足数据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时,将采用非参数检验,应用Tamhane’s T2与Dunnett’s法进行统计。SFI数据的前后对照研究,在经过正态性检验后,进行配对t检验。所有检验结果填入三线表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假设检验P值为0.05)。结果:1不同干预因素对各组大鼠SFI的影响⑴造模前各组大鼠SFI比较:4组大鼠饲养第2天SFI检测显示,各组大鼠SFI基本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相同。⑵造模后,M组、T1组、T2组SFI分别与C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对大鼠造成影响,结合大鼠左下肢外观,可见术后T1组、T2组、M组大鼠均出现左后肢运动功能下降,爬行有拖拽现象,并且可见左后足足趾、足掌肿胀畸形;M组、T1组、T2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稳定,可以进行治疗干预的差异性观察。⑶治疗后SFI比较:M组、T1组、T2组分别与C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在治疗后对各组大鼠造成的运动功能影响仍然存在,从外观上看,足趾肿胀与后肢行走缓慢、延迟或拖拽状态仍可见;M组、T1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M组与浅刺环跳穴组在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M组、T1组与T2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可以推断深刺环跳穴对T2组的坐骨神经损伤起到更好的运动功能恢复作用,并且足趾肿胀程度下降,行走缓慢、延迟或拖拽状态得到缓解。⑷治疗前后SFI比较:可见M组、T1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T2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T2组深刺环跳穴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康复。2不同干预因素对各组大鼠MNCV的影响治疗后,M组、T1组、T2组分别与C组比较,MNCV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神经卡压造模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产生影响,推断卡压模型产生一定的神经结构性损害;M组、T1组比较,无组间差异(P>0.05),表明浅刺环跳穴未发生明显的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M组、T1组与T2组比较,呈现组间差异(P<0.05),表明深刺环跳穴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恢复作用,推断周围神经结构得到更好的修复。3模型大鼠坐骨神经高频超声观察C组,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坐骨神经外膜平行高回声,光滑平坦,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强;M组,大鼠卡压模型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硅胶管外)略不清晰;坐骨神经外膜具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T1组大鼠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略不清;坐骨神经外膜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T2组大鼠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界略不清;坐骨神经外膜具有连续性,神经内部回声略低。各组大鼠治疗后神经回声分析可见,与C组比较,M组、T1组、T2组回声强度均下降,(P<0.05);与M组比较,T1组回声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M组比较,T2组回声强度较强(P<0.05);每组近端、远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测量显示C组大鼠直径为0.95±0.45mm,M组模型组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28±1.10mm,远端神经直径3.70±1.01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T1组大鼠坐骨神经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34±0.35mm,远端神经直径3.66±0.47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T2组大鼠坐骨神经硅胶管近端坐骨神经直径2.32±0.75mm,远端神经直径3.62±0.64mm,远端神经水肿程度高于近端(P<0.05)。但是M组与T1组、T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坐骨神经超微结构观察(电镜10000 x)C组大鼠坐骨神经外观整体上饱满,结构完整。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厚度一致均匀,外面可见雪旺细胞分布并包饶成为髓鞘;神经纤维内环圆滑,中央结构为轴突,形态正常可见微管或微丝。M组大鼠坐骨神经。可以见到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不均匀并且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空泡化,WD形成。T1组大鼠坐骨神经。图右侧可见有髓神经纤维WD,即髓鞘厚度不均匀,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空泡化;图右侧(箭头指示处),可见巨噬细胞参与吞噬髓鞘与轴突碎片。T2组大鼠坐骨神经。图中央偏下方可见正在形成髓鞘的神经纤维,其外周,可见到形成髓鞘前的雪旺细胞,其特征是可见雪旺细胞基膜对新生轴突的包绕。图右上方位置以及左侧可以见到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不均匀并且出现指纹类外观,轴突萎缩,WD形成。实验二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SPF级SD大鼠(体质量300±50g),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浅刺环跳穴组(S),深刺环跳穴组(T),每组各3只大鼠。2神经卡压模型制备模型制备正常饲养3天后,M组、S组、T组于大鼠的左后肢建立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主要方法同实验一。3各组干预措施C组:C组为正常饲养组,无任何其他分组提到的干预措施。M组:除正常饲养外,每天8:30开始,给予大鼠固定器固定刺激,每次15min,共14天。S组:从造模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刺大鼠环跳穴,具体操作方法同实验一T1组。T组:从造模第15天开始,每天8:30开始,针刺大鼠环跳穴,具体操作方法同实验一T2组。4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基因分析⑴背根神经节取材:每组3只大鼠在针刺干预后的第15天,进行取材,水合氯醛麻醉(10%,i.p.3ml/kg),在无污染条件下,迅速暴露椎管并取出L4-5节段脊髓神经节(操作时间<15min),立即冻存于液氮中随即送检。⑵RNA提取方法:测序工作由北京源宜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Trizol法(天根Trizol)完成:(1)取新鲜样本100mg-200mg,迅速研磨成粉末状,加入1ml Trizol,震荡混匀;每5×106-7细胞加入1mlTrizol,震荡混匀;(2)室温静置10min,使得核酸蛋白复合物完全分离。(3)加0.2ml氯仿,漩涡震荡15s,室温放置3min。(4)4℃12000rpm,离心15min,然后取上层无色水相,加等体积异丙醇,混匀,-80℃静置2h。(5)4℃12000rpm,离心15min,弃去上清。(6)加入75%乙醇1.0ml洗涤沉淀,4℃12000rpm,2min,离心。(7)用75%乙醇重复洗两次,弃上清,瞬时离心30s,用枪吸去残余液体,室温,晾干。(8)将提取的RNA进行质检后立即放置-80℃保存。⑶转录组测序实验:(1)mRNA分离和片段化;(2)FirstStrandcDNA合成;(3)SecondStrandcDNA合成;(4)1.8X体积AgencourtAMPureXP磁珠纯化双链cDNA;(5)末端修复、加A;(6)连接Adaptor;(7)片段筛选;(8)PCR库富集;(9)纯化PCR产物;(10)文库质检。⑷应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000测序仪对cDNA样品进行双末端(Paired-End)测序。去除原始测序结果制备文库时产生的接头序列、两端低质量序列。将过滤后的测序序列通过软件Tophat2与大鼠(Rattus norvegicus)基因组进行基因组定位分析。采用HTSeq软件对各样品定位到基因组区域或基因外显子区的测序序列(reads)的计数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RPKM数值0.1作为判断基因是否表达的阈值,同时定义|logFC|>1,pvalue<0.05,FDR<0.1作为基因差异表达的阈值,并以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GEs)。根据NCBI数据库的功能注释信息,使用Blast2GO软件得到差异基因的GO条目,用WEGO软件对所有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统计。然后对差异基因进行东京基因与基金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1差异基因富集分析⑴各组大鼠有参转录组质控前后统计。本研究每个样本Q20均大于97%,Q30均大于94%,GC含量接近50%,提示较高的测序质量与测序深度,符合组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的条件。⑵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研本究使用cufflinks软件的cuffdiff命令筛选差异基因。本研究实验发现:C组/M组,差异基因(DEG)数为53;C组/T组,75;M组/T组,63;C组/S组,49;M组/S组,44;T组/S组,51。⑶GO分析结果:C组/M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在多细胞组织过程,应激反应,多细胞有机过程,细胞外部分大分子复合体,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生物过程,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下调基因在生物粘附,生物调控,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代谢过程,多细胞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外区域的反应,大分子复合膜部分,结构分子活性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从S组/T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为:行为,生物粘附,生物调节,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免疫系统,过程,定位,运动代谢过程,多机体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生殖过程,对刺激的响应,节律过程,信号,单体过程细胞,连接细胞部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细胞外区域部分,大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趋化,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蛋白标记结构,分子活性转运体,活性生物过程,等。下调基因主要在生物调控,细胞杀灭,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对刺激信号的响应,单器官过程,细胞基质胞外区,胞外区部分,高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部分,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器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从M组/T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可见,上调差异基因在行为,生物学调控,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发育过程,生长免疫系统过程,定位运动代谢过程,多机体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生殖过程,对刺激信号的反应,应激反应,细胞,细胞连接,胞外区部分,胞外区部分高分子复合膜部分,细胞器部分,结合催化活性,趋化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蛋白标记转运体活性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下调基因在生物调控,细胞杀伤,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过程,多细胞过程,多细胞组织过程,应激反应;单细胞过程,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胞外区域部分结合的响应等功能基因发生差异变化。⑷KEGG分析:C组/M组,KEGG分析结果(P<0.05),主要信号通路为乙醛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PPAR信号通路;白细胞经内皮迁移等。主要差异基因上调基因有PDE6A,PDE6B,PDE6G,下调基因有GLDC,gcvPA,gcvPB,gcvT,DLD,gcvH,LPL,LPL,CLDN,OCLN,ESAM,等。M组/T组,主要信号通路有:细胞粘附分子;吞噬体;轴突引导等。主要差异基因为:MHC1,MHC2,CLDN,NTN1,EFNB,ISG15,等。S组/T组,主要信号通路有:细胞粘附分子;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抗原处理和呈现;病毒性心肌炎;轴突引导;类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处理和呈现等;主要差异基因为:MHC1,MHC2,CLDN,NTN1,EFNB,ISG15,DHX58,CTLA4,HLA-DR3,等。结论:1深刺组与模型组、浅刺组比较,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检测数据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对照研究中,深刺组具有更好的神经功能康复趋势,并且这种作用与神经结构性修复相关。2超声检测观察到,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大鼠坐骨神经与周围神经界限略不清晰或不清晰,其神经内部回声减低,这与神经卡压损伤有关,神经卡压损伤使神经纤维变性或减少。坐骨神经直径测量显示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硅胶管两端出现了神经水肿,无组间差异,提示卡压损伤使坐骨神经水肿,但不能敏锐地反应各组间坐骨神经的结构性变化。治疗后各组坐骨神经内部回声强度值采集可见,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神经内回声强度值降低,表明三组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深刺组与模型组、浅刺组比较,回声强度较高,有统计学差异,回声强度值的组间变化与神经再生与修复正相关,可见深刺组更好的神经再生、修复趋势。3各组坐骨神经(受损处远端)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均出现神经损伤修复的组织特点:WD变性、巨噬细胞对髓鞘和轴突的吞噬过程等。在深刺组,还可以见到大量新生的轴突、雪旺细胞基质对轴突包绕形成髓鞘等过程,显示出更加活跃的神经再生与修复特征。可以认为,深刺环跳穴组有更好的神经修复趋势,保证了运动神经电传导的恢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善。4基因重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坐骨背根神经节各组间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差异基因。其中,浅刺组与模型组、深刺组比较,可以发现浅刺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于乙醛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等,与代谢、免疫调节、细胞紧密连接等方面有关,主要的信号通路为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乙醛和二羧酸代谢,光传导等信号通路等,主要影响代谢反应、免疫过程。5基因重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深刺组与浅刺组、模型组比较,可以发现深刺组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于WD或抑制WD过程、轴突引导、细胞间连接、吞噬细胞发育与形成雪旺细胞迁移雪旺细胞发育等与神经损伤、凋亡、发育、再生相关的过程。相关信号通路为细胞粘附分子信号通路、轴突引导信号通路、吞噬体信号通路,这些差异基因与信号通路,可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起到良性的调节与治疗作用。

郭翔[5](2019)在《推拿临床常见应用误区》文中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物理性外治方式,由于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受到患者的喜爱与选择。但在临床上,由于学识水平、临床能力、工作阅历或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原因,有的推拿临床医生常常有各种误区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推拿治疗的效果,不利于推拿医学的健康发展。总结这些误区有助于规避风险,提高临床疗效。

杨增荣,徐金龙,黄昆,庄海娜,杨泽冠,钱靖,张超一,赵荣[6](2018)在《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早期轻调、中期中调、后期微调的三调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评分、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 7%,对照组有效率为70. 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采用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

杨增荣[7](2018)在《分时段针刺导气法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时段针刺导气法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协同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针刺组36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治疗一次,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分时段针刺导气法,主穴为子宫穴(双)、三阴交(双)、中极穴、归来穴(双),腹部穴位采用导气法,在月经的不同时期(滤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分别采用温针灸、电针和温针灸,每周治疗3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以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医临床症状、输卵管黏连情况、宫内妊娠情况、安全性(不良反应)等为观察指标。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不孕症)为综合疗效评价标准。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治愈(宫内妊娠)2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治愈(宫内妊娠)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3.8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针刺组治疗前积分(20.42±2.61),对照组治疗前积分(19.89±2.08),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P=0.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组治疗后积分(9.67±2.03),对照组治疗后积分(14.81±2.0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改善中医症候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经非参秩和检验,Z=4.1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组改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组间的比较,IL-6(P=0.901)、TNF-α(P=0.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组IL-6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6.01,P<0.001;对照组IL-6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0.75,P<0.001;针刺组TNF-α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7.23,P<0.001;对照组TNF-α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3.86,P<0.001;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组对于降低血清中IL-6,TNF-α浓度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超声晶氧检测情况比较(有效例数):定义由各指标由慢变快为有效;经卡方检验,输卵管显影(P=0.018),晶氧流出(P=0.014),加压后晶氧流出(P=0.011),弥散情况(P=0.0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输卵管通畅度情况均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6)两组妊娠率比较: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妊娠19例,未妊娠17例,妊娠率52.78%,对照组妊娠9例,未妊娠27例,妊娠率25.00%,两组妊娠率(P=0.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能明显提高患者妊娠率;两组疗程结束3个月后总妊娠率比较:针刺组妊娠21例,未妊娠15例,妊娠率58.33%,对照组妊娠10例,未妊娠26例,妊娠率27.78%,两组总妊娠率(P=0.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总妊娠率要优于对照组。(7)两组超声晶氧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针刺组出现小腹痛2例,头晕2例,恶心欲呕1例;对照组出现小腹痛12例,头晕9例,恶心欲呕8例,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两组患者血、尿、便、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小腹痛、恶心欲呕、头晕头痛等,考虑与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结论: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在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后采用分时段针刺导气法,能够改善中医临床症候,改善输卵管的功能运动,提高宫内妊娠率,表明分时段针刺导气法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具有协同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血清中IL-6、TNF-α浓度,减轻输卵管炎症反应相关。

冯斯峰[8](2017)在《面瘫牵正贴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的疗效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面瘫牵正贴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治疗面瘫及院内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患者分为面瘫牵正贴加针刺组36例和常规针灸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观察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等疗效指标变化,最后对观察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积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显效率35.3%、有效率64.7%,对照组显效率9.1%、有效率90.9%,两组间治疗后疗效评价,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面瘫牵正贴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在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方面疗效显着。治疗组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能缩短急性期面瘫的疗程。

袁梦飞[9](2016)在《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规范、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每日各治疗一次,留针50分钟。每个疗程28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患者分布情况、面肌残疾指数评分及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进一步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House-Brackmann分级:采用秩和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9,P=0.03<0.05),提示在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方面,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优于单纯电刺治疗。2、面瘫残疾指数比较FDIP:治疗2疗程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且治疗组评分升高程度(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FDIS:治疗2疗程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且治疗组评分降低程度(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9,P=0.036<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结合刺络放血疗法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结论:1、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着,明显改善患者症状。2、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单纯电针治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张文捷[10](2014)在《麦粒灸阳明经井穴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临床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比常规针灸治疗和麦粒灸阳明经井穴配合常规针灸治疗对恢复期贝尔面瘫的疗效,探讨麦粒灸阳明经井穴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的增效性。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6例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麦粒灸双侧厉兑、商阳,1周3次,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级评分为观察指标,从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恢复期贝尔面瘫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前在性别、年龄、病侧、病程、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级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级总评分和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促进贝尔面瘫的恢复。疗效评定中,对照组痊愈率9.38%,愈显率50.00%,有效率81.23%,治疗组痊愈率12.90%,愈显率70.97%,有效率93.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级评分中,两组治疗后总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级各项评分中,治疗后组间鼓腮、示齿、吹哨、降下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针灸治疗和麦粒灸阳明经井穴配合常规针灸治疗,两者对恢复期贝尔面瘫都有疗效,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麦粒灸阳明经井穴配合常规针灸治疗对鼓腮、示齿、吹哨、降下唇症状的改善优于常规针灸治疗,说明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手、足阳明井穴可起到明确的增加疗效的作用。

二、面瘫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瘫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颞骨骨折耳科并发症诊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颞骨骨折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及表现
2 颞骨骨折的耳科并发症处理存在问题
3 不同颞骨骨折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1 面神经损伤
        3.1.1 临床表现及诊断
        3.1.2 治疗原则
    3.2 脑脊液耳(鼻)漏
        3.2.1 临床表现及诊断
        3.2.2 治疗原则
    3.3 听觉功能损伤
        3.3.1 临床表现及诊断
        3.3.2 治疗原则
4 头晕与眩晕
    4.1 临床表现及机制
    4.2 诊断
    4.3 治疗原则
5 耳鸣
    5.1 临床表现及机制
    5.2 诊断
    5.3 治疗原则
参与起草和修改讨论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2)制川乌生物碱提取纯化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制川乌生物碱提取纯化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2.2 质谱分析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 方法学考察
        2.6 单因素试验
        2.7 正交试验
        2.8 工艺验证性试验
        2.9 确定大孔吸附树脂
        2.10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2.11 上样液的制备
        2.12 考察上样液pH
        2.13 考察上样液的浓度
        2.14 考察解吸液的浓度
        2.15 考察上样液流速
        2.16 最大上样量的考察
    结果
        1 液质条件
        2 方法学考察结果
        2.1 线性关系
        2.2 精密度试验
        2.3 稳定性试验
        2.4 重复性试验
        2.5 加样回收试验
        3 单因素试验
        3.1 提取次数对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 粉碎粒度对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3 乙醇浓度对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4 乙醇倍量对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5 提取时间对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 正交试验
        4.1 正交试验结果
        5 工艺验证性试验
        6 大孔树脂纯化
        6.1 上样液pH考察
        6.2 上样液浓度考察
        6.3 解吸液浓度考察
        6.4 上样液流速考察
        6.5 最大上样量考察
第二部分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浓度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药品、试剂及动物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大鼠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标准曲线用血浆样品与质控样品配制
        2.4 血浆样品预处理
        2.5 方法学验证
        2.6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药动学研究
    结果
        1 方法学验证
        1.1 专属性
        1.2 标准曲线及定量下限
        1.3 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
        1.4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1.5 稳定性试验
        2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药动学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制川乌治疗面瘫机理及化学物质基础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基于文献的中医病势概念解析及病势辨证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中医病势理论的研究现状
    1 病势的概念
    2 病势传变的规律
    3 病势的辨识
    4 病势的有关治则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势的古代文献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收集文献
        1.2 校对文献
        1.3 整理文献
    2 研究结果
        2.1 病势的概念
        2.2 病势的辨识
        2.3 病势的有关治则
    3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势概念解析
    1 古今病势概念的考证
        1.1 古代文献中的“病势”
        1.2 当代教材中的“病势”
        1.3 辞书中的病势
        1.4 小结
    2 关于病势概念的讨论
        2.1 对病势基本概念的内涵见解不一
        2.2 病势相关治则的内涵尚待厘清
        2.3 “病势”是否为辨证的要素
    3 “病势”字义解及概念界定
        3.1 “病”字义解
        3.2 “势”字义解
        3.3 “病势”概念的界定
    4 结语
        4.1 病势的基本概念
        4.2 病势相关治则的具体内涵
        4.3 病势是辨证的要素
第四部分 病势辨证研究辑要
    1 “病势辨证”的概念
        1.1 “病势”的概念
        1.2 “辨证”的概念
        1.3 “病势辨证”的概念
    2 病势辨证纲领的提出
        2.1 逆陷散郁辨证
        2.2 顺变缓急辨证
    3 病势辨证诸证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逆陷、散郁”之间的联系
        3.2 “顺变、缓急”之间的联系
    4 病势辨证诸证与八纲的关系
        4.1 “逆陷、散郁”与八纲的关系
        4.2 “缓急、顺变”与八纲的关系
第五部分 病势辨证运用举隅
    1 病势辨证临床运用举例
        1.1 病势辨证在痤疮诊疗中的运用
        1.1.1 痤疮的病势特征——以“郁”为核心
        1.1.2 医案举隅——从郁论治痤疮——郁者散之
        1.1.3 小结
        1.2 病势辨证在周围性面瘫诊疗中的运用
        1.2.1 周围性面瘫的病势特征
        1.2.2 医案举隅——从逆证、急证论治周围性面瘫——潜阳息风、甘味缓急
        1.2.3 小结
        1.3 病势辨证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运用
        1.3.1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势特征
        1.3.2 医案举隅——从散郁错杂论治血小板减少症——散者收之、郁者散之
        1.3.3 小结
        1.4 病势辨证在癌病中的运用
        1.4.1 癌病的病势特征
        1.4.2 医案举隅——从郁证、变证论治癌病——郁者散之、甚者从之
        1.4.3 小结
    2 名医医案验证
        2.1 崩漏案
        2.1.1 医案原文
        2.1.2 医案评析
        2.2 中风案
        2.2.1 医案原文
        2.2.2 医案评析
        2.3 郁病案
        2.3.1 医案原文
        2.3.2 医案评析
        2.4 哮病案
        2.4.1 医案原文
        2.4.2 医案评析
结论
创新点及价值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古籍中“病势”条文一览表
致谢
作者简历

(4)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深刺、浅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与神经形态影响的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推拿临床常见应用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时机上的误区
    1.1 不明诊断即行推拿治疗
    1.2 不能准确把握推拿治疗的时机
2 在手法运用上的误区
    2.1 手法越重越好
    2.2 整复手法重复使用
3 在常见疾病治疗上的误区
    3.1 牵引与复位手法分离
    3.2 滥用牵引
    3.3 临床治愈问题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2 对照组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7)分时段针刺导气法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患者一般情况
    1.1 病例来源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情况
    1.3 两组患者既往妊娠情况分布情况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6 分组
7 具体治疗方法
    7.1 对照组: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
    7.2 针刺组:行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后加以针刺疗法治疗
    7.3 治疗周期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8.1 安全性观测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9 疗效评价标准
    9.1 综合疗效评价
    9.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10 统计学分析
11 结果
    11.1 两组综合疗效评价
    11.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疗效积分比较
    11.3 两组 IL-6、TNF-α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11.4 两组治疗后未妊娠患者 B 超疗效比较(有效例数)
    11.5 两组妊娠率比较
    11.6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认识
    3 分时段针刺导气法的提出
    4 结果与分析
        4.1 综合疗效
        4.2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
        4.3 两组IL-6、TNF-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4.4 提高妊娠率方面
        4.5 两组晶氧治疗后不良反应方面
    5 安全性观察
结论
不足之处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附件1
附件2
致谢

(8)面瘫牵正贴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患者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疾病分期
    2.4 鉴别诊断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标准
6 剔除与脱落标准
    6.1 剔除与脱落标准
    6.2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7 随机和分组方法
8 治疗方案
    8.1 治疗组
    8.2 对照组
    8.3 合并用药的要求
    8.4 疗程
9 观察指标
    9.1 一般项目
    9.2 生物学指标
    9.3 诊断学指标
    9.4 疗效指标
10 安全性评价
11 疗效标准
    11.1 疗效判定标准
    11.2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3 疗效分析
12 统计学分析
13 技术路线
14 结果
15 脱落病例记录
16 患者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治疗
    5 穴位贴敷疗法
    6 面瘫牵正贴治疗经验
    7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分析
    8 由面瘫耳后疼痛变化引发的思考
    9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
附表2:症状体征量化表
附表3: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
附表4:病例观察表
附表5:随机数字表
致谢

(9)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
        2.3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及鉴别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出及脱落标准
    2 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4 数据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结果分析
讨论
    1 取穴依据
    2 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现代研究理论依据
    3 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麦粒灸阳明经井穴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贝尔面瘫的研究认识
        一、病因病理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辅助检查
        四、西医治疗
    第二节 古代中医对贝尔面瘫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贝尔面瘫的病因认识
        二、古代医家对贝尔面瘫的针灸治疗
    第三节 现代中医对贝尔面瘫的研究
        一、贝尔面瘫的分期
        二、现代中医治疗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临床操作
        三、治疗疗程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标准
        六、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比较
        二、疗效分析
        三、安全性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麦粒灸阳明经井穴的理论依据
        三、机理初探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面瘫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颞骨骨折耳科并发症诊治专家共识[J]. 杨仕明,殷善开,伊海金,侯昭晖,陈正侬,马鑫,龚树生,韩维举,余力生,樊兆民.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04)
  • [2]制川乌生物碱提取纯化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祖康. 青岛大学, 2021
  • [3]基于文献的中医病势概念解析及病势辨证理论的研究[D]. 詹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深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白增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推拿临床常见应用误区[J]. 郭翔.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10)
  • [6]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杨增荣,徐金龙,黄昆,庄海娜,杨泽冠,钱靖,张超一,赵荣. 中医学报, 2018(10)
  • [7]分时段针刺导气法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杨增荣.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8]面瘫牵正贴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期面瘫的疗效探讨[D]. 冯斯峰.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9]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D]. 袁梦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麦粒灸阳明经井穴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疗效观察[D]. 张文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面瘫诊治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