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兔子的正确方法

抓兔子的正确方法

一、家兔的正确扑捉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涛[1](2017)在《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技术,至今为止,已发展成为鼻外科主流技术,逐步将根治性手术变为根据病变的程度,尽量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保持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进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鼻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问题。其除要考虑全身性因素所致以外,与局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关系,而使用局部止血剂可以达到显着的效果。充分、持续的鼻粘膜收缩可以确保鼻内镜手术获得充分的手术通道,高效的血管收缩可以有效控制术中粘膜渗血,获得良好术野。盐酸赛洛唑啉是一个有效的局部鼻减充血剂,直接作用于鼻黏膜α-肾上腺素能受体,尤其是α2受体,产生血管收缩作用,减轻鼻充血的效果,并且具有血管收缩迅速、维持时间长及安全性高的优点,已作为非处方用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外以取代麻黄素,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1观察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止血效果;2观察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血管收缩的效果、维持时间、安全性;方法实验部分:选择30只SD健康家兔,雌雄不限,体重1.3-4kg随机分为3组,采用上颌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的改良建模方法,建立慢性鼻窦炎生物模型,术后第10天左右,行为学评分:出现脓涕、喷嚏、结膜水肿充血等症状,三组家兔分别注射0.05%盐酸赛洛唑林,0.05‰肾上腺素以及生理盐水。可对实验对象进行鼻腔粘膜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利用吸引器收集,因出血量少及血液滞留吸引器管中等因素,术中加吸100ml生理盐水,出血量由收集液体总量减去100ml所得,以容器法进行对比(单位:ml)。不能利用吸引器收集的血液由无菌敷料进行擦拭,吸血敷料的重量减去止血前的原重量,以称重法对比(单位:g),术后给予鼻腔填塞,术后出血量由24h后取出鼻腔填塞敷料重量减去以使用前敷料的重量所得(单位:g),选择鼻腔粘膜及皮肤交界处后方0.3--0.5cm处获取鼻腔粘膜标本,制作鼻腔粘膜血管组织切片对各组血管收缩情况观察。临床部分:选择我院2016年100例门诊鼻内镜检查患者及住院40例Ⅰ型3期慢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被试对象。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要求患者鼻部首次手术者,均排除标准:冠心病、高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及糖尿病。鼻内镜检查组:同一患者,左侧鼻腔采用0.05%赛洛唑啉喷鼻剂棉片进行鼻腔收缩处理,对右侧鼻腔采取0.05‰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腔收缩处理,每次3min。均由同一医师及同一台鼻内镜完成,VAS评价标准: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一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一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对比两组鼻腔粘膜收缩程度及双侧鼻腔的舒适度。住院手术组:随机分组法将40例Ⅰ型3期慢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即:赛洛唑啉组、肾上腺素组。对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等,术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分别以0.05%赛洛唑啉棉片及0.05‰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腔粘膜表面收缩,观察各组鼻腔收缩情况,并以鼻内镜截图,术中分别记录赛洛唑啉组与肾上腺素组在用药前、用药后5min、15min、30min,血压、心率变化,同时观察术中上颌窦口完全打开后,分别放置0.05%赛洛唑啉棉片及0.05‰肾上腺素棉片观察止血效果,并以鼻内窥镜截图为证,分别记录两组在术后6h内首次渗血时间及术腔二次填塞例数,观察各组止血效果、持续时间及安全性。结果1.三组家兔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应用赛洛唑啉A组、肾上腺素B组以及生理盐水C组,其术中出血量,术中吸血敷料以及术后出血量,A组与B组对比无显着差异,A组、B组与C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吸血敷料以及术后出血量对比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盐酸赛洛唑啉的止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的止血效果P>0.05,无明显差别,均超过了空白对照组。2.门诊鼻内镜检查,同一患者,左侧鼻腔采用0.05%赛洛唑啉棉片进行鼻腔粘膜收缩,对右侧的鼻腔采取0.05‰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腔粘膜收缩,均以棉片湿润但轻度挤压不滴出药液为度,疼痛VAS评分,P<0.05,赛洛唑啉组舒适度优于肾上腺素组。3.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上颌窦口分别用0.05%赛洛唑啉棉片(A组)及0.05‰肾上腺素棉片(B组)收缩止血,观察鼻内窥镜截图可知:两组鼻腔粘膜收缩程度无明显差别,术中都能保持较好的术野。4.两组用药后5min、15min、30min,血压、心率变化比较结果,两组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肾上腺素组血压均值升高幅度均未超过35mmHg,心率加快,心率均值升高幅度未超过25次/分,赛洛唑啉组血压均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升高幅度均未超过20mmHg,心率均值升高幅度均未超过15次/分。两组在用药前血压、心率比较P>0.05,两组在用药后血压、心率变化比较P<0.05,本研究得知:术中赛洛唑啉组安全性高于肾上腺素组。5.术中观察得知,赛洛唑啉组无1例出现鼻腔粘膜反射性充血、肿胀,肾上腺素组有3例在用药后1.5--2.0h后出现鼻腔粘膜反射性充血、肿胀,需二次鼻腔收缩方可手术,P<0.05,有统计学意义。6.赛洛唑啉组与肾上腺素组术后6h内术腔首次渗血时间,需二次填塞例数,两组均无1例出现二次鼻腔填塞,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盐酸赛洛唑啉的止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的止血效果作用相似。并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久、安全性高等优点。

王涛[2](2017)在《益肾通络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其特征性改变是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増厚。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临床发现近年来IMN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所占的比率有上升的趋势,IMN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的患者,但是在男性中较女性中更多(性别比=2:1),发病高峰在3050岁。约6080%IMN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剩余患者表现为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长期大量的蛋白尿可导致患者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甚至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其治疗包括非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非免疫抑制治疗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等;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烷化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然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副作用及防治并发症,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檀师以“久病入络”理论为指导,并依据本病病程长、易反复、舌暗淡有齿痕、脉细涩等特征,提出IMN病机的关键在于脾肾亏虚、肾络瘀阻。本课题基于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法为主,通过观察益肾通络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评价该药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例80例,均为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其中门诊病人54例,住院病人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临床参数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降压、降脂、利尿消肿、抗凝等基础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醋酸泼尼松片,遵循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指南[7]建议,根据“起始剂量要足、减药要缓、疗程要长”原则:起始剂量0.8-1mg/(kg·d),最大剂量不超60mg/d,晨起顿服,8周后规律减量,每周减5mg,减至30mg;此后每2周减5mg,减至20mg;此后每4周减5mg,减至10mg,维持性口服;同时口服环磷酰胺(ctx)1.52.0mg/(kg·d),ctx总剂量6-9g。对照组:予上述基础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益肾通络方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观察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总蛋白(tp)、血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以及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观察治疗组、对照组血浆中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1)、内皮素1(et-1)、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析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法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56%,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为43.93±6.56,治疗后为15.08±4.08,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为43.27±7.28,治疗后为20.54±3.23,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7.18%,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食少纳呆、腰膝酸痛、便溏、精神萎靡、肌肤甲错、尿频六个方面疗效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在降低24h蛋白尿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在升高血浆蛋白(tp、alb)及降低血脂(tc、tg)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在改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i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通络方能明显改善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显着提高临床疗效;2益肾通络方能减少膜性肾病患者24h蛋白尿定量,提高血浆蛋白、降低血脂,改善凝血功能;3益肾通络方能够保持肝肾功能稳定,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稚[3](2016)在《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及其训练监控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动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检测与评估,一直是困扰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难点问题之一。脑电图是脑生理特征的客观反映,是检验和预测脑状态和功能变化的重要依据。从2011年至2013年,我们就不同级别、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状态下优秀运动员的脑功能特征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综合调查和实验研究。在大量数据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脑功能特征指标评价体系,从神经中枢角度为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提供科学、准确、客观的方法,为优秀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脑电信息熵和神经递质分析技术,对优秀运动员的脑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五个部分:1、优秀运动员的脑功能特征。研究对象为普通正常人189人,优秀运动员540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99人,健将级运动员217人,国际健将级运动员124人);2、不同训练阶段,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研究对象为来自7个不同项群的384名优秀运动员,观察四个训练阶段(开始阶段、提供阶段、强化阶段和赛前阶段)脑功能特征的变化。3、不同训练状态,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研究对象为来自7个不同项群的384名优秀运动员,观察五个状态时脑功能特征的变化。4、依据前三个实验的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初步建立“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5、在实践中应用“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以国家体操队备战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结果:1、使用脑电信息熵与神经递质分析技术分析脑电图,可以看出优秀运动员与普通正常人相比,具有协调、稳定和有序等脑功能特征。级别越高的运动员其稳定性越好,有序性越高。男女没有显着性差异。2、使用脑电信息熵与神经递质分析技术分析脑电图,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随着训练阶段的变化发生规律性变化。3、使用脑电信息熵与神经递质分析技术分析脑电图,优秀运动脑功能特征随着训练状态的变化发生规律性变化。4、采用百分位数法,初步建立“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5、通过在实践中使用“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发现脑电图的个体差异很大,个体化评估可以更精准地反映训练负荷所引起的人体变化以及运动员当前状态,脑功能特征指标可从中枢状态评估角度作为训练监控的指标之一。结论:优秀运动员具有协调、稳定和有序等脑功能特征,在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状态,优秀运动员的脑功能特征均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据此建立的“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是优秀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和选拔参赛运动员的客观有效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中枢状态评估角度充实了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评估指标体系。

王备成[4](2016)在《健康男性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经典被动Oddball范式诱导前注意视觉偏差刺激加工的fMRI初步研究目的通过任务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探讨健康成年男性大脑前注意视觉皮层在经典Oddball范式诱导下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过程中功能解剖结构分布及相应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20名健康成年男性,采用经典Oddball被动范式给予非注意视觉刺激,视觉标准刺激事件设定成红色方块,其呈现概率为80%,而把偏差刺激事件设定为绿色方块,其呈现概率是概率为20%,观察脑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测结果呈现情况。结果最终分析15名被试,所有被试都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按键正确率均≥95%,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fMRI显示右侧梭状回、右侧颞叶、双侧额叶、左侧枕叶及左侧中央前回/后回等激活区BOLD信号在偏差刺激出现后明显升高。结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前注意视觉皮层功能解剖分布,为临床诊断前注意视觉皮层受损情况提供更加直观的检查方式,以及为疾病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Oddball-Control范式诱发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的f MRI研究目的通过改变实验方案,探讨健康男性在不同实验范式下诱导前注意视觉偏差刺激自动加工功能磁共振影像表现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5名健康男性,均为右利手型,采用经典Oddball被动范式和等概率范式(Control序列)给予非注意视觉刺激。Oddball范式下:视觉标准刺激事件为红色方块,呈现概率为80%,视觉偏差刺激事件为绿色方块,概率为20%,采集被试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MRI影像数据;等概率序列(Control)下:设置五种视觉刺激色块,分别为红色色块,蓝色色块,绿色色块,黄色色块及紫色色块,每种色块出现概率均为20%,f MRI采集等概率序列(Control)下各被试的前注意视觉加工过程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再将数据导入SPM8软件中经行Oddball-Control(蓝色色块视觉刺激)后处理,提取最终结果图像。结果13名被试在f MRI检查过程中按键正确率均≥95%,平均反应时间为(259.5±32.5)ms,统计学概率为P=0.470,大于0.05,所以按键操作反应时间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意义。FMRI显示大脑的双侧额叶,双侧颞叶,双侧枕叶,左侧中央后回及右侧中央前回等激活区BOLD信号在偏差刺激出现后明显升高。结论FMRI可以清楚显示经典被动Oddball范式和等概率序列相结合诱发前注意视觉皮层非注意视觉加工脑功能解剖区域,较单独Oddball范式激活脑区更明显,更易观察。

程菲[5](2016)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以华斯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逐渐进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相比传统环境,信息化环境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注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更新,更是先进管理理念的更新,使内部控制的各要素都具有了新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风险。传统环境下的内控各要素因为不适应新的信息化环境,产生了新的危机。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机遇和风险并存。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新特征,需要对传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各要素进行完善和改进,设计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本文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总结和实地调研法,调查了华斯股份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情况,研究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分析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华斯股份内部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总体框架,期望给目前广大处于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提供参考。

王钢[6](2015)在《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语言集成描写和系统性词典学两个方面。语言集成描写以统一的语义元语言为工具,以语义配价理论为基础,对词位进行分析性注释,并通过支配模式揭示语义题元和句法题元之间的复杂关系。系统性词典学要求将语言单位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进行描写,以反映该语言的朴素世界图景。在系统性词典学中,词典释义类别和词典学肖像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新型俄语同义词解析词典》是最重要的实际产品。此外,阿普列相还是积极词典思想的支持者,他认为词典应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便潜在的词典使用者能正确构建自己的话语。本文对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并未局限在理论引介,而是将介绍、解析、评述、对比和应用相结合,在探讨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同时,一方面用汉语语料检验阿普列相理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尝试为汉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史红[7](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李晓娟[8](2014)在《温和灸对小鼠细菌感染炎症的影响及其自噬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具有杀伤、修复双重功能的高度可塑性分化细胞,驻留于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中。在胞外微环境、内分泌、异源物质和衰老等条件刺激下,巨噬细胞能可逆性地分化为炎症杀伤(M1)和抗炎修复(M2)两种类型。正常的巨噬细胞功能是宿主防御、组织重建、免疫调节的中坚力量,失控的炎症反应是感染引起组织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而抗炎过度引起的免疫抑制则是各种慢性感染、代谢失调、癌症、自身免疫、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步骤。中医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防衰保健中,因此研究针灸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对于了解针灸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对现代疾病谱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比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很大一部分治疗作用与机体多系统、多中心、多层次的炎症与抗炎、疼痛与镇痛有关,但温和灸的抗炎作用明显不在此列。本课题以温和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感染的治疗作用为切入点,围绕温和灸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以及多种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和灸对于细菌感染和炎症的整体调节作用及机制,及更深层次的细胞自噬通路机制,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温和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SPF级昆明小鼠雄性40只,体重1822克,随机分为四组: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C、艾灸15min组;D、艾灸30min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0只腹腔注射6%淀粉肉汤2天后再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感染模型。感染后模型组不做处理,C、D两组分别于感染后1小时艾灸小鼠关元穴15min和30min。随后持续48h观察和记录小鼠死亡情况,绘制生存力曲线。小鼠死亡后立即取腹腔液梯度稀释后用琼脂平板计数菌落数,定量观察细菌感染程度。解剖所有小鼠称重检测反映炎症程度的胸腺指数、脾指数。2.温和灸对巨噬细胞杀菌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1感染后即刻艾灸对巨噬细胞杀菌活性的影响。SPF级昆明小鼠雄性24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内对照组;即刻艾灸组。所有小鼠腹腔注射6%淀粉肉汤2天后再腹腔注射大肠杆菌(MOI=20)作为感染模型,模型组感染后0h处死,内对照组感染后2h处死,即刻艾灸组感染后立即艾灸关元穴0.5h并于2h处死。各组取腹腔液梯度稀释后用琼脂平板计数菌落数。○2感染吞噬后艾灸对巨噬细胞杀菌活性的影响。SPF级昆明小鼠雄性32只随机分为四组:A、模型组;B、内对照组;C、艾灸0.5h组;D、艾灸1h组。所有小鼠腹腔注射6%淀粉肉汤2天后再腹腔注射大肠杆菌(MOI=20)作为感染模型,模型组感染后0h处死,内对照组感染后4h处死,C、D两组感染1h后分别艾灸关元穴0.5h和1h并于4h处死。各组取腹腔液梯度稀释后用琼脂平板计数菌落数。○3感染吞噬后艾灸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SPF级昆明小鼠雄性16只,分组和处理同○2,各组于感染后6h处死取腹腔巨噬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后用qRT-PCR定量检测15种炎症相关因子和炎症体蛋白caspase-1的表达水平。3.温和灸对巨噬细胞自噬和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SPF级昆明小鼠雄性40只随机分为四组: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C、艾灸0.5h组;D、艾灸1h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0只艾灸实验前2天腹腔注射6%淀粉肉汤作为巨噬细胞活化模型,2天后对C、D两组分别艾灸关元穴0.5h和1h后处死小鼠。每组取腹腔液细胞经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和悬浮免疫荧光染色后分别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含LC3染色的自噬体光点的计数变化。随后提取腹腔液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和eIF2α含量变化。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死感染后,艾灸30min组显着提高48h内的生存率(P<0.05),艾灸15min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感染致死后,艾灸15min组、艾灸30min组腹腔细菌感染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P<0.01),艾灸时间长者感染较轻(P<0.05)。致死感染后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胸腺与脾脏指数变大(P<0.01),艾灸30分钟组显着减小胸腺与脾脏指数(P<0.01),艾灸15min组也使胸腺(P<0.05)与脾脏指数减小(P<0.01)。艾灸时间长者脾脏指数更小(P<0.05)。2.在20=MOI大肠杆菌感染后即刻艾灸组杀菌活性为31.6%,与内对照组的68.3%相比反而有所下降(P<0.05)。感染后允许巨噬细胞吞噬1h后艾灸的杀菌活性与内对照组比较显着上升(P<0.01),艾灸1h组杀菌活性比艾灸0.5h组升高明显(P<0.05)。内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所检测的16个基因中除TGFb,Fizz1,IF1204等基因被下调外,其余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均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IL-1β和iNOS分别被上调100和500倍。与模型组比较,从艾灸0.5h至1h之间, IL1α和IL1β先轻微上调(P<0.05)然后下调(P<0.01),TNFα基因表达持续下降(P<0.05)。iNOS和IL10开始变化不大之后显着下调(P<0.01)。内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体蛋白caspase-1表达量约提高6倍,艾灸0.5h和1h均使caspase-1基因表达下降(P<0.05)。艾灸后其余10个基因表达变化差异不显着。3.在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中,自噬标志物LC3光点数为较低的本底水平;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艾灸0.5小时或1小时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胞质中的LC3颗粒变多,在细胞质中形成弥散的颗粒状分布,数量与未艾灸对照活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自噬水平显着增加。激光共聚焦结果与普通显微镜一致,并且显示艾灸1h情况下细胞核具有分叶、弥散状况,可能与自噬过度引起的凋亡有关。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OR通路中的Akt磷酸化上调可以抑制自噬活化,mTOR非依赖通路的eIF2α磷酸化上调可以诱导自噬活化,二者结合的情况下自噬活化增加不多。与模型组比较,艾灸0.5h组和艾灸1h组使Akt磷酸化下调,eIF2α磷酸化上调,故起到了全面激活自噬的作用,艾灸促进自噬的作用与mTOR依赖的p-Akt的下调和mTOR非依赖的p-eIF2α的上调均有关。结论1.以致死剂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腹腔诱发的动物死亡与感染的持续存在、器官的炎症损伤过度均有关,艾条温和灸可以起到使小鼠死亡率显着下降、细菌感染减少、炎症损伤减轻的保护作用,效果与时间正相关,表明温和灸有明显的抗细菌感染、抗炎作用。2.温和灸的抗细菌感染作用发生在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步骤之后,过早艾灸不利于感染的清除。在巨噬细胞吞噬细菌之后进行艾灸能显着地提高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显着性与艾灸时间呈正相关,但是过长时间的艾灸有可能对巨噬细胞不利。温和灸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炎症,这可能是温和灸作用机制不同于针刺、直接灸之处。3.温和灸诱导巨噬细胞内自噬反应显着上升。温和灸对自噬的激活作用与Akt磷酸化下调和eIF2α磷酸化上升有关。温和灸的温热效应可能通过多个途径促进自噬,加快对内吞细菌的清除,是一种不依赖于免疫炎症活化的杀菌抗炎过程,对引起组织损伤的急性感染和过度炎症能够实施有效的干预,对于温和灸单独和与其它方法协同应用于多种感染、炎症、免疫异常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杨斌[9](2014)在《基于计算智能的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单个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生命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生物学众多分枝中的关注中心。系统生物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目的在于以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系统的生理机制。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实现基因调控网络建模是近年来研究系统生物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准确地构建基因调控网络,会大大影响疾病治疗的精度,对于加深细胞活动和致病基因功能机制的理解以及复杂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基因调控网络具有强耦合性、随机性、时变性、强非线性等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现有的方法较为简单,不能精确地识别基因间的转录调控关系,并且得到太多的假阳性关系。如何有效地建立精确的基因调控模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采用智能计算方法,通过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基因调控网络的重构和基因调控过程中生化反应的建模,并应用到基因芯片得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因表达谱中。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描述如下:1.宏观角度建模。针对现有模型构建基因调控网络不准确的现状,本论文提出使用柔性神经树模型(Flexible Neural Tree, FNT)来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和预测来自于基因表达谱的时间序列。该方法采用类似遗传编程的结构进化算法优化FNT模型的层次结构,编码在结构中的参数则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优化。这两种优化算法交替使用,直到找到满意的解或者达到规定的迭代上限则循环结束。为了改善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准确性,本论文使用模型选择标准AIC和大数表决方法来识别靶基因的最小调控基因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Elman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递归模糊神经网络以及这些模型的集成,FNT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基因表达谱的时间序列,并构造出更精确的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单一模型各有优缺点,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多种模型的系统生物学方法构造的基因调控网络相比单一的模型会更加准确和稳定,这也是模型研究的一个趋势。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多个模型结合的基因调控网络重构方法,即基于互信息混合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在该方法中,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分别用来构造基因调控网络,然后对这两种模型对应的网络结构进行整合,得到最终的基因调控网络。使用灵活树模型编码线性和非线性模型,遗传编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分别优化模型的结构和参数。适应值函数包含稀疏系数和相关系数。稀疏系数满足了在实际基因调控网络中,每个靶基因只有极小部分的候选调控因子作为真实因子这个条件,而相关系数充分利用互信息值来评估基因对的相关性,选择与靶基因相关性较大的调控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互信息混合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构建方法相比于其他经典的单一方法更加准确,不仅在真阳率上保持很高的水平,而且假阳率也很低。2.基因芯片数据处理、调控途径构建和致病基因染色体分布规律分析。本论文采用人类全基因组微阵列HU133Plus2.0基因芯片,使用齐鲁医院和聊城人民医院提供的粥样硬化斑块病人的冠状动脉和正常冠状动脉的样本组织,构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通过两组表达谱对比,筛选出1104个差异表达基因,然后采用GO功能分类、pathway分析等生物学方法分析这些表达基因,了解其生物功能和生物通路的变化。GO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功能,如细胞黏附,生物黏附等。Pathway分析发现基因在黏着斑通路显着性富集。在第四章提出的基于互信息混合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构建方法用来预测黏着斑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间的调控关系,正确预测了Rho激酶调控机制,证明了基因调控网络构造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收集了包括人类、小鼠、斑马鱼、果蝇和线虫五种物种的基因组数据,14种疾病的蛋白编码致病基因和与白血病相关突变数据,分析它们在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度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基因在染色体间的分布显示了一种异质性模式,蛋白质编码致病基因有着相似的染色体间分布模式,并且涉及某些生物过程的蛋白编码致病基因富集在一个或少量几个染色体上。人类19号染色体拥有最高的或者第二高的蛋白编码致病基因分布频率,这可能和这个染色体拥有更多参与转录调控过程的基因有关。这些发现可以针对特定的染色体,改善疾病相关基因筛选研究的效率,如GWAS,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测序。3.微观和随机角度建模。基因调控涉及大量的生化反应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尤其是在含有少量调控分子物种并且相互作用速度很慢的情况下,离散性和随机性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和延迟随机生化反应模型自动推导模拟框架。灵活反应模型(Additive Reaction Model)编码化学反应模型,首次结合了随机、离散和延迟三种元素。使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嵌套使用的混合进化策略来识别灵活反应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灵活反应模型和混合进化策略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生化反应模型。

邵向东[10](2013)在《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生命科学作为一门高考学科,如何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通过对目前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解决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复习方式的改变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在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学习的基础上,阐述了高中生命科学问题解决教学法设计的原则、特点、操作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二轮”复习教学模式,即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第一轮的“查缺补漏式”复习和第二轮的专题式复习。具体的教学方式是:课前问题采集—问题系统化—根据问题教学设计—总结。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问题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梯度,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思考就有动力,效果就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对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二轮”复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实验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二轮”复习法,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成绩没有明显差异,而两个班的中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即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本研究表明,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法进行高三生命科学复习教学,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究,并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探索或同伴探讨合作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从传统的机械复习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家兔的正确扑捉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兔的正确扑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实验部分(一)
第三章 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临床部分(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止血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益肾通络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及其训练监控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假设、内容与研究路线
        1.2.1 研究假设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路线
    1.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训练监控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 科学训练的重要性
        2.1.2 训练监控(竞技状态调控)
        2.1.3 竞技能力状态检测、诊断与评估研究的发展现状
    2.2 脑电产生的生理学基础及意义
        2.2.1 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基础
        2.2.2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2.3 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
        2.2.4 神经递质与受体
        2.2.5 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
        2.2.6 脑电的生理学意义
    2.3 运动科学领域中脑电与脑电图的研究现状
        2.3.1 在运动科学领域进行脑电信号分析研究的主要测试时机
        2.3.2 运动员脑电及脑电图特点
        2.3.3 脑电及脑电图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现状
        2.3.4 小结
    2.4 运动与脑神经递质与受体
    2.5 脑自组织研究及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
        2.5.1 脑的自组织理论
        2.5.2 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
        2.5.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测量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本研究进行脑功能特征评价采用的仪器、原理及指标
        3.3.1 采用仪器
        3.3.2 原理
        3.3.3 本研究进行脑功能特征评价采用的指标
4 研究一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测试要求、步骤和仪器
        4.2.3 观察指标
        4.2.4 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男女脑功能特征对比分析
        4.3.2 普通正常人、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对比分析
        4.3.3 一级、健将和国际健将脑功能特征对比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4.4.1 男女运动员脑功能特征
        4.4.2 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
        4.4.3 不同级别运动员脑功能特征
    4.5 小结
5 研究二不同训练阶段,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测试要求、步骤和仪器
        5.2.3 观察指标
        5.2.4 数据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脑 α 波优势频几率
        5.3.2 脑电熵值
        5.3.3 主要神经递质水平
        5.3.4 中枢疲劳指数和兴奋抑制指数
        5.3.5 脑功能态指数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三不同训练状态,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测试要求、步骤和仪器
        6.2.3 观察指标
        6.2.4 数据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脑 α 波优势频几率
        6.3.2 脑电熵值
        6.3.3 主要神经递质水平
        6.3.4 中枢疲劳指数和兴奋抑制指数
        6.3.5 脑功能态指数
    6.4 分析与讨论
    6.5 小结
7 研究四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初建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2.1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7.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7.2.3 各评价指标标准的制定
    7.3 研究结果
        7.3.1 正常状态下,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
        7.3.2 不同训练阶段,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
        7.3.3 不同训练状态,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
8 研究五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检测技术评估与监控体系的应用——以体操为例
    8.1 研究目的
    8.2 以体操为例的应用一
        8.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8.2.2 研究结果
        8.2.3 分析与讨论
        8.2.4 小结
    8.3 以体操为例的应用二
        8.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8.3.2 研究结果
        8.3.3 分析与讨论
        8.3.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的贡献
    9.3 本研究的特点
    9.4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继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健康男性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典被动Oddball范式诱导非注意视觉加工fMRI初步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Oddball-Control范式诱发前注意视觉皮层非注意加工的fMRI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一部分 附图表
第二部分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以华斯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2.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1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2.1.2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3 内部控制的目标
        2.1.4 内部控制的原则
        2.1.5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2.2 信息化及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2.1 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2.2.2 我国企业信息化概况
        2.2.3 当前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2.2.4 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第3章 华斯股份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分析
    3.1 华斯股份概述
    3.2 华斯股份内部控制基本状况
        3.2.1 控制环境
        3.2.2 风险评估
        3.2.3 控制活动
        3.2.4 信息与沟通
        3.2.5 监督
    3.3 信息化环境下华斯股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3.1 对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3.3.2 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
        3.3.3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3.3.4 控制活动未根据信息化环境而改变
        3.3.5 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安全性存在隐患
        3.3.6 信息无法全面掌握
        3.3.7 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3.3.8 缺乏内部控制和信息化的符合人才,专业人员水平有限
        3.3.9 信息化战略投资的风险控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4章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设计——以华斯股份为例
    4.1 内部控制环境框架设计
        4.1.1 加强公司治理
        4.1.2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4.1.3 完善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
        4.1.4 完善人力资源
        4.1.5 企业文化建设
        4.1.6 重视信息化战略投资的风险控制
    4.2 风险评估框架设计
        4.2.1 公司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4.2.2 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
        4.2.3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4.2.4 做好技术支持工作
    4.3 控制活动框架设计
        4.3.1 确定控制目标
        4.3.2 主要控制点
        4.3.3 采取控制措施
    4.4 信息与沟通框架设计
        4.4.1 收集内外部信息
        4.4.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4.4.3 加强内部之间的沟通
        4.4.4 与外部审计师的沟通
    4.5 监督框架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概说
    第一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言集成描写思想
    第一节 语言集成描写思想概述
    第二节 作为语言集成描写工具的语义元语言
    第三节 语义角色嬗变与对比
    第四节 分析性注释的特点、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支配模式及其在语言集成描写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性词典学思想
    第一节 系统性词典学基本原则
    第二节 系统性词典学视域下的词位信息
    第三节 系统性词典学视域下的词典学肖像
    第四节 语言世界图景及其民族差异性
    第五节 《新型俄语同义词解析词典》详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积极词典学思想
    第一节 积极词典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词位信息及其对汉语词典编撰的启示
    第三节 俄语积极词典词条示例
    第四节《俄语积极词典纲要》述评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
附录二 术语索引
附录三 人名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1 证分内外论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7. 燥证他论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7.6 伏气秋燥论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9.讨论
    10.小结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6.讨论
    7.小结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4.1 方案的初建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5.讨论
    6.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参考文献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温和灸对小鼠细菌感染炎症的影响及其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温和灸对小鼠感染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
实验二 温和灸对小鼠巨噬细胞杀菌作用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温和灸对小鼠巨噬细胞自噬通路的影响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从艾灸看中医与现代医学前沿对接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针灸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9)基于计算智能的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研究现状
    §1.3 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难点
    §1.4 论文研究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因调控网络
    §2.1 基本概念
        2.1.1 基因表达
        2.1.2 基因调控
        2.1.3 基因调控网络
    §2.2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
        2.2.1 布尔网络
        2.2.2 信息论
        2.2.3 概率图模型
        2.2.4 贝叶斯网络模型
        2.2.5 微分方程模型
        2.2.6 神经网络
        2.2.7 随机模型
    §2.3 基因调控网络建模过程
    §2.4 生物数据
        2.4.1 微阵列数据
        2.4.2 RNA-seq数据
        2.4.3 其他数据
    §2.5 基因调控网络建模评价方法
    §2.6 基因调控网络的可视化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柔性神经树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反向工程研究
    §3.1 引言
    §3.2 柔性神经树模型
        3.2.1 FNT模型
        3.2.2 FNT模型的优化
    §3.3 FNT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反向工程
    §3.4 实验结果
        3.4.1 基因调控网络仿真实验
        3.4.2 芽殖酵母细胞周期实验
        3.4.3 大肠杆菌SOS DNA损伤修复网络
        3.4.4 酵母基因调控网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互信息混合模型的基因调控网络构建
    §4.1 引言
    §4.2 转录过程的数学模型
    §4.3 灵活树模型
        4.3.1 灵活树模型结构
        4.3.2 模型的结构优化
    §4.4 互信息
    §4.5 粒子群优化算法评价个体
        4.5.1 粒子群优化算法
        4.5.2 评价函数
    §4.6 基因调控网络推导过程
    §4.7 实验结果
        4.7.1 稀疏系数的确定
        4.7.2 算法性能比较
    §4.8 实验分析与小结
第五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因芯片处理及致病基因染色体分布规律分析
    §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5.1.1 道德声明和样本
        5.1.2 微阵列芯片数据预处理
        5.1.3 差异性基因的选取
        5.1.4 基因功能注释
        5.1.5 GO和pathway分析结果
        5.1.6 黏着斑信号通路构建
    §5.2 蛋白编码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分布规律分析
        5.2.1 数据收集
        5.2.2 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灵活反应模型的随机和延迟随机生化反应建模
    §6.1 化学反应建模研究现状
    §6.2 随机化学动力学
        6.2.1 化学主方程
        6.2.2 随机模拟算法
        6.2.3 延迟随机模拟算法
    §6.3 随机模拟算法建模研究
        6.3.1 灵活反应模型
        6.3.2 似然估计
        6.3.3 根均方误差
        6.3.4 模型优化
    §6.4 实验仿真
        6.4.1 生灭过程
        6.4.2 Lotka-Volterra模型
        6.4.3 简单基因表达模型
        6.4.4 简单延迟随机模型
        6.4.5 转录的延迟随机模型
        6.4.6 参数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和参与项目列表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何谓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问题解决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1 功能心理学理论
    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3 成就动机理论
3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中学生命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 目前学校生命科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存在问题
    3.2 问题解决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基础
    3.3 问题解决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4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二期课改中学生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和《高考上海卷生命科学考试说明》的要求
    4.2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4.3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中问题解决教学法设计问题的原则
    4.4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中问题解教学法设计的特点
    4.5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中问题解决教学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4.6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中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4.7 二轮复习法的教学实践案例
5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方法
    5.4 分析结果
6 讨论总结
    6.1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三生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效果
    6.2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三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6.3 本教学实验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四、家兔的正确扑捉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赛洛唑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D]. 张永涛. 郑州大学, 2017(02)
  • [2]益肾通络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D]. 王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3]我国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特征及其训练监控应用的研究[D]. 李稚.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4]健康男性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王备成.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5]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以华斯股份为例[D]. 程菲.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6)
  • [6]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D]. 王钢. 黑龙江大学, 2015(03)
  • [7]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 史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8]温和灸对小鼠细菌感染炎症的影响及其自噬机制研究[D]. 李晓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基于计算智能的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研究[D]. 杨斌. 山东大学, 2014(10)
  • [10]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命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邵向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抓兔子的正确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