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

新闻的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

一、新闻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郑东丽[1](2022)在《移动互联时代扞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虚假新闻生产、传播呈现新的特征,其传播阵地由传统媒体不断向网络转移。通过探析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及特征,剖析了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并提出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扞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董银凤[2](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时代下,大众对真相的渴望程度在提高,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而言,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虚假新闻的存在愈加频繁,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需求愈加强烈。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接着分析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消极、积极影响,探讨了现阶段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原因,最后重点提出了一些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尹培泽[3](2021)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核查的困境、反思及提升路径 ——基于2010-2020 “年度假新闻”的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王鹏鹏[4](2021)在《来源可信度对老年人新闻辨别力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发布和接触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好,这促进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不真实信息的频繁出现。在Twitter平台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假新闻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接触假新闻网站(Grinberg et al.,2019)。老年人对假新闻的辨别力研究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对象,旨在揭示老年人在假新闻辨别上的行为特征及其神经基础。实验1比较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不同来源可信度新闻上的真实性知觉分辨力和分享分辨力,旨在揭示信息来源可信度对老年人假新闻分辨力的特异性影响。实验向老年人和年轻人呈现不同来源标记的真假新闻,要求他们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及是否有分享当前新闻的意愿。结果发现,对于真新闻而言,两组被试均表现出了较高的识别能力,识别率均在70%以上。统计检验发现,来源可信度主效应显着,事后比较发现,无来源下的识别准确率最高、误分类率最低,显着高于、低于高可信度下的。在正确识别率上,年龄主效应边缘显着,老年人对真新闻的正确识别率显着高于年轻人。结果提示,当真实新闻信息无来源标记时受众更容易作出正确的识别,老年人在这种准确识别上存在一定优势。对于假新闻,两组被试的正确率均低于50%,统计检验没有发现任何显着的效应。结果提示,来源可信度标记或是年龄都不影响受众对假新闻的识别。以真实性辨别力为指标,综合考虑被试真新闻和假新闻行为表现的结果发现,年龄主效应显着,老年人的真实性辨别力显着高于年轻人,且这种年龄效应不受新闻来源可信度标记的影响。在分享数据上,真新闻和假新闻表现出了一致的趋势。统计检验均仅发现年龄主效应显着,老年人分享率显着高于大学生,且这种分享行为不受真新闻的来源可信度影响。在分享辨别力上,同样是仅年龄主效应显着,老年人的分享辨别力显着高于大学生。结合前述真实性知觉的结果,本结果提示,老年人更愿意分享新闻可能和他们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判断无关,老年人在新闻的真实性知觉和分享行为存在上分离。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进一步探讨老年人新闻真实性辨别能力和分享辨别力分离的神经基础。实验借助结构磁共振成成像技术获取被试脑结构像,对被试各脑区的灰质体积和其新闻真实性辨别能力和分享辨别力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在左额中回、左中央前回和右背外侧额上回的体积显着小于年轻人,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和新闻分享率显着负相关,但与新闻的正确识别或是错误分类无显着相关。这一结果提示,新闻的真实性知觉和决定是否分享可能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这可能是引起老年人在明确感知到新闻不真实的前提下依然选择转发的原因。

张爱军,王首航[5](2021)在《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文中提出后真相时代,真相让位于情绪。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以及新闻"把关意识"的缺失导致新闻事实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后真相时代新闻业面临着一种困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及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被一定程度地消解,新闻生产者与新闻接收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薄弱,新闻业与主流媒体陷入"塔西佗陷阱"。新闻业公信力的重塑有赖于主流媒体的引导,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书写新闻以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话语权、构建媒体公信力、增益信息传播环境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涂雨扬[6](2020)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影像的呈现,受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社会。诸多新出现的电视剧中,描述记者和媒体真实生存状态的题材越来越多,新闻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新闻题材电视剧借助影像中塑造出来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引发受众对现实中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关注。通过新闻题材电视剧影视化的呈现,受众能够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目前媒体和记者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新闻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真正能用镜头语言来隐喻现实中的媒体的电视剧题材。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手机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接受信息活动的“拇指文化”开始流行。人们依赖于通过手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新闻,殊不知手机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的信息传输和传播,人们可以接收海量的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却不能时刻客观、公正地对待手机传递过来的信息。其原因在于,利用手机来传播信息的绝大部分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新闻媒体和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能否更真实、客观、公正、有效的将信息传播给这类受众,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有话语权的记者和媒体,更应该注重用规范和约束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此时,记者和媒体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角度,结合两部新闻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剧情、人物,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陈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新闻题材电视剧和新闻伦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旨在能够在研究之前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什么是新闻题材电视剧,什么是新闻伦理,新闻伦理与新闻题材电视剧有什么联系等,疏通行文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参考;第三部分是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新闻伦理问题的探讨,首先详细说明选取《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作为案例的原则和代表性,并从媒体的行为失范问题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两部电视剧中的剧情、人物,分析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所带来的启示分析,具体结合两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有违新闻伦理的行为,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陈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会给现实中的记者和媒体带来的预警和启示作用,进而引出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具有的启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提醒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意识到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和记者应该秉持的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希望对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王诣铭[7](2020)在《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获取资讯、传播信息和分享见解的重要媒介,大量虚假新闻也随之而来并以主导性力量迅速传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社交媒体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内容编辑、交互分享功能大大加深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机制已转变为一种基于群体互动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厘清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引导性与辅助性作用,从而探讨利用其功能改进有效抑制虚假新闻传播的系统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已有文献系统梳理,了解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影响因素,同时对社交媒体平台中虚假新闻识别与应对的主要方法和策略进行归纳;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类型及用户的功能使用习惯进行理论构建,并借助PLS路径回归,对其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然后根据上一章研究结论,探讨用户进行信息真实性判断时所使用的主要功能:精细化阐述、群体互动呈现及广播级功能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影响,通过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上一章节的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群体互动质量的提升有助于用户更好地判断新闻真实性,由此建立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利用Matlab对审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然后根据以上章节对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在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方面的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定量分析,提出利用众包模式鼓励用户参与虚假新闻识别与应对的系统性概念模型及激励策略;最后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内容,从简化功能使用过程、完善功能类型以及保障功能使用安全三个角度提出虚假新闻应对的相关策略。研究表明,出于不同动机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在其功能的使用习惯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部分功能在用户参与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内容评价功能中的精细化阐述、内容聚合与序化功能中的群体互动呈现对用户新闻真实性判断的意愿有显着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到群体互动质量较低的抑制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审核和激励机制的功能改进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再次佐证了功能设计及其各种机制在应对虚假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将众包模式系统性地应用其中。

廖莹文[8](2020)在《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和垄断,自媒体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暴恐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轰动性、社会性等特征,导致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便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随着事件报道在自媒体平台的持续发酵,媒介主体在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提升了善与恶的上限,如果不对可能预见的未来结果加以控制或约束,则媒介主体很有可能通过使用媒介技术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恶果。马克思·韦伯认为虽然信念在个人行动中起到了指导目标和行为选择的作用,然而其最终的结果仍然需要责任伦理去辨别和约束行为规范。可见,传播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新闻传播离不开道德的干预和调节,道德标准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而责任伦理则能够有效指导媒体主体从自身和客体角度承担责任,从职业信念与可能结果之间审慎做出抉择。本研究从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出发,运用波特方格的伦理抉择方法对自媒体中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暴恐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基于对微信中暴恐事件的分析,梳理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挖掘失范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探寻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三类主体(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公众)的信念与责任,并对三类媒介主体、媒介平台和监管部门提出关于伦理责任的相关建议,为摆脱这一伦理困境提供指导。

朱施霖[9](2019)在《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后真相时代为研究背景,结合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对策进行探究。通过对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后真相、新闻真实性以及新闻失实现象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后真相时代的政治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文化环境,认为后真相时代具有情绪大于事实、娱乐消解严肃、物欲空前膨胀三个特征。梳理了新闻真实性的内涵、要求及其重要性,认为当前新闻真实性面临谣言频繁出现、反转成为常态、媒体失信于民等三大困境,将造成网络舆情失控、媒体道德滑坡、公众群体迷失、政府公信力受损等四方面影响。导致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传播技术的更替、流量为王的理念和网民的心理特征。最后,本文从政府监管、媒体坚守、公众素养及科技辅助四个角度提出了破解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的对策。本文认为,政府应加大核查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公布真相,用引导代替压制。传统媒体应由信息媒体向意义媒体转变;而新媒体应自我改革,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作为公众,应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加强理性思考。在科技方面,把算法推荐与人工分发相结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谣言,锁定信源,从源头上开展治理。

刘洋[10](2019)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文中提出作为‘守门人’的主流媒体基于专业媒体的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伦理和社会责任,曾为公民创造了理性、共享的公共领域,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新闻真相传播模式与真相共识。后真相时代,网民更相信由情感和信念达成的“另类真相”,主流媒体等传统权威媒体的真实报道不再作为受众判断真相的标准,专业媒体的客观性、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无疑是对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严重消解。后真相作为当前新闻业、社会的一种突出现象,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通过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在对近几年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首先从媒介、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环境特征,再引入“场域”理论阐述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生产特征,同时利用拉斯韦尔关于传播过程的5W模式为理论基础,对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传播特征进行研究。其次,在基于上述特征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虚假新闻泛滥、反转新闻频发、舆论审判及媒介暴力等方面具体阐述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表现,然后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角度出发,从多元利益表达的存在,媒介技术、政治与商业逻辑、网民心理以及媒体职业素养和网民媒介素养五个方面阐明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的原因。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依然可以通过在观念、实务、制度等层面的变革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追求与价值理念,如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提升政府与主流媒体公信力;加大主流媒体公共领域报道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解读功能,积极回应民众关切;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转变职业角色来共同形塑真相共识;以客观真实、全面的权威报道,阐发公平正义的评论观点来重新掌握真相报道与解释的话语权;以自律与他律制度的双重结合来规范媒介伦理。

二、新闻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互联时代扞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方式发生结构性变革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
    (一)虚假新闻易发区域发生转移
    (二)混合型媒介系统共同发力
    (三)新闻反转频频上演
三、移动互联时代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分析
    (一)媒体竞争的加剧
    (二)经济利益的驱使
    (三)专业精神的弱化
    (四)媒介素养的缺失
    (五)监管机制的滞后
四、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扞卫与坚守
    (一)注重引导,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
    (二)发挥优势,及时对虚假新闻进行有效遏制
    (三)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管理机制
五、结语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一)阅读方式的改变
    (二)经济利益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2.受众的互动性
    (二)消极影响
        1.新闻信息的真假难辨
        2.舆论效应
四、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原因
    (一)缺乏职业道德
    (二)监管机制的缺失
    (三)过度追求新闻的效率
五、新媒体环境下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二)健全机制,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三)利用资源对新闻进行有效审核
六、结束语

(4)来源可信度对老年人新闻辨别力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概述
        1.1 概念
        1.2 假新闻研究的经典范式
    2 假新闻的负性影响
        2.1 假新闻可能诱导个体产生错误的行为意图或是行为反应
        2.2 假新闻可能引发“社会疫情”
    3 影响假新闻辨别力的因素
        3.1 影响假新闻辨别力的主体因素
        3.2 影响假新闻辨别力的客体因素
    4 改善假新闻辨别力的干预研究
        4.1 事实核查与警告
        4.2 心理接种
        4.3 激活分析思维干预
        4.4 真实性助推
        4.5 错误信息更正
        4.6 媒体素养干预
    5 假新闻辨别力的神经基础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框架
    3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来源可信度对老年人假新闻分辨力的影响
        1a 预实验
        1.1 研究目的
        1.2 方法
        1.3 结果
        1b 正式实验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实验二 新闻真实性知觉和分享行为分离的的脑灰质结构基础
        2.1 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和结论
    1 老年人新闻的真实性辨别力和分享辨别力
    2 来源可信度标记对假新闻辨别力的影响
    3 老年人假新闻知觉和分享辨别力分离的神经基础
    4 局限性
第五部分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真相时代:真相让位于情绪
二、后真相视域下新闻业的困境
    (一)主流媒体话语权被一定程度地消解
    (二)新闻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任危机”
    (三)新闻的真实性与严肃性面临挑战
三、真相为何“渐行渐远”
    (一)从职业圈内到多元圈外:传播主体泛化
    (二)从追求真相到制造事实:商业利益逻辑驱使
    (三)从客观到“可观”:新闻把关标准变化
四、真相的再归: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一)重塑媒体公信力:主流媒体报道向“深”发展
    (二)新闻的“生产领域”:对事实进行核查把关
    (三)内容的“接收领域”:与新闻保持一定距离
五、结语

(6)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新闻题材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新闻题材影视剧的概念
        一、新闻题材电影的内涵
        二、新闻题材电视剧的概念
    第二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一、现实观照
        二、包含新闻传播学视角
    第三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案例选取原则
        一、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时效性和时代性
        三、案例选取的合理性
第二章 新闻伦理概述
    第一节 新闻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
        二、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客观原则
        二、人文关怀原则
        三、适当适度原则
第三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新闻伦理问题
    第一节 对剧中媒体行为失范的探讨
        一、剧中媒体唯收视率是图的问题
        二、剧中媒体处理新闻原则缺失的问题
        三、剧中媒体报道导致传媒审判的问题
    第二节 对剧中记者违背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一、记者报道导致新闻真实性缺失的问题
        二、记者采访行为缺失人文关怀的问题
        三、记者滥用话语权以谋取私利的问题
第四章 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新闻伦理问题的启示
    第一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媒体的启示
        一、新闻媒体应重视公信力的塑造
        二、新闻媒体应构建良性舆论环境
    第二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记者的启示
        一、记者应重视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
        二、记者应持质疑和谨慎的新闻精神
        三、记者采访行为上应注重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
        2.1.1 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类型
        2.1.2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2 社交媒体平台公众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2.1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信息获取行为
        2.2.2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信息共享行为
        2.2.3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内容生成行为
    2.3 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识别与应对研究
        2.3.1 基于分类的虚假新闻识别与检测
        2.3.2 基于模型的虚假新闻识别与检测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行为动机与功能使用关系研究
    3.1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动机与功能使用关系的理论研究
        3.1.1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动机
        3.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3 语料编码与理论构建
    3.2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动机与功能使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3.2.1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3.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3.3.2 结构模型检验
        3.3.3 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影响研究
    4.1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理论基础
        4.1.1 社交媒体用户新闻真实性判别模型
        4.1.2 社交媒体平台中影响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功能
    4.2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研究假设
        4.2.1 精细化阐述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影响
        4.2.2 群体互动呈现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影响
        4.2.3 广播级对用户核实新闻真实性意愿的影响
    4.3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实验方法与样本介绍
        4.3.2 实验步骤与变量设置
        4.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4 结论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改进与用户提升群体互动质量的博弈研究
    5.1 群体互动对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
        5.1.1 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的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
        5.1.2 群体互动对社交媒体平台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
    5.2 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关系博弈分析
        5.2.1 社交媒体平台策略分析
        5.2.2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群体策略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社交媒体平台审核机制演化分析
        5.3.1 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5.3.2 博弈模型稳定性分析
        5.3.3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社交媒体平台审核与激励机制演化分析
        5.4.1 支付矩阵构建
        5.4.2 博弈模型求解及稳定性分析
        5.4.3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影响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系统模式提出
    6.1 公众群体在应对社交媒体环境平台虚假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6.1.1 公众参与应对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作用分析
        6.1.2 融合众包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
    6.2 融合众包模式的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识别与应对系统模式提出
        6.2.1 社交媒体平台支持众包实现的功能机制
        6.2.2 公众参与虚假新闻识别与应对的众包概念模型构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功能改进的虚假新闻应对策略研究
    7.1 简化社交媒体平台功能使用过程
    7.2 完善社交媒体平台功能类型设计
    7.3 保障社交媒体平台功能使用安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1.1.1 媒介社会化时代及其中的暴恐新闻
        1.1.2 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中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1.2 文献综述
        1.2.1 责任伦理的渐进式发展
        1.2.2 伦理失范定义及其在自媒体上的演变
        1.2.3 暴恐新闻报道伦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与分析模型
    2.1 责任伦理概述
        2.1.1 历史语境中的责任伦理
        2.1.2 马克思·韦伯的责任伦理
        2.1.3 责任主体、责任客体以及责任的划分
    2.2 波特方格分析法
        2.2.1 伦理推理的波特方格模型
        2.2.2 波特方格(Potter Box)四步分析法
第3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文本的波特方格分析
    3.1 研究样本选取
    3.2 暴恐新闻文本波特方格分析
        3.2.1 陈述事实
        3.2.2 价值观
        3.2.3 伦理原则
        3.2.4 忠诚对象
第4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及缘由分析
    4.1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现象
        4.1.1 媒介机构失范现象
        4.1.2 媒介从业人员失范现象
        4.1.3 公众失范现象
    4.2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缘由分析
        4.2.1 社会角色认知
        4.2.2 责任伦理意识
        4.2.3 责任伦理执行力
        4.2.4 责任客体反馈
第5章 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伦理责任探寻
    5.1 “自律”-内在环境的自我约束
        5.1.1 职业自律
        5.1.2 个人自律
    5.2 “他律”-外部环境的他者规约
        5.2.1 媒介客体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2 媒介平台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3 监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后真相
        1.2.2 新闻真实性
        1.2.3 新闻失实
        1.2.4 反转新闻和舆情反转
        1.2.5 社交媒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后真相研究
        1.3.2 新闻真实性研究
        1.3.3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后真相时代的环境与特征
    2.1 后真相时代环境
        2.1.1 西方谎言政治盛行
        2.1.2 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
        2.1.3 消费与享乐文化风靡
    2.2 后真相时代特征
        2.2.1 情绪大于事实
        2.2.2 娱乐消解严肃
        2.2.3 物欲空前膨胀
3.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面临的困境及其影响
    3.1 新闻真实性的理论脉络
        3.1.1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3.1.2 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3.1.3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3.2 新闻真实性面临的困境
        3.2.1 谣言频繁出现
        3.2.2 反转成为常态
        3.2.3 媒体失信于民
    3.3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的影响
        3.3.1 网络舆情失控
        3.3.2 媒体道德滑坡
        3.3.3 公众群体迷失
        3.3.4 政府公信力受损
4.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的成因
    4.1 传播技术的更替
        4.1.1 传统媒体式微
        4.1.2 社交媒体兴盛
    4.2 流量为王的理念
        4.2.1 盲目追求点击率
        4.2.2 意见领袖轻易发言
    4.3 网民的心理特征
        4.3.1 宣泄情绪的起哄心理
        4.3.2 强压之下的群体心理
        4.3.3 吸引眼球的出头心理
5.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的对策
    5.1 政府监管灵活有度
        5.1.1 加大核查力度
        5.1.2 及时公布真相
    5.2 媒体坚守至关重要
        5.2.1 传统媒体再造
        5.2.2 新媒体改革
    5.3 公众素养亟待提高
        5.3.1 提升媒介素养
        5.3.2 加强理性思考
    5.4 科技辅助不可或缺
        5.4.1 算法推荐与人工分发相结合
        5.4.2 大数据技术锁定谣言的信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重要概念阐释及分析
        1.5.1 后真相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1.5.2 主流媒体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1.5.3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及核心理念
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特征
    2.1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环境特征
        2.1.1 社会环境
        2.1.2 媒介环境
    2.2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生产特征
        2.2.1 组织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
        2.2.2 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异变
        2.2.3 受众向用户身份的转变导致新闻生产场域的重组
    2.3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传播特征
        2.3.1 新闻从业者与普通网民的共同参与
        2.3.2 情绪化偏见化的观点性“事实”
        2.3.3 社交媒体下的社群传播为主
        2.3.4 共同利益兴趣组成的社交“朋友圈”
        2.3.5 衡量新闻事实真相的标准发生异变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表现
    3.1 虚假新闻泛滥主流媒体专业话语权式微
        3.1.1 社交媒体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3.1.2 失实报道与“标题党”损害媒体公信力
    3.2 反转新闻频发挑战主流媒体专业权威
        3.2.1 反转时间更短与情绪化观点泛滥加大真相甄别难度
        3.2.2 事件话题敏感性强易触发大众情绪导致价值判断替代事实判断
        3.2.3 “标签化”现象明显限定受众理解新闻事件的框架和路径
    3.3 舆论审判现象突出加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难度
        3.3.1 非理性的“公众同情”加剧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
        3.3.2 社交媒体盲目迎合受众心理发布一边倒式的报道与评论
    3.4 媒介暴力违背新闻伦理湮没主流媒体理性声音
        3.4.1 媒介暴力与网络舆论暴力交互引发群体极化
        3.4.2 道德绑架与“网络追杀”造成网络秩序混乱
        3.4.3 围观效应下的网络围攻触犯道德底线
第四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成因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多元利益表达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4.1.1 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各群体利益诉求被割裂
        4.1.2 公众通过建构自我意义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4.2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助推力
        4.2.1 社交媒体下的“公共领域私人化”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
        4.2.2 大数据与算法推荐强化“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
    4.3 政治权力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逻辑控制新闻舆论走向
        4.3.1 以实现政治诉求来制造“真相”与控制舆论
        4.3.2 以满足营利需求来歪曲事实与操纵舆论
    4.4 网民心理机制驱动下的认知性偏差导致真相错位
        4.4.1 个体“选择性接触”与群体“心理暗示”强化“刻板成见”
        4.4.2 怀疑心理与投射心理及哄客心理等导致理性丧失
        4.4.3 “首因效应”与“逆火效应”加速舆论混乱
    4.5 媒体职业素养与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引发舆论场的无序
第五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建构路径
    5.1 提升政府形象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
        5.1.1 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5.1.2 推进政务公开规避“塔西佗陷阱”
    5.2 维护公共利益加大主流媒体公共领域报道力度
        5.2.1 关注公共需求强化公共服务解读功能
        5.2.2 扮好公共角色搭建公共话语平台
    5.3 打破传统观念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5.3.1 新老媒体联动共塑事实与真相共识
        5.3.2 主流媒体从专业生产者向专业主持人转变
    5.4 重塑专业权威掌握真相报道与解释的话语权
        5.4.1 早发声先发声发正确全面的声音
        5.4.2 转变官方话语建立对话机制
        5.4.3 洞悉用户需求创新报道思路
        5.4.4 加强舆论导向疏导民众情绪
        5.4.5 强化事实核查完善官方辟谣机制
    5.5 自律与他律制度的双重结合
        5.5.1 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伦理道德
        5.5.2 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及新闻监督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新闻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互联时代扞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J]. 郑东丽. 新闻爱好者, 2022(01)
  •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J]. 董银凤. 传媒论坛, 2021(19)
  • [3]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核查的困境、反思及提升路径 ——基于2010-2020 “年度假新闻”的内容分析[D]. 尹培泽. 西北大学, 2021
  • [4]来源可信度对老年人新闻辨别力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 王鹏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J]. 张爱军,王首航. 河南社会科学, 2021(06)
  • [6]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D]. 涂雨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对用户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D]. 王诣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D]. 廖莹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9]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朱施霖.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10]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D]. 刘洋.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新闻的真实性与媒体的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