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浅谈微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一、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略论(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明琦[1](2021)在《基于Q方法的大理巍山古城游客感知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

任宝锴[2](2021)在《AR技术在数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景区为例》文中指出巍宝山景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是全国着名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南诏国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大量文物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利,加之数字化旅游的应用少,缺少特色的宣传,不利于景区文化的传播和景区自身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AR技术和数字旅游的发展,结合巍宝山景区的深入调研,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并论述了基于AR技术的数字旅游体验的设计、开发、测试、反馈等。利用AR技术与巍宝山传统文化融合研发出一套体验系统是巍宝山景区之前所没有的,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很少。这套系统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增强游客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为景区增加收益。景区增加AR互动体验是旅游的新形式,代表着传统旅游方式到沉浸体验、互动体验旅游的转变,是促进传统景区转型推动文旅融合的方式。

尤雅玲[3](2020)在《基于三维重构与AR技术的云南木雕数字化保护与还原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长春洞木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大理州巍山县被御封为“文献名邦”,文化历史悠久,境内保存的古代文物和古迹众多。巍山的传统古建筑因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位于巍宝山的长春洞是巍山古代建筑文物中的瑰宝,此殿宇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刻艺术堪称一绝,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承载了人类文明,极具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文化遗产正因各种原因遭受破坏,面临巨大威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不断的进步,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崭新的阶段。三维重构技术在近年来凭借效率高、精度高、易操作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文保领域。利用点云数据对古建筑进行三维重建,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信息保存,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以及复原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开发、传播等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AR技术也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有大量应用。本文基于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角度,以三维重构为基础,将AR技术与数字化保护理论相结合,对古建筑保护以及呈现方式赋予了新的生命。本研究以巍宝山古建筑长春洞木雕为例,首先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存木雕的实地考察,对长春洞木雕的艺术特色、困境、导致现状的原因及传统保护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其次通过对三维重构技术、AR技术的原理、特点与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分析探究了三维重构技术与AR技术相结合对长春洞木雕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在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利用三维重构技术对木雕进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结合运用AR技术制作出应用实例来论述三维重构技术与AR技术对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提供的优势与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在分析了长春洞木雕现有保护方式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明了运用三维重构技术与AR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长春洞木雕的有效保护,还可以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数字化保护方法,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和思路。

魏子谦[4](2019)在《基于整体性发展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文化名城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无论是古城的整体格局、历史古迹、文物遗产,还是城市的风貌与历史环境都彰显着曾经的辉煌,记录着历史的痕迹。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无法协调与古城保护的关系而造成了古城建筑、风貌的破坏,导致大量历史遗产流失,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缺失。巍山古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其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历史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出现了城市发展不协调、完整性缺失的问题。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逐渐成熟,让我们在解决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考,即创造良好的技术手段条件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而网格化管理便是一种新型的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协调统筹各个部门以实现整体性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因此将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发展中的想法便应运而生。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在理论上对城市管理领域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提供理论上的补充,亦可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提供参考。而其实际意义在于可以为巍山的城市发展提供建议,也可以在以后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技术管理平台。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巍山进行现状的描述与分析,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网格,梳理流程,分别以小网格、中网格、大网格三个级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相对应的给出发展策略。由此,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达到对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而整体性研究。

谭文超[5](2019)在《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景观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城市、厂矿、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之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其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文化景观是结果。秀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园林空间环境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具有典型的云南山地型园林特征。本研究以文化景观的视角,选取通海秀山古建筑群山地型园林为研究对象,解读秀山园林空间环境的特征,探究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的价值特征。首先,对文化景观以及秀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前人研究的章法并梳理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脉络;其次,通过对秀山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调研,整理汇总秀山古建筑群的基础资料,梳理秀山古建筑群历史发展脉络,剖析秀山古建筑群历史演变驱动力,解构秀山古建筑群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景观要素;从而总结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价值属性,并探讨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遗产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成果:(1)增加并完善秀山古建筑群既有的文献资料,(2)以文化景观的视角以及时空的维度分析秀山古建筑群的的环境特征与价值体系,(3)探索秀山古建筑群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希望能够通过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为秀山古建筑群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以秀山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云南山地型园林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颜文强[6](2018)在《大理巍宝山道教旅游养生资源探究开发》文中指出大理州境内的巍宝山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和浓郁的南诏古国民族风情,然而其作为旅游圣地的资源一直未得到充分开发。从静谧秀美、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内阳外阴、炼养相合的文化养生与延年方技,少数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等方面对巍宝山的旅游养生资源进行挖掘探究,并尝试提出了开发巍宝山道教旅游养生资源的几点建议:打造道教养生茶馆;建立道教太极拳、书画、古琴联合培训基地;适度提供素食、道房住宿。

陈蓓[7](2017)在《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它事关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游客的体验满意度、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作为我国特有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对其开发模式展开研究,进而推动开发模式的创新,以实现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的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在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依据可持续旅游理论、品牌营销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互动体验理论,以道教祖庭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和模式构建为研究议题,通过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建立道教文化游客感知模型及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评价、数据分析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案例地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发现,游客对龙虎山道教文化开发的总体感知为景区在游客参与涉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独特性产品供给方面游客感知较好,品牌形象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解说方面方面总体感知一般。龙虎山现有的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解说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同质化、文化体验深度不够、品牌细化程度较低、道教文化保护仍需加强等五大问题;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应该专门针对道教文化教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遵循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和逻辑,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Inheritance)、品牌形象营销(Image)、旅游解说系统(Interpretation)、独特性产品供给(Individuality)、游客参与涉入(Involvement)这五大核心要素,实现诸要素功能的最大化,同时促进要素间的互利共生——即构建龙虎山道教文化可持续旅游开发的5I模式。针对现阶段开发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龙虎山应重点从优化解说系统、开发特色产品、促进游客参与、细化品牌管理、完善保护机制等五个方面来加大道教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力度。

崔永静[8](2015)在《云南民族地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探究——以大理巍山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云南省大理巍山县旅游发展现状,发现其旅游开发中存在基础设施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行程度低、节庆活动质量不高、营销宣传待加强、重开发疏保护等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云南民族地区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巍山县和云南民族地区其他的小城镇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

雷蔷楠[9](2014)在《大理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其中的传统建筑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相对完好。巍山的传统古建筑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表现出了一些其他古建筑所没有的审美特征。通过在实习中对各类项目的参与,了解到巍山古建筑装饰和雕刻艺术具有很大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尤其是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上的雕刻艺术,具备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基于对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兴趣,选择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本土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在深入探析大理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自身审美价值和艺术理念的同时,还从道教文化民族文化角度讨论了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与当地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还分析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大理巍宝山古建筑具有本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精髓,这不仅是大理巍宝山古典艺术文化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当代古建筑及其他古典艺术需要共同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当代节奏快捷的都市生活已经让大多数人遗忘了诸如巍宝山长春洞建筑雕刻艺术所呈现出的美感,仅仅将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维系在一些专家学者身上,普通人对这些几乎也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发扬光大,对于现存古典建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有害无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和汉文化的影响冲击巨大,因此,深入研究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的雕刻艺术更能深思这个问题。

陈雅岚[10](2013)在《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秦汉的神仙信仰文化开始,在中国道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极其深厚和丰富道教文化资源。道教对生命的珍重、对神仙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等已经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人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生活风俗的形成、健康方式的设计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对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分析,经过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整理、比较、反思,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和评估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分析其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竞争力,借鉴并设计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本文从文化学角度,梳理了道教文化及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明确了道教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一种“有用”的、“多功能”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运用评估模型对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准公共品,是一种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资源,因此,对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选择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道教文化资源特色、符合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及SWOT方法,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澄清了社会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糊认识,并探讨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多种模式;从管理学角度,本文还在现有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就理顺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规制,明确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建立东中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区域性合作,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建议。本文共分七章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论”,主要是阐述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并对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章“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首先简述了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宗教文化对中国发展史、神仙文化、仪式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文化及和谐思想的影响,比较分析宗教文化的价值功能,这一章有详细分析,藉以指出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有待于“开采”。第三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中国道教文化中的“资源”观念。远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明清、民国历代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道教神仙文化资源、道教祖庭文化资源、道教建筑文化资源、道教仪式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劝善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演变和体制的影响。这一章除了探究各类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成长之外,更从道教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和谐共生”的生命观的终极目标,观察了道教文化资源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命的多重意义。不仅如此,这一章还指出,在今天,我们要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这些价值深厚的“资源”。第四章“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这一章主要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先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设计了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制定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表,听取了道教文化专家意见,肯定了道教文化资源对龙虎山旅游的核心作用,但还有很大的潜力。第五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影响”,这一章指出,道教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竞争力价值。道教文化资源的丰裕固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人才、资金、市场等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制定东部地区“走出去”的战略举措,东部地区发挥其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的优势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重点做细做优道教文化产品,率先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制定中部地区“请进来”的战略举措,中部地区丰裕的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是其“请进来”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强做真道教祖庭文化、养生文化,吸引海内外的道教信众和对道教养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游客;制定西部地区“区域化发展”战略举措,西部地区有旅游基础较好和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双优势”,重点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与东盟合作的平台吸引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并实施道教文化产品“走出去”和“请进来”。第六章“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这一章论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先阐述了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比较优势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剖析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考察了国际、国内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综合和单项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的古城类、生态类、园区类对道教文化资源丰裕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单项类道教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对道教文化资源相对一般的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助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设计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是对道教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资源所形成的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就像中国的“酒”和“茶”,不仅可以让中国人分享,而且还可以让全世界人来品尝。“中国的味道”香飘世界,“中国神仙”逍遥全球,这是“中国梦”的终极境界。所提出的建议:建立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制度是明确身份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是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服务难度非常大。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创新创新:(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和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认为道教文化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但对道教文化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即信仰文化资源是绝对不能作为经济资源开发,这是道教文化生存和传承的根本;(2)在传统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发及产业化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资源。引入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寻找理论支持,把道教文化资源作为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根据道教文化资源成长和发展规律,设计了道教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利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与比较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价值,在城市经营、生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道教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中推动城镇化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借助评估、SWOT、案例、调研的方法,借助文化资源的评估模型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在借助国际、国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龙虎山世界道教文化中心的模式;创新文化贸易方式,推动道教文化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走出去”,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发挥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价值,变“资源”为“产品”;借助实地调研,寻找“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这个具有挑战性命题的诸多答案。

二、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略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2)AR技术在数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资料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二、相关概念及景区概述
    (一)旅游概述
    (二)数字旅游概述
        1、数字旅游概况
        2、数字旅游的分类
        3、数字旅游的作用与价值
    (三)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介绍
        1、AR技术的介绍与硬件设备
        2、AR技术的分类
        3、虚拟模型建构技术
        4、交互性动画
    (四)巍宝山景区概述
三、景区调研及成功案例分析
    (一)巍山县城风貌调研
    (二)巍宝山景区调研
    (三)巍宝山游客体验调研
    (四)景区应用AR技术成功案例
        1、国外或省外成功案例
        2、省内成功案例
    (五)巍宝山景区现有问题总结
    (六)巍宝山景区融合AR技术的必要性
    (七)巍宝山景区AR技术应用方案策略设计
四、巍宝山景区AR应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一)方案介绍
        1、应用方案描述
        2、应用的目标和意义
        3、架构和技术说明
    (二)系统环境的搭建
        1、系统开发环境
        2、系统测试环境
    (三)应用的视觉设计
        1、设计元素的提取
        2、视觉界面的设计
        3、AR虚拟角色设计
        4、AR宣传视频设计
        5、AR文创产品设计
    (四)AR交互设计制作
        1、识别物的制作
        2、添加UI交互动画
        3、加载数字资源
        4、场景互动设计
        5、导出应用
    (五)项目的测试与推广
        1、测试
        2、测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3、AR应用在景区推广方式
    (六)研究成果反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问卷调查

(3)基于三维重构与AR技术的云南木雕数字化保护与还原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长春洞木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数字化保护国外研究现状
        2.数字化保护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总体框架
二、云南木雕与相关技术概述
    (一)云南木雕概述
        1.云南木雕简介
        2.云南木雕的造型艺术特点
    (二)巍山县巍宝山景区长春洞木雕概述
        1.长春洞简介
        2.长春洞木雕艺术特色
    (三)三维重构技术概述
        1.三维重构简介
        2.三维重构原理
    (四)增强现实(AR)技术概述
        1.增强现实(AR)技术简介
        2.增强现实(AR)技术原理及构成要素
        3.AR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长春洞木雕艺术现状分析及保护思路
    (一)长春洞木雕调研实践过程
        1.调研过程
        2.发现问题
        3.设计实践过程
        4.调研数据的整理及归纳
    (二)长春洞木雕艺术现状及原因分析
        1.长春洞的现状
        2.长春洞现状的原因分析
    (三)长春洞木雕保护现状分析
        1.长春洞木雕目前保护方式
        2.长春洞木雕保护所存在问题分析
    (四)长春洞木雕数字化保护可行性探讨
        1.长春洞木雕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
        2.长春洞木雕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四、长春洞木雕三维重构与AR技术的保护还原研究与应用
    (一)长春洞木雕三维重构的数字化保护
        1.三维重构资源采集
        2.三维重构制作流程
    (二)长春洞木雕艺术保护设计开发
        1.原始三维数字资产库建设
        2.长春洞木雕数字资产的色彩还原过程
        3.长春洞木雕APP保护设计
    (三)长春洞木雕APP构架设计
        1.现场交互AR设计
        2.增强现实卡片设计
五、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整体性发展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二、新老城协调发展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
        四、巍山古城的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网格化管理
        二、历史文化名城
        三、新老城协调发展
        四、研究趋势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格化管理及网格化管理模式
        二、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系统理论
        四、整体性治理
第三章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现状
    第二节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间的职能不协调
        二、城市建设发展与古城保护不协调
        三、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与城市环境生态不协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
        一、万米单元网格的划分
        二、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制度保证
        三、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
        四、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与保护的内容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与保护相关部门的职责
    第二节 基于小网格对巍山古城内部的微观保护
        一、物质层面的保护
        二、非物质层面的保护
        三、历史环境层面的保护
    第三节 基于中网格对巍山古城外围新区的中观指导
        一、新区的风貌控制
        二、功能分区与片区定位
    第四节 基于大网格对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的宏观控制
        一、以空间管制为前提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控制
    第五节 保护与管理内容的网格化实施
        一、小网格保护内容的网格化实施
        二、中网格保护内容的网格化实施
        三、大网格保护内容的网格化实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巍山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发展策略
    第一节 以网格化为支撑,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二节 完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间协同管理
        一、理顺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体制
        二、协调历史文化名城各部门间职能
        三、建立监督体制
    第三节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程序,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第四节 整合政策资源,建立保障机制
        一、整合财政资源
        二、完善法律保障
        三、完善政策宣传机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层面
        二、城市整体性发展层面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层面
        四、网格化管理的内容层面
        五、信息技术层面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名词解释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景观
        2.1.2 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
        2.1.3 古建筑群
    2.2 国外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2.2.1 文化景观的起源及发展
        2.2.2 文化景观的分类及标准
        2.2.3 文化景观的其他动态
    2.3 国内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2.3.1 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分类研究
        2.3.2 文化景观与中国园林的相关研究
        2.3.3 文化景观与云南园林的相关研究
    2.4 文化景观视角下园林特征相关研究
        2.4.1 园林文化景观的要素性表达
        2.4.2 园林文化景观的时空性表达
        2.4.3 园林文化景观的地域性表达
        2.4.4 园林文化景观的传承性表达
    2.5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的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背景概况
    3.1 秀山古建筑群背景概况
        3.1.1 形成与发展史
        3.1.2 自然环境特征
        3.1.3 社会人文特征
    3.2 秀山古建筑群园林概述
        3.2.1 山麓景区
        3.2.2 前山景区
        3.2.3 后山景区
        3.2.4 景区特征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要素特征研究
    4.1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空间要素
        4.1.1 山水坝子格局
        4.1.2 山地环境特征
        4.1.3 空间选址特征
    4.2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引导空间
        4.2.1 功能属性
        4.2.2 类型特征
        4.2.3 提示语言
    4.3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建筑要素
        4.3.1 院落布局
        4.3.2 竖向组织
        4.3.3 建筑功能
        4.3.4 建筑类型
        4.3.5 建筑特征
    4.4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环境要素
        4.4.1 植物种类
        4.4.2 植物分布
        4.4.3 景观特征
        4.4.4 种植方式
        4.4.5 古树名木
    4.5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价值系统要素
        4.5.1 文化底蕴及思想根源
        4.5.2 意境审美的表达方式
        4.5.3 意境审美的载体要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文化价值特征及保护传承研究
    5.1 秀山古建筑群的文化价值特征
        5.1.1 历史价值
        5.1.2 艺术价值
        5.1.3 科学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2 秀山古建筑群的现状问题
    5.3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5.3.1 基于原真性因子的物质载体保护与修复
        5.3.2 基于完整性因子的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
        5.3.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园林文化保护与延续
        5.3.4 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研究成果
        6.2.2 研究说明
        6.2.3 研究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目录
附录 D:“云南园林”的拓展研究

(6)大理巍宝山道教旅游养生资源探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静谧秀美、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
二、内阳外阴、炼养相合的文化养生与延年方技
    (一) 青霞宫:老君点化细奴逻、道教养生茶
    (二) 文昌宫:孟优献药、太极拳
    (三) 培鹤楼:剑仙侠医吕祖、楹联的养生哲学
    (四) 玉皇阁:清玄淡远的道门书画
三、少数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
四、巍宝山道教旅游养生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 打造道教养生茶馆
    (二) 建立道教太极拳、书画、古琴联合培训基地
    (三) 适度提供素食、住宿道房

(7)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道教文化研究综述
        1.3.2 道教文化旅游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基础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旅游
        2.1.2 模式
        2.1.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理论
        2.2.2 品牌营销理论
        2.2.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2.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5 互动体验理论
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问题探析
    3.1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
        3.1.1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
        3.1.2 市场品牌竞争需求
        3.1.3 旅游解说升级趋势
        3.1.4 文化特色供给需要
        3.1.5 文化体验产品需求
    3.2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概述
    3.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的内涵
        3.3.1 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3.3.2 特色品牌形象的打造和推广
        3.3.3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3.3.4 道教独特产品的交流和供给
        3.3.5 旅游产品设计的互动和参与
4 研究区概况
    4.1 龙虎山地区概况
        4.1.1 区位条件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2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4.2.1《寻梦龙虎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4.2.2 道教授箓仪式的观瞻
        4.2.3 道教斋醮科仪的观赏
        4.2.4 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的欣赏
        4.2.5 道教文化节的举办
        4.2.6 天师八卦宴的品尝
5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路径
        5.2.2 流程
    5.3 游客感知模型的构建
        5.3.1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定及权重确定
        5.3.2 游客感知模型建立
    5.4 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
        5.4.1 数据收集
        5.4.2 样本概况
    5.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5.1 游客感知结果统计
        5.5.2 游客感知的指标分析
    5.6 龙虎山道教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6.1 旅游解说缺少创新
        5.6.2 旅游产品供给同质化
        5.6.3 文化体验深度不够
        5.6.4 品牌细化程度较低
        5.6.5 道教文化保护仍需加强
6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建构
    6.1 挖掘文化价值、优化解说系统(Interpretation)
        6.1.1 持续丰富导游解说
        6.1.2 深入完善陪同解说
        6.1.3 完善纪念品解说服务
        6.1.4 增强现场活动的可获得性
        6.1.5 改进解说牌解说服务
        6.1.6 把握视频解说契机
        6.1.7 有效利用展览展示
    6.2 结合文化元素、开发特色产品(Individuality)
        6.2.1 以特色避免景区的同质化
        6.2.2 优化提升养生特色产品
        6.2.3 强化发展修学特色产品
    6.3 促进游客参与、增进旅游体验(Involvement)
        6.3.1 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
        6.3.2 凸显景区文化内涵和体验产品特色
        6.3.3 建设完整的景区产品体验环境
        6.3.4 构建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体系
    6.4 准确品牌定位、细化品牌管理(Image)
        6.4.1 定位目标市场
        6.4.2 发展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优化旅游服务
    6.5 完善保护机制、传承道教文化(Inheritance)
        6.5.1 尝试数字化档案保护
        6.5.2 强调原生态保护
        6.5.3 坚持旅游开发式保护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道教文化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指标研究专家调查表
附录2: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9)大理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来源和依据
        选题来源
        选题依据
    研究的文化背景
    研究目的和使用价值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1.1. 巍宝山古建筑群之代表——巍宝山八景
    1.2.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1.2.1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历史演变
        1.2.2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长春洞古建筑的雕刻艺术
    2.1.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2.1.1. 长春洞的布局
        2.1.2.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折射的文化内涵
    2.2.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分类
        2.2.1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材料分类
        2.2.2.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技法分类
        2.2.3.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建筑构件分类以及图案释意
    2.3. 长春洞古建筑装饰艺术与其他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的不同
        2.3.1 对本土文化的吸纳
        2.3.2 道教建筑主要装饰形式的不同
第三章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3.1. 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装饰艺术美的产生
    3.2.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
        3.2.1.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具有直观具象性
        3.2.2.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以静态表现出动态
        3.2.3.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具有的形式美是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3.3.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题材的多样性
第四章 :巍宝山古建筑及其雕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4.1. 如何保护和传承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及其雕刻装饰艺术
        4.1.1 强化本地区群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4.1.2 创新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
        4.1.3 进一步拓展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
    4.2.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2.1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是现代设计借鉴的源泉
        4.2.2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ue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时代背景
        1.1.2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国际背景
        1.1.3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历史背景
        1.1.4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机遇分析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道教文化的研究
        1.3.2 关于道教文化经济学的研究
        1.3.3 关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研究
    1.4 小结
        1.4.1 简评
        1.4.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创新
2. 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1 宗教文化综述
        2.1.1 世界宗教文化概述
    2.2 我国宗教文化概述
        2.2.1 我国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2 我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3 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4 中国天主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5 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3 我国宗教文化的比较
        2.3.1 从中国发展史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2 从崇拜对象角度比较教文化
        2.3.3 从仪式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4 从各种节日比较宗教文化
        2.3.5 从艺术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6 从养生角度来比较宗教文化
        2.3.7 从生态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8 从和谐思想比较宗教文化
    2.4 小结
        2.4.1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
        2.4.2 宗教文化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2.4.3 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
3.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1 道教文化内涵
        3.1.1 道教文化的内涵
        3.1.2 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
    3.2 道教文化资源的分类
    3.3 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
        3.3.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
        3.3.2 道教神仙文化资源
        3.3.3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
        3.3.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
        3.3.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
        3.3.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
        3.3.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
        3.3.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
        3.3.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
    3.4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2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4.3 道教神仙信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3.5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3.5.1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历程
        3.5.2 现阶段我国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3.6 小结
        3.6.1 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
        3.6.2 制度变迁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深刻
4. 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
    4.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要素构成
        4.1.1 道教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分析
    4.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4.2.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因分析
        4.2.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建立
    4.3 以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为例
        4.3.1 选择龙虎山作为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案例的原因分析
        4.3.2 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估测量表
        4.3.3 小结
5. 道教文化资源 SWOT 分析与区域影响
    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优势(Strength)分析
        5.1.1 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2 中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3 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劣势(Weakness)分析
        5.2.1 东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2 中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3 西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的劣势
    5.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3.1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3.2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3.4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5.3.5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3.6 中华文化影响扩大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看竞争平台
    5.4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5.4.1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的冲击
        5.4.2 来自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5.4.3 来自佛教文化资源发展的压力
        5.4.4 来自旅游文化产品导向的影响
    5.5 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矩阵
    5.6 小结
        5.6.1 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没有没有成为“开采”传统文化资源的力量
        5.6.2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5.6.3 西部地区的环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6.4 道教文化资源和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劣势
6.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6.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6.1.1 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及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
        6.1.2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6.1.3 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6.1.4 规制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
    6.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6.2.1 道教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6.2.2 道教文化资源单项开发模式
    6.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6.3.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6.3.2 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并有待于整合
        6.3.3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链条尚未形成
        6.3.4 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6.4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模式设计-----以龙虎山为例
        6.4.1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6.4.2 加大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力度
        6.4.3 建成世界道教文化中心
    6.5 小结
        6.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科学认识道教文化资源极其重要
        7.1.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7.1.3 制度建设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7.1.4 价值评估是检验道教文化资源经济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7.1.5 比较优势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基础
        7.1.6 创新精神是选择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依据
        7.1.7 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是一种战略性的理性选择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的产权制度
        7.2.2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7.2.3 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规划
        7.2.4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区域性合作
        7.2.5 制定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战略
        7.2.6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略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方法的大理巍山古城游客感知形成机理研究[D]. 欧阳明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AR技术在数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景区为例[D]. 任宝锴.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3]基于三维重构与AR技术的云南木雕数字化保护与还原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长春洞木雕为例[D]. 尤雅玲. 云南艺术学院, 2020
  • [4]基于整体性发展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D]. 魏子谦. 云南大学, 2019(03)
  • [5]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D]. 谭文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大理巍宝山道教旅游养生资源探究开发[J]. 颜文强. 大理大学学报, 2018(05)
  • [7]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D]. 陈蓓.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7)
  • [8]云南民族地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探究——以大理巍山县为例[J]. 崔永静. 时代金融, 2015(24)
  • [9]大理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研究[D]. 雷蔷楠. 云南艺术学院, 2014(08)
  • [10]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 陈雅岚.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浅谈微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