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和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智利水果出口

智利和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智利水果出口

一、智利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利智利水果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吴佩[1](2020)在《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尽管近几年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掀起逆全球化的思潮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但以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其中以欧美国家主导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代表性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受瞩目,这为新兴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范本。截止到2019年12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生效的FTA高达255个,中国一直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FTA的建设中,目前,中国已和24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18个FTA,正在谈判的FTA有12个,处在正在研究阶段的谈判对象有8个。中国选择FTA发展对象时具有由近及远和多以周边邻近国家为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中国与大多数伙伴国在签订协定之前就已经是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而签订后的各种促进贸易自由化政策可以使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但也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伙伴国进行农产品贸易时处于不利位置。FTA所产生的贸易效应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他们通过研究FTA战略下一国究竟是产生贸易创造还是贸易转移效应来对FTA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新思路。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本的二位码分类标准将农产品分为22类,基于2001-201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数据,首先,对中国FTA战略的发展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研究;其次,以已经与中国签订FTA的东盟、智利和新西兰为例,分析中国以及三个贸易伙伴农产品出口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将中国的FTA伙伴国作为处理组,未与中国签订FTA的国家作为对照组,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筛选出在FTA战略实施前与中国FTA伙伴国相似的非FTA伙伴国作为对照组来消除内生性后,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基于前面的现状分析、中国与FTA贸易伙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标测算结果以及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中国与FTA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逆差不断扩大,二是中国大部分种类的农产品都缺乏竞争性和互补性,三是不同FTA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情况有所差异,四是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着的贸易转移效应;最后,通过前文的研究分析,对中国正在研究的以及正在谈判的FTA在进行农业谈判时提供以下四点政策参考:第一,提高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减小贸易逆产额;第二,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第三,中国应该促进FTA的升级谈判,多样化FTA伙伴国。第四,中国政府需提高农业谈判能力,为中国农产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贸易创造效应。

曲越[2](2020)在《基于效应异质性的中国FTA策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签署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不断增加,自由贸易区(以下称FTA)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参与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与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欧洲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FTA。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RCEP的谈判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的FTA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FTA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在FTA的谈判过程中,谈判的内容和领域也逐渐向服务贸易等方向延伸,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FTA的谈判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文章首先以国家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的数据为基础,梳理了中国FTA的发展概况。分析发现,中国已建FTA涉及的对象总体上以相邻和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为主,而且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处于各FTA国家和地区经贸网络的中心位置;各FTA协议中涉及最多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体涉及的较少,中国与签订FTA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总体关税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目前很多具体细分产业已经基本实现了零关税。总体来看,到2019年底,中国已经基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形成了以亚洲为基础,辐射全球的FTA发展格局,下一步欧洲和非洲的FTA空白区是中国FTA建设的努力和发展方向。其次,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已建FTA的传统经济效应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FTA的建立促进了中国GDP的增加、社会福利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贸易逆差效应明显,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业产出增幅最大,畜牧业受到的冲击最严重,畜牧业和车辆及部件的进口增幅偏大,种植业出口增幅最大,出口下降较为严重的是金融商贸业、林业和其他服务业;国别异质性研究还发现,与发展中国家建立FTA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地理空间距离较近、与中国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FTA更能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使中国的进口量大幅增加、贸易顺差缩小,FTA经济效应在其他成员国之间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之后呈现下降趋势,FTA关税减让的后期,对中国GDP、社会福利以及进出口的影响更大;产业异质性分析指出,在中国FTA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尤其是纺织、电子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领域,产业的联动发展作用明显,第一产业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领域,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然后,文章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将FTA对贸易和产业增加值的经济影响从FTA数量和FTA深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贸易增加值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同样受到了FTA的推动,与一般性的传统贸易活动相比,在全球价值链活动相关的产业和贸易领域,FTA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中国的FTA拉动效应主要是依靠贸易伙伴和贸易范围的扩大,中国FTA建设的水平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理距离因素对贸易增加值的影响逐渐下降,人口因素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指标;国别的异质性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FTA通过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大,FTA参与度较高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与中国建立FTA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竞争力的提升也有显着的帮助,与中国相邻和相近的国家建立FTA仍然更有利于中国贸易增加值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空间距离在对外贸易伙伴选择中的影响度正在逐渐下降;产业异质性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是中国和FTA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基础,FTA主要是从数量和规模上对第一产业产生影响,第二产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中国贸易开放度最高的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FTA数量和深度的双重影响,中国与各FTA国家和地区之间涉及的第三产业领域的关税减让安排较少,因而目前FTA对中国服务产业的影响并不显着,服务贸易的开放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最后,文章从FTA经济效应的非线性角度出发,研究了FTA在不同转换机制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FTA数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机制,在中国FTA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当中国正式建立的FTA数量小于14.7343时,FTA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较为显着,FTA深度的作用相对较小,对外贸易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中国FTA建设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当FTA数量超过14.7343时,FTA深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FTA数量更加明显,受经济形势的影响,FTA数量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略有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FTA深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机制,在中国FTA发展的初期,即当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大于9.6833%时,FTA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较为显着,FTA深度的作用相对较小,对外贸易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FTA框架下关税减让程度的逐渐提升,当中国各产业的平均关税水平介于0.6215%和9.6833%之间时,FTA数量和FTA深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均有了很大的提升,且FTA深度的作用上升势头更强,与FTA数量的作用系数基本持平,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现阶段,当中国各产业的平均关税水平低于0.6215%时,在中国与各FTA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税基本趋于零的背景下,FTA深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取代FTA数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FTA变量,后危机时代,受经济形势的影响,FTA数量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略有下降的趋势。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创新:创新点一,现有关于FTA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中外双边的层面,缺乏对中国FTA的整体把握。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创新应用到对各FTA的梳理中,更加形象和直观地对中国截止到2019年与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FTA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明确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网络关系。并结合GTAP模型将各FTA对传统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一般均衡分析,进一步将FTA的效应细化为不同的国别和产业异质性视角进行研究,从新的角度为中国下一步的FTA国别和产业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建议。创新点二,本文依托中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FTA协议中关于关税减让的具体细节,通过数据整理和匹配,得出FTA数量和FTA深度两个综合指标,很好地刻画了FTA的发展情况,从研究数据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进一步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以全球价值链数据库为依托,创新使用贸易增加值和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对FTA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效应进行重新分析,同时将IV和GLS等计量方法应用到对模型内生性的控制中,并与FTA的传统效应进行对比研究,将FTA与全球价值链进行结合,从研究视角上符合当代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主流。创新点三,在前文对FTA贸易和经济效应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数据分析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FTA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非线性机制,并以FTA数量和深度为门限变量,用PSTR模型对二者的门限阈值和具体的效应机制进行检验和估算,在FTA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进一步在分析FTA和全球价值链关系的过程中引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全球价值链位置两个指标,使FTA的效应分析更加准确,符合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

董洪梅[3](2019)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趋势,在当前全球多边体制发展受阻、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备受世界各国所青睐。截至2018年年底,向GATT/WTO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实际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292项。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规模越发扩大,内容更加广泛。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涵盖了11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印度于2019年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战略日程。中国自2001年年底成功加入WTO以来,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4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为基础、涵盖四大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的十余年,关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自由贸易区整体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经济视角下的其他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实证检验中得出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明确界定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和国内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区别;梳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理论和非传统理论,同时从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梳理中国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动因、进程、特点、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2001年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努力,整体上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具有国家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同步推进、建设模式多元化、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清晰等鲜明特征。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之间经贸联系紧密。但是,依然存在经济体量偏弱、发展格局有待优化、议题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等不足,未来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增加、内部协调难度上升、谈判机制需要完善等内部阻碍,而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竞争而导致的担忧,成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阻碍。第四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从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贸易的角度,首先分析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内容,随后从总量、比例和增速三个层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与伙伴国(地区)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出现减弱趋势,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第五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随后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相关因素对中国向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影响,最后阐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经济效应。经验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着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规模,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国内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展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并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内涵和动力。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的启示,从妥善处理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发展的关系,落实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规划,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黄金宇[4](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金香兰[5](2018)在《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亚地区的FTA起步晚,但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得到了快速发展。原本对地区自由贸易、双边自由贸易持否定、甚至批评态度,实行“WTO一边倒”对外贸易政策的日本和韩国,也转变态度开始重视FTA,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推进。中国同样认识到FTA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并实施了FTA战略。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邻国,文化传统相似,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贸易竞争对手。因此,对日本和韩国FTA战略的比较研究对于中国进一步完善FTA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比较分析两国FTA战略探寻其共性和特性,总结出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并针对两国FTA战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首先考察了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别从日本FTA战略、韩国FTA战略、中国FTA战略、日韩FTA战略比较等四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本文所采用的文献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其次,在界定FTA的内涵,分析FTA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发展特点等相关范畴的基础上,研究了关税同盟理论、非传统收益理论、轮轴-辐条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理论,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FTA与关税同盟的成员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而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非传统收益理论认为,FTA不仅能为成员国带来扩大贸易、加剧竞争、扩大投资等传统收益,还能带来非传统收益,揭示了FTA战略目标的多元性。根据轮轴-辐条理论,“轮轴”国相比“辐条”国,在扩大贸易、吸引外资、规则制定等诸多方面上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各国努力构建以本国为“轮轴”国的FTA网络。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各国为降低经济交往中的交易费用而积极缔结FTA,而这一过程本身作为交易又会产生新的费用,因此各国会衡量缔结FTA所产生的收益与费用的关系。再次,比较分析了日本与韩国的FTA战略。从两国FTA战略历史演变、战略目标、战略内容、战略措施、推进效果、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找出共性与特性,并分析了日本的FTA战略推进效果不如韩国的深层原因。(1)从FTA战略历史演变来看,在起步阶段,两国的推动力量各异,日本政府被动推进,韩国政府相对积极推进但还是比较保守。在加快推进阶段,韩国以同时多发的方式,与主要经济体签署高水平FTA超越日本。在提升阶段,FTA发展较落后的日本把战略重心从东亚扩大到亚太地区,签署高水平的超级FTA。韩国欲求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挥“核心轴”作用,并越来越重视与新兴经济体的FTA。(2)从战略目标来看,两国的FTA战略目标具有多元性,不仅重视经济目标,还重视非经济目标,但日本比韩国更加重视非经济目标,而韩国因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更加重视经济目标。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两国战略目标的多元性带来了伙伴选择标准的多样化,但日本主要战略伙伴由经济小国转变为主要经济体,而已经与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缔结FTA的韩国开始更加重视新兴经济体。从FTA范围来看,日本和韩国的FTA,均突破了传统的FTA范畴,越来越多地涉及21世纪的新议题,特别是在农业上有劣势,在其他领域具有优势的日本更愿意采取经济合作模式,因此FTA范围更广。自由化水平上,两国在工业、服务业、投资领域的自由化水平高于农业,但日本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水平整体低于韩国。(3)从推进方式、推进体制、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等三个层面比较了战略措施。首先,在推进方式上,两国在起步阶段均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式,而在加快推进阶段,韩国与主要经济体采取同时多发方式,日本则与ASEAN成员国同时缔结FTA,进入提升阶段之后,日本与韩国一样同时推进与主要经济体的FTA。其次,在推进体制上,两国均设置了FTA专门机构,但韩国的FTA推进程序制度化,其推进体制的效率高于日本。最后,在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上,两国都以农林水产业为主要援助对象,但韩国的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更加全面和及时。(4)以FTA战略贸易效应为主,从已生效FTA对象国数量、企业的FTA利用率、FTA的贸易覆盖率、非经济效果等方面比较了推进效果。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特别是通过着重考察贸易引力系数的变动情况,对日本与韩国FTA战略的贸易效果比较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静态的视角逐年计算静态贸易引力系数,比较协议生效前后的变化;其次,使用变量的时间序列,以协议生效时间为界分两个阶段估计并比较参数;最后,在全样本区间加入虚拟变量模拟政策变化,与无虚拟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分析了针对日本FTA战略推进效果不如韩国的深层原因。(5)从发展趋势来看,日本将推动CPTPP早日生效,尽早缔结日本-欧盟FTA,谋求主导RCEP,争取高水平中日韩FTA,冷处理日美FTA、促使美国加入CPTPP。韩国将继续推进自由贸易政策,极力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但更重视中日韩FTA,全力应对韩美FTA修订谈判,为修订韩国-欧盟FTA及签署韩英FTA做准备,加快与新兴经济体缔结FTA。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日本的FTA贸易覆盖率有望赶超韩国。最后,分析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考察中国FTA战略的历史演变、推进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日韩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对中国的启示。另一方面,针对日韩两国FTA战略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应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序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FTA,重视与大型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FTA,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策建议。

陈祥新[6](2018)在《TPP协议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美国参与TPSEP,将其演变为TPP,积极推动TPP成员扩张。此后,美国对TPP立场发生转向,从支持变为反对。在短暂的受挫之后,其他11个国家就TPP达成共识,于2018年3月8日正式签署协议。TPP的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可能对我国农业贸易产生影响。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等,曾对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将面临TPP成员国农产品的挑战。因此,分析我国农业贸易开放现状与趋势,准确把握TPP对国内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综合应对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6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回顾谈判进程和分析文本内容基础上,总结出TPP主要特征和特别之处。第二,通过贸易发展分析,重点关注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以及农产品双边贸易金额和结构变化情况。第三,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分析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第四,选取交易费用视角,探讨TPP相关条款对传统成本和非传统成本的调整,进而分析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第五,采用GTAP模型,对美国退出、美国重新加入、美国退出后中国加入等方案下,TPP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第六,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结果的异同点。研究结果显示:第一,TPP谈判经历波折,TPP能否正式生效有待观察。第二,综合考虑贸易保护水平、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程度以及贸易关系,TPP减免关税可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一定程度的转移效应。第三,TPP倡导的新规则理论上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农产品贸易零关税会减少中国农产品在TPP地区的市场份额,但影响不是很明显;TPP可以降低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交易费用,中国农产品可能面临TPP成员国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形势。第四,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存在异同。一方面,农业部门价格、进口和出口变动趋势不一致,TPP对中国农业贸易余额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出现生产减少和贸易转移,农业部门产出、价格和贸易余额变动具有相关性。第五,中国是否加入TPP需要权衡利弊得失。本文提出了5大政策建议:对TPP持客观和开放态度;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加强对重点农业部门的合理保护及预警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王原雪[7](2018)在《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还处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艰难复苏期,大部分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仍在力图摆脱经济增长疲软之势。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触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对华的贸易战争已正式拉开序幕,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明显恶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从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常态,2011-2016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发展预期不容乐观。在后TPP时代,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等自由贸易区的呼声渐高,中国或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迎来新的机遇,触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产品内贸易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分工也从传统的基于产品的分工开始转向沿着价值链生产环节的要素分工,跨国公司在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使得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融合,贸易投资一体化成为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需要适应国际贸易分工的新发展,其理论基础应建立在新的国际分工理论之上。与传统的分工模式相比,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的产品会额外地增加跨越国境的贸易成本,并且分工环节越细化、跨越国境的次数越多,贸易成本的增加幅度也就越大。即使是较低的关税,也会因为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壁垒所产生的累积效应,而使得贸易成本显着增加,并最终影响产成品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在不存在关税的情况下,边境管理效率低下、进出口监管不利以及物流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也会对全球价值链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贸易便利化的瓶颈实质上迫使货物贸易的成本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直接投资既是投资者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为东道国提供了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分工收益的途径,还能为东道国带来技术外溢、增加就业等好处。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消除资本要素流通障碍、提高资本要素流通效率,能有效增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有益互动,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目前东亚地区集中了中国内地四成的对外贸易,六成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八成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内地对东亚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在2014年以前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之后略有回落;东亚地区对中国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15年以前主要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有小幅下滑;中国内地对东亚的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几年依然增长强劲。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香港、柬埔寨的进出口与中国内地一直保持了较强的互补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都曾在很长一段时期与中国内地保持了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但是最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较弱的互补性;台湾、韩国、蒙古、印尼、泰国、老挝、缅甸,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了与中国内地较弱的互补性。本文进一步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效率和潜力,以及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对东亚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经济体表现出更高的贸易效率,对东亚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经济体表现出更大的贸易潜力。与东亚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能够显着提高我国与缔约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增加我国的出口额,并且还对出口贸易效率具有显着的稳定作用,但是对进口贸易仅表现为对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另外,中国对东亚地区的进口效率普遍高于出口效率,出口表现出更大潜力。本文还利用GTAP模型对“10+3”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以及分别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能够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扩大中获益,建立统一的自由贸易区比分别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对中国经济影响更大。日本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中国在“10+3”机制下出现“贫困化增长”的问题,但是随着自贸区范围的扩大,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东盟的发展中国家在多个模拟结果中都显示出“贫困化增长”倾向,并且自贸区范围的扩大也并未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建议为避免东盟发展中国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困境,我国应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下“互联互通”方式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与东盟构建“命运共同体”,共享经济一体化成果。我国应该发挥关键自贸区的联动作用构建东亚自贸区网络,在巩固既有要素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要素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周晋竹[8](2016)在《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文中指出全球价值链这种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形式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几乎同时兴起,大陆港澳台都以自己的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共同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但是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港澳台却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与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大陆虽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贸区体系,但是被排除在TPP之外,仍然要面临TPP新贸易规则所带来的挑战。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岸四地共同身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角,两岸四地之间却没有将自身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各自分散的经济力量无法为两岸四地所面临的共同外部挑战提供有效应对,所以两岸四地之间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在眉睫。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地衡量各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所能获得的贸易利益,本文运用增加值贸易数据计算大陆、香港、台湾以及亚太其他主要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考察19个亚太主要经济体包括两岸三地的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当TPP新的贸易规则开始实施以及区域供应链因此开始发生转移时,大陆、香港、台湾最易受到冲击的产业有哪些;此外,还通过计算APEC经济体相互之间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关系,清晰展示全球价值链在亚太地区的布局,结果显示当大陆、香港、台湾的产业力量加总时,其在全球价值链上单纯以增加值贡献率来看是足以和美国、日本等价值链上游经济体抗衡的。本文运用GTAP模型,分别设定十个情景模拟亚太主要区域经济协定实施的各种情况,主要分为现实的区域经济协定实施、大陆港澳台分别加入已有的区域经济协定、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大陆港澳台一体加入TPP与RCEP四个类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对大陆港澳台以及亚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是最优选择,此时的贸易创造效应对两岸三地来说整体最大,同时考虑到TPP对贸易规则的改变与其要求区域供应链的重建,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的经济收益具有长效性,相反,如果两岸三地不能加入TPP所面临的经济冲击也将是长期的。除了现在己有的亚太区域经济协定,港澳台摆脱面对区域经济合作时“单纯旁观者”身份最切实可行的、最快速的机会还包括积极参与大陆“一带一路”战略。大陆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包围圈的突破,并且大陆也将港澳台纳入到了“一带一路”的版图当中,港澳台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其与大陆合作的基础与优势,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市场。本文还运用增广引力模型揭示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况在大陆、香港、台湾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区域经济协定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流量,反之,当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合作异常紧密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大陆港澳台不仅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密不可分,两岸四地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也有坚实的基础。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涌入的境外直接投资就是香港资金与台湾资金,之后借助香港与台湾转移到大陆的产业,成功地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经济起飞。现在随着大陆与港澳台之间比较优势的变迁,大陆逐渐变成港澳台第一的贸易伙伴与投资伙伴,香港与台湾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与大陆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合作,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值得指出的是,两岸四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存在经济障碍与政治障碍的,其中区域内增长的经济利益再分配不均的问题成为港澳台对参与两岸四地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大顾虑。不过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现实需求、外部压力等各种条件都已经成熟,大陆港澳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利益相关,结成共同进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全球价值链中区域供应链转移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最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都构成了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大陆港澳台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的紧密联系,面临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供应链转移与被替代的挑战是共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四地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在应对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时能够抵消经济冲击,并且在一体参与区域经济协定时更有话语权,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在两岸四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时也更加不容易被替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后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更利于两岸四地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移动,最终能够打造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陈志阳[9](2015)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2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已成为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力量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区相继出现,对大国关系重新定位与调适、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与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与承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与演变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正在推进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理论基础、国际态势、发展现状、内外障碍、经贸影响以及产业竞争力变化等内容,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首先梳理了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概念,并对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相关传统理论和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其次,分析了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回顾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介绍了大国推进自由贸易区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一代经贸规则发展情况,确定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环境。第三,梳理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是否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个案分析法,归纳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内外障碍,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第四,重点分析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包括贸易发展、投资发展、贸易平衡、地区结构、贸易结构的影响等内容,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己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具体产品贸易的影响。第五,选择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由贸易区,通过指数分析方式,实证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六,则是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深入研究,得出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将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结论,这与当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起负面影响的大多数观点不同。第二,对自由贸易区中纳入新一代经贸规则的原因、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在对自由贸易区发展类型进行“三代”分类的基础上,引入“21世纪新议题”等概念并对其进行归纳和理论阐述。这种对自由贸易区与新经贸规则关系的系统分析和论述,在当前相关自由贸易区研究中较为少见。第三,通过引力模型和六大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实证研究了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对在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三个自由贸易区参与各方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定量的实证分析对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原瑞玲[10](2014)在《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效应及其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和双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现实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自由贸易区建立会促进区内贸易的增长,由此带来的贸易收益是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同时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它们是FTA福利分析和效果评价的核心指标,哪种效应居于主导将直接决定其建设价值评估,而如何测度成为关键。基于事后研究视角探讨CA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所产生的影响,对CAFTA本身及我国参与的其他FTA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的分析基于方法层面和实证应用层面,对自贸区贸易效应测算方法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实证测算CAFTA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并进行事后评价,旨在为我国下一步参与自贸区建设提供政策参考。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构建贸易效应的测算方法体系。基于引力模型和进口需求回归模型对模型定式、变量选取进行了讨论,针对FTA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包含国家组、进口年和出口年3个维度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控制FTA的内生性,解决了基础引力模型对自贸区贸易效应的估计偏差。构建的测算方法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反映两国特定贸易关系和年度影响的截面和时期双向固定效应,有效的解决了FTA的内生性问题;二是模型可以用于分类产品的贸易效应测算,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贸易效应产生的原因;三是通过两步法分解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区分了自贸区因素和非自贸区因素对贸易流的影响,实证测算结果与理论概念更为匹配。(2)基于农产品总体和分类层次,中国和东盟双视角,多层次和多视角展示了CAFTA的农产品贸易效应。研究表明: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推动作用明显,贸易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CAFTA的贸易创造具有明显的产品结构性特征,贸易开放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有限,需理性看待。CAFTA使得中国和东盟均获益,中国整体上获得了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有限,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有利于中国。同时,CAFTA框架下东盟对中国实际让渡的空间相对有限,东盟获得了巨大的出口利益,从农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东盟。(3)对CAFTA贸易关系和贸易效应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与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结构高度吻合,而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东盟的进口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为主。CAFTA农产品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分配模式与贸易关系存在一致性,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后产生了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而没有发生贸易转移,同时由于双边产业结构互补,自贸区在给区内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对国内产业和区外市场的影响较低,双边开展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4)基于产业层面分析了CAFTA对我国荔枝产业的影响。结合长时序的产业发展数据和贸易数据,对CAFTA建立和推进过程中我国荔枝产业生产、贸易和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CAFTA生效前后学者们对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忧虑并未完全成为现实,贸易开放对我国荔枝产业的影响有限,国内荔枝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价格的影响更明显。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二、智利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利智利水果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利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利智利水果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FTA战略的研究
        二、FTA战略贸易效应的研究
        三、FTA战略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FTA战略下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益—关税同盟理论
        二、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大市场理论
    第二节 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FTA战略发展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FTA战略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发展FTA战略的动因
        二、中国FTA战略发展的现状
        三、中国FTA战略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情况
        二、中国对FTA贸易伙伴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第三节 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二、中国与FTA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第三章 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倾向性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模型
        二、变量意义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倾向性得分匹配
        二、基础模型结果分析
        三、匹配方法稳健性检验
        四、滞后性检验
第四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与FTA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进出口额逆差不断扩大
        二、中国大部分种类的农产品都缺乏竞争性和互补性
        三、不同FTA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情况有所差异
        四、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着的贸易转移效应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降低贸易逆差额
        二、增强中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三、促进FTA的升级谈判,多样化FTA贸易伙伴
        四、提高农业谈判能力,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效应异质性的中国FTA策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资料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下一步方向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FTA理论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FTA的研究
        2.2.2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2.2.3 关于FTA与全球价值链关系的研究
        2.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FTA的发展
    3.1 已经签署的FTA
        3.1.1 国别情况
        3.1.2 产业情况
        3.1.3 关税减让情况
    3.2 正在谈判的FTA
        3.2.1 国别地理分布
        3.2.2 对外贸易规模
        3.2.3 经济发展情况
        3.2.4 与中国的经贸联系网络
    3.3 正在研究的FTA
        3.3.1 国别地理分布
        3.3.2 对外贸易规模
        3.3.3 经济发展情况
        3.3.4 与中国的经贸联系网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TA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
    4.1 模型设定
        4.1.1 GTAP模型
        4.1.2 模型设定
    4.2 中国FTA经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4.2.1 模拟方案设定
        4.2.2 FTA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4.2.3 FTA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4 FTA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4.3 中国FTA的国别效应异质性分析
        4.3.1 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
        4.3.2 地理空间异质性
        4.3.3 贸易紧密度异质性
        4.3.4 FTA参与程度异质性
        4.3.5 对外开放时间异质性
    4.4 中国FTA的产业效应异质性分析
        4.4.1 模拟方案
        4.4.2 产业异质性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FTA对贸易和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从全球价值链视角
    5.1 全球价值链核算理论
        5.1.1 GVC的生产分解
        5.1.2 GVC的贸易分解
        5.1.3 GVC的生产长度核算
    5.2 FTA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2.1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3 模型结果
        5.2.4 稳健性检验
        5.2.5 国别异质性分析
    5.3 FTA对中国产业增加值的影响
        5.3.1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5.3.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3 模型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产业异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TA经济影响的非线性分析——基于PSTR模型
    6.1 理论基础和假设提出
        6.1.1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6.1.2 乘数—加速数模型
        6.1.3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
    6.2 模型设置及变量选择
        6.2.1 PSTR模型
        6.2.2 模型设定
        6.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6.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1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3.2 产业层面的描述性统计
    6.4 模型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模型结果及分析
        6.4.3 产业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中国FTA的策略选择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与越南的具体关税减让安排
附录 B 2000-2019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贸易区(FTA)
        二、 自由贸易园区(FTZ)及其与自由贸易区(FTA)的异同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 非经济视角下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综述
        一、 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二、 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三、 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历程与特点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及不足
        一、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影响力
        二、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经贸紧密度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阻碍
        一、 内部阻碍
        二、 外部阻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分析
        一、 货物贸易自由化整体水平
        二、 敏感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灵活处理
        三、 货物原产地规则约定
    第二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二、 货物贸易比例分析
        三、 货物贸易增速分析
    第三节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一、 扩展的引力模型构建
        二、 研究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效应分析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投资的议题
        二、 自由贸易区伙伴对中国投资的效应
        三、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效应
    第二节 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
        一、 模型设计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一、 促进国内地方经济发展
        二、 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三、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四、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发展阻力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投资促进效应显着
        (五)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地方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等具有多重影响
    二、 对策建议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二) 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三) 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
        (四) 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日本FTA战略研究
        1.3.2 韩国FTA战略研究
        1.3.3 中国FTA战略研究
        1.3.4 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
        1.3.5 对研究综述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FTA的一般概述和相关理论
    2.1 FTA的一般概述
        2.1.1 FTA的概念及制度依据
        2.1.2 FTA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1.3 FTA的发展特点
    2.2 FTA相关理论
        2.2.1 关税同盟理论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
        2.2.3 轮轴-辐条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第3章 日韩FTA战略历史演变比较
    3.1 日本FTA战略历史演变
        3.1.1 起步阶段(1999-2002年)—被动推进FTA
        3.1.2 加快推进阶段(2002-2010年)—积极构建东亚共同体
        3.1.3 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重视亚太,推进超级FTA
    3.2 韩国FTA战略历史演变
        3.2.1 起步阶段(1998-2003年)—保守推进FTA
        3.2.2 加快推进阶段(2003-2013年)—与主要经济体签署高水平FTA
        3.2.3 提升阶段(2013年-至今)—发挥“核心轴”作用
    3.3 FTA战略历史演变的比较
        3.3.1 战略转变的节点大致相同
        3.3.2 起步阶段对战略形成的推动力量不同
        3.3.3 加快推进阶段韩国FTA发展速度赶超日本
        3.3.4 战略提升阶段均重视超级FTA
第4章 日韩FTA战略目标及战略内容比较
    4.1 FTA战略目标比较
        4.1.1 战略目标多元化
        4.1.2 日韩两国都重视经济目标
        4.1.3 日本较韩国更重视非经济目标
    4.2 FTA战略伙伴选择比较
        4.2.1 战略伙伴的选择标准多样化
        4.2.2 日本主要战略伙伴由小国向主要经济体转变
        4.2.3 韩国主要战略伙伴由主要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延伸
    4.3 FTA范围比较
        4.3.1 均突破传统FTA范围
        4.3.2 日本的FTA范围更加广泛
    4.4 FTA自由化水平比较
        4.4.1 工业、服务业、投资领域自由化水平较高
        4.4.2 日本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低于韩国
第5章 日韩FTA战略措施比较
    5.1 FTA战略推进方式比较
        5.1.1 起步阶段两国均采取先易后难方式
        5.1.2 加快推进阶段韩国与主要经济体采取同时多发方式
        5.1.3 战略提升阶段日本加强同时多发方式
    5.2 FTA战略推进体制的比较
        5.2.1 均设推进FTA战略的专门机构
        5.2.2 韩国FTA推进程序制度化
        5.2.3 日本FTA推进体制的效率低于韩国
    5.3 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的比较
        5.3.1 两国均以农林水产业为主要援助对象
        5.3.2 日本的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滞后
        5.3.3 韩国的FTA相关国内援助政策更加全面
第6章 日韩FTA战略推进效果比较及原因
    6.1 FTA战略贸易效应比较
        6.1.1 日韩与FTA伙伴的贸易动态
        6.1.2 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6.2 FTA战略推进的其他效果比较
        6.2.1 已生效FTA对象国数量
        6.2.2 企业的FTA利用率
        6.2.3 FTA的贸易覆盖率
        6.2.4 FTA非经济效果
    6.3 日本FTA战略推进效果不如韩国的深层原因
        6.3.1 日本的FTA政策决策效率低下
        6.3.2 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遇较大阻力
        6.3.3 日本的关税减让空间较小
        6.3.4 日本实施牵制中国的战略
        6.3.5 韩国更加重视国民及企业的支持
第7章 日韩FTA战略发展趋势比较
    7.1 日本FTA战略发展趋势
        7.1.1 推动CPTPP早日生效
        7.1.2 尽早缔结日本-欧盟FTA
        7.1.3 谋求主导RCEP
        7.1.4 争取高水平中日韩FTA
        7.1.5 冷处理日美FTA,促使美国加入CPTPP
    7.2 韩国FTA战略发展趋势
        7.2.1 文在寅政府继续推进自由贸易政策
        7.2.2 比起RCEP会更重视中日韩FTA
        7.2.3 全力应对韩美FTA修订谈判
        7.2.4 面对英国脱欧,准备修订韩欧FTA及签署韩英FTA
        7.2.5 重视与新兴经济体签署FTA
    7.3 FTA战略发展趋势的比较
        7.3.1 RCEP和CPTPP的优先顺序不同
        7.3.2 均重视主要经济体,但韩国越发重视新兴经济体
        7.3.3 日本的FTA贸易覆盖率有望赶超韩国
第8章 日韩FTA战略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8.1 中国FTA战略的历史演变、推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1.1 中国FTA战略的历史演变
        8.1.2 中国FTA战略的推进现状
        8.1.3 中国FTA战略存在的问题
    8.2 日韩FTA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8.2.1 日韩FTA战略的经验
        8.2.2 对中国的启示
    8.3 对策建议
        8.3.1 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8.3.2 有序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FTA
        8.3.3 重视与大型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FTA
        8.3.4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TPP协议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1.1.2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浪潮兴起
        1.1.3 建立全球贸易新规则与新标准的呼声日益高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研究进展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文献简要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2.2.5 交易费用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理论分析框架
        2.3.2 TPP贸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2.3.3 TPP新规则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第三章 TPP谈判进程、协议内容与主要特征
    3.1 TPP谈判进程回顾
        3.1.1 TPP发展历程
        3.1.2 TPP成员国的立场
        3.1.3 非成员国的立场
    3.2 TPP协议内容
    3.3 TPP的主要特征
        3.3.1 成员地位的不对等性
        3.3.2 成员国的多样性
        3.3.3 协议内容的前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分析
    4.1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关税结构
    4.2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非关税壁垒
    4.3 中国与TPP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
    4.4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变动情况
    4.5 中国与TPP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变动情况
        4.5.1 双边农产品贸易额
        4.5.2 双边农产品贸易平衡
        4.5.3 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占各自农产品贸易比重
    4.6 中国与TPP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情况
        4.6.1 中国对TPP成员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4.6.2 中国对TPP成员国农产品进口结构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1.1 竞争性指标
        5.1.2 互补性指标
        5.1.3 数据来源
    5.2 测算结果及说明
        5.2.1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分析
        5.2.2 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的互补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易费用视角下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6.1 TPP文本中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内容
    6.2 TPP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1 削减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2 严格的劳工和环境标准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3 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4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5 监管一致性、透明度和反腐败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2.6 TPP争端解决机制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6.3 交易费用视角下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一体化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分析
    7.1 美国退出背景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分析
        7.1.1 国家(地区)、部门、要素加总
        7.1.2 模拟方案设计
        7.1.3 模拟结果及分析
    7.2 美国重新加入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分析
        7.2.1 模拟方案设计
        7.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7.3 中国加入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分析
        7.3.1 模拟方案设计
        7.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8.1 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的不同点
        8.1.1 宏观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8.1.2 农业部门价格、进口和出口变动趋势不一致
        8.1.3 对农业贸易余额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
    8.2 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相同点
        8.2.1 经济和贸易发展面临一定的负面影响
        8.2.2 农业部门出现生产减少和贸易转移
        8.2.3 农业部门产出、价格和贸易余额变动具有相关性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TPP谈判经历波折,TPP能否正式生效有待观察
        9.1.2 TPP减免关税可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一定程度的转移效应
        9.1.3 TPP倡导的新规则理论上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
        9.1.4 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存在异同
        9.1.5 中国是否加入TPP需要权衡利弊得失
    9.2 政策建议
        9.2.1 对TPP持客观和开放态度
        9.2.2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9.2.3 促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9.2.4 加强对重点农业部门的合理保护及预警机制
        9.2.5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简要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第四章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贸合作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节
    中国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趋势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贸易的特征分析 第五章
    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效率和潜力分析 第一节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设定及方法说明 第二节
    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潜力分析 第六章
    中国参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实证模拟分析 第一节
    GTAP模拟方案 第二节
    宏观经济模拟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外贸易模拟结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兴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生产分工与全球价值链
2.2 全球价值链的量化与增加值贸易
2.3 新区域主义
2.4 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主义
2.5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3章 全球价值链的计算与大陆、香港、台湾双边价值链关系
3.1 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核算
3.2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计算
    3.2.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库
    3.2.2 大陆、香港、台湾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国内增值率
    3.2.3 大陆、香港、台湾和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指数
3.3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制造业价值链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大陆、香港、台湾的经济影响
4.1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4.1.1 新区域主义中的大经济体战略与小经济体战略
    4.1.2 亚太地区主要的经济协定
    4.1.3 大陆、香港、台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4.2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大陆、香港、台湾的经济影响
    4.2.1 GTAP模型介绍、假定条件与情景设定
    4.2.2 亚太区域整合情景GTAP模拟结果
    
4.2.2.1 TP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2 RCE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3 中日韩自贸区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4 TPP、RECP、CJK全部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5 FTAA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6 TPP实施且中国大陆加入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7 香港和台湾加入TPP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8 香港和台湾加入RCEP的模拟结果分析
4.3 大陆“一带一路”战略对香港、台湾的影响
    4.3.1 大陆“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与制度设计
    4.3.2“一带一路”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创新
    4.3.3“一带一路”是香港和台湾的重大机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5.1 引力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5.2 模型设定
5.3 零部件的选择方法
5.4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讨
6.1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6.1.1 两岸四地的双边贸易情况
    6.1.2 两岸四地的双边投资情况
6.2 运用GTAP模型模拟大陆、香港、台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后的经济效益
    6.2.1 大陆、香港、台湾区域经济一体化GTAP模拟结果分析
    6.2.2 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的GTAP模拟结果分析
6.3 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6.3.1 经济障碍
    6.3.2 政治障碍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
7.1 理论方面
7.2 实证方面
    7.2.1 全球价值链的计算结论
    7.2.2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GTAP情景模拟结论
    7.2.3 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的引力模型回归结论
7.3 本论文的局限性与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7.3.1 本论文的局限性
    7.3.2 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目录 附录B 图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理论
        二、主要经济体发展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概念辨析
        三、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节 关税同盟等理论
        一、关税同盟及其相关理论
        二、轮轴-辐条理论
        三、竞争性自由化理论
    第三节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
        一、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国际生产网络的实质和政策含义
    第四节 新一代经贸规则的理论解释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新经贸规则演进的路径
第三章 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全球形势
    第一节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历史
        一、自由贸易区在二次大战前的历史进程
        二、二战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新一代经贸规则
        一、三代自由贸易区的内涵演进
        二、新一代经贸规则的主要内容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当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点和大国作用
        一、当前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推进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现状与推进障碍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阶段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二、中国对外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起步阶段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阶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提升阶段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谈判对象选择
        二、推进谈判方式和路径
        三、货物贸易自由化
        四、服务贸易开放
        五、涵盖领域和内容
    第三节 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困难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足之处
        二、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内部障碍
        三、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外部障碍
        四、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经贸效应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
        一、货物贸易
        二、投资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
        二、制成品贸易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对具体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与数据
        三、回归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分类方法
        一、六大类指数分析方法
        二、国际贸易标准产品分类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四节 RCEP等在谈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一、RCEP各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二、中国-海合会、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七章 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构想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规划
        一、妥善处理区域与多边的关系
        二、选择优先国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三、多路径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标准和内容
        一、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标准
        二、拓展中国自由贸易区涉及的领域
        三、提高自由化标准的推进方式
    第三节 完善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配套体系
        一、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实施体制
        二、全面纳入自由贸易区评估机制
        三、建立健全自由贸易区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效应及其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自贸区贸易效应理论的研究脉络
    2.2 自贸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2.3 影响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3.1 贸易效应测算的实证研究思路
    3.2 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测算方法
    3.3 基于进口需求回归模型的贸易效应测算方法
    3.4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分解
    3.5 贸易效应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FTA农产品贸易效应测度:中国视角
    4.1 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变化特征
    4.2 CAFTA的农产品贸易效应测度和结果分析
    4.3 贸易效应的产生条件和经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FTA农产品贸易效应测度:东盟视角
    5.1 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
    5.2 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效应测度和结果分析
    5.3 中国和东盟在CAFTA中的贸易效应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贸易关系与贸易效应分配模式的一致性检验
    6.1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6.2 贸易关系与FTA贸易效应的决定
    6.3 测算方法和数据说明
    6.4 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6.5 CAFTA贸易效应与贸易关系一致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AFTA对广西荔枝产业影响的调研分析
    7.1 CAFTA对荔枝产业的预期影响
    7.2 CAFTA生效前后我国荔枝贸易和生产的变化
    7.3 CAFTA对我国荔枝产业影响的调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对我国参与自贸区农业谈判的思考
    8.1 我国FTA谈判进展及发展特点分析
    8.2 国外FTA农业谈判方案分析
    8.3 对我国已签署FTA农产品贸易规则的思考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智利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利智利水果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FTA战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研究[D]. 吴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基于效应异质性的中国FTA策略选择研究[D]. 曲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D]. 董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5]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D]. 金香兰. 吉林大学, 2018(01)
  • [6]TPP协议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D]. 陈祥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原雪. 南京大学, 2018(09)
  • [8]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D]. 周晋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D]. 陈志阳. 武汉大学, 2015(10)
  • [10]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效应及其测度研究[D]. 原瑞玲.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智利和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智利水果出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