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及文体意义

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及文体意义

一、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和文体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雨彤[1](2021)在《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文中研究指明从1919年9月冰心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起,到1989年9月刊登最末一篇小说《干涉》止,冰心的小说创作生涯走过了整整七十个年头。在这期间,冰心写出了6篇严格意义上的讽刺小说与9篇带有讽刺色彩的短篇小说,讽刺艺术在其多篇小说中都有体现。本文从冰心小说的讽刺内容、艺术形式、形成原因这三个方面来对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进行探究。第一章讽刺书写的三个时期。二十年代,冰心的小说初现讽刺端倪,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形象,并有意突出其“丑”的特质。在暴露社会问题与透视人心的过程中,《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一个军官的笔记》等很多小说都流溢出了讽刺的色彩。到了三四十年代,冰心的讽刺意识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也因此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讽刺锋芒,她将讽刺之笔伸向了熟悉的知识阶层,对虚伪的人际关系与复杂的人性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冰心公开表明了自己对于讽刺小说的看法,在先后发表的《远来的和尚》、《万般皆上品》等四篇小说中,冰心不仅揭示了讽刺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缺陷,而且有意识地把讽刺作为抨击时事的武器,从中可以看出冰心对她所倡导的讽刺理念的有力践行。第二章讽刺艺术的呈现形式。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首先,当叙述者隐藏在文本话语之中,冰心笔下的讽刺呈现出不动声色、暗含褒贬的讽刺品格;而当叙述者有意现身并介入其中,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又表现出嬉笑怒骂、笔无藏锋的艺术特点。其次,冰心并不过分追求技巧上的修饰,而是依然选取了她最擅长的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无形之中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最后,冰心的小说语言保留了“冰心体”的一贯风格,同时冰心还追求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是一种不失温度的冷幽默,二者构成了冰心小说柔中有刺的讽刺语言。第三章讽刺特质的原因探寻。首先,冰心始终带着反映真实的原则进行讽刺写作,这是因为其讽刺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冰心之所以能够在小说中尽情地施展讽刺才华,又得益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虚构性质。其次,冰心抱着热心公正的讽刺态度,试图用带有讽刺性质的书写来唤起社会的变革,实现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反思。最后,冰心深受古今中外讽刺作品的影响,性情活泼开朗且爱憎分明,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文艺氛围都为冰心讽刺之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对稳定的人生经历又培育了冰心温和敦厚的讽刺个性。

雷靖雯[2](2021)在《玫瑰经霜 ——论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文学生命力十分旺盛的女作家,“五四”的惊雷把她震上文坛后,她便执着地守在文学的园地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学界常常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五四”和新时期这两个时期,但是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具有重要转折作用的“十七年”时期并不应该被忽视。“十七年”时期冰心的文学活动是丰富多样的,这与此时期她的统战对象身份、家庭身份、作家身份等多重身份密切有关。以身份问题作为冰心“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对不同身份下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进而思考冰心融入文坛的方式和策略,可以不断地接近与探索出一个更为立体复杂的冰心形象,挖掘出冰心在文化转轨中建构自我的人生智慧。这种圆融练达的人生智慧实际上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文学经验,即面对时代的变局作家如何去调整自我来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受千锤百炼最终成就自我。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冰心的归国问题。此章根据《冰心年谱》《冰心书信集》《冰心评传》《冰心全传》等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辨,梳理了女作家冰心艰难的归国历程,分析出是冰心浓厚的国族认同思想与事业意识的合力作用让她毅然选择归国。此章还对冰心先后创作的两部阐释自己归国问题的作品《回国以前》和《空巢》进行分析,不仅印证上述分析出的归国原因,而且对《回国以前》中冰心超越个人经验而书写的海外知识分子爱国精神,与《空巢》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进行挖掘。第二章主要研究冰心“十七年”时期的身份问题,在多重身份中分析冰心的女性意识。“十七年”中,统战对象身份下的冰心以自己从事统战工作的见闻为写作素材,通过坚持不懈地创作来恢复自己女作家的身份,彰显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与事业意识。家庭身份下的冰心在丈夫、儿子、三弟都被打成右派后,一方面成了家庭中的支柱,另一方面并未间断创作仍参与社会活动,完成了自我从母职承担向社会公共性承担的过渡升级。尽管“十七年”时期冰心有着多样化的身份,但是她理想的身份还是作家,最终在频繁的作协会议与大量的时事散文写作中冰心重新确立了自己女作家的身份。第三章主要研究冰心的文学活动,分析冰心在创作、评论、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样态,探究冰心融入文坛背后的策略,思考她创作方向调整和自我形象建构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十七年”时期,虽然冰心采取了自我检讨的生存策略,创作了具有政治表态色彩的时事散文来融入文坛。但是,作为一位有着艺术追求的女作家,冰心以艺术淡化政治,创作了《樱花赞》《一只木屐》《海恋》等具有极高艺术性的时代美文。在时代政治与个人思想的罅隙间,冰心巧妙地借助文学评论来彰显自己文学家的艺术涵养,并通过处于边缘化的文学翻译活动表达内心深处对“爱的哲学”的渴望,给人以别样的文学启示。“十七年”时期,冰心将自己的创作方向调整到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儿童文学领域,接续起自己以往的儿童书写,在作家与读者、评论家合力作用下建构起自己具有经典化的儿童文学家形象。结语部分,纵观冰心女作家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对冰心成为“文坛祖母”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强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对丰富冰心形象所起的重要意义。在冰心与现代作家面对文化转折时的不同样态对比中,在冰心与张爱玲、庐隐、林徽因、丁玲等女作家不同命运的思考中,体味冰心圆融练达的人生智慧,沉淀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的宝贵文学经验。

杨艾菁[3](2019)在《冰心与琦君散文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心被誉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是五四时期以来女性散文的书写者和先驱。琦君是台湾女性散文的集大成者,她在散文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五四作家冰心的影响,被称为“台湾的冰心”。两位作家都是女性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耀眼明星。冰心与琦君散文的共性虽然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学界对两位散文创作仍缺乏深入系统的比较性探讨。论文选取冰心和琦君创作的代表作,在女性文学视域下进行二者的散文比较研究,试图抓住冰心和琦君作品的核心内涵,探讨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创作和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梳理琦君对冰心文学创作及艺术理念的传承,挖掘出二人散文在内容风格上的相似性与各自的独特性。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地位逐渐走向“恢复”与认可,女性文学也由发轫走向发展,冰心与琦君两位作家散文创作中都集中笔力描摹母亲、儿童与自然,奏响了关于爱的主题的双重变奏,三种内容统一于“女性”这个大的文学话题之下,作为女性散文的独立形象塑造,也作为两位女作家内心世界的独特展示。第二章着力梳理冰心和琦君的散文创作中,两位作家依着自己的生命经验,以创作内容为基础,形成了清丽典雅、温柔敦厚的艺术表达特点,但是具体到二人散文的文体特征、意象描绘和语言风格上,又有较大的不同。第三章系统探讨冰心与琦君的散文创作内容与艺术表达之后,进一步追问散文创作的精神源头,从成长经历、宗教信仰和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展示两位作家创作异同的原因,从而展现不同的文学价值。迄今为止,关于冰心与琦君散文比较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论文写作期待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二位作家在散文创作比较研究的空缺,激发学术界的研究兴趣,促进文学批评界对冰心与琦君散文创作研究的健康发展。

殷惠[4](2019)在《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的女性文学,以创作历程横跨之广及影响而论,冰心是引人注目的。她以女性的温柔美与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进行书写,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1940年代,冰心结束了1930年代因时代变迁、流离西南以及个人主观创作的不合时宜而呈现的创作沉寂状态,开始试着发声,寻求贴合时代贴合自己的创作,这一时期作品虽不多,但在文体上的探索与调整却不能忽视,小说化诗歌、小说化散文、书信体通讯、诗化散文、诗化小说等文体互渗现象多样呈现,其中书信体通讯、诗化散文和诗化小说虽于1920年代在其作品中就已出现,此期在表现方式或感情色彩上却出现了很大不同,小说化诗歌和小说化散文又体现了冰心在文体上的新开拓。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表征为体裁和语体的互渗,实为风格上的转变,以体裁互渗的多样性和语体色彩的丰富性,展示其风格具有“典雅亲切”与“苍劲朴茂”的相融特色。文体互渗现象的形成与自身“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传统文化的“中和”审美形态以及主流话语下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体现了其文学观念与创作的深度调整过程。本文以冰心1940年代的创作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体互渗这一角度入手,关注冰心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及变化,旨在揭示冰心思想、作品风格的转变以及文学精神的发展,审视其创作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与反思文体互渗现象的意义。由此,本文设计了以下几个章节进行论述。导论部分具体阐述了文体、文体互渗概念,文体互渗的演化及原则,选题缘由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展示本文选题的内容及研究意义,并进一步指出本文的创新点。正文部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从文体意识和文体期待的心理学层面整体上关注冰心1940年代文体选择的侧重,并进一步指出文体互渗现象在冰心创作中多样存在的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文体学层面的话语层展开论述,具体为:第二章与冰心二三十年代体裁互渗的形式作对比,展示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体裁互渗的具体形式及变化;第三章与冰心二三十年代语体互渗的特征作对比,从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自由语体三方面探讨了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语体互渗所形成的复杂特征,揭示其风格的变化。第四章从文体学层面的原因层探寻1940年代冰心创作中文体互渗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主体精神、传统文化和时代语境,揭示文体互渗现象所折射出的冰心客观真实的创作心理和精神结构的多元,展现她此时期创作的调适、突围和发展。冰心以文体互渗的形式不断调和着各种体裁的表现力,源自“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中和”审美形态,与彼时的语境、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协,其“爱与同情”的言说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文体互渗的“和合”形态实现了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唐诗瑶[5](2019)在《冰心挽悼散文研究》文中提出挽悼散文贯穿了冰心一生的创作生涯,她以细腻的笔触绘下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为世人留下宝贵的艺术篇章。本文从冰心挽悼散文的形式和内容特点、创作自由与语境之间关系以及挽悼散文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前言部分阐述了冰心散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冰心挽悼散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做相应说明。第一章私人记忆和情感书写。题材上,早期(1951年以前)作品善以生活琐事入题。中期(1953年至1982年)作品中私人性、生活化叙事极少,多从逝者生前为集体事业所做贡献的角度叙事。后期作品则还原了生活化叙事。情感表达方式上,早期作品倾向于独语式的情感宣泄。中期作品则呈现出情感失衡的写作状态,个人情感既被压抑又欲冲破束缚。后期(1983年以后)作品采用一种节制情感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上,早期散文中多抒情性语言,温婉含蓄。中期作品中则出现了一些模式化语言。后期散文语言质朴简约而又意蕴深厚。第二章表达空间与外部语境。冰心早期的创作很少受语境的约束,能够自由地抒写内心。中期的挽悼散文则受外在行文体式和政治话语的约束较多,从而出现了范式化书写特征。但内心的表达诉求使作家不会成为外部压制的单纯受力者。冰心通过种种曲折的方式争取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避免了这些作品沦为完全失语的“无我”之作。晚年的冰心寻获了重新阐释和自由言说往事的空间,并对散文体例加以重视,创作了既合乎文体规范又能够自由抒写情感的挽悼佳作。第三章内在价值与主体构建。第一,挽悼散文拥有自身的文学艺术价值。第二,作为纪念故人的作品,挽悼散文可为相关人物的研究提供文献。同时跨越了半个世纪有余的创作历程,也使其成为时代的留声机,为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研究留存文献。第三,挽悼散文建构起一个别样的冰心人格形象。传统印象中温柔而无锋芒的冰心也有着凌厉刚正、爱憎分明的一面。并且,晚年的冰心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她以死观生,对生命的意义有着独特的感悟。

杨欢[6](2019)在《论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文中研究说明“陪都女作家”在民族危难和内迁潮流的影响下登上重庆文坛,进而也构成了陪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时代的记录者,她们时常利用散文或散记等文体来书写人们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以达到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目的,反过来,也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更明显的“纪实化”与“平民化”特征。鉴于抗战语境与女性创作的相互结合,这种对于“生命体验”的文学书写主要指女作家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对战争环境下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文学还原。具体内容上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对于生命伤亡的悲愤记述,着重于刻画漫长流寓生活中的“伤亡现场”或“死亡现场”;一种是对于生命尚存的乐观描绘,注重于还原人们在战乱年代下的情感体验、希望寄托,以及“复归故乡”的精神追求。陪都女作家通过对战时生命体验的深情抒写,一方面揭示出的是她们“从个人走向民间”的抗战现实反思,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她们“偏爱弱者”的人性关怀思想。无论如何,从生命体验的文本书写,到民族抗战现实的深层思索,再到女性天性层面的关怀哲学,女作家们层层剥开生命底色的创作实践,已经有力证明了苦难承担者永不妥协的抗争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突围精神。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理性审视和批判力度的不足、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局囿等方面的缺陷,需要我们以客观的眼光去正视并予以反思,以此还原出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真实面貌。

李莹[7](2019)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散文研究》文中认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迁渝,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跃成为战时的陪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中心。此间大批文学社团和作家纷至沓来,这批流亡到大后方重庆的作家虽远离战争前线,但他们以笔为械,以丰硕的文学作品呈现了独具风貌的战时重庆文学。具有“文学轻骑兵”之称的散文,在战时重庆文学中充当起了真实记录抗战进程、书写抗战生活、表达抗战诉求的重要角色,在整个抗战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从“抗战文学”这个角度出发,对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整体创作风貌进行梳理,进而挖掘其思想内涵、艺术特征,并透过重要作家和文本探究作家的精神向度,最后探讨抗战时期重庆散文所体现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重点介绍论题提出的理由,梳理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研究价值。正文分四章:第一章为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类别概述。从考察战时重庆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入手,梳理这一时期寓居重庆作家的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散文)的创作情况,勾勒出具体的战时重庆散文的整体风貌,目的在于还原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真实图景。第二章探讨抗战时期重庆散文题材、艺术风格的转变:以1942年为界,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重庆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变化。具体而言,散文题材由战争纪实向战时生活拓展,艺术表达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演绎,审美风格从慷慨激昂转向沉静内敛。第三章主要基于抗战重庆散文对作家进行精神透视,重点选择了郭沫若、冯雪峰、老舍、梁实秋四位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从他们的散文作品入手分析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的不同侧面。既有以郭沫若、冯雪峰为代表的左翼文人致力于社会文化建设,冷静审视民族文化的战斗精神,也有以老舍、梁实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人,或坚持自己的工作岗位,标举踏实有效的工作方式,或沉潜于中西方文化,凝眸人类远景。第四章是对抗战重庆散文的文学意义及精神价值的探讨。从文学史层面来看,战时重庆散文丰富了现代散文题材、促进了现代散文审美风格的多样性,尤其是建构了文学与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在精神价值层面,战时重庆散文书写了民族危难之际的心灵史诗,知识分子借助散文,表达的是对国民性、民族文化的深邃思考与理想重建,彰显了民族话语和家国情怀,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不同精神面向,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总之,抗战时期的重庆散文创作,延续了现代散文的文脉,拓展了现代散文的意义空间,促成报告文学、通讯等新文类走向成熟,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精神价值,在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小菲[8](2018)在《论冰心儿童通讯的演变》文中认为冰心“寄小读者”系列儿童通讯作品满足了不同年代儿童的精神渴求,也呈现了不同历史语境下冰心与儿童的交流话语和童心观念的发展演变。本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冰心历次通讯的发展变化与异同得失,揭示其中六方面的演变特点:童真视角从天真向老成转化,爱心精神从母爱向博爱升华,童趣表达从自然流露渐趋修饰淡化,情感流程从双向交流转向单向传输,抒写方式从感性抒情趋于知性说理,话语方式从个人私语融入公共话语。并从儿童文学史的视角出发,结合作家经历和时代话语考察冰心创作心态的变化,追寻不同历史语境中冰心儿童观的形成与嬗变,从而总结冰心儿童通讯的审美教育价值及其创作经验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启示。

王洋[9](2017)在《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冰心可谓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将近80年的文学写作生涯中,散文和小说一直贯穿始终,并时常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体互渗”现象。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风格鲜明、文体独特的文学作品,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作家。由于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本论文以冰心文体风格转变的时间节点为分界点,分为早期(1919年-1950年)、中期(1951年-1966年)和晚期(1977年-1999年),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冰心各个时期“文体互渗”的表现形式、成因及意义。以期在“文体互渗”视域,对冰心作品的文体风格进行整体的把握,并由此拓宽冰心的研究视角。引言部分首先阐明了对冰心作品“文体互渗”现象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阐释“文体互渗”这个理论概念,同时分析了冰心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从“文体互渗”这一角度对冰心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阐述了冰心早期作品的文体越界风貌。冰心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革故鼎新的“五四”文学浪潮中,摆脱旧文学的限制与束缚,探寻文学发展的新出路成为冰心自觉的文学追求。然而,初涉文坛的冰心对文体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这就使其早期作品时常呈现出跨越文体界限的现象。而这种文体开放的写作姿态也使早期的冰心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第二章论述了冰心中期作品的跨文体书写。人到中年的冰心对文体界限可谓是了然于心。但此时的冰心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并未按照文体规范而中规中矩的书写,而是积极的进行“文体互渗”试验,力图为文学体裁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拓展文学写作可遵循的维度。因而,小说与散文间的跨文体写作现象在冰心中期的文学作品中极为明显。而这种突破文体桎梏,追求文体的交叉与融合的创作手法,使冰心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复杂难明的文体风貌。第三章论述了冰心晚期作品的“文体互渗”反思。走过十年“文革”的冰心,在“文革”后的1977-1979年间,囿于写作惯性与时代风气的限制,仍照搬中期的写作模式。八十年代之后,在现实生活与文学风气的合力影响下,冰心对此前的“文体互渗”试验进行深刻的反思,此后便转变文学思想,其笔下的小说与散文间的文体界限也日渐清晰。这一转变使得冰心晚年的文学作品,呈露出一个世纪老人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学追求。

陈琤[10](2014)在《冰心爱的哲学与文体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在五四时期所涌现的一大批文人当中,可以说冰心是最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位作家。她在新文化运动春风的吹拂下,开启了她的文体创新道路,并且她将“爱的哲学”的创作思想贯穿于她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学创作,并融汇于她的文体创作中。但是,多数研究者认为冰心的文本过于通俗易懂,认为其创作思想太过于理想化,并不是“救世良方”,因而对冰心的研究不够重视。到了80年代以后,冰心“爱的哲学”重放光芒,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冰心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爱的哲学的内涵及生成方面的研究,而对冰心所创造的文体研究虽然很多,但多是从探讨爱的哲学内涵方面切入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就主要从爱的哲学的创作思想角度,探讨冰心的文体创新,并力图还原冰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导语、主体、结语构成了本论文的三个部分。导语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冰心文学简要的研究综述,再者诠释了本人选题的目的,同时也浅析了这个研究的意义。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爱的哲学与小诗文体的创造,详细论述了冰心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而产生的小诗创作,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阐释弥漫其文本间的爱的哲学的思想。第二章探讨了爱的哲学与散文文体,从散文文体的文体特征、语言方式及艺术特色方面来阐述与爱的文学的交融。第三章分析了爱的哲学与问题小说的创作关系,问题小说使爱的哲学初露头角,而随着作者思想的成熟,作家爱的哲学也产生了变化,问题小说转变为人生问题小说。最后的结语部分则是对冰心先生的重新评价,她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开创了多种文体的大文体家。

二、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和文体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和文体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选题依据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讽刺书写的三个时期
    (一)端倪初现的早期
    (二)锋芒毕露的中期
    (三)理念践行的后期
二、讽刺艺术的呈现形式
    (一)隐匿与介入的叙事差异
    (二)不着痕迹的讽刺技巧
    (三)柔中有刺的语言风格
三、讽刺特质的原因探寻
    (一)反映真实的讽刺原则
    (二)热心公正的讽刺态度
    (三)温和敦厚的讽刺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玫瑰经霜 ——论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活动缘起:冰心归来
    第一节 归国之艰:时局的动荡与个体的抉择
    第二节 归国之因:家国情怀与事业意识
    第三节 归国之书:知识分子的历史书写
第二章 交织与坚守:在多重身份中确认自我
    第一节 统战对象:政治对自我的遮蔽
    第二节 家庭支柱:女性意识的升级
    第三节 女作家:理想自我的确立
第三章 冰心在文坛:活动样态及其策略
    第一节 融入文坛的方式:检讨自我与奋力写作
    第二节 个人与时代的调和:智性展现文学修养
    第三节 文学创作方向的调整:投入儿童文学领域
结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就“文坛祖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冰心与琦君散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爱之主题的双重变奏
    第一节 “神圣的母爱”与“平凡的母爱”
    第二节 “孩子听我说”与“我还是孩子”
    第三节 “灵魂的安慰”与“浓浓的乡愁”
第二章 艺术技法的殊异追求
    第一节 文体的抒情性与小说化
    第二节 意象的诗意化与生活化
    第三节 语言的古典化与口语化
第三章 散文创作的异同探源
    第一节 成长经历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文化的熏陶
    第三节 时代浪潮的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冰心1940年代的文体选择
    第一节 文学文体的侧重
    第二节 实用文体的增加
    第三节 文体互渗的多样呈现
第二章 文学体裁的多样组合
    第一节 小说化诗歌的凸现
    第二节 小说化散文的放彩
    第三节 书信体通讯的变奏
    第四节 诗化散文的转变
    第五节 诗化小说的开拓
第三章 文学语体的多音齐鸣
    第一节 抒情语体的诗意穿插
    第二节 叙述语体的“事”“情”混融
    第三节 自由语体的个性创造
第四章 文体互渗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主体精神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中和”源头
    第三节 主流话语下的时代语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冰心挽悼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私人记忆和情感书写
    第一节 题材择取与处理方式
    第二节 漫长岁月的情感变奏
    第三节 言说方式的历时差异
第二章 表达空间与外部语境
    第一节 外在行文体式的约束
    第二节 时代语境的强烈羁绊
    第三节 写作自由的不懈争取
第三章 内在价值与主体构建
    第一节 丰厚的文学艺术价值
    第二节 宝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第三节 冰心人格形象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论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价值
一 流亡与寓居——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生成语境
    (一)陪都女作家的形成与类型
    (二)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转变与重构
二 愤死与求生——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一)对于生命伤亡的悲愤记述
        1.与流亡者的“对话”
        2.触碰死亡、厌恶死亡
    (二)对于生命尚存的乐观描绘
        1.生命情感的亲切刻画
        2.生命希望的抒情表现
        3.生之归宿在于重返故乡
三 个人与家国——陪都女作家生命书写背后的精神特质
    (一)“从个人到民间”的现实反思
    (二)“偏爱弱者”的人性关怀
结束语: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价值与缺陷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抗战时期的重庆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类别概述
    第一节 战争纪实的报告文学
    第二节 富有战斗精神的杂文
    第三节 时代精神同个人情愫相结合的小品文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题材风格的嬗变
    第一节 散文题材由战争纪实向日常生活拓展
    第二节 艺术表达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
    第三节 审美风格从慷慨激昂转向沉静内敛
第三章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中的作家精神透视
    第一节 鲁迅精神的战时承递—郭沫若、冯雪峰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做“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老舍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绝对个人主义”的精神自由—梁实秋的散文创作
第四章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文学意义及精神价值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散文的精神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8)论冰心儿童通讯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冰心儿童通讯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20年代的《寄小读者》
    第二节 40年代和50年代的《再寄小读者》
    第三节 70年代的《三寄小读者》及其他
第二章 冰心儿童通讯的“常”与“变”
    第一节 童真视角的拓展
    第二节 童趣表达的浓淡
    第三节 通讯文体的变迁
第三章 冰心儿童通讯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自我建构
    第二节 历史语境的时代变奏
结语: 冰心儿童通讯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启示
附录: 冰心儿童通讯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偶然”的渗透:前期作品的文体越界风貌
    (一)小说的真实呈现
    (二)散文的体式微探
二、“温情”的杂糅:中期作品的跨文体书写
    (一)小说的异质品格
    (二)散文的“失真”表达
三、诚挚的深思:晚期作品的“文体互渗”反思
    (一)小说体式的“恒”与“新”
    (二)散文体式的“常”与“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冰心爱的哲学与文体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冰心爱的哲学与小诗文体
    一、 爱的哲学与小诗意蕴
    二、 爱的哲学与小诗意象
第二章 、冰心爱的哲学与散文文体
    一、 爱的哲学与情感表达
    二、 爱的哲学与“冰心体”语言
    三、 爱的哲学与冰心真善美的追求
第三章 、冰心爱的哲学与问题小说文体
    一、 伦理之爱与家庭问题
    二、 爱的哲学深化:转变为人生问题小说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四、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和文体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D]. 赵雨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玫瑰经霜 ——论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D]. 雷靖雯.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冰心与琦君散文比较研究[D]. 杨艾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冰心1940年代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D]. 殷惠.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冰心挽悼散文研究[D]. 唐诗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6]论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D]. 杨欢.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7]抗战时期的重庆散文研究[D]. 李莹. 西南大学, 2019(12)
  • [8]论冰心儿童通讯的演变[D]. 王小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D]. 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10]冰心爱的哲学与文体创新[D]. 陈琤.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论冰心《关于女人》的文体特征及文体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