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探讨

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探讨

一、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田宇[1](2020)在《基于高弧压电流转移的限流开断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扩大,更大容量的发电机并网运行以及区域电网的互联,使得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逐步攀升,一些地区的短路水平已经超过了已有断路器的额定遮断容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日益严重的短路电流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对短路电流进行有效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快速地切除故障。故障限流器和断路器作为有效的限制和切断短路电流的方法,二者的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故障限流器和快速断路器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弧压电流转移的限流开断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限制故障电流的第一个大半波峰值,并快速切断短路电流。限流开断系统由转移限流单元和开断单元组成,在正常状态下由机械触头通流,短路故障发生,转移限流单元利用气吹驱动电弧与栅片作用快速提高电弧电压,并快速完成电流转移,之后开断单元可以就近在零点快速开断短路电流。论证了可以通过多个转移限流单元串联以及研究高压快速断路器来提高限流开断系统的工作电压等级。建立了限流开断系统电流转移以及限流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了影响限流开断系统有效工作的相关因素,指出快速提高栅片灭弧室中弧压是转移限流单元快速有效限流的关键点,快速断路器的合理设计是可靠开断短路故障电流的关键技术。本文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点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工作。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电弧电压,本文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原理及相关假设,建立了转移限流单元气吹栅片灭弧室中电弧的三维数学模型,利用流体仿真计算软件搭建了气吹栅片灭弧室电弧仿真求解平台,对吹弧压力、栅片材料、栅片结构、栅片间距等因素影响下电弧的发展和电弧电压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原因,揭示了电弧在气吹驱动下被栅片切割和拉长从而引起电弧电压变化的内在机理,得到了相关因素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了气吹式栅片灭弧室的一般性设计指导原则,为栅片灭弧室的优化设计提供仿真依据。为了研究转移限流单元内电流转移以及限流过程,考虑到转移限流过程中电弧的发展变化与外部电路电流是互相实时影响的,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弧仿真求解平台和电力系统仿真计算软件的联合仿真方法,清晰准确地反映了转移限流单元的完整工作过程,并对某实际110kV/10kV变电站发生三相接地短路算例进行仿真分析,可以证明该限流方案及联合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在仿真工作的基础上,论文搭建了转移限流单元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回路、气吹装置、栅片灭弧室、时序控制器等。通过对吹弧气压、栅片材料、栅片间隔、栅片结构等不同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并联合电弧图像的采集分析,探明了在气吹作用下气体栅片灭弧室中弧压提升的内在机理,获得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电弧电压变化、电流转移和限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与仿真对比证明了仿真的有效性,为转移限流单元的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最后论文对限流开断系统开断单元中不同电压等级的快速断路器进行了研究。对于中压等级设计了永磁-斥力混合式快速操动机构,研制了 12kV和40.5kV快速真空断路器。按照国标GB1984-2014进行了型式试验,证明了 12kV和40.5kV快速真空断路器可以在6-7ms内分别完成对交流分量31.5kA(有效值)、75%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25kA(有效值)、50%直流分量短路电流的快速可靠开断,可以在短路电流被限制后的第一个过零点完成对短路电流的快速开断。为了满足限流开断系统向126kV等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等级断路器的快速磁力操动机构,其具有行程大、可靠性高、速度快、可控性高的特点。本文以126kV电压等级为研究目标,建立了快速磁力机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研制了基于磁力机构的126kV单断口快速真空断路器。依据国际标准IEC62271与国标GB1984-2014,通过了完整的型式试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126kV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可以在30ms完成对交流分量40kA(有效值)、45%直流分量短路电流的可靠开断,较现有的126kV单断口真空断路器的开断速度有了大幅的提高,完全满足了限流开断系统向126kV高电压等级发展对开断单元快速性的要求。

戎阳春[2](2017)在《若干铁电体的负热膨胀机理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电体(Ferroelectrie)作为重要的固体功能材料,具有铁电、压电、介电和热释电等性能,在现代电子工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因其晶格具有反常的负热膨胀性(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NTE)而受到关注。从二十世纪初,本课题组重点研究了钛酸铅(PbTi03)及其化合物中的NTE,取得了诸多成果,提出了自发体积铁电致收缩(spontaneous volume ferroelectrostriction,SVFS)的概念。在对钛酸铅基铁电体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自发极化(Ps)及NTE的大量研究后,认为Pb6s-O 2p杂化作用不仅是晶体结构畸变的关键,也是引发其NTE的核心因素。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Pb-O键的热振动对钛酸铅的NTE有重要贡献。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进一步研究铁电体NTE中的基本问题。首先探究了格林艾森定律(Gruneisen relation)在钛酸铅NTE中的运用。虽然PbTiO3的主要光学支包括铁电软模具有显着的负格林艾森系数,但并不能描述钛酸铅的NTE特征。对PbTiO3软模的非谐性分析显示其本征非谐性为重要部分,因此由准谐近似推导的格式定律在此出现异常结果。对比NTE增强的钛酸铅基化合物,发现软模的本征非谐性与其NTE大小呈正相关。利用氧同位素18O对PbTiO3晶格动力学的改变,仔细研究了热振动在其NTE中的作用。室温高分辨同步辐射的衍射分析发现18O减小了 PbTiO3的晶格常数a,而使沿Ps方向的晶格常数c反常增大(各约万分之一)。18O对晶格各向异性的改变与PbTiO3的各向异性热膨胀行为一致。结合变温Raman和PbL3的EXAFS研究证实了 Pb-O热振动在极化轴热收缩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了钛酸铅NTE行为的基础。本文在无铅铁电体中确定并研究了硫属族化合物Sn2P2S6的NTE(243~338 K,一4.7×10-5/K)。结合晶体结构分析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由Sn5s-S3p杂化解释了其NTE过程。Sn2P2S6的Ps相对PbTi03明显偏弱,但仍具有显着NTE行为,因此推测这类阴阳离子的s-p杂化作用是铁电体NTE实现的必要条件。利用同主族的、具备与S3p不同杂化能力的Pb2+/Ge2+进行对Sn2+的替代,以研究其对NTE的调控。最后选取有Sb 5s-S 3p杂化作用的SbSI铁电体作了进一步验证,确定了较为明显的NTE行为(253~293 K,一5.0×10-5/K),支持了上述推测。另外在BaTiO3中的A位引入Ca2+后虽大幅增强了极化轴的热收缩、削弱约60%的体积热膨胀系数,但仍未得到可观的NTE,从侧面验证了 s-p杂化作为铁电体NTE的必要条件。本文总结得到了具有NTE行为铁电体的基本特点:s-p杂化和铁电软模(位移型相变)。铁电体的软模具有显着的本征非谐性,升高温度带来相关原子非谐热振动的增强,削弱和破坏s-p杂化,导致Ps的减小以及极化轴的剧烈热收缩,实现单胞体积的NTE。而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铁电体中则很难实现NTE。以上认识给铁电体NTE的设计和调控提供了重要思路。

李太峰[3](2012)在《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一种自控变频式交流电机,其控制依赖于对电机永磁转子位置和转速信息的获取。传统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大多通过在转子轴上安装机械式传感器来获取转子信息。然而,机械式传感器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而且使系统鲁棒性降低。因此,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在电机控制领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即以此为背景,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实现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建立了不同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在交流电动机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广的矢量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流、转速、位置三闭环控制系统。其次,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多的几种转子信息估计算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基于凸极跟踪思想的高频信号注入法在无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结合本课题实验要求,采用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建立了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系统仿真模型,并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对电机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响应时间短,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最后,鉴于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以TI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完成了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驱动电路的设计工作。以内埋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在CCS3.3编程环境下完成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一些影响电机运行精度较大的模块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可以在全速范围内准确地检测出电机转子的转速和位置信息。本论文建立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对电机参数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不敏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鲁棒性。

张舒童[4](2008)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在过去的二十年内被广泛地应用在高性能伺服系统当中。但它的高性能控制需要精确的转子位置信息来实现磁场定向。通常采用光电编码器或旋转变压器来检测转子的位置。然而,这些机械式传感器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并且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传感器控制技术逐渐成为了目前电机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大多数方法都仅适用于电机高速或低速运行范围,而适用于永磁同步电机全部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则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全部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及凸极存在的原因,给出了该类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以该类电机为核心的矢量控制系统的构成。其次,通过分析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静止两相坐标系的数学模型,阐述了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估计电机转子位置的原理。基于凸极跟踪的思想,详细讨论了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转子位置自检测的原理。建立了高频信号注入及位置自检测方法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第三,通过对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静止两相坐标系数学模型的研究,将以往使用的仅适用于面装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反电动势观测器法加以改造,使其能够适用于具有一定凸极的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该方法通过观测经过扩展的反电动势,能够有效地对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位置进行估算。最后,通过将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和扩展反电动势观测器法加以融合,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全部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

霍方军,王福星[5](2003)在《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文中提出 1.条形磁铁如果把条形磁铁(从中性带)截为两段,每一段却仍是具有两个磁极的磁体,原磁铁 N 极所在的一段的另一端为 S 极,原磁铁 S 极所在的一段的另一端为 N 极,因此截断处新形成的两磁极异名,是相吸的.可形像地认为这种情形象两磁体的串联,此时,总磁性得到加强,如图1所示.若是顺着 NS 极方向把条形磁铁竖截

二、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弧压电流转移的限流开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短路故障的危害
        1.1.2 消除短路故障影响的主要措施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故障限流器研究现状
        1.2.2 气体电弧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1.2.3 快速断路器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限流开断系统原理及建模
    2.1 引言
    2.2 限流开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2.1 限流开断系统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限流开断系统在高电压等级中的应用设计
        2.2.3 转移限流过程数学建模
    2.3 气体电弧电压特性
        2.3.1 气体电弧电压构成
        2.3.2 气体电弧电压提升方法
        2.3.3 气体电弧快速驱动方法
    2.4 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的空气电弧数学模型
        2.4.1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基本假设
        2.4.2 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的电弧模型方程组
        2.4.3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的物性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转移限流单元电弧和转移限流特性仿真
    3.1 引言
    3.2 气吹式栅片灭弧室电弧仿真求解平台
        3.2.1 软件求解平台建立
        3.2.2 气吹式栅片灭弧室建模
        3.2.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3.3 吹弧气压对电弧运动及弧压提升特性的影响
        3.3.1 吹弧气压对绝缘栅片灭弧室中电弧特性的影响
        3.3.2 吹弧气压对金属栅片灭弧室中电弧特性的影响
        3.3.3 吹弧气压对混合栅片灭弧室中电弧特性的影响
        3.3.4 栅片材料对电弧运动及弧压提升特性的影响
    3.4 栅片间隔对电弧运动及弧压提升特性的影响
    3.5 绝缘栅片结构对电弧运动及弧压提升特性的影响
    3.6 转移限流过程联合仿真方法
        3.6.1 联合仿真方法基本原理
        3.6.2 基于电力系统故障的联合仿真
        3.6.3 基于本方案试验电路的联合仿真
    3.7 本章小结
4 转移限流单元电弧和转移限流特性试验
    4.1 引言
    4.2 转移限流单元试验平台搭建
        4.2.1 转移限流单元装置
        4.2.2 试验回路搭建
        4.2.3 典型试验波形
    4.3 吹弧气压对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3.1 吹弧气压对绝缘栅片灭弧室中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3.2 吹弧气压对金属栅片灭弧室中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3.3 吹弧气压对混合栅片灭弧室中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3.4 栅片材料对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4 栅片间隔对电弧及转移限流特性的影响
    4.5 基于试验的联合仿真有效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限流开断系统中开断单元的研究
    5.1 引言
    5.2 中压等级快速断路器
        5.2.1 混合式快速机构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混合式快速机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5.2.3 快速真空断路器试制及型式试验
    5.3 126kV高压快速真空断路器
        5.3.1 126kV单断口快速真空断路器结构及基本原理
        5.3.2 快速磁力机构仿真优化分析
        5.3.3 样机试制及型式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
附录 B 型式试验波形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若干铁电体的负热膨胀机理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材料的(负)热膨胀
    2.2 负热膨胀材料的历史
    2.3 负热膨胀材料的机理
    2.4 铁电体的负热膨胀(NTE)
        2.4.1 铁电体及其热膨胀特征
        2.4.2 钛酸铅及其NTE的发现
        2.4.3 钛酸铅基NTE的调控
        2.4.4 钛酸铅基NTE的计算
        2.4.5 铁电体NTE的应用
    2.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3 铁电化合物的制备与研究方法
    3.1 制备方法简介
    3.2 研究方法概述
        3.2.1 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3.2.2 晶体结构表征与Rietveld精修
        3.2.3 铁电体的Raman光谱研究
        3.2.4 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3.2.5 其他分析方法
4 格林艾森定律在钛酸铅NTE中的运用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样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格林艾森定律在钛酸铅基化合物中的异常
        4.4.2 钛酸铅基化合物的非谐性分析
    4.5 小结
5 钛酸铅中氧同位素效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样品分析
        5.3.1 物相与同位素含量
        5.3.2 同位素效应的相关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氧同位素对钛酸铅晶格常数的改变
        5.4.2 氧同位素效应的Raman光谱研究
        5.4.3 氧同位素效应的PbL3边吸收谱分析
    5.5 小结
6 铁电体Sn_2P_2S_6的NTE及调控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样品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Sn_2P_2S_6的NTE研究
        6.4.2 Sn_2P_2S_6的NTE调控
    6.5 小结
7 其他铁电体的反常热膨胀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与相关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SbSI中NTE的初步研究
        7.3.2 BaTiO_3晶格热膨胀的化学调控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XRD图谱的LeBail拟合和Reitveld精修
附录B 部分Raman图谱的拟合
附录C Sn_2P_2S_6基化合物中a_(NTE)与a_(SVFS)的线性关系推导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
        1.2.1 直接计算法
        1.2.2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1.2.3 观测器估算法
        1.2.4 高频信号注入法
        1.2.5 人工智能基础上的估算法
    1.3 电力电子及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1.3.2 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
        1.3.3 微处理器的发展及应用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原理及调速策略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
    2.2 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 PMSM 数学模型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 PMSM 数学模型
        2.2.3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 PMSM 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2.3.1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2.3.2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
    2.4 空间矢量 PWM 调制
        2.4.1 SVPWM 调制技术的原理
        2.4.2 SVPWM 调制技术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高频信号注入法在 PMSM 无速度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3.1 高频信号注入法的研究
        3.1.1 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原理与分析
        3.1.2 旋转高频电流信号注入法原理与分析
        3.1.3 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原理与分析
        3.1.4 高频信号注入法的对比分析
    3.2 基于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电机转子位置检测
        3.2.1 高频响应信号的提取
        3.2.2 转子位置观测器的设计
        3.2.3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频电压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动机仿真模型分析
    4.2 基于 SVPWM 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仿真结果分析
    4.3 永磁同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永磁同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的硬件设计
        5.1.1 控制电路的设计
        5.1.2 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
        5.1.3 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5.1.4 保护电路的设计
        5.1.5 硬件实物图
    5.2 实验系统的软件设计
        5.2.1 软件基本结构
        5.2.2 矢量控制的 DSP 实现
        5.2.3 SVPWM 技术的 DSP 实现
        5.2.4 PI 调节器的 DSP 实现
        5.2.5 数字滤波器的 DSP 实现
        5.2.6 死区补偿的 DSP 实现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方法综述
        1.3.1 适用于电机高速运行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
        1.3.2 适用于电机低速运行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
    1.4 本文内容安排
2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介绍
        2.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
        2.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分类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2.3 坐标变换
        2.3.1 静止两相坐标系与静止三相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2.3.2 静止两相坐标系与旋转两相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
    3.1 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凸极效应
    3.2 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静止两相坐标系数学模型
    3.3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
        3.3.1 高频信号的注入及旋转电压矢量励磁
        3.3.2 高频载波电流信号的轨迹
        3.3.3 转子位置跟踪观测器
        3.3.4 凸极极性的判别
    3.4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的仿真研究
        3.4.1 仿真模块的设计
        3.4.2 仿真结果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扩展反电动势观测器法
    4.1 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扩展反电动势数学模型
    4.2 扩展反电动势观测器法
        4.2.1 扩展反电动势观测器
        4.2.2 带有符号判别的锁相环
    4.3 扩展反电动势观测器法的仿真研究
        4.3.1 仿真模块的设计
        4.3.2 仿真结果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一种适用于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全部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
    5.1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融合方法
    5.2 融合控制方法中旋转高频电压注入信号的幅值控制
    5.3 凸极极性判别问题的研究
    5.4 融合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
        5.4.1 仿真模块的设计
        5.4.2 仿真结果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弧压电流转移的限流开断系统研究[D]. 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若干铁电体的负热膨胀机理及调控研究[D]. 戎阳春.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8)
  • [3]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D]. 李太峰.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4]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 张舒童.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5]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讨论[J]. 霍方军,王福星. 中学物理, 2003(01)

标签:;  ;  ;  ;  ;  

磁体截断后极性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