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异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大鼠异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田全发[1](2020)在《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成功率高的显微镜下大鼠68%肝切除+肝双重动脉血供(liver dual arterial blood supply,LDABS)的动物模型。2.在动物模型基础上,分离肝脏线粒体,阐述肝双重动脉血供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纳入研究大鼠76只,分为训练组(40只)、造模组(36只)。训练组模拟手术操作,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模型组行显微镜下制备大鼠68%肝切除(肝左叶和中叶)+肝双重动脉血供手术,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造模成功率和1w存活率。2.将雄性、清洁级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三组,即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组)、68%肝切除组(partial hepatectomy,PH组)、68%肝切除结合双重动脉血供组(PH+LDABS组,简称LDABS组)。每组动物模型术后按照时间点0、12、24、72、120和168h取材;通过提取肝脏线粒体,测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浓度以及ATP酶分析来探索LDABS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1.通过训练组模拟操作,渡过学习曲线。造模组手术时间为65.3±6.56min,血管吻合时间11.1±2.53min。术中无明显副损伤,出血量0.6±0.21m L。术后24h造模成功率100%(36/36),术后1w造模成功率88.9%(32/36);造模成功大鼠术后状态良好。2.(1)与SO组相比,PH组肝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在术后12h升高,在1-3天有所降低,但均无显着差异;与PH组相比,LDABS组肝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在处理后第3天膜电位有所上升,但无显着差异。(2)与PH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12-168h线粒体呼吸链酶I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12h和72h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DABS组在术后12-72h线粒体呼吸链酶Ⅱ、Ⅲ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无显着差异。(3)与PH组相比,LDABS组Ca2+Mg2+-ATP酶含量水平在术后0-120h变化不明显,无显着差异;术后168h明显低于PH组,有显着差异;与SO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24h Ca2+Mg2+-ATP酶水平升高明显,有显着差异;与SO组相比,PH组在术后0h Ca2+Mg2+-ATP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SO组。在Na+K+-ATP酶含量水平方面,LDABS组术后12h达到峰值,此后在各个时间段含量减少;与PH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0h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结论:1.显微镜下制备大鼠68%肝切除+LDABS模型操作较为复杂,但通过一定时间显微技能训练后,该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再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移植等中应用奠定基础。2.LDABS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酶I在肝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LDABS有一定的代偿肝损伤能量代谢的功能,可在更早的阶段通过能量代谢促使肝细胞再生,且使肝再生所需的能量代谢的峰值提前。

李军,任建军,张俊晶,乔建梁,孟兴凯[2](2015)在《异位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肝移植供肝短缺这一世界难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移植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应运而生,其概念是指在保留部分或整个原肝的情况下,将供肝的全部或部分植入受者原肝位置以外的移植方法。而对于门静脉条件差需要肝移植的患者,供肝门静脉如何重建成为一大难点。因此,有学者提出门静脉动脉化(PVA),即通过建立动脉和门静脉或其分支之间的通路,以增加动脉血或代替门静脉血灌注肝脏的方法。笔者就异位辅助性肝移植PVA的研究背景与现状,供肝植入位置,血管重建及重建后的血流动力学机制与肝脏再生进行深入探讨。

陈云飞,张恒,杨洪吉[3](2013)在《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长白小家猪到恒河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总结手术操作要点。方法以健康雄性长白小家猪和健康恒河猴各5只建立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以长白小家猪作为肝移植供体,以恒河猴作为受体。保留长白小家猪的右后叶和部分右前叶作为供肝,移植到受体的左肾窝和左结肠旁沟处。短暂阻断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流后,将移植肝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结扎移植肝的肝动脉,不予重建。术后观察受体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成功建立4对肝移植模型,供肝切取时间2435 min(、30±5)min,供肝修整时间3151 min(、40±10)min,受体下腔静脉阻断时间2336 min、(30±6)min,受体腹主动脉阻断时间2238 min、(30±8)min,肝移植手术时间130310 min、(220±80)min,术中失血3548 mL、(42±6)mL。术后均无吻合口血栓形成及胆漏发生。4只受体分别于术后48、54、88及96 h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排斥反应及术中失血过多。结论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可重复性强、手术易操作、移植器官灌注良好,可用于猪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肝移植的进一步研究。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4](2012)在《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后,进行BN大鼠对泡状棘球蚴感染Lewis(简称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观察Lewis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的发生机制。初步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骁悉以及抗包虫药L-ABZ对感染泡球蚴大鼠移植心脏的疗效。方法:1)采用大鼠右下腹腔直接注射接种泡状棘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2)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LEW大鼠为受体,Brown Norway(简称BN)大鼠为供体。将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3)分别行BN大鼠对未感染泡球蚴LEW大鼠(即对照组,n=12)及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即实验组,n=12)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y)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排斥心肌组织内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细胞流式检测法(FACS)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数量水平情况;4)建立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将感染泡球蚴的LEW大鼠随机分为下列实验组:Group1BN→LEW (n=9):未治疗;Group2BN→LEW (n=9):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3BN→LEW (n=9):FK5061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4(n=9):FK5061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5BN→LEW (n=9):FK5061mg/kg/d、MMF2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6BN→LEW (n=9):FK506lmg/kg/d、MMF20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判断心脏排斥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内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接种泡状棘球蚴LEW大鼠,用开腹肉眼、常规病理切片及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率。泡球蚴感染大鼠三个月后感染率约为85.0%;2)正式实验中同种异体组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50例,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为96.0%,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5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时间平均8天左右7.89±1.65d,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组10例,移植心均存活至处死取材(6例>11天,4例>3个月后处死不再观察生存期)。同系移植组移植心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心肌损害;3)实验组(即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6.17±3.19天,对照组(即未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7.92±1.93天,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45.62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ngm,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4)除FK506+MM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感染对照组有所延长外(16.11±8.04vs11.60±6.02,P≤0.05),其余各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未见延长(P>0.05)。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且L-ABZ与FK506+MMF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结论:1)通过向实验大鼠右下腹腔注射泡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大鼠泡球蚴感染模型是成功的,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研究;2)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简单实用,制模成功率高;3)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并且可能通过介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其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4)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L-ABZ与FK506+MMF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熊辉[5](2010)在《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后PFP mRNA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稳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观察术后移植肝病理学变化,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以反应其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标准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一种操作性强的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清洁成年Wistar和SD大鼠,250320g。实验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仅将SD大鼠行脾脏及左侧肾脏切除);B组: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术后给予免疫抑制剂CsA;C组:肝移植术后非免疫抑制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按分组要求选择供体并取供肝,而后将受体切除85%肝脏(右叶、中叶、左外叶、左内叶)制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并切除脾脏和左侧肾脏,将小体积移植肝(30%)植入该受体脾窝,制成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上述各组在术后设立5个观察点,分别为1、3、5、7、10天,入组动物随机进入各观察点,各组在每个观察点取6只动物取肝脏和外周血,将肝脏作病理学检查,并应用RT-PCR方法监测外周血的穿孔素mRNA的表达。[结果]1.建立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手术时间为110士10min,供体肝热缺血时间控制在5min内,冷缺血时间控制在50min内,术后3h内麻醉清醒,且存活时间超过24h视为手术成功,模型成功率为88.3%。术后死亡原因有:吻合口出血、胆漏、门静脉血栓及肠梗阻等。2.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通过移植肝的病理变化能反应。而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能随病理变化,以数值的形式反应这一变化过程。各组于术后第1天检测穿孔素mRNA均无表达。A组病理显示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并无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B组术后3-10天内病理显示仅在汇管区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组织有坏死,而外周血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C组在术后第3、5、7、10天病理显示分别发生轻、中、重度排斥,而外周血穿孔素mRNA的反应与之吻合,于术后3天表达上调并逐渐加重,术后5天明显增加,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检测未发现A组穿孔素表达,而B、C组均有表达,对比各时间观察的穿孔素表达水平发现B组与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通过大鼠脾脏切除、脾窝异位辅助性移植、使门静脉动脉化而得的模型是稳定可行的,且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衰有明显的支持作用。2.通过各时间点的监测,发现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移植肝的病理变化趋同。因而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可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且操作性强、痛苦小的,为临床监测急性排斥反应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3.免疫抑制剂CsA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穿孔素mRNA的表达,对减轻急性排斥反应作用明显。4.移植肝与原肝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它们的影响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徐安书[6](2010)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外科型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20-340克,平均280+36g,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10只进行简单的乙醚吸入麻醉后十字切口开腹关腹,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分为实验一组20只和实验二组20只,实验一组乙醚吸入麻醉后十字切口开腹,显露胆总管并用1号丝线结扎,同时切除肝脏左叶;实验二组乙醚吸入麻醉后十字切口开腹,显露胆总管并用1号丝线结扎,再显露肝固有动脉并用1-0丝线结扎,同时切除肝脏左叶。术后观察包括精神状态、进食情况、15天生存率;术后3,10,15天动物体重变化与及时抽血检查肝功能(ALT,ALB,T-BIL),15天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学采用SPSS软件t检验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术后3-5分钟SD大鼠能翻身活动,2-4h后自主饮水,逐渐恢复饮食。实验一组术后1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9±40U/L,血清白蛋白(ALB)23±2g/L,血清总胆红素(T-BIL)326+67μmol/L,体重259±35g,15天处死大鼠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手术时间为5-20分钟。实验二组术后1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61±26U/L,血清白蛋白(ALB)21±2g/L,血清总胆红素(T-BIL)326±53μmol/L,体重265±36g,15天处死大鼠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手术时间为5-20分钟;10只对照组术后1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5U/L,血清白蛋白(ALB)34±2g/L,血清总胆红素(T-BIL)19±4μmol/L,体重287±41g,15天处死大鼠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正常。术后15天50只大鼠全部存活。通过比较,体重及肝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除肝左叶、结扎胆总管及结扎肝固有动脉是制作急性肝损伤动物的一种很好造模方式。目的:探索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情况。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20-340克,平均256±28g。随机分30只供体,30只受体。供体手术:供体30只均持续乙醚吸入麻醉,开腹同上,自肠系膜静脉注入含肝素150U的生理盐水2mL,使大鼠全身肝素化。肝门区游离胆总管,剪开胆总管前壁,置入硬膜外导管,长约4mm,1号丝线结扎固定。胆总管远端切断。切断肝周韧带,显露血管并结扎切断,游离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腹主动脉远端,近端置入套管针,剪开膈肌,阻断胸主动脉,剪开胸内下腔静脉及肾下下腔静脉。以4℃肝素平衡盐液注入腹主动脉,同时,用4℃的生理盐水淋洗肝脏,直到肝脏完整切下。结扎、切断肝动脉。在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切断肝下下腔静脉。分离、结扎、切断门静脉,环状切断膈肌及胸内下腔静脉,取出供肝。供肝的修整及套管:供肝的修整在4℃的平衡液冰浴中进行。修剪多余的膈肌,肝上下腔静脉两侧用8-0带针线各缝一针。保护好左肝静脉全程及其汇入的下腔静脉。贴近肝静脉汇入口处剪除多余的下腔静脉管道。切除右侧肝脏,只剩左肝,仔细结扎肝断面的管道以防出血和胆漏。保留门静脉与胆总管。门静脉内插入硬膜外导管,门静脉套管直径约2mm,套管上有划痕,以防滑脱,肝下下腔静脉予以结扎。受体手术:开腹同上,充分暴露肝脏,切断镰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应用实验二组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结扎胆总管及肝固有动脉,切除肝左叶时左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用静脉血管夹夹闭,在肝内切断左肝静脉,血管断面两侧用8-0带针线各缝一针牵引,远端结扎;显露门静脉左支,切断,远端结扎,近端血管夹夹闭,切断肝动脉及左肝管,移出受体左肝。供肝在左肝叶位置置入。将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两侧缝线与受体左肝静脉对应部位缝合结扎作牵引,用8-0血管缝线顺序缝合静脉后壁、前壁;供体门静脉套管套入受体门静脉左支,恢复供体肝左血供;将供体的胆管已经套置的管道放入空肠,荷包缝合,关腹,术后保温,逐渐恢复饮食。术后观察包括精神状态、进食情况、15天生存率;术后3,10,15天动物体重变化与及时抽血检查肝功能(ALT,ALB,T-BIL),15天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学采用SPSS软件t检验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术后3-5分钟受体大鼠能翻身活动,2-4h后自主饮水,逐渐恢复饮食。供体手术时间为40-70分钟,受体手术时间为35-80分钟。30例肝移植大鼠,术中出现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麻醉意外,2例左肝静脉撕裂出血所致。15天死亡7例,15天存活率74%(20/27),近期死亡原因为出血2例、空气栓塞1例,远期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2例,左门静脉血栓1例,胆漏1例。术后1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19±29U/L,血清白蛋白(ALB)24±3g/L,血清总胆红素(T-BIL)217±35/μmol/L,体重266±31g,15天处死大鼠切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再生。实验二组与受体组肝功能统计学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除肝左叶、结扎胆总管及肝固有动脉制作急性肝损伤动物的一种很好造模方式。随后进行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Auxiliary partial orthotopic livertransplantation,APOLT),效果确切,较好模拟了临床APOLT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现肝细胞供体有不同程度再生,可以明显改善受体肝功能,渡过危险期,同时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邓高旺,李勇,占敏,吴安涛,李煜[7](2009)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稳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研究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支持作用,探讨原肝再生与移植肝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近交SD大鼠将其分为:A组(n=40),切除脾脏和左侧肾脏,将小体积移植肝(30%)植入该受体脾窝;B组(n=20)为对照组,切除85%肝脏+脾脏+左侧肾脏。观察两组术后存活率、血生化变化、两肝重量及病理变化。结果A组术后1d、3d、7d、14d存活率明显高于同期B组(P<0.05);A组术后肝功能指标随时间进行性下降,术后14d基本接近正常,且大大低于同期B组水平,与同期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原肝随时间进行性增生,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改变,14d左右开始萎缩。结论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方法科学、合理、可行;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衰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原肝术后呈进行性增生改变,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大鼠原肝再生、肝功能逐步恢复移植肝开始出现萎缩性改变。

邓高旺[8](2009)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稳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观察两组大鼠的生存率,研究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支持作用,探讨原肝再生与移植肝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SD大鼠(雌雄不限),切除85%肝脏(左外叶、左内叶、中叶、右叶)制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二组:A组(n=40)为实验组,切除脾脏和左侧肾脏,将小体积移植肝(30%)植入该受体脾窝,制成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其中A1(n=20)为存活率观察对象, A2(n=20)为实验取材对象;B组(n=20)为对照组,切除85%肝脏+脾脏+左侧肾脏。观察A1与B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 A2大鼠于术后1d、3d、7d、14d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存活大鼠行血生化检查,术后1d、7d、14d分别处死一定数量存活大鼠行肝脏称重及HE染色; B组大鼠于术后20h、14d行血生化检查、肝脏称重及HE染色。结果:存活率B组术后24h存活率为20%,死亡率80%,3d、7d、14d存活率均为10%,死亡率90%;A1术后1d、3d、7d、14d存活率分别为90%、75%、65%、65%,同期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P<0.05)。血生化B组术后20h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PT)均急剧升高,2只存活大鼠术后14d血生化有轻度改善,但仍维持在高水平;A2术后肝功能指标随时间进行性下降,术后14d基本接近正常,且大大低于同期B组水平,与同期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大鼠原肝重量随时间进行性增加,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改变,14d左右重量有不同程度的减轻。A2组大鼠术后1d原肝肿胀、颜色尚红润,光镜下示肝细胞增生;移植肝无明显肿胀、颜色红润,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增生和萎缩性改变。术后7d原肝肥大、颜色红润,光镜下可见多量肝细胞双核表现,提示增生活跃;移植肝仍无明显肥大或萎缩,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术后14d原肝明显肥大、颜色红润,光镜下肝细胞肥大、胞核大、胞浆丰富提示肝细胞增生活跃;移植肝体积稍减小,光镜下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增加、汇管区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提示移植肝开始萎缩。结论:急性肝衰85%肝脏切除法造模稳定,死亡率高,可重复性强;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方法科学、合理、可行,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衰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原肝术后质量逐渐增加,呈进行性增生改变,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大鼠原肝再生、肝功能逐步恢复移植肝开始出现萎缩性改变。

张杰[9](2008)在《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鼠终末期肝硬化模型的制备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终术期肝硬化的动物模型。方法:80只6月龄雄性Wistar-Imamichi(WI)大鼠,体重400~500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只),行左肾静脉周围及肾上腺周围去血管化,精索静脉周围去血管化。经两周伤口愈合后,以每升蒸馏水中含0.35g苯巴比妥钠的溶液代替饮用水2周之后,经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CCL4),注射四周后改为50%(CCL4)。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每周2次,总共持续8周。前4次经腹部皮下注射,以后12次经四肢交替注射。大鼠予高脂、低蛋白食物(玉米粉94.5%+猪油5.0%+胆固醇0.5%)代替饲料,饮5%的乙醇代替饮水。对照组(2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频率、剂量和持续时间同实验组。8周后取肝组织行HE、Massion三色染色,测定门静脉压力,测定大鼠各周的体重。结果:实验组60只大鼠造模结束时,死亡6只,死亡率10%,实验结束时,按照成模标准,造模成功大鼠共为54只,均可观察到肝硬化结节及镜下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腹水形成,成模率90%。对照组20只全部存活。结论:采用手术、药物与饮水联合,并根据体重的变化及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调整CCL4剂量可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终末期肝硬化模型。第二部分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目的:探讨辅助性性肝移植对终术期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及脾切除对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随机另取36只Wistar-Imamichi(WI)大鼠,体重200~250克,做供肝,另外随机取18只8月龄体重400~500克的大鼠为对照组(A组)。将制得的终术期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三组,B组18只,予动物中心颗粒饮食,饮自来水;C组,18只,行辅助性肝移植;D组,18只,行辅助性肝移植加脾脏切除。术后第四周,存活大鼠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开腹观察移植肝与原肝的形态,组织学变化,移植肝体重的变化,行HE染色;测定大鼠各周的体重;抽血测大鼠外周血甘氨胆酸(G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SB)、白蛋白(ALB)、血肌酐(Cre)、尿素氮(BUN)、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结果:辅助性肝移植术后四周,A组大鼠全部成活;B组大鼠存活5只,存活率27.8%;C组大鼠存活13只,存活率72.2%;D组大鼠存活11只,存活率61.11%;B组的存活率低于A、C、D组(P均<0.05);术后D组大鼠的血小板,白细胞较C组明显升高(P均<0.05),HE染色示移植肝增生,炎细胞浸润,细胞核分裂明显;轻度排斥反应,可见肝小叶结构正常,汇管区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侵润,小叶见静脉内膜水肿增厚,内膜下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侵润;宿主肝萎缩。术后C、D两组大鼠移植肝体重增加,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大鼠辅助性肝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使终末期肝硬化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脾切除使血小板增高,容易形成血栓,感染率增加,存活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

夏云展[10](2007)在《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并门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观察术后大鼠生存率,研究供肝对大鼠肝功能衰竭的支持作用和供肝门静脉动脉血供对供肝早期的影响,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和原肝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二组:A组(n=30),切除左肾及脾脏。将30%的供体肝脏植入大鼠左上腹,分别将供肝门静脉与受体左肾动脉、供体肝肝下下腔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支架管连接。门静脉采用内径为0.3mm左右的聚乙烯支架管与受体左肾动脉吻合来对供肝门静脉进行一定程度的限流。将供体肝脏胆总管用支架管插入受体十二指肠内行荷包缝合固定;B组(n=10),为对照组,进行85%肝脏切除术和脾切除术。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分别取A组大鼠1天3天5天7天血清做肝功能检测,并且于第7天将存活大鼠处死取出供体肝和原肝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30只大鼠中1只死于手术中大出血。术后4小时内有2只死亡,死于术后出血。2只大鼠死于术后48小时内,死于胆漏、肠道梗阻、胆汁性腹膜炎。3只死于术后3天,原因为移植肝脏门静脉血栓。1只死于未知原因,21只存活超过一周,一周存活率为70%。而B组10只大鼠中8小时内死亡2只,48小时死亡6只。2只大鼠存活1周;肝功能检测:A组大鼠血清ALT、AST、PT、Tbil值随时间变化逐渐接近正常值,一周后肝功能值与术后第一天相比有明显的降低(P<0.5)和对照组大鼠肝功能相比也具有显着差异(P<0.5)。移植术后7天,发现A组残肝体积一定程度增大,移植肝颜色轻度改变,显微镜下见残肝内肝细胞明显增生;而移植肝汇管区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侵润,肝细胞未出现明显增生或凋亡等组织学改变。B组存活1周的大鼠残肝体积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大。结论:1、成功建立了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并门静脉动脉化肝移植动物模型。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2、一周后原肝体积有一定程度增加,原肝肝细胞出现一定程度再生。在原肝功能恢复过程中移植肝短期内未出现明显的变化。3、辅助肝脏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有效的帮助肝衰大鼠度过肝衰早期。4、由于本实验过程中未触及原肝胆总管,门静脉等重要结构,也为临床肝移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5、我们在本实验中仅仅研究了供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内的影响,但供肝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影响、两肝之间增生、萎缩和血流变化等关系还有待今后实验进一步研究。

二、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References
第二部分 双重动脉血供对大鼠肝细胞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References
文献综述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References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3)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供肝获取
        1.2.2供肝修整
        1.2.3 肝移植手术
    1.3 受体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
        1.3.1 术前处理
        1.3.2 术中处理
        1.3.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移植肝的选择与修整
    3.2 移植肝放置的部位
    3.3 移植肝的血供
    3.4 排斥反应
    3.5 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阻断
    3.6 受体的生存时间

(4)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泡球蚴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3 感染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图表附录
第三部分 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FK506+MMF方案联合阿苯哒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心脏移植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后PFP mR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附图
第3章 术后PFP mRNA的监测及病理变化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病理附图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带综述

(6)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制作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 外科型急性肝损伤模型制作方法回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7)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手术器械
    1.3 实验分组
    1.4 对照组手术
    1.5 供体手术
    1.6 修肝
    1.7 受体手术
    1.8 围手术期处理
    1.8 术后观察及标本获取
    1.1 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存活率
    2.2 肝功能变化
    2.3 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
3 讨论
    3.1 术式的选择
    3.2 有关移植肝
    3.3 关腹前处理
    3.4 移植肝的支持作用
    3.5 血清白蛋白变化
    3.6 原肝再生与移植肝萎缩

(8)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手术附图
第3章 术后各观察指标的测定及病理变化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病理附图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二 中文摘要
三 英文摘要
四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终末期肝硬化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的实验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小结
    全文结论
五 文献综述
    (一)综述一: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的进展
    (二)综述二:辅助性肝移植的回顾与进展
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会议及获奖情况
七 致谢

(10)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术后肝功能测定及肝脏形态学检查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D]. 田全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异位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的研究进展[J]. 李军,任建军,张俊晶,乔建梁,孟兴凯.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09)
  • [3]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建立[J]. 陈云飞,张恒,杨洪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09)
  • [4]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5]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后PFP mRNA的表达[D]. 熊辉. 南昌大学, 2010(05)
  • [6]辅助性部分原位肝脏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徐安书.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7]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J]. 邓高旺,李勇,占敏,吴安涛,李煜. 江西医药, 2009(07)
  • [8]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D]. 邓高旺. 南昌大学, 2009(03)
  • [9]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的实验研究[D]. 张杰. 昆明医学院, 2008(10)
  • [10]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D]. 夏云展. 昆明医学院, 2007(06)

标签:;  

大鼠异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