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尾状叶切除术22例报告

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尾状叶切除术22例报告

一、肝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附22例肝尾状叶切除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丁子纲[1](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旨在探讨LCLR对尾状叶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总结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经验,为尾状叶病变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实施肝尾状叶切除手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尾状切除术11例,设为实验组(即LCLR组),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18例,设为对照组(即open caudate lobe resection,OCL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术前肝功能、上腹部手术史、病灶大小和基础疾病史),术中资料(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肝门阻断率),术后资料(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术后第1、3天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切口感染、术后死亡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研究结论。结果:LCLR组和OCLR组在性别、年龄、术前ALB、术前AST、术前ALT、术前TIBL、ASA分级、肿瘤大小和基础疾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CLR组比较,LCLR组显示更短手术时间(214.18±74.13min vs324.72±80.01min;p=0.001)和术后住院天数(7.73±2.2天vs 12.44±2.98天;P=0.0001),更少术中出血量(100ml vs 250ml;p=0.001),而两组住院费用(4.87±1.16万元vs 5.71±1.33万元;p=0.093)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AST及ALT均较术前升高,但LCLR组升高幅度较OCLR组低(67.94 U/L Vs193.23 U/L,p=0.006;54.18 U/L Vs 131.03 U/L,p=0.006),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肝功能呈恢复趋势(p>0.05),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差异。LCL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OCLR组少(9.09%Vs 44.44%,p=0.096),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胆漏(p=1.000)、切口感染(p=0.268)、胸腔积液(p=0.512),腹腔积液(p=0.362)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有大出血、肝衰竭及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LCLR与OCLR相比具有相同安全性,但其具有手术暴露好、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优势特点。因此在严格术前评估及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技术。

孙天歌[2](2021)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尾状叶是位于肝脏背侧的一个独立的肝段,Kumon利用肝脏铸型模型对尾状叶解剖进行研究后将其分为三个亚肝段:Spiegel叶(又称左尾叶)、腔静脉旁部和尾状突。腔静脉旁部位于Spiegel叶与右半肝之间,是尾状叶及整个肝脏的核心,位置深在,其背侧为下腔静脉及第三肝门,前下方为第一肝门,上方为第二肝门,腹侧紧邻肝中、肝右静脉主干,起源于腔静脉旁部的肿瘤包括各类肝脏良性肿瘤、原发或继发性恶性肿瘤等,这些肿瘤通常累及肝脏主要管道结构。腔旁部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等,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腔旁部肿瘤,易损伤重要管道结构,并且主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冷却效应常导致消融不彻底;介入治疗也因腔静脉旁部存在双重甚至多重血供亦效果不佳;侵犯肝脏主要管道结构的腔旁部肿瘤也不适合接受肝脏移植。因此,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腔旁部肿瘤的首选方式。手术方式上,既往多采用开腹手术行半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需要切除60%~80%的肝实质,对于肝细胞癌患者,由于多存在基础肝病背景,肝脏储备功能受损,大范围肝切除易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良性肿瘤患者,大范围肝切除同样牺牲了较多功能肝实质,也存在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1972年Mc(?)Bride提出了保留肝实质的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腔旁部肿瘤,行肝脏IV、V、VIII段联合腔静脉旁部肿瘤切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但该术式也牺牲了较多功能肝实质,且肝中叶切除存在双边创面,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失血与血流控制均对肝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有基础肝病背景的患者,也存在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由于腔旁部肿瘤通常累及肝脏主管道结构,难以在各个维度都获得充分的手术切缘,因此,部分学者主张采用零切缘切除治疗腔旁部肿瘤,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牺牲功能肝实质。对于良性肿瘤,零切缘切除可以达到治愈效果。对于恶性肿瘤,零切缘切除在治疗效果上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零切缘切除治疗腔旁部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总体生存率与正常切缘腔旁部肝癌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开腹肝切除术(OLR)作为治疗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传统方式,其安全性、可行性已被证实,但也存在手术视野深、显露不佳,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问题。由于腔旁部肿瘤位置深在、显露不佳、充分的手术切缘难以获得,即使在开腹条件下,手术难度和风险依然较高,有时甚至需采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残肝移植这样复杂的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LLR)的技术进步、手术器械设备更新,以及对肝脏解剖学认知的深入,LLR的手术适应证已逐渐从位于外周肝段的病变扩展到包括尾状叶在内的所有肝段病变。但由于腔旁部肿瘤切除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加之腔旁部肿瘤发病率低,LLR治疗腔旁部肿瘤鲜有报道,尚处于技术探索和病例积累阶段,因此亟需探讨和总结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手术入路、技术要点,规范操作流程,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十年来收治的腔静脉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两部分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腔旁部肿瘤分型以及腹腔镜手术策略,并为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本研究的开展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件号:KY2020125),并在Clinical(?)Trial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注册(注册号:NCT04499261)。该项目得到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大领域技术创新项目(SWH2016ZDCX2015)的资助。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0年5月-2020年1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接受腹腔镜腔旁部肿瘤切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首次提出腔静脉旁部肿瘤的分型方法,总结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20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7例腔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接受LLR,28例接受OLR,按肿瘤性质将患者分为良性肿瘤组(22例)和恶性肿瘤组(35例),分层分析良、恶性肿瘤患者中接受LLR和OLR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结果和随访结果,比较LLR与O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探讨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可能的优势。结果第一部分:29例接受LLR腔旁部肿瘤切除的患者中,良性肿瘤16例,包括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肿瘤13例,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例。手术方式:单纯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3例,单纯左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肝中裂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12例,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3例,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段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肝中叶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左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扩大左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扩大右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无围术期死亡及中转开腹病例。中位手术时间318(100-740)min,中位术中失血量400(100-3600)ml,术后进食时间2(1-5)天,术后住院天数8(4-20)天。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1.4%,Clavien–Dindo(?)级并发症7例,Clavien–Dindo(?)级并发症5例。截至2021年1月,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复发,其中1例死亡。根据肿瘤累及范围,提出一种新的腔旁部肿瘤分型方法,总结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可分为4型:A型(20例,占比69%)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IV、V、VIII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中央区肝段、半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肿瘤切除;当肿瘤直径小于2cm、局限于腔静脉旁部、未累及(?)、(?)、(?)段背侧或第一肝门时,可行单纯左侧、右侧或左、右侧联合入路肿瘤切除;B型(2例,占比7%)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尾状突及右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肿瘤切除,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C型(4例,占比14%)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Spiegel叶及左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左半肝或扩大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D型(3例,占比10%)肿瘤累及整个尾状叶及左、右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肿瘤切除,中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肿瘤切除。第二部分:57例接受腔旁部肿瘤切除患者中,29例接受LLR,28例接受OLR,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LR组中无中转开腹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总胆红素水平、ALT水平、肿瘤性质、切除方式间存在差异,肿瘤性质为两组间最主要差异,按照肿瘤性质将患者分层。良性肿瘤患者22例,16例接受LLR,6例接受OLR,其中血管瘤10例(LLR/OLR,8/2),局灶性结节增生7例(LLR/OLR,6/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LLR/OLR,2/3)。单纯右侧入路肿瘤切除1例(LLR/OLR,1/0),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7例(LLR/OLR,7/0),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3例(LLR/OLR,3/0),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尾状叶切除1例(LLR/OLR,0/1),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3例(LLR/OLR,1/2),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1例(LLR/OLR,0/1)。LLR组和OLR组的性别、年龄、BMI、乙肝病史、术前肝功能水平、AFP、ICG-R15、肿瘤病理类型、大小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与OLR组相比,LLR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9),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低(P=0.003,P=0.010,P=0.03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恶性肿瘤患者35例,13例接受LLR,22例接受OLR,其中肝细胞癌27例(LLR/OLR,10/17),胆管细胞癌7例(LLR/OLR,3/4),混合细胞性肝癌1例(LLR/OLR,0/1)。单纯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单纯左侧入路肿瘤切除1例(LLR/OLR,1/0),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10例(LLR/OLR,5/5),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0/2),尾状叶切除1例(LLR/OLR,0/1),(?)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段联合肿瘤切除1例(LLR/OLR,1/0),(?)、(?)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4例(LLR/OLR,0/4),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4例(LLR/OLR,0/4),扩大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1/1),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1/1)。LLR组和OLR组的性别、年龄、BMI、慢性肝炎、肝硬化、术前肝功能、肿瘤病理类型、大小、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与OLR组相比,LLR组术后进食时间早(P=0.012)、术后住院时间短(P=0.022)、术后第1天胆红素水平低(P=0.04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43)。两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1、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建立一种腔旁部肿瘤分型方法,并提出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2.以肝中裂入路为主导的腔旁部肿瘤切除具有术野显露好、便于进行解剖、分离、止血等操作、保留更多功能肝实质的优点,其主要适应症为累及(?)、(?)、(?)段背侧及第一肝门的良性、交接性肿瘤,以及部分生物学行为良好但肝脏储备功能受损的恶性肿瘤。3.LLR治疗腔旁部肿瘤对于选择性患者安全、可行,LLR治疗腔旁部性肿瘤的近期疗效优于OLR,远期肿瘤学疗效与OLR相当。4.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样本量相对较少,腔旁部肿瘤分型以及腹腔镜手术策略尚需进一步验证,LLR组与OLR组患者在肿瘤性质和手术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关于腔静脉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尚需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徐岗[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肝脏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过去的四十年里,肝癌(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目前尚无研究对肝癌治疗领域众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展开全面的量化分析。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近四十年里肝癌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全面地展现肝癌的治疗模式变迁。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1980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肝癌治疗领域文章进行全面检索,纳入全文主题聚焦于肝癌治疗的文章且引用量前100篇文章,同时对纳入文章的引用量,发表年份,发表杂志,作者,研究机构,国家,研究主题,研究类型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00篇肝癌治疗领域的最具影响力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为738次(范围:349-6799次)。这些肝癌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文章主要聚焦于外科治疗(n=30篇,30%),局部治疗(n=31篇,31%),全身治疗(n=21篇,21%)和预后研究(n=18篇,18%)四个主题。在发表国家方面,美国发文量居于首位(n=35篇,35%),其次为意大利(n=28篇,28%),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n=26篇,26%)和日本(n=24篇,24%)。纳入的文章中,外科治疗为肝癌治疗领域最为热议的话题(n=33篇,33%)。Annals of Surgery作为发表肝癌治疗领域具有影响文章数量最多的杂志,共发表26篇文章,引用总数达13978次。20世纪90年代晚期,肝癌治疗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数量显着增高,其中,聚焦于肝癌局部治疗主题的文章数量增长最为明显。然而,进入21世纪后,外科治疗、局部治疗以及预后研究三大主题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数量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随着肝癌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逐渐涌现,聚焦于肝癌全身治疗主题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数量出现上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对近四十年肝癌治疗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章的全面分析,实现了对肝癌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的研究可视化分析,从而构画展现了肝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同时,本研究亦为临床医生及研究者在未来开展肝癌治疗领域研究提供了方向。研究目的近些年,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肝脏肿瘤外科治疗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目前,伴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已趋于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脏肿瘤外科治疗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对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展开评估。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国内多中心尾状叶切除术队列,对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患者短期预后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或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研究共纳入131例患者,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组(n=19)及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组(n=11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统计学处理方法,将两组按照1:2比例进行匹配。通过运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比较两组围术期、术后以及短期预后的临床指标。研究结果PSM处理后,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组和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组分别有18例和36例。匹配后,两组的临床指标基线参数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组术中出血显着低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组(100 vs.300 ml,P<0.001),此外术后住院时间更短(6.0天vs.8.0天,P=0.003)。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组中,大部分患者的肿瘤切除切缘大于10 mm(P=0.021),此外两组间纳入的肝脏恶性肿瘤均实现了 R0切除。在术后早期预后指标方面,两组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同(11.1%vs.11.1%,P=1.000),且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研究结论对于腹腔镜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在肝脏尾状叶肿瘤的外科治疗选择中,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研究目的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常见于严重的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压力的监测,不仅对门脉高压的预防、监管及治疗至关重要,对于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和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及治疗干预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实践迫切需要发展无创、有效的肝脏门静脉压力监测方法。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利用体外门静脉血管仿体系统,探究声诺维(?)微泡造影剂的次谐波散射特性,同时探究基于次谐波幅度变化与液体环境压力相关性理论测压时的最优入射声压,以实现利用声诺维(?)次谐波散射信号的幅度变化对门静脉血管仿体内压力进行无创性测量。研究方法研究中,我们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Cryogel,PVA-C)水凝胶制作门静脉血管仿体,同时构建可稳定维持10-40 mmHg压力的体外模拟门静脉循环密闭系统。采用声诺维(?)微泡造影剂作为压力传感器,搭建单阵元超声系统作为超声信号发射和接收设备,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探究不同入射声压下,声诺维(?)微泡造影剂的次谐波散射信号幅度变化与门静脉仿体血管压力变化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体外门静脉血管仿体压力变化范围为10-40mmHg条件下,声诺维(?)微泡造影剂的次谐波散射信号的幅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生长期,饱和期和二次生长期。相同入射超声声压条件下,当仿体血管内压力发生变化时,微泡造影剂次谐波幅度变化值在初始生长期和二次生长期初始生长期较大。初始生长期阶段,微泡造影剂次谐波幅度随入射超声声压升高而上升;然而,二次生长期阶段,随着入射声压上升,微泡造影剂次谐波幅度出现下降。尽管两个生长期阶段内,次谐波幅度-压力之间均具有较高灵敏度,但初始生长期阶段,次谐波幅度变化与压力之间相关性较差,因此二次生长期阶段更适合用于测压。二次生长期阶段,入射声压为520kPa时,次谐波幅度变化与压力之间相关性最高(灵敏度:0.15dB/mmHg;相关性:r2=0.99;误差:均方根差=0.49 mmHg)。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体外门静脉仿体系统证明了声诺维(?)微泡造影剂次谐波散射信号的幅度变化与门静脉仿体血管压力变化具有线性关系,初步证明了利用声诺维(?)微泡造影剂无创测量门静脉压力方法的可行性,为未来动物及临床人体相关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张鸽文,欧阳锡武,姚磊,王志明[4](2020)在《尾状叶肝癌的外科诊疗:附5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尾状叶因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高、风险大。尾状叶肝癌切除术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尾状叶肝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1例尾状叶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入路包括左入路8例、右入路5例、前入路10例和左右联合入路28例。手术平均时间(198.4±101.6)min,断肝时间30(10~118)min,术中出血量700.8(240~7700)m L,术中输血量602.9(0~6500)m 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其中胆汁漏4例,腹腔积液2例,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顺利恢复。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1例患者术后随访2.5~68.6个月,术后总复发率为55.4%;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5%、71.2%和52.8%。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知肝尾状叶解剖特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合理采用先进的切除技术的前提下,尾状叶肝癌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孙宏智[5](2020)在《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过去的十年里,3D重建及打印技术已经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得到使用。然而,对于该项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的精准评估方面的作用还不得而知,本研究基于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数据,将数据进行3D重建,打印出1:1肝脏物理模型,用于术前了解肝脏和肿瘤空间关系、模拟肝切除手术及术中导航,通过统计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此来探究该项技术在进行肝脏外科手术之前对精准评估所产生的作用。方法:1.材料:①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飞利浦128排螺旋CT及其图像处理工作站;②三维重建软件(SYNAPSE VINCENT:FUJIFILM Medical Co.,Ltd.,Tokyo,Japan);③弘瑞HORI3D打印切片软件;④弘瑞3D打印机。2.对象:在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本院一共收治了 80例接收肝切除手术的病患,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些病患里,男性病患共56例,女性病患共24例,平均年龄66.5岁。我们可以将这些病患分成两个组,并按照他们术前评估的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分组,分组结果为术前3D重建及打印技术组(3D组,n=40)和没有实施术前3D重建及打印技术(非3D组,n=40)。3.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获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使用飞利浦128排螺旋CT扫描获取肝脏二维薄层CT(1.0mm-1.5mm)DICOM多期数据,扫描部位均为患者上腹部。4.二维图像数据转换为3D模型:将二维薄层CT DICOM多期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自动重建,获得3D重建后的图像数据。5.3D物理模型打印:将3D重建后的图像数据信息输入弘瑞3D打印机,调整打印参数,实现1:1肝脏物理模型打印。6.术前评估:3D组病患先通过3D重建及打印这项技术制作出与其肝脏1:1的物理模型,并对其实施术前评估,非3D组利用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数据进行术前评估。7.观察围手术期预后:比较3D组与非3D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最高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0天、90天死亡率。结果:3D组40名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44.33±24.865 min),较非3D组(260.48±22.008min)缩短16min,P=0.003,有统计学意义。3D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344.70±22.070 ml)少于非 3D 组(361.23±20.625 ml),P 值为 0.001,有统计学意义。比较3D组与非3D组患者的术后最高天冬氨酸转移酶结果,3D组(389.2±27.7 U/L)低于非 3D 组(452.5±19.6 U/L),P 值为 0.015,具有统计学意义。3D组40名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6±1.8天),少于非3D组(12.6±2.2天),P值为0.019,具有统计学意义。3D组与非3D组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与胆瘘两项数据相比较,P值分别为0.018和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功能衰竭在两组中比较,P值为0.203,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死亡率和术后90天死亡率在两组比较,P值均为0.999,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利用3D重建及打印这项技术在进行肝脏手术之前实施精准评估,能够缩短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大大减少,避免长时间手术及麻醉对患者的创伤;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病患在术后产生并发症或者胆瘘的机率,促使手术结束后病患肝功能的尽快恢复。给今后行肝切除手术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依据。

杨金奂[6](2020)在《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尽管手术难度是一种具有高度主观性的评价,但从既往研究来看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存在客观的难度分级的。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涉及肝脏Ⅰ、Ⅳa、Ⅶ、Ⅷ段的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是难度较高的肝切除术,但未见对肝大部切除术具体术式进行更详细的分级。该研究拟回顾本医疗组行144例肝大部切除术的资料,对肝大部切除术进行难度分级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疗组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施行的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肝脏Ⅰ、Ⅳa、Ⅶ、Ⅷ段)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对影响难度的因素进行赋值并将评分结果分为高难度组(≥5分)和低难度组(≤4分)。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的差异并重点探讨本医疗组在行复杂的肝大部切除术方面的技巧及经验。[结果]高难度组有45例,低难度组有9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等无明显差异。行右半肝切除术者共12例,均为高分组(12 vs 0,p=0.000);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者3例,均位于高分组(3 vs 0,p=0.000);右后叶切除术共45例,其中高分组有11例,低分组有34例,两组无明显差别(11 vs 34,p=0.160),单独比较两组行右后叶切除的资料发现低分组右后叶肿瘤直径明显小于高分组(p=0.014);行单独6段切除或7段切除者共27例,均位于低分组(0 vs 27,p=0.000);尾状叶切除的患者共11例,7例为高分组,4例为低分组,高分组行尾状叶切除的患者显着多于低分组(7 vs 4,p=0.022);施行左半肝切除术4例,均为低分组(0 vs 4,p=0.000);行中央肝切除者共10例,其中8例位于高分组,2例在低分组,高分组行中央肝切除者明显多于低分组(8 vs 2,p=0.001);单独行4段或8段切除者共10例,均位于低分组(0 vs 10,p=0.02);其他行单独某段或多段切除者高分组4例,低分组18例,无明显差别(4 vs 18,p=0.115)。与低分组相比较,高分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低分组[(10.76±3.27)cm vs(7.77±2.25)cm,p=0.000],手术时间也明显长于低分组[(227.11±66.54)min vs(145.66±4.64)min,p=0.000],就出血量来说,高分组亦明显高于低分组[(362.67±185.24)ml vs(140.91±68.20)ml,p=0.000]。高分组术后输血者4例(8.89%),相较于低分组1例(1.01%)有更高的输血比例(4/45 vs 1/99,p=0.033);高分组手术过程中肝门阻断时间也高于低分组[(27.33±4.84)min vs(20.30±7.20)min,p=0.000],但是两组的肝门阻断比例并无明显差别(45/45 vs 97/99,p=0.088);就术后并发症来说,两组发生Grade Ⅲ级以上并发症的比率也无明显差别(1/45 vs 0/99,p=0.313)。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上也存在明显差别[(8.87±1.56)d vs(7.87± 1.20)d,p=0.000]。两组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ALT、AST、TBIL的对比,可见两组并无明显差异,且逐渐趋向正常值。[结论]复杂的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客观上是存在内部难度分级的,右半肝切除术、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尾状叶切除术和中央肝切除术的难度更高,对于肝右后叶切除来说,肿瘤直径相对较大者难度也更高。复杂的肝大部切除术在保证良好的术野暴露及血管处理技巧的前提下是可以被安全有效实施的。

张军伟[7](2020)在《ALPPS对于肝硬化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近年来,ALPPS被用于肝硬化肝癌患者,部分研究发现改善了预后,但由于肝硬化影响了肝脏术后再生,部分研究认为ALPPS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ALPPS在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是为了探讨ALPPS在合并肝硬化的肝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 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例因右半肝肝癌行ALPPS的患者,对比同时期行右半肝切除术的21例病例。分析ALPPS第二步手术完成率、剩余肝体积增长率,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存时间和无疾病生存时间等因素。本研究还分析了1例尾状叶肝癌行ALPPS的患者,进行个案报道,分析了该例患者的术前评估、手术过程、术后随访,初步探讨ALPPS应用于尾状叶肝癌患者的可行性。结果:14例ALPPS和21例右半肝切除术的患者在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ALPPS患者的FLV/SLV<40%,而右半肝切除术的FLV/SLV>40%。右半肝肝癌行ALPPS患者均完成了二步手术,R0切除率为100%。两步手术之间的平均时间为17天,剩余肝脏体积的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了 Clavien-Dindo ⅢB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包括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经透析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FLV/SLV<30%,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在行右半肝切除术的患者中,仅1例出现Clavien-Dindo ⅢB级及以上的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该患者因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手术方面,对比分析ALPPS第一步手术和RH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生存方面,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亦无显着差异。对于尾状叶肝癌行ALPPS的个案报道,该病例术后出现了胆漏(Clavien-Dindo Ⅱ),围术期无出血、肝衰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3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ALPPS可能为合并轻中度肝硬化的右半肝肝癌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然而ALPPS需谨慎用于FLV/SLV<30%的肝硬化肝癌患者。ALPPS为实施尾状叶联合其他肝叶切除提供了新的手术思路,可能会使部分尾状叶肝癌患者获益。

谢晓东[8](2020)在《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三维重建技术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上腹部或全腹平扫加增强检查患者平扫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将CT原始数据刻录光盘后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系统(英库-INCOOL)数字医学影像诊断软件,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薄层(≤2mm)CT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重建肝脏和肝脏肿瘤的三维模型,并重建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模型。查找和分割病变,从多个角度查看三维重建图像,确定肿瘤与周围脉管之间的关系,完成虚拟手术设计,制定个性化手术计划,并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使用三维重建系统,测量总肝脏体积,病变体积,切除前的肝脏体积,残留肝脏体积和其他数据。三维重建系统对每个病例进行了测量,并在手术期间通过实际排水法测量了数据的具体大小,以进行比较分析。在术中行B超导航技术再次评估肝脏病灶的数量、分布及其与肝脏重要脉管的解剖关系,重点探测术前未显示的微小病灶并借此修正手术预案,最终确定肝实质离断层面,融合三维重建图像引导完成手术。结果在所有30个病例中,三维重建模型均显示出良好的结果,有18例位于右半肝,有12例位于左半肝。30个病例中,3例经术前三维重建评估后否定根据传统影像学制定的手术计划而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因此27例患者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制定了精准肝切除术手术规划,术前行虚拟手术切除,其中术前6例行3D打印,根据3D打印模型进一步对手术精细规划,术中根据具体需要行B超导航。术前三维重建对肝脏血管评估显示肝动脉变异率为30.0%,门静脉分型变异率为36.7%,肝静脉分型变异率为37.0%,肝右后下静脉发生率7.7%。三维重建虚拟肝切除示肝脏体积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基本一致,应用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手术中排水法所得标本体积呈显着相关。中位预切除肝脏体积为722.74ml,中位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784.89ml。Z=-1.689,P=0.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预切除手术的方式基本一致。术中B超导航所见肿瘤与脉管以及二者关系大部分与术前三维重建相同,患者在术中经过B超导航后2例(7.69%)改变了手术方案,1例经B超导航评估后否定根据传统影像学和三维重建制定的手术计划而未行手术治疗。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和术中B超导航技术在肝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优化准确的肝切除手术方案的选择,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周显军[9](2019)在《小儿肝脏与肿瘤三维重建的临床研究及神经母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精准了解肝脏解剖对于肝切除等手术的安全开展至关重要,最初的肝脏分段研究基于尸体肝脏标本的灌注模型,难免欠精准。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三维成像研究的深入,通过三维重建得到的数字化肝脏模型,可以从任意的角度观察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在肝脏中的解剖关系及血管变异情况,使得在活体上评价个体的肝段及肝亚段成为可能。我们根据大样本量人类正常肝脏及血管系统的三维重建影像,以精准肝脏外科要求的基本功能性肝单位的门静脉走行为基准进行肝脏分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全国16家医院的上腹部增强CT影像资料,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对1260例各年龄段人类正常肝脏的增强CT原始DICOM文件进行分析,三维重建出肝脏、肝内血管系统,建立数字化肝脏3D模型,根据数字化肝脏和血管系统三维模型,以精准肝脏外科要求的基本功能性肝脏单位的门静脉分支为基准,进行数字肝脏分段,对门静脉的血管形态、走行、支配区域进行统计及数据分析。结果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三维重建获得的数字化肝脏模型可清晰显示门静脉四级以上血管,基于门静脉四级血管供应区域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数字肝脏分段。由于左半肝门静脉变异较少,基于右前支变化分为A、B型,其中A型右前支分为两主支与Couinaud及Cho分段类似,分为8段(537例,42.62%),B型右前支分为三主支,分为9段(464例,36.82%)。C型右后支呈扇形分布(102例,8.10%)。将多种特殊变异类型归为D型(157例,12.46%)。肝段分型在不同性别构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179 P=0.536),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357 P=0.949)。结论三维数字化肝脏模型能显示肝内真实的立体解剖关系和肝内肝静脉、门静脉等血管的变异情况,通过数字医学三维可视化技术对门静脉解剖结构、支配区域进行观察并进行个体化肝脏分段,在充分认识肝脏解剖复杂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肝脏解剖对于精准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儿童原发性肝脏肿瘤的50%60%,多在5岁以内发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小儿肝母细胞瘤通常瘤体较大、部位复杂、手术视野局限,且由于小儿肝脏血管纤细、器官体积小,对手术打击的耐力差等特点,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手术需要更加精准和微创。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儿童肝母细胞瘤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规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25例肝母细胞瘤患儿,术前基于上腹部二维CT及数字化肝脏重建模型分别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对比肿瘤的可切除率,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指导肿瘤切除。分析25例患儿术前肝功能情况、甲胎蛋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病理类型、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5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中,通过二维CT判断,仅7例可一期手术切除。通过数字化肝脏模型进行术前评估12例可行一期手术切除,13例患儿建议行化疗后延期手术。其中,3例患儿肿瘤巨大,基本情况差不耐受化疗,1例患儿家属坚决拒绝化疗,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评估残余肝体积可代偿,遂行一期手术切除。25例患儿中共16例行一期肿瘤切除,9例行化疗后延期肿瘤切除,手术时间为160.6min(85min220min),术中出血量为27.12ml(3ml150ml),术后住院天数10.24d(5d15d),输血率28%(7/25),病理结果证实均为肝母细胞瘤。25例患儿均成功手术切除肿瘤,康复出院,随访至今,除2例患儿发生肝内或肺转移外,其他患儿未见明显的异常。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进行三维重建得到的数字化肝脏模型,基于全方位观察肿瘤与血管的毗邻关系,虚拟手术、设计手术方案并计算功能性残余肝体积等二维CT无法获得的信息,使部分基于二维CT规划手术认为不能切除的患儿成功手术,提高了肿瘤的可切除率,通过设计、规划最佳手术方案,使肝切除手术更加精细、安全。目的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化疗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临床发现很多患儿对化疗不敏感。我们旨在研究miR-142-3p靶向调控HMGB1及其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对CDDP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1.构建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RT-PCR检测细胞内miR-142-3p的表达水平;2.CCK8和Elisa检测过表达miR-142-3p对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的凋亡和IC50水平的影响;3.构建HMGB1 3’UTR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验证miR-142-3p对HMGB1的靶向调控作用;4.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142-3p后SH-SY5Y细胞中HMGB1的表达水平;5.利用si RNA敲减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中HMGB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i RNA的敲减效果,CCK8和Elisa方法检测SH-SY5Y/CDDP细胞的IC50和凋亡情况。结果1.构建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成功,耐药细胞株IC50由原来的(4.57±0.65)ug/ml增加到(23.53±3.87)ug/ml,比亲本高了5.15倍;RT-PCR结果显示耐药的SH-SY5Y/CDDP细胞株中miR-142-3p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的SH-SY5Y细胞。2.Elisa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42-3p后,与转染control mimics组相比,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细胞用CDDP处理后凋亡水平升高,IC50显着降低(7.02±1.38 VS 24.27±4.13)ug/ml(P<0.05);3.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miR-142-3p能够显着抑制HMGB1的荧光素酶活性;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SH-SY5Y细胞中过表达miR-142-3p后,细胞中HMGB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miR-142-3p与HMGB1的表达呈负相关;5.两条si RNA敲减HMGB1后,SH-SY5Y/CDDP耐药细胞株用CDDP处理后凋亡水平升高,细胞的IC50由对照组的(24.61±4.07)ug/ml,分别下降到(9.65±1.39)ug/ml和(8.43±1.76)ug/ml(P<0.05)。结论miR-142-3p的靶基因为HMGB1,miR-142-3p能够通过靶向调控HMGB1的表达而增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对CDDP化疗的敏感性。

姜政辰[10](2019)在《腹腔镜和开腹肝尾状叶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ic Caudate Lobectomy,LHCL)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Open hepatic Caudate Lobectomy,OHCL)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明确LHCL与OHCL对尾状叶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探讨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对尾状叶良恶性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肝尾状叶肿瘤患者病例64例,其中施行LHCL的24例,OHCL的40例,将腹腔镜切除24例作为实验组(即LHCL组),并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程度、肿瘤位置、大小及HbsAg阳性率等匹配条件从开腹肝切除组的40例抽取24例作为对照组(即OHC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输血、是否进行肝门阻断以及肝门阻断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携带胃管时间、携带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的分组都征得病人同意,并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LHCL组与OHCL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sAg阳性率、AFP含量、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及有无肝硬化等均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是同质的,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手术均顺利完成。(2)术中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的病例。与OHCL组相比,LHCL组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显着降低(22.46±4.40cmvs4.22±11.40cm,P<0.001);与OHCL组相比,LHCL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显着降低(371.74±579.35 ml vs 116.82±71.61 ml,P=0.047);LHCL组术中无输血,OHCL组共有4例术中输血;两组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率以及肝门阻断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中转开腹病例。(3)术后资料的比较,与OHCL组相比,LHCL组患者携带胃管时间(1.75±0.91 d vs 1.06±0.25 d,P=0.004)、携带引流管时间(7.61 ±2.23 dvs 4.94±1.77 d,P<0.001)和肛门排气时间(4.21±1.28 d vs 3.08±0.83 d,P=0.001)等均显着缩短。(4)LHCL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OHCL组为20.83%,说明LHCL手术后并发症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12.50%vs 20.83%,P=0.701)。(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 d,血清ALT、AST、TBIL等均升高(P<0.05);与术后第1d相比,术后3d、5d的ALT等均降低,但仍较术前高(P<0.05);与OHCL组相比,LHCL组术后1d、3d和5d的ALIT等均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1)LHCL具有手术显露好、术中出血量小的特点,降低了对输血的需要,从而减少了由输血引发的副作用。(2)LHCL手术的切口小,对机体的损伤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可显着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3)术后血清肝功能的变化说明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均可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但腹腔镜手术的损伤程度较轻,值得推广。

二、肝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附22例肝尾状叶切除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附22例肝尾状叶切除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LCLR标准
        2.2.2 排除LCLR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式
        2.4.1 LCLR组
        2.4.2 OCLR组
    2.5 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3.2 术中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3.3 术后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对比分析
    4.2 手术时间的对比分析
    4.3 手术费用的对比分析
    4.4 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
    4.5 术后肝功能的对比分析
    4.6. 并发症的分析
    4.7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注意事项和经验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尾状叶肿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分型及腹腔镜手术策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腔静脉旁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肝脏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肝癌四十年治疗模式变迁一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超声微泡造影剂无创测量门静脉血管仿体压力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静脉压力评估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奖励
致谢

(4)尾状叶肝癌的外科诊疗:附5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尾状叶肝癌手术入路的选择
        1.4.2 尾状叶肝癌手术过程
        1.4.3 手术主要技术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和影像诊断结果
    2.2 手术结果
    2.3 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
3 讨论
    3.1 手术效果和生存率
    3.2 切除方式
        3.2.1 位置特殊性
        3.2.2 切除入路的选择
        3.2.3 切除技术的选择

(5)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5. 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作用研究的技术路线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ALPPS对于肝硬化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ALPPS在右半肝肝癌中的应用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章 ALPPS在尾状叶肝癌应用的探索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ALPPS对肝细胞肝癌应用的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发表论文
致谢

(8)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小儿肝脏与肿瘤三维重建的临床研究及神经母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数字重建技术在基于肝脏门静脉结构的肝段划分中的作用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螺旋CT检查方法
        3.2 螺旋CT检查影像参数
        3.3 三维重建方法
        3.4 肝脏门静脉分支及血管分级的命名
        3.5 肝段分型基本原则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各年龄肝脏、肝内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2 肝脏分段结果
        2.1 肝脏分段A型
        2.2 肝脏分段B型
        2.3 肝脏分段C型
        2.4 肝脏分段D型
        3 肝段分型在不同性别、年龄中构成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个体化手术规划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螺旋CT检查方法
        3.2 螺旋CT检查影像参数
        3.3 三维重建方法
        3.4 可切除性评估方法
        3.5 标准肝体积计算方法
        3.6 术中手术导航方法
        3.7 手术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肝母细胞瘤患儿可切除性评估结果
        2 化疗组患儿手术规划结果
        3 治疗结果及预后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142-3p负向调控HMGB1 增加神经母细胞瘤对CDDP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细胞系及组织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的建立
        2.2 RT-PCR检测miR-142-3p在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中的表达
        2.3 细胞转染
        2.4 CCK8 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IC
        2.5 Elisa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凋亡情况
        2.6 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2.7 荧光素酶检测实验
        2.8 过表达miR-142-3p,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MGB1 的表达水平
        2.9 敲减miR-142-3p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2.10 敲减miR-142-3p的表达,CCK8 法检测细胞IC50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的建立
        2 过表达miR-142-3p对 SH-SY5Y/CDDP细胞CDDP敏感性的影响
        3 过表达miR-142-3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 miR-142-3p对 HMGB1 的靶向调控作用
        4.1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miR-142-3p对 HMGB1 靶序列的作用
        4.2 miR-142-3p负向调控HMGB1 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
        5 敲减HMGB1对SH-SY5Y/CDDP细胞凋亡的影响
        6 HMGB1对SH-SY5Y/CDDP耐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腹腔镜和开腹肝尾状叶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肝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附22例肝尾状叶切除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D]. 丁子纲. 南昌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D]. 孙天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肝脏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徐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尾状叶肝癌的外科诊疗:附51例报告[J]. 张鸽文,欧阳锡武,姚磊,王志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7)
  • [5]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D]. 孙宏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D]. 杨金奂. 山东大学, 2020(09)
  • [7]ALPPS对于肝硬化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军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D]. 谢晓东.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小儿肝脏与肿瘤三维重建的临床研究及神经母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探讨[D]. 周显军. 青岛大学, 2019(07)
  • [10]腹腔镜和开腹肝尾状叶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姜政辰.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尾状叶切除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尾状叶切除术2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