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嘉靖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探析

先嘉靖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探析

一、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论文文献综述)

禹江[1](2021)在《《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研究及其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说哲学是爱智慧的话,那么对于死亡哲学的探寻便是人类所能到达的最高哲学领地,死亡对于所有的哲学研究都是无法逃脱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演义性历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画卷,堪比中国的《伊利亚特》。《三国演义》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战役上千场,这就意味着《三国演义》的文本中自然少不了对死亡场景的描述,之中死亡隐喻自不可少,本次研究共收集到206条隐喻性表达。但自Dagut1976年提出隐喻的翻译问题亟待解决以来,隐喻的翻译问题一直是学界的顽疾,与此同时要想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典籍英译必不可少,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的翻译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界对于隐喻翻译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隐喻如何翻译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更不提对于死亡隐喻翻译的研究,因而死亡隐喻的翻译研究刻不容缓。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有哪些类型?2.不同译者对《三国演义》中死亡隐喻的处理有何差异?3.基于《三国演义》译本中对死亡隐喻的处理对隐喻翻译有何启示?本文在筛选《三国演义》中死亡隐喻的隐喻性表达时,根据《古代死的别名》以及《<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中所列举的死亡委婉语在《三国演义》文本中进行查找,并将其收集整理,然后通读《三国演义》全篇进行人工筛选收集语料,在形成最终的语料库之前,请同辈学者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收集,最后交流讨论形成最终的封闭语料库。再根据形成的语料库找出译本中的对应文本形成另一语料库,并从中提取隐喻性表达以及归纳出隐喻类型。接着根据基于体认核心原则构建的翻译三层次观对《三国演义》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分析结果,最后通过分析译本对死亡隐喻的处理得出隐喻翻译的启示。最终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三国演义》的文本中共筛选出206条死亡隐喻语料,共将其分为九大类型:即运动类(包括向下运动类)、视野类、气息类、时间类、旅行类、位置类、状态类、迫害类及游戏(竞争)类。(2)根据对《三国演义》的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三位译者均多采用直译,即从语言层面翻译死亡隐喻,从语言层面来看虞苏美占比为57.28%,Roberts占比为53.40%,泰勒占比为57.77%,从认知层面来看虞苏美占比为13.11%,Roberts占比为16.99%,泰勒占比为12.62%,从现实层面的来看虞苏美占比为25.73%,Roberts占比为25.24%,泰勒占比为23.79%。从整体翻译情况来看,Roberts译本翻译较好,不负学术性译作之名。(3)从三位译者的翻译实践看来,三位译者大多选择从语言层面翻译死亡隐喻(占比超过53%),从现实层面翻译死亡隐喻的约为25%(Taylor为23.79%)。两个民族对于死亡的不同识解差异确实给翻译增添了难度,通过对三位译者的翻译实践研究发现,译者往往通过识解死亡的不同方面,突显不同的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翻译死亡隐喻DEATH IS THE COLLAPSE OF TALL OR HEAVY OBJECT时,可借鉴的译法有“last words”,“breathe one’s last”,“deathbed”和“end is near”等。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隐喻的效果,保留原文本的艺术效果也可以采取“保留源域+译入语对应的认知意义”的翻译方法,如“星落五丈原”可翻译为“the star fell at Wuzhangyuan,Zhuge Liang died/breathed his last”,既保留了异域特色,又不会造成阅读和认知上的障碍。本研究通过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及其英译情况,分析了汉英民族对死亡的认知识解异同,并从三位译者的死亡隐喻翻译实践中得出了一点隐喻翻译的启示,希望能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教学以及典籍英译有些许帮助。

宋克夫[2](2019)在《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尹直《名相赞·丞相武侯诸葛公孔明》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在传抄过程中添加羼入的。本文认为:尹直《名相赞·丞相武侯诸葛公孔明》是在《三国演义》成书后添加羼入的,不能成为考查《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论据。《三国演义》这一版本流变现象和其成书时间不能混为一谈:两者虽有关联,但又各具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三国演义》研究中以尹直《名相赞》为论据的相关论文进行了评述。

刘璇[3](2014)在《《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文中认为《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对其进行介绍和评说的序跋随着小说的刊印同时出现,这是古代通俗小说刊印与研究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针对《三国志演义》版本的研究已有很多,且成就显着。但对呈现小说版本嬗变过程的序跋所做的研究,还显得不够深入系统,尚有足以拓展的学术研究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今存明清诸本《三国志演义》上的序跋加以收集整理,对序跋作者生平进行考订,然后从内容上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剖析序跋所透露出的《三国志演义》递嬗流变过程中的一些微妙信息。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于宏观研究和综合性的论证,下篇侧重于微观研究和个案性的考释,考论结合,互有发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在对序跋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古代通俗小说的序跋特点做出说明,进而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三国志演义》的序跋加以梳理,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是以时代为序对《三国志演义》序跋的作者生平进行考证,由此进而对序跋的内容加深认识,以做到知人论世。第三章是从内容方面将序跋分为三类,以便于探讨其功能、价值及意义,从类型上揭示,序跋既在书坊刊印小说时可以作为宣传的广告,又在文人笔下可以成为抒发教化观念、感叹世事的工具,也在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主旨等评说中,呈现出比较鲜明的文学理论色彩。第四章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序跋所体现出的有关《三国志演义》研究的脉络进行梳理,从而可以窥见其中的历史观和小说观,以及《三国志演义》在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下篇从古代小说文献学的角度对《三国志演义》序跋进行了认真勾稽、详细注释,提供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文献基础。

石冬梅[4](2012)在《《三国演义》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探析》文中提出与《三国演义》嘉靖本的小字注相比,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是:第一,数量较少。第二,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混入了正文,而嘉靖本则将所据抄本中的很多正文降为了小字注。第三,建阳繁本的音义注极少,而嘉靖本较多;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错误较多,而嘉靖本的小字注错误较少。就建阳繁本与嘉靖本相同的小字注来说,看不出它们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原稿就有的迹象,罗贯中原稿中没有小字注。小字注不能作为判断《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依据。

石冬梅[5](2012)在《《三国演义》原着成书于元代——以《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典制和俗语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考析《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密州"、"中山府"、"滑州"等元代地名,"太史院"、"太常院"、"枢密院"等元代官制,以及"的实"、"军士不打"等元代俗语,论证《三国演义》原着必成书于元代。因为这众多例证表明,作者最熟悉的是元代社会生活;同时,假如《三国演义》为明代成书,那么作者不可能再使用这些早已废除的元代典制和早已过时的元代俗语。

石冬梅[6](2011)在《《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说质疑》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着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江曙[7](2010)在《论郑振铎的中国古代小说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振铎先生是20世纪着名的作家、学者。本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郑振铎的古代小说整理与研究:从事小说研究的时代和学术背景,小说史料的整理实践和小说史料观,古代小说的理论研究,古代小说研究的独特方法,最后总结研究的特色和在小说学术史上的地位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其中关于小说史料的整理和小说理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小说文本和小说版画。小说版画的整理和研究是郑振铎小说研究中最主要的特色和贡献。历史考证法和比较研究是郑振铎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刘海燕[8](2002)在《《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界将在嘉靖壬午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出现的双行夹注称为“小字注”。这些小字注在考证《三国演义》成书和作者问题时被不断引用 ,成为《三国演义》文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文本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新世纪有必要对《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本文拟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小字注的研究动向 ,以求从中总结出更科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淮茗[9](2001)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要目索引(2001年1月-3月)》文中认为

张宗伟[10](2001)在《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文中认为 1929年,郑振铎先生提出:嘉靖本是《三国演义》刊行最早的版本,别本都从嘉靖本所出,诸本之间只有表面差异并无原则区分。此说一出,遂为中国大陆多数治《三国》版本的学者认同。当时除了毛宗岗父子评本以外,学界无法见到更多嘉靖本以外的版本,因而没有理由不相信郑氏所言,于是国内学者把《三国》版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毛本和嘉靖本的比较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只研究现存刊行年代最早的嘉靖本和最流行的毛本是远远不够的,30年代以来至今,人们陆续又发现并积

二、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研究及其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Aims
    1.3 Research Method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ath and Death Metaphor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2.3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2.4 Limit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2 The Construal Theory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Collection
    4.2 The Types of Death Metaphor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2.1 Movement
        4.2.2 Sight
        4.2.3 Breath
        4.2.4 Time
        4.2.5 Journey
        4.2.6 Position
        4.2.7 Condition
        4.2.8 Destruction
        4.2.9 Game
    4.3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Version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4 Discussion
        4.4.1 The Universalities
        4.4.2 The Variations
        4.4.3 The Causes of Universalities and Variations
        4.4.4 The Construal of Death Metaphor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2.1 Implication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
        5.2.2 Implication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Works
    5.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2)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尹直《名相赞》的基本认识
二、关于尹直及《名相赞》的几点补充
三、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研究述评
四、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述评

(3)《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上篇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通俗小说序跋概念与《三国志演义》序跋概况
        第一节 序跋的基本概念和通俗小说序跋
        第二节 明清通俗小说序跋概述
        一、序跋的作者众多
        二、序跋的题材丰富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序跋存世简介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序跋作者考论
        第一节 弘治至万历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庸愚子序、修髯子引
        二、三国志加像序、静轩先生叹、全汉总歌
        三、周曰校识语、余象斗识语、余象乌序、三国辨
        四、·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邓以诚弁言、赤帝子馀编序、汤本残序、玉屏山人引、李祥序
        第二节 天启至崇祯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李贽序、秃子序
        二、熊飞识语、熊飞弁言、杨明琅序
        三、缪尊素序、梦藏道人序、吴翼登序
        第三节 清代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戴易题关侯祠壁文
        二、李渔序、金圣叹序
        三、毛宗岗凡例、读三国志法
        四、黄淑英序、无名氏序、胡云锦跋、高王臣序、青溪居士序、许时庚补例等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诸本序跋内容述论
        第一节 广告宣传用途的序跋
        一、《三国志演义》在明清时期的刊印情况
        二、书坊间的竞争模式和销售策略
        第二节 抒发史观着重教化的序跋
        一、明正统、辩正闰
        二、褒扬忠臣、贬斥奸佞
        三、有益教化、以史为鉴
        四、感慨兴衰,遗民之悲
        第三节 臧否人物批评章法的序跋
        一、总结人物性格
        二、评点行文之法
        三、综合比较优劣
    第四章 明清《三国志演义》序跋学术史脉络述论
        第一节 历史观下的小说研究
        一、成书
        二、主旨
        三、史评
        第二节 文学观下的小说研究
        一、自觉化的创作
        二、理论意义的确立
        三、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建构
        第三节 被隐没的民间传统
下篇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三、三国志传加像序
    四、静轩先生叹
    五、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总歌
    六、周曰校识语
    七、余象斗识语
    八、题全像评林三国志传叙
    九、三国辩
    十、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
    一一、新刻三国志赤帝子馀编序
    一二、三国志传序
    一三、玉屏山人引
    一四、博古生序
    一五、梦藏道人序
    一六、三国志叙
    一七、序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八、缪尊素序
    一九、读三国史答问
    二十、英雄谱识语
    二一、英雄谱弁言
    二二、叙英雄谱
    二三、叙三国志传
    二四、金圣叹序
    二五、醉耕堂本李渔序
    二六、读三国志法
    二七、三国志演义凡例
    二八、李笠翁评本李渔序
    二九、书富春东观山汉前将军壮缪关侯祠壁
    三十、四大奇书第一种
    三一、胡云锦跋
    三二、三国演义叙
    三三、第一才子书三国志序
    三四、三国英雄略传序文
    三五、重刊三国志演义序
    三六、重校第一才子书叙
    三七、三国演义跋
    三八、三国志演义补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三国演义》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嘉靖本有很多小字注为建阳繁本所无
二、建阳繁本的小字注, 嘉靖本大部分都有
    (一) 相同的评点注
    (二) 相同的典故注
    (三) 相同的地名注
三、建阳繁本个别小字注为嘉靖本所无
四、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混入了正文
    (一) 评点注混入正文
    (二) 地名注混入正文
五、建阳繁本有些提示情节和总结诗赞的正文被嘉靖本降为小字注
    (一) 嘉靖本将很多追叙、插叙的文字降为小字注
    (二) 嘉靖本将作者以说话人语气概括总结诗赞的一些正文, 也降为小字注
六、建阳繁本的小字注有时讹误甚剧、不可卒读

(6)《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说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

(7)论郑振铎的中国古代小说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四、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郑振铎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术研究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胡适和鲁迅等对郑振铎学术转型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个人的兴趣和工作的需要
第二章 古代小说史料的整理
    第一节 小说文献的收藏、着录和整理出版
    第二节 小说版画的收藏、着录和出版
    第三节 郑振铎小说史料整理研究的特点
第三章 古代小说的研究(上):小说史及小说理论
    第一节 小说史的系统研究
    第二节 小说的分类与小说史的分期
    第三节 "英雄传奇"小说类型的提出和研究
第四章 古代小说的研究(下):小说版画
    第一节 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的开拓性着作
    第二节 郑振铎小说版画研究的特色
第五章 古代小说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文学进化论观和历史考证法
    第二节 古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科学的考证及其他
第六章 郑振铎古代小说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第一节 郑振铎小说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郑振铎小说研究的不足
结语
正文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字注为何人所加
二、关于小字注和《三国演义》的成书
三、从嘉靖本到诸本的小字注
结 论

(10)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嘉靖本脱文而叶逢春本不脱文
    第二、叶逢春本脱文而嘉靖本不脱文

四、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国演义》中的死亡隐喻研究及其英译研究[D]. 禹江.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研究述评[J]. 宋克夫.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3]《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D]. 刘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4]《三国演义》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探析[J]. 石冬梅. 昆明学院学报, 2012(05)
  • [5]《三国演义》原着成书于元代——以《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典制和俗语为中心[J]. 石冬梅. 许昌学院学报, 2012(01)
  • [6]《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说质疑[J]. 石冬梅. 邢台学院学报, 2011(04)
  • [7]论郑振铎的中国古代小说整理与研究[D]. 江曙. 暨南大学, 2010(12)
  • [8]《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回顾与前瞻[J]. 刘海燕. 中华文化论坛, 2002(01)
  • [9]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要目索引(2001年1月-3月)[J]. 淮茗.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2)
  • [10]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J]. 张宗伟. 文献, 2001(01)

标签:;  ;  ;  ;  ;  

先嘉靖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