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交种胚乳保护中的应用

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交种胚乳保护中的应用

一、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海[1](2020)在《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剧了科尔沁草地的退化,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和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入侵我国以来,在科尔沁草地造成严重危害。马蔺(Iris lactea)可用于科尔沁退化沙化草地入侵植物的替代防控,但由于其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无法建立在自然种群,限制了其应用,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了马蔺种子萌发及种苗繁育基质配方,探索了马蔺对沙化草地入侵杂草的调控效果,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解析了马蔺耐干旱特性,另外,本文评价了利用豆禾牧草替代控制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的控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恒温/变温条件下可有效缩短马蔺种子萌发时间,并能显着提升马蔺种子萌发率。竞争取代试验显示,马蔺的竞争能力大于少花蒺藜草的竞争能力,可应用于少花蒺藜草及刺萼龙葵替代修复;转录组结果显示,马蔺受到干旱胁迫后,共有118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481个,下调706个,通过GO及KEGG分析,马蔺耐干旱胁迫依赖于脯氨酸的累积、转录因子和转运蛋白的作用以及强大的ROS清除系统。针对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植物替代修复第2年起,刺萼龙葵的密度、生物量及土壤种子储量即被控制在较低水平,均显着低于同期对照(P<0.05),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组合对刺萼龙葵控制效果最佳。替代控制措施降低了刺萼龙葵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并受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速效钾的影响。本文为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任尚佳[2](2014)在《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BC1胚培养及F1育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豆科牧草在品质、产量、适口性及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豆科牧草仍没有摆脱栽培品种单一化的现状。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培育除苜蓿之外的高产高抗同时可固氮的牧草新品种。本试验以适应内蒙古中西部气候条件的蒙农三叶草1号(Trifolium ambiguum Bieb. cv. Mengnong No.1)为母本,其优点为高产高抗,缺点是无根瘤,不能固氮。引种自大兴安岭的固氮能力强的白三叶(T. repens L.)作为父本,与母本进行远缘杂交育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白三叶为轮回亲本与杂种F1代回交,结合胚离体培养技术,探索适宜回交胚离体生长的培养条件及扩繁条件,以期得到BC1代,为育性恢复创造条件。杂种Fl生长第1-2年,经形态学、细胞学等检测为高度不育未结出种子,从第3年开始有部分植株结出种子,比例占到杂种Fl代的88%。因此,试验对杂种F1所结种子进行了生物学指标的观测和细胞学研究,对F1育性恢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改良MS培养基和1/2MS培养基均可作为回交胚离体培养的基本培养基,适宜的蔗糖和CH浓度分别为15g/L和250mg/L。取胚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14-21d。适宜的根诱导培养基为:1/2MS+CH (250mg/L)+KT (1.0mg/L)+2,4-D(0.5mg/L);适宜的叶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mg/L)+2,4-D (2mg/L)。2.F1各植株所结种子,均是具有生活力的种子,且具有硬实性,发芽前机械处理可破除其硬实性。3.杂种F1所结种子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40到48范围内变动,个别植株的细胞中有染色体加倍和混倍体现象。其中,杂种Fl代3-12的种子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异,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与高加索相同为48条,核型公式为:2n=6x=42m+6sm,属于2B型。6-3的种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4,核型公式为:2n=30m+14sm,属2A型。

黄帆[3](2012)在《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文中指出三叶草属植物具有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固氮能力强、适口性好、建植迅速等特性。为了培育出结合双亲优良性状的三叶草新品种,以引自新西兰具有强抗逆性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为母本,以具有强固氮能力的四倍体大兴安岭野生白三叶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通过人工授粉技术成功获得了二者的杂种F1代,但其高度不育。本研究从形态及生物学、细胞遗传学、解剖学及分子标记几个不同水平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1进行鉴定分析,并对杂种育性恢复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鉴定结果表明,高加索三叶草与自三叶的杂种F1为五倍体(2n=5x=40),核型公式为2n=5x=40=34m+6sm,是双亲真实的杂交后代。双亲的PMCM I减数分裂行为正常,其中高加索三叶草PMCM I的染色体构型为0.06Ⅰ+23.97Ⅱ,白三叶PMCM I的染色体构型为0.04Ⅰ+15.98Ⅱ。杂种F1的PMCM I染色体构型为9.07Ⅰ+14.33Ⅱ+0.23Ⅲ+0.03Ⅳ,伴随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出现滞后染色体及染色体桥。2高加索三叶草、自三叶及其杂种F]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初步认定三者的抗旱能力为高加索三叶草>杂种F1>白三叶。3杂种F1生育期及全年生长日分别为99d和201d,介于双亲之间。发育前、后期生长速度偏向白三叶,中期则显着超过双亲,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株型偏向高加索三叶草,除茎长以外,株高、叶长、叶宽、茎粗、根长、根粗、分枝数等形态特征均介于双亲之间,并与双亲有极显着差异。在花的形态方面,杂种F1的小花柄最短而花萼最长,其单株花序数、花序长、花序轴长、小花数、小花长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4经过远缘杂交得到的杂种F1已经可以结瘤,但固氮性依然缺失。5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1进行光合生理特性对比分析可知,杂种F1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蒸腾速率,其水分利用效率极显着高于双亲,具备高产潜能。6MS+2,4-D(0.1mg/L)+6-BA (2mg/L)是杂种F1茎段愈伤组织适宜的诱导培养基;MS+NAA (0.5mg/L)+6-BA (1.0mg/L)+KT(1.0mg/L)为杂种F、茎段愈伤组织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为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使用蛭石作为炼苗移栽的基质成活率最高,可达93.75%。7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的亲缘关系较远,通过回交法恢复杂种F,育性有一定的困难,本研究中,染色体加倍法是解决其育性问题较合理的途径。8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F1实体苗的加倍率最高,在2000mg/L秋水仙素结合1.5%的DMSO溶液中,避光处理48h的变异率为6.67%,但嵌合现象较严重;1000mg/L秋水仙素处理杂种F1组培再生苗48h的加倍率为5.88%,但成活率较低,仅为26.47%;处理愈伤组织适宜的秋水仙素溶液浓度为250mg/L,时间为48h,但加倍率较低,仅为4.08%,但获得的植株的倍性纯合,利于稳定遗传。9利用筛选出的16个ISSR适宜引物对高加索三叶草、自三叶及其杂种F1、F1再生植株进行扩增,共得到170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63条,多态性条带13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1.18%。亲本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遗传差异最大,杂种F1与高加索三叶草遗传距离相对较小,F1组培再生植株与杂种F1间的遗传差异最小,二者遗传相似性为0.9244。

甘欣[4](2010)在《多叶苜蓿自交系分离特性及其胚挽救技术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以多叶苜蓿自交系S1代为研究对象,对多叶苜蓿自交系分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不仅在自交群体内分析了植株个体多叶表达水平,而且还对苜蓿多叶叶型,及其与多叶相关的性状进行了说明。同时,由于苜蓿自交结实率仅为2.2%-6.6%,本试验以自交系中MFS5,MFS42和MFS46号为参试材料,研究了3份试材的败育率,进行胚挽救培养时最佳取材时期和不同激素水平对苜蓿自交系胚挽救的影响等。以其为苜蓿胚挽救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苜蓿特异性状(多叶)自交系结实率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结果表明:1.选择的多叶单株自交后,S1代全部表现为多叶,只是在多叶类型上发生了分离。多叶叶型分离为8种,其中4+5+6+7型43株,占53.75%为主要类型。2.自交系S1的6个与多叶相关的指标和株高,除株高为22.24%外,其余6个指标的变异系数都在50%以上,这说明自交系之间多叶性状存在明显的差异。多叶自交系的花色和株型也发生了较大分离。3. S0总的复叶多叶率达86%左右,自交后复叶多叶率也发生了分离,80%-90%之间有2株,10%-40%之间共有54株,MFS5单株的多叶率最高为93.35%。多叶自交系分离后,自交系的多叶率较亲本变小。4.多叶叶片性状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各性状与高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自交系80分单株分为3大类,其中,以MFS5单株的复叶多叶率最高为93.35%,小叶多叶率也最高为96.33%;MFS42单株叶型为4+5+6+7型,以7片叶占主要类型,复叶多叶率为58.00%,多叶性状明显,可作为杂交亲本或特异种质选育;MFS46单株复叶多叶率为73.46%,多叶性状稳定,多叶掌状,4-5片叶,4片叶较多,为优良单株。5.对多叶苜蓿自交系授粉后40d败育率调查发现,多叶苜蓿自交S1代3个单株的自交后平均败育率为37.59%,其中5号单株的败育率最低为28.84%。6.苜蓿幼胚最佳的灭菌方式为70%的酒精处理30s,0.1%升汞溶液处理20min是苜蓿幼胚适宜的消毒灭菌组合,既可以有效控制污染,又能保持较低的幼胚死亡率。7.苜蓿幼胚经低温处理后,愈伤组织诱导率变化趋势表现有差异,诱导率最高的低温处理时间为零下4℃保存4d。8.苜蓿胚挽救最佳取样时期为花后30d,3个自交系材料胚的萌发率平均为46.71%,20d-30d接种时胚的萌发率逐渐升高,30d接种时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花后40d胚的萌发率最低。采集20d的材料褐化比较严重,萌发率较低。花后40d胚的萌发率最低,平均仅为12.16%。9.不同基因型的苜蓿材料,影响了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其在继代生长中的愈伤生长速度。10.建立了多叶苜蓿自交系S1代胚挽救的最佳组织培养体系。

厚彦明[5](2008)在《快中子辐射岷山红三叶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通过对岷山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cv. Minshan)愈伤组织的辐射诱变和诱变后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及再生体系的建立。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配合使用酒精与次氯酸钠进行种子消毒发现:在不同次氯酸钠有效氯浓度和灭菌时间组合下,灭菌效果明显不同。有效氯浓度为2.0%,消毒时间为15min时消毒效果最佳,污染率控制在2.50%以内,浸种后对种子发芽率无显着影响。2、岷山红三叶种子在MS+20g/L蔗糖培养基上存在发芽率低,发芽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本试验发现培养基蔗糖浓度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影响显着,当蔗糖浓度从20g/L降到0g/L时,发芽率从16%增加到47%,且发芽时间较为一致。3、以生长一周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获得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2,4-D +0.5 mg/L6-BA+2 %蔗糖+0.6 %琼脂,愈伤诱导率为100%。诱导出的愈伤用快中子进行辐射,辐射剂量对岷山红三叶的愈伤组织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0.1032 Gy中子吸收剂量+0.1700Gy光子吸收剂量时有一半的愈伤死亡,为最佳的诱导愈伤变异的吸收剂量。辐射后的岷山红三叶愈伤出现了微核、小核、核出芽、双核、多核等细胞核畸变类型。辐射后的愈伤进行诱导分化,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B5+0.06 mg/L NAA+2%蔗糖+0.6 %琼脂,每瓶可以长出2~10个芽。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05mg/LNAA +1.5%蔗糖+0.8%琼脂,生根率达到74%。5、采用压碎制片法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红三叶愈伤组织内部结构表明,岷山红三叶的体细胞胚在愈伤组织内部和表面均有发生,胚性和非胚性愈伤在形态和细胞学上均有很大差别,体细胞胚的发生经历了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子叶胚、鱼雷胚等多个阶段。在愈伤组织基部观察到了较体细胞长5~12倍的触角状特化细胞。

杨珍[6](2008)在《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及其杂交胚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叶草属(Trifolium L.)植物是优良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固氮能力,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土壤侵蚀,是保持水土的好材料。高加索三叶草(T.ambiguum Bieb.)产量高、抗旱、抗寒能力强,但其固氮能力差。白三叶草(T.repens L.)根瘤固氮能力强,但其根系浅,喜湿、喜暖。为了培育结合双亲优良特性的三叶草新种,本试验将引自新西兰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与生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四倍体野生白三叶草进行种间杂交。由于高加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亲缘关系较远,杂交过程中出现杂交不亲和、杂交胚败育、杂种不育的问题,通过杂交胚离体培养再回交的办法可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本研究在前人对高加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培养、细胞学和同工酶标记的方法对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及其杂交胚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高加索三叶草核型公式是2n=6x=48=44m+4sm,属于2B型。白三叶草核型公式是2n=4x=32=22m+10sm(2Sat),属于2A型。2.高加索三叶草在MS+2,4-D0.25㎎/L +6BA0.5㎎/L+3%蔗糖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生长最好。愈伤组织在MS+2,4-D0.2㎎/L+6BA1.0㎎/L+2%蔗糖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质地好。在MS+2,4-D 0.25㎎/L+6BA 1.0㎎/L培养基上分化率为75%。白三叶草在MB+2,4-D0.75㎎/L +6BA 2.0㎎/L培养基上诱导出完整植株。3.以高加索三叶草为母本、白三叶草为父本进行杂交。在花期8︰00~9︰00时授粉,授粉后12、13d取胚,用10%NaClO灭菌6.5~7min,在不加任何外源激素的改良MS培养基上,胚萌发率最高,达8%。高频扩繁时,在附加2,4-D0.25㎎/L、6BA0.50㎎/L的培养基上可获得5%的较高萌发率。4.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杂交后代的茎段最初接种于6BA浓度为2mg/L、2,4-D浓度为0.25mg/L的培养基上,10d之后转接于6BA2mg/L、NAA0.5mg/L的培养基上,其愈伤生长较快、质量也较好。最适合根段和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是6BA2mg/L+NAA0.5mg/L。5.杂交后代愈伤组织POD同工酶酶谱带数介于双亲之间,继承了双亲的2条基带。酶谱表型偏向母本,杂交后代拥有1条特征带,而且大多数酶带加强,说明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6.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是0.3333,杂交后代与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67,与父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55,从酶蛋白水平上证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杂种后代。

解继红[7](2006)在《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蒙古冰草( A.mongolicum Keng )、诺丹冰草( A.desertorum cv.‘Nordan’)和蒙农杂种冰草(A.cristatum×A.desertorum cv.‘Mengnong’)为材料,以幼胚为外植体,研究胚龄、基因型、供试培养基和4℃低温预处理时间对冰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针对诺丹冰草和蒙农杂种冰草初生愈伤组织质量较差这一情况,研究了它们的最佳继代培养基;同时研究了培养基、基因型、激素配比和活性炭浓度对冰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蒙古冰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CH(500mg/L)+2,4-D(2.0mg/L)+6-BA (0.05mg/L);继代培养基:MS+CH(500mg/L)+2,4-D(1.0mg/L);分化培养基:MN+CH(500mg/L)+NAA(0.5mg/L)+6-BA(4.0mg/L)2)诺丹冰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CH(500mg/L)+2,4-D(2.0mg/L)+ABA(0.7mg/L);继代培养基:MS+CH(500mg/L)+2,4-D(1.0mg/L)+6-BA(0.5mg/L);分化培养基:MN+CH(500mg/L)+NAA(0.5mg/L)+6-BA(4.0mg/L)3)蒙农杂种冰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CH(500mg/L)+2,4-D(2.0mg/L)+ABA(0.3mg/L);继代培养基:MS+CH(500mg/L)+2,4-D(1.0mg/L)+6-BA(1.0mg/L);分化培养基:MN+CH(500mg/L)+NAA(0.5mg/L)+6-BA(4.0mg/L)+AC(3.0g/L)4)生根培养基:1/2MS+CH(500mg/L)+NAA(0.5mg/L);壮苗培养基:1/2MS+CH(500mg/L)试验中还研究了蔗糖浓度、水解酪蛋白和脱落酸对蒙古冰草幼胚早熟萌发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当MS培养基蔗糖浓度为5%,水解酪蛋白为500mg/L时,蒙古冰草幼胚克服早熟萌发,正常成苗。ABA对蒙古冰草早熟萌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0.2 mg/L和0.4 mg/L脱落酸时,蒙古冰草幼胚没有早熟萌发现象,能正常成苗。

王友生[8](2006)在《杂三叶和白三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叶草属(Triflium L.)植物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草坪地被植物,其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将为日后的转基因及其它生物技术的应用做好技术准备。本试验研究了两种三叶草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的分化以及再生等过程中,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等条件对其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组培再生体系。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在杂三叶(Trifolium hybridum L.)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的三个不同品种海法、胡依阿、瑞文德四个供试材料中,杂三叶的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97.6%;胚轴是外植体的最佳选择。在附加相同激素的不同基本培养基上杂三叶和瑞文德子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着,改良SH培养基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4-D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所必须的,NAA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弱于2,4-D。在附加4mg·L-12,4-D+0.5mg·L-16-BA的改良SH培养基上杂三叶和瑞文德下胚轴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两种三叶草的诱导率分别达到43.6%和34.1%。光培养和暗培养两种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出愈时间和质地有显着影响,但两种条件下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相差不大。在所有的组合中均发现有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两种,胚性细胞小,规则,有分化潜力,非胚性细胞严重不规则,无分化潜力。两种三叶草在附加相同激素的不同培养基上分化有差异,改良SH和MSO优于SH和MS。对NAA和不同浓度6-BA组合试验结果表明,MSO+0.5mg·L-1NAA+1.0mg·L-16-BA组合对杂三叶胚状体分化效果最好,而白三叶瑞文德胚状体分化以MSO+0.5mg·L-1NAA+2.0mg·L-16-BA组合为最佳。AgNO3对胚状体分化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浓度为1mg·L-1时效果最好,当浓度继续升高时分化率又有所下降。蔗糖浓度在20g·L-1时,杂三叶和瑞文德的分化率达到最大值,分别是31.4%和24.4%。试验中观察发现部分胚状体有畸形的表现。胚状体不在原分化培养基上萌发,把胚状体转入无激素的培养基即可萌发。附加0.2mg·L-1IBA有利于生根,但在茎的抽生和植株的生长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杂三叶和白三叶瑞文德在无激素MSO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7.1%和46.4%。当再生小苗的植株达到5cm左右时将其移栽至花盆中,成活率达到90%以上。

W.M.WILLIAMS,E.G.WILLIAMS,吴永敷,段新乔[9](1981)在《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牧草育种的进展取决于最大变异量的基本群体的应用,特别是对于扩大到边缘区域的牧草育种更是如此。种间杂交为扩大种的变异范围提供了可能性,其变异范围超过了单一物种的变异范围。种胚的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由于种间授粉而造成的胚乳衰退现象。这项技术包括从正常的胚珠解剖下胚乳,然后把杂种种胚转移到该胚乳上进行无菌培养。试验材料包括:Trifolium ambiguum×T.repens(白三叶),T.ambiguum×T.hybridum(杂三叶),T.repens(白三叶)×T.uniflorum Ornithopus satiuus(山马蝗)×O.compressus,O.pinnatus×O.satiuus,和Lotus Pedunculatus×L.corniculatus(百脉根)。O.satiuus×山马蝗和L.pedunculatus×百脉根高代杂种是完全可育的,并表现优良的经济性状。T.ambiguum×白三叶和白三叶×T.uniflorum杂交种是部分可育,用选择的方法来提高可育性可能是有效的。O.Pinnatus×O.satius杂交种是可育的,但必须进行胚的培养以克服胚乳发育不完全的现象。T.ambiguum×T.hybridum(杂三叶)的杂交到目前为止只得到了完全不育的后代。以保护胚乳来培养种胚的技术特点是获得杂种的成功率较高,虽然杂交种子数少,这些杂种种子是从几百朵授粉的小花产生的,一般培养的被公认为杂种的种胚不到一百个,因此,我们断定大规模的应用这种方法是很有可能的。

二、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科尔沁草地入侵杂草发生概况
        1.1.1 外来杂草入侵机制
        1.1.2 入侵杂草防治
    1.2 马蔺研究概况
        1.2.1 马蔺生物学特性
        1.2.2 马蔺生态学特性
        1.2.3 马蔺应用研究进展
    1.3 植物耐干旱研究进展
        1.3.1 植物表型变化
        1.3.2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1.3.3 抗旱基因及蛋白质表达变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利用马蔺替代防控科尔沁沙化草地入侵杂草研究与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马蔺种子及育苗培育
        2.1.2 提高马蔺种子萌发研究
        2.1.3 马蔺与少花蒺藜草竞争效应研究
        2.1.4 马蔺修复入侵植物应用与示范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马蔺种子萌发率
        2.2.2 马蔺与少花蒺藜草竞争效应
        2.2.3 马蔺替代控制入侵杂草应用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替代植物马蔺耐干旱分子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马蔺种子采集及育苗
        3.1.2 实验设置
        3.1.3 马蔺植株表型测定
        3.1.4 脯氨酸测定及ROS化学染色
        3.1.5 总RNA提取
        3.1.6 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3.1.7 质控、组装和注释
        3.1.8 差异基因分析
        3.1.9 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特征
        3.2.2 RNA-Seq测序原始数据分析及功能注释
        3.2.3 qRT-PCR结果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5 GO功能富集及KEGG富集分析
        3.2.6 干旱胁迫下转录因子(TFs)、转运蛋白(TPs)、活性氧清除系统(ROS scavenging systems)及脯氨酸(Proline)代谢途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4 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替代控制效果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小区设置
        4.1.3 取样调查方法
        4.1.4 土壤总DNA提取及理化性质测定
        4.1.5 高通量测序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被替代控制对刺萼龙葵种子库的影响
        4.2.2 植被替代控制对刺萼龙葵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BC1胚培养及F1育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前言
    1.1 白三叶及高加索三叶草的生物学特性
    1.2 三叶草属牧草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3.1 远缘杂交
        1.3.2 植物多倍性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3.3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 杂交后代育性恢复途径
        1.4.1 染色体加倍处理恢复育性
        1.4.2 回交法恢复杂种育性
        1.4.3 杂种胚的离体组织培养
    1.5 杂种后代遗传特性研究
        1.5.1 形态学研究
        1.5.2 细胞学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主要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田概况
    2.3 回交恢复育性
        2.3.1 回交授粉
        2.3.2 回交胚离体培养
        2.3.3 回交胚成苗后组培扩繁
        2.3.4 回交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2.4 F,种子指标观测
        2.4.1 F_1种子生物学指标观测
        2.4.2 杂种F_1代种子生活力测定
    2.5 杂种F_1代种子染色体鉴定及核型分析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仪器
        2.5.3 试验试剂
        2.5.4 试验方法
        2.5.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回交胚培养
        3.1.1 回交胚培养成苗过程
        3.1.2 不同培养基及添加物水平对胚萌发的影响
        3.1.3 BC1代幼苗不同外植体的诱导培养
        3.1.4 不同胚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5 回交胚成苗后的生长状况观测
    3.2 F_1种子生物学特性
        3.2.1 不同处理下种子生活力比较
        3.2.2 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3.2.3 种子千粒重的聚类分析
    3.3 F_1代种子的鉴定
        3.3.1 远缘杂交种子染色体压片技术条件优化
        3.3.2 F_1代种子及其双亲的染色体数目鉴定
        3.3.3 F_1种子的核型参数及染色体模式图
4 讨论
    4.1 回交法恢复杂种育性的探索
    4.2 回交胚离体培养条件的探索
    4.3 打磨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4 种子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5 杂种F_1育性恢复原因的探索
5 结论
    5.1 回交胚离体培养条件的筛选
    5.2 回交组培苗的扩繁
    5.3 F_1种子发芽试验
    5.4 杂交种子染色体压片技术条件优化
    5.5 染色体鉴定结果
    5.6 染色体核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豆科牧草在牧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2 三叶草属牧草的地位和作用
    1.3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的特性
    1.4 牧草育种研究概况
        1.4.1 牧草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4.2 三叶草属牧草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5 杂种后代的鉴定
        1.5.1 形态学鉴定
        1.5.2 细胞遗传学鉴定
        1.5.3 同工酶鉴定
        1.5.4 分子标记鉴定
    1.6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调控
        1.6.1 组织培养的产生与发展
        1.6.2 组织培养技术在牧草育种的应用
        1.6.3 牧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7 豆科牧草的共生固氮及光合生理作用研究
        1.7.1 共生固氮作用研究
        1.7.2 光合生理作用研究
    1.8 远缘杂种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1.8.1 远缘杂种的不易交配性及其克服方法
        1.8.2 远缘杂种的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9.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杂交及胚拯救
        2.3.2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细胞遗传学鉴定及解剖结构分析
        2.3.3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形态学、生物学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2.3.4 杂种F_1育性恢复初步研究
        2.3.5 杂种F_1、F_1组培再生植株及其双亲的ISSR标记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杂交胚离体培养及植株驯化移栽的初步研究
        3.1.1 授粉时间的确定
        3.1.2 杂交胚的萌发
        3.1.3 壮苗及移栽
    3.2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细胞遗传学及解剖结构鉴定分析
        3.2.1 杂种F_1及其双亲根尖(RTC)染色体数目的鉴定
        3.2.2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3.2.3 杂种F_1及其双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鉴定
        3.2.4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鉴定
        3.2.5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解剖结构分析
    3.3 杂种F_1及其双亲的形态学、生物学及光合生理特性对比
        3.3.1 生育期观察
        3.3.2 生长速度及株高
        3.3.3 根、茎、叶及分枝数观测
        3.3.4 花的形态差异
        3.3.5 结瘤情况对比
        3.3.6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3.4 杂种F_1的育性恢复研究
        3.4.1 不同外植体的诱导效果
        3.4.2 再生体系的诱导
        3.4.3 不定芽的分化
        3.4.4 不同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3.4.5 杂种F_1再生植株的驯化与移栽
        3.4.6 杂种F_1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加倍
        3.4.7 杂种F_1组培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
        3.4.8 杂种F_1的传统染色体加倍
        3.4.9 回交结果
        3.4.10 加倍植株的染色体鉴定
    3.5 杂种F_1、F_1再生植株及其双亲的ISSR分析
        3.5.1 DNA纯度检测
        3.5.2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5.3 ISSR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4 讨论
    4.1 影响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胚拯救的因素
        4.1.1 杂交亲本组合的选择
        4.1.2 授粉时间对离体胚拯救的影响
        4.1.3 胚的摘取时期对胚拯救的影响
        4.1.4 培养基对胚拯救的影响
    4.2 杂种F_1细胞学及育性鉴定的可靠性
    4.3 杂种F_1与双亲的解剖学特征
    4.4 杂种F_1与亲本间的形态学及生物学差异
    4.5 杂种F_1的结瘤与固氮情况
    4.6 杂种优势与光合生理特性
        4.6.1 净光合速率与产量杂种优势
        4.6.2 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与杂种优势
    4.7 影响杂种F_1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7.1 外植体的选择
        4.7.2 杂种F_1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和器官发生
        4.7.3 生长调节物质对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4.7.4 杂种F_1驯化和移栽的关键
    4.8 育性恢复途径的探讨
        4.8.1 不同染色体加倍方法的比较
        4.8.2 秋水仙素处理杂种F_1染色体加倍的适宜浓度和时间
        4.8.3 杂种F_1育性恢复的其他方法
    4.9 ISSR标记在植物遗传鉴定及分析中的应用
        4.9.1 ISS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4.9.2 ISSR技术在鉴定种间亲缘关系中的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多叶苜蓿自交系分离特性及其胚挽救技术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多叶苜蓿的研究进展
    1.3 苜蓿胚挽救研究
        1.3.1 胚挽救的机理
        1.3.2 胚挽救的研究进展
        1.3.3 胚挽救的影响因素
二 多叶苜蓿自交系分离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交系S_1 多叶叶型的分离
        2.2.2 自交系S_1 多叶叶片性状的变异
        2.2.3 自交系叶片特征的分析
        2.2.4 花色与株型
        2.2.5 多叶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自交系多叶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结论
三 苜蓿自交系胚挽救技术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自交方法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2.2 材料灭菌与接种
    3.3 数据处理
        3.3.1 定性指标
        3.3.2 定量指标
        3.3.3 培养条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参试材料的植物学差异
        3.4.2 败育率的调查情况
        3.4.3 适宜的灭菌方法筛选
        3.4.4 低温预处理对苜蓿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
        3.4.5 不同取材时期对胚挽救的影响
        3.4.6 不同激素水平对苜蓿幼胚萌发的影响
        3.4.7 苜蓿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3.4.8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4.9 愈伤组织的分化
        3.4.10 生根壮苗培养和移栽
    3.5 讨论
    3.6 结论
四 全文结论
五 创新点及展望
    5.1 创新点
    5.2 展望
图版
基金资助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快中子辐射岷山红三叶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基础
    2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历史回顾
    3 三叶草属植物组织培养及育种的现状
    4 体细胞胚细胞学研究进展
    5 辐射育种
        5.1 辐射诱变的机理
        5.2 辐射诱变的研究现状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岷山红三叶无菌苗的获得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灭菌方法
        1.3 污染率及发芽率的统计
    2 试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三叶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
        3.2 次氯酸钠对种子的灭菌效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岷山红三叶快中子辐射愈伤的植株再生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激素
        1.3 基本培养基
        1.4 辐射方法
        1.5 辐照样品中的吸收剂量计算方法
    2 试验设计
        2.1 愈伤组织诱导
        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 愈伤组织的辐射
        2.4 不定芽的分化
        2.5 根的诱导
        2.6 驯化和移栽
    3 结果与分析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3.2 愈伤组织的继代
        3.3 辐射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3.4 不定芽的分化
        3.5 根的诱导
        3.6 再生植株的移栽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第三章 岷山红三叶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
        2.2 辐射对愈伤细胞间期细胞核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图版I
图版II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指导教师简介
个人简介

(6)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及其杂交胚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叶草属牧草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的一般特性
    1.3 远缘杂交育种
        1.3.1 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1.3.2 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
        1.3.3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的方法
    1.4 组织培养
    1.5 核型分析
    1.6 同工酶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核型分析
        2.2.2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2.2.3 杂交方法及杂交胚培养
        2.2.4 杂交胚离体培养发育苗(F_1)愈伤组织的诱导
        2.2.5 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的核型分析
        3.1.1 高加索三叶草核型分析
        3.1.2 白三叶草核型分析
    3.2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再生体系的研究
        3.2.1 不同培养基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2.2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3.2.3 激素组合对高加索三叶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3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杂交胚萌发和杂交胚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3.3.1 花粉生活力和亲本组合的确定
        3.3.2 花粉贮藏后活力变化
        3.3.3 杂交胚离体培养消毒时间的确定
        3.3.4 杂交胚授粉时间的确定
        3.3.5 不同发育时期杂交胚离体培养的萌发条件
        3.3.6 杂交胚离体培养成苗过程
        3.3.7 杂交胚离体培养萌发过程中的不同激素配比
    3.4 杂交后代愈伤组织诱导
    3.5 同工酶分析
        3.5.1 亲本及杂交胚离体培养产生的后代茎段愈伤组织POD 酶谱分析
        3.5.2 激素对杂交胚离体培养产生的后代茎段愈伤组织POD 同工酶的影响
        3.5.3 杂交后代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POD 同工酶谱及其分析
        3.5.4 遗传相似性
4 讨论
    4.1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的核型分析
    4.2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再生体系建立影响因素
    4.3 影响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的因素
    4.4 不同外植体对杂交后代扩繁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4.5 同工酶酶谱分析
5 结论
    5.1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的核型分析
    5.2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5.3 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萌发条件的探索
    5.4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杂交后代愈伤组织诱导
    5.5 同工酶分析
    5.6 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7)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组织培养及其理论基础
    1.2 牧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冰草概述
    1.4 国内外对冰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外植体的采集及无菌体系的建立
    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4 愈伤组织诱导
    2.5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6 愈伤组织的分化
    2.7 植株再生的生根和移栽
    2.8 克服蒙古冰草幼胚早熟萌发的途径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冰草幼胚无菌体系的建立
    3.2 愈伤组织的诱导
    3.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4 愈伤组织的分化
    3.5 再生植株的生根和移栽
    3.6 克服冰草幼胚早熟萌发的途径
4 讨论
    4.1 胚乳对冰草愈伤的影响
    4.2 冰草愈伤组织的可改造性
    4.3 关于外源激素的影响
    4.4 培养基对冰草组织培养的影响
    4.5 活性碳(AC)对冰草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
5 结论
    5.1 接种前愈伤组织的预处理及消毒方式
    5.2 最佳胚龄的选择
    5.3 培养基的优化
    5.4 抑制蒙古冰草幼胚早熟萌发的途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说明
作者简介

(8)杂三叶和白三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基础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1.1.1 外植体的影响
        1.1.2 培养基及激素的影响
        1.1.3 继代培养的影响
        1.1.4 其它因素
        1.2 器官发生
    2.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历史回顾
    3. 三叶草属植物组织培养及转化的历史回顾
        3.1 国外的研究进展
        3.2 国内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植物激素
        1.1.3 基本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无菌苗的获得
        1.2.2 培养环境
        1.2.3 评价指标
        1.2.4 试验设计
        1.2.4.1 愈伤组织的诱导
        1.2.4.2 胚状体的分化
        1.2.4.3 胚状体成苗
        1.2.4.4 植株的驯化与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1.1 不同品种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1.1 不同品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1.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2.1.3 不同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4 植物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4.1 生长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4.2 不同2,4-D 和6-BA 浓度组合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5 添加不同激素及有机物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胚状体的分化
        2.2.1 不同品种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培养基对胚状体成熟与分化的影响
        2.2.3 6-BA 浓度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2.2.4 AgNO3 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2.2.5 继代培养周期对杂三叶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2.2.6 不同蔗糖浓度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2.3 胚状体的萌发成苗
    2.4 再生植株的移栽
3 讨论
    3.1 品种及外植体对三叶草体胚发生及发育的影响
    3.2 不同培养基对三叶草体胚发生及发育的影响
    3.3 不同培养条件对三叶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三叶草植株再生的影响
    3.5 三叶草体胚发生的同步性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D]. 张瑞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2]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BC1胚培养及F1育性分析[D]. 任尚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3]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 黄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4]多叶苜蓿自交系分离特性及其胚挽救技术体系的建立[D]. 甘欣.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5]快中子辐射岷山红三叶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D]. 厚彦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6]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及其杂交胚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D]. 杨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7]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D]. 解继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8]杂三叶和白三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D]. 王友生.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9]以保护胚乳方式的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种中的应用[A]. W.M.WILLIAMS,E.G.WILLIAMS,吴永敷,段新乔.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上册), 1981

标签:;  ;  ;  ;  ;  

种胚培养技术在豆科牧草种间杂交种胚乳保护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